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

第1篇

1.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2.培训形式多样化

第一,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它注重在探讨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第二,专家引领教育方式。让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专家们的示范以及在专家提供的新的理论指导下,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的学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完成培训科目,最后通过考试而达到目的。第四,送教下乡模式。由相关部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让一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的乡镇上对教师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使当地教师便捷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第五,远程培训模式。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培训对课堂的生成、构建、发展、探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探求,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3.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

第一,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这样便于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第二,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第三,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尝试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试行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

4.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们的知识、观念必须更新。无论是老教师或是新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来达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继续教育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5.政府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

政府应转变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所谓教学实效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的一种教学理念。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水平,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如何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问题,我国广大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结合现有的先进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实效性

教案准备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但是,我们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教案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作业的批改上,往往认为只要学生的作业能够及时正确的完成就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案准备方面,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有的甚至不进行备课,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临场发挥。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机械性,不能有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开展。所以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是评估我们开展每一次课堂教学是否具备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准备工作之前,首先应当对所教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再根据具体课文进行逐项的落实,从而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方向不偏离。

2、认真研读教材文本的内容

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内容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才能够科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中心思想;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恰当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科学的释疑。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项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以所在单元的专题为中心开展的,尤其是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具有极强的导学作用,这就给我们进行教案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重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准备工作时,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除此之外,课后习题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对我们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课后习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体现与渗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切实保障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积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座位上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情境与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转换教师角色,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自我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周密的安排。从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和过渡,到课后练习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都应当精心准备,周密布置,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3、适时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勇于创新、积极实践,不断探索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安丰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02).

[2]王义莲.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9,(09).

第3篇

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个性化的需要.采用确定能力目标及评价标准和编拟数学能力测试题的方法.数学评价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且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的数学才能.

(一)试题

1、开放、不唯一

2、重实践、轻理论

3、多动手、少强化

4、多观察、少硬记

(二)评价

1、看学生在解答中是否有新意

2、允许学生犯一些错误

3、考生中表现出准确的洞察力,要给予充分肯定

4、用等级打分

二、教育功能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智力活动,以及推动和调控这种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来完成的。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不仅表现得聪明,而且整个学习活动富有进取性,最后能取得优秀成绩;另有一些聪明程度一般,但学习有毅力,善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对学习充满热情,结果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也有一些学生头脑灵活,但学习热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克服遇到的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这表明我们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主动性的调动,通过帮组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系统,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发展,学得有成效。简单地说,学了智力活动,还必须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进行。这种心理因素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引导和推动智力活动的作用,并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增减其智力能量。它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心理因素

1、激励功能,它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强,以一种内驱力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整个学习活动得以展开并持久地进行下去。

2、选择功能,它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如学习过程回避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等。

3、调控功能,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调控学习的行为。如注意什么,忽视什么,强化什么行为,制止什么行为,让学生自己总结得与失。

(二)激励因素

1、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陈旧、空洞、抽象的知识和理论往往被学生心理排斥和拒绝,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了。现行的新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每一章除了最后的研究性课题外,其开篇都有一个章节知识在现实问题中应用的例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富于变化的、新奇的、能够引起认知不协调的事物。数学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如在函数教学中,《何时获得利润最大》可提问你能否用函数图象找到这一时刻,既避免了单一反复地对定义字面的强调,又使学生在问题中更深刻理解最大值概念。

3、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但要注意①奖励的公正性,不能带上过浓的主观色彩,在奖励过程中过分奖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②奖励的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较高的分数、赞扬的评语、亲切的微笑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③奖励的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一些,分情况采用教师直接奖励或来自集体的间接奖励。

4、教学辅导中帮助学生科学寻找原因。学生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常常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一些原因加以解释。作为老师应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从本人的学习态度、进去心、努力程度以及基础情况等,来解释说明。积极、科学、实事求是的寻找原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差生的转化,帮组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课堂组织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高效来完成。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的开放学习,这里所谓“开放”,是指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而不是上课的过程的开放。现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改也是以此为目标的。开放的课堂的学生具有更出色的创造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为高效。因为“开放”形成一种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教师而言,备课要更高的要求,

