时间:2023-04-06 18:4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生监督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分析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是与精神文化的内涵息息相关的。而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在进行某些事情使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各种观念的总和。精神文化之所以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不断进步。作为卫生监督的精神文化来讲,从其基本概念上来分析,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监督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一直秉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一直驱使人们寻求更多的发展并取得更多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卫生监督群体的集体价值观和职业取向,也就是卫生监督的价值文化,这是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支撑卫生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这种价值文化在工作人员的心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卫生监督系统内部具有非常强的向心力。除了卫生监督价值文化是构成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卫生监督的执法力度,也可以称之为卫生监督体系的作风文化。该文化可以说是价值文化的外在表现,卫生监督系统内部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其外部形象就会有所不同,所以说有一个较为严谨和科学执法文化也是构成卫生监督价值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条件。
2构建较为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作用
建立一个较为和谐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体系对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立这个完善体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看待或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相应的结果也是异常繁琐的,所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1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向心力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中可知,其组成因素并不只是一个,包括了卫生监督的道德文化、价值文化和执法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监督系统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这些文化在卫生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善人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关系到所有的卫生监督工作者,使得这些工作逐渐形成一种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卫生监督安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将会在工作者中间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该向心力将驱使着人们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系统。
2.2有效制约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卫生监督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其执法文化,可见每一个公共单位都是需要一个科学又严谨的执法条例,这样才能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避免产生危害集体利益的事情。卫生监督系统同样也是如此,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样才会不断推进系统的科学发展。而精神文化在此的主要职能就是约束卫生体系内部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有效阻止各项权利的滥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通过精神文化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外部的条列约束以及内心的自我约束,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内部的精神文化系统。所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制约工作者的个人行为,也能在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严谨的约束氛围,从而促进人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让人们自觉遵守和履行职责。
3卫生监督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可知,卫生监督系统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发展,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比如说,在新时期构建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不能简简单单就停留在其灌输模式上,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强调其运作形式,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非常注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使得工作者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建立完善的精神文化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进行精神文化的构建是要强调出对精神文化的组织和领导,不能如同一般散沙任其发展,要做到内外兼顾,层层面面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和检查,这样才是立足长远的最好办法。
4结语
陈啸宏副部长指出,通过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引导、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崇尚先进、争做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将会带动整个卫生监督系统争当先进单位、争创优秀业绩。同时,举办学术年会和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奖励活动,对于推动卫生监督理论研究探索、创新监督执法措施、交流各地经验、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管理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陈啸宏副部长要求各单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心任务,立足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为提高队伍素质提供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创先争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执法为民、文明监督的卫生监督执法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卫生监督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会长张凤楼在奖励大会上致辞,阐述了协会设立“健康卫士杯”奖项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希望通过对“健康卫士杯”获奖者的宣传学习活动,推动整个卫生监督系统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通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奖励活动,促进卫生监督理论研究和执法技术手段创新,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高我国卫生监督领域的学术水平,并努力把“健康卫士杯”评选和优秀论文评选办成协会的品牌活动。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严格遵循等级保护第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设计、技术选择、产品选型、产品部署。技术体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5个方面进行设计。
1.物理安全
卫生监督中心现有南北两个机房,机房及相关配套设施面积总计160平方米。北机房部署等级保护第三级信息系统,南机房部署等级保护第二级信息系统,实现了第三级系统与第二级系统物理环境隔离。根据等级保护有关要求,机房均采用了精密空调、门禁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设备设施及技术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机房的物理安全。
2.网络安全
主干网络链路均采用双链路连接,关键网络、安全设备均采用双机冗余方式,避免单点故障。采用防火墙、入侵防护系统、DDoS系统进行边界防护,各网络区域之间采用防火墙进行区域隔离,在对外服务区部署了入侵检测系统,在交换服务区部署了网络审计系统。在核心数据区部署了数据库审计系统,对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在安全管理区部署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日志的统一收集及分析。
3.主机安全
所有服务器和管理终端配置了密码安全策略;禁止用户远程管理,管理用户必须进入机房通过KVM进行本地管理;所有服务器和管理终端进行了补丁更新,删除了多余账户,关闭了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所有服务器和管理终端开启了安全审计功能;通过对数据库的安全配置,实现管理用户和特权用户的分离,并实现最小授权要求。
4.应用安全
