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商业空间;清明上河图;行为;环境心理学

1 商业空间与人的关系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人所处的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社会自产生了商品交换,就出现了商业空间。所谓商业空间就是指提供有关设施来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场所。人类的商业活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所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代的:“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易方式就形成了商业活动的原始形态――集市。在没有城市之前,“市”的概念是人们剩余物品交换的场所。最初的集市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的,一般是几日一集。集市的形成与宗教、节庆、农耕繁闲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赶集庙会可以说是定期性及流动性的商业活动。由于这种交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场所。因此,商业活动由非定期发展到定期,由流动式的交易变为固定的营业;商业空间由流动的时空进入到特定的时空,由最初的集市向自由市场、夜市发展;由农村的集市贸易向城市的市场发展;由摊贩进入店铺。固定的店铺聚集了不同的商业种类,同类商品聚集成街,如:“布匹街”、“杂货街”、“绸缎街”等。不同种类的店铺又连成街市。商业街的形成,使人们不仅可以购买东西,而且还可以游玩、休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商业空间除了传递商业(或商品)的信息之外,还要处处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商业活动的范畴。为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如银行、交通、音乐厅、展览馆、邮电等,使商业环境由“线”发展到“面”,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区域。从古到今,商业空间经历了一个由单个独立店的“点”到不同种类店铺连成的“线”最后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区的“面”的发展过程。

顾客的购物行为按照消费心理学的观点,是“需求”动机支配下的“求”、“需”行为的实施过程。商业经营者的获利来自源源不断的顾客。现代商业空间环境主要是通过多种手段的吸引刺激、信息传导等来使顾客对商业空间感兴趣。因此,必须使商业空间具有足够的吸引能力。

2 《清明上河图》中环境的真实性

依据《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建筑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首先会考虑到所绘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真实性。《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典范,很多学者都论证了它的极高的现实性。比如,它描绘了很多船只。其中画有一艘19个船室的木船,立了一根高高的帆柱,前方有5个纤夫拉着船正逆流而上。帆柱的后侧固定着12根绳子,蹦得紧紧的,前方的6个绳子很松缓。如此来表现拉力的细部,是非常合理的。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杰出代表作的《清明上河图》,图中对宋代建筑的描绘可以说精确到了建筑细部。宋代的《营造法式》是著名的建造寺院,宫殿等建筑的规范书籍。此书和《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年代相一致。将图中的建筑与《营造法式》中对建筑的规范进行对照,我们发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资料性,可以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的分析资料。

3 环境心理学与《清明上河图》

3.1 度尺构形――对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

对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的尺度,既不感到闭塞,也不觉得空旷,因为这类商业街多形成于车马交通时代,以步行为主,所以街道空间有较好的围合感和亲切的气氛。由于地域差异,如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街道比较宽,从而能够吸纳更多的阳光。在炎热多雨的地区,如华南、西南等地区的街道则较窄,甚至在某些小巷只能容一人通过,这是由于把街道的宽度压缩到最小,有助于街道处于两侧建筑的阴影之中,达到庇荫纳凉的效果。

虽然建筑与街道的比例不同,但是,由于形成的时代背景相近,人们生活节奏都比较缓慢,街区中的活动主要是观看、购物。因此,南北城市街道同样具有内向的亲切感。建筑与街道的比例是获得亲切感的重要因素,《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道空间关系是马车时代的产物,沿街建筑比较低矮,多为1~2层。这种街道断面的尺度关系虽然感觉比较开阔,但是可以在不影响城市交通的前提下,进行商业活动,促进商业行为的发生。

3.2 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性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讲,环境与商业具有互为推动、促进的作用,安全、舒适、美观的环境吸引人们“闲逛”的兴趣,从而给商业以更多的“潜在顾客”,提高商业的营业利润。同时,良好的环境又依靠商业的发展来维护和提高。同时,促进商业行为的情况下又会进一步促进商业街外部环境中的社会行为和交往。促进商业与交往的实质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增加界面开口,增加商业机会,合理利用广告等手段吸引人流,创造供人们停留休息的边界空间,多创造人们的活动和交往最容易发生的空间如建筑物的入口、空间的放大或凹入区域等等。

《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商业建筑与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不定的模糊空间关系。图中沿街建筑大都采用挑檐、披子、骑楼等形式。店面相互毗邻,大多是开敞的,设有檐廊,或者更为简单的,门前只支出个棚子,或设个小摊。这些檐前楼下的空间,既不属于室内空间,也不属于室外空间,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过渡空间,即灰空间。灰空间是一种模糊的复合空间,柔化了由店铺空间向街道外部空间的转变过程。它把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紧密地联系起来。它既是交通空间、街道空间的一部分,又是“商业空间”,延伸了店铺内的售货空间,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扩大了店铺的有效面积。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中建筑与街道之间是一种不定的的空间关系,没有西方的传统街道空间所具有可逆的“图底”转换关系。同时沿街建筑底层和街道空间活动联系密切,建筑的内外界面模糊,街道空间和建筑室内空间也是流通的。同时街道空间成了两侧商业空间的延伸。无论是店内交易还是沿街买卖,都会阻滞行人,影响交通。《清明上河图》中的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抬轿和马车为主。(水面上的活动很少发生商业行为),这种交通行为形式与呈现的“马路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3.3 街道与商业的刺激性因素

商业空间环境是以商业功能为主,其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吸引人流、刺激消费。交通也只是基于本目的下的一种实施策略。如果说消费者是商家的上帝,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那么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为大多数人提供服务设施也就必不可少了。

根据心理学的知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组合才能形成知觉。因此,人对商业空间环境的知觉取决于街道和商家的刺激因素以及个体因素本身。由于从图片中我们无法将人的个体因素作为我们的调研分析对象,所以仅就商业空间和商家的刺激因素进行分析。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是从一系列刺激的整体而非从任何个别的刺激得出含义,即“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商业空间的设计应该利用相似、接近原理尽量获取整体的和谐。

(1)相似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由于商家本身各具特色,刺激较大,所以根据相似原理,不适于采用过多元素。

(2)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彼此相互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对于街道狭长的空间带,可以据此原理在功能布局上使相似性质的商家组成一组,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一组临时的货摊集中在虹桥端头,形成强烈的群集效应。

4 小结:人的行为活动是商业空间环境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传统的建筑教育过于强调把建筑体量作为设计的基础,就会造成对形式和形态的过分强调,注重的是传授外表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公共设计过程也是同样,设计者过于强调形式和美学景观效果的环境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被大多数受众所认同。

相反,空间对于行为倾向的支持和对多样活动的激发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行为倾向是源于使用者自身,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作用只能激发人的行为活动,却不能创造,即虽然物质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个人依然可以自由决定哪些行为应该实施或实现。商业空间环境设计并不在于要决定人类的活动或行为而应该被看作调节人类活动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指出,城市设计本质上是关于场所的制造,场所不仅是一处明确的空间,还应包括使其成为场所的所有活动和事件。由此可见,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在实质上变为一种对商业活动的激发、对人的商业行为倾向需求契合的过程。从实际效应的角度,贯彻设计中“重视人与空间互动”,直观上可以营造更积极的空间,集聚人气,提高使用率,节约更多的公共资源,也丰富了公共生活,提升城市活力,获取公共空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2]亚历山大C.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4]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5]徐兵.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环境).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

[6]石峰.度尺构形――对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谭刚毅.宋画中的民居与商业建筑研究.

