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博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博士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联盟,知识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根据所处产业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整合模式,实现联盟内的知识整合,获取知识整合的创新价值,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联盟内实施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整合成本。所以供应链联盟内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整合将是一个知识整合成本与整合创新价值的博弈过程。本文假设在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特征、战略空间效应函数的基础上,实行多阶段的动态博弈。在博弈中,寻求成本与知识收益的平衡点。

二、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设条件

在博弈过程中,为了简化分析,主要研究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个其他节点企业间形成知识整合共享的过程,而多企业之间的这种知识整合共享关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广。基于此,提出假设条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双方有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动态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业为C,其他节点企业为E,博弈模型为(C,E)。在动态博弈中:第一阶段,其他节点企业面临两难选择:由于知识的独有性和时效性的矛盾,导致知识创新价值的机会收益和知识学习成本的矛盾选择。其他节点企业此时有两种策略:即不共享知识或共享知识。

第二阶段,其他节点企业如果选择不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自学或不自学。如果核心企业不自学,各自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根据知识的学习成本,如果核心企业花费自我学习成本(U0),获得这项知识工商管理论文,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整合创新价值的回报。此时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与其他节点企业分享收益,此时,其他节点企业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为U2,核心企业从其他节点企业处学习知识的学习成本为U1,则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为(1-λ)Q-U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为λQ-U2。核心企业的另一种决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时,核心企业又有两种选择:自学或不自学。要么根本不学这项知识,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要么自己学习这项知识,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三、博弈双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价值分析

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则选择在按λ比例获得回报的条件下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共享知识的成本U1和U2与知识整合创新价值Q与其他节点企业的机会收益P0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使寻求纳什均衡解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变量大小关系的变化,推出纳什均衡,进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胁策略的纳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根据以上效用价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不共享知识,无论核心企业选择自学或不自学工商管理论文,都达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创新价值的回报。核心企业如果接受这个要求,那么两者的收益函数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从而得到两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解1:当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解2:当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对于某项知识的自学成本与知识整合共享过程中双方耗费成本的大小关系,成为实现知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双方通过交流,确定合适的λ值,促使其他节点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发生,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价值。供应链联盟各节点企业间,尤其是核心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显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其他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知识整合博弈过程中,明确各种知识学习成本的关系,是判断能否达到博弈均衡,实现知识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漪,王志刚.知识管理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08,(04) .

[2]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陈红丽,郗英.基于过程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策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7) .

[4]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 软科学, 2007,(04)

[5]李崇光,胡华平.论生鲜农产品垂直渠道关系整合[J]. 中国流通经济,2009,(06) .

第2篇

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学计划的原则(如年限、形式、水平、质量等)均参照学术性博士学位(PHD)的标准,只是在招生、课程的侧重点,培养方向、论文的性质、实践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

培养目标

美国专业博士学位设立的伊始就是为了适应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而不愿从事研究和教学的那部分人的要求。它以培养实践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而区别于以培养学术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性博士。所以对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大体上总结为: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使之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并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培养目标与PHD有显著差别,所以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经费、实践要求、导师、论文要求等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招生

博士生招生是博士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的状况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所以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博士的招生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与分化的速度急剧增长,社会对不同层次与规格的人才的渴求,导致了博士教育多样化格局的形成。美国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首先就体现在招生方面。总的说来,“美国式”招生制度的特点在于:不单纯以分数取人,注重全面考察,尤其重视学习能力;招生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基于以上两点,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招生对象的实践能力就成为考察重点。例如,工程博士的招生对象虽然有一些来自学士或硕士,但是更多的来自工业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中下层管理岗位。这些人从事过工程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全方位的工程能力。

另外美国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也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在相对“饱和”的专业领域,招生较平稳,发展较缓慢;而那些“兴旺”的学科,如工商管理、工程、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博士的生源则较多,发展也较快。这与美国高校一向所奉行的“服务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

