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金融课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1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3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第2篇

[摘要]《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庞大。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问题,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摘要]国际金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把握是搞好《国际金融》教学的基础。

第一,课程内容丰富。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第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从《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看,该课程同其它一些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银行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国际金融》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对《国际金融》原理的阐述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第三,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必须在精确地阐述国际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理解、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这体现在教学中,必然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课堂理论教学

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采用顺序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1.顺序法

是一种把相关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具有一定顺序的内容,如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时间顺序)、国际结算(操作顺序)、经济事件的影响(空间顺序)等。

2.比较法

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罗列比较。如国际金融机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用比较法来对四大全球性机构及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比较说明。

3.引导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在讲解教材中的三角套汇问题时,在按教材讲清了三角套汇的基本思路后,引导学生使用另一条套汇路线去套汇,但套汇的结果是亏本。学生陷入迷惑:如何套汇才能赚钱?经过思考,发现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卖点:选对卖点,贱买贵卖,盈利;选错卖点,贱卖贵买,亏损。

4.自学与教学相结合

几乎所有国际金融教科书中,都有两章分别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许多历史资料及发展的渊源,如果由教师讲学生听,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如国际金融机构有何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网络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网络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网络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立课程网页

主要包括教材(教参)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包括教学进程)、章节要点辅导、章节练习、作业布置、答疑,还可以包括教学建议,热点讨论等内容。前三项为常驻内容,其他内容可随着教学进度进行更新。课程主页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网络支持服务,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二是可以增加教学透明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目标一致,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三是建立了师生网上交流的绿色通道。

2.进行网络交流

学生在教材自学和网上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通过课堂面授由教师点评,但这往往会受时效的限制。通过网络就可解决这个时效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收到大量的学生邮件,内容不一定局限于课程,还有很多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问题。网络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教与学的协调奠定了基础。

3.进行网上教学。

经济类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变化快,政策性、经济性因素对课程内容的影响较大。在国际金融中,汇率的变化、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不可预期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影响。如伊拉克战争就引起了油价变动——以石油为原料的商品的价格变化——汇率风险;美国出兵使国内经济发展受影响——美元汇率变化,等等。网络教学使信息零距离,可以为我们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实践教学不能单纯地以实验、实习去理解,特别是《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实验、实习以外,还应该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参观等形式。也就是说,除了课堂理论讲述外,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1.案例教学法

第3篇

1.1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传统的理论说教《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更新得比较快。学生对这门课程还是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外汇市场时,讲解如何在两个外汇市场或是三个外汇市场进行套汇交易获利,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认真讨论、认真思考;甚至课后还有学生假设各种各样的外汇市场行情,来判断如何交易,这表明学生对这门课程还是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由于该门课程的开设主要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只有三分钟热情,产生畏惧心理,慢慢地就丧失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其实从我院学生的生源素质、学科基础水平来看,学生普遍比较排斥学习纯粹理论性的知识。但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也将是困难重重;没有应用性指导的实践教学,理论课的讲授也将是纸上谈兵。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将相对枯燥的理论融入到生动的实践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是目前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目前,国内本科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框架主要为:“三位一体”、“六大结合”与“四大内容”。“三位一体”是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操作与管理”形成一个体系。“六大结合”包括: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制度与市场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模型与实证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四大内容”包括:国际金融中心与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机制与目标、制度与监管[1]。但是这些知识点绝大部分显得非常抽象,应该说这套体系比较适合一本、二本学生。但是对于像我院这种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就不太适合,因为该套体系的应用性内容不完善、实用性还有待加强。据调查统计,国内90%以上的独立学院基本上是采用一本、二本院校做法,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的选用上通常也有追求名牌大学教材的“癖好”,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教材不好,相反这些教材都是金融领域的优秀教材,非常适合专业基础良好、且具备一定学术基础和科研功底的本科类学生。只是对于独立学院性质的本科院校,就很难满足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因此,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我院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在市场上挑选合适的《国际金融》教材。

1.3师资力量缺乏优秀的教学条件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过硬的师资力量这一软件工程的长期建设。新成立不久的独立院校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办学目标,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自身的整体素质。从华商学院《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团队来看,缺乏稳定、强大的师资力量是目前课程组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如上所描述的课程教师队伍共有7人,其中2名教授主要是来自母体高校,在我院担任兼职教师;助教4人中有3人是刚刚硕士毕业不久就直接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金融行业的实践操作经验。这样薄弱的师资条件将直接导致《国际金融》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不深入,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华商学院《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实施