[8]吴卉.天津市和平路步行街环境心理学分析.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9]田树军.地下商业空间中的环境设计.硕士论文.

第2篇

论文摘要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着发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着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着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PatternLanguage》)。这些着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着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ECO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优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新晨

2.现场踏勘与测量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优选试验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最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优选意向。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优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优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宅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儿童在城市居住区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居住区内的儿童来讲,居住区活动场地是他们认知社会、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场所。与大小相同的儿童进行户外交流活动,有助于增强集体认同感,对于儿童性格的发展倾向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虽然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也有针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研究,但设计缺乏全面性,忽视了“儿童”这一活动主体的生理、心理特征、活动倾向和年龄区别等设计因素。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细节性考虑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城市居住区内针对老年人的环境场地设计较多,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并不多见且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城市居住区内居住者的全面需求。这样的居住区,共享的活动空间没有针对性,没有专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讲,成人活动范围和设施尺度较大,加之儿童还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给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

1.2 体验性儿童活动场地设置的欠缺

虽然在有些居住区内也有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但只单纯地规划出儿童活动场地范围,进行一些儿童基本游戏活动设施的摆设,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儿童活动方式只是单一的重复,并不能达到集体游玩、启发思维的目的。

儿童行为特点和活动环境分析

2.1 儿童心理特点

依据调研分析, 城市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2岁的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对于活动场地的使用方式、活动时间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增长,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以儿童五岁前后划分,五岁之前,儿童的感知的目的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五岁之后,儿童能有目的性地观察和分析事物,能有意识地感知和观察问题。

2.2 儿童行为特点

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喜欢与同龄儿童交往。2—4岁时,儿童具备了基本的活动能力,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比较喜欢一些模仿性的活动和攀爬活动;5岁之后,他们能记住一些特殊的标识,开始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活动设施也倾向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和跑、跳、攀爬之类的工具;6-12岁,儿童活动基本有了性别上的区分,男孩们喜欢踢球、玩牌等活动,女孩则喜欢跳皮筋、捉迷藏等活动。此外,儿童活动具有自我性,即以具体的活动为线索,以自己为中心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方法

3.1 依据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追求形式美感,必须依据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在人体工程学、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儿童游憩设施规范化、科学化。

3.2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选择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出入口的选择上,应避免交通流量较大的区域,保障儿童活动的安全性。活动的场地宜为开敞式设计且可达性较好,确保儿童在游玩过程中始终都处于大人的视野范围内。

3.3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

儿童活动量大、耐久性差。在对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和体验过程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以体验性设计理念为指导,对活动内容、活动器械选择及场地做细致的考虑,为活动场地设置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尽量避免单纯活动器械的摆放。此外,丰富的活动形式不单是指单一地增加儿童活动器械,例如,沙坑、水等。许多设计人员感觉只是简单的设计元素,并不能体现设计方案的个性,但对于儿童来讲,这简单的设计元素却具有多种活动方法,相对活动器械的摆放来说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应具有特色且功能多样,注意颜色的选择与搭配,使儿童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在受环境的强烈刺激后,其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满足儿童不同品味的需求,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儿童活动场地在材料的选择和设施布局上应保障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并符合儿童视觉观赏角度及人体工程学要求。儿童活动器械宜选用自然材质制作的游憩设施,要牢固耐用,表面光滑并进行防腐处理,游戏器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方面,要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尤其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无障碍设计更应成为考虑的重点,设置游玩区域和专用坡道,保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活动的公平性。

在场地的绿化设计时,注意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多种观花乔木或灌木,用植物为儿童营造一个可观、可感的体验性景观环境,并可利用植物创造丰富的互动空间,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场地的铺装设计时,宜采用草坪这种软质景观。不仅自身的观赏价值,对于儿童来讲既卫生又安全。硬质铺装材料多采用水泥砖、软质材料等安全系数较高的材料,在铺装局部可点缀儿童形式的图案,营造儿童活动空间欢快的氛围。

此外,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满足景观功能性要求的同时紧密把握地域性文化特色,使儿童在游玩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化氛围的体验之中。

结论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设计应在全面衡量活动场地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强调“儿童”这一活动主体,并依据儿童行为特点、行为方式等,对活动场地的形式、设施的选择布局、尺度、色彩和材质上等进行细致地设计分析,对体验性理念提取并渗入到设计中去,营造丰富的儿童活动空间,让儿童能够在此体验一种新的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引导儿童认知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俊华. 幼儿园户外绿地[J]. 中国园林,2004.03

[2] 胡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规划设计[J]. 风景园林.2006.03

[3] (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余洋. 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0

[5]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第4篇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129)

摘要院基于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基本理论和当代高校寝室拥挤现象的研究,分析了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探究,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女生寝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改造设计。

关键词 院大学宿舍;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家具改造

中图分类号院TU2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56-02

0 引言

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宿舍空间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综合价值观念的取向和确定。我们在调研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宿舍时,发现宿舍拥挤及室内空间环境较差,分区混淆,学生缺乏个人领域感和私密性。因此需要亟待解决寝室的拥挤问题,优化室内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1 宿舍拥挤的原因分析

造成寝室拥挤感的原因有多方面,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生宿舍星天苑G 座与女生宿舍云天苑B 座的实地调研,对拥挤的原因进行概括:

1.1 寝室平面尺寸我们调研的两座公寓,都采用竖向分开式布局形式,即睡眠空间和活动空间上下分开,上层床铺,下层为书桌、衣柜等家具。寝室4 人间,室内空间分为四个领域,将床位两两分开,寝室中间为交通空间。寝室的开间为3.3m,除去家具所占的空间,中间留下的交通、交流空间只有800mm 左右,尚且能够满通需求,但调研时我们发现物品占用了走道空间,使原本不宽敞的走道显得拥堵,不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

1.2 阳台疏于整理、利用率低寝室阳台为开敞式,除晾晒衣物外,利用率低。尤其是冬天不利于在阳台的活动,阳台不能放置贵重物品,自然地成为了堆放杂物的场所,加之疏于整理,部分阳台的物品混乱拥挤。

