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第1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第2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 效益审计 体系构建

不同的国家,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有不同的提法,在英国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为货币价值审计,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效果性审计,在美国,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绩效审计,虽然不同国度提法不同,且称谓多种多样,但归纳来说,经济效益审计都表现了三方面内容,即经济性、效果、效益,通俗来说,少花钱是经济,花很少的钱把事办好是效果,事情办得又多又好是效益。我国审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概念的界定,管理审计论的审计对象是经济管理行为,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其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审计论是由一个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审查,是一种分析企业经济现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重要方面,改善经营,促进效益提升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包含以下内容,真实合法审计、经营战略审计、管理效能审计经营业务审计,真实合法审计是建立在审计内容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诸多违法造假现象频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式,此种审计方式主要审计会计资料,评判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经营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发展潜能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经营战略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评判,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种审计方式的包括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三方面业务进行审计,采购审计要保证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与数量都符合有关规定,且价格合理,销售审计即包括销售是否合理,收入是否能及时收回等内容,生产审计是审查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资源浪费现象,生产效率高低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密切相关,所以,管理效能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管理审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审计,找出管理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特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建议,其建议不带有强制性,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比较灵活,没有定性规定,效益审计方法也很多,运用大量价值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因为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准确,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而合理,包含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能促成企业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能实现企业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共同发展。这些效益指标体系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效益增减状况,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快速找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方法,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也得到很多青睐。

(二)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方式

在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已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综合评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和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要获取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方式必须科学有效,计算要精准,依据公式进行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有效结论,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为例,必须依据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资产年初数与年末数之和)/2]×100%进行计算。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建立在对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数据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则要考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要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等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评定。

非财务指标避开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虑了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密切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顾客满意度的评定,可将顾客的满意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设置相应分值,最终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有效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用残次品率、顾客投诉率进行评判,如残次品率=残次品数/产成品数。公司潜在发展能力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观察员工积极性了解企业潜在发展能力。

三、结语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出发,最终提出如何让建立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希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臣涛.浅析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J].财会通讯,2007(3):62-6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25-29.

第3篇

内容摘要:在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践中,通过对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分析,逐步认识到,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为此,对如何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提出了几点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审计人员在对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时参考。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双重特征客观评价误区

科技型企业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产品。因此,与工业产品生产型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企业产品形态和技术经济形态。具体地说,科技型企业不仅具有广义的企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科技人才价值。简言之,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这一效益形态的双重特征,对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货币化价值

作为技术经济实体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所从事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科研项目(以下简称“四技”项目)和承揽的一些技术工程服务项目等,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和技术研发。其目的是通过发展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科技生产力和不断提升技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科技型企业的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少必须把握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

以某科技公司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为例。该科技公司通过设立“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并构建以专业研究所和科研项目(课题)为技术经济活动载体的技术经济运行机制,使科研项目(课题)所蕴涵的科技应用价值及其利益关系等核心要素,设置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位置上,以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关系为纽带,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创造科技型企业基础生产力的能量,使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始终处在能够自我发展的最佳状态,并通过创新学科和科研项目(课题)的技术成果,去创造技术经济效益和科技型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

考察科技型企业这一经济活动形态,就不难看出,科技型企业中的专业研究中心,相当于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一个“车间”;合格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就可能创造一个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其产品形态就是这个专家或由他领导全体科技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智力成果。能够向当今社会展示的价值,就是智力成果被货币化了的价值量。这是科技产品社会认可价值的基本特征,也是科技型企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蕴涵在科技型企业基本特征中的经济效益,也就具有货币化的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二)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科技型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并存关系。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首先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双重特征(即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入手,即要既考察人才凝聚能力(即企业特定的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能力(即为企业未来储备的人力资源预计创造货币化价值的能力)所表现的货币价值量;又要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贡献能力。这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企业员工和企业投资人所共同追求的效益评价目标。

就近期情况看,人才凝聚能力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仍然是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稳定前者的同时,应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发展前景和技术经济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积极探求合理的企业、员工与投资人利益共享的目标和效益评价体系,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重点关注的问题。否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将有可能步入误区。