课程设置

博士生入学后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这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点。对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博士生的培养,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它注重专业知识及相应的实务教学。选修课要求侧重职业或专业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专业博士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学校和企业、科研部门联合培养,在实施课程培养计划过程中,大学和企业各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讲授课程,强调在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科研。

在外国语的要求上也比哲学博士PHD要低。专业博士学位一般要求精通一门外语或者以其他学科如数学或统计学代替而PHD则通常要求精通两门外语。对于这方面的差别,作者认为可能起源于二战后的认识问题。那时美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学术中心,美国学术界那时也忙着“国际化”,外语学习对掌握国际学术新动向,发展新知识,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培养面向实践的专业人员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且外语学习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对于培养实践人才的专业博士降低外语学习要求,而把有限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则被认为是最恰当的。所以二战后许多专业博士学位并无外语要求或不十分苛求,只是随着发展一些专业博士学位才提高了对外语学习的要求,但仍低于PHD的要求。这只是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一致性的结果。专业博士学位既然树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面向实践,注重应用性,它就应该建立适应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要求。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要求

美国的专业博士生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往往要求专业博士生有若干时间(一般为1~2年)的相关专业的实际经验。例如,医学博士研究生有“住院见习期”。工程博士研究生则要求至少一年的“工业见习期”。在此期间,学生往往需要常常往返于大学和资助博士论文的公司企业,接受大学导师和专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从事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创造性工作。

经费来源

近几年来,研究生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拨款在整个经费中占的比例下降,其他渠道筹措资金比例上升。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国家拨款经费的紧张,而学校与企业横向合作的经费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企业确实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所以许多企业愿意对专业博士选定的有实践背景的论文和实际应用性的科研项目给予资助,这部分资金成为专业博士教育经费筹措的渠道之一。例如,学生进入见习和论文写作阶段后,可以作为公司、企业的“见习生”,由见习单位支持博士生的选题,并为他们提供薪水和设备仪器及研究经费等。对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来说,由于接近实践容易为企业带来现实效益,因此就更易于吸引企业投资,这种筹资方式所得资金占的比例较之于PHD大一些。

论文要求

第3篇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感谢冯·诺依曼先生。是他整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才使得我们这些后人鸟枪换炮,由“剪刀加糨糊”的“学术土匪”晋级为“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计算机,将我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救了出来,我们无须再在图书馆里东寻西觅,只要一敲键盘,我们就能方便快捷地搞定所需的一切。计算机,是我们写论文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写论文的大功臣。因此,他是我所应感谢的第一人。

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他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富详实的论文、资料。可以说,比尔·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数以千万计中国大学生的毕业。

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他们的搜索功能强大、快捷又免费。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文的同学,没有一位不曾借助过它们。那些日子,我们启动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一定是它们中的一个。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外文的。正是靠着这些“论文材料”,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的“百衲衣”论文。更感谢Google公司增设了翻译功能,它的翻译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功能强大,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我们的外文文献,全赖于此。

感谢那些免费的站。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一种“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站,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变收费为免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感谢我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他告诉我如何搜集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地教诲。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是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么?看了——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他们是如此伟大而平易近人。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努力奋斗共进共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你帮我找我帮你找,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以免出现论文撞车事件。我们是如此的团结友爱,从未出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不抄大傻冒!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那抄公的羞耻感也便见了上帝,而我的论文也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桂林师专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桂林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第4篇

参考文献说的简单点就是指对某一学术研究做的解释等作用,只能做为参考,它的写作要求也是很高的,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料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ⅠⅡⅢⅣ.[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2]郭道扬编.会计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3]赵友良编.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4]宋丽智编.民国会计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魏文享编.民国时期之专业会计师论会计师事业(资料汇编).[G].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朱伯康、施正康编.中国经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王海民、杨进、刘韬编.会计发展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8]曾劲.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9]郑汉中.民国时期的会计师制度[J].财会月刊,1994(02).