1.3 家具设计不合理淤衣柜:宿舍衣柜是一个宽73cm,高133cm,深60cm 的立方体储藏空间。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男生的衣柜几乎又满又乱,相对于男生不善整理,女生的衣物则摆放整齐,对衣物较少的女生可基本满足需求,但还是普遍反映衣柜无法满足需求。部分男生表示,衣柜不能放下一个学生四季常穿的衣物、被褥。其次,行李箱放在衣柜外面会给原本就小的宿舍造成更大压力,放在里面会打乱衣柜原有的布置方案,很多女生还把一些衣物放在了行李箱里,取用十分不便。于脸盆与鞋架:衣柜下边的架子上可放鞋子、脸盆,但空间不足。在调查时发现,女生基本选择在衣柜下面放鞋子,但不够四季的储藏,需要鞋架。尤其在高年级女生宿舍中,放置鞋架很常见,使原本拥挤的宿舍空间就越发糟糕。盂书桌:在男生宿舍中,调查时发现一些男生配备了台式电脑。书桌被显示器,书本、零碎物件占用空间后所剩无几,学习空间太少。因此男生宿舍玩游戏的情况下就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在女生宿舍,这种现象相对缓解一些,女生大多使用笔记本电脑,使用时所占空间相对较少,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但所使用的书桌设置了放主机和键盘的地方,这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同学是不适用的。另外女生喜欢的各种装饰品和需要使用的日常卫生、护肤品占据了书架很大一部分空间。

2 不同的学生对宿舍使用的需求差异分析

寝室的拥挤现状,使同学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也随着性别、专业、年龄的差异而有不同,了解这种差异,有利于我们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和家具,减少寝室拥挤。

2.1 对储物空间需求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与质量也有质的变化。了解大学生对储藏空间的需求,对我们研究大学宿舍的储藏空间,以及预测大学生宿舍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物品上,女生普遍要比男生多一倍的衣物,尤其是鞋子的储存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宿舍都有鞋架。另外还有各种饰物摆设,比如护肤品等瓶瓶罐罐,这些物品在视觉上容易造成拥挤感。因此女生宿舍需要更多的个人储藏空间。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不同于十年前的现象。即使衣柜有足够放衣物的空间,仍然有不少衣物挂在宿舍里学生自行粘的挂钩和绳子上。这一现象在女生宿舍十分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女生更注重搭配,而不是由于气候变化或者衣物脏乱而更换。根据场合变化或温度变化换下的衣物不需要清洗,但又不能将其放置在衣柜中,所以,女生宿舍对衣柜之外的置物空间需求较大。

2.2 专业差异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宿舍使用中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宿舍设计时进行区别化和特殊化。以建筑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对制图工作空间有特殊需求。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晚上在宿舍里,需要图版和纸张的徒手作业中,最大的问题是灯光太暗和桌面太小。晚上熄灯后用来照明的应急灯光照的范围和亮度都很欠缺。另外桌面除了图纸,还有工具,需要能适合制图工作的工作台。此外,熬夜期间对宿舍他人干扰也是问题。因此,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置物空间的需求及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强烈。

2.3 年龄阶段差异调查发现, 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宿舍使用的需求存在差异。交往方式上,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群聚,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趋向个体。随着年级增高,这两种倾向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不同的比重。一、二年级有密集课程与社团活动,群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宿舍的使用上体现为对小聚会空间的需求。到了高年级独立倾向逐渐增强。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明显的独立倾向。考研、写论文、求职等因素,使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宿舍使用上集体活动的需求减少,生活上独来独往的情况增多,并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

3 寝室改造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从人体工学角度出发,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宿舍为例,对家具设计中(床、书架、储物柜、衣柜、书桌等)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3.1 阳台的改进设计西安在气候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利用率极低。因此改为封闭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阳台活动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其储物能力。物品可以在阳台上进行分类储存,例如鞋柜、吊柜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少室内物品的堆积,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室内的拥挤感。

3.2 床铺空间的改进设计针对学生常在床头看书和在床上放置书、小物件的习惯,可在两床头之间设置一斜靠靠背及简易壁橱,以便于学生依靠和放置物品,靠背设为活动式,睡觉或不用时可取下,以不影响睡觉时长度空间尺寸。当然,为了简便和节约成本,此靠背也可不设,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买靠垫倚靠。靠背高约0.35m,与床面大概成110-115毅。靠背弧形弯曲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线,材料可使用简易的框架结构,既经济合理又渗透着时尚感。简易小壁橱可为与床体相连、由床部提供支撑的直立双层结构,可放置手机、眼镜等常用物品。壁橱高度设计可参考标准中的男性18-25 岁和女性18-25 岁第50 百分位坐姿肩高,设为60-75cm 可调;两层搁板之间的高度,可参考一般书本的高度20-26cm,设为28-30cm 可调;壁橱宽度参考一般书本宽度15-19cm,取20cm。

3.3 书桌及储物空间的改进设计目前的电脑桌即是书桌,桌上既放电脑又放书籍等物品,因此可采用“L”型设计,将电脑桌和书桌分隔开,较小的一边放置电脑,较长一侧用于学习,转角处设置成弧形。将L 型书桌的用于放置电脑的一侧设置为可活动性可以增强书桌的适应性。在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时,可将电脑桌部分收起来。反之,则可以将其展开。在储物空间方面,可以去除放置键盘的抽屉,在书架处增加部分隔断,在书桌下方增加两排鞋架。这样更有利于物品的分类收纳。(如图1、图2)

3.4 衣柜改进设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变化,大家喜欢频繁地更换外出着装,加之当下服饰材料的变化,大家对隔断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在衣柜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地去除一部分隔断,加大晾挂衣服的空间。尤其是女生的衣柜,可以适当得增加井字形分割的抽屉来收纳小件衣物。(如图3、图4)

4 寝室改造设计后的效果

寝室环境改造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宿舍空间的拥挤感,完善并优化了室内环境,利于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创造出合适的个人空间,促进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动学生宿舍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推动校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第5篇

家族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江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心理学都很有发展潜力。

第6篇

地铁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特点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本文通过对本土地铁站,国内外知名地铁站的介绍分析,浅析“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环境陈设设计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关键词:地铁车站 艺术陈设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现象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优势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依靠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状况。地铁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展现,而且是目前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有力方式。