根据以上华商学院《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材和师资建设这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2.1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法:提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依据教学进度而逐步解答,并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互助解答,授课教师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更新阅读资料,解答学生所提的问题。(2)探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避免学生在网络中大量无效搜索的“迷航现象”,教师对问题目标具体化,提出明确的阶段、层次要求,指引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路径,鼓励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拓宽国际金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3)案例教学法:《国际金融》课程的大作业和案例课内容为动态式和开放式,每学期教师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和社会关注焦点的变迁,更新内容,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案例,布置课堂讨论和课程大作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结合的分析能力。(4)合作小组法:组成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内外共同讨论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小组参与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学习小组设计编印《金融简讯》等简报,在合作中互助学习,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2.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链接教学材料、网络资源、图书馆等多种教学手段。课堂上主要是用PPT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器材展示教学内容,辅之以相应的板书形式;收集并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有欣赏价值的视频材料。课后与学生利用SKYPE、QQ群、微信等网络工具建立共同的网络交流平台,形成教学PPT材料、习题集、热点问题解析等资源共享。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我院设立的经济类图书借阅室、经济类纸质图书资源和报刊、电子文献等图书馆资源。

2.3考核方式考核方法上,将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改革为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实行以教学基本内容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全面考评体系,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目前主要采取5种考评方式:笔试、作业、小论文、出勤率、课堂表现。其中笔试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简答、论述等6种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作业主要有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对每次作业的评判结果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层次,每个学期作业的次数总共不少于5次,从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小论文的考核内容主要是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某个热点问题或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某个材料进行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勤率是通过课堂点名或是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到课的情况。课堂表现是通过课堂提问、做课堂练习、课堂讨论、举手发言等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总分值相应分解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通过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小论文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出勤、课堂提问、发言等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分值权重设计上,笔试占总分值的70%左右;小论文、实验报告、作业及考勤等平时成绩占总分值的30%左右,平时成绩的评分依据指标的分解进行量化处理。

2.4教材及师资建设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目前本课程建设除了使用人大陈雨露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一书外,还应采用多样化、多功能性的辅助参考教材,比如我们国际金融课程组的教师就有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金融学习题与案例》一书(张晖主编)。利用两份材料针对本专业学生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指导和实战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分析能力,并能自主深入开展外汇模拟交易和竞赛活动。学院应加大对自有师资力量的投资和建设,通过提高福利待遇、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等各种方式稳定教师队伍、吸纳新教师成员,强化教师团队。对教师自身而言,也应该花时间花精力积极主动地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紧随国际金融理论及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力求深入浅出地将基本理论、思考方法及教学理念用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本课程组的教师有必要组织起来向学院申请自编适合我院学生学习发展方向的《国际金融》教材,这样有利于因人施教、因地施教,使我院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更切近学院的整体教学目标和办学宗旨。

3结语

第4篇

论文摘要: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迅速,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已经很难适应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跟上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我国国际金融学科高等教育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并能与国际接轨,实现新的飞跃。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全国经济类院校和非经济类院校都开始扩张金融学生源。但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照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纪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学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划分过细,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容易使学生形成单纯的专业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课程体系尽管日趋完善,但至今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在欧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是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国内多数高校仍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 为基调,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一差异使得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是以宏观金融为主,微观金融领域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还相对薄弱,这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所出现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开始引进美国的原版金融学教材,力图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更新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但要真正有一个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变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国际金融教科书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许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以下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就其从单一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其国内的金融日趋自由化和市场化。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如何开放资本账户?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汇率制度安排、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资本流动的管制与放松和国际储备管理等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国际金融学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2、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内部均衡目标有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衍生目标,外部均衡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基本目标之外,还有贸易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平稳、对外金融稳定、贸易条件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提高、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地区、行业、部门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内外均衡目标的追求中,不仅本身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成为各国在开放经济下在宏观经济与金融调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与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相伴生的区域化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各种战略规划和构想、各种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又一重点和热点。 

