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5: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工业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项目在生产工艺选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先进性—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1.2实用性—与项目产品方案相适应,达到发挥其资源优势、降低原材料和能耗、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1.3可靠性—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对生产设备进行全球采购;
1.4经济性—各工艺技术方案要体现投资小、成本低、利润高的效果;
1.5适应性—根据市场要求,灵活生产多种产品,不断扩大产品规格,型号和种类;
1.6安全性—技术方案的选择,要为生产工人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安全的防护措施;
1.7环保性—使用无污染或尽量减少污染的工艺。
二、工艺设计方案比较
目前PC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形式为固定模位及循环流水传送形式。两种工艺形式对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
2.1固定模位工艺
(1)工艺特点、优点:1)工艺通用性强,适合多种不同的混凝土构件生产;2)不受作业时间限制,适合工序复杂、工序作业时间长的混凝土构件生产;3)工艺设备简单,投资小;(2)工艺特点、缺点:1)构件分散养护,保温设施简单,能耗高;2)台座分散布置占地面积大;3)机械化程度低,用人比较多,劳动效率低;4)由于作业分散,作业环境整洁不好保证。5)生产成本高。
2.2循环流水生产线工艺
(1)工艺特点、优点:1)可以实现集中养护,节约能源,降低能耗;2)机械化程度高,可实现程序控制;3)工序衔接紧凑,用人较少,可提高生产效率;4)可以实现专业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5)产品生产成本低。(2)工艺特点缺点:1)受工序作业时间限制,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工序作业内容;2)一次性投资大。
2.3两种工艺方案的对比分析
通过两种生产工艺的对比可知,循环流水线生产工艺可以集中蒸氧,节能降耗,工序设计紧凑,工艺布局科学合理安全性强,生产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可以根据市场对不同构件的需求比例,灵活安排生产;符合工艺选型原则。
2.4生产线选型的通用性
说明循环流水线可生产的产品种类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钢底模的尺寸规格(9000mm×4000mm),二是蒸养窑的层高限制(层间空隙450mm),由以上两个因素可以确定产品的种类为长、宽、高不大于9000mm×4000mm×450mm的板类及梁、柱构件。根据主要产品的说明,此循环流水线适用于所有现有及待开发的板类构件。比如,未来市场潜力比较大的公用建筑装饰外挂板,一般宽度不超过6米,本生产线完全适用。
三、设备简介
生产线按照平台清理、画线、装边模、喷油、摆渡、布料、振捣、表面整平、养护、磨平、养护、脱模的生产工序,采用自动为主。手动为辅的控制方式进行操作。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标准化等技术综合集成,来实现建筑工业化PC部品的自动化生产。以单线为例生产线的产能、占地面积及必要条件(见表2)。以双线为例生产线的产能、占地面积及必要条件(见表3)。配套设备:1、加热设备:蒸气锅炉。2、混凝士搅拌站。
四、设备工艺流程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
我们将安全文化的建设自初级到高级分成四个阶段:即自然本能阶段,严格监督阶段,独立自主管理阶段和互助团队管理阶段。目前,我们所制定的大多数的规范要求、体系建设、管理方法均建立在后两者基础上,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能力、体系建设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形成一贯而终的行为理念,进而指导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呢?