就我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明显。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首次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一.提升我国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决策层己普遍有所共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至今,己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北京地铁40多km的运营线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又有天津地铁7. 4km、上海地铁65km和广州地铁18. 5km投入商业运营。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05年,全国己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城市20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444公里。而且,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看来,这些城市的地铁规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当。因此,研究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虽然地铁的发展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而言,同其它诸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它的发展历史还是较为短暂的,它的建筑空间特征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建与设备系统的发展上,对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过去,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更多地关注装饰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颜色的配置等室内设计的手法运用。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地铁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消除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注重安全与防灾设施的设计,注重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城市地铁交通的建设中,简捷、健康、安全、环保应该是构思的基本要求。地铁建筑室内设计的造型风格综合而言,也应该定位于交通建筑简洁、大器、具有时代气息的“性格”,并适度地考虑地域文化和与地面建筑环境的呼应。地铁建筑的结构构成和空间形态,则是地铁室内设计的前提因素。

二.武汉地铁二号线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实地调研

图一(笔者拍摄)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市首条开工建设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共设21个车站,其中15个将进行标准装修,6个进行特色装修。

其中采取了很多人性化设计,比如设立女性候车区(见图一)、安装防踏空安全条等。 据介绍,设置女性候车区的目的在于,早晚搭乘地铁人数较少的时段可以保障女性安全。女性候车区将辅以监视设备,女性乘客进入某个特定车厢乘车,从而可以彼此照应,保障人身安全。

此外,2号线汉口火车站、洪山广场等部分车站设置有专门的母婴室,室内设施标识及颜色温馨宜人,母亲们若有需要可在这些车站下车,进母婴室给宝宝们哺乳、换尿片。2号线一期工程每个车站均安装了一台自助借书机(见图一),只须轻触荧屏,便可自助借书、还书。

图二(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

6个特色装修站各有主题,令人赏心悦目。汉口火车站站以“黄鹤归来”为主题。站厅层上方设有天井,引入自然光照明,腾飞的黄鹤雕塑象征武汉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中山公园站以“幸福武汉”为主题。墙壁上设置了棵棵苹果树造型,树上的苹果为立体造型,中间开口,里面镶嵌着武汉地铁集团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关于地铁的画作,色彩绚丽,想像丰富。洪山广场站的特色装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书页造型为视觉焦点,喻意“书山有路”;另一部分为楚文化墙,将栩栩如生的楚文化刻入墙面,展现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宝通寺站(见图二)设置了菩提树雕塑墙,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沉静。光谷广场站(见图二)以“未来城市”为主题。闪烁的灯柱营造出独特的光影视觉效果,意在让人从具有艺术感的抽象画面畅想未来科技之城的美好景象。

三.国内外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案例

2.1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

图三(斯德哥尔摩地铁)

斯德哥尔摩地铁(见图三)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很多地铁线路大打文化牌,但迄今为止,没有哪条地铁能像斯德哥尔摩地铁这样别具一格――它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地下艺术长廊。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于是一个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变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风格的绘画,壁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致力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瑞典人,把地下铁建造成一条艺术长廊,总长108公里,每一站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全长为108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斯德哥尔摩市的地铁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的岩洞,墙壁被装修成石灰岩的样子,凹凸不平。每站的岩洞都是不同的颜色,Akalla站颜色比较朴素,而T-Centralen则是鲜艳的深蓝色,洞顶则涂抹着各种延展开来的图形,像是植被又像是骨架,所有的这些跟地铁蓝色的门,黄色的车内扶手相互映衬,让眼前呈现一片色彩的盛宴。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几个站是在岩石中凿开出来的,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在其100个地铁车站中,有一半以上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品,它们表现着不同的主题,给斯德哥尔摩地铁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憧憬。最美的T-Central站(见图三),月台和铁道都从自然岩石中凿开,蓝白色的墙壁上画满蓝色的巨型树叶,加上特殊的照明效果,恍若置身原始洞穴之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开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虽然该市地处海湾岩礁地带,水域穿插迂回,岛屿众多且高低起伏,但依凭着长期艰巨的劳动、高超的技术和智慧,它不但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铁系统,还成就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陈列长廊。该艺术长廊巧妙结合开掘的自然地貌,表达主题宽泛,技术手段丰富,布局方式多变,艺术特征各异且识别性强,己较充分地勾勒出该地区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科学进程等不同侧面,并成为全方位展示斯德哥尔摩风貌的一个时尚而重要的窗口。

2.2 香港地铁“迪士尼”线――主题车站设计典范

图四(迪士尼线)

“迪士尼”线(见图四)是地铁系统的一条支线,连接东涌线和兴建中的大屿山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工程范围包括兴建3. 4km长的新轨道和两个新车站。现有的东涌线将在阴澳加建一个新车站,连接位于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新车站。两个车站的设计与附近环境融为一体,列车的设计也别具特色。

车站和列车的设计将以缤纷欢乐、刺激惊险为主题,让旅客踏进车厢,在3. 5min的车程中即开始体验旅程的欢乐。多处运用迪士尼元素,形象鲜明,标识性很强。

四.“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各层面需求不断提高。以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对环境、生活的理解来“创造一种生活”的设计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关注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人性化”的研究。关注设计中的主体“人”―具体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使用者的价值观和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地铁建设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地下空间质量,从建筑和环境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因此,应当以新的视角理解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定位,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不是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告诉我们:在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注重通用设计,使地铁这一公共交通设施能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的完善,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消除地下交通空间中的方向迷失感。完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防灾系统设计,充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设计对人的关怀。当然,地铁车站室内陈设设计体现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陈设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人性化”设计理念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都市生活美学观念的革新和城市艺术形象展示空间的开辟,地铁系统(尤其是站点)的艺术陈设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美术家、雕塑家、陶艺师、手工艺者、建筑师、工程师等合作参与、大显身手的新天地,设计师们应更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立道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出版社,1997年;

2. 王文卿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济出版社,1997年;

3. 常怀生编译,《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年;

第7篇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行为需求

Abstract:The article, accounting to the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from the city - residential areas,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of public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by study the Xi’an Tieyongfang, and to provide a few ideas in the wider appli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Environment behavior study,Public activity center,Residential areas,Behavior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 P64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再局限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和对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建构,在我国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正在向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公共政策转变;城市规划正在从以前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政府管理城市、引导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新的变化给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群及其活动的载体,城市要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马丘比丘》中讲到:“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因此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落实,更要努力促进居民间的接触、交往乃至共鸣。杨·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到,“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环境行为学则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本文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2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知识。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系统为设计提供依据。其理论系统的内容包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对于感知、认识和偏好的研究;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

在环境行为学中,无论是相互作用论还是相互渗透论,都强调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是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 = F (P,E),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体(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需求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是由人控制的,空间能诱发、促进或阻碍人的行为;而空间又是由人设计产生的,所以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是必然存在的。

