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汽车经济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汽车经济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汽车经济论文

第1篇

1.环境可承载规律。

决定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中环境的可承载规律也影响重大。随着现在各大城市的污染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环境恶化的原因归结到汽车的使用上。因此,必须找到一种低污染或零污染的交通工具,这样才能解决实质问题。

2.技术推进规律。

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其技术组成不仅包含了原有的机械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还使用了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端科技,这些技术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并且为其发展打下基础。

3.市场拉动规律。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只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认可才能够促进产品的再生产,而产品的使用价值是需要通过销售市场来体现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会遵循这个规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涨,想要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注重对其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我国的国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于他国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量小、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等。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要做到主动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改变以往被动适应的固有方式,让产业和经济两方面和谐发展,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依照国情制定合理的产业化途径。

1.与我国能源现状相结合。

随着近些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年均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汽车燃油消耗量逐年增加,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首先要解决能源消费结构的问题,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保证能源的安全稳定。

2.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行产业化的电动汽车发展过程要注重其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相互融洽程度,适应我国的环境特点,发展零排放的低能耗工程。

3.与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相结合。

面对目前我国汽车技术依旧没有实现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情,电动汽车产业在发展之初,要牢牢把握住各国均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情况,积极地加大研究投入,让产业化带动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增强我国的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

4.与我国汽车市场现状相结合。

近10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狂飙式发展,汽车销量从2001年占全球4.3%,到2010年攀升至23.5%,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未来10年我国汽车将进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我国将逐渐步入“汽车社会”,迎来汽车消费大众化的时代。据专家预计,至2015年国内汽车的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消费量将达到3000万辆,我国汽车消费将占全球汽车总消费的25%左右。这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电动汽车产业在开始发展之初,认清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汽车市场的竞争机制,减少国家政策对市场竞争的过度干预,在短期内促进电动汽车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得到最快发展。

5.与我国汽车法律法规体系相结合。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维护汽车产业利益的同时努力把产业的附加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颁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2020年中国将构建起支撑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这必将为促进我国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与国际电动汽车产业接轨

为了发展汽车工业常常需要通过市场来换取技术,中国市场的发展受制于别国的先进技术。因此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之初,应当积极投入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争取在世界上取得超前的地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以技术研发为基础。

首先,要将核心技术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和研究投入的主要方向。只有掌握了产业的核心技术才能够真正掌握产业的“命脉”,实现产业链的水平分工,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注重调整汽车产业结构。

将结构调整贯穿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始终,在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中,要注意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政府部门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而是多关注高科技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通过充分的思考来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全球的资源,更需要全球的市场。从国内外环境看,国际汽车产业呈现由汽车制造向汽车研发转移的趋势。我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将从电动汽车产业研发转移中获取更多机会。我们需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策略,不失时机地走“引进来、走出去”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

1.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对于未来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制度,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要以空前的热情和努力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汽车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

2.加快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力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政府应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电动汽车的技术开发,毫不放松地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巩固己有的优势地位,加大科研的力度,走一条“吸收-引进-创新”的道路,形成国内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防止产业发展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3.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成熟度。

促进电动汽车消费的关键是降低产品价格。从汽车市场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汽车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北京、成都等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推广电动汽车需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电动汽车只有在消费者的广泛使用中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其社会效益也才能得到体现。

五、结语

第2篇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车又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在逐渐的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就我国的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据调查,在整个石油资源总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资源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能源问题。在石油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于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车技术势在必行,从而使我国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0年以来,汽车工业产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6年,汽车工业产值为13937.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4%,占GDP的比例为6.65%。同时,汽车行业是一种前后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很大。如在日本,生产一辆汽车,仅在制造业内的关联系数就达2.67。有研究表明,我国国内汽车制造业每增加1元,可有效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2.64元的增值。

但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的总体规模仍旧很小。2006年世界汽车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类贸易产品,而中国汽车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贸易额比例极少,出口额占全国汽车工业销售值的10.1%,和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如日本、德国等40%以上的汽车出口产量相比,差距仍很大。因此,在面临开放的竞争环境,国内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国市场上国外进口汽车关税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有效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我国汽车产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及国家钻石模型概述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2007,欧阳)。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常用的指标是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即: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第j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wj: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Xit: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j: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Xwt: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一般认为,当某种产品的RCA指数大于2.5时,表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指数在1.5-2.5之间时,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指数在1.0-1.5之间时,表明具有中等竞争力;当RCA指数小于1时,表明竞争力较弱。