一、要确立安全文化同安全管理的具体关系。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灵魂。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的不适合方法。其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可技术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发展水平所局限,另一方面则是经济能力所局限。由此就可以看出,控制和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中的不适合方法”在改变现有状态的要求下显得格外重要。
控制和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在立足于企业内部具体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技术和经济能力,采用阶段性强制管理的手段(如通过制定制度、规程、奖罚条例,编制交底、方案等)约束被管理者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阶段性需要。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手段,规范员工行为,明确安全目标。当上述措施得以实现并使员工自觉遵守,形成惯性时,它就能够弥补企业在安全管理体制和手段上的不足,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在安全生产上的意识、状态,使其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到自觉主动的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安全的采取作业方式。
二、根据企业自身状况、特点,确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体系1、安全培训体系
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让“安全第一”的思想牢牢扎根在每一位员工心中,让遵章守纪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不仅三级教育、安全方案、安全交底、班前会这些方式,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比如通过安全检查整改措施的方式,针对某一问题、隐患进行分析、整理、提出整改措施、交底。
此外,作为一个培训体系,仅仅是安全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培训教育不仅要让员工认识到安全本身,更要认识到安全本身之于企业,之于员工的风险、价值和收益。使员工的意识、行为占据主导者、执行者的位置,把“要我”变为“我要”,而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则仅占据导向性位置,引导、决策。
2、安全制度约束体系
这里的安全制度约束体系并不仅指被约束者,也包括约束者。安全制度约束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体制性架构的形成。它包括忠诚理念、契约精神、等级差别理念及责权利对称性理念四个主要部分。
2.1、忠诚理念
指企业的安全制度约束机制建立在相互忠诚的基础之上。即任何当事者都应以忠诚原则对待安全制度约束机制,把整个行为(包括约束人和被约束人及制度本身)都建立在对企业安全约束机制的忠诚上来。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坚持保持员工的个体性为原则,坚持强化自我约束(包括企业,包括员工),坚持忠于各方权利、义务。只有这样,才可以最终全面贯彻忠诚理念,使企业制度真正的建立起来,真正的发挥作用。
2.2、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企业安全约束机制本身就是当事人共同的认可或共同承诺;其二是企业制度本身约束当事人行为,保护当事人利益,规范当事人行事规则、义务,当事人应正视自己的认同、承诺,自觉地贯彻和遵守企业制度。
2.3、等级差别理念
必须强调,等级差别理念的引入并不与我们在安全管理中的“人本主义”观点向悖。相反,因为我们在企业制度安排的条件下,地位、职务、职责、利益各不相同,只有强调差异化本身,才可以更好的贯彻约束机制本身强调的责任、权利、义务。
2.4、责权利对称性理念
责任,对于人们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任何一个经济主体,拥有甚样的责任,就拥有甚样的权力和利益。所以,责任,是约束人们权力和利益的最主要约束条件。同时,权力和利益是衡量责任、义务的唯一结果条件。有甚样的责任就有甚样的权力,有甚样的义务,就有甚样的利益。总之,企业责任、权力、利益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安全管理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员工最基本的权利,是处理责权利关系的唯一准则,它也体现了机会公平原则。
3、安全机构保障体系
指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掌握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技术知识的管理人员。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如组织架构、人员结构)和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明确安全管理机构的特别优势,建立风险识别系统和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管理系统,确定部门责任制度并落实到人。
4、安全考核激励体系
简而言之,就是把企业安全文化奖惩化。它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以奖惩的方式使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真正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因为从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即企业状况来看,只有奖励那些遵守企业安全文化,传递安全管理理念的人得到奖励,而违背企业安全文化的员工得到惩罚,才有可能将我们的安全文化、管理理念根植于员工头脑之中。所以,在塑造和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和理念的过程中必须强调这种奖惩制度。
三、接受先进管理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制度建设
1.1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渐提高,国内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可以依据先进的信息化处理系统,适时做出科学的决策,为管理活动中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优化等提供先进的手段,并为管理思想、组织和方法的优化创造条件,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益。但在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中,信息化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影响了行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1.2信息化建设基础仍旧薄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旧处在起步阶段,部分投入使用的信息化平台应用深度还是比较低,有的企业纯粹是为了申报特级资质才投入使用。即使在信息化应用开展较多的大型施工企业,大多仍停留在表面化认识水平,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统一的总体筹划,想起一项模块开发一项模块,盲目地扩大规模,使得信息化建设处于随意地私搭乱建的状态。但通常这些业务单元的信息化模块是孤立的,系统模块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系统扩展性也较差,造成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1.3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是当前的普遍现象。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掌握深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信息化系统运营管理需要一支既懂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呈现系统性缺乏的状况,致使技术工作不能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技术问题和实际问题往往相脱节,致使信息化系统大部分功能无法发挥作用。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2.1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信息化的建设将带来大量信息数据积累,信息积累为知识管理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支撑,最终实现知识管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使企业信息即时化,管理高效化,从而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控制,同时通过流程优化去规范企业各个基础业务流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信息化可以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人力、资金、材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2.2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随着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需要十分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加快项目信息交流的速度,实现项目数据的及时、准确收集,将施工现场到管理层面的全部信息系统化、结构化,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从而为项目管理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支持项目的科学决策,促进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迅速的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信息化