[10]楚财.民国时期会计机构的设置[J].财会通讯,1990(04).

[11]吕增根.浅析民国初年的政府会计改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09).

[12]林美、冯俊豪.我国两次引进西方会计理论的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2).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辉,李长群.论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0:24-28.

[2]王海民.对政府会计监管问题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2001:29-31.

[3]刘永泽,陈艳.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J].会计研究,2002:28-31.

[4]雷光勇,陈若华.管理层激励与会计行为异化[J].财经论丛,2005:42-47

[5]曾庆生.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公司价值[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吴水澎,毕秀玲.论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N].厦门大学学报2002:10-17.

[7]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19-25.

[7]胡宇辰,戴淑燕.企业家需要激励与约束[J].江西社会科学,2001.

[8]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论文,2002:5-8.

[10]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119.

[11]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工商管理理论论坛,2007:76-84.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1]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

[2]赵春光.中国会计改革与谨慎性的提高[J].世界经济,2004(4):53-62.

[3]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06(4):59-65.

[4]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2:19-27.

[5]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5(4):34-42.

[6]丁琼.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盈余稳健性--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

[7]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7):20-28.

[8]薛晶晶.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D].北京交通大学,2010,6.

[9]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4):9-15.

[10]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5):24-25.

[11]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16-22.

[12]陈胜蓝,魏明海.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28.

第5篇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第6篇

在他著名的时间管理课程上,他最喜欢带领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葬礼。他说他会想到鲜花、亲人的面庞和悼词。当然,这个游戏是为了引导出课程的主题:预设理想终点,然后以终为始,管理人生。

现在,他预想多年的葬礼变成现实,且想必令其满意。回顾一生,除了数以万计的学生,他还培训了十几位国家元首,包括哥伦比亚和韩国的总统及他们的内阁。比尔·克林顿总统认为,如果美国人能追随科维的理论,国家效能将极大提升。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瑞奇更是他的粉丝。

去世那天,他的9个孩子及其9位配偶,还有52位孙辈围在他的灵床周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对其逝世进行了悼念。管理大师们纷纷发表了悼词。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把他比作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而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说正是柯维改变了他的人生。

1932年,柯维出生在盐湖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在城外产蛋农场里长大,童年时代因病有3年拄拐生活,这令其较早的专攻学业。他的童年生活青涩,但他的母亲每晚都会在床头鼓励他说:“你有能力做到任何你想做的事。”

于是,他年仅20岁就获得商业及管理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分别取得工商管理硕士与宗教教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美国历史上的成功文化”。

在伯明翰大学做过一段校长助理,又教授过一段组织行为学与管理课程后,他于1983年创立柯维领导力中心,后与竞争对手富兰克林公司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服务公司。

有一次,他长时间接打工作电话令他的年幼的儿子不满。他的儿子把花生酱撒在他的光头上;他的电话继续,所以他的儿子又在他的头上加入了一层果酱和一块面包。他保持冷静,但又让儿子为所欲为。柯维从中得到的启示“双赢思维”,被当作第四个习惯写入他最著名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柯维把自己的理念总结为七个“不变原则”或者说习惯,强调承担个人责任主动积极,有一个路线图或任务以终为始,确定优先事项要事第一。他指出,所有组织的成功都取决于个人的行为。而他的信任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信任总是影响两个结果——效率和成本。当信任下降,效率也下降而成本上升;当信任上升,效率也会上升而成本下降。

迄今为止,《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已经被译成32种语言,销量超过2千5百万册,被《福布斯》杂志列入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类书籍;而《首席执行官杂志》通过调查评选,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评为20世纪两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书籍之一。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认为,他提倡的是一种对性格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时代》周刊认为他是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称其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他摒弃二战以来软弱的奇迹疗法,更倾向于推崇正直、勇敢与耐心,并影响了一代美国人。

他的公司与《财富》500强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业务遍及147个国家,在50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2011年的销售业绩为1.6亿美元。