4、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活动,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都越来越大,从而使跨国微观国际金融日趋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的新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面对国际金融学的这些新发展,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只对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和批判、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实务合一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反映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数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体现在教学中,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急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改革。 

3、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该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1)横向目标。本文将横向目标确定为专门培养以下三类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养以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方法、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先进人才,此类人才有益于我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能够跟上国际的发展步伐,并能在国际金融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主要就是与金融实务相结合,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又可继续分为综合管理型人才、职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种实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和“经济学+其他学科”复合型人才。 

(2)纵向目标。横向目标确定以后,还必须对纵向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做好一个系统的分类:对于专科生而言,专门塑造具有必备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本科生,则必须塑造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熟悉国际金融实务,并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经济学管理人才。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一部分则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优势则是熟悉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实务,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独立承担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把上述的内容尽可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要改革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好教材,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内所选用的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权威性明显不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有的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与现今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实务衔接不上,误使学生的认识有点滞后,不利于我国国际金融行业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金融理论,缺乏与我国国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因此,本着以上的问题,在选择国际金融系列教材上,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熟和规范的教材体系,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而国际金融教材从计划、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现一两年后也会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涉及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操作,内容跨度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多样化。 

首先,理论联合实际,推陈出新,新旧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要启发诱导、推陈出新,针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为一体的特征,应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具体实例入手,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鲜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性教学而言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征,很显然比许多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性课程更具有广阔性和适用性。 

最后,借助现代多媒体实现双语教学,加强与国际接轨。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可以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态,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除了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国际金融教学确立多样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围绕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再撰写相关的探讨性论文;将考试方式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群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 

[4]张建友.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5]蔡庆丰,张亦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和培养目标设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 

第5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国际金融;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26-02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与评判, 虽然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但它对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以及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而对高校教学、教育活动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都具有很大的制约与影响。高校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制度。在日益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应用性较强而且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如果仍然沿用多年不变的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结合中国的国情对目前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一、《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社会实际部门中也迫切需要既通晓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的。虽然目前在各个高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考试局仍然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局面。

2.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现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大多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进行,而忽略了应试者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我们就本研究课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反馈的信息看,在问题“请问你认为现在的考试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出你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问题的反馈中,有一大半学生认为现行考试模式不能反映出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现在考试模式的态度,说明现行考试模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水平。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3.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周期的缩短、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求,对于每个人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能够学会学习,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并且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永远是个被动的角色,考试目的错位,更无法使学生做到掌握方法、热爱学习。同时,尽管多数学校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管理,但现实中学生作弊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考风考纪的破坏,不仅会打击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开始不关注学习,荒废大学光阴,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整个考试制度名存实亡,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高等学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的《国际金融》考核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问题。

1.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考试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学科思维和探索创新能力的考核。另外,由于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解释名词等客观性试题偏多,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僵化的,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余地。从实际反映来看,现行课程考核模式给学生作弊提供了方便,客观题、记忆性试题的比重过大,增强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和作弊的可能性。

2.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汇率的套算、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外汇风险的防范等诸多内容都比较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和应用,而现行的考试模式在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方面明显不足,过于侧重知识导向性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果学生能够亲自体验,能够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模拟操作或交易,对于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开设模拟交易的实验课程,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场地的限制以及教师不愿给自己增加额外工作等原因,目前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国际金融的实验课程,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了。

3.对过程考核重视不够。《国际金融》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与国际金融相关的问题不断产生,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一些热点问题结合基础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将平时讨论的表现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可以大大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还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强调了这一点,但做得还远远不够。

三、对高等学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点设想

(一)改革考试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丰富考试内容。现代社会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应该具有获取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进行课程考试的改革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丰富考试内容,加大试卷信息量,除了教材的固定内容外,在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分析题和针对热点问题的评述题,从而有利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展现自身的学习个性。如针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讨论,笔者在考试中都有所涉及。

2.不同内容比例合理化。为了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能力,一份试卷中不同性质考题比例的安排要尽可能科学合理。一般来说,基础知识可以在客观题中有所体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或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是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课程主要内容的传统考题形式,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略低一些。课程能力展现是以简答或者问答题形式出现,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占的比例达1/3即可。综合运用的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这种层次的主观题定的条件和范围比较宽松, 学生构思、想象的空间比较广阔, 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应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理论、方法解决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考核学生是否有较扎实和广博的理论知识, 善于综合分析问题, 发挥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独创性,激发学生质疑权威、探求真理的精神,这类题目占的比例可以略大一些。