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教师要更充分,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要有预见,以及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在教师的控制中,任何问题的发生都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不能漠视和拖延。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以及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

3)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从课堂管理策略来看也非常必需。如果教学安排过于缓慢,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以致无事可做。保持适当的进度对维持学生的热情很有必要,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不相干的事”。

4)积极的交流与良性互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让学生有被忽视的感觉,包括言语、表情、姿势,都必须为师生之间和谐交流服务。当有学生就某个例子有其他解法,或就某个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时,要用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处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只有当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互动起来,学生对课堂的破坏将大为减少,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而言,更应该体现学生是主体

1)“问题”的提出。数学的学习,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过程。“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多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学生参与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从传统听讲模式到把听讲与读书、研究、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

3)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4)变式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效率,必须防止机械模仿,可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变式练习的思维要求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强度。如让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解答。

5)注意学生反馈。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提问

三、教育优化

农村初中的学生家庭普遍存在对教育的不重视,学生一旦回家很少把时间用于学习上,他们的知识的获得主要在学校里。如果学校里课堂上没有高效,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那更少了。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达到课堂进行目标”的愿望。我们应该怎样去优化呢?其实我们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考试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核,一种评价。但通过试卷中的问题让学生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一)提问的作用

提问本身不是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

1、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

2、提问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积极应用思维的技能去解决问题。

3、提问能保持教师的注意力,只通过讲授的方式去进行一堂课的教学,很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去重组教材和设计提问,常常假设学生能及时理解,很少有机会获知学生的错误认识。

4、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

(二)提问的要求

优化的课堂具有“开放”的特征。当然,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随意提一些问题,而是要求问题本身和教学目标的联系方式上多样化。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教师的注意力应多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过程,而非问题的答案。

1、对有关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宽阔度,要放大。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开始教师的提问范围较窄,这也许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期望的智力活动,但其后果是它们经常使教师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

2、目的性提问本身是教师期望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尽管问题是开放的,也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具体、正确和完整”的特质。有时教师的提问不能诱使学生寻求到答案,或学生的回答离教师期望太远,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问过程中来。

(三)提问的效果

提问的一方面是教师想引导学生做出特别的反应、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想牵着学生走,以致使学生失去大量进行思考的机会。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学生各种可能的解释。使学生感到一种心理的平衡,从而也获得了知识,达到优化的目的。

四、教育效率

对于教育效率的衡量,不能依据学生能否做几个题目、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

(一)是否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某个问题提出多种独特答案的能力,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精心推敲的能力。

特级教师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应该强调: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具有独创性。

(二)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发展指的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思维能力、解题方法、动手能力的提高。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的,个性特点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尺度来衡量每个学生,我们教师只要看到他们有进步,有发展,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教学效率就好了。

(三)是否能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衡量教育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测量旗杆的高度、何时获得利润最大、药物的疗效时间等。如果学生能够解决了,那么就取得的了高效率了。这也是符合我们农村生活的需要,也是更好的体现教育的真正的作用。

总而言之,农村教育更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一方面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农村的需要。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弱者将被淘汰,而现在农村学校生源外流严重,农村弱势学校将面临着更大更多的考验......

参考文献:

《教学论》主编:李秉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索性教学实例》主编:王立嘉、张金飞宁波出版社

《探索足迹》主编:潘志新、郑正林婺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主编:向鹤梅、叶尧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评估和督导》主编:刘淑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心理学》主编:林崇德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编:王建明副主编:王炎斌北京大学出版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

一、师生全面互动运用各种资源

(1)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和主要内容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好玩但难学,不容易把握学科,因为语言文字难于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好生帮差生来解决。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生机与活力。一节课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场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彩很浓厚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3)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语句意思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学生们的预习作用

(1)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基础;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倾向。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2)教师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机会,作为农村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学生根本当有动脑。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可能解决了,有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一节课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第5篇

