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务系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务系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务系统论文

第1篇

数据库快照是sqlserver2005的一个新功能。是个指定时间点上数据库(源数据库)的只读、静态视图,相当于用户在某一个时间为数据库拍摄的静态图像。多个快照可以位于一个源数据库文件中,并且可以作为数据库全程保存在一个服务上。数据库快照是一个数据库的只读副本,是数据库在创建快照时刻的所有数据的映射。在意外或恶意损坏数据库中数据的情况下,数据库快照作为快速还原点将非常有用。但是,它不能用来替代备份,因为它不包含数据库中的所有记录。

二、为教务管理系统创建数据库快照

在SQLSERVER2012中不能使用SSMS创建数据库,我们必须使用CREATEDATABASE语句来创建数据库快照。其语法如下:CREATEDATABASEdatabase_snapshot_nameON(NAME=logical_snapshot_name,FILENAME='os_file_name')[,…n]ASSNAPSHOTOFsource_database_name首先我们创建好JWGL数据库,并在其下面创建了student,teacher,score,course等表,然后在JWGL数据库库下面执行如下有操作:新建查询在命令窗口输入发下命令:CREATEDATABASEJWGL_DATA_8888ON(NAME=JWGL_DATA,FILENAME=’E:\JWGL_DATA_8888.SS’)图1数据库快照的创建ASSNAPSHOTOFJWGL至此,JWGL的数据库快照就创建完毕,见图1,我们可以查看到其和源数据的内容一样,但是其后来对数据库和数据表做的修改就无法还原。

三、模拟灾难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灾难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查询到的学生信息表的情况我们删除student,DELETEFROMSTUDENT此时分别查看下我们的源数据库和数据库快照中的数据,USEJWGLSELECT*FROMSTUDENT这时想看到的STUDENTs表中的数据已经删除。再次执行查看快照USEJWGL_DATA_8888SELECT*FROMSTUDENT此时我们仍可以看到STUDENTk的数据没有改变,因此我们知道,删除STUDENT后,快照中的文件并没有受一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灾难中奖数据恢复。

四、灾难的恢复

据库库快照不会因为某个表的删除而受到影响,并且因为有数据库快照的存在,你也不能删除数据库,除非先删除数据库快照,才能删除数据库,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来恢复开始的灾难。首先我们可以将快照中的表数据插入到JWGL数据库中的STUDENT中去,这个只影响指定的表,不会对数据库造成影响,因此是局部的恢复,执行以下的命令。USEJWGLINSERTINTOSTUDENTSELECT*FROMJWGL_DATA_8888.DBO.STUDENT执行后结果见图5,从前面我们知道有5个记录,现在已恢复到了STUDENT表中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执行全局的恢复,就是恢复整个数据库,这样其中的表肯定会恢复,只不过是这种恢复会对没有破坏的表也恢复,时间上会比较慢。全局恢复,就相当于我们已经删除了JWGL数据库及其下有表文件,因此我们只能从MASTER中能恢复,执行如下的命令。USEMASTERRESTOREDATABASEJWGLFROMDATABASE_SNAPSHOT=’JWGL_DATA_8888’

五、总结

第2篇

1、各分院各科室之间数据流通不畅。

2、教务处与各教学单位存在数据交换形式不统一、不科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3、现有的教务管理软件下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工作需要。所以如何更好的开发教务管理系统,以此来满足教务管理的当前需要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使学校信息运用将变得轻而易举,故此,信息技术走入高校管理已是必然趋势[2]。

二、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1、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一个作用于教务管理工作各项环节的功能性软件,是面向全校各教学部门使用的多模块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系统相关技术

本系统主要运用了.NET开发技术架构、ASP.NET开发技术、SQLServer数据库系统、C/S与B/S系统架构等相关技术。

3、教务管理系统的组成

3.1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教务管理活动中最基础工作,它由学籍信息管理、学籍日常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三大块组成。学籍信息管理是学生到校入学,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个人数据信息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家庭所在地、入学时分配的分院、专业、班级、学号、宿舍号等个人原始信息。学籍日常管理则是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项情况,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评价、奖惩信息、入党情况等。学籍异动管理主要是记载学生学籍状态的变动情况,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降级、转学等等。系统设置了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分院、专业、班级、学号等相关的关键字段,管理人员输入相关信息得以建立学生信息库,用来区分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为后期成绩登入、选课、评教做好相关基础数据。做了集中、统一管理,可避免数据重复,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

