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毕业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缺乏回农村的主观意愿。很多农村孩子十几年寒窗读的目标就是成为大学生走出农村在城市立足,大学毕业时他们在主观价值取舍上不愿意回到农村,不甘心回农村和父母过一样的生活。即使他们心理上愿意回农村,也要承受乡亲们“读书无用论”的巨大压力,自己和父母在面子上都过不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加认同城市的职业身份,而城市相对农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教育条件等。因此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从小就以学习为中心,高中大学又寄宿在学校里,成长在农村的他们,工作前基本上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读书,以读书为重基本不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据全国总工会统计,89.4%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农活。而且,农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工资待遇等普遍地低于城市水平。客观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又是难以回农村寻求发展的。2.复杂的价值利益追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择业时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及高福利待遇,想尽千方百计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科学合理,进而导致就业愿望与就业市场需求偏差较大。3.无丰厚社会关系和资本。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农村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相对缺乏城市适应性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而社会关系和资本又是影响人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4.面临成本回报巨大压力。2000年我国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2%[3]。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并不低,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很多低收入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大学生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从此可以光宗耀祖,因此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就业期盼。家庭高投入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期待,每一个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成本回报家庭的巨大压力。所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肩负着社会、父母和自身的三重压力不得不留在城市里坚持改变命运的梦想。
二、解决措施
(一)国家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制度和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增强就业市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快户籍制度等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持久社会动力,政府应尽可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科学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农村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时,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生产与社会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再应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使其保持人才供需总体平衡、协调发展[4]。再次,社会认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父母们的认同。因此,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转变对农村落后和地位低下的偏见,鼓励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家乡发展,让每一个想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没有舆论压力成为被认可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教学增加个性化和适应
首先,高校应该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教学水平,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充分使大学生能学到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高校应多考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情况,针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和不足,对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增加个性化和适应,做好其就业指导工作。尤其应纠正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职业定位。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去,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再次,高校还可以针对需求群体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到农村市场进行创业的同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5]。
(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定位
紧张的毕业论文结束之际,也是我本科学习任务画上句号的日子,面对即将要离开的校园,有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回忆,在这里有由一个懵懂的少年慢慢转变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大学毕业生,马上就要踏上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有志青年,这是许多人为我付出的结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他们。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指导我论文写作的XX老师,在她的辛勤教育,耐心指导之下,不仅完成了我的论文任务而且教会了我许多过于社会,关于人生的真谛,让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与饱满。
其次,感谢在这大学四年里,在我的学业及生活上给与我关心和帮助的各科老师和辅导员。没有他们的辛勤教育就没有我今天对于论文写作中的知识和素材。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类别及其特征,阐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是进一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就业市场是由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需求和供需双方的交换等三个方面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其管理体制
(一)就业市场的形成
就业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市场,是按市场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毕业生人才资源)进行配置调节的一种机制。我国的就业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并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化不断完善。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市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有关改革企业招工、用工、辞退和待业保险的规定.推动企业招工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确定企业招用新工人要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双方的劳动关系;允许企业辞退违纪职工;建立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和失业保险等新项目。这些措施在用工方面开始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就业方面。自然也开始把劳动力推向市场。同时,地方劳动部门都成立了融行政与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机构。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用人自。国家不再下达用人计划.企业用人的数量、条件、方式、招用时问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随后几年。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进入市场。客观上提升了就业市场的层次.各地开始出现专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业服务的人才市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特别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门的大学毕业生市场开始出现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发挥其独特的市场功能。至此,我国的就业市场形成了由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市场三大市场并存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为目标,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毕业生市场是运用市场运行机制。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选录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毕业生求职择业中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目前.国家、各地方和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日趋成熟与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和管理体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成人高校及其毕业生,各级各类用人单位。