二、客观分析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特征,是把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

科技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形态中的特殊形态,没有现成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可供借鉴。必须在把握其经济效益特征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特征,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切入点。

考察科技型企业转制后走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科技型企业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平均主义”工资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并依此调整企业、专业技术研究部门、科研项目组及广大员工的利益关系,走出一条通过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生产力能量的新路子,从而凝聚了一支学科和专业基本配套的科技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科技人员开拓技术市场的潜力。

据某科技公司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统计年度内,技术专家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7至8倍;专业技术人员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2至3倍,在工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下,当年的技术经济创收总量较往年增长了50%。并在此后三年创造了连续递增50%的技术经济创收业绩。

就单纯的科研创收财务总价值而言,另一组统计数字则表明,由于体制的转换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列举的科技公司3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等于改制前15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的1.75倍;经营利润则为前15年的近3倍。

科技型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具有科技经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关键在于激活和释放科技生产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而科技人才价值难以货币化,正是多少年来科学技术生产力绩效倒挂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科技型企业通过变革企业生产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客观真理性和时代实践性。

(二)把握广义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和科技型企业特有的技术经济内涵指标,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主线。

这里提出的广义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就是指企业财务报告的各类评价指标。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指标。比如说,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以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经济评价指标。

这里提出的技术经济内涵指标,就是指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效益评价应当所特有的技术经济指标。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形态分析,至少需要建立以下几大类指标:

第一类,人力资源储备指标。即依据企业技术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所确定的年度人力资源储备的增长和调整指标。其资源结构与人员分布及其预计产生的货币化价值指标,如某一类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预计给企业直接创造或能影响团队创造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二类,以技术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指标。即科技型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市场领域设置的专业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又依据各自的专业技术特点、进行具有某一技术领域的方向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而应当实现的科研成果项目数和预计产生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三类,技术储备指标。即通过对未来技术市场进行长远规划或阶段性的计划投入、或年度计划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前期研究经费投入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四类,技术平台建设指标。即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实现所必须的成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的货币化投入量;

由此形成具有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持续、递进的指标评价体系。

列举某科技公司初始的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如下:

科技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科目比重指标内容比重考评结果

年度经营业绩40%技术合同总额40%

承担主业技术项目30%

员工收入增加30%

财务指标30%主营业务收入30%

现金流量30%

利润10%

净资产收益率10%

资产保值增值保值额10%

增值率10%

持续发展能力30%、获奖成果、专利30%

年度科研经费自投入30%

培训经费投入20%

人力资源储备、结构优化20%

不难看出,上述指标体系虽带有科技公司起始时的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形态,但已具有明显的科技型企业的业绩指标评价的特征,即:所表明的技术经济效益特点可描述为:力求企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员工、投资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方利益和价值综合性提高。

所表明的利益分配关系可描述为:激励“多盈”的利益驱动机制,使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经济充满活力。

其揭示的重要内涵可描述为:追求科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员工、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并依此实现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愿景目标。

而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技术经济基本特点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即“事业收入-事业支出≥0”;其利益分配关系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足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力的“平均主义”。

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不仅差别之大,而且具有本质的不同。这为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同时,也为把握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找到了切入点。

三、当前,在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其对策提出

误区之一: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的货币化价值。因而人力资源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具有“四技”服务特征的科技型企业,在科技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一般都进入了集团型企业,成了集团型企业的成员单位。如果用企业集团中工业产品生产型成员企业的单一的平均人力资源成本指标,来评价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指标,就意味着将科技人才的“货币化价值”量与一般产业人员的薪酬价值量相提并论,并依此得出评价结论,容易步入“平均主义”的误区。

为此提出:科技型企业与企业集团中工业产品成员企业的单一的人力资源成本,无横向的直接可比性。

误区之二:科技人员往往以地区同类层次薪酬与消费水平为参照系。要定位科技人员和员工的人才货币化价值,从科技型企业以往流失人才的教训看,应以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留得住人才”为前提,防止偏离地区性薪酬与消费的参照水平,单纯以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某一增长因素去评价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容易步入“薪酬孰高”的误区。