3.2考试管理

学校都是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生成绩来评估教学过程是否全理,如何改进和完善。考试管理主要任课老师出题,教务处组织考试、学生根据考试安排应考。系统设定考试时间、考试课程、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姓名、监考老师等关键字段,管理人员制定好考试信息,即可随机安排监考老师,学生上网查询考试时间,从容应考。

3.3教材管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所以教材管理要十分谨慎。首先由任课老师挑选出符合教学计划的教材,报教务处核准教务处向供应书商进行采购,课本入库后发放给学生,最后入库结算。系统包括教材选定、教材征订、教材发放、教材入库四大方面,设定课程名称、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ISBN编号、单价、使用班级、订购数量等关键字段。教师填写教材书目信息,教务处审核,批量出成征订书目报送,教材入库都在系统上完成,做到数据统一,审核环节完善。

3.4成绩管理

成绩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凭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毕业。但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成绩,光看考试成绩是不够,就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日常参赛、评优评先等都纳入考核的依据,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客观的评价学生。系统设定课程名称、班级、学号、姓名、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总评、补考时间、补考考场等关键字段,通过教师录入成绩,系统即可按6:4的比例得出总评成绩,学生可在教务处公布成绩上查到自己的相关成绩是否合格、是否要补考、在哪补考等相关信息。

3.5选课管理

本校院校均采用学分制管理,而选课则是学分制的中心。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校期间修完足够总学分方可申请毕业,这校保证了学生学习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又灵活地满足了学生自己的意愿,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校公布开设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教务处汇总选课结果,公布未成功选课的学生姓名和不达标准人数的课程,让学生进行课程重选,仍未到人数下限的课程取消不予开设。系统设定了课程名称、课时、考核方式、任课教师、教室号、开班人数、选课结果等关键字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校园网的任何电脑上都能看到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选课,在教务处汇总后,再进行重选、补选,最后完成全校的选课活动。

3.6评教管理

为了更加公平、客观的考核教师,学校将评教管理进行改革,从以前由领导单一对教师评价改为领导对教师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自评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可以更全面、客观的对教师工作给予公平的评价,让教师从中找到问题,并合理的改进及不断的完善,以此来提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系统设定教师姓名、所授课程、所授班级、总课时、评分等关键字段。领导、教师、学生在规定时间上,在网上进行相关评比,教务处汇总,避免了手工评分的数据错误、缺失,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公正性,让教师更好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3.7教学计划管理

学校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的来设定总的课程安排、学习形式。二级学院根据总纲性的教学计划来制定大纲,并分配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授课计划。系统设定了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所在院部、年级、学分、学时、考核形式等关键字段,工作人员对课程的基础信息进行输入维护,二级分院再来创建教学任务,生成班级课表。

三、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促进数据信息的规范化、统一化,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教务管理系统建立起统一的规范代码,并且整个系统都使用同一个,保证信息的一致性、规范化。专人分级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数据准确性。

2、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易出错,不堪重负,而教务管理系统让工作人员从手工操作出解脱出来,大大减少了重复工作,减少了人为差错,共享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统一了管理模式,促进教务信息的共享性

教务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完整地信息库,利用网络技术迅速、及时传递,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信息共享。

4、促进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

如何更好的操作教务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人员明确定位和分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去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务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

5、方便整理汇总、妥善保存

第3篇

作者:王昭 单位: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由地面到把杆初学者刚开始在地面上训练的益处是,可以从整体上减轻他们刚刚接触带来的那种紧张感,这样可以让身体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对身体某个部分进行有感知的练习,能很多程度上减少因为肌肉的僵硬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来说,这种由地面慢慢的到把杆的训练方法是让初学者慢慢的学会控制自身的肌肉,逐渐的得到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感应。由地面到把杆的训练是每个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都要学习的基础训练。在舞蹈艺术中,任何用身体作为媒介的运动方式、表现方式都必须要把地面作为它的第一空间区,事实上,在一些舞蹈教学中有非常多的训练都是能够放在“第一空间”内进行练习的它们会把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连贯动作详细的分解成一个或者几个小的动作进行分布学习,当学者的身体肌肉可以达到相应的层次时,在对学者进行难度更大,动作更加复杂的训练。在人机肌肉对力量的强弱和感知能力的把握上都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例中得出: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如果说他在停止了一段时间不联系训练舞蹈,而后突然参加一场演出表演时,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把握住自身的肌肉、速度和力量,因此要想保持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就必须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自身训练,这样才可以保持自身对身体运动能量的把握,这也是普通人都比不上的艺术魅力。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的训练指的是对身体有了一个全面的训练之后再详细的对局部动作进行曲伸学习。例如,颈部和肩部,胸部,腰部段屈伸练习。相反,如果让一个初学者刚开始就做出一套准确的动作,短时间内他们是很难做到,更别说在训练中调控好自身的形体动态,况且它们对自身的韧带和肌肉力量的把握上仍然没有做到可以控制的阶段,训练效果肯定不是很满意的。