(二)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为了使考试能够真正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就要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考试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1.加大平时考核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分量。教学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 考试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这样一个过程, 就应使考试全程化,全面覆盖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考核形式除了到课率、课内外作业等常规内容外,主要还应包括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各种针对热点问题的小论文以及实验课程的表现等。这种全程化的考试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针对2009年的G20峰会中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讨论,笔者专门组织同学进行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讨论,最后根据各位同学对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发言的踊跃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成绩。

2.重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除统一命题和答卷外, 应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理论模块考试以笔试为主,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而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完成不同环境下各项业务的处理,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可以举办一些外汇模拟交易的竞赛,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模拟各种情况下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或者针对不同情况和条件制定外汇风险防范措施,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中盈利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或者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比较灵活的为优胜者,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建立过程考核档案

过程考核旨在考察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由于平时考核的内容和次数比较多,为了准确地对每个同学进行科学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学生课程考核档案的形式。课程考核档案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库,记录学生有关该课程学习期间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除了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等传统项目外,还应该包括质疑问题情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小组讨论记录、实验课程的表现等等。要求学生及时报告自己的相关信息,以便教师记载保存。

当然,对《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学校在相关成绩计算的政策上做相应调整,同时还需要学生转变思想,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预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殷国强,何承源.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第6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29-02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应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为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角色地位及课程的考核模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主动者。

一、《国际金融》探究式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与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是紧密联系的。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需要学生对国际收支、汇率、衍生产品等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这就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探究式课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贯穿教与学的所有主体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构建

课程教学设计包括对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学生这个主体要求过低。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改革和探索我校课程教学范式,结合实际情况有以下建议。

1.教前准备。教师应在教学前对课程(假定16周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并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研究主题等放在网上,让上课学生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进展。在前八周,教师讲授基础理论并在讲授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客观考核。学生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各自在该课程中的研究兴趣,选定本学期的具体研究主题并自愿结合小组分工协作。学生在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的时间里搜集相关主题的资料(即国内外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为进行下一步课堂讨论做好准备。评价: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准备课堂讨论。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课堂讨论。这是整个教学环节(后八周)中最精彩的部分。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负责主题的相关工作部分,在课堂讨论上进行口头陈述。学生在相互发言和倾听中,彼此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分享。学生之间就某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学生的讨论会有一定的合理性。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共同参与分享,交流互换观点,使学生主体得以充分发挥。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作总结发言。评价:该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了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3.论文提交。课程结束时,学生应根据更成熟的思想进行汇总,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以规范化的学术论文形式表达出来。一般要求,提交的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应在课堂讨论前完成,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应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进行的主要内容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重点整理。由于学生的年级不同,在低年级可以只重点要求前三部分,而对高年级应重点侧重在后三部分。论文完成后,在提交给老师之前应分别交给其他组的同学,让其在上面分别标注互评意见。最后提交给老师。评价: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检验。

4.考核机制。课程的成绩评定构成建议为:中期考核为客观考核,占40%;终期考核为主观考核,包括论文互评(15%)、课堂表现(15%)和论文报告(30%)共计60%。这样的成绩评价有效地监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并有效地考核了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范式中的能动性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师生互动互教的教学模式。因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以往“教得好”角色向“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新课程教学范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从课程准备到实施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且贯穿始终。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第一,由于选题的确定及与选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和书目的确定非常重要,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能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收集分析文献资料,提炼升华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选题和详细的阅读文献索引。第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并且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教师在课堂上能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互动,并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推动讨论进程,控制讨论节奏,并对学生发言做出分析、评价和引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具体表现在备课难度增大,课时数量增加。除了教师自身自觉学习提高之外,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支持和激励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2.教学分享。新课程教学范式下的教师文化。大学教师职业的孤独限制了他们吸收新思想和交流有益经验,以获得较好的改进方法。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分享是教学课程改革取得较快发展的重要路径。第一,固定时间面对面交流。教师的教育经历和教学感悟常常是教师之间最主要的话题。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专业对话”,可以在固定时间组织教师交流分享。增加教师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共享经验和理念。第二,建立教学网站。以教师为主体建立个人网站,将教学体会和经验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学生也可以登陆进行意见反馈。在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下,可以帮助教师注意到教学实践中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的不为自己所知觉的一些方面。这种教学的对话和沟通为教师开启了新的了解自己教学实践的窗口,并为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杰,藏文君.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9).

