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

第1篇

在时间上融为一体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与实践课同步或穿行讲授的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授完理论知识后便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然后再让学生跟着教师动手操作。例如在《装配钳工》的教学时,将教学活动放到实训车间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时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处理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感情。

2整合教学目标,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打破传统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定位,确立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主要导向,将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目标进行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订单”培训中,教学活动以企业的人才类型需要、人才知识技能、人才规格等要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就业岗位需要着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加强学习。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然后对学习资源进行寻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联系技能训练与实际生产间存在的联系,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促进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顺利进行相应的工作。

3整合教师队伍,促进教学任务融为一体

在传统中职教学活动中,专业课程通常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在任课教师的分配上也存在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各种有相应教育体系,二者几乎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联系。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导致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与学生相互脱节,严重制约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操作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例如将《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四门基础课程整合成《电工技能与实训》、《电子技能与实训》两门课程。将分离开的电工及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与电工、电子技术实际操作相融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任课老师同时教授理论知识与操作实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进行教学,更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摘要:在中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核心内容。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项目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进行提高可靠参考依据。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

4整合教学与实习,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为一体

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经过理论教学后,及时让学生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熟悉应用相关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将课堂上学生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过程中,进而获取更高等的操作技能。同时,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生可在实践中更加有效的探索实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促进自身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巡回指导与教学结束时的结束性指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过程中均涉及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例如在《电力拖动》教学过程中,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5结束语

第2篇

1、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电子技术类课程着重介绍电子元器件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以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电子学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实际的器件,听起来肯定是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比如电阻这个元件,让学生亲手识别测量要比在课堂上讲再多的理论效果要更直接和有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2、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就是学生的实训室,实训室就是教学课堂。学生平时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元器件和仪器设备,在模拟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从学生到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的转变,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操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距离。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改革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一批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一方面聘用企业的工程人员做兼职教师,带动本校教师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培训或者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熟悉实际操作和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2、教学内容模块化

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和实验内容往往多年没有更新。教学和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这就要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紧跟电子技术发展,注意理论和实践并重。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做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将经典理论与先进科技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建设多功能一体化教室

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单独教学,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理论课听得枯燥、抽象,实训课对电路工作原理又知之甚微。而建设多媒体、实验器材、实物一体化的教室,真正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技能。

(1)教师结合多媒体和仿真软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等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借助FLASH动画将抽象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

(2)向学生展示实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抽象。例如在讲解电动机控制时,通过展示各种低压电器来介绍其工作原理,学生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3)教室配备各种实验器材,随时进行电路仿真设计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收音机、自熄开关的组装、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等,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良好环境。

4、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只停留在口头说教和机械模仿操作的层面,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实践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创新化的学习空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分配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享受到摘到桃子的喜悦。对综合性问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的活跃课堂氛围中,拓宽学生眼界,完成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

5、改革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课程考核中,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占30%的方法来计算总评成绩,忽略了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增加阶段性测试,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并计入总评成绩的50%(综合性实验30%,设计性实验20%,期末成绩30%,课堂表现和作业20%)以此让学生对实训引起一定的重视,激励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三、结语

第3篇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录像、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讲述等材料进行较为合理的计划与安排,进而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下面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为例谈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过程的具体设计:

1.教学过程可遵循的思路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且适时要有示范性操作。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有严密合理的设计思路。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必须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2)该项目的重点、难点;

(3)所需设备和场地;

(4)教学过程编排;

(5)学生分组,设备配置;

(6)安全注意事项;

(7)考点。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2.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注重项目实施的方案设计

项目实施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这一部分是教案的核心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应重视项目实施的方案设计,避免在教案中罗列大量的教学内容。

3.项目实施

以电工技术中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一节为例。将理论教材中“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一节与实习教材中“三相异步电动机星三角降压启动”合为一个课题。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拿出三相异步电动机实物,先向学生展示电动机外形,介绍电动机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电动机。

(2)教师现场集中指导学生。一般2~3名学生共用一台电动机;教师进行讲解连接电路原理;由教师借助挂图、投影、示教等工具对照实物,讲解电动机的主要结构特点、作用及工作原理。讲解星三角换接启动的原理及过程,以此让学生认识电动机及其零部件的名称及其作用;放电视录像(电路安装的全过程);强调安装时的注意事项。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随教师一起安装电路。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安装,并对照项目方案,仔细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

