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饮水安全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饮水安全论文

第1篇

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管理压力。城镇供水管理总站管理的氟砷改水工程共有2个水源井和2个蓄水池,4个压力管路关键节点,29个收费终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日供水1000t,供水人口3万余人的氟砷改水工程,正常运行需要10余人管理。安装自动化监控系统后,调度中心站可远程启停水泵并对蓄水池水位、出水流量、水源井的运行状况及压力、电流、电压、运行状态等实时监测和监控,不仅可以提高供水生产效率,避免高位池水满溢和单井地下水过度采集情况的发生而造成水资源无形损失,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仅需3~4人),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供水站虽然24h值守,但供水站有水源井、蓄水池等设施,占地较大,不可能全程值守。安装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后,在调度中心站可以通过监控终端清晰地看到供水站的各个画面,有效避免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二是保障了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后续维修费用缺乏,致使许多工程举步维艰,有的甚至丧失了供水能力。该系统能较好地保证合理利用水源,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供水要求和水源的合理利用;当设备发生运行故障或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时,可以进行实时报警,并及时存储故障信息,发出声光提示,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查找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既保证了设备安全,同时也减少了盲目巡检所造成的安全问题,使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先交费后吃水,解决了农村供水收费难的问题,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2存在问题及对策

2.1用水观念

人们长期形成的用水不受节制观念,水是商品意识的不强,先付费后吃水难以接受。市水务部门要通过耐心讲解、印发传单、电视媒体、讲课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全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恶化现状;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城乡居民能积极配合水务部门推广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

2.2资金问题

汾阳市城镇供水管理总站安装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共投资35万元,其中国补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集中供水工程的水价较低,收入较少,安装自动化系统难度较大。目前,智能IC卡水表市场价在400元左右,对普通家庭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民群众的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安装。市水务部门要在实验区成功实践指引下,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自动化控制系统、水表的采购费用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单位、群众负担一部分,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智能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2.3系统维护管理

汾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级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对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使用操作不当导致水表出现故障,又不能及时修理,致使不能正常供水,这些都影响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情况,市水务部门要积极引导工程管理部门与系统厂家签订售后服务合同,并让厂家就系统功能及操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结语

第2篇

一是专营模式。从供水源头到用户龙头,由专门供水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实行专营管理的有深泽县供水公司、桥头水厂、留村水厂、铁杆水厂。供水人口8.27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8%。二是群管模式。单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采取村民组织负责管理,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由项目所在村集体负责管理。供水人口7.99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6%。三是自营模式。村分散式供水工程,一般是几户或单户人家,实行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供水人口5.79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6%。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效果与改进建议

2.1实施效果

一是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2005~2013年解决氟超标人口0.53万,污染水影响人口10.33万,其他饮水问题人口0.84万,使11.70万人用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降低了水介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饮水工程直接入户,用水方便程度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等得到广泛应用,缩小了城乡差距。

2.2改进建议

第3篇

1.建设思路在“十三五”期间,主要按照“巩固、提升、安全、长效”的总体思路,整体推进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可靠性论证,充分论证现有水利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布局。加强对新建和已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提升水量和水质。加强水源保护和卫生防护,实现安全长效。(1)技术思路大量引进先进的找水、钻井及水处理技术设备,提高成井工艺,建立水环境检测网站,增加水利科技人才,提高水利行业整体技术素质水平。大力推广太阳能、风光互补等清洁能源提水设备,解决牧区提水运行问题。对水质不合格的配备水处理设施和消毒设备,设置水质化验室,提升水质标准。对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2)建设管理思路含氟等较为严重、水环境严重恶化和严重缺水的地方采取移民措施,把牧民转移到条件好的地方。在水质和水量比较贫乏的地区,优先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将石头井、柳芭井、草坯井和简易大口井全部改造成小机电井或筒井,实现井、房、机(泵)、罐、槽全配套,水质水量全部达标。(3)投资思路进一步提高工程投资建设标准,不能局限于按人投资,应根据工程实际造价和饮水需要进行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分散居住牧民的饮水安全补贴标准,增加牲畜饮水补贴投资。充分考虑分散居住牧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大对水质监测网站、检验设备、水质净化设备的投入力度。(4)运行管理思路加强基层供水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的建立,形成自上而下的供水管理体系。建立县级供水专管机构、县级维修基金和县级水质监测中心。设立水质化验室,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和消毒设施。鼓励牧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工程管理发挥主导作用,巩固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对已建和新建工程的维护和经营管理,促进工程的良性运行和长效发挥效益。