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支持手段,更是对企业改革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保障作用。为了稳步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贯彻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梯度推进,务求实效的方针,推动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谁的信息技术先进,谁就能及时、高效地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主动权,赢得市场,创造优良效益,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职工认识,加强学习,掌握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技能,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更深层次建立信息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进行统筹安排,保证必要资金、人才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3.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能力水平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既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又需要全体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企业应一方面建立引进人才的优良机制,在招录人才时要有意识地录取领军人才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要加大培训力度,投入时间、投入资金、投入人力,使干部职工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知识和应用技术,切实提高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要建立信息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积极性,提升建筑行业信息化人才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3.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通过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效能建设。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健全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和协调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的全面融合,使企业内各部门、各项目之间做到应用系统互通、工作业务互相协同,使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
3.4统筹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为了应付检查做摆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全面、长远的发展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现,不断逐步提高,真正实现信息化技术对企业改革的强力促进作用。要以信息化为平台,所有管理流程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做到实时监控,远程指挥,彻底解决项目管理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达到支撑决策、快速应变、服务管理、高效执行的目的。
4结语
(1)施工企业流动分散,互联网技术出现前,难以得到资源共享,大都只有一二个单机软件在运用,无明显的效益。
(2)施工企业的业务涉及面广,信息源纷杂,不像银行、证券企业仅靠一两个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并发挥效益,且各业务软件,尤其是管理软件因各单位做法不同难以标准化,因而开发及推广难度较大。
(3)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企业对其重视不够。
(4)电脑应用的基础较差。
(5)存在观念新问题,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单项专业软件的应用效益较低,施工企业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
随着电脑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电脑应用已逐步向软件集成化、施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许多国内电脑应用先进企业加大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的投入,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预计今后几年将是施工企业电脑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时期。
2电脑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专项软件方面的应用
(1)工程管理方面。招投标标书制作、网络计划和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程量计算、钢筋翻样、模板配置、施工场地布置、合同管理、质量平安管理、统计报表、财务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等。
(2)专业技术方面。实时控制,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计算等。
(3)办公自动化。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2.2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
(1)国际信息网的应用。企业主页广告、电子邮件。
(2)企业信息网络。以文件交换为基础的无纸办公系统、各类资料查询系统、电子公文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系统,学术交流,方案汇编及会审,分类论坛,技术咨询、软件共享租赁服务、远程监控等。
近年来,建筑施工管理软件产品已配套并向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上已有很大突破,为施工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及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也将比单体软件的应用更为重要,它可使单体电脑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可使许多软件、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大大减小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3施工信息化系统的筹建
(1)领导理解、重视是前提。各级领导理解、重视电脑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于投入是推广应用的关键。许多企业领导已重视电脑应用,但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表现在肯于硬件投入,软件及系统开发维护方面不愿作过多投入,结果电脑信息技术应用虎头蛇尾,后续软件系统及维护开发体系跟不上,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未给企业产生明显效益。
(2)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除了要求一些业务或专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应明确达到要求的应用程度外,同时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规划是极为重要而难度较大的环节,它的合理先进和否涉及整个系统的成本及实现后的效果和有效、持久性。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业务工作的环节,并非购买几台电脑、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具体规划、系统设计时,应从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和健全改革工作和管理制度三方面考虑、展开。
a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远程网络两个部分,这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小型局域网处理速度要求不高,采用10M网卡、3类布线即可满足要求,对于中型或大型局域网宜采用100M网卡、5类布线,必要时还可考虑加装交换器;远程网络目前根据企业的应用状况宜采用电话远程拨号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一线通”,以弥补拨号网络速度低的缺陷,目前设专线对于分散的施工企业尚不实际。
b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对于微小型网络,采用window95/98即可满足要求,且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对于中型、大型网络宜采用NT或Linux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须根据系统工程的总目标,分专业、分块依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设计,为了使整个系统不易过时、难升级,必须精心设计总控模块,建立先进、通用基础平台,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各种专业软件、模块及信息资料库在此基础平台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格式进行开发或引进,对于个别专业软件则也可加入数据转换系统后纳入系统平台。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软件的开发平台由DOS全面转向到基于Windows的开发平台,软件界面友好,可操作,开发手段更丰富、先进,开发周期短。开发语言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如VC、VB、Delphi、VFP、及LotusNotes等。数据库技术目前已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文件系统已逐渐被弃用,常用数据库语言有Foxpro、SQLServer、Access等。近来,一种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式已经萌发并将成为主流,这就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及浏览器平台的应用系统,以往许多软件的人机对话界面转入浏览器界面,用户只需把握使用浏览器工具就可得到各种软件功能。