为此提出:应以企业所处的地域经济区的中、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为参照系。

误区之三:科技形企业本身就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新生的企业形态。特别是在利益分配关系的处理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容易步入用传统单一的财务报告指标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误区。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会计管理;经济效益

在企业经济管理系统中,会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来说,会计主要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通过对经济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从而对企事业的资金与经济进行价值核算与全方位的指导管理,以促进企事业的经济效益为根本。会计工作主要是对经济信息进行处理、制定财务计划、审查经济活动、参与经济核算与管理等等。然而,所有的会计工作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同样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以会计工作为核心。由此可见,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随着生产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事业必须提高对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笔者将对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会计管理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会计管理之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不可置疑,会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核心系统。而经济管理恰恰是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任务。可见,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会计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诚然,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首先,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又重要工具,是促进经济效益有效提高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通过会计管理,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处理,以记录、分析经济情况、核算价值、监督等手段对企业资金进行掌握与反馈。会计管理的目标在于以最低的成本,促进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次,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也会反过来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管理首先是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和要求而产生与存在的。此外,对企业而言,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管理工作也会相应地显得更重要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简言之,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强会计管理,才会使得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则反过来促进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总而言之,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鉴于会计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显着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管理,以改善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们必须提高重视程度,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队伍

会计人员是会计管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元素,要改善会计管理,就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建设。随着新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会计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会计管理创新观念是首要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转变观念,提高财务意识与经营管理创新意识。此外,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相关专业培训。除了职业上岗前的培训,岗中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很必要,实际操作的能力培训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有侧重地进行培训可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提供保障。除了业务素质的培训之外,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够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队伍,从而为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要强化会计制度,认真落实财务制度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的财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安全。因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财务制度观念与意识,首先要在国家会计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会计、财务制度的建设与落实。这是当前会计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以建立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以此对会计人员的审批、审计等操作程序与工作形成严格的制约,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实现民主管理与财务公开,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地展开。

(三)要利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会计管理,以现代化促进会计管理的有效性

要加强会计管理,就要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而现代科技的运用正是加强会计管理的可性行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现代科技取代过去传统、简单的计算工作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以新的计算机工具与网络系统,不仅可以缩短工作时间,还可以提高核算等工作的精准度,而网络平台的运用也更有利于及时掌握与处理经济信息,有助于对当前经济进行正确的评估与预测。一言以敝之,现代科技可以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会计核算,合理分析与使用资金

既然会计管理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根本任务,那么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而这一职能要通过合理分析与核算、加强资金的管理才得以实现。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工作中最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部分。会计人员必须对财务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计划,控制资金成本的使用与支配,改善经济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因此,加强会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新市场经济背景下,通过会计人员、会计相关制度与会计具体工作内容与手段等方面来加强会计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之,企业是按照市场需要,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现实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加强会计管理是手段,提高经济效益是目的,企业发展是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法制的健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也面临更大的给予。只有重复认识和分析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明确会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加强领导者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法制,规范会计秩序,完善内部监督制度,才能强化会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席酉民,葛京,杨莉,李武.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

[2]方恩慧.管理会计在制造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会计之友(中),2007年1月.

[3]刘璟,刘尚瑜.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J].理论界,2007年1月.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企业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做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使企业财务活动变得更加透明、真实,有利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但是,从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现状来看,其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会计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在会计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保证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2现代化企业的会计审计概述

2.1会计审计的概念

在对企业会计审计问题进行分析前,我们必须对会计审计工作有一个充分地认识,了解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理解:从审计工作定义来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功能是监督功能,即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企业所有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会计活动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的清明与廉洁,同时,也可以督促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2.2会计审计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在新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对自身管理及经营方式进行创新,保证企业管理及经营都能满足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需求。会计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会计审计工作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可以依据会计审计数据,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调配,保证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所以,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审计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3.1会计审计体制的问题