省、市、县(市、区)及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协调机构)是本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下同)受同级毕业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具体负责本级毕业生市场的日常工作。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市场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分市场,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校园市场是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遵循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坚持诚实守信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类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有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有明确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问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的开放性市场。目前。有形市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从举办的单位来分
一是高等学校举办的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市场(一般又称“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洽谈会”)。可以分为学校自己单独举办和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联合举办两种类型。单独举办往往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来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是主要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的市场。学生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直接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其优点是针对性强、需求信息可靠、服务到位、方便毕业生。高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是由学科、专业相近的若干所高校举办,如东北地区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北地区部分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联合举办的市场除了具有单独举办市场的优势外,还可以克服就业市场规模小、市场效能差的弊端,增强市场对单位的吸引力。
二是政府毕业生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一是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各高校所设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二是地方人事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设立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市场。
三是企业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市场。其优点是信息来源可靠、针对性强,毕业生可以充分了解招聘单位的背景材料,减少自荐的盲目性。
(2)从举办的区域来分
一是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省、市)主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和当地高校毕业生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优点是需求信息量大,毕业生能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节约经费:现场即可签定就业协议并履行鉴证手续。
二是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趋势已现端倪,国外企业在中国招聘毕业生、中国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或直接在国外招聘就职于国外分公司的毕业生的情况已有新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3)从举办的类别来分
一是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
二是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财经、政法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三是分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指招聘单位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举办的就业市场,包括研究生就业市场、本专科生就业市场。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就业市场。它们是特殊行业举办的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目的的就业市场。如从毕业生中选拔公安干警、政府公务员、飞行学员、高校教师、外交人员等。
2.无形市场
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信息交流不受特定的时问、空问限制,而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自行选择的就业市场。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没有固定的场所。目前,无形市场的主要载体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依托的各种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如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东北大学就业信息网等。许多地方、高校和用人单位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供需信息资源。
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同有形市场相比。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资源可以充分共享,进行信息交流不受时空的制约,因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依托网络平台,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目前,网上求职与招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认同并实践着,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向网上而试、考核等更深入的应用层面发展,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无形就业市场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1.公益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宗旨,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安全、可靠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快捷、有效、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市场主体的特殊性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举办过程中,学校是基础,政府为主导,市场起调节作用。因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主体可以是政府教育部门,也可以是高校。市场的就业主体是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特殊群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是,正是由于这个主体都是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学历层次差别不大,年龄也较集中,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竞争会更加激烈。3.时效性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规定,毕业生就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年寒假或暑假.全国有上百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般要求他们在半年内落实工作单位,现在择业期延长为两年。各级主管就业部门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日程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从用人单位到高校招聘、到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签约,以及未能落实或重新落实单位等都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如果毕业生在两年内不能落实就业单位,就要离开这一市场而转到其他就业市场择业或待业。
4.区域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办者多以各省市教育部门、高校或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不论谁举办,这些就业市场的用人主体一般都是本地区的,同时也是针对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服务的,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
5.集中性
我国每年都有近几百万名大学生集中进入社会就业.从人数到时间,都有集中性的特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集中招聘或应聘.特别是校际间或院校内举力、的人才交流会,表现在专业方向上,更具有集中性的特征。供需双方直接签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供需双方的效率和效益。
6.影响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涉及面广,任何一个毕业生就业都牵动着毕业生本人、家长、亲朋好友等的关心,为社会所关注。影响极大。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职能和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
1信息交流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实现求职和招聘的必要场所,而充分交流就业信息与求职信息又是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促进信息交流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首要职能。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所有毕业生公开,供毕业生了解和进行选择。这些就业信息既包括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包括有关的就业政策、规定。还包括各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用人需求,是各种与毕业生就业有关信息的集合。同时.市场也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各个高校的专业介绍和生源情况,提供具体的求职者的应聘信息,方便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市场信息能否实现共享,交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市场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人才配置是否合理。