2.工作重点(1)加强水源井和供水工程建设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全部安装自来水,提高入户率和供水标准,实现“户户通”自来水,达到城乡同质。分散牧户开展以打筒井和供水基本井为主、自来水和储水窖为补充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水质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实现“适时、适量、适质”供水。(2)改造筒井,提升水质将牧区石头井、草皮井、柳芭井等不合格浅层水源井全部改造成机电井或水泥管筒井,加高井台,设置井盖,采取井、房、机(泵)、罐、槽全配套,封闭运行,机械提水,人畜分开使用,确保水质水量全部达标。(3)发展家庭牧场供水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牧区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建设。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以牧户为单元,以现有水源为主,发展家庭牧场供水自来水化。(4)加强储水窖和集雨水工程建设以北部牧区为重点,在严重缺水和远距离拉水地区,采取新打水源井与储水窖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牧民饮水安全问题。不具备打井条件的采取1眼水源配套7~8个储水窖,缩短牧民拉水距离,扩大饮水安全覆盖度。在地下水严重匮乏地区建一部分集雨水工程,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二、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提高牧民饮水安全标准锡盟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水质差和缺水,水质差又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在过去的几年,主要解决高氟和苦咸水问题,其他水质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缺水原因中,主要是牧民居住分散,打井数量不足,取水距离远,可供水资源量少,而且部分水源水质不达标。在已建工程中,实际解决人口远少于规划人口,仍有一部分牧民达不到饮水安全标准。在“十三五”期间,建议在牧区集中居住的嘎查、移民村、苏木乡镇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提高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在不宜建集中供水工程的牧区加密水源井建设,争取实现“一户一井”目标。

2.将牲畜饮水投资专项列入规划牲畜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解决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又与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牧民为解决牲畜饮水所消耗的时间、人力和取水费用等远远超过人的用水付出。如果能将牲畜饮水困难问题解决,将是解决牧区饮水安全问题的有力举措。建议将解决牲畜饮水困难投资纳入国家补贴范围,并列为“十三五”规划专项投资。

3.提高国家投资标准,将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纳入补贴范围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地下水埋藏较深,成井困难,打井过深,造价过高,单处工程解决人口少。建议国家考虑锡盟牧区的特殊性,不能按人均投资确定工程投资标准,应按工程实际造价进行投资建设。同时,由于牧区单处工程受益人口少,下泵深,动力大,实收水费远低于供水成本,没有经济收入,维修养护经费缺乏,工程运行管理困难,地方财政又负担不起,维修管理经费严重短缺,建议国家纳入补贴范围。