国家钻石模型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生产某种产品所需投入的要素条件;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条件;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水平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状况;打破现存竞争环境和秩序的机遇;政府的政策行为。前四个是内生决定因素,后两个是外生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前四个基本要素的动态整合。

本文拟用该模型作为理论参照系来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运用国家钻石模型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国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和贸易国的RCA指数比较

本文选择2002-2006年世界上8个主要汽车工业国,和中国作以对比(见表1、表2)。

从表1可知:日本和西班牙的汽车产品的RCA指数最大,接近于2.5,说明这两国的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韩国和德国的竞争力也较强。而我国的汽车产品的RCA指数排在后面,虽然从2002年以来竞争力在增强,但依然小于1.0,说明我国汽车产品的竞争力还相对比较弱,有待提升。

从表2可知:日本汽车整车的RCA指数最高,说明其国际竞争力最强;德国和西班牙汽车整车的RCA指数也比较高。德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强的实力,拥有很多知名的汽车品牌。韩国整车在2002-2006年期间,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在2004年的J.D.Power初期质量调查中,韩国品牌轿车和卡车的质量首次超越美国和欧洲品牌轿车和卡车。据J.D.Power初期质量调查称,每100辆现代和起亚品牌汽车的缺陷为117个,比欧洲汽车少5个,比美国汽车少6个。中国汽车整车的RCA指数从2002年的0.01增加到2006年的0.07,但总的国际竞争力弱。

我国汽车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本文利用国家钻石模型,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汽车产业与其他大的汽车产销国竞争力方面差距较大的原因。

(一)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研发水平低且核心人才结构性短缺

我国汽车产业是采取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对于提升工艺技术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吸收、消化、最终开发出自己产品的发展模式。汽车技术落后、性价比相对过低,必然导致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自主创新的影响下,本国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是主要轿车产品的核心部件和平台技术大多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缺乏关键技术储备和重大技术突破,国内研发水平还是比较低。

国内研发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研发费用低。尽管我国汽车企业2006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1.77%,比2002年的1.45%有所提高,但比例还是较低。国外汽车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到3%-5%。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用于开发新品种的经费高达50-60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3.2%,而我国2006年汽车工业一年总的开发经费才200多亿元人民币。

二是核心人才呈结构性短缺。各方面数据显示,人力资源配置成本已成为大部分汽车生产厂商最为困扰的问题,虽然劳动力市场相对富裕,但汽车专业的核心人才却呈结构性短缺。以一汽为例,其技术开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2.6%,而日本丰田公司占到9.8%。这一差距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还是比较薄弱。

(二)国内汽车消费增长受阻

近年来,私人汽车消费成为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人轿车,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状况、城市功能结构、能源供给、环境保护等诸多公共资源和汽车消费使用矛盾。另外,汽车使用费用高昂并且手续繁琐也阻碍了汽车消费的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在我国汽车产业中,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它要满足整车生产的配套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几千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但真正达到规模要求的很少。由于规模小,力量分散,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并且不少企业质量意识及国际化意识不强,同时在资源配置与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我国零部件企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多数处于跨国零部件巨头的二、三级供应商地位,很难进入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而且,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存在投资规模小、设备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较差。我国大部分配件企业缺乏技术研发平台,缺乏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技术进入壁垒较低的配件生产,使一些高新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很少,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制约。

(四)汽车产业生产分散且规模经济发展不充分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骨干企业的规模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看,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偏低,生产分散,制约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2005年增长27.6%,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我国汽车总体规模增加,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见表3)。另外,我国汽车产业生产还是比较分散。例如2006年我国共有整车生产企业117家,年产达到百万辆以上的只有两家,而年产1万辆以下的企业有78家之多;在产业集中度上,我国规模最大的前3家市场占有率为47.8%,而美国前3家大的汽车企业市场占有率为98.9%。

(五)汽车行业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汽车行业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势必捆绑中国汽车企业的手脚,进而影响中国汽车业做强做大的步伐(曾庆洪)。目前汽车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汽车产业主管部门很多,导致协调成本过高,效率降低;二是管理职能重复,不少政策法规内容重复矛盾;三是社会性管理法规缺失。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考虑到单个企业开发技术成本较高,我国国内企业可以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还可以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国家应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加强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促进汽车企业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共同从事共性技术的开发,搭建共性汽车技术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能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鼓励和引导汽车消费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汽车的消费。首先取消各种不合理的税费,切实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其次做好汽车消费信贷,放宽消费者购车贷款条件,缩短消费者信贷消费环节;再次是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改进城市交通管理以适应汽车不断增加的需求;最后,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引导消费者购买或使用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比如对混合动力汽车购买者予以一定的补贴。