由扶把到中间由地面转移到把杆之后,在关于把杆上的训练上,我们可以把训练的场地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在对初学者把杆的训练上,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训练不是随随便便的找个训练地址或者是随便一个地方反复练习,就可以把把杆训练做到完美的,初学者在刚开始在把杆上的训练形态动作时,对把杆会慢慢的产生一种依赖性,这样他们也会慢慢的把握不住动作的连贯性,他们的身体的重心也会慢慢产生一种错觉,一般的话都是完成把杆训练后,进入下一步的中间训练时,如果对中间训练不重视,那么他们的身体将会变的僵硬,没有力感,身体也会左右摇摆,身体重心的稳定性严重不足。假如辅导老师在训练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重心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在它们刚刚接触舞蹈时,给它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力感”知觉,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在舞蹈职业生涯中发展。由单一到组合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由一些简单的动作慢慢的到复杂的组合动作,就像我们的语文由字到短文的发展过程。这些也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可以做到的。单一的动作只是对身体某一个部分进行重复的训练,是舞蹈学习中的起步阶段,也是锻炼耐力和自身力量最好的方法。渐渐的,我们把一些运动幅度不同的单一动作连贯在一起表现出来,就变成了一个组合动作,也就形成了舞蹈,也是运动中的一个高级阶段,从这一套舞蹈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初学者舞蹈训练中的效果。除去身体的软开度,包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流畅以及运动中对身体重心的掌控和使用能力,身体的多种运动技术在这个训练阶段得到较大而有效的提升。更是从课堂至舞台的职业化表演目标的必经之路,由单一动作训练到组合短句训练至剧目表演即是每个独立的单元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逐级提升的统一体。而有效的训练教程缺一不可。

丰富的节奏在舞蹈训练方法中,怎么样去合理的把握运动节奏的变化,一直是训练中重点。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训练时,它们的运动节奏也是不相同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相适应的节奏。比如那些要求肌体有爆发力、灵活性大的项目就需要那种急促的节奏感。那些要求身体柔韧性,控制性比较好的项目就需要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在不同的训练中,穿插一些不同的节奏,那样也会给本身枯燥的运动带来一些乐趣,客观上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训练效率。结语上面讲述的几点,只是一些基本的腰部训练方法。也都是我在进行要不教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还请谅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一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还要不断的结合工作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4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培育

 

开放教育服务文化是我们电大人在开放教育事业中,通过创业、开拓和发展,由师生员工创造、传承、积累和共享的服务理念、行业精神、服务方式、制度规范、行为准则与组织架构等的总和。建设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服务文化,是远程开放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开放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要。开放教育服务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文明教育与物质文明教育相结合,系统服务文化与校内服务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系统共同创建协作共赢的服务文化。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开放教育服务文化,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其中优化网络服务环境,有利于打造开放教育服务文化特色;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电大系统共同创建协作共赢的服务文化,增强系统竞争的软实力;服务地方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网络服务环境,突出开放教育特色

服务文化建设离不开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教育服务。从远程开放大学的角度看,首先要以网络环境为基本载体,发挥网络环境的作用,构建网上服务文化平台和服务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开放教育“网络环境育人”的特色。例如,湖州电大利用网上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做到“以网带学”; 数字图书馆建设;教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的课程一个栏目下的学习材料就有百篇之多;还有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列出了多个相关知识的网站名称,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会学”;还积极探索网上实践训练小论文,尝试通过形式多样的网上模拟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引导系统共同创建,形成协作共赢服务文化

电大系统的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学员和社会满意为目标,以形成系统上下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引导系统共同创建,形成协作共赢服务文化,需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高全电大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平为目标,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任到条、组织到块”的文化建设原则。在工作中体现先进的服务理念、真挚的服务精神和高超的服务艺术。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全社会的电大服务文化体系。