1、意识层面轻视安全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实行改革的同时,在农村小学中,应试教育依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学习成绩依然是指挥棒,安全教育被无形之中淡薄化了。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给了语数外,在课余时间包括假期,更是被行行的补习班充斥着,给孩子学习强化安全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安全教育缺失,比如他们会横穿马路,河边玩耍,玩弄易燃易爆物等等。在农村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强,随意性比较大,在面临危险情况时,大多不会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从而导致不良事件频发。

2、实施层面方法不当,安全教育效果差。在谈及安全教育时,农村小学为了弱化自己的风险,保证学生身心安全的方法,不是循序渐进的因时诱导和合理有效的讲述,而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不让或者少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像有益开拓小学生视野和锻炼其社会能力的活动也一概取消。打着保护学生的旗帜,而恰恰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也会因为能力锻炼的缺失而对日后个人发展极为不利的。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讲述时,教师方法不当,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分析和实战演练,比如:地震、雷雨、火灾发生时会有什么危险?该如何应对或逃脱?更简单的譬如:灭火器如何使用?等等安全小细节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发生几率少,讲述起来一笔带过,孩子们自然无法掌握,但有时这一简单问题的缺失却会引发致命的安全隐患。

3、基础设施不到位,安全性差。很多农村的小学资金并不富裕,设施条件也都无法达到国家标准,有限的资金可能会被优先考虑用作其他方面,升学率相关的教学投入占了很大比例,而安全设施、基础保障则流于形式,很多农村小学上课的教室安全性差、门窗破损、消防不到位、食品不安全等等,一系列的不健全会给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危险,一旦事故发生,后果很难想象。

4、来自家庭的安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认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别的都在其次,安全教育也被束之高阁。农村父母对子女教育较少,他们觉得这都是常识,不用讲太多,又或者认为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自己家里呢,没有忧患意识,沟通欠缺,也就无从谈起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学校是否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教育有些家长完全不知也无意识。而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是在学校上学,安全自然由学校来保证,安全教育也应该在学校接受,这样无形之中自身的教育义务转嫁到学校,却忽视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而忽视家庭安全教育的后果就是,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安全知识有限而实际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又缺失,待到事故发生时,只能手足无措。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解决农村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校园安全教育制度化、深化师生安全意识。要想将安全教育在学校真正重视起来就要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尤其在农村小学只有将其作为必备的一项教学任务,不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师生思想上的安全意识。语数外成绩固然重要,素质教育也必不可少。学校不可只为了升学率而放松学生的安全教育,因为生命安全是一切目标的基础,没有安全一切妄谈。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学校要积极发现问题,主动积极应对,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杜绝安全隐患。要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分数不是唯一,生命才最为重要,让他们养成关注自己的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牢牢树立安全意识。

2、构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安全管理方法和技巧。理念是唯一的,方法却可以是多样的,万法唯心造,成功亦使然。教师可以从身边寻找素材,利用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灵活开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比如:模拟实景演练,讲述触电的危险,如何避免触电;火灾发生时的特点,如何保护气道,呼救消防;又或者可以采用学生们喜欢的趣味问答活动,引发学生对于安全的讨论;还可以采用与其他部门联合,请消防员、警察、食品检验员等人员做客学校,进行相关行业里的安全知识普及。采用复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孩子的思维方式,还能更有效的使之理解并接受安全教育内容。

3、提高家长安全意识,让家长学会怎样爱护孩子。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又从事繁重劳作,没有过多时间教育孩子,造成了农村孩子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所以更应对他们强化安全的重要性,使他们提高警惕,多花些精力教育孩子。假期或者休息日,孩子呆在家中时,家长要及时的提醒孩子不要制造危险。比如:要防止孩子玩弄燃气灶、电闸、插座、鞭炮等,制止孩子在池塘、高空等危险环境玩耍。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势在必行,家长起了安全楷模的示范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家长安全意识的提高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安全与否。只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形成无死角的教育网,防止潜在危险的发生才更有效。