(三)加快配套产业发展以完善汽车产业供应链

我国政府可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推进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首先,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解决零部件企业的研发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零部件企业以及产学研之间联合研发平台的建立。其次,对实施兼并、重组的零部件企业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再次,制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强强联合的政策法规,明确零部件从整车母体分离的标准、原则和要求,同时在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在技术发展、R&D与技术创新、企业规模、发展潜力等方面推出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引导零部件行业的专业化分工与系统化发展。

(四)进行战略重组以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企业并购可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加强专业化分工,产生规模效益。我国汽车企业目前应以横向并购为主,由行业的优势企业并购相同类型的企业,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在整车市场上,针对不同车型的市场结构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展开。轿车、轻型载货车应以上汽、一汽、东风为龙头进行并购重组,淘汰劣势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促使市场结构向寡头型过渡。

同时,推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对于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尤其是目前采用精益生产方式且模块化日益显著的汽车产业来说,集群效应强大,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效果较为明显。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等,都是著名的产业集群。作为汽车后起的国家,印度目前正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来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汽车产量地理集中的现状,选择几个区域作为汽车产业集群区,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予以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且完善汽车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政策则是行业发展的导向,直接决定产业发展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是否有竞争力。首先,政府在汽车行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日本和韩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汽车进入自由化阶段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给予自主创新的企业税费上的优惠,有利于鼓励本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再次,理顺汽车行业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化的纵向管理模式,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构建和完善适合汽车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最后,完善准入认证、产品质量和汽车安全法规,加强汽车行业社会性管理职能的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2006,2007

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机电企业网,2008-1-29

4.钱平凡.产业集群:速成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9)

5.曾庆洪.汽车行业管理目前存在五大问题.上海证券报,2008-3-14

6.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外资品牌强力挤压.汽车世界•汽车产经报道,2008-4-15