3社区中居民行为活动及其特征

人的行为是对自身需求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需要有环境作为载体。在城市社区中,最能承载居民活动的空间环境即为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居民对环境认知和开展活动的动力根源。现代社区理论认为,要形成社区,就要有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没有中心,社区内部生活由于没有内聚力而呈现混沌状态。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应着重强化其中心,我们研究社区中人群行为特征也从这里入手。

3.1居民行为活动概况

此次研究地点选择在西安太乙路东侧的铁路局家属院。此社区居民多为西安铁路职工,区内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房屋多为5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但正因为社区年代久远,居民长期居住生活在此,彼此认同,交往频繁,至此已形成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

11月20日,星期日,晴天

时间 使用者概况 不同人群活动内容 停留人数

老年人 中青年人 儿童 老人 中青年人 儿童 总数

8:00-

9:00 中老年锻炼者在此时间段占大多数,且多为集体运动 主要是锻炼身体,少数闲坐 主要是穿行,买早点 少量穿行 40 21 4 65

9:00-

10:00 仍以老年人休闲健身为主,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增多 集体舞剑,撞球,踢毽子,扭秧歌,演唱,下棋,穿越,交谈 看棋,健身,哄小孩,看书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51 30 8 89

10:00-

11:00 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最多,老年人主要以休闲类活动为主 闲坐,聊天、陪小孩玩,下棋 陪小孩玩,看棋,穿行,闲坐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27 32 17 76

11:00-

12:00 人数渐渐散去,多数为穿行 穿行,晒太阳,聊天 哄小孩玩,购物回家,穿行,打乒乓球 玩耍 20 22 10 52

12:00-

13:00 主要为家长带着小孩穿行,或短暂停留 少量闲坐,晒太阳 穿行,短暂停留 穿行,少量玩耍 21 13 6 40

13:00-

14:00 主要为一些家长开始带着小孩出来聊天 少量闲坐,晒太阳 休憩,群聊 追逐打闹 24 27 10 61

14:00-

15:00 人数最多时段,主要以中青年人健身和儿童休闲为主,许多残疾老年人出来晒太阳,下棋,聊天等 闲坐,群聊,哄孩子,下棋,打牌,晒太阳 闲坐,看报,穿行,谈恋爱,看书,看海报,刺绣,群聊,打乒乓球, 追逐打闹,玩耍 50 43 22 115

15:00-

16:00 人数开始减少,少数老年人健身,多数人闲坐,聊天或者哄孩子玩耍 闲坐,聊天,观看,哄孩子,打牌 闲坐,围观,穿行,哄孩子,打乒乓球,打篮球,遛狗 穿行,围观,玩耍 33 28 11 72

16:00-

17:00 主要为部分老年人在此停留,还有中青年人在此运动 休憩,聊天 打乒乓球,打篮球,陪孩子玩,穿行 穿行,短暂停留 27 20 6 53

3.2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别及对公共活动中心设计的要求

根据丹麦设计师扬·盖尔(Jan Gehl)对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类:必要性活动指人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要参与的户外活动,即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自发性活动是指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户外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在社区中,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包括上学、上班、买菜购物等。由于必要性活动在各种居住环境的小区中都会发生,从活动内容和频率上讲,它们很少受到居住环境物质构成的影响,但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便、舒适和安全程度与否受居住环境构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硬环境布局。此外,这些必要性活动对公共活动中心来讲可能只是简单的穿越行为,但良好的设计能够增加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进而触动人们的交往需求,这样即使是在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会让人们看到、听到周围人的活动,对熟人招招手、问声好,或者进行短暂的停留寒暄两句。

社区中的自发性活动,正如上表,包括闲坐、晒太阳、看书等。与必要性活动截然相反,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反映出社区环境的质量,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人们进行此类活动的行为需求。

社区中的社会性活动,包括群聊、下棋、打乒乓球、小孩玩耍等。社会性活动是公共活动中心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类活动。其具有 3 个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是组织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使居民有秩序、有组织、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二是协调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同情和支持,协调行动,共同对社区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保健功能,即社会性活动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反映,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精神要求,是小区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因此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如何引导、激发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同时要为必要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便利、安全的条件。

3.3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

3.3.1老年人活动特征

通过表3可看出,老人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最主要的利用者。对于老年人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他们逐渐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开始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尤其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

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以前较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需要安静但又害怕孤独,对交往的渴望也胜于其他人群,并主要以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类活动为主。

因此,舒适、安全有保障的室外环境和益于通达以及能够提供同其他人相遇和交流机会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受老人青睐。此外,满足他们对自然和阳光的追求也同样重要。

3.3.2中青年人活动特征

中青年人的活动既不同于老年人需要安静安全的交往环境,也不同于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活动较为独立,并表现出随机性、综合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中年人通常在一天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便捷的路线完成一系列众多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大都是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较少发生。他们活动最频繁,处于同一密集时间幅度内的如:上午9:00以后集体出来锻炼身体,下午3:00左右带孩子出来玩耍等等;同时,像上下班、接送孩子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和线路。他们总是尽可能以最便捷、最有效的行动路线完成需要做的若干事情,不愿走回头路。此外,对于中年人来讲,如果有适宜的场所和气氛,与朋友或者家人在户外进行交往交流将是现代人紧张生活的一颗“舒心丸”,不仅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朋友情谊和家人情感。

青年人主要指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是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心理和智力也逐渐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群活动特征非常多样,除上下学等必要性活动外,他们会在社区进行各项专业体育活动,强度较大,例如足球、篮球等。青年人喜欢的交往场所是开放性强,非正规的聚会场所,他们喜欢结帮搭伙在热闹的场所中开展游戏和体育锻炼。

3.3.3儿童活动特征

儿童的户外活动是其成长社会化过程必须的。在社区中,儿童通过接触中青年人,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会怎样使自己适应赖以成长的社会,同时还需要外部环境能提供多种感觉和刺激,能够带给他们趣味和新鲜感。此外,儿童在社区中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倾向和同龄相聚性,并且受时间段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表2所示,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2:00—4:00之间,并且多为大人陪伴。因此,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并适合小集体共同活动的场所至关重要。

上述总结了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的活动特征,虽然差异明显,但我们仍能看出居民活动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对健身活动的青睐和对安全舒适性的渴望,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人们对群聚的要求,无论是休闲健身,还是享受阳光,还是“静观其变”,人们总喜欢往人堆里扎,喜欢“结帮搭伙”,正如杨·盖尔提到的一样:“人往人处走”。此外,由于人和环境长期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比如:捷径性、从众性、视觉引导性、场所限定性等。通过研究人群的各种活动特征和行为习性以及人对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4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

