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行为规范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0 02:09: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为规范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行为规范教育

第1篇

地点:本班教室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以“八不”行为规范为主题的教育;讲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搜集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近年来,我省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实施城市公民素质提升工程,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但是,行人闯红灯、开车违规、随地乱扔垃圾、用餐浪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言谈举止粗俗、不遵守文明旅游规定、传播网络低俗文化、经济生活不诚实守信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影响福建形象。通过推行“八不”行为规范、做文明公民活动,进一步推广厦门、福州等文明城市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各地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培养行为之范、展现细节之美、弘扬文明之风,引导公民自觉克服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弘扬新福建文明风尚。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介绍 “八不”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八不”行为规范包括安全出行不违规、垃圾分类不落地、节俭用餐不浪费、红白喜事不奢办、言谈举止不粗俗、文明上网不低俗、旅游观光不任性、经济生活不失信八个方面。

1. 安全出行不违规。要深化文明交通行动,提倡文明出行。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行人过马路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不闯红灯、等候时不越线挤占机动车道、不违规横穿马路、不翻越交通护栏、不踩踏路边绿化带。驾驶员行车时做到按道行驶、排队等候“不加塞”、不违规变道、不争道抢行、斑马线礼让、不随意鸣笛、不车窗抛物、不随意开启远光灯、不占用应急车道。

2. 垃圾分类不落地。要深化家园清洁行动,提倡文明行为从我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高空抛物,积极参与道路、社区、楼道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好垃圾分类。贯彻落实商家“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清除陈年垃圾,严禁乱泼污水、乱排油烟、乱堆乱放,活动结束后自觉带走垃圾,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旅游团队主动向游客分发垃圾袋,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公园、景区设立适当数量的“垃圾不落地”标识牌,并做好文明旅游引导激励和监管惩戒工作。

3. 节俭用餐不浪费。要深化节约节能行动,提倡市民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文明用餐。在宾馆、大中型酒店、小餐馆等餐饮服务店推行“文明用餐、节俭惜福”“倡导节约、不剩饭菜”“合理点餐、抵制浪费”的消费理念,在每张餐桌上放置节约用餐提示牌。餐饮店不提供过期食品、主动提示适当点餐用餐、提供公筷、免费提供环保打包盒等服务。通过多渠道宣传让群众认识到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危害,树立合理饮食观念,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4. 红白喜事不奢办。要深化移风易俗行动,提倡树立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应用多种宣传渠道宣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号召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提倡组织开展集体婚礼。通过宣传在群众中树立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努力形成移风易俗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浓厚氛围。

5. 言谈举止不粗俗。要深化遵德守礼行动,提倡行为举止文明谦让。自觉做到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恶语相向,不无理取闹,远离不文明行为。推进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大力推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每个人从我做起,将文明礼貌用语和良好行为举止感染到身边的人,传播到社区,带到公共场所,贯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讲文明、讲公德的良好氛围。

6. 文明上网不低俗。要深化净化网络环境行动,提倡传播格调高雅的先进文

化,反对低级媚俗,弘扬社会正气。做到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传信谣言,不随意跟帖;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空间。

7. 旅游观光不任性。要深化文明旅游行动,提倡自觉遵守文明旅游规范。在旅游活动中注意文明形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排队遵守秩序,不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尊重各地风俗习惯,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在出国(境)旅游中不损害国家形象。

8. 经济生活不失信。要深化诚实守信行动,提倡诚信为本。人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认真守约履约,不坑蒙拐骗,不欠债不还。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和失信行为,加大对环保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联合惩戒力度,重点整治失信被执行人,大力推广诚信商店、诚信一条街、诚信驿站,营造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联系实际,反思践行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袋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楼梯,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1)同学们自己静下心来想想,你们的行为习惯是否良好了呢?

(2)小组讨论交流:班级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3)全班集体交流(出示不良行为习惯照片)

四、倡议书:

全班齐读“守‘八不’行为规范 做一名文明公民”的倡议书。

第2篇

关键词:幼儿;行为规范教育;制订实施

一、行为规范教育的作用

1.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据了解,幼儿园小班的老师会教小朋友吃饭、洗手、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小朋友共处、游戏学习等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而在家里家长一方面配合幼儿园的老师贯彻执行这些行为规范,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行为规范意识。

2.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譬如老师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么小的小朋友能做什么呢?家长特别是老人都希望一切为孩子代劳,年轻的家长有时候会认为孩子自己做事情不如自己做来得更省事,从而放弃让孩子自己做。行为规范可以由大人来定、来教,相信最后成就的一定是孩子,还会帮助家长减轻负担。

二、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施过程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1.以行动促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虽然孩子在思想上接受了行为规范,知道了它的存在,但必须经过不断练习来强化,才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范行为习惯。《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我们在合理安排幼儿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的创设。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不同的知识点设置孩子能看懂的画面。

第3篇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教育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当前,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且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外在健康普遍都较重视。但往往现代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或者过于溺爱孩子、生活条件的优越满足造就了坏的习惯。因此,要矫正这部分学生的行为陋习,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有着重大意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省内各地,一般都是住校制方式,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时,独具优势。职业学校往往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住校后主要生活在学校中,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课程就是真实的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学习。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实施建议