在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企业领导对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并没有深刻地认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名存实亡”,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审计工作职能。此外,企业会计审计的流程与体系不完善,导致审计结果不可靠,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政府层面看,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政府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这对政府的税收、统计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若企业审计工作效果不明显,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1]。

3.2缺乏独立性

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多是私企或股份制企业,企业的管理模式一般都属于领导直属管理,无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由企业领导来进行把控。企业会计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企业领导的影响,尤其是对各项资源的配置和调控等,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签字才能生效。而依据国家审计相关规定,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若会计审计缺乏独立性,则会造成会计审计公正性不足,无法对企业员工的业务进行有效监督,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3缺乏专业的会计审计人员

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大都是从会计部门选出的,其对企业会计工作虽然比较了解,但是,有关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个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分析预测能力不足,无法对企业会计风险进行预防,使得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核算大于监督,审计工作的监督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对企业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常态经济下,企业审计若依旧墨守成规,不去创新审计的内容、模式,则会被时代所淘汰。

4现代企业会计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4.1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保证会计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因此,企业要想做好审计工作,就需要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重新构建新的部门组织机构,给予会计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利和空间,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的监督与风险防范作用。如,企业领导可以将审计部门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让其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工作。

4.2完善会计审计体制

完善体制和体系是规范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对其所有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企业在解决会计审计问题时,首先要对其审计体制进行完善与规范,保证企业会计审计流程的合法性;其次,对于企业会计审计的内容与方式,审计人员也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创新拓展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加强对企业管理机构、组织结构等的综合监督力度,切实保证各项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2]。此外,审计部门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视,在对企业各项会计数据进行审查时要结合当前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供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4.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企业会计审计过程中,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审计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3]。因此,企业在完善会计审计制度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素质及技能的提高。首先,企业需提高人才选拔标准,对人才的审计理论及技能进行严格考查,保证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次,要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会计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

4.4创新会计审计方法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进行创新,建设审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会计审计的发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因此,企业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并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对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操作规范力度,明确员工的工作范围和内容,降低审计工作中的操作风险和人员风险,切实提高企业的会计审计水平和质量。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制定相应的审计体系,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定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从而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会计风险问题,降低企业经营危机的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周亚文.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7(11):221-222.

【2】左兵.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35):223-224.

第6篇

[关键词]查证法 经济效率指标 审计评价 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68-01

经济效益顾名思义就是用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的生产成果之间进行比较。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经济效益差则反之。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效益的优劣,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呢?在审计工作中我们的体会是在做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与切合单位管理体系和本单位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将财务指标(财务部),考核指标(经发部)和人均收入指标(人事部)联系起来,组成系统的整体来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侧重点是检查资金利用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执行目标的效果性,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通过其评价功能,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下面就如何做好经济效益审计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 做好审计前调查

事前调查工作是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它往往关系到最后的审计效果。它直接涉及到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具体项目,一类专项资金等。点多面广,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如果审计前不搞好调查仓促上阵,审计工作就会走弯路。当确定被审计单位后,首先应找单位直接领导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沟通,可以知道单位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人员配备等情况。其次应找单位主管会计了解单位财务情况,包括一些重大事项的问询,还可能找其他当事人了解情况。这样既可以找到审计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和审计线索,也能达到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积极沟通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财务数据审活。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除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主要应用了如下方法。

⑴审计查证法:

审计工作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 , 查阅财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获取证据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查证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项目合同书;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合同及文件;信誉、安全、质量等级评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及有关会议记录;以及影响到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和文件。财务需要查阅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经济统计数据等等。

⑵ 经济效率指标比较法:

指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如资金周转率、成本利润率、投入产出比等进行验算,把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与评价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目标和依据;在做经济效益指标比较之前,除了常规审计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表审法等,还要对其他经济统计表进行联系和对比。其中表审法在审计工作中尤为重要,表审法主要是对会计报表和其他经济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会计报表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照,检查其是否相符,逻辑或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

⑶审计评价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所以局部评价是不能忽视的。在评价中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相互呼应,综合评价,才能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客观的评价。