例如,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把电大系统的服务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文化建设的创建活动健康发展。他们围绕各阶段电大的中心工作,密切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使文化建设的创建活动,工作有目标性、目标有阶段性、措施有操作性,增强了创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为落实创建规划,实现创建目标。比如,围绕创建开放大学的热点主题,组织下属分院开展征文和评优活动,并在征文活动过程中加强指导服务,为基层电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平台。又如,县级电大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不够完善,因此在教学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上需要市级电大的大力支持。湖州电大为县级电大提供师资库信息,并主动帮他们做好教师联络服务工作。为了调动开放教育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展示电大的系统凝聚力,电大积极组织和参加了各类文艺活动。与德清电大、长兴电大举行教工篮球比赛。各个班级则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促进同学间互相交流的联谊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和谐发展的电大系统协作氛围。

三、服务地方经济,实现有为有位

电大作为成人教育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社会这一重大功能和责职。电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是个重大课题。电大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市委(县委)市政府(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培养技术型、复合型、知识型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实现有为有位,争取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农民大学生各项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农村实用人才,分院通过讲座、送教下乡、送书下乡等形式,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思维创新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如今年的4月,聘请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张明方教授为300多名农民大学生作了题为《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的专题讲座;分院党员在近几年中,多次下乡在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渠道联络等方面进行了帮扶;在学校图书馆的配合下,在菱湖成校、埭溪成校建立首批“农民大学生图书室”试点,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特别是针对不少学员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具体情况,多年坚持带电脑、带光盘、带资料下乡,将面授课堂设在乡镇小论文,设在村组,设在企业,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实施现场教学,为学员提供最体贴、最周到的教学支持服务。

四、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培养合格的应用人才

电大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比如,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能够以协作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得到及时帮助与解答。

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保证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才能够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事实上,在现代化知识经济社会里,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电大学生如何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电大班主任是学员自主学习的最好启蒙老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50%以上的电大专科学生是外来务工或者农民大学生,学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的学习计划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选课以及面授辅导的具体组织工作、学员和学校间的沟通等方面都需要电大班主任指导。电大班主任肩负着建构开放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以及学员和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怀、合作的学习关系。电大班主任成为开放教育师生教学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的工作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大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的关键。

总之,培育丰富的电大服务文化,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摘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宁国.丰富开放教育服务文化提升电大竞争软实力.中央电大时讯.2010.10.11

[2]中央电大.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N] . 中央电大时讯,2009. 03.20

[3]张瑞强,杨建立,贾金才,等.团队精神培育与学校文化建设[J ] 文教资料.2009.05

第6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0—1

对于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而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明确掌握包括种群以及基因频率在内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够借助于对基因频率的准确计算,理解种群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这一中心内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生物进化理论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形式比较严峻。而借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提供学生参与生物进化理论学习的动力,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归纳推理等多个方面的自主式学习技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导入能够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实现,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结合学生对既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现象的认知降低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难度,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一种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一种类型的抗生素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其杀菌效果势必会有所降低,导致抗生素杀菌效果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菌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展开对这种分析方式不足之处的自主思考。教师可把握教学时机,明确指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无法从根本上对进化原因进行解释,进而引入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基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展开问题的思考,基于对既有知识不足之处的认知接受新知识,从而降低了新知识接受过程中的难度。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知识点——种群

学生要想提高对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其关键在于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传统意义上仅仅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模式显然并不合理,借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以一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且有层次性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推理归纳,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言同样是极为关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材料为载体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的桦尺蠖群体。在一群白色桦尺蠖群体(基因型表现为aa)中偶尔出现有一只黑色的桦尺蠖(基因型表现为Aa)。并且黑色桦尺蠖较白色桦尺蠖而言存活机率更高。那么,这种现象会导致桦尺蠖群体的颜色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在这种问题情境作用之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两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思考:一方面,在整个白色桦尺蠖种群中出现的黑色桦尺蠖生存状况如何呢?另一方面,黑色桦尺蠖所产生的新基因型Aa怎样才能保存下来了?学生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思考,认识到黑色桦尺蠖在整个种群中的命运既有可能存活,同时也有可能死亡。而要想黑色桦尺蠖所携带的新基因型Aa能够保存下来,只有依赖于黑色桦尺蠖对后代的繁殖,并借助于对新基因型的保存最终使得整个桦尺蠖群体发生进化。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即针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并非单单针对个体表现型与环境的适应性能够进行研究,其更多的是研究整个群体中基因组成的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对桦尺蠖群体概念的辨析,学生能够自主归纳推理出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最为关键的知识点,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最基本单位,从而为后续知识点的引入与学习奠定相应基础。