第4篇

1)地下水。项目区地处博尔博松河山沟地带和山前丘陵带,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山区侧向入渗补给,受地形条件及地质构造影响,地下水补给量十分有限,地下水资源匮乏,因此项目区一带不具备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条件。2)泉水。根据勘察博尔博松沟泉眼较多,但泉眼集中分布在契尔格河上游宽阔山沟内,距项目区较远,且引取难度较大。博尔博松沟出塔尔村后河谷谷底一带有几处泉眼,较分散,出水量不大且不稳定,近年来水量逐渐减少,不宜引取,综合分析项目区不具备引泉供水条件。3)地表水。对项目区有影响的地表水主要有博尔博松河,该河位于伊宁县东部,发源于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分水岭南侧偏东,河源高程3000m,流域面积936km2。其中塔尔狭口以上控制面积552km2,右岸有契尔格、塔尔地两条支流汇入,左岸有苏布台沟汇入。河流长67km,河床纵坡1/21~1/64,河床推移质变化不大,多年平均径流量1.25×108m3,多年平均流量3.96m3/s,径流量1-3月最小,5-7月最大。博尔博松河径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性降水混合补给为主,山溪性裂隙水和沉积地层潜流溢出补给为辅。由于其河源冰雪主要来源于冬季降雪补给,其年际和年内变化受气候和季节性影响较为敏感,丰枯差异较大,不甚稳定。本工程水源初选在博尔博松河主河沟与契尔格河汇集处,水源地距乡政府以北24km博尔博松河沟内,地貌单元属于山区,三面高山及丘陵环绕,此处上游水质不受污染,水源条件具备。为了使项目区饮上安全可靠的卫生水,即在博尔博松河建渠首一座,由暗渠将水引入沉砂池,经过沉砂处理后通过输水管将水输送至水厂净化,然后由蓄水池沿途向博尔博松河村和塔尔村及以南24km处的乡政府驻地的四村供水。此方案虽然具备水源条件,由于其河源冰雪主要来源于冬季降雪补给,其年际和年内变化受气候和季节性影响较为敏感,丰枯差异较大,不甚稳定。而且水源工程投资高,供水成本也相应较高。地形较复杂,沿途要跨越大冲沟和岩石段,施工难度较大。综合分析项目区不具备引地表水条件。4)截潜流。契尔格河是博尔博松河上游右岸支流之一,在葫芦口处,凸起的山包使河床处形成隆起的阻水带,使这里形成多处潜水,成为多处泉水的溢出带。此处河床上覆0.6~0.8m的砂质草甸土、中层透水性良好,潜水面积大,潜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潜水的补给源主要是契尔格河沟长流水的补给,该河沟是博尔博松河一条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可达5056m3,水源具备截潜流条件。已建的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以契尔格河河口溢出泉流及河床地下潜流为水源,水源地实测3个泉沟合计最小流量0.317m3/s,河道收缩断面河床最小潜流量0.343m3/s。不考虑河道和其它分散出露泉水量前提下,仅引取3个泉沟最小流量的70%,水量为1.92×104m3/d;同时引取3个泉沟和河床地层最小潜流的70%,取水量为3.99×104m3/d。水源地产水量能够满足最小2.0×104m3/d、最大4.0×104m3/d供水量需求。