卫生监督中心7个应用系统均完成了定级备案,并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开展了测评工作。应用服务器采取了集群工作部署,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同时建立了安全审计功能模块,记录登录日志、业务操作日志、系统操作日志3种日志,并实现查询和审计统计功能,配置了独立的审计账户。门户网站也采用了网页防篡改、DDoS等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系统管理人员及高权限用户均使用CA证书登录相应系统。
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使用了双机热备,应用服务器采用多机负载均衡,每天本地备份,保证了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其余等级保护第三级信息系统使用了双机备份,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问题,都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恢复并正常提供服务。同时,卫生监督中心在云南建立了异地数据备份中心,每天进行增量备份,每周对数据进行一次全备份。备份数据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恢复测试,保证备份的有效性。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信息安全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为保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参考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卫生监督中心建立了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了“统一领导,技管并重;预防为主,责权分明;重点防护,适度安全”的安全方针,涵盖等级保护管理要求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五大方面的要求。卫生监督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责任制,设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监督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卫生监督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信息处作为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负责卫生监督中心日常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处设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分别为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应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机房管理员,并建立了信息安全岗位责任制度。此外,卫生监督中心依据上年度运维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每年对其进行修订,确保信息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三、信息安全运维体系
在信息安全工作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是目的,要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要求指导信息安全运维实践。卫生监督中心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规范》,从运行维护流程、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将安全运维理念落到实处。运维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工作规范要求。利用卫生监督中心OA系统,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台,实现了事件、问题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即:发现问题、登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反馈、解决确认)。年均处理信息安全事件近百件,将信息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保证了卫生监督中心信息安全目标和方针的实现。
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践经验
1.规范管理,细化流程
卫生监督中心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维工作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经验,不仅合理调配了运维管理人员,落实了运维管理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而且细化了运维管理流程,形成了“二级三线”的运维处理机制。
2.循序渐进,持续完善
我国卫生监督体系是我国以人为本方针的具体表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承载者。所以,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包括监督具体措施的实施、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三方面因素。我国目前的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把卫生许可质量,将民生工作的总体水平加以提高。二是发挥工作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卫生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三是积极利用说理式执法,采取公正公平的办事理念。四是吃透国家对卫生条例做出的要求和政策,增强卫生监督工作的效果。五是优化内部职能组合,让工作人员都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民生监督工作中去。目前,我国的卫生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监督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引,发展较慢。卫生监督作为国家卫生监督工作的职能之一,仍需要完善。所以这就需要让卫生监督员等工作人员从实际业务中学习监督知识和技巧,提高工作质量,改善工作态度。
二、政府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统一计划和要求
政府积极参与,引导新型环保企业。政府的参与主要是将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迁出大城市居住范围,首先保护好老百姓的人身健康。然后引导新型环保企业作为城市转型企业,或者主要的经济支柱。将城市卫生监督更加科技化、效率化、人性化。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监督员为主要管理员,通过业务和实地考测等方法维护卫生的标准化。而事实上,未来的城市卫生监督应该更加科技化、人性化。从理论上来看,我国政府应该从以下三点对卫生监督体系进行统一规定和要求。
(一)加快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
卫生监督工作的意义重大,应该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国家政策规定,要继续深化改革卫生监督体系,争取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建立卫生监督机构的内部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以一种专业的角度进行执法和工作。作为卫生监督机构,要积极贯彻落实好我国颁布的各项卫生法规。彻底保障我国卫生监督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监督和惩戒
医疗卫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卫生工作,尤其是对无证行医以及非法采血的打击。总的来说,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积极增强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监督力度,同时认真向群众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我国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执法能力。并加大对非法行医打击处罚力度。
(三)加大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
公共卫生场所的量化监督理念是公共卫生监督的创新型理念,利用量化标准具体检测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并推行新的监管模式,让公共食宿场所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管理率得到更高的提升。
三、卫生监督执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发现,未来的经济体制会继续延续着市场经济的体制,但是会更加成熟与迅速。信息时代,速度是另一个推进发展的动力,中国未来的经济体制会逐步提速,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更多的运用信息能力,把信息快速的提供给消费者与广大人民,同时,中国的经济会更快的与世界接轨,把主动权交与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决定自己的需要与消费水平。而卫生监督执法对经济发展也具有巨大影响,下面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卫生监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食品与饮用水保护的效益
我国自从颁布《食品安全法》以来,能以比较重视的态度对待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中的生物元素如菌类等、化学元素如视频添加剂等和物理因素如包装和存放等进行风险与危害的评估。这种评估能极大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对于饮用水的卫生监督、保护更是极具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国策之一。只有通过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分配,加强对水资源卫生监督才能从根本防止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使用不当与污染的问题。
(二)从人体健康保护中带来的经济效益
卫生监督应该是中国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由于卫生监督体系的存在,人体健康的保护才真正纳入正规。根据数据可以表明,我国每年的医疗设施建设费用十分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这一费用将越来越高。然而,很多疾病的源头都是卫生的污染以及卫生监督的不利。所以卫生监督对我国整体人民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医疗投资降低了压力。