如图所示西安铁路局家属院的公共活动中心位置。该中心东西狭长呈长条形,中间被两条机动车道分为三部分。中心虽面积不大,但活力旺盛。儿童嬉戏玩耍,成年人休闲健身,老年人下棋晒太阳,每个人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也因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甚至吸引了周边其他社区的居民来此活动、交往。

4.1成功经验

概括起来,铁路局家属院公共活动中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4.1.1限制机动车通行,保障了中心内部安全、安静的活动氛围

在如今一个小汽车泛滥的年代,社区内的机动车交通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活动的重点问题。小汽车疾速行驶和胡乱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步行的安全,还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给居民行走、活动带来极大不便。通过适当的限制措施,铁路局社区中心有力的将小汽车阻挡在中心,给内部居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环境,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无安全意识的儿童至关重要。

4.1.2为特殊人群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坐着轮椅的特殊老年人在公共中心活动的比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他们腿脚不便,但能够轻松进入中心,晒太阳、聊天、下棋等,融入到各种人群的交往活动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共中心的精心考虑,如图4所示,一个小小坡道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特殊人群的活动通达性,更加体现了公共活动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4.1.3空间边界明显

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比如城市空间中,树林的边缘,沿街的柱廊、雨篷、遮阳棚、回廊建筑的凹处,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处于空间边缘的人,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自身却可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在家属院公共中心中,通过灌木丛,变化的铺装,起伏的地形等手段有效的划分了空间,形成了边界,不仅使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中心场所感,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逗留的好去处。

4.1.4空间疏密得当,功能复合多样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在于其空间变化的丰富性。这里既有满足多数人集体锻炼的开阔场地,也有为情人伴侣提供的私密的空间;既有视线开朗、平坦缓和的硬质广场,也有曲径幽深、高低起伏的软质绿地。正是这些富于变化的空间、疏密得当的布局给人们提供了进行各种功能活动的可能,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4.1.5各种环境设施齐备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处设施配置齐备:健身器械、休闲座椅、休息长廊、乒乓球台,篮球架及各种配套商业设施,不仅为人们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更是成为一种“活动触媒”,激发人们的活动与交往。因为室外空间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自加入,要么体会一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的人和事。一旦这一过程开始,整体的活动几乎总是比最初进行的单项活动的总和总广泛,更丰富。正如范·克林格瑞所总结的城市生活经验那样:“一加一至少等于三”。这就是杨·盖尔讲到的“正效应过程”,即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而最能激发活动的触媒就是各种活动设施,它给人们提供了凝聚的焦点,人们交往时也会优先选择有活动设施的地方。

4.2设计要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使用者行为为基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乃至更大范围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所在。任何一项规划设计,只有与使用者的需求活动联系起来,才能使空间环境与行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和活力,这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设计。

如果在规划设计中只图构图形式的美观和纯粹的视觉表现,全然不顾使用者的行为需求,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设计也毫无意义。例如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表现出来太多的功能主义、形式主义、英雄主义等等,其夸张的尺度、绚丽的色彩、牵强附会的构图和形式美、哗众取宠的视觉冲击效果给城市带来了灾难,这样的空间犹如一个没有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空壳,对于真正作用于其中的市民来讲意义又何在?

相反,如果在设计中对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稍加考虑,哪怕再小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铁路局社区中心,很简单的一条步行道设计,将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考虑在内:儿童需要安全、自由的玩耍,成年人需要在匆忙的穿行中与其他人打招呼,老年人需要享受自然和阳光的温馨。基于这些考虑设计出来的步行道充满了活力,熙熙攘攘人群不断,想必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5结语

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是社区的精华所在,其因人的行为与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将行为和空间环境建立联系,是设计的人性化回归,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正如上文所讲,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新的挑战,规划师在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文、社会的同步协调,环境行为学为我们开启了动力的阀门,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山西建筑,2010.10

[2]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6

[3]凌秋月,环境行为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李翔,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华中建筑,2010.7

[5]郝晴,肖平凡,浅谈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1.1

[6]杜宏武,李海东,住宅区小尺度室内外休憩空间的营造——以珠江三角洲小区为例,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7]王颖辉,西安市住区宅间交往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5

[8]于冬亮,住区交往空间研究,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9]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10]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第8篇

关键词: 传统园林;色彩景观;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改革开放30多年来,顺德区府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城市建设得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园林景观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色彩运用混乱成为普遍现象。色彩作为美感形式、视觉审美的核心,在组成城市环境的众多视觉因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城市景观个性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参考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的色彩调查研究方法[1][2],仔细调查分析顺德区传统园林景观色彩现状,并对顺德区园林色彩景观发展走向提出看法。

1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分成2个方向对顺德区传统园林色彩景观展开:私家园林景观,以清晖园为主要调查对象;寺庙园林景观,以西山庙为主要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

结合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确立调查方案,对清晖园、西山庙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中使用的工具有数码相机、笔、纸等,内容包括现场摄影、记录、初步统计等。

2.2分析方法

从色彩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色彩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等研究对象(清晖园、西山庙)进行调研,分析色彩、研究历史,拍摄照片、采集色彩数据,分析总结色彩运用规律,并提出顺德区传统园林色彩景观构象。

3 顺德区传统园林景观色彩分析

3.1私家园林景观色彩分析

清晖园作为岭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地方风格,大多为砖木结构,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为适应岭南炎热的气候,庭院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展开[3]。园林色彩以植物群落与水体的绿色为基调,建筑墙体以水墨青砖、铺装花岗岩的灰白色为主调,以红柱黑梁、绿色预制漏窗点缀(图1、2)。

3.1.1人工景观色彩组成分析

清晖园人工景观色彩应用丰富,西为中用。例如园内澄漪亭廊道门洞、绿云深处通廊门洞为仿罗马式拱形和爱奥尼式柱式,形成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欧式门洞的上方半圆拱形中,或用岭南灰塑勾勒花鸟,或划伤传统国画,或配以书法题联,中西融汇,立体感强。色彩运用丰富鲜艳(图3)。从建筑的组成元素看,建筑的主色调体现在墙面、屋顶等面积较大的部分;与建筑主调色相配合的其它建筑元素,如门、窗框、栏杆等可视为建筑的中间色调;建筑上色彩较为艳丽的灰雕砖雕等装饰可作为建筑色彩的提亮部分。主色调和中间色调相配合,加以小面积的鲜艳色彩提亮,最终形成了清晖园内的建筑色彩的整体面貌。清晖园内人工色以水磨青砖的青灰色为基调,以红色与黑色为主调,配调以金色与绿色为主,灰塑主要以明度高的砖红色、绿色和黄色为装饰点缀。