2供水方案比选

1)方案一:接网工程供水方案。项目初选已建伊东工业园供水水源实施接网供水方案。根据伊宁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伊宁县麻扎乡由于地处伊宁县东部的博尔博松沟内,居民区均沿博尔博松沟内分布,与周边各乡镇相距较远,规划该乡6个村统一建设一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规划工程由博尔博松沟上游河道截潜流引水,统一向麻扎乡6个村供水。考虑到伊宁县伊东工业园用水也由博尔博松沟上游河道截潜流引取,其输水管道沿博尔博松沟右岸布置,途经麻扎乡上游的3个村,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省工程投资,伊宁县委县政府与伊东工业园管委会协商后,提出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建设时将麻扎乡农村饮水一并考虑,其水源工程、输水管规模均应考虑麻扎乡的农村饮水需求。目前,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已实施,其水源工程及输水管供水能力设计均按协议考虑了麻扎乡农村饮水水量,并按分水要求在输水管沿线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分水口。伊东工业园供水水源以契尔格河河口两岸泉水溢出带及其地下潜流为水源。水源地位于该河与博尔博松河汇合口上游约200m处,距拟建塔尔水库坝址约13.0km、麻扎乡约24.0km。水源地产水量能够满足最小2.0×104m3/d、最大4.0×104m3/d供水量需求,工业园设计供水规模2.0×104m3/d,水源工程取水规模2.5×104m3/d。由于伊宁县委县政府与伊东工业园管委会协商后,提出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建设时将麻扎乡农村饮水一并考虑,其水源工程、输水管规模均应考虑麻扎乡的农村饮水需求,即工业园设计供水规模考虑了麻扎乡1492.0m3/d的总需水量,工业园输水管为管径D600的玻璃钢管,其规模中也一并考虑麻扎乡用水规模,综上分析水源水量及输水管是有保证的。伊东工业园在输水干管施工中为该乡饮水设置了3个分水口。第一分水口即第一接网处为已建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主输水管桩号0+000处,输水管流量为2.5×104m3/d、管径为D600的玻璃钢管,压力为0m,主要供博尔博松村牧业队及一组,解决人口为885人,用水量为98.62m3/d。第二分水口即第二接网处位于已建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主输水管桩号4+570处,输水管流量为2.5×104m3/d、管径为D600的玻璃钢管,压力为33.83m,主要供博尔博松村村委及零星的牧民区,解决人口为1838人,用水量为204.81m3/d。第三分水口即第三接网处位于已建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主输水管桩号13+322,输水管流量为2.5×104m3/d、管径为D600的玻璃钢管,压力为138.17m,主要供塔尔村、帕勒特外村、奥尔特买里村、阿热买里村、协合买里村5个村,解决人口为10660人,用水量为1187.8m3/d,用水量及压力均有保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工程建设条件、已建工程现状、项目区地形条件及供水区分布情况,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管理方便,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水成本的原则选择供水水源和工程建设方案,方案如下:第一接网处:由此检查井接一配水干管,由北向西南沿博尔博松沟布设到博尔博松牧场和林管站,根据牧民分布情况东西向敷设。第二接网处:由已建伊东工业园输水管4+570处的检查井接网,在此处新建100m3蓄水池,由蓄水池供博尔博松村下游零星的牧民区和村委片区。第三接网处:由已建伊东工业园输水管13+322检查井处接一输水管,输水管通过减压后,一条输水管通新建100m3蓄水池,通过蓄水池调节后供塔尔村;另一条输水管由北向南到接点A处的帕勒特外村,连到已建的30m3蓄水池,给该村起到补充水源作用;再由北向南沿路直通节点B,串联到项目区已建的200m3蓄水池供奥尔特买里村、协合买里村、阿热买里村。本方案主要工程量:管理站房1座,蓄水池2座:分别为100m3、输水管8.01km,配水干支管75.66km及附属构筑物。2)方案二:截潜流供水方案。经过水源比选,截潜流水源条件是具备的。已建的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以契尔格河河口溢出泉流及河床地下潜流为水源,水源地实测3个泉沟合计最小流量0.317m3/s,河道收缩断面河床最小潜流量0.343m3/s,不考虑河道和其它分散出露泉水量前提下,仅引取3个泉沟最小流量的70%,水量为1.92×104m3/d。同时,引取3个泉沟和河床地层最小潜流的70%,取水量为3.99×104m3/d。水源地产水量能够满足最小2.0×104m3/d、最大4.0×104m3/d供水量需求。已建的伊东工业园水源水量水质均满足要求。此方案为独立的供水系统利用伊东工业园已建的水源,通过13.5km输水管沿途向博尔博松村、塔尔村及其它4村供水,输水管段地形复杂,沿途要跨越大冲沟和岩石段,大冲沟需架设涵洞等,相应增加了输水管及沿途建筑物的投资。本方案主要工程量:50m3蓄水池、100m3蓄水池两座、14.3km输水干管,涵洞两座,内设办公室等,14.8km输水干管,涵洞两座,75.66km的配水干支管,附属构筑物同方案一。经比较,方案二优点在于在运行管理方面比较单一,麻扎乡可以自行管理;缺点是从水源引取需要输水管较长,沿途障碍物较多,相应的投资就高,水源用电难度较大,供水成本高;方案一运行管理方面受伊动工业园限制,管理较复杂,但可省去D200输水干管13.5km,投资及施工难度较方案二低,供水成本也相应低。通过对项目区水资源条件、引取条件、投资、供水成本、供水安全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伊东工业园供水工程的实施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本项目只需建设接网工程便可解决麻扎乡6个村的农村饮水问题。因此,本项目推荐采用方案一,见表1。

3结语

第5篇

考核指标体建立包括指标体建选取与指标体建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状况、考核县级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绩效的标准和依据,要力求科学、全面,具有代表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力求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整体性强。