(5)当堂进行课程测评。测评方法包括:口试,教师提问学生口答。如教师问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要进行降压启动?主要有哪几种启动方式?笔试,教师发给学生提前打印好的实训报告。如测试之一: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启动电流分别是多少?控制电路的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答完试卷后,当堂交试卷,教师批阅后马上讲解。现场操作技能测试。教师指定每组由一位学生按教师讲述演示电路的安装顺序及其启动原理,完成后由当时在场观看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质。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贯穿到各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任务中,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来合理地指导实践,这样在实际操作时不易走弯路。

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观性愈强,其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分析学情可知,职业学校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好,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基于这点,我校坚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一方面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采用实物示范教学的方法,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通过形象化教学,使他们由原来的知道是什么升级为知道为什么。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出发,使他们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和完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

三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

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资源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师傅和能工巧匠聘请到课堂,成为教师团队的一员,进而方便团队内部的合作和交流。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应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教材和制订课程的项目实施方案。将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合理配置,使其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结合实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变化。逐步把教师全部“逼”上“双师型”轨道,使每位老师都要去钻研业务,深入企业和实践一线了解企业文化、岗位需求和每个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点,从而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也从机制上得到了保证。

四改变考核方法,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

第4篇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明凯指出,“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无论是参数设计,还是相关产品制造,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实至名归。

团结志业,金石为开

项目牵头人徐小力教授长期从事机电系统测控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机电系统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及发展预测等技术研究方面颇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为推动我国光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徐小力教授完成或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多项新技术经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一些新技术已经产品化和产业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以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进行科研外,他还组织了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促进机电系统测控技术发展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不断地努力下,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他所率领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而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并于199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而在“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项目中,他与各单位的教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形成了一支精英队伍。“队伍”中,涉及部门,人员众多,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囊括了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学院、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及机电工程学院等在内的多个科研组,此外,他们还联合北京光学仪器厂、北京京航公司,使这支队伍不仅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优势,还具有老中青结合的特点。

他们追求自主研发和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二十余年来,一丝不苟地执着于基础技术研究的沉淀和积累。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知有多少人带病上阵,又不知有多少人克服家庭困难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有了如今项目的成功。

推陈出新,技术制胜

“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是徐小力教授携项目组多年合作的结晶。

针对现代仪器制造具有高技术、多品种和小批量的特点,项目组提出了面向现代仪器制造的柔性研发系统理念――IFDS(Instrumentation Flexible Developing System),并创建了一种可兼容,可扩展、可升级和可重构的开放式柔性研发平台体系。这一研发平台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传感及检测技术、智能化监测分析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构建了适合现代仪器系统研发的柔性集成体系,通过资源集成、信息交换机制、系统接口、总线控制和网络互联实现了系统资源的共享和有机融合,为传统仪器系列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新型现代化智能化仪器系统的自主创新设计和快速柔性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基础技术装备。

该项目以本次研究中完成的研发平台作为主要的技术装备,创造了分层次改造和提升传统仪器产品的技术途径,实现了对仪器系统的快速集成创新和柔性开发,显著提升了仪器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有效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仪器制造适应市场的快速动态响应能力。

应用柔性研发平台项目组研制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仪器,包括光电分析仪器类、传感器及检测仪器类,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类等3类10个系列50余种新产品。

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其多项创新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研究成果被授予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二项等奖项。

同时,在产学研一体化指导思想下,项目组着力进行了新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新产品已在机械电子、医药卫生、石化、资源、环保、航天、材料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许多行业获得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重要仪器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开发能力,而且这些新技术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仪器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

让成果说话

利用研发平台提供的虚拟仪器系统、新型微处理器开发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智能分析软件包及配套仪器设备等有关研发的环境和资源,完成了该产品的研发工作。

首先,该项目在国内外首先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热分析仪,膨胀仪系列产品,利用虚拟仪器资源明显提高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新系统分析准确、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操作方便及界面友好。