3.1.2植物景观色彩组成分析

实地调查中发现,清晖园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乔木共有43种,灌木有19种[4],根据园内植物的常绿、落叶、阔叶、针叶属性,它所占比重从多到少分别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常绿针叶、落叶针叶。主要的常绿阔叶树有白兰、菠萝蜜、垂叶榕、番石榴、荔枝、龙眼等。符合岭南地处亚热带,自然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为主的地理位置情况。按照植物的观赏特性对研究区域内的乔灌木进行统计。观花植物约有41种,观果植物约有17种,观叶植物约有7种。

其中观花植物的花色大致包括了3个系列,红花植物有24种,占观花植物类的58.53%;黄花植物有5种,占观花植物种类的;白花植物有12种,占观花植物种类的;清晖园内没有出现蓝紫色系列的观花植物。由此可见,清晖园内的观花植物以红色为主,白色为辅,黄色和蓝紫色较少(见表1)。

观果植物有12种,红果植物有7种,约占观果植物41.18%,黄果植物有5种,约占观果植物种类的29.41%,白果植物4种,约占观果植物的23.53%;黑果植物仅有1种,约占观果植物的5.88%。由此可见,清晖园内观果植物以红色类为主,黄色为辅,白色和黑色较少。

观叶植物的色彩由5种,其中红色类植物有4种,分别是红继木、朱蕉、红背桂和南天竹;黄色类植物有3种,分别是落羽杉、水杉和银杏;复色只有1种,变叶木。由此可见清晖园内观叶植物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复色较少。

表1 清晖园植物花色分析表

红色系 白色系 黄色系

植物名称 刺桐 大叶紫薇 蒲桃 含笑

红花羊蹄甲 凤凰木 荷花玉兰 无忧树

假苹婆 苹婆 玉堂春 黄兰

木棉 石榴 灰莉 鸡蛋花

山茶 希茉莉 大叶米兰 四季桂

桃树 小叶紫薇 枇杷

洋蒲桃 美丽异木棉 水石榕

洋紫荆 腊梅 水翁

五月茶 串钱柳 白兰

红花继木 红绒球 九里香

吊灯花 勒杜鹃 狗牙花

毛杜鹃 朱瑾 米仔兰

种类 24 12 5

比重 58.53% 29.27% 12.2%

3.2寺庙园林景观色彩分析

西山庙(图13)在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凤山(别称西山)东麓,本名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20a(1541)。全庙依山构筑,历经重修扩建,现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格局,1985年由县政府拨款重修,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5]。

3.2.1人工景观色彩组成分析

西山庙与清晖园相似,都是以水磨青砖的青灰色为建筑的基调,不同的是西山庙用了大量色彩缤纷的陶塑瓦脊、墙头灰塑、墙檐壁画、石雕、木雕装饰(图6)。陶塑瓦脊讲究艺术造型,脊饰比例较高,脊饰 “广罗戏剧故事题材,博览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西山庙山门花脊,采用此为门额上的装饰、日月双神、独占鳌头、双风朝阳、百年好合单体陶塑对称分布,三顾茅庐、夜读春秋、仿水镜、收关平、卧牛山五组三国故事,连景穿插其间的装饰手法,从而使花脊表现出错落有序,产生极为丰富的韵律美,组成一幅有条不紊的立体画面,层次分明,光彩夺目,场面宏伟。西山庙的陶塑瓦脊原是由康熙年间顺德籍陶艺家文如璧开创、文逸安堂制造的,文逸安堂主要以生产精巧绝伦的园林建筑陶器、陶塑瓦脊闻名遐迩。现在西山庙山门上瓦脊是石湾美术陶瓷厂新制的。

西山庙的牌坊、正殿、山墙等均以绿色琉璃瓦砌檐(图7),上饰以色彩缤纷的陶塑瓦脊。经过调查分析,西山庙内的陶塑、灰塑,壁画基本用色为明度较高的绿、红、黄、蓝四色,这与清晖园内的装饰用色是很相像的。不过与清晖园相比,西山庙运用的色彩明度、彩度都更高些,而且比重也相对大很多。

3.2.2自然色彩现状组成分析

西山庙内的植物种类比较少,主要是以白兰、细叶榕等常绿树种为主,植物色彩以绿色为基调(图8),色彩特别鲜艳的观花观果植物运用较少,更加突出了庙内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夺目的特性。

4 顺德区传统园林景观色彩属性分析

4.1顺德区传统色彩景观的地域性

调查分析发现,顺德区内以江河冲积平原为主,河涌交错,土地肥沃,四季常春,这样优异的自然环境色彩背景给顺德区带来优厚的色彩规划条件。区内传统建筑上的装饰砖雕陶雕等多呈现红色、黄色,色相(色彩的相貌)基本处于红色系(10R系)-黄色系(2.5Y)范围内。色彩明度(明亮程度)则位于3.0-7.0之间,属中明度。色彩的艳度(鲜艳程度)则位于3.8-8.0范围内,属中高艳度;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使得顺德区内花、树等植被则呈现出丰富的色彩类型与变化,明度基本属中明度范围内,艳度则从低到高分布广泛。区内传统园林总体色彩印象丰富、明丽、鲜亮,从中亦反映出岭南水乡对特定色彩风格的喜好。

4.2 顺德区传统景观色彩的文脉性

中国传统园林备受释儒道三家哲学的影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追求平静素淡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江南的传统园林尤为突出,通过淡雅清幽的园林色彩,表达了主人淡泊名利的情怀。本次调查发现顺德传统园林与岭南的商业文化、海上文化息息相关[6][7],色彩运用大多以构建材料原色为基调,但又不乏西化的高彩度、高明度的色彩运用。清晖园与西山庙色彩应用承袭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历史特色,以淡雅的青灰色为基调,在建筑装饰上大量运用暖色系的红、黄色的砖雕、陶塑点景、点题,包括建筑局部西化的装饰形式的运用,反映出顺德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岭南文化精神。

5结语

色彩景观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研究命题。传统园林景观是传统文化重要成果之一,同是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园林景观色彩无疑是城市历史文化以及其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传统园林景观色彩的研究有利于传达城市景观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景观元素。 而目前,国内园林绿化由于缺少对景观色彩的科学系统的调查、取证工作,园林色彩运用的地域特征不明晰。本次调查工作依据顺德区的城市定位,对顺德区内传统园林景观色彩进行了调查梳理,发掘顺德区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色彩图像,有望对城市景观建筑外立面、公共设施等人工色彩形成指引;通过对顺德历史色脉和自然色谱的挖掘,弘扬顺德区的色彩景观的历史特色;本次调查为科学设计并创建顺德区城市景观色彩管理工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城市色彩景观的合理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加速人居环境质量升级。

参考文献

[1] 邹林. 浅谈色彩地理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国土绿化, 2009, (7):18-19.