1.创造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轲寻找一个成长环境。学校要树立起全员行为规范化的观念,建立起以校领导为核心,校团委、学生会、班主任为骨干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组。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激励并感染学生去进行模仿。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学校要努力的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文化品位在有形无形中得到提高。建议学校可以从校歌、班歌的编拟、升旗仪式、好人好事、学习榜样、校报、校训等方面出发,让这些因素发挥他们陶冶、激励、感染学生的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的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

2.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因而,有意识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想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洗衣服、叠被子、扫地、做操、出勤等方面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的各种规范来要求自己、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增强校纪班规的约束性,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在规范养成教育中,切不可操之过急,防止引起学生的反感抵触,更不能流于形式,要有耐心面对学生行为的反复并加强监督,常抓不懈。对学生表现出的进步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更注重公开表扬。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批评、纠正,批评时注意语言表达和场合。在日常教育中,倾向于多表扬、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另外在学生集体生活中要求同学之间要相互监督提醒,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第4篇

1.班主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它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例如,在劳动课中,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另外,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2.对良好行为的引导和训练。现阶段我所接触的是初一的新生,他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锲机,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班主任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要这样做。执行规范要求并不是“吃亏”的事,也不是个人行动的“不自由”。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只有行为的“规范”,才符合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利益和要求。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在这里,我利用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了几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漫的学生成立后勤小组,要求他们在校运会期间按照赛程的时间,给本班的运动员按时送去食品和药物。这样不仅使他们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而且增强了这些学生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3.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规”、“操行评比”等方法来实施。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学有榜样。另外,班主任老师要实事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4.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5篇

目前,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引导,初中生在毕业选择学校时,文化素质好的学生基本都是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然后选择设施条件、学习环境相对较好的职业学校;选择到技校就读的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部份同学在初中阶段就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少年。刚入校时,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带着许多陋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言谈中夹带有粗话、脏话,迟到早退,逃学旷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他们缺少远大理想,对人生没有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认真,责任感不强,文明卫生意识差;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可以说还是一群懵懂少年。如何纠正他们的陋习,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是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技校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他们培养成企业、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材,技校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是技工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意识是人对事物的反应、判断、认知和看法。对于同一件事情,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对手中垃圾的处理,有的人会随地乱扔,有的人会把垃圾放到指定地方,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这个案例涉及到人的意识问题,把垃圾放到指定地方的人,其意识中认为随便乱扔垃圾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会对他人、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是在正确行为意识的指导下实施正确的行为。意识在先行为在后,人的意识和动机会深度响人的行为取向,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行为意识。笔者曾经带过这样一个班,六十多人,清一色男生。刚入学时在课桌下吐痰,穿拖鞋、光膀子进教室等陋习经常出现,笔者对他们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极为不满意。如何处理呢?观察学生,他们并没有感觉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所以笔者意识到要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首先得改变他们的行为意识。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谈到文明礼貌,卫生健康的话题时给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问学生吐痰应该吐在哪里?学生只望不答。又问学生吐痰可不可以吐在吃饭的碗里?学生大笑回答不可以;又问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学生回答因为不卫生。又问学生吐痰吐在教室里、吐在课桌下卫生吗?一部份学生不好意思把头低下。针对少数同学穿拖鞋,光膀子进教室等不文明现象,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情景假设:如果有一天老师也和少数同学一样,光膀子,穿着拖鞋,拿着教案走上讲台来给同学们上课,此情此景请问同学们愿意吗?学生集体回答不愿意,绝对不愿意!接着又针对同学们在的日常行为中存在的各种陋习是对是错组织同学们逐一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同学们都能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改正。穿着拖鞋的几位同学也纷纷向老师表示,保证以后不再穿拖鞋进教室,请班干和同学监督,请老师放心。通过这个案例笔者体会到,技校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首先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三、 要建立相关考核管理制度

文章前面提到对手中垃圾处理的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再次探讨这个问题,到底随地乱扔垃圾都是哪些人呢?笔者认为有两种:第一种人是没有意识到随地乱扔垃圾是不好的行为,比如尚未懂事的小孩子。他们还没有正确的行为意识,自然不会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判断,不能实施正确的行为。另一种人是意识到随地乱扔垃圾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意识到随地乱扔垃圾会对他人、对环境的产生不良影响,但仍然实施这种不正确的行为。这种人属于行为不自觉的人,明知故犯,类似于社会中所谓的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者。人为什么有了正确的行为意识还要实施不正确的行为呢?笔者认为,这是人本性所致,因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着自私自利的原罪,因此,人不论如何修炼也无法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人的行为需要约束和规范,修订规则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行为受到约束,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种习惯。要教育培养技校生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实施,以引导、约束、规范技校生的日常行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和校纪,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我们学校制定有《学生日常行为守则》 《学生宿舍管理规定》《三好学生评比办法》《学生奖惩细则》等十多份管理制度和规定。在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制定《本班日常行为考评办法》。把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守则》进一步细化,把每位同学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课间操、晚自习、晚就寝、宿舍卫生、劳动态度等逐条逐项分解细化,坚持每天检查,每周小结,每月评比,期末总考核。表扬奖励学习优秀、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帮助教育检查考核不理想的同学,督促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对屡教不改的严重违规违纪者,按学校制订相关考核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实践表明,建立相关的考核管理制度并坚持实施,对规范技校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6篇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步学会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

教学重难点

以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中心,更好地贯彻落实小学生行为规范,陶冶学生的文明品格。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讲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你知道什么是行为规范吗?