第4篇

作者:李众宜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购买和使用成本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新能源车“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主要是购买和使用成本偏高而无法被消费者接受,201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约为七千辆,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汽车仅为百余辆,纯电动汽车市场主要由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采购占据着大部分份额。在政府推出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仍要比同级别普通汽车价格翻了近一倍。用买一辆中档汽车的钱去买一辆经济型混合动力汽车,这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在使用成本方面,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以电动车为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还不成熟,使用寿命短,制造成本高。市场上销售的电池的质保期是1-2年,过了质保期的电池维修和更换将是一项较大的支出。维护时难以找到维护的服务站和娴熟的技工,这样必然导致维护时形成较高的维修费用。如果更换电池,代价更高,电池的成本高达8-10万元,这和普通汽车的维护和油耗费用相比,代价更难以让人接受。产品不成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从产品技术方面看,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不能自己生产完全依赖进口,电池充电时间过长,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从产品价格方面看,由于新能源汽车生产相比普通汽车而言起步较晚,生产厂商生产能力不足,价格也不稳定。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数量有限,产量也较少,尚未形成规模生产,继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销售渠道方面看,目前国内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鲜有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国内汽车企业奇瑞、比亚迪等虽都在构建自身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渠道,但是采取的大多是与原有普通燃油车销售共用一个销售网络的模式;或者让投资者在建设独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和升级原有燃油车销售网点的两种模式中自主作出选择。众泰汽车开始在北京筹建独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渠道,但投资额必须高于1千万元,可见此次其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的准入门槛较高,普及较难。基础配套服务不到位,设施不完善推广纯电动汽车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足够密集、足够便捷、功率足够大的充电站网络,或在住宅区、商务区的停产场配备电源插座和计量设施;氢动力汽车则需要安全、便捷的加氢站,目前国内只有北京有制氢加氢站;无论是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还是氢动力汽车,都需要用到电,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使用,会消耗大量的电。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较好的深圳市,目前也只有60余座充电站和数量有限的充电桩。此类配套设施的缺失,无疑会对新能源车的使用照成重大的不变,也成为推广新能源车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借鉴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营销措施,加快拓展市场的步伐,促进替代,扩大消费,带动生产,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购买和使用成本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产品高生产成本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也较高,因而导致很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我国要推广新能源汽车必须建立健全政府支撑体系,强化财税金融激励手段,采取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形成。第一,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新能源汽车企业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给予研发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二,各级政府应给予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各城市应制定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享受更多地方优惠政策。以长春市为例,长春地方补贴标准为新能源汽车售价的20%,私人购买一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可获补贴10.5万元。第三,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补贴。鉴于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额资金投入,而且短期内市场回报较低,政府必须提供财政支持。首先,是政府可以出资,直接拿出资金建设充电站;其次,鼓励各种类型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减免税收以及发放配套资金的补贴;第三,可以建立充电网络产业基金,动员更大量、更大范围的资金介入。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基础的配套系统,只有解决了基础,才能让新能源汽车有效的进行,推动市场化。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目前我国对新能源其中整体的支持力度很大,但重数量、轻质量。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保证质量是关键。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在电控、电机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核心零部件、整车匹配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成本满足商业化要求。只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保证良好而稳定的质量,才能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细分市场,挖掘目标消费群体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扩大,不能盲目的做市场推广,而是要做好市场细分,将消费者分类,发现和挖掘出有购买欲望的目标消费者群体。新能源汽车企业要给予这部分特定消费者群体适当的试用补偿,促进产品替代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主要细分市场是在公共交通、汽车租赁和出租车业务三个领域,深圳、上海等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都出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租赁公司。租赁公司积极地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新能源车型,以租赁的方式给消费者试用,以此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升购买欲望。重视产品宣传,提高消费者成熟度新能源汽车一开始就作为替代品出现在市场上,要想顺利替代传统汽车占领汽车市场,需要消费者有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目前,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对它的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还不充分了解,所以,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努力提高人们对汽车尾气危害性的认识,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是时尚选择,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新能源汽车宣传普及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在汽车品质方面的宣传,还要将其安全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的宣传放在重要位置,更要注重宣传对环境保护的功能,以引导消费者来加深认识,主动购买。力推快换模式,突破传统思维加快改变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的电池容量低、充电时间过长、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改变局面必须另辟蹊径。电动车企业要与国家电网展开深度合作,在国内各城市建成方便快捷的移动式换电站。上海电巴汽车企业通过采用容易装卸、固定牢固安全的锁止装置,将电池整合在箱体中,当需要充电或者维护时,只需要在换电站更换一块新电池即可。而更换下来的电池则在换电站中进行充电管理。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能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解决后顾之忧,扩大购买量,提升市场份额。重视汽车美容服务市场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已经是不争事实,当新能源汽车真正规模化投放市场之时,作为汽车售后服务的保障机构临时培训技术人员或许为时已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前夕,汽车美容连锁机构应着手提高从业技术人员对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等新能源车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架做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在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保养等服务流程上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消费需求

 

我国目前所呈现出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总体态势,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所造成的居民消费能力的制约,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在正常条件下,消费需求数量变化首要的受制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整体收入水平低下造成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在不断扩大(详见图1、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1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图(1978—2009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2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图(1978—2009年)

可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收入曲线都在迅速上升,但城镇居民收入曲线上升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曲线上升的速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演变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态势。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84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时期,随着的推行和农产品收购价格几次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较大的增加,其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经济论文,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高达2.57,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978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82,是1978-1984年期间最小的一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时期,我国改革的重点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而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再加之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带来的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很快越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6。

1995-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缩小。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镇中下岗职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所致。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6,到1997年缩小到2.47。1995-1997年期间,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偏大,且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缩小的趋势。

1998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1998年的自然灾害和1999年城镇职工的普遍加薪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在这一时期由于教育、医疗、保障等各种福利方面的差距显露出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自1998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略有起伏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一路攀升,由1998年的2.51扩大到2001年的2.90,2007年更是上升到了3.33,为历年之最,2009年仍保持在3.33。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比较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阶层,也因此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的消费阶层和消费市场,从而造成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经过了缩小、扩大,短暂的缩小后进一步扩大的过程。图3表明,1978年,城乡消费水平比【2】是2.9,1983、1984、1985年缩小到2.2经济论文,1995年扩大到3.8,短暂的缩小后,1999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一直维持在3.6以上,2003年和2004年更是高达3.8。2009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4021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15025元,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7个农民的消费水平。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落后15年左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3 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率图(1978—2009年)