柯维从他的家庭和婚姻生活中获得灵感,信奉要事第一的他将家庭放在第一位。他的很多子孙都在为他的公司服务,传递他关于正直、信任、责任的价值观。

让我们再次重温他的那些名言:

最重要的事是把最重要的事当成最重要的事。

“只有当你的生活融入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时候,你的内心才会宁静下来”。

与不幸福一样,幸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

生活、爱、笑,留下遗产。

第7篇

关键词: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王长龙(1965-),男,河北南皮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0-02

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全程旁听了本科生的电子学(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课程,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英国的教育、学术以及科学研究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位于英国,它是除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慕名前来留学,不仅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于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本文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研究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英国,由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的和模式不同,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授课型(taught)硕士和研究型(research)硕士两类。

授课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和就业服务,因此主要侧重于修读专业课程,对科学研究和论文的撰写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一年,要求学生在一年时间内至少学习4门必修课程和3门选修课程,此外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必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多门选修,但在进行成绩评定时只计算成绩最好的三门选修课。由于授课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一年,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通常一入学就开始对论文进行选题,题目敲定之后,在秋季和春季学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进行论文研究,进入夏季学期完成所有课程考试之后就完全进入论文阶段。想要获得授课型硕士学位必须达到如下条件:一年期间必学的 7门课程平均分达到50%(指所占课程满分的百分比分数水平,下同);每门单科成绩不能低于30%;7门课程中必须有6门课程成绩至少达到40%;参加与论文研究相关的项目达到50%。如果7门课程平均成绩和论文项目成绩均达到70%,则可以获得学校特别荣誉奖励。如果学生想继续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则硕士成绩一般要达到70%以上。

研究型硕士主要侧重于科学研究,但硕士期间也要修读一定数量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对学生撰写论文和报告要求比较高。研究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导师的建议确定研究方向,参加相关的科研项目,调查研究并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即可获得学位。研究型硕士通常可分为:传统的文科硕士、新兴的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哲学硕士等。其中哲学硕士介于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之间。学士学位获得者攻读哲学硕士一般要2年,有硕士学位的人攻读哲学硕士一般要1年时间。英国的博士研究生学制通常为3年,和大多数国家培养模式类似。

总之,英国研究生的每种培养模式各有所长,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各不相同,每种模式及相应学位采用的都是应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实施的。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偏于固定、单一、不够灵活。

二、研究生导师素质养成

在英国,教师职称分教授(professo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三类,所有教师都具有招收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其主要职责是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对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和困惑问题进行指导、保证研究生应有的工作条件、关心研究生的研究进程、审定研究生研究成果并对其水平做出评价等。要使研究生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必须由富有创造精神的导师来指导。所以,英国在选择导师时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创造能力,以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科技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评判导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目前英国大学都具备了国际化大学的特点,它的教师队伍吸引了全世界的各路精英,因此其学术研究更具生气和创新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英国大学教师素质高,创新合作团队理念强,工作节奏快

(1)英国大学教师素质表现在知识面广泛,瞄准前沿发展,重视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合作科研多,注重团队研究,横向交流、国际合作多;工作量大,工作计划性好,节奏快。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道理虽然中国的研究人员也懂,但在实际工作中和思维方式上,却时常习惯于跟着外国的研究方向,缺少跨越式发展的勇气和意识。如纽卡斯尔大学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学院(Newcastle University school of EECE)下分微电子、信号处理、电力、电气等4个研究学科。信号处理学科有4个教授、6个讲师,均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每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基本不大相同,所以横向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英国大学之间几个教师联合申报课题、定期讨论、共同研究的机会非常多。而且,由于欧盟也有大量的科研经费资助科研,所以欧洲国家之间的教师合作科研和学术讨论也是非常频繁的。