四、结语
1.1监督环节多
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业务流程通常为:接受客户委托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出具评价报告,与通常的实验室检测业务相比,多了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和出具评价报告等流程。为了使工作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覆盖所有领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质量监督员对其进行充分地监督。无论在哪个流程,一旦发现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质量监督员即可采取适当的处置方式,有权或直接纠正,或报告科室负责人甚至质量负责人以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2对监督员能力要求高
要求质量监督员“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因此必须具备高于一般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由于多学科交叉融汇的工作性质对质量监督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熟悉职业卫生各项方法标准和技术依据,熟悉标准的适用范围、目的、原理;熟悉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检测步骤和熟悉结果计算、分析和评价等。其次,质量监督又是一项管理工作,要求监督员必须熟悉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只有两者都具备,质量监督员才能在其各自授权的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3监督难度大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现场完成的,因此,现场的质量监督至关重要,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的关键一环。对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监督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脱离实验室控制的外部现场的质量监督工作,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监督难度大大提高,相关文献也比较少见。因此,质量监督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质量监督的依据、内容和结论。
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是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与其它业务一起被纳入到中心的质量体系进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因此其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流程依照中心的规定有序进行。
2.1编制体系文件
规范完整的体系文件能够明确职责与权限,使各项质量活动有章可循且按要求规范进行,以此满足客户和自身的需要。中心质量手册4.1中对质量监督员的岗位职责做了细致的描述:
(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专业检验/评价工作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2)监督所管辖人员的关键性操作,对本科所采用检验/评价方法、标准、规程等的合法性和现行有效性进行经常检查,确保正确使用有效的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
(3)监督检验/评价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状态、实验环境和标准品、试剂的来源和有效期限等进行必要的了解、检查并记录,保证检验/评价活动在符合规定的状态下进行;
(4)独立行使监督职权,有权停止不符合规定检验/评价项目和检验/评价报告的发出;
(5)负责管辖区域内不符合工作的发现、识别及纠正措施的追踪、验证、记录等。中心质量手册中根据质量监督员的要求对其任职资格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质量监督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检测/评价工作3年以上,对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评价各过程的工作较熟悉,能全面了解所监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具备正确检查检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质量监督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提名,质量负责人审核,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目前中心共有7名质量监督员,覆盖了涉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各个科室。同时,一套适宜、符合的质量监督程序是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实验室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同时更是质量监督员的工作依据和准则,因此中心还制定了《监督管理程序》,对质量监督的目的、方法、职责和要求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
2.2制定质量监督计划
质量监督是有计划的质量管理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在监督定位、质量、数量、时间、实效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中心每年年初都会由质量监督员协助质管科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主要是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素、以往年的质量监督情况作为参考,针对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大的关键环节、新项目和新方法的开拓等方面,统筹安排年度质量监督的内容、项目、对象、频次和要求等,确保质量监督计划能够覆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中心要求每位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抽查,至少每月1次。
2.3设计质量监督记录表
质量监督笔录是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也是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监督评审和复评审的重要参数。中心质量监督记录表的格式比较开放化,监督员可按某个监督要素填写单项监督内容,也可根据一整套工作流程涵盖多项监督内容,但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可再现性。监督记录最基本的内容包括被监督科室、被监督人、被监督事实的描述。同时,需填写监督结果评价和不符合工作处理意见。
2.4实施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员根据监督计划的要求,对重要的检测业务、采样/检测过程的关键点、薄弱环节,如在培人员、某些易出现不符合工作的技术操作或质量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当发现问题时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同时,加强与被监督人员的沟通,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到位、持续和有效。
2.5编制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认可准则》4.15管理评审要素中明确了质量监督报告是管理评审的主要输入之一,因此,中心质量监督员每年都会形成质量监督工作总结报告,分析年度质量监督的工作情况,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进行审核。同时,质管科也会每季度收集、检查和指导监督员的日常监督记录,使质量监督员工作同样受到管理和控制,以便随时发现监督员工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很广,各相关科室质量监督员应从本科室实际出发,监督影响最终结果正确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及确认、测量溯源性、采样、样品处置、试剂和消耗材料、仪器设备等方面。只有形成由质量负责人、质管科、各职能部门、检测部门和评价部门的质量监督员组成的周密质量监督网络,全面铺开监督,才能确保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满足各方要求。而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要被监督的各项因素中,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有:
3.1人员《实验室认可准则》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都对质量监督有条款要求。《实验室认可准则》第4.1.5条规定:“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的监督”;第5.2.1条规定:“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第5.2.3条规定:“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4.1.10条规定:“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地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第5.1.1条规定“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第5.1.4条规定“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由此可见,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检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人员的监督是质量监督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现场检测/采样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和评价人员按规定都必须经过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培训和考试。对他们应重点监督现场检测/采样人员是否了解相关有害因素的特点;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有害因素现场采样、检测的规范,是否熟练掌握现场采样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是否熟悉职业接触限值;实验室检测人员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化学有害因素实验室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否熟练掌握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评价人员是否能全面准确地识别与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能科学地评价危害程度和健康影响;是否能准确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能提出有效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建议等。新上岗人员和在培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失误,也是需要被重点监督的对象。