c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制度有许多方面和计算机信息化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和习惯,规划好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
(3)分块开发、引入,逐步完善。施工信息化这一系统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首先应从轻易实现、能见初效的模块上着手,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逐步完善。模块的开发采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在已建成的先进、通用基础平台上,不一定所有软件要购买,有许多工作不一定必须要有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通用软件很多,如Word、Excel、Vfp、LotusNotes等可以直接完成许多统计、计算、表格、图文方面的业务工作,且数据可以互相对接、共享,我集团亦有在施工现场只依靠网络系统、数据库而不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施工管理的成功例子。对于施工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已涌现一批起点高、集成化的软件产品,如北京梦龙公司,理正软件探究所,广联达公司,上海广运公司,深圳斯维尔公司等。软件引入时,要充分考察软件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集成性,避免重叠引入、浪费。
4系统的运作和完善
(1)企业的推进机制及系统的维护开发体系。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及维护开发体系,整个系统难以长久见效。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系统见效的过程,不仅要维护、更新系统,还需不断开发、完善。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理解不足,维护开发人员往往是精简对象,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电脑应用大起大落。
(2)加强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专业工作的改革及标准化,这直接决定了电脑应用的顺利开展并向系统化、集成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设计
工业建筑是维持工业生产安全平稳进行的重要保障,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工业建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工业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缺失必将导致企业增加生产运营成本,无法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好的工业建筑结构应该综合企业的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结构性优化,实现生产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从而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
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应秉承安全性强、建设成本合理、结构质量高三个基本原则,并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系统化设计。首先,根据企业对建筑强度的要求,合理选择钢材型号。选用钢材必须通过国家质量检测体系的认证,确保钢结构的强度与质量。在合理选用钢材型号的同时,对钢结构进行防腐防锈处理也是保障其刚度及强度的重要措施。根据所选的钢材型号,对建筑结构进行系统的应力分析,选择对应的焊条,保证其焊缝的结构强度。同时也不能忽视结构附件的性能要求,应按照实际需求及相关规范进行选型配备。此外,还应格外注意对地基的处理,根据建筑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地基处理,确保工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抗震等级要求。
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
2.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概念
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概念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与传统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只重视建筑结构的分析、设计相比,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更加注重对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评价、分析,权衡性能、成本、结构、舒适度等多方因素,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最大程度优化的方式,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的目的。
2.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优化与建筑美学的矛盾在当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中尤为突出。通常在结构设计中很难做到对结构强度、建筑性能、实用性与现代设计理念、建筑美学兼顾。过多关注设计理念与建筑美学的优化,会造成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工艺流程的考虑不足,使得优化方案缺少实用性,对工业生产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工程造价优化与结构强度优化的矛盾。钢结构的设计除了要保障刚度、强度的同时还要做到兼顾经济合理性。如何在保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化结构工程造价、减少钢材使用量,也是设计人员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3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探讨
3.1建立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
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业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离不开一个好的结构设计优化模型。在工业建筑设计优化过程中,针对重点变量进行函数模型的建立,对多种结构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运用有助于实现设计参数的最优化,从而根据实际需要,找出最科学的优化方案。在工业建筑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中,针对工程的基础结构、屋盖系统、围护结构三个重要方面进行重点优化,对其进行选型分析、受力分析、工艺分析、造价分析等全面评价,确保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构建的重点在于确定参数变量,根据约束性条件与结构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内容。参数内容确定后,应根据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目的与优化方向选定合适的函数模型,确定最终的优化方案。
3.2完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管理体系
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常因为缺乏指导性的优化理念与量化标准,使得结构优化方案有很大的变动性,并对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保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有效进行,满足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需要,必须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指导思想与量化标准。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优化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相关标准规范与思想理念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质量控制。
4结语
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综合考虑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多种因素,对设计方案的性能、成本、结构、舒适度、建筑美学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选择合适的参数变量,根据优化方向针对性选择函数模型,确立科学合理的参数内容,做出最佳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案,实现设计的最优化。
作者:李雷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大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及应用[J].江西建材,2012,(03).