(3)每名博士生导师一般每年招收2至3名博士生,而每名博士生一般要4年毕业,所以每名博士生导师的在读博士就要有10个以上。学生每周要在固定时间和导师汇报研究进展、探讨学术问题,如果临时有事,可以随时汇报,然后主要就是自己按部就班的研究。除博士生外,每个教师每年还要承担十几个硕士学生的学位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大约在每年6~8月期间),而且所有教师都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任务,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导致他们的工作节奏快。比如,英国大学工作时间为早九晚五,没有午休,因此教师的午餐大多在办公室里解决,两片干面包加几片绿叶子、黄油、西红柿,20分钟解决午餐后继续工作。

2.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学术活动,重检查

(1)教师重视基础研究,善于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创新性也非常明显,很容易在高水平的杂志上。

(2)导师非常重视和同事、学生间的学术活动,学术研讨活动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组内研讨,每个成员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学术问题,而且形式灵活,地点在教室或咖啡屋等。大型学术活动少,十几个人的情况居多,都是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讨论、讲座。每年一次的博士生学术年会以学院为单位,开阔了与会者的视野。

(3)对于博士论文的审查仔细、严格。论文提交给导师要审查修改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才能提交学校送出审查。论文评审专家只有两人,校内、校外各一人,最终答辩时也是这两个教授担当答辩专家。论文评审一般需两个月的时间,然后组织答辩。答辩时不需要学生先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而是两个教授和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开门见山提出疑问,学生针对提问进行回答,一般需要讨论交流3小时左右。当然,做得好,时间会短一些。最后教授给出答辩意见,大部分论文都需要修改,修改期为6个月以内,否则就视为不能通过答辩。笔者感觉国外的博士答辩虽然就两个专家参加,但审查非常仔细、严格,答辩时探讨的问题很深入,而且不容许学生的导师和其他博士生旁听。而国内的博士生答辩,虽然委员会由7人左右组成,但答辩时间短,问题较为浅显,大多流于形式。

三、研究生管理规范

1.资源的使用――高效

(1)英国学校对于授课型硕士生的管理是和本科生一样对待的,只能上课时进入教学大楼,因为授课型硕士学位论文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不会安排专门的教室和实验室。学院没有自习教室,学生要看书,就是图书馆、计算机房或者宿舍。每间教室一天基本排满了课程,没有空闲的时间。

(2)对于博士生的管理都按照职员对待,因为这里的博士就是完成一个真正的科研项目,他们凭校园智能卡在业余时间可以进入教学楼加班。场地的利用率很高,比如纽卡斯尔大学的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学院虽然40个博士在一个屋子里学习,但学习秩序很好,没人喧哗,没人随便动他人的东西。

(3)教学科研资源利用高效。所有课程不发教材,教师只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借阅。而且同一城市的两个大学凭学生卡可以共享图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会复印讲义,发给学生。

2.设备的使用――节俭

整个学院只有行政办公室有复印机、扫描仪,为职员和博士生无偿服务,其他办公室不给配备,所有文具自己到学院行政办公室领取。

40个博士在一个屋子里,两台黑白打印机,一台彩打。打印需要虚拟计费,每人的计算机由导师给充值,博士生都是一次充值10镑。打印一张4p,可以打印250张,用完再去找导师充值。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管理、环保和节约意识。

3.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规范

学校所有的计算机不能够自己安装软件,如果需要科研专用软件,需要专门安装。每个学院配备专职电工和计算机维护技师,负责用电和计算机的维护,免去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研究生教育战略

虽然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较短,授课型的学习年限只有一年,研究型的学习年限为两年,但其教育战略重点在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研究生一入学就要加入课题组,参加实际科研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被当做科研主力来使用。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十分重视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学生所做的课题也会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锻炼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英国经常采取高校与工商企业联合的“ 协作式”培养模式。如纽卡斯尔大学在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学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共同指导,学生既要学习专业课程,也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大学与工商企业双方采用协作式的培养方式受到了各界的热烈欢迎,协作式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还有助于锻炼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国际交流,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这种举措不仅有利于交流各国的文化教育,使教育国际化,还有利于扩大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五、启示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一年的访问学习,全面了解了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经验及其发展动向,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虚心学习,努力提高,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该打破以往培养单一学术型人才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能够适应高层次环境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式”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这种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中;用“教学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种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教学型大学中;用“合作式”培养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企业工厂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论文方面,制订好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多样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融合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对不同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论文要求,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还要引入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建立健全内部考核衡量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嘉云.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启示――以格拉斯哥大学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7-100.