2可持续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内容

从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根据相关规范、意见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初步可以总结得出,要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运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2.1组织管理方面。这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明晰了工程的产权归属,确定了工程的运行模式,建立了合适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坚定的执行下去,妥善管理好工程的档案资料,才能够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运行。因此组织管理方面考核的内容有:①工程产权;②运行管理模式;③管理机构设置;④管理人员配备;⑤管理设施条件;⑥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⑦工程档案管理。

2.2工程管理方面。要保证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必须确保工程本身的完好情况;而作为饮水的供给工程,必须配备相关的消毒、净化等水处理设备;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损坏等问题是否进行了维护维修;除此之外,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和管理手段的合理性也是保证工程自身正常运行的关键[3]。因此工程管理方面考核的内容有:①工程设施设备完好率;②工程水处理设备配套率;③工程维护维修率。

2.3安全管理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量的安全和水质的安全,而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安全情况,涉及到如下指标:①水源保护措施落实情况;②自来水普及率;③供水水量保证率;④供水水质检测率;⑤供水水质达标率;⑥供水应急保证能力。

2.4经济与财务方面。任何一个工程的运行都与经济相关,作为公益性较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更需要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充足的经费保障,保证水价的合理性及水费收取率,以及经过审计合理的账务账册。因此该方面考核的内容有:①水价合理性;②水费收取率;③资金收支管理;④账务账册管理。

2.5群众满意度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惠民工程之一,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要体现工程的社会效益,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必须要使农民满意。根据工程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农民对工程的满意度:①供水质量满意度,这主要包括供水的水量、水质、供水压力、供水连续性等方面;②供水服务满意度;③积极参与度;④投诉上访率。

2.6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要能够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必须使工程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水源保证能力;②工程保障能力;③经济保障能力;④专业化管理队伍配备情况;⑤政府护持力度;⑥政府监管力度。综合分析可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建立考核指标时,再从六个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细化,这六个方面基本能够全面反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涉及到的因素。

3结论

第6篇

1.1调查对象

本市部分日供水量为3~2.5万吨,供水人口为110~1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2调查内容

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卫生情况和运转状况,包括工程建成投产、水源类型、供水方式、覆盖人口和供水能力等基本情况以及水源防护、水处理方式、供水设施运行及供水工程管理等建设使用情况。

1.3调查方法

采用抽查方式,于2013年5月随机抽取本市44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现场查看、填写统一的调查表。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分析调查取得的资料。

2结果

2.1工程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饮水工程,其工程投资为7.69万元~3000万元,平均投资381.56万元,中央财政投资占总投资的46.81%。平均每个饮水工程日供水量1371吨,平均每个工程供应12486人饮用。饮水工程主要解决农村缺水(79.55%)、苦咸水(18.18%)和污染水(2.27%)等问题。

2.2水源类型

所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采用水库水5座,溪水4座,江河水和泉水各3座,浅层地下水1座,深层地下水28座。水源以深层地下水为主,占63.64%。

2.3卫生管理

所调查的饮水工程水源周围环境较好,无明显污染源,但水源周边的农田施用化肥、农药。仅1座水厂划有水源保护区。调查水厂共有供、管水人员204人,其中155人持有健康证,健康证持有率为75.98%。

2.4水处理情况

所调查的饮水工程,对水质进行完全处理的有8座,占18.18%;采取沉淀过滤处理的有3座,占6.82%;对水质仅消毒处理的有3座,占6.82%;68.18%的水厂未对水质进行净化消毒处理。消毒方式中二氧化氯消毒占13.64%,漂白粉消毒占6.82%,次氯酸钠消毒占4.55%,臭氧消毒占2.27%,不消毒占72.73%。消毒设备按要求使用的占15.91%,偶尔使用的占4.55%,不使用的占4.55%,无消毒设备的占75.00%。

2.5水质检测能力

调查饮水工程中大型集中式供水10座,小型集中式供水34座,仅有1座水厂能够开展快检指标的水质检测。

2.6工程管理主体

饮水工程管理主体75.00%为当地镇政府或村委会,25.00%为当地基层水利部门,63.64%的水厂交由私人承包。

3讨论

3.1饮水工程水源

调查显示,襄阳市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多数是深层地下水,供水方式以高位水池(塔)供水和直接供水为主。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序排放,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饮用水水源极易遭受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农村居民如果直接饮用未经净化和消毒处理的、且被污染的水源水,随时都有可能引起介水传染病暴发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必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危害。2012年襄阳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合格率仅为33.68%。