其次,在光电直读测差计研发中,项目组摒弃了以往人工操作繁琐、易产生人为误差以及低档单片机功能单一、精度低且不稳定的缺陷,重新构建了以高档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测控单元,提高了可靠性和测量精度,首先在同类产品上实现计算机配色、智能数据处理、大屏幕汉字显示及主机与便携机联结等。

而在光栅单色仪和分光光度计上,他们又首先在同类产品上构建实时多任务集成化操作环境并构成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的测控系统。

总之,柔性研发平台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传感及检测技术、智能化监测分析技术等为核心技术,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构建了适合现代仪器系统研发的柔性集成体系,并通过信息交换机制、系统接口,总线控制和网络互联实现了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和有机融合,为传统仪器系列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新型现代化智能化仪器系统的自主创新设计和快速柔性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术装备。

该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分析层次提升了行业主要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成功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分析仪器新型系列产品。研究成果体现了产品化和产业化趋势,已广泛应用于环

境保护、生物制药、航天科技、微电子,材料,纺织、化工、印刷,建筑、冶金,陶瓷、食品、家电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践中成长

小行业、大智慧,面对国外产品占据我国高中档仪器大部分市场的被动局面,“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的成功,从国家和产业需求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地方及企业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实现了对仪器系统的快速集成创新和柔性开发,显著提升了仪器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仪器制造企业适应市场的快速动态响应能力。

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项目研发的最初,项目组就很注重成果的转化。而与北京光学仪器厂以及京航公司的合作,使得产业化有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作为项目合作单位,北京光学仪器厂首先进行了产品的生产应用。该系列产品在该厂投入应用三年来,销售收入连年递增,在这个以多品种、小批量为特点的中小型仪器产品生产企业中取得了突出业绩。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也对该项目的相关产品津津乐道。该企业在生产中使用了新型热分析仪器,主要利用这种仪器来测定原油分离中使用的多组分催化剂的成分以及对渣油和沥青进行吸氧老化试验,建立试样热性能方面的特性曲线等工作。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该仪器精准性、重复性高,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分析准确可靠,根据失活点特性,为催化剂的研制和再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单位认为,该仪器的性价比高,价格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实现的热分析试验功能却几乎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标准。

第5篇

知识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新源和人才的培养库,还应当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源、文化知识的传播源和科学技术的转移源。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和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不仅要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还要具备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体现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注重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系,则无异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自我封闭,使科学研究甚至整个大学与社会脱节。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社会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为已任,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1999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2001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北大选派十名干部到广州市政府任职;2005年,北京大学与广州市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与教育一体化合作联盟;最近,北大又在与东莞市政府洽谈将北京大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北大众志芯片在东莞安家。

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为北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北大与广东的合作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以市场为引领,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其发展最能够体现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美国的西海岸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形成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抑或美国东海岸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的波士顿科研中心,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都体现了大学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孵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学国家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就业等方面也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个集两所重要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政府的综合优势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成为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除本校所在地以外最重要的合作基地。

2001年,北大在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依托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积累,该中心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发明了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的中水,而且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技术和费用低等特点,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使用。目前,仅深圳就已建成十余个几百至上千吨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为水污染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在成立后的短短数年间,已创造产值5800多万人民币,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成为了深圳市环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为改善区域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七年来,已经建立了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各种重点实验室,孵化和培育了适合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技术和各类人才。目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已有二十多个产业项目加盟基地,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环保等高新技术前沿领域。

立足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亟需人才

2001年,北京大学依托自身的多学科优势,利用粤港丰富的资源,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深圳创建了以应用学科为特色的北大深圳研究院,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

在短短的几年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针对区域发展的急需,重点建设应用、交叉学科,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六个学院和包括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在内的三个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还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四十余个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经过五年的探索,北大深圳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孵化平台和北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已累计招收了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其中有500名毕业,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深圳工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已经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开创了一条异地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

加强横向合作,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

随着深港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圳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举措的提出,2006年,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港产学研基地面向区域发展邀请了北大和香港科大著名教授成立了深港发展研究院,力求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研究院以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脑库、区域创新资源的聚合高地和开放的区域研究公共平台、深港创新圈的主要智囊与咨询机构为目标,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院还集中资源重点研究区域主导创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区域内的形成,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例如,研究院目前正依托专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推动AVS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对我国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依靠自身力量到引进外脑进行研究,无疑将大大提高深港产学研基地的研究实力和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省部合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大学在广东的产学研合作也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把省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链接