[2] 孙旭阳.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 2006.

[3] 陆琦. 岭南园林艺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余盘满. 岭南四大名园植物调查分析[D]. 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1.

[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顺德人文读本[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2.

[6] 晏忠,蔡如. 浅谈晚晴岭南园林植物景观[J]. 景观与城市, 2011, (3):48-49.

第9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特色课程

一、课程的前沿阵地――心理辅导课

1.心理辅导课的内容

学校对所有预初新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保证心理健康知识100%的普及率,及时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此课程的教材不是最到位,所以着手自编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校本教材。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选取不同的内容,预初年级的主题为适应,包括环境适应、与新的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适应,学习上的适应,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初一年级的主题为交往,包括同性、异性、网络陌生人的交往等,使学生增强交往和合作能力。初二年级正是青春期变动最大的时期,往往情绪波动也剧烈,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掌控情绪的一些技巧。初三年级的主题为迎接中考、职业选择与减压训练。

2.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结构

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结构划分为:热身游戏、学海畅游、探索训练、学以致用四个环节。以游戏、活动开始每一节课,用尽可能活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是游戏后的心理理论支持,即心海畅游,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都是有理可据的,然后再是给与一定的心理训练,最后学以致用,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

二、课程的拓展创新――整合教育力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进程

1.发挥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时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我们提炼了两句话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理念对全体老师的要求:一句是“每位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员,每个教室都是心理咨询室”,第二句是“阳光,健康,从自己做起”。前一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倡导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靠一两位心理咨询师孤军奋战的心理教育是很难取得实效的;每门学科无不贯穿着心理素质教育的精髓,我们的教师都努力探究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一句话要求教师自身做到调适心态,乐观向上,心理健康。为此,心理辅导室每年颁发一本心理书籍给全体老师自学,并为老师做心理方面讲座,组织老师放松身心的外出休假活动,只有阳光的老师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由此给学生的心理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初三的社会课上,老师利用诙谐的视频资料,有趣的吹气球游戏,加上她深情的自我袒露,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了解:有适当压力不可怕及如何解压的正确途径;体育课上倡导“顽强拼搏,战胜自我”的精神,所有的学生最后都能在老师的鼓励下顺利完成高难度技巧动作和枯燥艰苦的体能训练。老师们都在教后感中用心写下自己其中的心得与体会、乐趣与无奈。

2.发挥班主任主体作用,组织团体辅导

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容易仿效的人,所以这支队伍也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我校历来非常重视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培训也相当严格,教师自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师生沟通之道等内容是班主任培训中的重头戏。每批班主任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外面专家定期辅导。心理老师则需要定期与各班班主任联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每周设一节的主题班会课,学生人人参与,大家集体讨论,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外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的指导与开展

(1)学校各种社团的成立。学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它不仅可以培养社团社员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竞争和协作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成功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的课堂。对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的心理社团称为“心语社”,由心理漫画社、心理小报社和心理剧社组成。各组在老师的辅导下进一步学习心理知识,负责组织和开展各类大型活动,如全校性的演讲比赛,大型调研,板报评比等。校园内、楼道里宣传栏心理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除了心语社,学校的其他社团活动也十分活跃。我校大大小小的社团十几个,每天放学后,体育馆、活动室、操场边、体操房,到处都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活动,新老团体的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以及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团结协作的能力。

(2)每班设有心理联络员一名。心理联络员起到同伴心理援助和观察的作用。心理联络员都是精心挑选的学生,由专职心理老师指导,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内容包括团体训练与交流、心理辅导技巧、个别心理问题处理、每月岗位任务的布置和评估等。我校心理辅导室接待的部分学生即由心理联络员建议而来。比如上学期初一位女生,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和同学因误会闹矛盾,情绪非常激动,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心理老师从这位女生所在班级心理联络员处得知此情况,及时进行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干预,并得到心理联络员的大力配合,这位女生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恢复到了健康适应的常态。

(3)心理自助还包括校园内各个渠道的心理知识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心灵之窗》,每月一期,是宣传心理的重要窗口;《心灵驿站》是校红领巾广播台每周一次的心理宣传阵地;校园网上也开辟了学生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心理专栏内容,特别是心理小剧深受欢迎,欲罢不能。心理辅导中心还要结合时事及时开展相关心理宣传,比如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可以出专刊宣传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征集心理小论文,观看心理电影,出心理健康黑板报等。

4.个案咨询的持续进行与团体专题辅导的开展

学校心理咨询室坚持每天开放,有专职老师接待,始终贯彻以真诚、理解、关怀、保密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来访者,使我校部分心理异常或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得到了妥善处理,成功案例包括抑郁症、新生适应综合症、上网成瘾、厌学、情绪异常等各类心理问题。如7年级的周易同学班主任发现异常情况,老是莫名失声痛哭,经心理辅导老师诊断抑郁症建议转介专门心理门诊,诊断结果是中度抑郁,经心理辅导加上药物治疗现在重返校园融入集体,脸上又有了灿烂的笑容。学校还请校外有关专家进行团体专题辅导,比如邀请教师讲师团的老师针对校园特殊事件为女生作“挑战身心,健康成长”专场报告,请区心理专家为发生家庭凶杀案的班级作特殊心理辅导等。

5.家长参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辅导单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本身就来源于家庭。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的家庭,我们把它作为家长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让广大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指导他们如何在家庭中科学地教育子女,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家长学校学习日活动,精心安排活动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富于针对性,有家长进入课室随堂听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收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理论水平,有现场咨询专家与任课教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亲子娱乐活动等等,增进了家长孩子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心灵的沟通,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校个别咨询的家长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咨询的内容从学习延伸到了性格、亲子沟通等。

6.结合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方位渗透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比如在“六一”文艺汇演中,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让队员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找回自信与自尊,每班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小剧更是把学生之间的一些成长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释放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也让队员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合作;新空间封闭式训练更是增长了学生自救意识和技能,锻炼了胆识,提高了耐挫能力。每年的新生军训喊响了“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7年级的学农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了大自然,体验劳动者的辛苦与自豪;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参观禁毒馆和逃生演练使学生更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深层次体验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参观博物馆、书画展、观看音乐会、戏剧、电影等提升了学生健康阳光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7.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人的情绪最易被周围环境感染,环境心理学近几年也悄然兴起。心理辅导是一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它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还体现在校园各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中,体现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各种环境中,“人和校美”是学校一贯的追求,“温磬教室”让每个班级充满人文关爱,大气谦和,生机盎然,学校投资打造绿化校园程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能起到松弛精神、调节心理、陶冶审美能力的功能。在优美舒适的校园中,学生的心理异常的舒缓和放松。为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