第6篇

审视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忽略教师发展本位,在课程实施上则注重从培训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考虑。结果造成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教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过分强调宏观理论、理念的灌输;培训的过程中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训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有鉴于此,探索一种基于教师发展本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成为一种需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训课程理念,正是人本理念在心理辅导教师培训领域内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为本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专业性表现在它是以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应用技术为工作手段,以心理辅导时间为适应条件,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到满足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本。

(二)以教师的工作需求为本

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对教师的要求产生的,它也需要突出教师自身的实践问题。基于教师工作需要选择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应对工作环境或工作本身进行分析:仔细考虑并决定心理辅导工作的构成要素,了解如何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得达到工作标准,明确心理辅导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把培训需求按优先需要考虑的顺序进行排列,决定心理辅导培训的内容。

(三)以教师终身发展为本

心理辅导培训是心理辅导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为目的,是满足心理辅导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可能只通过若干次的短期培训就能一劳永逸。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应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坚持培训课程的内容、方法与时俱进。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应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究竟需要哪些心理辅导知识、技能以及如何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培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一个行为标准并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遵循相关原则以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

(一)基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个人知识、技能需要的培训内容

1.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主要考虑心理辅导教师在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两方面知识的基础、缺失以及发展,由此设计的培训课程可能是以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也有可能是基于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指导课程。基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包括辅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基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学生的资料搜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课程。

2.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少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即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相匹配。从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技巧等课程内容;从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的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等课程内容;从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心理咨询的原则的运用、如何建立良好关系、会谈提问等课程内容;团体辅导的原则、基本技巧、基本过程以及团体辅导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课程内容。从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因素出发选择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样本抽样、观察分析、调查测量、实验设计、趋势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二)采用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表现性评估方式,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1.提供行为标准,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

提供一个行为标准,规定学习心理辅导内容后接受培训的教师应该达到的行为标准,进而探索行为标准所涉及的培训课程的各个方面。首先,要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出发,说明教师在学习完培训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能做什么。其次,要给预期的行为命名,将其具体表现描述出来,并将预期行为发生的条件或约束因素阐述清楚,进而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以农村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辅导为例,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行为标准可包括: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可以描述考试心理辅导的四大主要内容(认知转变、生理调节、行为练习、应试技巧);在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辅导教育等途径正确调整学生考试动机、矫正考试观念,指导学生从睡眠、饮食、运动等多角度积极调整、消除疲劳心态,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性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法以及系统脱敏法等方式降低考试焦虑,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为考试焦虑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治疗等等。

2.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接受培训的教师应向培训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实践的证据,检验标准是否有效导向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技能,进而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首先,搜集心理辅导教师教育实践证据,包括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心理辅导书面评论与反思等。以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为例,选择一个15分钟的连续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学片断,展示辅导教师是如何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其次,基于评价,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对教师所提供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查受训教师对培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其水平,借此,可以检验行为标准是否抓住关于心理辅导领域的有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知识,帮助培训机构确认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选择突出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

1.基于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培训内容

作为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是否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悖论:专业性课程是因为专业课没能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专业课学得太多太深,许多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心理辅导教育教学没有太大联系。然而目前,在一些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中,虽然包含某些心理辅导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和经验式的心理辅导教育。中小学教师虽然学习了心理辅导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智地运用心理辅导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很少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只有具备足够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所以,必须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重视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2.突出知识、技能的特色化选择培训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农村中小学校实际结合在一起,自觉反映农村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要求,主动适应农村心理辅导发展的趋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特色课程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特色课程应从农村的角度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为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农村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面可以用灵活的形式加以设置,在总课程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心理辅导教师应掌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孤僻自卑、性格与行为障碍、逆反心理等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培训课程学习,农村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客观地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具有本土特色。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

“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培训内容的选择确实是影响培训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协调,有机统一理论学习、校本实习与校本教研,切实保障、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一)通过校本实习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心理辅导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实习场以符合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实际工作情景,技能的形成也需要通过实习来进行。实习能够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和场所,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校本实习的环节如下:首先,结合培训目标,连接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明确教师个人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其次,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全班观摩,开展榜样模仿;再次,进行个人实践,每位心理辅导教师以本校为实习单位,分别进行个别心理诊断、团体心理辅导、会谈提问等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最后,对校本实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估。