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5元,2008年增加到3661元,2008年比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3076元;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79元,2008年增加到11243元,2008年比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9964元。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在扩大。1985年城镇消费支出是农村消费支出的2.3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此后,城乡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逐渐加大,到2008年城乡之间的支出比高达3.6,即目前我国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当于3.6个农民的消费支出。“三个农民抵一个市民”是当前农村低消费的真实写照。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首先,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农村居民相对比例小,并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已从以食品类消费为主的生存性消费加速向质量型消费过渡。其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的支出,在城市基本趋于饱和,但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当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摄像机、家用电脑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转移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为主的消费水准上。再次,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等的支出有增长趋势,城镇居民将来的消费热点将是住房、汽车、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教育,但城市新消费热点产品在农村的消费量还相当少,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用量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见表1)。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单位:%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2009年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食品

58.80

54.25

58.62

50.09

49.13

39.44

43.08

36.29

41.0

36.5

衣着

7.77

13.36

6.85

13.55

5.75

10.01

6.00

10.42

5.8

10.5

居住

17.34

6.98

13.91

8.02

15.47

11.31

17.80

9.83

20.2

10.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29

10.14

5.23

7.44

4.52

7.49

4.63

6.02

5.1

6.4

医疗保健

3.25

2.01

3.24

3.11

5.24

6.36

6.52

6.99

7.2

7.0

交通通信

1.44

1.20

2.58

5.18

5.58

8.54

10.19

13.58

10.1

13.7

教育文化

娱乐服务

5.37

11.12

7.81

9.36

11.18

13.40

9.48

13.29

8.5

12.0

其他商品

及服务

0.74

0.94

1.76

3.25

3.14

3.44

2.30

3.58

第6篇

没错,这就是伍新木。但相比于一段一段的荣誉,我们更愿意简单地称他为经济理论的拓荒人。

用责任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按照伍新木的理解,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对于国家而言,都会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门学科是重要的。自己能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觉得很有意义。

但是随着在学校呆得时间越来越长,伍新木的个人感受发生了些许变化,他不再仅仅从经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而是从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他认为经济学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促进整个社会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能够按照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有所改进,有所改善,一步步往文明的方向演进。这是伍新木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因此,他很乐意去做,愿意在这块园地里耕耘,从来不感到苦和累。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因为经济学专业的优势,他多次被省委、政府借用,朋友邀请做实业,面临为官、从商的机遇,但他都一一放弃。他觉得自己最适合的还是当一名教书匠。他认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教师的人生价值,能够在他无数学生身上以乘数效应得到体现。

二十年前,有记者问伍新木:“你作为一个模范教师有什么体验?”伍新木用这样一段话作答:

“做一名教师是我内心由衷的选择,我要是去经商,有很好的社会资源,做好一个商人,有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可能性。这个时代会造就许多不同类型的成功者,我去经商也许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人,但只是一个,这个社会只多了一个合格商人;如果我去为官,我可能做到一个厅长什么的,这个社会仅仅是多了一个合格官员。但我选择了教书匠这个职业,我相信可以用我的智慧、用我的学识、用我的人格品行,会影响一代一代的学生,学生里会有一百个成功的老板、商人,很可能会有一百个好的官员。这就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事。这样你的人生价值不是加倍地放大了吗!”

四十载的风雨岁月,在珞珈山麓茂盛的林地里,伍新木在武汉大学经济学园里呕心沥血、勤奋耕耘,可谓后学辈出,桃李满天下。如今,作为有成就的专家和学者,在各级国家机关、在经济运行和研究机构、在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有他的学生。

他对自己教书匠职业的选择,无怨无悔。

把大武汉建设成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伍新木认为,长江经济带战略必将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也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脊梁。长江流域有中国的钢铁、化工、汽车、纺织、电力几大工业走廊,这让它不仅在中国稳定地发挥着经济主驱动轴的作用,而且具有维系国家、整合民族团结的重要社会文化功能。随着发展方式转型、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长江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影响力会与日俱增。

另外,中部地区的武汉和湖北最先迎来了高铁时代。众所周知,武汉是一个五大交通枢纽叠加的城市,铁路枢纽的叠加,航空枢纽的叠加,公路枢纽的叠加,水运枢纽的叠加和信息枢纽的叠加。“这样一些特点使武汉完全有条件能成为我们作为中部中心城市下一步跨越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伍新木对武汉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高铁会使人类实现真实世界的零距离,引爆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高铁会使城市因此而不同。伍教授回忆起在武大看樱花的情景“我们当时是深有感触的,当时人头e动,很多都是广东人,最高的时候是日均流量十万人,一看都是广东人,广州日报头版头条写了乘高铁到武大看樱花。”