蓬勃发展的深港产学研基地

深港产学研基地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8月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体系,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

完备的创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深港产学研产业发展中心联络专业机构,建立完备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

高技术项目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科技成果资源,与学校共建项目库、共享项目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 。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研究资源,为深圳和周边地区企业、投资机构与高校技术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库,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两校优秀毕业生,为基地项目提供人事服务。建立新型的培训体系,结合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资源,为入孵企业提供全面、系统、度身定制的培训 。

政府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扶持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资助、申请政府的科研开发经费、科技贷款、贷款贴息、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技术改造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惠减免等服务。

融投资体系: 通过与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单位共建风险投资渠道,确保孵化种子基金的投放,确保入驻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顺畅的联络与合作渠道;通过与深圳市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基地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入驻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财务顾问体系:通过与深圳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面、专业化的财务顾问服务体系;通过与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专业交易机构合作,为基地项目及孵化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渠道。

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

深港产学研基地引入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人力资源。

深圳北大SOC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技术平台,为深圳及周边地区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高素质人才培训的项目。

深圳北大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政务、企事业单位数据仓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高端领域的项目。

北大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主要开展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子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综合评估项目等。

深圳香港科大海洋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监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预测系统及南海及海岸带大气、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系统等项目的研究。

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环保产品研制、环境工程工艺设计、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境体系咨询和认证。中心参与开发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遴选技术之一,在广西、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应用和推广,尤其是作为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市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城市空间信息为基础,利用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而成立。平台将RS、GIS技术与其他各专业技术及模型紧密结合,为深圳市建设“数字城市”(包括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所支持的数字城市管理、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社区、数字警务、城市应急联动等工程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决策分析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深圳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设备(加工、封装、机器人、生产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基于PROFIBUS,DEVICENET,CAN,FIREWIRE等现场网络的运动控制器、机器视觉系统、高速、高精度伺服模块、光电子自动化封装设备、数控产品等项目的开发。

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

第6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发展战略,江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66所,在校生规模达到78.1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12%,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在此期间,全省各高校着力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全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有了极大提高。2007年,全省高校科技活动人员1.7万人,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5144项,科技经费6.2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3334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

近年来,全省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开展重大项目攻关。2007年,江西省政府决定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1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启动并批准11个项目为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首批项目,其中高校获得7项,占总数的64%。在全省高校2007年度5144项、6.25亿元的科技经费中,企事业委托项目1392项,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73项,与企业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的科技经费约占总经费的2/3以上,一批产业化项目投入生产或蓄势待发,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江西”、“创新创业江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高校产学研结合成绩显著

“硅衬底蓝色发光二极管材料生长与器件制备技术”

南昌大学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发光材料研究与开发”科研成果,江西省政府优惠划出土地给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产业化开发。

该成果研制成功高亮度、高可靠性、高节能的硅衬底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攻克了一项世界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国际一流水平、对我国发光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产业价值”,被美、日、德、韩等国家的顶尖级专家评价为“目前国际上最好结果”。

该成果引进并到帐5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开发企业的目标是2010年以前力争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企业。

“槐定碱抗癌研究”

江西中医学院的“槐定碱抗癌研究”是今年批准的国内外首创的国家化学药品第一类抗癌新药,是全国中医药院校获得的第一个化学药品一类新药,也是国家“九五”科技重点攻关计划,由学校自主开发、独立研制完成。以2000万元转让给了企业。2007年,为表彰课题组三十年来的艰苦努力和做出的突出成绩,江西中医学院对完成科技攻关课题的李雪梅、吴远光等课题组给予了500万元的重奖。这是江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奖额,省政府胡振鹏副省长亲自主持了颁奖仪式。