(二)开展校本教研保障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提高

第7篇

受到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英语教师获得学习和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相对较弱。一些教师未经过正规训练,语言技能较弱,加之夹杂乡音,而且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又缺乏教学经验。从教师的英语口语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从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到对教材的理解,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到,都相对滞后。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素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开展培训工作。可以从教师自学和集中培训两个角度开展培训。集中培训应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举办,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进行,这样,广大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参加学习。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自学是一种自我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学习有关的英语专业知识,阅读相关的英语报刊、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书籍,收听收看英语节目,都可以促进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要学习新课标、新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2开展教研,以活动促发展

教师的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既要具有过强的学科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学术根底要深厚,学术视野要广阔,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把握教育发展动态,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形成教育技巧、教学智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然而,现在大多农村小学在英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教学和提高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仅满足于按部就班进行课本教学。学校缺少教学活动,缺少教研氛围,教师缺乏业务进修的自觉性。因此,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素质,不仅仅要加大培训力度,还要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进其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反思、提升。促使教师在发展方向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如,开展教研会议、说课交流、年组教研、评课、汇报课、新秀课等,通过教学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责任感、上进心,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活动中提升教学水平。另外,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与城市学校联谊,让校际之间、教师之间进行强弱结对互补,通过传、帮、带、研等形式共同提高。

3加强管理,在评价中激励教师

第8篇

(一)调查对象

选取本市农村9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为学校在职教师,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14份,收回214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1%。(二)调查工具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本市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座谈、个别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问卷包含9个问题,主要涉及师资基本情况、教师参加培训效果评价和教师需求愿望三方面内容。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3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参与度

调查显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的人数占52.9%,而城市学校这一比例是90.2%。可以看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不多,原因主要是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市级培训。

(二)培训评价

1.对培训组织形式的评价

从教师参与培训的组织形式看,19.4%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15.2%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0.9%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参加过校级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教师占总数的57.7%。在“以往培训活动效果评价”调查中,81.4%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错”,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大”,主要集中在“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可见,教师对以往“培训和教研活动”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对个体专业化发展帮助很大,但仍有部分教师不满意以往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特别是“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反映出现今组织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没有根据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目标和任务,不能满足教师宽泛的培训需求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分别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期(第10年左右)、成熟期(第15年左右)、专家期(第20年左右),教师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同,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发展的关键素质不同。

2.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教师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是考察培训价值与作用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双师”教师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用“双能(即兼有教师与技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说来界定“双师”的内涵,因此采用“双证”说(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来界定。为了使“双师”教师的素质更接近“双能”要求,因此,在“十二五”市级教师培训中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增添了“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在对这种研训内容的评价“收获很多”“有点收获”“收获不大”三个选项中,66.9%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多”,21.1%的教师认为“有点收获”,12%的教师认为“收获不大”。认为“收获不大”的教师主要集中在“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座谈中了解到,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希望得到职教教育新理念方面的培训,而过去没有列入此培训内容。另外,希望得到计算机多媒体与专业结合运用的培训,而过去多关注计算机专业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普遍性要求。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和“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收获多,满意度高,评价位次在前。特别对“二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达到百分百的满意。但对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如“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和“授课课例研训”满意度位次靠后。由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经验、理论功底、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和有待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对培训内容的个人感悟和体会也有所不同,如对于“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有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大,在满意度排位上排在第2位,而有的教师则将其排在第9位。

3.“双证”教师分布

从调查样本中,有“双证”的教师占总样本的39.5%,其中专业技能课教师占64.1%,公共基础课教师占35.9%;专业技能课教师有双证的,占农村专业技能课教师的68.9%。可见“十二五”以来,政府部门和研训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双证”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所增加。但与城市中职“双证”教师55%的比例相比,还需提高。