在伍新木看来,中国最大、功能最全、集聚辐射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战略区域是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是历史必然,武汉应肩负起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历史责任,而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支点必将大有作为。

第7篇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第8篇

1.基础和优势

双流县具有发展临空自贸经济建设自贸区的良好基础。

首先是区位和空港优势。双流机场作为我国内陆和中西部首位机场,已成为引领中国中西部、辐射世界的国际航空枢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进入全球前50位的机场。双流国际机场正在“量质并进”的快速发展,其通航城市数量、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都居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

第二是自贸平台和口岸优势。双流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同时拥有“枢纽机场”、“综保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县域地区,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临空自贸经济最具备条件的区域。双流是成都“三中心”“一枢纽”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向西向南开放合作的贸易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刚刚确立的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区域,在制度创新和配套改革上可以先行先试。

第三是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工业强县”建设,双流县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过去的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新型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以新兴电子信息和航空制造维修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初见成效。双流县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的排序也大幅提升,目前为第13位。

第四是科研和创新资源丰富。双流拥有在中西部县域地区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目前,县内聚集了中科院光电所等30多个科研机构和四川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市第二;西航港开发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近年来,我县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广泛合作,建设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

深度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产学研政企金”协同创新体系,与中物院、电子科大、香港城市大学、核动力研究院、清华科创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5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打造了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现已初具规模,并聚集各类研发平台102个,其中国家级24个,这为发展高端新兴服务业提供了智力保障。

同时,双流还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科技创新的宏观有利环境。9月初四川被纳入全国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双流必然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前沿和主阵地,将得到在全面创新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试错和探索解决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深化开放创新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将对双流“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带来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2.探索和创新

2.1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

双流县于2014年10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的实施方案”,主要在以下领域进行了探索:

区港联动通关一体化。将航空口岸功能延伸至综保区,实施海关和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监管试点。“区港联动”使机场和综保区的通关能力、物流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有效支持综保区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了综保区对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促进和对外贸的拉动作用。

创新商事登记制度。已完成取消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在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的过程中,双流县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如在创新商事登记制度方面,放宽了县域企业住所登记限制。

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功能,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推动融资性租赁行业发展,积极引进融资租赁类公司,支持其开展飞机租赁、大型设备租赁等业务,并使用外币结算。

此外,在推进更加便利的海关监管制度,实施更加便利的检验检疫制度,开展有利于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业务、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结算制度等方面,双流县也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2.2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双流的发展定位“天府科技卫星城、国际空港自贸区”非常鲜明地凸显了临空主题。双流县多年的发展也打造了实力雄厚、富有生机的临空经济发展载体。如:空港高新技术开发区早已成为全省全市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双流的主导产业体系中临空特色在不断增强,以新兴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临空先进制造业和以航空枢纽服务、临空物流、临空商贸等为代表的临空高端服务业迅猛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2014年双流县临空经济产业总规模突破2160亿元;外贸进出口46.3亿美元、出口34.6亿美元,均居全市第2位,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

为积极促进自贸经济发展,双流县正在积极加大对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经验的试点,着力推进投资管理、金融服务、贸易监管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创新;不断强化航空枢纽地位,巩固提升口岸平台功能,争取设立更多专业指定口岸,加快汇聚融资租赁、保税贸易、跨境电商以及通用航空等临空经济相关业态。

二、问题和不足

1.水陆空大通关系统建设不足

双流县地处内陆地区,不靠江、不临海、不沿边,面临开放口岸较少、区域转关较难、通达效率偏低等诸多难题;与青白江铁路枢纽港、宜宾和泸州水运港都有较远距离,未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地理位置先天缺陷、大通关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以及多式联运体系欠缺,导致了运输成本较高、通达效率偏低。

2.空港优势和综合保税功能开发不够

一方面综合保税区辐射作用较小。按照自贸区可复制、可辐射的要求,我县综保区辐射作用还未得到体现;区内龙头企业仁宝、纬创未形成真正的产业经济论文链;受到区位环境的制约,区内产品展销中心影响力不高。另一方面虽然拥有双流国际机场和综保区等优势,但因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较少,贸易、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商的吸引力不够。此外,综合保税区还存在着对外贸易结构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国际金融基础相对较差等问题。