建筑物是日常生产活动的基础设施,能够为操作人员及设备提供足够的生产空间,一旦建筑物失去原有的应用价值,整个产品生产链便会受到限制。绿色设计方案运用于工业建筑,不仅优化了建筑内部的结构性能,也能明显降低建筑项目的成本投资金额。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日常生产效率和产品供应量的提高。工业生产是一项技术性活动,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工业生产,可以加快工业生产活动的频率。对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处理,结合生产操作的具体要求优化建筑结构,可以增强建筑物的实用,从而促进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达到“绿色生产、效益增收”的目的。
绿色工业建筑的防腐设计
现代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设计,不仅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也满足了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期间对厂用建筑的要求。从经济角度考虑,未来工业建筑的普及必将带动新型经济模式的推广。因此,设计单位提供的绿色建筑方案至关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中使用了多种物资原料,其长时间堆放或非正常使用易造成腐蚀性污染,会对工业生产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防腐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总体布置腐蚀性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工业生产区域出现淡水污染、空气污染、残渣污染等多种问题,后果相当严重。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从总体布置上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能,尤其是增强结构的抗腐蚀功能。具体的设计方法是:首先,用于储藏腐蚀性物质的工业建筑,应将其布置在自然通风较好的位置,并且保证仓库的长轴与风向相互垂直;其次,生产区内应尽可能多地设计给排水系统,特别是注重管道的敷设路径,以及时把生产污水输送到处理区净化;最后,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的设置,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也另一方面有利于开阔视野。单体设计为了保证建筑总体结构性能的发挥,绿色设计需从单一的个体展开设计。相对于总体设计而言的单体设计,从根本上讲是针对某一建筑结构进行绿色设计,以减少该工业建筑在生产期间产生的污染。以墙体设计为例,该局部建筑的防腐设计应注意墙体结构和墙体材料两个方面。墙体设计可采用内外墙保温系统,维持厂房建筑内热能的均衡性,防止温度过低或温度过高;墙体材料选用环保型材料,能增强墙体的抗腐蚀性能,以保护墙体的长期稳定性,既美观又环保,同时节省维修费用。建筑构造无论是哪一种建筑结构,其核心构造均是混凝土结构,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多数以混凝土结构为主,这也是绿色防腐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随着混凝土配制技术的改进,绿色工业建筑可采用的防腐结构形式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是比较常用的厂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根据生产的要求合理选择。例如在中小型厂房设计中运用钢筋配合混凝土的形式,可以增强建筑的牢固性;大型厂房可直接设计钢结构,以扩大厂房建筑的跨度。环保材料工业建筑结构组合形式复杂多样,不同工业企业的厂用建筑是不同的。防腐设计是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内容,也是解决建筑物性能受损问题常采取的措施。厂房是工业企业的主要建筑物,其防腐设计应积极选用环保型材料,既可发挥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效果,也增强了工业建筑的结构性能。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设计重型钢结构来作为加工厂房的支撑主体,为厂房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也方便了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工业化;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为当前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用工荒”以及“招工难”问题,使得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企业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人们心头之患,建筑行业同样需要紧跟潮流,建造节能环保、舒适宜居的绿色建筑。可见,传统的以现浇为主的高耗能的污染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建筑工业化的推动便是这样一种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突破口及切入点,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充分认识和了解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1.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在国家层面来说,并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仍然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着产业激励措施不够明确、技术体系集成研发不够重视以及装配式的建筑预制率较低等问题,对于建筑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规划。
建筑工业化进行项目招投标、质量检测以及竣工验收等施工环节中,缺乏完善的监管流程和机制,未形成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有益的创新机制。由于工程项目施工设计一体化的招投标机制暂未实施,不能实现设计、生产以及装配等施工环节的一体化,造成这些原本应当连贯的施工环节出现了脱节,则施工项目不能从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管理等整个产业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针对施工许可、施工图纸审查等监督机制缺失也造成工业化建筑在其建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得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更加困难。
2.设计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与工业化建筑等相关设计技术发展十分缓慢,阻碍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工业化建筑进行一体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技术以及方法发展都较为落后,设计加工以及施工装配等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对于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许多企业和单位只重视对装配式结构进行研究而忽视对建筑围护、设备以及内装系统等设施的相互协调,使得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的系统集成程度不够。当前的工业化建筑依然没有形成效率较高的加工、装配以及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仍然采用现浇设计以及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装配式结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得不到显露。
另外,当前工业化建筑的围护设计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同全新装配式的结构体系相互配套的维护体系也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造成阻碍,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3.关键技术以及集成技术落后
目前,工业化建设从设计、生产、装配、装修到质量验收整个产业链当中,关键技术十分缺乏,且集成度较低。装配式建筑关键的相关配套产品以及智能化的生产加工技术其应用型的开发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性能较高的钢筋产品以及其链接技术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装配现场,具有协同化、标准化以及工具化的吊装支撑体系较为缺乏,建筑结构以及机电装修的一体化程度也较低。