3.2饮水工程建设管理

调查的44座饮水工程中,81.82%无法保证所供饮用水为安全饮用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时侧重于解决群众有水饮用问题,不重视饮用水的安全卫生,多数饮水工程未配备净化消毒设施,造成了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大隐患。水厂供、管水人员少,缺乏检验人员和检测设备,无法开展日常水质检测工作。水质检测是保障供水水质的重要手段,是供水水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开展日常水质检测无法保证供水安全。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水厂监管不力,村级水厂没有纳入监管范围,水厂存在的诸多卫生问题得不到有效整改。

3.3饮水工程运行机制

农村饮水工程的水价偏高,或者核定不足,均不利于农村饮水工程的良性运行。水费收取困难,即便收上水费,也难以完全满足工程运行管理的需要。维持供水设施正常运行的电力成本较高,电费是水厂运转的主要支出,供水用电电费远高于农业灌溉用电电费。由私人承包的饮水工程为降低成本不维修养护供水设施和管网,蓄水设施长期不清洗消毒,消毒剂不按规范投放使用。农村供水工程单位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单位运行成本过高,许多供水工程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管理不善的双重困难下,导致日常管理不规范,对水源、制水和供水疏于监督与监测,使供水工程水质难以达到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要求。

3.4建议

农村饮水工程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了规范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持续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实现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和长受益,真正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3.4.1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应根据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范。适宜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按照规定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适宜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适当的保护区域,根据农村水源实际的水量保护和水质保护需要进行规范,如禁止排放工业废水,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应当结合新农村建设,规范生活污水收集排放以及农村环境整治,提倡科学施肥用药,逐步减轻农村水源污染。

3.4.2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修建饮水安全工程,要解决的不仅是农村饮用水水量问题,更是要让农村居民喝上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卫生水。应当重视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要求卫生部门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审查和验收,指导做好水源的选择和防护以及水处理工艺,争取财政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健康效益最大化。开展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是有效评估饮水工程卫生防病效果,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如期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

3.4.3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需固定供、管水人员,对专职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卫生防护意识,提高卫生管理水平。管理方应积极改造供水工艺流程,使水处理工艺达到相关卫生规范要求,保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消毒。加强农村饮水的消毒是提高农村饮水水质,确保农民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WHO在《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指出,由于微生物污染对健康潜在的不良后果,对它加以控制永远是头等大事,绝不能妥协。在完善饮水工程制水工艺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实施“卫生许可证”制度,加强卫生监管。

3.4.4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

由于水质检验专业性强、购置设备投资多,村级水厂配不起也用不了,可以采用简易且有效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或者以疾控机构为依托,建立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预警,构建卫生监测管理体系,为政府科学决策以及制定相关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3.4.5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对其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负总责。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部门协作机制,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环保、卫生和建设等部门在其各自职责范围内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责。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认真核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成本,根据当地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水价,既要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又要提高供水的经济效益,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规范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承包、租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使发包、出租后的钱切实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并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管。

3.4.6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健康教育。

第7篇

1.1从行业管理角度看

(1)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更加科学规范。随着垫江县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产权明晰、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统一的企业管理模式,这对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资源整合让项目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在项目规划、实施方面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整合资源,减少投资,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项目的工程效益。目前,垫江县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供水安全率都达到100%。

(3)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供水水质达到了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水量、水压能够得到保证,使全县广大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从而改善了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

1.2从经济社会效益看

(1)农村人过上了“新生活”。垫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农民用上自来水后,减少了疾病发生,节省了医疗费用。部分农村劳动力得以从找水、拉水、背水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或经商,增加了收入,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同时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房、改路,一些村镇利用供水工程在村镇街道周围、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美化环境,许多农家配用了卫生洁具、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