江西中医学院与江西省江中、汇仁、桑海、天海等制药企业集团合作承担了“江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蔓荆子等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等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的研发,在全省6个设区市、35个县建立了10余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万亩,带动了江西省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种植面积达50万亩,对推动江西省农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药产业是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江西中医学院以“现代中药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先后与省内外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了一批市场名牌产品,如复方草珊瑚含片、草珊瑚牙膏、健胃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珍视明滴眼液、金圣牌香烟等,这些产品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额近80亿元,为江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型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排头兵。

“石油添加剂(MMT)系列产品”

该研究可以在生产线上提高汽油标号,其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江西师范大学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MMT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经费800万元。江西省政府批准400多亩土地,给该系列产品建立产业基地。该项目及产品在国内多家石化企业应用,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在南昌北一期工程已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利税16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经过若干年努力,有望发展成为特大型产业。

“超级稻新品种淦鑫688”

江西农业大学的“淦鑫688”于2007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新品种,具有穗大、粒多、高产、稳产、广适、强抗逆、米质优、易于制种等优点,近年来已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广东、广西等省推广面积达400余万亩,受到种植区广大农户的盛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江西农业大学完成的“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构建了完善的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基因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改良了5省(市)13个种畜场的64个种猪群,累计经济效益1.25亿元。该项技术正在推广中,产业化前景广阔。

“日用及建筑陶瓷”系列新产品

景德镇陶瓷学院高档低温烧结细瓷及高压注浆成型制造工艺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以往中低温陶瓷大多数广泛存在的质量不高、档次底、高温烧成陶瓷能耗高的问题,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对提升景德镇日用陶瓷行业核心竞争力和振兴江西省陶瓷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出大规格超薄砖,具有体轻,超薄,耐酸耐碱等特点,解决了在建筑装饰中减轻载荷的一大难题,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战略政策,对我国建筑陶瓷及陶瓷装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江西省其他一些高校均有重大、标志性、典型性的产业化项目:江西理工大学充分发挥采矿、冶金等学科优势,与江西铜业公司、安徽铜陵有色(集团)公司、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南昌航空大学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近年来,与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贵州航天科工集团基地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为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华东交通大学“现代轨道理论若干关键问题研究”项目形成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全国多个铁路局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东华理工大学是制定我国核资源与勘查技术五年及长远规划的主持单位之一,在铀资源勘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铀矿勘查的战略选区、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的重大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第7篇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10-02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联接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要求它培养的人才在结构、规模、质量等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的变化发展而相应地更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广西地处我国华南西部,是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自治区,其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的应然之态,对于促进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广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和合理整合资源等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广西有普通高等院校70所,普通本科院校32所,其中21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8所(包括高等职业学校32所,普通专科学校6所),占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 54.3%。此外,还有成人高校 6 所,其中4所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数为 33.1 万人,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数为10.8万人。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招生规模达 11.4万人。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调查了广西所有省级重点和国家级重点高等职业学校共28所,共涉及19个专业大类,除了公安大类、法律大类外,其他专业大类全部涉及。

1、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总体现状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统计并分析被调查的28所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具体情况见图一:

图一:广西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具体情况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广西被调查的28所高职院校(2014)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统计计算。

(1)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按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专业大类有19个,被调查的28所院校涉及17个,公安大类和法律大类没有;包含809个专业,共开设专业172个,约占专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开设的专业面比较窄。如图一和图二所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覆盖率是8.47%,专业数5个;第二产业中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和水利大类,专业数均为2,专业覆盖率分别为3.28%和8.33%;第三产业中生化与药品、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和公共事业,这四个大类专业数比较少,分别是2、1、4和1,相对应的专业覆盖率分别是6.90%、5.26%、7.70%和3.45%。在产业分布中,以上所列专业专业数少,专业覆盖率不高,既与广西经济产业需要的人才结构有关系,又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旅游、土建、财经、电子信息和制造是专业覆盖面最高的五个专业大类,分别是85.71%、47.22%、41.30%、31.15%和27.42%。土建和制造属于第二产业,旅游、财经和电子信息属于第三产业,显而易见,广西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2)专业布点情况分析