[2]雷化雨.本科教学中构建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3]刘群芳,董洪明.研究性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以《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为例[J].时代教育,2011,(10).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人才;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8)02-0168-03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appliedfinancialtalentsandtheimportanceofInternationalFinanceonappliedfinancialtalentstraining,thestudytakesRongzhiCollege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asanexample,analyzestheteachingproblems.Teachingcontentislackoftheoreticalandapplied;singleteachingmethodcan'tinspirestudents'thinking;teachingeffectassessmentisdifficulttoreflectappliedtalentstrainingtarget.Italsoproposestoimprovetheteachingmodeintermsofinstructionaldesign,practicalteachingandteacher'sownquality,soastopromotethegoalofcultivatingappliedfinancialtalents.

Keywords:appliedfinancialtalents,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reform

一、《国际金融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点

戴小平(2009)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备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熟悉金融法规和金融政策,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金融市场状况,熟悉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以及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等七个方面的特质。李佳颐(2013)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大多供职于经营服务部门,他们遵循“服务创造价值”理念,金融智慧形态注重知行合一,具备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二次创新能力,同时还拥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可见,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供职情况使得无论是对其专业知识还是对自身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首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其次是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强,同时应用分析能力要强,尤其是营销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最后也是必须要具备的是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要好。

(二)《国际金融学》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银行、证券和期货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先行课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汇率制度和内外经济的政策调节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几个部分。从课程模块来看,无论是从事初级的柜员还是证券销售,都要具备对汇率知识、外汇兑换、国际金融形势了解和把握的能力;而且从事分析师或规划师,更需要具备了解国际金融动态、分析国际金融事件、管理国际金融风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因此,《国际金融学》课程模块中的汇率解读、外汇交易、政策搭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有极强的应用性,对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非常重要。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既欠缺理论性也少有应用性

一方面,《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晦涩难懂,知识点覆盖面较广,需要对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比较好的掌握。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好先行课程,也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国际金融经典案例很多,同时国际金融时事更新较快,需要教师对国际金融形势有比较深的了解,还需要教师能结合理论知识并应用分析国际金融案例。因此,《国际金融学》的教与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实际上无论是学生的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偏向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忽略理论基础,国际金融案例也只是一笔带过,很难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如果不能很好的将课程内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用来解释国际金融现象,教和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会比较薄弱。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及理解应用能力

《国际金融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理解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汇率的计算、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解析等,都要学生首先理解原理然后进行应用分析,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专注力并能主动思考。目前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很难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原理理解不了;其次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容易导致讲授内容以及讲授过程过于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畏难的情况下丧失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最后,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不足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课外的学习既没有主动性也没有效率,学生一般没有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而一周才上一次课,不预习也不复习不仅使学习知识点没有连贯性,还可能导致每次都重头再来。因此,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都是零碎的认知,无法融会贯通,不仅难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更加无法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对课程体系没有什么概念,到最后可能学生只知道学了这样一门课程,对于学了些什么、如何学以致用基本不清楚,能记住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知识点有些印象就算是不错的了。

(三)教学效果考核难以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是多方位的体现学生的成长,既能体现学生从基础知识记忆到案例分析以及金融时事的解释能力也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主要采用70%考试成绩加30%的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易导致学生大多通过考前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对考试争取及格,对知识点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和应用,难以促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同时也无法科学的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堂内的表现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比如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课堂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师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学评价的方式体现教学效果,更多的使教师完全适应学生的口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而很少同时兼顾课程教学目的和学生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为后者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较高。

三、《国际金融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要让《国际金融学》教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使用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打好基础。

(一)通过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教學设计包括从教材选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习题集和案例集的编写更新等一系列课堂内外教学的准备和过程及其效果检验。

1.教材应选用最新及应用型教材

教材应该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材,当然,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给学生一个思路和蓝本,还需要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来进行参考。最好是可以由课程组编写一本教材以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要注重应用性