2.就业服务与管理监督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履行省政府公共职能的公益市场。其宗旨就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应当提供以下就业服务: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政策和规章咨询;办理毕业生就业调整改派、就业等一系列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求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需要培训的求职毕业生推荐培训单位;公开需求信息、供求分析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办理求职登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举办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双选活动;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有关服务。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准人制度、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和毕业生应聘信用制度及信息公开制度等完善的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与监督,切实维护进人市场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权益,维护毕业生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作用
1.市场配置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对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要依据人才价格信息、个人与职业匹配情况和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就业。用人单位则是根据工作要求、经营状况和社会平均人才价格等信息决定对毕业生的录用。毕业生就业市场就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这些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基本规律最终决定人才的组合与配置。多年就业实践的经验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8O%以上的毕业生是通过这一市场实现就业的。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渠道。
2.市场导向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当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根本上讲,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认真分析用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高等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办学思路,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就业预测制度(预测主要包括毕业生的生源状况、需求状况、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定期公布就业预测情况,不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州时也为相关部门制订和调整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作用十分明显。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05-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借助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大学生可以综合所学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桥梁,为下一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数量和大学规模不断得到扩张,由此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改进。
一、当前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不深入。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次“实战”演练,其主观态度是决定演练成效的关键。目前,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仅仅将其看作是毕业前需经历的一种形式化阶段,而不是当作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训练过程来看待。
2.师生比例失调,教学硬件条件欠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本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本科生数量空前增加,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就目前高校而言,每位毕设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多达6~10人,还要保证每位学生的毕设题目或研究方向不能一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难免要力不从心。同时,大部分指导教师是一线教师,平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完成一定的纵向及横向课题,导致其对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无法很好地保证指导质量。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课程结束以后和第八学期,这个期间刚好是学生择业或考研的关键时期。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迫使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这给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带来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择业时间与毕设时间冲突,第七学期后期、第八学期刚好是招聘单位的招聘高峰期,很多学生一直忙于四处投简历、面试,甚至跨省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投入到毕设环节中。二是用人单位面试时常常关注的是择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根本不关注学生的设计(论文)质量(当然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没有完成、也无从考虑),尤其是一部分用人单位往往让已签约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尽快熟悉企业的生活节奏,这也让一部分同学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对于考研同学,第七学期他们完全把精力放在了研究生考试复习上,第八学期又要忙于复试环节,因此很难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毕业设计(论文)当中,这种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对策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想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三基”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在毕业论文的初始阶段,就要做好动员、宣传工作,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流程安排,如:编制毕设题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专题调研及撰写综述报告、完成外文翻译等,以利于毕设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工作需要知道教师与学工部的密切配合。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应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2.适度实施校内外双向培养。对于已经落实工作单位或想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学生可以持接收单位的正式邀请函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与学生所在院系签订协议,实行双向培养。这种情况,接收单位必须落实一位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完全按照毕设的操作流程进行指导,同时,要安排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定期与校外指导教师联系,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及质量,并帮助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以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这种校内外双向培养既减少了高校师生比例小带来的困境,又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另外,目前各个高校的保研率都较高,对于保研外地的同学,特别是去科研院所的,可以将其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相关研究院所,这是一个双赢策略。
关键词:毕业生;职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09-02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田永坡.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凭借多年的审稿以及经验,作者对绪论的处理方法,或者说主要写法有提问式、观点式、解释概念等等,使得毕业论文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但无论哪一种,绪论的写法,认为应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绪论必须点明主题。这样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其次,能够增强读者的印象。引人入胜的文字可以抓胡作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绪论使用的语言尽量简洁,但又不会太过苍白。整个篇幅不要太长,否则在绪论的结构上不易把控。
在这里,提供绪论范例一则,具体如下:
对于传统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而言,其风险管理始终处于初级、粗放以及经验型管理状态,此时,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程序不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而且风险管理方法极其滞后,难以满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者尚未充分认识到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未能够合理规划项目风险管理。同时,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者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低下,使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长期处于对风险的失控状态,该形势下,一旦出现风险问题,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将不能够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从而造成巨大风险,给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工期拖延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大风险管理执行力度,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对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投简历、进公司企业或者考研,自主创业只能用闲暇时间去做,而且还要求有创业实践,创业与就业、继续深造,孰轻孰重,成为摆在当前高校毕业大学生面前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毕业大学生,尤其是南方的一些高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比例比较大,他们通过良好的自主创业教育、训练,形成了自主创业的意识、想法和行为模式,这是现代高等教育成功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社会化成熟的表现。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赚钱、继续深造选择过程中,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高校毕业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工作的难找和不如意,与其受制于他人,给他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