3.2仪器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仪器”包括采样仪器、现场监测仪器和实验室检测仪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评价的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就不同,因此使用的仪器设备也不同。对仪器设备监督的重点主要有:是否选用合适的经过计量检定合格或校准的仪器设备,是否使用前后对其功能进行了严格检查以确保处于最佳使用状态,是否建立了仪器设备台帐;是否健全了责任人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和期间核查制度等。对于长时间样品的采集,采样人员是否在样品采集前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在采样过程中流量调节是否准确;现场使用的设备由于脱离了实验室控制,其领用和返回中心时是否均进行了功能性检查,质量监督员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3.3材料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材料”主要有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和采样吸收液等。质量监督重点检查是否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并严格检查验收和正确合理使用;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进行标准物质和试剂材料的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吸收液是否随用随配以保证其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等。
3.4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依据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对技术标准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为现行有效的版本并受控,相关人员能正确地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当标准方法变更或开展新项目时,应进行必要的确认或验证。如果使用非标方法或产生偏离,应经过客户同意和技术确认等。
3.5环境
影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对环境设施的监督主要分二方面,一是对现场采样、检测的环境进行监督,是否满足采样仪器和现场检测仪器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实验室内务管理、环境设施的配置、运行和记录情况等进行检查。相邻检测区域之间存在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也是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
3.6采样
在职业卫生服务过程中,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它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关键一环。采样方案的正确制定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生产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杂质及理化性质等,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设备完好程度等,工作地点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化学物质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工作地点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防护设施及使用、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因此要保证样品采集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监督好每一个关键点;包括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是否充分,是否调查了项目位置、项目范围、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岗位设置和定员、产品名称及相应的年产量、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辅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中间产品和副产品、生产设备的名称用途和布局、化学室试剂和年使用量、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和职业病防护情况等内容;采样对象是否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点是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真实浓度的地点,是否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否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侧,采样高度是否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采样时段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重点采样季节是否控制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是否选择在作业场所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采样时间是否根据评价目的不同而定,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采样的时间都有不同要求;样品的数量及频次是否满足检测和评价要求等。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依据为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该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检测的采样方法,规定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由于职业卫生样品的特殊性和检测条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须正确采样,对空白对照和采样效率等也要进行质量监督。
3.7样品管理
职业卫生样品由于不可能复测,因此在运输、接收、处置、存储、保留和前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也至关重要,可以防止样品被污染或样品中待测物的损失而导致的检测结果失真。核查样品在流转过程中的唯一性标识,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现场采集样品的编号和记录是否相符等。
3.8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最终产品包括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它们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利益,是企业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需要被重点监督。检测报告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实验室资质认定(CMA章)和实验室认可(CNAS章)是否符合规定,报告信息是否齐全,报告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分包项目是否注明等。评价报告对建设单位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意义重大,需要认真细致的监督,以防止有问题的报告出现。监督员应重点监督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的齐全性、企业工艺流程描述的准确性、评价报告中现场调查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对企业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方面。
4结论
关键词:紧急避险,生命权,人权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正在发生的现实危险状态,通过损害较小法益来保护较大或同等法益。
从概念上我们可以清楚知道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危险状态——合法权益遇到正在发生的危险;避险行为——为避免危险出于不得已而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损害限度——造成的损害在必要的限度内。
在这里,什么是紧急避险的损害限度呢?什么是属于避险的必要限度呢?这引发了我们对紧急避险权益的比较。
通俗而言,限度条件就是保护的权益与侵犯的权益之间的等于、大于、小于之间的比较和衡量。
假设一:保护的权益和侵犯的权益均是财物,这两者是容易比较的,只要前者的数额大于后者的数额,这就是紧急避险,反之则是避险过当;
假设二:保护的权益是人身,侵犯的权益是财物,这也是好比较的,人的生命权远远大于财物权利,无可置疑,这也是紧急避险;
假设三:保护的权益和侵犯的权益均是人身,这就需要具体分析:生命权高于健康权,健康权高于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高于自由权,如果保护的权益和侵犯的权益是以上这三对关系,比较也是不难的。但是,当保护权益和侵犯权益均是人的生命权呢?即为保全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又该如何定性呢?