一方面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设置时应强调汇率解读、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危机解读等应用性知识的教和学,在相应的章节加上案例分析课、小组讨论课以及专题延伸等课时;另一方面修订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比如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比50%,但必须明确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比如将课堂提问、课内讨论、小组发表、课后作业甚至课程论文等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范畴,再赋予相应的权重,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衡量学生在整门课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能力,以体现其理解应用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3.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在PPT的制作和设计当中,首先要考虑PPT的页面设计,字体的选择、重点内容的突出、版面的设计包括动画和艺术字等;其次应更多插入图片以及适宜的短视频,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能吸引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生动。

4.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堂课除了讲授以外,尽可能的多采用课堂提问导入教学、课堂讨论加深理解、反转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由于一般采用合班授课方式,人数比较多,课堂把控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中尤其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的分组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课堂提问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引入正题,因此提问要清晰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反转教学可以是一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点,但又要求掌握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可以采用反转教学,给学生机会自主学习并以其所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教师只需适时的补充和纠正即可,这样往往在学生接受知识上会有更好的效果。案例讨论一般需要提前计划和布置,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对人民币国际化、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某一个主题或者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之后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能帮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国际金融时事,又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当中去,是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能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勇气、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5.编写习题集和案例集

编写习题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配套资料,帮助理解重难点知识点,但仍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能力为主,所以题型应多有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而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之类的主观题;案例集应以经典案例和国际金融时事为主,并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内容,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应用的素材,以促进更好的教与学。

(二)通过实践教学辅助教学

将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以及国际金融时事案例分析等以外汇软件操作、专家讲座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开设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既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更重要的使学生会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外汇软件分析和判断外汇走势并能模拟交易。同时通过讲座和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资料查找、案例分析、报告攥写以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任课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多参加培训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名师讲座,多学习国际金融前沿,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及国际金融相关主题的科研项目,参与外汇实践交易等。最终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水平,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2]李佳颐.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 

[3]吴燕.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在线,2016(4). 

第9篇

双语教学的起源以1965年加拿大圣•兰伯特学校采用浸入式法语教学实验为标志,中国等亚洲国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展双语教学的。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提出了文科院校要从金融和法律等专业入手,先行开展双语教学,要求三年内双语教学开课比例要达到5%-10%,十年内则达到15%左右。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借1999年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契机,按照澳洲本科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推出了大量双语教学课程。2004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开展双语教学不但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于是,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设立国际金融实验班,首先对国际金融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

1、金融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

关于金融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李稻葵指出,在技术性课程上用英文教学比中文教学容易;马骁教授则提出,应选择少量标准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笔者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下,应该从标准化、微观化和国际化兼顾的视角,参照发达国家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选择一些前沿的金融学科纳入金融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比如公司金融、理财规划、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等新金融课程,作为开展金融双语教学的突破口。

2、金融双语教学与金融英语的内在关联

金融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金融理论同运用英语等外语进行金融专业沟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很多财经院校从大二开始,陆陆续续推出有关金融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大二学生的特点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考试,但是,其英文水平存在两个突出的缺陷———一是四六级考试对口语的交际运用没有进行考核,所以,很多通过此考试的学生都存在着有“英文成绩”,无“英文能力”的问题;二是四六级考试主要是对公共基础英语的考核,因此,学生对金融专业英文术语的把握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推行金融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就有必要设立一门重要的前期准备课程———金融专业英语。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拟开设的金融双语教学课程所涉猎的主要英文专业词汇,以及主要的金融实务操作流程进行讲解或描述,培养学生用英文对金融理论与实务进行思维与交流的综合能力。金融英语教学是金融双语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反过来推动金融双语教学的顺畅运行。

二、金融英语传统教学策略对金融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施良方(1996)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袁振国(1998)又进一步指出,“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和学新(2000)则提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笔者认为,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对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等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策略模式。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模式:一是产生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二是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教师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三是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认为处于同一学年段的学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一种基本形式。四是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金融英语教学策略包括实施教学过程中金融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教学模式的规划与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金融英语课程传统教学策略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庞杂无序、“翻译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强烈抑制,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失准性。所以,即使学生最终的金融英语成绩比较优秀,但在接下来金融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却明显后劲不足,尤其是当金融双语课程数目偏少时(比如:5门以下),这种以英文去理解、去思考、去交流金融专业的熟练度更是大打折扣,使得金融英语与金融双语教学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共同发展面临着三个主要的矛盾。