(三)培训需求

1.教师的参训愿望

在对教师参训愿望的调研中,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中除对“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培训”愿望靠前外,其他愿望排位在后。通过调研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授课课例研训”此类培训内容设计满意,但对培训形式不满意,培训中没有解决教师关切的问题。

2.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预期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预期,有利于改革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功能。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希望参加“授课课例研训”、“本市骨干教师主讲教学经验分享”、“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学设计研训”、“说课课例研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从教龄段看,1~5年教龄教师和6~15年教龄教师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培训感兴趣,16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参加“职教课改理念研训”需求强烈。

3.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教师希望“与本职有关的专业人员”、“自己同行或一线有经验教师”担任研训教师,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得到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策略,希望得到对教育教学问题即时、实效的解决办法。4.教师的求助对象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求助对象常常是单位一线教师或单位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从教龄段看,16年以上教龄教师,求助对象依次是单位一线教师、网络、企业(行业)专家。中职学校教师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

三、建议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在提升农村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农村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种种问题,如优秀教师流失、农业专业教师转行、教师职业倦怠等,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影响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建议: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协调管理,出台激励措施,以全域城市化建设为核心,合理设置专业,合理建立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培训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三是营造浓郁的培训和终身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四是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使农村中职教育事业得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明确各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做好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第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针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需求,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加强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对已有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充分满足全域城市化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要求,研究设计符合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探索富有特色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途径、手段与策略;第四,开展校本培训,从教师、学校和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第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网络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培训教师的参与度。

(三)完善“送教下乡”制度并常态化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培训工作要面向所有教师,给予所有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但由于农村中职学校经费紧张,教师不能完全得到市级以上培训机会,因此,要选拔城市优秀教师,挖掘优秀课例,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授课课例研训及一线骨干教师经验与农村中职教师分享,介绍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展示会、观看评析名师课堂等方式,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根据不同教师发展阶段设计培训课程

第9篇

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 教学体例; 心理健康; 学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38-02

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平易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法子来增强农村的体育教学呢?

1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 因为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结业,不懂得体育教学纪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勾当中根本起不到示范浸染。大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放置2—3节体育课,但经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类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勾当,则是学生自由勾当,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的体育磨炼时刻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1.2操场狭小,体育器材匮乏,教学体例单一。 在农村,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投入到镇中心学校。因为中心学校经常有上级来搜检,搞不好会让领导们丢体面的。下面的学校只靠收一点杂费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这一块。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灰尘飞扬,雨天一片。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有的学校把操场建在校园外,被村民们堆满柴草,甚至拴上了牛羊,鸡鸭信步时代,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也有的被村集体占用,成了生意市场。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勾当形式单一,除了长跑就是丢手绢。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发生了厌倦情感。

1.3强调平安,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开展。 跟着媒体对学校平安事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的平安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平安问题。一旦出了事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抵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大都情形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划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教师的四肢行为,冲击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1.4体育运动项目的削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有关部门对学生的体质监测不明,此刻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提高了,体重也增添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向。“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层见迭出。

另外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出于平安考虑,打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行为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削弱。同时,因为缺乏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精采的思维道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磨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沉沦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农村体育教学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2.1农村体育教学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说:“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酬报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增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成长规划。要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缔造精采前提……领导干部要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的难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讲话》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尚方宝剑”,学校领导要以此为契机,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好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配齐配强教师,开足课时。

2.2完善体育考试、评估的“指标体系,调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积极性。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指标系统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权重,将督导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

2.3改变陈旧观念,立足现实,深挖学生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互相配合,改变以往只重教学成绩而不重体能素质的做法。凡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哪怕竞技体育成就再高,只要学业成就不及格,也一票否决,不得加入体育队。碰着这种情形,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配合会诊,找出原因,帮助学生迎头赶上。

2.4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因地施教。 目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和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农村初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以保证农村初中体育课能顺利地开展。绝大部分农村初小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场地。活动场所仅有小小的一块,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如:没有跑道可利用操场边的公路当跑道,附近有山的可组织学生进行登山,也可以在田间小道上慢跑等,但这些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