4.成本问题
当前,工业化体系发展的成本高于传统的现浇体系,在价格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导致建筑工业化的项目成本较高,究其原因,工业化体系并不成熟;新型的装配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工业化项目并没有适当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工业化项目仍然处于试点示范阶段。
二、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对策
1.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应当按照简政放权以及优化服务等原则,在国家层面应当积极引导建筑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明确相关发展政策,从立法上来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明确政府的投资项目应当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引导各建筑企业逐步转型。其次,对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在行政方面,建立相关政策制度;在财政支持上,则应当对建筑工业化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例如,采取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等等措施;在金融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上给予相应的优惠,例如,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发贷款利率以及购房者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项目上给予浮动的优惠等;在科研方面,对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给予支持,对于做出科研成果的研发中心及实验室等o予奖励,对优秀企业申报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加以扶持。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积极发展工业化的兴趣,并能够有效缓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带来的成本增加。
2.加强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设计源头对于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必须重点发展相关的关键设计技术。对于标准化设计以及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一体化的集成设计,从加工到使用来对结构部件的标准化进行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体系。其次,还应当进行主要的类型结构体系集成的研究,形成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体系等高性能的结构体系,同时,还需要对连接节点的设计关键技术来进行研究。创新装配式的结构体系也应当进行设计研发,对装配式高性能的结构体系以及其连接节点的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高强度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等高效能构件来形成全新装配式的高性能结构体系。
3.加快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产业优势,需要加快装配式建筑中关键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的研究。首先,应当研发优化的装配建筑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对于研发预制率未50%以上的高层住宅使用的住宅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其他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应当进行重点研发,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的整体产业链专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其次,对于产业链的集成技术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研究从设计到质量验收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所设计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集成,制定模数协同化、接口统一化的技术及相关标准。再次,对于装配式的结构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应当进行研究及优化。研究智能化的生产工艺中流水线的设计技术以及与之生产线中系统只能化联动生产的控制技术等等,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流畅性,保障建筑工业化的质量。
结语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发展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脚步已经全面提速。在各种良好的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推行大规模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必然,并深入渗透到各个企业当中,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创新的浪潮当中。
参考文献
[1]王冬.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计划统计工作;问题;措施
计划工作是对未来工作、工期的一种合理安排,最终达到工程质量可控、效益最优的目的。统计工作是对计划工作阶段性检验的一种手段,使工程进度数据化、直观化,为项目管理的数据分析以及计划人员经验积累提供可靠依据。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显示屏”,它直接展示了企业经营的成败与得失。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管理越来越凸显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 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计划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人认为计划工作就是年初下达一个生产经营计划了事,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填几张报表完事,认为数字可以随时变动,马虎对付,把工作简单化。重经营、重施工、轻视计划统计工作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对计划统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够,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处在边缘化状态。
1.2 计划统计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有的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岗位定编少,人员配备不齐,力量薄弱,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常常出现每到月底、季末和年底工作量集中时,临时抓差,应付差事一样报送报表,上报的资料不及时也不准确。不重视计划统计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人员身兼数职,变动频繁,缺乏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质量。
1.3 计划统计工作方法落后、分析能力不强
目前普遍存在计划编制简单,统计分析能力不强,分析面不宽,深度不够,对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掌握不多,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程度不够。工作还停在原先的水平上,缺乏对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检查和分析调整,对工程完成情况心中无数。年初编制下达施工生产计划,年底统计完成百分比就完事,对计划执行过程不跟踪、不检查,不分析存在的问题,也不根据当年承揽任务额和产值完成情况进行计划调整。习惯于简单的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超前性、预测性信息少,对市场及企业运行过程缺乏动态的反馈、评价、分析、监督、预测,使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1.4 计划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共享不够