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知识点——基因频率

基于有关对桦尺蠖群体进化现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桦尺蠖群体发生进化现象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中旬基因频率的改变加以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解决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假如在整个桦尺蠖群体当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基因型表现个体,其中3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AA,6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Aa,1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10%。在整个桦尺蠖群体以这样一种基因表现形态方式进行繁殖的情况下,繁殖子代桦尺蠖群体个体所表现出的基因频率是否与繁殖亲代表现一致呢?学生基于对这一问题情境的认知与理解展开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繁殖子一代、子二代以及若干代之后整个桦尺蠖种群的基因频率并不会出现任何改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上计算结果是建立在怎样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呢?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所生存的种群而言,以上五个方面假设条件是否能够完全成立呢?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发现对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所生存的种群而言,要想同时满足包括①种群数目庞大;②种群所有雌性个体及雄性个体间均能够自由且成功繁衍后代;③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迁出与迁入行为;④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自然选择行为以及⑤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变异问题在内的假设条件是不可能的。从而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即种群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4 结束语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覆盖面积大、识记难度高,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整个生物学科的教学课堂比较枯燥与乏味,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借助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以上问题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林强.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04):10—11.

[2] 施小军.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2):178—178.

[3] 谢雪锦.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2):60—61.

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ecological mode which connects the students,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 and so on.

关键词: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second classroom;ecological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逐渐得到了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式。下面,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考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努力建构具有生态特征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从而改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提出。从此,教育生态学开始成为研究教育现象的新视角。“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还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1]”它“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生态学。目前,国内有几本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如曾供职于台湾教育部的李聪明于民国78年出版了《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教授在1990年与诸文蔚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1992年任凯、白燕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2000年范国睿也出版了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教育生态学》分册。此外,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如郑、洪世梅、张天保、赵攀等学者纷纷发表相关论文。

2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3]”“大英语第一课堂的主导地位勿庸置疑。但是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它需要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其延伸和补充,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4]”所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际上是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延伸。但是,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目前,许多文章主要从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存在的失衡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分析不够透彻,因为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还涉及到各类生态群体之间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所以,从该角度来看,第二课堂活动的举行不仅仅涉及到学生和老师,还涉及到学校的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不能顺利地举行的。下面,我们从学生、教师、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等展开阐述。

3.1 学生参与比例小,受益人数少 学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体。但是目前,大一新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大二学生有少部分参加活动;大三大四学生由于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基本上是踪迹难觅。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性质的限制或比赛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资格、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观众,望洋兴叹。

3.2 英语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影响第二课堂的长期开展 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老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老师只是出于对学生及工作的热爱才义务参加活动。但是,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活动,光凭老师的热情是不够的。因为,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及科研任务繁重,老师只能抽业余时间参加学生活动。由于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参与与不参与学生活动并没有什么不同。长久下去,常义务参加学生活动的老师就会产生疲劳感,其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3.3 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应受到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关注。但是,长久以来,在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位置难觅。由于教务主管部门的缺席,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限制。一旦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务主管部门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第二课堂活动只能让位,另择时间和地点;而学生主管部门,长久以来仅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业余活动的一部分,不把它视为学习的一部分。长久下去,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热情就会受到抑制。

4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构建

“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这个系统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断发展。[5]”因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必须突破学生与教师这个封闭的圈子,把学校这个大的生态环境考虑进去,构建一个有活力的生态模式。

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是一个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英语教师为指导的,学校各部门一起周密部署,有计划举行的并有相应的评价模式的动态模式。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以学生干部、英语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学生干部负责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英语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指导;教学、学生及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日程安排、用水、用电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这个合作小组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4.1 举行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受益人数

为避免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少数英语优秀学生的独秀舞台,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充分考虑各类型学生的英语水平,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如英语话剧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受益人数。

4.2 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6]”这说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一定的平时成绩,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偿或指定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老师,肯定教师的热情。

4.3 学校相应部门统一思想,认真安排、配合第二课堂活动 在思想上,学校各部门如教务科、学生科、后勤部门等,都应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达成共识,对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教务部门应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日常教学,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学生管理部门及后勤部门应统一协调安排第二课堂具体活动,对用水、用电、卫生、场所安排等方面给与积极的配合。

5 总结

综上,教育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为大学英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能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处理好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模式构建之后是需要具体实施的,因此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老师应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教育生态视野中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2]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1).