3.行政审批效率不能适应需求

行政效率是目前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经过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精减审批事项,双流的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但相较于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其行政效率仍有待提高。在正常情况下,投资者在双流投资须与多个部门接触,在提交众多纸质文件并经过相当复杂的程序以后才能获得投资核准和颁发证明,延缓了投资进程,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削弱了我县在发展自贸经济方面的竞争力。

4.科技和创新含量不高

我县临空自贸经济以中低端的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在增长动力上还是依靠资金、土地、物资的要素拉动,科技和创新含量不高,缺乏强劲的核心竞争驱动力。在当前资源要素制约趋紧、环境保护呼声趋强、发展空间趋窄的情况下,以要素投入、投资拉动为主要手段,既不符合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也不可持续。

三、对策和建议

1.积极争取先行先试,以更宽广的开放和改革推动临空自贸经济发展

一是争取将空港自贸经济作为成都内陆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份,重点突出空港特色。二是争取政策的支持。建议争取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自贸经济的发展;在土地政策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单列政策;适度降低服务业用地价格,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继续跟进飞机融资租赁产业扶持政策,在跨境融资、外汇管理、海关监管及税收扶持等方面,畅通渠道、简化流程、优惠税率,为飞机融资租赁产业创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三是要积极在多个领域争取先行先试。比如按照差异性、互补性原则,尽快出台本地临港经济区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健全完善年度报告公示制以及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等管理措施,不断创优投资贸易环境。四是实现金融产业创新。建议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积极争取省、市人行在综保区双流园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推广上海自贸区金融方面的先进经验,适时引进外资银行,打通境内外资金流通渠道,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双流支行恢复外汇管理职能这一契机,简化外汇管理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率先开展人民币跨境使用、企业境外融资、跨境互联网结算等领域的改革探索,助推成都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为成都打造西部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支撑。

2.规划先行,优化临空自贸经济空间布局

一是前瞻性开展临港自由贸易经济的专项研究,着力构建临空自贸经济空间布局,争取将涵盖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及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空港货运站、国际快件中心的区域,以及综合保税区区域纳入成都自由贸易区申报范围,争取将双流的主导产业、重点区域纳入省、市发展重点。二是抓紧对临港自贸经济核心圈土地进行调规,争取对临港自贸经济核心圈机场两侧已经具备建设条件但属有条件建设的区域尽快用红斑覆盖,对已签约入驻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及时给予用地指标支持,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建得好,逐步形成临空自贸产业化项目集群。

3.夯实承载自贸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

完善功能平台,着力增强临空自贸经济承载能力。一是优化口岸平台。大力拓展各类专业口岸,确保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国际快件中心尽快运营。围绕提升口岸配套水平,配合做好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申报,加速完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销售平台方案设计,大力引进国际金库交割仓等国际贸易类项目,切实为双流发展自贸经济提供坚实的平台和产业支撑。二是提升枢纽优势。加快建设双流综保区与青白江铁路运输口岸的专用铁路建设,促进双流产品通过蓉欧新铁路走进国际市场。加强与宜宾水运港的直通,探索岷江彭山江口港融入长江水运通道的水路建设,减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成本。不断加密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持续扩大双流机场辐射范围。支持国际国内货物通过双流机场集散,加快建成亚欧货运转运中心,加速推动航空枢纽服务向亚洲及欧美地区拓展,全面巩固提升双流机场的航空枢纽地位。三是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政务中心进行优化整合,简化流程,优化程序,大力开展并联审批和代办审批业务,方便企业办事和服务。对临空自贸经济区内,着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四是提升通关效率,真正实现“一线管住、二线放开”。

4.推动临空自贸经济规模扩大和产业升级

一是要按照自贸经济通行的惯例引进企业,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规范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境外做强加工制造业,同时,也要面向内地做强国外品牌的销售等现代服务业。二是大力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配套项目,重点培育研发设计平台和企业总部,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突破出口加工贸易局限,大力发展保税消费、保税金融、保税展示、保税医疗、保税培训等服务产业,主动拓展进口水果、粮食、肉类、汽车、保健品、酒品、化妆品等国际贸易,积极探索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四是大力打造临空经济“升级版”,依托双流国际机场及周边区域,大力发展自贸经济新兴业态,着力培育保税出口加工、保税维修、国际采购与分拨、国际商品展销、保税创新研发、国际金融、人民币离岸业务、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国际教育培训等自贸业态,整体提升临空自贸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升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