[2]易红郡.英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

(10):23-26.

[3]朱永,李佳孝.试论英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与借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66-167,170.

[4]王娜.英国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中国研究生,2007,(17):31-33.

[5]王喜娟.英国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66-68.

[6]张静.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课程改革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4):102-104.

[7]蒋菲,李晓,唐中勇.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D].研究生教育论坛,2010: 70-75.

[8]赵宗升,魏庆朝.英、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66-71.

[9]陈勇,钱旅扬.对英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借鉴[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2-154.

第8篇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16年11月11日,贝德福德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Missouri)的一个绸布商人家庭。1934年毕业于密苏里州圣约瑟夫(St. Joseph, Missouri)的Benton高中。毕业之后,他即在当地的圣约瑟夫新闻报社(St. Joseph New Press Gazette)做了3年的全职员工。在报社工作的期间,有一次在网球场上碰到一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正是这位女孩的激发,促使他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专科学校。1938年,他离开了圣约瑟夫考入了新奥尔良(New Orleans)的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分别于1940年和1947年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接着又一鼓作气,于195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贝德福德还于194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获取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贝德福德开始进入教育领域。1950~1953年,他在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任助理教授与副教授;1954年2月1日,他以副教授的身份加盟到伊利诺伊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教师队伍;1969年,他被任命为韦尔斯・鲍威尔教授(Weldon Powell Professor);1974年,他又获得一项荣誉,被任命为会计和工商管理亚瑟・扬教授(Arthur You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ccountanc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并拥有这个头衔直到1987年从伊利诺伊大学退休。

贝德福德在业余时间喜欢旅游、游泳、散步和打高尔夫球。1987年11月26日,贝德福德在加利福利亚家中去世,终年71岁。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在伊利诺伊大学期间,他担任了许多委员会的工作:1978~1979年,任哲学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Ph.D. Grants Committee)和战略目标委员会(Long-Range Objectives Committee)的委员;1980年,任校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Distinguished Awards Committee)委员;1983~1984年,任咨询委员会主席、哲学博士考试委员会(Ph.D. Examination Committee)主席;1985~1986年,任副校长学术助理;1986~1987年,任会计部门职业程序协调员;1986~1987年,任教育政策委员会主席。贝德福德在1974~1981年任会计系主任期间,他在推动由三个组织联合创立的四个命名教授职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贝德福德致力于会计理论研究与思想传播工作。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了50多个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并且担任了国外多所大学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1954年贝德福德加盟伊利诺伊大学以后,他先后被大约100所大学或学院邀请作客座教授,并曾发表了250多次专业讲座。1986年8月11~13日,在加拿大安大略金斯敦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Canada)举行的第七届会计学史学家的年会上,时年七十高龄的贝德福德作为会计名人堂成员代表,还曾与西德尼・戴维森(Sidney Davidson)和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Philip Leroy Defliese)一起受邀与会担当主讲人。

1957~1969年间,他任McGraw-Hill图书出版公司的会计专业学术顾问;1979~1981年,任《审计、财务与会计杂志》(The Journal of Auditing, Finance, and Accounting)编辑部的顾问;1986年以来,任《香港企业管理杂志》(Hong Kong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贝德福德在专业组织中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且担任过众多职务。1978年,任会计学院联盟(Federation of Schools of Accountancy)的主席;1961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副主席,1969~1970年间任主席,并兼职于其多个委员会,如会计框架结构和会计内容体系研究小组等;在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NAA)中,1962年任理事,1979~1980年任副主席,1981~1984年任执行委员会(NAA's Executive Committee)委员;1980年任全国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主席,其间完成著名的研究报告―《未来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亦称“贝德福德委员会报告”);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中,1971~1974年任理事,1974~1977年任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