案例:某村女干部下乡做群众工作,在回来路上遇歹徒,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周围荒芜无人,女干部应歹徒要求,将自行车交给了歹徒,但同时要求将打气筒归还。女干乘歹徒蹲下看车时,抡起打气筒朝歹徒脑门一击,歹徒昏倒在地,女干乘机逃跑。终于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见到一户人家,女干投宿于此。户主老妇人对女干遭遇深表同情,并安排其女与女干同睡,女干睡于床塌外侧。歹徒清醒过来后回家,听其母描述,方知女干竟投宿到其家。为阻止女干报案,歹徒遂起杀意,杀人灭口,并与其母谈了此事。恰逢母子俩的谈话被女干听到,于是女干与歹徒妹妹调换位置睡觉。果真,半夜,歹徒摸黑进了房间,对准床塌外侧即砍。结果被杀害的正是歹徒妹妹。
法院对此案件的审定是:女干犯有故意杀人罪,是属于避险过当的故意杀人罪,但减免了对女干的刑罚。根据是:“生命权是最高的权利,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人的健康而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更不容许牺牲别人的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
然对上述案件,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女干的行为如果发生在国外则可能构成紧急避险,因为有的国家刑法规定允许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的生命(法益均衡说)。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刑法理论认为,由于紧急避险是通过牺牲一个合法权益以保护另一个合法权益,所以不允许为了保护较小的权益而损害较大或同等的利益,对人的生命尤其如此(轻于说)。
说法二:女干的行为不但是紧急避险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善于同犯罪作斗争的英雄行为。
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对此案却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女干在这个案件中的行为是属于紧急避险的行为,原因是,女干所采取的牺牲歹徒之妹换取自身性命的做法是迫于无奈,周围的环境也无法给她提供一个更好的避险方法,除了牺牲第三者的利益以外,实无他法。之所以对此案定性为紧急避险,是女干确实是在无可选择的条件下不得为而为之的!主观上并没有恶意!因而不能简单的依靠法律条文的规定定性为故意杀人罪。
本人赞同陈教授观点,从道德的角度讲,紧急避险确实需要以较大利益为前提,同等利益之下的牺牲是不能定性为紧急避险的。案中女干做法似乎为同等利益的交换,而且这种利益的交换是人的生命权的交换,按理论上来讲确实是不能定性为紧急避险。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讲,本案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可以认定为紧急避险。因为:
一、法的理解需要考虑社会习俗、百姓心理
纯粹的法律是没有的。我国在秦国时期就有了法与礼结合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于是就有了董仲舒的《公羊春秋》。这是符合实际要求的做法,是将法放置于具体的环境下讨论的做法。接下来的《法经》、《秦律》等等,以至到清朝的《清律》都在审判过程当中考虑了民族风俗及社会道德、百姓的认可心理等因素。也就是清王朝颁布的《君主立宪》,照搬照抄国外的条文,不加考虑移植进入我们国家,并且做为法的执行者也没考虑百姓的接受心理,利用君主立宪欺骗百姓,最终导致了中华法系的告终!在法的执行中要充分的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源远流长的。一时间要做到法律的纯粹性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假设当时女干是有条件可以逃脱而仍牺牲他人性命的,这才可以定性为故意杀人,其主观恶意是明显的。恰恰,女干当初的处境及条件是非常恶劣的,不牺牲他人性命以求自保亦不得逃脱,这时仍约束其不得牺牲他人的性命换取自身性命呢,仍然不得牺牲他人性命以求全呢?由于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无辜的生命,一个罪犯的亲人的生命,或许在价值上这两者是不能替换的,但在事实上,百姓的接受心理上,这两者是否也是有一定的区别呢?我认为女干这种做法是符合紧急避险精神的!