(2)集镇建设有了“动力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房地产、商贸、旅游业等对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安镇先后新建了二条环镇公路,房地产、商贸业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成为全市明星乡镇之一;白家镇进行旧街改造、新建步行街、水果市场、车站,吸引外资近亿元开发生态度假村,镇域经济不断繁荣。

(3)自来水成了“致富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推动了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发展,促进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该县新建种苗繁育场13个、苗圃基地15个、中药材基地12个、柑橘基地41个、蔬菜基地28个、水产基地17个,覆盖农户15.8万户,带动农户增收1.5亿元。

2主要经验

(1)组建机构,加强领导是关键。水利部门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层层组建专管机构,财政、发改委、卫生、环保等部门大力配合与支持,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管好水源,提高水质是前提。垫江县根据《垫江县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取各种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禁止一切污染水源的活动。经县环保局和县疾控中心检测,全县饮用水源水质和出厂水水质均合格。

(3)科学规范,合理布局是重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集中财力和物力,尽可能地实施一定规模、高标准、高质量和规范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并以此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发展,安装延伸供水管网,发展供水人口,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这样既节省建设资金,水质、水压、水量能满足用户要求。

第8篇

1.1各级CDC饮用水检测能力

1.1.1总体情况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CDC均填报了调查表,各级CDC上报有效率为100%。

1.1.2人员现况调查各级CDC有检测人员770人,平均有5.3(770/146)人。省CDC有26人;16个州(市)CDC平均有8.6人(138/16),最多23人,最少仅3人;129个县(市、区)CDC平均有4.7(606/129)人,最多10人,最少2人。检测人员除开展饮用水检测外,尚需承担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和突发事件等样品的检测。

1.1.3设备情况省CDC有开展饮用水全部106项指标检测的设备。16个州(市)CDC有火焰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设备;13个州(市)CDC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03个县(市、区)CDC有火焰原子吸收仪,26个县(市、区)CDC有原子荧光仪,84个县(市、区)CDC有气相色谱仪。全省CDC均有开展饮用水检测的常规设备:电子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分光光度计、生化培养箱等。

1.1.4检测能力省CDC有饮用水全部106项指标检测的能力,所有检测指标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16个州(市)CDC平均能检测63.3项,最高87项,最低42项;通过计量认证平均45.6项,占72.0%(45.6/63.3),最高83项,最低29项。其中,常规指标平均能检测38项,最高42项,最低31项,通过计量认证平均34项,最高40项,最低29项。129个县(市、区)CDC平均能检测30项,最高54项,最低0项;通过计量认证平均27项,占90%(27/30),最高54项,最低0项。其中,常规指标平均能检测28项,最高40项,最低0项,通过计量认证平均26项,最高36项,最低0项。

1.2各级CDC水质监测设备配置需求现况调查省级和省会城市CDC为达到106项饮用水全分析的检测能力,需增加设备14台(件),需经费1042万元;15个州(市)CDC和129县为达到常规42项和本地区重点控制特定污染物的检测能力,需增加设备743台(件),需经费21780万元,总计经费22822万元。

1.3现况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完成情况

1.3.1工程监测完成情况及合格率监测项目县从2008年的70个增加到2013年的100个,监测指标要求从18项增加到31项,共计应完成10830个工程,实际完成10648个工程,完成率为98.32%。总体合格率为20.73%,各年度合格率均较低,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性χ2=5.87,P<0.05),但上升趋势较缓慢。见表4。

1.3.22013年丰水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2013年丰水期,云南各级CDC上报现况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结果2210份水样的记录,其中完成18项指标的水样有2142份,占96.92%;完成规定31项指标仅有700份水样,占31.67%。在上报2210份水样检测结果中,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砷、隔、氟化物、硝酸盐、铁、锰、氯化物、硝酸盐和总硬度11个指标全部完成;10个水样缺氨氮、溶解性总固体、锌和铜4个指标,18个水样缺耗氧量、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和pH值6个指标。其余10个指标完成情况见表5。

2讨论

自2008年以来,项目县CDC依靠国家农村改水改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持,开展了现况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云南省饮用水监测体系。云南各级CDC有开展饮用水检测的人员、基础设备和实验室,具备开展饮用水检测的基本条件,但与《规划》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影响其