贝德福德亦任一系列组织委员会成员。1969~1970年,任美国国内税收署贸易专家咨询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dvisory Council)成员;1972~1974年任会计研究协会(Accou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委员;1978~1980年任财务会计基础委员会的理事;1984~1987年是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董事会董事。

贝德福德一生获得众多奖项。其中1976年,获得企业信息专家奖;1980年,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的杰出会计教育者奖;1981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卓越的校友奖;1986年,获得伊利诺伊注册会计师协会奖;1987年,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优秀奖。

此外,他还获得许多其他职业荣誉奖。1963年,获得杜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优秀男毕业生奖(School of Business Outstanding Alumnus);1970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1972年,被评为富布莱特杰出学者(Fulbright Scholar);1973年,评成为伊利诺伊大学优秀学者;1976年,获得全国性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贝塔・阿尔法・普赛(Bete Alpha Psi)的成员资格;1981年,获得俄亥俄州立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贝塔・阿尔法・普赛(Bete Alpha Psi)的资格。此外,他还是贝塔・阿尔法・普赛基金奖(Bete Alpha Psi Foundation)和贝塔・格玛・普赛奖(Beta Gamma Sigma)的成员。

1983年,伊利诺伊大学为了鼓励和支持对会计及相关领域基本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并加强研究结果对改进会计教育和实践工作,专门建立了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研究中心(Office of Accounting Research),以纪念诺顿・莫尔・贝德福德(Norton Moore Bedford)和1978年入选美国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的另外一位著名会计学教授罗伯特•K •莫茨(Robert Kuhn Mautz),以表彰这两位在20世纪主导了会计学的教育学家和学者。

三、主要论著简析

贝德福德的一生,曾撰写了许多会计著作,发表了多篇会计学论文,对会计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先后独撰或合伙创作了70多篇论文、11本书,参编了34本书,写了20多份书评。

(一)主要著作简析

贝德福德的主要著作包括《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1984)、《会计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1970)、《高级会计:一种组织方式》(Advanced Accounting: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1961)等。贝德福德还有几本书被翻译成日语,包括《收益计量理论:会计的基本构架》(Incone Determination Theory:An Accounting Framework,1965)、《会计披露的延伸》(Extensions of Accounting Disclosure ,1973)、《社会变化中的会计展望》(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 ,1970)等。

《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是贝德福德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该书由四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讲述管理控制的性质,管理控制与组织行为、策略、信息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管理系统的要素;第三部分,介绍管理控制的程序、计划、衡量标准和激励措施;第四部分,引用案例分析特殊情况的管理控制,如跨国公司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控制情况。这本书适用于管理会计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二)主要报告简析

1983年,在美国有关研究机构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后,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贝德福德(Norton Bedford)教授领导的名为“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的组织(这个委员会也曾称为“贝德福德委员会”),以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专门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会计教育界的杰出者,并包括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

1986年,贝德福德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的报告,在这份被称为“贝德福德委员会报告”的著名文献中,对当时的会计教育作了严厉批评,指出当时五十年不变的会计教育课程,已不再适用于未来会计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实务和会计课程的差距越来越大。

贝德福德委员会的报告包括28个有关会计教育的建议,涉及到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结构、教师、管理者、授权、专业职业考试和专业团体信息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建议主要有:(1)会计应被视为一个以信息系统设计、运作为基础,处理和经济信息的过程;(2)大学会计教育应着重于专业技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3)特定的会计教育应建立在大学毕业的基础上。因此,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应包含一般教育(2~4年)、一般会计职业教育(2年)和特定会计职业教育(2年)三个阶段,而要完成这三个阶段的最少学习时间为5年左右;(4)教师应组织学生实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5)鼓励会计教师更多地与大学文科的教师进行交流;(6)为了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实践和相关研究来组织教学内容;(7)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不是将学生培养为仅仅满足现有执业要求的人。