[3]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职业圈,2007(20).

[4]余祖英.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9).

第8篇

1.图书、档案、情报同出一源,历史上很难区分开。早在远古时代的档案、图书、情报是很难区分的,三者同出一源、同为一体。古代档案与图书是名副其实的“一体化”,图书馆与档案馆融为一体。

2.图书、档案、情报具有相同特征。

图书、情报、档案均具有信息性、知识性、服务性这三个特征,图书、情报、档案工作均属提供知识信息的服务工作。

3.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系统论机理。根据贝塔朗菲发现的著名定律:整体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大于各孤立子系统的总和,即整体的发挥不是简单地1+1=2,而是>2。应用到“一体化”研究中,即图书、档案、情报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有着自己的独立功能,但这三个系统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是会小于“一体化”整体功能的,只有图书、档案、情报融为一体后,他们才能产生横向联系与协作,促进图书、档案、情报资源共享,才能产生1+1>2的系统效能。

4.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

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为信息综合管理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综合教育,使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实现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二、高校二级学院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1.工作人员少,管理水平低

二级学院从事图书资料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人员数量很少,特别是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多为文秘或教务人员兼任。图书资料和档案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表现为硬件条件差,普遍缺少相应的管理和利用设施;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程度低,信息共享难以实现。鉴于以上特点,各高校二级学院理应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整合有限的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员,发挥整体服务效能。同时,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与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没有大的冲突,易于为各个方面所接受,在实际操作中障碍较少。

2.数量规模小,信息内容单一

二级学院是各高校的基层单位。由于各高校普遍设有图书馆、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开展高校的图书情报和档案工作,面向全校提供图书情报和档案服务,高校二级学院所拥有的图书资料和档案的数量都比较少,内容和载体形式也比较单一。图书资料多为本学院所设置专业的专业书籍和刊物,档案多为本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形成的教案、毕业论文等。

3.特征更为接近

档案具有信息性和知识性等特征,但其最本质的特性在于其具有原始性,表现在载体上档案往往是孤本,在价值上档案具有历史凭证作用。但对于高校二级学院来说,其保存的档案,如教学管理中形成的教案、毕业论文,其价值更多地体现为情报价值,需要发挥历史凭证作用的档案比较少。因此,二级学院保存的图书和档案,其特征更为接近,均表现为信息性和知识性。

三、高校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的应对措施

1、提升思想认识。

通过研究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实行高校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是档案、图书管理工作适应时展的重要举措,是谋求新形势下图书、档案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理论研究的重点,更是实践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确立高校档案、图书管理新的价值观,树立文献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将档案、图书管理工作与知识创新结合起来,使档案、图书工作从思想到行动实现一次大的变革。

2、统一档案、图书管理的业务标准。

要以一体化管理为目标,研制并应用档案、图书通用的信息处理方法、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彼此之间信息能互相识别、互相利用。逐步协调和统一档案、图书在文献管理、检索方面不一致的地方,组织人员编制和采用适合各系统使用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分类法、著录法、主题法及文献标引法等,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以利于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手段的实现。

3、改革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的文献信息管理机构,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赋予新的文献信息管理机构双重职能(业务与行政管理职能),并在这一机构下设置两个中心,即档案信息中心与图书文献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合理配置档案、图书文献资源,使其呈现出适应知识、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档案、图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高校文献信息管理机构也要多渠道、多途径等集发展资金。以此获得在设备更新、软件升级方面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网络和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建设,建立共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的网络平台,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

5、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实行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必须从现实出发,坚持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要通过每一项一体化活动,使原来的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在融合的过程中彼此平等受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与义务。在利益分配上,可以投入的多少来换取收益;也可事先签好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双方之间的职责、权利及收益。总之,应尽量减少冲突和摩擦,激发双方在一体化过程中的积极性。