二、道德与法的关系
女干行为在道德上或许是该遭受谴责的,然道德与法并不能混为一谈,违反道德并无意味着必定违反法律规定。
我国是一个重视道德礼教的国家,道德在百姓的日常行为当中起到根本性的影响。法是国家权威的体现,是靠国家强制力来实行的。道德与法是对立统一的,必要的道德是对法的补充,是对法的“盲点”的规范,因而道德在百姓生活当中是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然而,正是道德的广泛性和彻底性的影响,对我们的执法者更应该灌输处理好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思想,避免在执法过程当中,无法跳出道德的圈子,凭主观好恶断案。给当事人造成诸多的不公!作为法的执行者必须终于法律事实,忠于实际关系,实事求是,维护法的尊严!
三、人生而平等,生命权的平等
歹徒其妹在本案中作为牺牲品,世人深表同情,然细想亦无他法。女干与其妹并无身份尊卑之分,亦是平等主体,然凭什么要求女干就得一定遭歹徒毒手呢?误杀其妹,对于歹徒而言是教训,对歹徒罪恶行为是弥补,对其母的包庇是警告。这案件代价是惨重的,然女干的牺牲是更为惨重的!牺牲女干唤醒不了歹徒的良知,亦无法给歹徒以警训,甚至,罪犯一旦得逞后,便不再畏惧法律,一手遮天,无法无天了,其妹的牺牲在这或许也是对歹徒犯罪行为约束的一个机会。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这种惨剧的发生,牺牲女干也好,牺牲第三者也好,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不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生存的人应当是从惨剧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己所不欲仍施于人。”
四、法不要求每个人都要道德高尚
假如一颗炸弹就在你身边,即将爆炸,在这关键时刻,情况紧急,你必定是会将其踢开,炸弹炸死了另外一个人,或许是多个人,或许是一个群体,这个时候你会被定罪吗?还是紧急避险过当吗?这显然是真正的紧急避险,即使这里赔上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命,那也是没法中的法啊。
紧急避险中的规定不能纯粹的理解为一生命换取另一生命是禁止的,应当在具体条件下具体分析,也应当符合社会的公德,百姓的接受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就本案而言,同是受害者女干,如无罪释放,其最多是虚吓一场,然如法院将其行为定性为紧急避险过当,即使是有罪无罚,但这两种后果是大不同的。对于一个有过罪的女干,百姓心理还能承认她的干部身份吗?从杜培伍案例中我们知道要象以前一样完璧无痕是不可能的了。形象破碎就是破碎,再怎样的粘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对女干是不公平的,她也是受害者,不能让她再承受这样的后果。因而,审判案件时,法官应当在严格遵守法律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具体案件事实,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定夺。
这里并不是不主张法的权威,只是法的权威的主张应在是社会承受能力之上。法官做为法的执行者更应该注意法的贯彻!我们不希望法官在审判案件结束后再附上所谓的“温馨话语”,充当事件的调节角色。这种做法固然符合我国百姓息讼心理,然而类似这样的话语只会使法律庄严的审判结果受到削弱而已。一个法的代表者在执行法时心中就应该要有法,同时要有社会公德和道德认识,做出正确的判决。一旦判决产生了,便不需再画蛇添脚,这样只会使法的权威受削弱。希望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能将自身置于自然条件中,是对事实的忠实的裁决,而不是做出裁决后再发感概!
五、与正当防卫中无限防卫权的比较
97年修订后刑法对无限防卫权有如下规定: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对上述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从纯粹的法律条文理解上说,在紧急避险中,我们重视人权,规定不能随便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另一个人的生命,这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生命权的体现。为何在正当防卫中,无限防卫可以轻易了结一个人生命呢?虽然紧急避险中牺牲的为第三者的利益,正当防卫则为不法侵害者本身的利益,但能因为这二者的身份不同就可以了结别人生命吗?如果答案是的话,那就只能证明我国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因为在法律面前人有身份之分;如果答案为否的话,那么紧急避险中关于 “在实行紧急避险中,不允许为保护一个人的生命而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的规定是不成立的!