第9篇

天使折翅

今年53岁的岳梅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2年秋,她从淮南矿业学院毕业后如愿被分配到淮南矿务局机关工作。1983年岳梅成了家,次年生下女儿竹子。竹子12岁时,岳梅调到了淮南一所大学任教,期间因与丈夫性格不合而分手,她独自带着女儿艰辛生活。

竹子自小聪明,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干部,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这让妈妈倍感欣慰,孩子就是她心中的太阳。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竹子被保送到安徽省重点高中淮南市一中,令许多同学艳羡不已。竹子刚上高中不久,突然感觉双眼经常酸涩痒痛,视力骤然锐降,连看书本上的字都非常吃力了。到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岳梅:孩子患的可能是罕见的进行性小脑萎缩。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成功治愈的先例。闻听此言岳梅犹遭当头棒击,突觉一阵晕眩,胸口发堵感觉天快要塌下来了,双手战栗着拿着诊断书发疯似的揪拽自己的头发,“老天呀,你对我为何如此不公?!”岳梅用拳头猛击坚硬的水泥墙,任鲜血淋漓,一下子瘫坐在冰凉的水泥地上……眼泪无法改变命运,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一万倍的努力去实现!岳梅旋即带竹子来到上海瑞金医院复查,可诊断结果依旧。岳梅只好按医生的嘱咐,为竹子配了各种治疗近视、弱视的眼镜。随后的一年多里,不甘心的岳梅又带女儿奔赴北京、上海等各大医院求治,但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倒越来越严重。竹子开始变得脆弱敏感,她一次次问岳梅:“妈妈,你说实话,我的眼睛还有救吗?”岳梅一次次紧紧地把竹子搂在怀中笑着宽慰她:“医生说问题不大,是你学习太刻苦由近视导致的并发症,但治疗时间比较长,只要你配合调治就一定会有效果的。”

转眼到了2001年7月高考结束,竹子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矿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久违了的笑容在母女俩脸上出现。可在复查时,医生却告知:竹子的视力在三五年内可能接近失明,身体会失去平衡,生活也不能自理。岳梅听后心如刀绞:如果不让女儿去念大学,本来就有心灵创伤的孩子成天关在家里,孤独自闭,健康一定受损。可如果竹子独自离家去上大学了,按医生的说法,女儿是一个视力严重残缺者,要如何适应沉重而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呢?“我是妈妈,既然给了她生命,就要对她负责到底,我要做孩子的再生双眼和第一根拐杖!”岳梅萌生出一个大胆想法:和孩子一起去念书,报考女儿所在学校的博士!这样,不仅能照顾女儿生活,帮助她求学,同时还能利用北京一流的医疗资源控制延缓女儿病情。

母女同窗

9月1日开学后,岳梅将女儿送到学校安顿好后,便匆匆赶回家中备考,她要实施自己那个美丽的绝境拯救计划。

为抢时间,岳梅爆发出生命所有的潜能与张力,每晚只和衣睡4个小时的觉。为了攻克英语难关,她每天50页、60页地拼命背单词。没时间做饭,她就在马路边喝碗牛肉汤面充饥。经过两个月的冲刺,凭借良好的专业基础,2002年1月底,岳梅接到了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专业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2002年2月18日,43岁的岳梅到矿业大学报到,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她如愿和女儿团聚了,岳梅将在这里与女儿一起踏上近4年的求学求医路。呼吸着矿业大学校园里清新空气,聆听着美妙的鸟鸣啾啾,此刻,一种重压后顿释的轻松感袭遍全身。岳梅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母性圣洁的光辉,她觉得此时的自己已经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有成就的女人,她更期待在女儿视力尚存之前助她完成学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