6、培养一支适应一体化要求的文献信息管理队伍。

新型的一体化管理,需要精通图书、档案业务工作,熟悉检索技术,并具有计算机技能的通用型管理人才。从未来发展看,以档案、图书为主的文献信息业必然形成“二位一体”的紧密结合机制。面对这一发展趋势,高校文献信息管理机构必须培养一支适应一体化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使之素质不断加强、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知识结构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常青,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贺于,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一体化障碍初探[J],兰台世界(理论版),2007,(3)。

第9篇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技能 研究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特性所在,中学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师是否具有职业技能,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师范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然而,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直未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学生的重视。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随后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规范要求。但从实际考察的情况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师范院校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前师范院校大部分毕业生缺乏从教基本技能,主要表现在:不善于口头表达,不善于板书,不善于组织管理,不会做班主任工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

一、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成因

(一)师范院校“重专业知识,轻师范性”倾向严重。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影响,师范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多倾向于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以增强毕业生择业的竞争力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来提高经济效益,却大大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导致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删之又删、少之又少,基本上只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量的12%左右,这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前苏联、前西德等国家的20%―25%相去甚远,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二)未真正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

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在自己的阵痛中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将这真正纳入课程计划,要让学生联系见习、实习实际来揣摩、涵泳教育教学真谛,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掌握教学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获得教育教学真经。可目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却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证,从未真正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许多系部的多功能教室不给教学法、教学论课程使用,导致该课程教师只能主动牺牲周六、周日、节假日及晚上休息时间带学生看教学实况录像或进行微格训练,无法达到规范化、实效化。正规的训练也无法认真考核,致使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技能训练是额外负担,因而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效果。

(三)师范性强的课程未充分发挥作用。

系统论认为,在教育系统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一端联结着教育资源,一端联结着教育对象,在教与学的矛盾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师范院校的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空洞、枯燥,方法和手段单一、俗套;轻实践,重理论,而理论上又无重大创新和突破的现象。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撰写论文、评定职称时常遭到不公正待遇,认为该课程论文在师范院校里水平低、无意义,由此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恶果。师范性强的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未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而各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师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甚少,知之不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教学法教学论课程教师大多缺基础教育经验。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师范院校各系部讲授教学法、教学论的教师,应该是既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又有教育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可目前师范院校的许多教学法、教学论教师没有中学教育经验,尤其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直接影响到指导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的质量。学生唯一的正规、长时间的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是教育实习,而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不但缺乏指导教师,而且指导教师大多是由不上专业教学法课的其他教师担任,无法保证给实习生及时、有益的正确指导,间接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在训练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但目前的现状是,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常规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应独具优势,与学科专业、教育实习有直接联系,并且课程由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有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未从事过基础教育工作,也不屑于深入中学调研和考察,这样就不能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指导。这些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上的贫困落后。

(二)缺乏规范的管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个系统工程,从实施上来说,师范院校的教务处、各系部应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训练链。但现实情况是,教务处统筹管理此项工作。在理论思考和操作运行中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特别对各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技能的训练、对课程的教学管得较多,一般技能训练抓得较紧,但对学科专业技能训练抓得相对较弱;课内教学较正规,课外分散训练较随意,无论是部门间的分工协作还是训练内容的安排,缺乏整体上的协调、管理上的规范,使本应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陷入目标不统一、活动即兴式、效率低下的怪圈。

(三)缺乏有效的反馈。

养成教师职业技能必须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动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发展效益,必须注意反馈调节功能。而训练计划的安排不当,从根本上压抑和限制了这种功能。师范学生平时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好坏,不易得到检测,只在教育实习前后才能亲身体验。等他们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教师的指导,有所反思、有所进步和提高的时候,教育实习也行将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对技能训练没能充分发挥反馈调节功能而深感遗憾。研究表明,这种动机倾向是理智的和较为直接的,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内驱力,是值得珍惜的。通过综合性实习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还较公正,却因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计划而把它放弃了。

(四)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各师范院校在实际执行中却偏离甚远: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书写规范汉字考核比较规范、正常、成熟外,对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未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考核可以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师范教学工作成效;检验和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更好地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师范教学改革的深入。然而,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

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改革中肩负重任,对青少年的教育、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负有重大职责。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师资,新课程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对师资素质的高要求与师范毕业生质量规格间形成了一定反差,导致师范毕业生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期”延长。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贫困状况从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得到证实,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差。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是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普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亟待加强,采取有效措施贯彻执行国家教委于1992年9月制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进一步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精神,努力抓好师范院校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迫在眉睫,否则将严重影响师范毕业生质量乃至基础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

[2]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