二、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思想矛盾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但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仍相对滞后,规模和带动兢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就业期望与企业用工产生冲突的时候,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另辟就业蹊径,进行自主创业,自己当起了“老板”。对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而言,一定要正确权衡继续深造、就业与自主创业之间的关系,理性地进行自主创业。如何才能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呢?笔者建议大学生们应当首先全面了解和掌握什么样的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目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好各方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取舍。
2.培养学生们的正确创业意识与品质。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科学认识,同时这也是高校毕业大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之前,必修课之一。自主创业对象,即变幻莫测市场,因此虽然自主创业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能力和意志,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却以影响学业等多种风险为代价。比如,很多高校毕业大学生只是单纯的凭借着所谓的兴趣、热情甚至是跟风,选择自主创业,实际上对自己将来所要面临的问题、市场并未看清楚、不甚了解草率创业,只能迎来失败的结构,甚至遍体鳞伤。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毕业大学生们在自主创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认识到高校毕业创业利、弊,真正了解自己的实例和条件,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自主创业做SWOT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否还要再自主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决不能因为一时的热情、冲动或者跟风而投入到自主创业之中。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激情,更要有锲而不舍的坚韧品质。所以,在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上,高校毕业大学生创业者都必须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
3.营造社会环境氛围。
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并非某一单独领域的问题,除家庭、学校外,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加强关注,给以大力支持。基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而言,政府在提供社会支持上大有可为,社会环境支持的改善应当从“硬件”、“软件”方面入手。对于“硬件"而言,其要求政府将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场所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纳入到预算体系之中;“软件"环境创造,要求从创业政策、法律、教育以及市场商业环境条件方面,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毕业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社会环境条件的完善,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且还要落实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自主创业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有必要考虑高校毕业生受家庭影响和学校范围限制的特殊性,与家庭、学校联手开展宣传和进行管理。例如,政府将家庭和学校的创业教育纳入创业支持体系,以社区和学校为依托,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善有利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构建。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大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普遍不高,抄袭之风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不得不将要求列入新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 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一切向就业看齐”成为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毕业设计是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即大四下半学期进行的,其成绩在毕业前才会给定,而在此之前学生基本都已签订就业协议,因此该成绩对学生就业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敷衍了事的想法,认为只要通过即可,而学校也为避免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并未真正严抓论文质量,合格标准一降再降,导致学生中流传着“怎样都能过”的说法。这就铺就了轻视情绪滋生的温床,使得论文质量差强人意,胡拼乱凑、逻辑混乱、内容重复、甚至通篇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
1.2 缺乏真实的实习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应结合实习经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而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适逢学生找工作的阶段,学生为找到满意的工作,需经常奔走于各大招聘会之间,或参加选调生、公务员等考试,没有时间专注于在一家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或是已考上研究生,把全部精力用于准备复试,无暇顾及毕业论文。以上种种,使得学生不能定下心来好好完成毕业实习。除此之外,学校把关不严也是主要原因。学生通过亲朋好友等关系开具虚假的实习证明即可交差,使得真正参加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学生并不能获取真实的实习资料,论文结论欠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具备参考价值。
1.3 缺乏论文撰写经验
大学开设课程的结课方式大多为卷面考试,写结课论文的较少。因此学生对论文定题,资料搜集、组织架构、分析论述等方面并不擅长。而由于高校扩招,每名教师需负责指导若干学生,使得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而学生又往往对老师的理论性的讲解不能完全理解,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
1.4 盲目定题
定题是论文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工作量应占全部工作量的50%左右。定题结果直接影响着论文写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难易程度的大小。由于学生缺乏对论文定题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随意定题,仓促定题,导致后期写作难度大,甚至由于缺乏资料、实际情况与原设想偏离较大等原因而导致研究难以持续。现在高校毕业设计大多实行信息系统管理,后期不允许修改前期题目,因此学生只能依靠东拼西凑来堆砌字数,论述空洞无力,不知所云。
1.5 仓促成稿
按照正常的毕设安排,毕业论文一般用时16周左右,其中的每个环节,从动员,资料搜集、定题、开题,到形成初稿、定稿打印都有自己的时间节点。然而学生往往在每个时间段的最后才开始匆忙准备,把老师的催促当作耳旁风,到最后只能敷衍了事。
1.6 缺乏主动性
广大高校教师都曾面临过这样的情况:给学生发邮件提出修改意见,很快学生就回复称已按要求修改好。实际上打开附件之后发现和原文没有什么不同,仅作了最简单的删减或微乎其微的改动,并未进行实质上的修改,和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如若再提要求便称“不会改”,或问老师具体要怎么改,令老师倍感无奈。究其根本原因,不是能力所限,而是缺乏研究的主动性,任何关键性的问题都依赖老师解决。
2 提升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建立实习过程监督机制
针对学生逃避毕业实习的问题,学校可建立实习过程监督机制,设定监督办法。如与实习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沟通核对,要求学生提供出勤证明,实习日志,往返车票等。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凡是真正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其论文资料充实,论述具体,结论针对性强,避免了泛泛而谈、论述空洞无力、结论无的放矢的情况。
2.2 开设论文撰写指导课程
针对大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经验,而指导老师又精力不够的问题,高校可开设专门的论文撰写指导课程,让学生获得先期的写作经验,包括论文写作思路、写作方法、资料搜集方法、结构安排等。这门带有学分的专设课程能够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去锻炼论文的写作能力,解决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如怎样撰写文献综述等等。这门课程应开设于大四上半学期或者大三下半学期,这样其结课成绩就会同其它课程一样,对学生的就业、出国等形成一定影响,以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取得较好的开设效果。
2.3 重视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是论证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手段。多数高校重视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开题答辩,而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视作可有可无。正是由于缺少这样的“约束”,使学生对定题、开题工作也存在应付心态,认为只要提交开题报告等资料即可,而这些资料也往往是堆砌而成,起不到应有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工作,从源头严抓论文质量,消除潜在隐患。
2.4 进一步细分时间节点。对重要且用时长的环节,有必要进一步划分时间节点。例如撰写初稿的时间,一般有一个月左右,如果将此时间交给指导老师去把握,学生往往不当成一回事,认为可以通过向老师求情来解决。因此,学校应统一制定细分后的时间节点,由各学院监督执行,并设立相应的惩罚措施,促使学生能够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Gimson,A.C.and Arnold,E.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
Lyons, J.Linguisti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J.S.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A.Syntax.A Miniminalist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