学生:当然知道,我们经常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呢。

教师:那么我相信你对行为规范一定有了相当了解,这节课我们就举行一个知识竞赛,

2、

教师介绍竞赛规则

比赛分“简答、判断、自由发言”三个板块,看谁对行为规范知道得最多。请大家遵守竞赛规则,勇越举手发言。答对的话你就能为你们小组争得分数,到结束,让我们看看哪一组是冠军并给予奖励。

3、教师组织竞赛

下面是行为规范知识竞赛题:

(一)

简答题

1、上下课时同学们应如何做?

2、说出五种文明用语

3、升国旗,奏唱国歌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

(二)判断题

1、上课时,可以和同学说话。(

2、下课时,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3、邻居有事,能请假做客。(

4、玩“瞎子摸鱼”时,红领巾可以用来蒙眼睛。(

5、我们要生活俭朴,不乱花钱。(

6、见到老师和同学热情问好。(

7、能把吃零食带到学校吃。(

8、不把其它班的学生带进自己的班,也不闯进其它班去玩。(

9、集体活动时,可以说话,随便走动。(

10、可以随地吐痰、随地丢垃圾。(

(三)自由发言

请说说你见到的不好的行为。

(四)评出冠军组,给予小红花奖励。

四、

第7篇

残缺不全型家庭, 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

症状分析:

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同样,孩子的健全发展也离不开父爱,从小失去父亲就会使男孩胆小怕事、怯懦封闭;对女孩来说,失去父爱就会对男性产生陌生感,常常惧怕被男性抛弃,因而不肯接受男性,常滋生出对男性的仇视或报复心理。

心理感受:

1被拒绝感 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青少年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2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离婚,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憎恨离开的一方。然而,青少年很多时候都不会对离开的一方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是向抚养他的父(母)发脾气,将家中的父(母)当成发泄怒气的对象。

3缺乏安全感或不健全的自尊 打击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有三种因素:导致父母离婚的环境;离婚的过程及父母离婚后的情形。他们可能觉得跟其他有完好无缺的家庭的朋友有很大不同。

4退缩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受伤害,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拒绝说话、不愿付出爱与关怀。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到命运不公,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在自我退缩的行为中,许多青少年会感到非常孤单,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十分无助。因此,在情绪上可能会忧郁。

教育误区:

1不问不管型 家庭离异后,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还要忙事业,忙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对孩子的事情不理睬,让孩子产生了孤独感。

2百依百顺型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曲,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上,物质的关心,这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怨天尤人型 监护方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影响了自己重新组建家庭,怨恨孩子和另一方,这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压抑,甚至厌恶家庭的心理。

应对策略:

1家长干预

1.1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正确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2监护方要忘记痛苦,对离异所失去的东西,不要再怨恨。在孩子面前,不要发泄对另一方的不满。

1.3增强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用友情弥补亲情的缺失。

1.4留意观察孩子言行,及时为孩子排忧解难。

2孩子干预

2.1接受父母离异的客观现实。树立"大人离婚,并不是不要我了","不能因为我,让父母亲勉强生活在一起"等观念。

2.2正确认识自己。父母离异不是我的错,我并不比别人差,不要总看别人的眼神生活,尊重自己,乐观向上。

2.3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父母离异,任何一个人,都不容易,我要更加体贴他们的难处。

第8篇

老师们、同学们: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 把3月定为行为规范教育月。今日我们利用这个时间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月”活动的动员。“行为规范教育是我校学生的常规工作,实践证明,抓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开展奠定基础。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在许多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化我们校园的同时,一些极不和谐的音符仍在跳跃着,一些令人极不满意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不难看到,在花坛里,有我们同学扔的饮料罐、糖纸;在草地上,有我们同学丢的废纸、方便袋;在课间操的时候,有的同学推推攘攘,高声喧哗;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课间难得十分钟,你可以看看远处,让眼睛得到休息,可有的同学偏要和同学推推搡搡,摔疼了,摔伤了,才懊丧不已;同学们,以上这种种现象,不仅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我们深深地遗憾!

本月活动的主题是“远离粗俗,与文明相伴,与高雅同行。”教育处、团委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就是构建文明、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届时将评选出一批“文明之星“、“规范标兵”,学校将对优秀班级、个人进行表彰。

因此,借此活动月为契机,希望同学们从此刻行动起来,远离粗俗,与文明相伴,与高雅同行。让文明、和谐之风吹遍我们美丽的校园!欢迎来到演讲稿 。

第9篇

1、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认真学习有关条例,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并形成习惯;

3、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