图二中,有3个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开设了5个专业(水产养殖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林业信息工程与管理和林业技术),其中,有两个学校同时开设了畜牧兽医这个专业,故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就是6。制造、财经、电子信息、土建和交通运输专业布点数领先于其他大类专业,分别是83、82、70、64和28个,这五个专业大类相对应的开设学校分别为15、19、21、19和10,大类中分别有18、19、19、17和19个专业。这五个大类专业无论是看专业布点数、开设学校数和专业数都是领先于其他大类专业,表明广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3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7.7%:36.0%。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4、0.2百分点。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59.0%和34.4%。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了4.1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5、2.6个百分点。按照广西三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工贡献率来看,广西目前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少,与广西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是吻合的,而第二产业可以包括制造和土建,这两大类专业都占有一定比重,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比重也不断上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数也是稳步上升。总体来说,广西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广西的经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

图二:广西28所高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如右图)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广西被调查的28所高职院校(2014)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统计计算。

二、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在被调查的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所涉及的专业都集中在财经、制造、土建、旅游和电子信息,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财经类的物流管理,有16所学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有11所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有10所院校开设等,这些专业设置重复率偏高,导致培养的人才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所需要人才趋于饱和状态,导致就业率偏低,浪费师资力量,浪费财政投入,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

图三:广西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

专业集中化程度低

专业的集中化程度是指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分布的情况,设置同一类专业的学校数越少,专业就越集中,反之,设置同一专业的学校数越多,专业的集中度就越差。图三西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集中于制造、财经、土建和电子信息四大类的专业的集中化程度偏低,有较多学校开设这些专业,导致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不明显。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不仅仅开设了旅游相关的专业,还涉及财经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土建的物业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电子信息的音响工程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这些专业上定然无法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和专业性强的学校相比,办学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不到位,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3、第三产业部分专业大类设置偏少

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公共事业、公安、法律这些大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很少,这些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更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中,这些专业被忽视,资金投入少,专业数量少,人们观念意识淡薄,思想观念的更新无法跟上物质世界的急速变化。

三、广西高职院校专业优化策略

1、明确学校定位,对接区域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2013 年 ,广西教育厅组织全区高校举办了广西高校发展定位规划编制培训会,主要是引导高校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设置区域发展急需的相关学科;其次,把握校区所在区域的区位天然优势,根据本地特色开展特色学科,例如,百色市的铝资源丰富,在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就可以开设与铝等有色金属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近培养人才;再次,明确认识本校历史沿革,学科优势,注重提高本校优势学科的专业规格层次与内容体系,如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注重本校的医学类优势专业的在学术和应用水平上的自我优化和提升。

2、专业对接产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其起点在于市场的需求,落脚点还是市场的需求,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设置需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产业需要的人所具有的数量、质量、技能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划,甚至适当超前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广西的第一、二、三产业2000年在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6.8%、35.2%和38%,到2013年,这个比值就变为16.3%、47.7%和36%。从产业结构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广西的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下降,这表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也比较明显,广西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没有一个专业是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都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上升了12.5%,发展快速。第三产业基本维持不变,略有下降,在信息社会里,第三产业的可挖掘的潜力很大,专业设置要在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接轨,提升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

3、深入实施特色专业及优势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各学校应该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和本校优势,设置一些岗位针对性强、能有效开展工学结合的专业,集中优势来发展这些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的重担,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办既能依据自身条件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大力发展这些特色、优势专业,使之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例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因其具有桂林山水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旅游业方面独树一帜,培养的人才既懂桂林的山水风貌和人文历史,有具有现代化的交流手段和技巧,大力提高了区域内人们的就业率,又促进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友琴.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2007年3月, 18―19.

[2] 广西2014年高职质量检查报告,2015年,广西,3―4.

[3] 于永超.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构建中的专业协调发展[J].职教论坛2006.04,(30-32).

(上接第108页)学之法,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还“高效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张 祥.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田.成功:教育,2013(1).

[2] 冯国玉.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田.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

(上接第109页)除霉是一种效果比较好的除霉方法,最常用的是三顶基氧化锡,使用方法是把三顶基氧化锡与乙醇和乙醚混合后涂在光学元件上就可以起到除霉防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桂林.光学仪器中光学零件的防霉和防雾[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7年.

[2] 蒋德云.光学仪器的维护和保养措施[J].现代仪器.2000年03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