检测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1)检测人员不足,云南各级CDC平均有5.3名检测人员,检测人员除开展饮用水检测外,尚需承担其他样品的检测,且近年来检测样品数量有增长的趋势,现有检测人员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检测工作。

(2)大型检测设备不足,为达到《规划》要求,各级CDC需增加设备754台(件),需经费约22822万元。

(3)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云南各级CDC普遍存在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在上报的水样中,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和pH值等指标未完成,主要是由于检测人员遗忘和工作中沟通不畅漏检等导致,这也与检测人员基本的专业素质有关。

现况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监测任务未能100%完成,主要原因有:

(1)根据《方案》要求,每年每个工程应完成4份水样的检测,由于部分工程水源断流,未能完全全部水样的检测。

(2)由于检测指标缺失,不列入统计导致。云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总体合格率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和周边广西自治区和四川省的水平。在未实施干预的情况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上升较为缓慢。出厂水合格率略高于末梢水,但总体而言均较低,亟待采取干预措施。

为做好饮用水检测工作,建议:

(1)依托CDC建设现况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虽各级CDC饮用水检测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具备多项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人员、设备、资质、实验室等的作用;底数清楚可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减少财政投入;完善的网络可以保证快速投入使用、持续有效运转,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努力开展新的检测项目,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缺漏项。

(3)加强饮水工程管理,水质消毒是保证水厂供水水质的重要环节,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增加消毒构筑物,完善消毒设施,对水体提供持续消毒;实行专人管理,负责,定期清洗蓄水池,落实消毒工作。

第9篇

在山丘区水厂建设中,选择水厂位置十分重要,在本工程建设中综合考虑了供水水源的位置、农村水厂规模、管理及建后运行费用等因素。首先根据不利点用水户设计管网供水压力要求推算出设计高程,在青龙山上合适位置建设了600m3高位水池,设计中充分利用山丘地形高差靠重力输送来满足本工程各项目村的服务水头要求。另外工程考虑到高位水池与3眼水源井的位置和距离关系,选择在距离较近的高地建设水池。这样可选择较小的供水水泵功率,由于水池调节容量较大,水泵可采用间歇运行供水的方式,减少了水泵的运行时间。通过上述措施降低了建设工程的造价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

2科学配置管网及附属设施

2.1管网的选线及合理布置

工程施工前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量,根据项目区村庄分布大都在青龙山南部的情况,结合村镇相关建设规划,管网的布局采用环、树结合的管网。由于是在山丘区长距离管道施工,地形变化大,工程建设中合理选择管线走向,主管道尽可能在地势较高并顺着等高线敷设,支管道尽可能沿现状或规划中的道路两侧敷设,便于施工和维护检修,保证管网中水头压力变化不会太大。

2.2管道过障碍物和管道附属设施设计

山丘区管道穿越河流、沟谷、陡坡等易受洪水冲刷地段较多,距离远。所以对过河、过沟应做专门勘察设计,对管件及管道附属设施施工要求较高。本工程管道避开了跨度大的沟谷,但必须过河施工中时,工程特别注意了在管段两端都设置镇墩,河道中间设置钢管管箍以固定管道的施工方法;管线尽量沿现有道路和规划道路路边布设,过生产桥时主要用三角钢架支撑,同时采用外包铁皮、保温材料等防冻措施。当管道敷设高差变化较大时,本工程在输水主管道和支管道最高点处设置进气阀和排气阀,以便及时排除管内空气,在放空时引入空气。在干管与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手动蝶阀,以便于管道检修,在各村村头设置分水表井,设置闸阀、水表,用于控制和计量收取水费。

3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本工程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建设了一套实用、先进、高效、可靠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进行了水厂实时图像监控、安全监控功能的自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网压力监测点的建设。实现了3台加压水泵电机的电流、电压、电量和管道的出厂水压力、流量自动控制监测和各项目村头管网压力、流量监测。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供水工程实时进行生产调度,准确掌握供水运行状态的管理,降低了供水管理成本,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安全。

4结语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