三.施工成本的审计

施工成本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包括施工生产成本计划的制定和生产控制措施的审查,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找出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与措施。生产成本的审计,主要审查施工支出与预算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施工生产成本控制计划是否落实到位,原始凭证和记录清晰健全,施工费用成本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无少计,虚增利润的情况。

还要通过审计,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潜亏因素,提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措施,施工企业潜亏审计侧重点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为例:1. 原材料,周转材料,存货等的盘亏。有的施工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少计成本,形成潜亏风险。有些在建项目早已完工,却不结转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提折旧或者少提折旧,虚增了当前利润,2. 财务费用形成的潜亏。对一些银行或其它互相拆借资金的单位长期不提利息,使得当期损益虚增,形成财务费用计提不足的潜亏。3. 往来帐目潜亏因素。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其它应收款”明细中,未按规定做坏账处理,形成潜亏,个人备用金长期不处理也将存在一定的潜亏危险。反之也有企业的经营者在本期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为以后年度留言余地,采取多结转成本,多提折旧,多计提利息,多摊费用等等方式,减少当期损益,将本期一部分利润提前吃掉,形成企业潜盈。施工生产成本的审计目的是提出评价各项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应建议单位领导通过预算管理或者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等形式,辅以管理上的措施,加以控制。

四.综合分析

将常规审计方法和经营管理指标,考核指标结合在一起分析。在这些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符合本队经营管理特点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财务方面指标如利润,产值,生产增加值,资金利用率,现金流等等。考核指标包括合同额,年初计划,年底考核结果,生产增加值,经营质量,市场前景和客户满意度等等。还要包括人均收入指标,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公正,员工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劳动生产效率是否满意。

五.归纳整理分析,确定效益审计结果

第7篇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__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__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会计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

(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8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一、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二)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代表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对本部门成员是否遵循单位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进行监督;二是代表国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报表和决算进行审计评价和签署意见,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法规,保障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可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代表国家监督的性质。

(三)内部审计服务的职能

我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领导在宏观决策、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真实数据,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为实现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服务,为保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权益服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业务上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按要求上报审计报告,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为国家实行宏观控制服务,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

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是同一职能的两个方面。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服务的基础,内部审计服务又融于内部审计监督之中,服务是监督目标和宗旨,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二者相互依存。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一旦离开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服务就会缺乏感染力,丧失权威性。离开内部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监督也就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监督是治标,内部审计服务是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因此,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制约与支持的相辅相成关系。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开的,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当中,往往只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服务,这种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不利于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结合某行业实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

重新认识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规范单位管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监督本身也是为本单位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明确了两者的关系,就是找到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基准点,树立内部审计必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目标,这是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立足服务、坚持监督,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更好的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

(二)调整完善审计体制机制

1.清理和修订现有审计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法制建设的逐步规范,以及市场主体遵纪守法观念的加强,经营主体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法经营尤为重要。作为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要从抓审计基础工作入手,对现有的审计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特别是不合理的规定要清理。并及时出台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审计评价公正,结论准确。

2.规范审计程序

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首先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标准,为内部审计监督提供依据,为审计结果的准确;其次要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合理的审计程序可以为审计的公正。

3.转变内审工作重点

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特别注意选择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审计内容除了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应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审计咨询,按照资金流的走向,对人、财、物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监督,通过设立内审指标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以达到内部审计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目标。

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其目的是避免审计工作中的舞弊现象,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一是要继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泛推广参与式的内部审计方式,即在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对象,也就是相关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被审计者认识到彼此的利益相同,都是为本单位经营效益服务,然后确立统一的目标,建立协助关系。

(三)加强领导的服务能力

领导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制约着监督服务的实质性成效。首先,企业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认识到加强审计是改进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持之以恒地重视、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其次,要积极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选拔输送优秀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从而为审计人员发挥职能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协调好审计部门与其他各个工作部门的关系,为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政策变化提供条件,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