当然,紧急避险之所以规定不能以一生命换取另一生命,是避免不法犯罪分子利用法律条文的可乘之机,借刀杀人。因而,我国规定紧急避险“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人的生命而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合理的,以禁止性的条文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只是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从纯粹的法律出发,过度的执法亦为不法!
六、我国的疑罪从无原则
我国现实行“疑罪从无”对于嫌疑之人我们应都给予证明,无法明确证实其有罪便无罪,这符合尊重人权的要求,宁可错放一个也不能错判一宗,对于嫌疑人我们能有如此宽容之心,对于实行紧急避险之人,我们更应该慎重宽容才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有多高,从一个国家对罪犯的宽容程度有多大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从以上六个方面,我是赞成陈教授对案例的解释。在依法治国的社会里,我们除了要更好的依照法律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执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法的执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法在实际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陈兴良 《刑法总论》 人民法院出版。
陈兴良 《刑法教学案例》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陈光中 徐静村 《刑事诉讼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现状分析
1.1上海卫生监督学科建设探索
1.1.1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上海市的卫生监督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期,学科建设重点在孵化和积累阶段。为此全市制定了卫生监督学科发展规划,凝练卫生监督学科下一步发展方向。明确以卫生监督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继续重视并进一步开展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论研究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同时,关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实践和应用情况,深化和扩展各类卫生监督技术方法的研究,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被认可度,使之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1.1.2完善学科发展决策机制。为促进卫生监督各专科发展与相互渗透,充分发挥专家在学科建设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市和部分区县卫生监督机构组建了所级、学科组两级学术委员会,并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所级学术委员会充分听取各学科组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有重点、有步骤地负责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
1.1.3健全学科建设日常管理机制。为加强科研课题管理,使科研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制订了《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并开展课题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促进科研规模不断扩展,科研质量不断提高。为加强与区县所的沟通,推动各区县所科研工作的交流,还建立了市区两级科教联络员制度,在科研管理中引入了互动机制。
1.1.4建立学术交流定期平台。定期召开学术论文交流会、讲坛及学术论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与高校、研究单位合作,邀请学术界知名学者和专家,每年组织多次全市性学术讲座。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讲座,扩大视野,了解前沿,促进了卫生监督学科建设。另外,2006年初我们创办了《上海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更名为《卫生监督理论与实践》,为卫生监督学术交流及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5形成学科、项目、人才孵化机制。我们根据“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建立了“卫生监督管理”、“环境卫生监督”和“医疗安全质量监控”3个二级重点学科,有重点的进行学科建设。自2006年起设立了“上海卫生监督科研基金”项目,充分发挥卫生监督科研课题“孵化器”的作用,鼓励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应用性卫生监督课题研究。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自2006年起在全市卫生监督系统内通过“个人申报、专家评审”的形式,择优遴选了23名35岁以下青年卫生监督员,实施为期3年的优秀青年卫生监督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并采用“双导师制”。
1.2上海卫生监督学科建设的成效
1.2.1科研课题。从2005年来,上海市卫生监督机构累计获得各级各类项目354项、约1004.42万元的资助(见表1)。“卫生监督学”已列为上海市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中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获100万元的资助。
1.2.2。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空气,提高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发展,2006年初创办了《上海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更名为《卫生监督理论与实践》。为卫生监督学术交流及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百名监督员数从5.15篇增加到14.00篇(见表2)。
1.2.3人才培养。近年来已输送多位学科带头人到国外知名学术研究机构交流访问学习,掌握国际前沿动态,引入先进理念、原则、做法,为卫生监督学科快速发展提供推进引擎。2008年,市级卫生监督机构1名人员成功入选上海市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并获30万元的资助,10人成功入选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1.2.4上海市卫生监督人员学历变化。2006年,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设卫生监督研究生课程班,鼓励和支持全市卫生监督系统在职人员参加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法律等专业学习,通过系统培养,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42.20%增加到80.18%(见表3)。
2主要问题分析
2.1卫生监督学科基础薄弱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6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学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从学科建设发展角度上讲,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学科规划、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学科项目、学科环境等方面[1]。对照上述基本条件和要求,卫生监督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
2.2卫生监督学科总体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不高
尽管近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但整体而言,卫生监督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学科建设规模仅初具雏形。学科规划、学科人才队伍、学科基地、教学书籍等基础条件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发展规划、缺乏学科领军人才,没有专门的教科书等。
2.3卫生监督学科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求
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严峻、政府监管职能不断强化等新形势,卫生监督作为国家管理卫生事务的重要手段,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而相对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学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且限于目前人员的学历层次,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更多地依靠经验执法,对问题的分析仅停留在操作层面,满足于完成任务,既对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深入、系统研究的能力,也缺乏对自身工作科学发展的系统考虑。由于缺乏学科建设对于业务工作的支撑,造成卫生监督日常工作中取证手段和标准的缺乏、现场快速检测标准的缺乏、评估指标的缺乏,这些都制约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
3思考和对策