对工程项目来说,承揽任务统计、编制下达施工生产计划、完成产值统计是不同的管理阶段,但存在承揽任务统计、下达施工生产计划、完成产值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形成整体,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 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管理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企业决策者对计划统计工作观念的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统计工作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毕竟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有其科学的依据,而这个依据又是通过对事实、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计划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全面计划、从严治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计划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计划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政府统计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对计划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计划统计工作管理,将过去那种单纯为上级部门提供数据、报送报表的封闭式服务方式转变为既要为上级部门提供统计信息,更要为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提供服务的方式,计划统计工作要面向市场,把工作重点和服务重心放在为企业管理服务之上。我们集团公司本级坚持每月编制一期《统计快报简析》,提供给领导层及相关部门,为领导层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2.2 建立完善的计划统计管理体系
计划统计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整个决策层通过对业主合同要求、项目的期望目标、施工环境、劳务队伍施工能力、区域材料供应能力、交通设施以及施工存在的潜在风险等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项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的分解,以及对类似工程资料的收集分析所确定的。为保证计划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项目需建立完善的生产计划统计管理体制,用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理念制定生产计划,通过优化措施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作为项目安排施工生产的重要依据。
2.3 建立健全统计台账,确保数据质量
建立台账是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数据质量的保证,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和完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类台账。报表的填写应真实、完整、清晰、工整、符合规范要求。报表各项数据应来源于本单位所建立的台账,台账各项数据应来源于本单位的原始纪录,原始记录应与财务相关科目数据一致,报表、台账、原始记录也应一致。台账格式要规范,更新要及时准确,填写要认真,指标数据相互要衔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部署,从2012年开始,中央建筑业企业的统计报表正式实行“企业一套表”制度。所谓“企业一套表”制度是指以规模以上企业为核心,整合现行报表制度,消除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对同一企业的重复布置,实现数据采集方式的统一组织管理和统计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统计调查制度。直观地讲,就是过去是由企业若干部门分别填报若干套表上报国家和地方统计机构,现在要求报表合并,由企业一个部门组织填报一套表上报国家和地方统计机构。实行“企业一套表”制度是对过去统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计划统计部门新任务,对企业各级计划统计部门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计划统计部门要加强横向纵向的统筹协调力度,加大业务指导深度,克服难度,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有关定期报和年报工作。既要保证上级单位的上报要求,又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要切实注重计划统计数据质量,以提高数据准确性为核心,大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突出日常管理,重点解决好原始记录不全、统计台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等问题,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坚决杜绝“以权扰数,以数谋私”,使数出有据,经得起推敲,从而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真正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一面明镜。
2.4 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计划统计工作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光荣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纪律意识和责任心都有较高的要求。计划统计人员必须看重责任,更新观念,摒弃教条主义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式的禁锢和束缚,加强对计划统计新方法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将最新科学发展成果运用于计划统计工作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为计划统计人员学习培训、改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要支持计划统计人员参加各类业务会议,加强互动交流,拓宽信息渠道;鼓励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努力把计划统计队伍造就成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忠诚的服务精神、合理的知识结构、勤勉的工作作风、高超的业务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2.5 加强计划统计分析工作
计划统计分析是计划统计工作的升华阶段,是最终出成效、出成果的阶段。要发挥信息、咨询、监督作用,以“有为”争“有位”,提高自己的地位,抓好计划统计分析这个环节。要努力提高能力水平,把自己从“数字搬运工”造就为“高级参谋”和“经济专家”,每个季度对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半年针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年度对企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结束语
施工企业在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信息系统, 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这时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是业主和施工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计划统计则为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发挥着预警作用,是管理者决策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