(四)强化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成果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一,要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审计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把内部审计队伍打造成为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精的职业化的审计团队,对于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立即调离审计岗位;第二,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审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功底、缜密的职业思维判断能力和宏观政策理论水平;第三,要进一步搞好国外培训、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丰富审计人员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增强从事国际化审计业务的能力。第四,面向社会,吸收人才,制定严格招聘程序,录取高素质、高技术审计骨干,加强审计力量。

(五)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

科技的发展可以带动管理方法的改进,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本身的快捷、准确、可靠性,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从手工审计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应进一步改进审计实施手段,提高审计的信息技术含量,增强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具体措施是:要突出数据库、网络建设以及相关专业软件、业务模型的开发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IT审计、远程审计等,尽快建立起强有力的审计信息化支撑平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某行业目前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信息加工、输出、传送和存储方式均相对滞后,虽然审计机构都配备了计算机,但仍然徘徊于低层次使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约着内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林业经济 转型 发展

林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多年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力求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要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而十七大在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必须转变观念,开扩视野,争取林业的经济、政治、人文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林战略。

一、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的林业经济具有产业经济、资源型经济的属性。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经营森林生态社会系统的行业。传统的林业经济是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其作用的产业经济,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林业经济以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素体现出产业经济属性;同时也以采掘业的典型特征,诸如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企业布局重构和分散等,具有资源型经济的明显弊端。建国初期,我国林业发展走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木材采运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林区出现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木材利用,忽视森林生态等多效益和多种经营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存在很大局限性,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分区发展、林业分工发展等战略思想,但仍然是以木材利用为主,兼顾其他效益的单一发展的林业经济;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采伐森林资源为前提的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开始逐渐显露出弊端。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业性质上,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林业定位上,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如果林区再继续发展单一的林业经济,继续对计划经济形成的“大一统”体制和产业产品结构等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创新,或者消极“等靠要”,必然贻误历史机遇,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并求转变。把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按照实现森林、土地等资源最优配置和森林土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4)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不发展起来,我们就强大不起来,不能总盯着第一产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加强产业投入后续管理。(5)把以砍木头卖钱为主财源转向碳汇经济新财源。培养碳汇,发展碳汇林业,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给林业培养新的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励和引导职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下大力气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广泛培养和吸纳各方面人才不仅是林业企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林业企业只有拥有大量的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受资金、待遇、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利益的驱动使太多的企业原有的人才离开了企业,去寻找更好的发展。经济落后、待遇不合理又很难吸引外面的人才,就连我们林区人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1/5能回到林区,有4/5的人则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另寻高就去了。所以,林业企业要有突破性发展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职工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引导其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职工队伍。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按要素分配,把实际收入和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职工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业历史遗留形成的典型企业办社会体制,富裕人员多,技术改造欠账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管理粗放,内部流失严重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新机制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现代化水平迈进。一是要注重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企业管理是各种要素配置与动作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管理问题、经营问题,更要注重企业的资本运营问题。突出企业资产的增值和产业的发展。使企业管理由单一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再向资本运营管理转变。全部管理必须坚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围绕市场变动进行调度和调整,不断提高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动态组合,随时适应市场环境。二是要注重管理手段的更新。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努力创造企业的管理新路子,使管理更加严、细、实、真。三是要注重管理机制形式的更新。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决策机构。企业通过改制更新,建立起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经营机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和依赖性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联股、联利、联心为纽带,将责、权、利、险联为一体,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关系, 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放型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发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研究制定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主体。

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抓好企业管理的中心,搞好资本运营,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一是控制价格目标。二是原料消耗目标。第二条途径是加强资金管理,控制支出,节约费用。产、供、销、财等部门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加速产量、销售、物资、资金、财务信息的传递,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第三条途径是规模生产,实现降本增效。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降本增产、增销、增利的良好效果。第四条途径是加快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在当今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应重视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辟降低成本途径。同时还要注意项目建设成本,缩短项目建设期,磨合期,突出一个“准”字,把握一个“快”字,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收效益。第五条是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改革人事制度, 体现“肯干、能干、干好”的用人原则,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二是减员增效,精干主体,以适应产品结构调整,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制定科学的劳动定员定额指标,减少非生产人员,优化组合,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入到降低成本的工作中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