3.1明确卫生监督学科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人才孵化成长的摇篮,是提高卫生监督能力和卫生监督工作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握好学科建设这个有力抓手,就把握住了卫生监督发展的关键,就能带动卫生监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但是,学科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以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目标,科学合理的设定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探索改革现有卫生监督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建设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反映和支持我国卫生监督工作实际的卫生监督学科。#p#分页标题#e#
3.2构建卫生监督学科建设的框架
3.2.1卫生监督学科建设的主要框架。卫生监督学科建设框架应当以各基础学科的卫生监督法规体系、卫生监督标准体系、卫生监督指标体系和卫生监督支持体系为研究重点。卫生监督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和完善旨在提高卫生监督依法执法能力,促进执法严谨与公平;指标体系研究目的在于正确评价卫生监督状况,辅助评估和决策;卫生监督支撑体系研究则旨在提高卫生监督技术执法能力。
生产实习(亦称毕业实习)是预防医学生向预防医学工作者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实习效果优劣将直接影响医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
呼市疾控中心作为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和内蒙古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已带教了五年的医学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我们在带教学生生产实习的半年时间里,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产实习了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组成形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本文就来疾控中心生产实习的本科生开设的实习生专题讲座、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实习生的论文撰写、实习生实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作总结和探讨。
1 专题讲座
几年来,我们尝试为进入我疾控中心进行生产实习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举办有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等方面内容的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训练同学们的正确思维,培养同学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实习生授课的教师全部是呼市疾控中心各学科专家,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做出显著成绩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人授课2-3小时,共12次,授课的内容是专家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现场工作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听这样的讲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如何处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和暴发疫情,有了更具体思路,特别是有关职业暴露、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内容,更是非常有用。专家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学生们在学校已习惯的教师照本宣读的教学方式,在授课的过程中专家们结合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突破教材限制,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专家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介绍给学生,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意义。
2 实习内容
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有资料报道,有人对某校近5届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显现了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预防医学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重论文成绩轻业务技能,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参加工作后一切从头学起。
如何确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实习的模式,把握好半年的实习机会,把有限的半年的实习机会充分利用好。几年来,呼市疾控中心教学基地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规范的预防医学大学本科生实习带教工作,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和熟悉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流行病学科、公共卫生学科、检验学科、卫生监督学科、卫生应急学科这五个学科领域,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学生参加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可增强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老师们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实际技能,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现场教学实习基地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学校共同培养出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论文撰写
在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按照过去理想的实习模式设计,学生在实习中要完成查阅文献、课题设计、试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综合、温习在学校所学过的所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同时,在数据收集和案例总结中又经历较深入的工作实践。这样写出的论文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在毕业实习中是否用心、刻苦。但在目前的现实中,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理论上的想法,这种理想的模式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早已变味。一些学生在网上下载论文、把实习基地过去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稍加改动作为的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已不是秘密。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我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采用学生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 实习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实习分为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
临床实习已经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模式和实习技能的评价方法。而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因缺乏统一的内容、方法及场所,对毕业生实习成绩的评价内容不尽相同,毕业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我教学基地对学生的考核首先是对学生开设的专题讲座进行考核,给实习生授课的教师均是呼市疾控中心各学科的专家,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积累宝贵经验的专家,专家们经过12次授课后,专家们各自选出所授内容的试题,由呼市疾控中心科研教育宣传科统一出试题,对实习生进行考核。
实习生在我教学基地实习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科、公共卫生学科、检验学科、卫生监督学科、卫生应急学科这五个学科领域,把实习生安排在涉及到这五大学科的科室,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技能,最后在出科的考评中,由带教老师对其测评。
学生的论文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课题设计、实验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学生在撰写论文时由带教老师给与指导,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 舒为群,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 杨莉,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62-63
[3] 任涛,等.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对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70-72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9391
国内刊号:12-1094/R
邮发代号:6-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