1、金融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金融双语教学的需求脱节

首先,学科教材过于陈旧,近5年内几乎没有出版新的金融英语教材。金融英语教材的撰写因其采用英文的缘故,所以要比其他金融专业课程教材的撰写难度大;而且一些财经院校没有设立或者废除了金融英语课程,导致金融英语教材出版相对困难,撰写的激励受到抑制。其次,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无序,同时也缺乏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描述。有些院校只是随意选取了若干篇金融方面的英文文章,作为金融英语的授课内容;同时,教材内容的选择缺乏明显的系统性,体现不出后续金融双语教学的需求特征。

2、金融英语教学模式的规划对金融双语教学的滞后效应

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传统金融英语教学表现出“翻译式教学”的授课特征,学生完全没有以英文交流金融专业知识的机会,这种“被动式”的教与学,使得学生在接下来金融双语教学的接受方面存在着滞后的痼疾。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传统的金融英语教学主要以“多媒体”为教育媒介,由于缺乏综合性的语音教室和实验教室,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无法添加培训学生听力以及情景模拟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教学模块,导致学生的金融英语综合能力不能有效整合和提高,在后续的金融双语教学中难以顺畅交流。

3、金融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使金融双语教学的前期评估失准

传统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基本以学生出勤和课堂小作业作为评定成绩的两大标准;二是期末成绩。这种考核体系无法准确界定出学生在金融双语教学前期课程把握方面的真实成绩,因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雷同性;而期末成绩的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短期内通过复习取得的卷面成绩,而无法真实表明学生的英文思维与运用能力,因而必然造成金融双语教学的前期评估失准。

三、金融英语教学策略创新对金融双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针对党的“十八”大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导向,为了促进金融双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创新。

1、实现金融英语教学内容选择的融合化

在课程教材选择方面,为了配合学生毕业后在金融系统就业的需要,笔者选取了《现代金融实务———金融专业英语证书综合考试教材》。该教材以香港银行学会的培训材料为基准,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中外金融实务的操作与理论。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系统地包含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重点讲述了中外中央银行及其监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间业务、银行会计和国际业务,证券交易与监管,以及保险营销与理赔等众多的现代金融实务教学模块。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创新地将中外金融实务、基础理论与前言热点、教学内容与就业需要有机融合在一起,使金融双语教学的前期准备课程内容更加丰满,而又不失重点和逻辑联系。

2、推动金融英语教学模式设计的开放化

长久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实现合作交往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模式,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深入推动金融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就能推进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主动性与互动性。

(1)教学进度表设计结构重组

突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进度安排,比如在72学时的课程规划中,将讲授课时缩短为62学时;另外的10学时则在教学模块讲授完成后,要求学生围绕着这个模块的重点或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并做英文展示。这种安排既丰富了教学模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推进了对财经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能力教育与创新培养。

(2)“引导式科研教学”

在金融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全球化时代,金融实务的动态特征尤为明显。为了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银行、从书本上的基本原理拓展到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满足学生撰写论文,以及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继续研究生学习的需要,可以采取“引导式科研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几个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事先为学生选好科研命题;然后指导学生搜集并整理研究数据与资料;并建议数学好的同学通过创新运用或设计模型,对有关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鼓励学生按照国际规范完成英文学术论文。

(3)“拓展式英文教学演讲”

结合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既需要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现代金融实务的能力,又需要提高学生英文运用综合能力的特点,可以推出“拓展式英文教学演讲”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期学生将来可以在金融国际化浪潮中成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实施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指派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然后将五个预先设计好的演讲题目分配给五个小组,提前两周提供给学生;接着指导他们撰写论文并制作PPT———论文的各个部分分别由每一组的各个成员分担,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参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过程中;最后,组织每个组用1—2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演讲,由组长负责从开篇陈词到结论的总篡演讲,其余组员则分别承担各个具体研究内容的英文演讲,台上与台下同学可以互相提问。上述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兴趣,推动了金融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融入金融双语教学的互动性和能动性。

3、促进金融英语教学效果考核的全面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