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结构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结构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市场结构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从股融资规模效应视角,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股市融资不但没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而出现这种理论和实践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渐进式改革下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对股票市场的定位和制度设计。

一引言

从1993年开始,上市资源的分配一直采取中央政府按行政条块切块下达上市指标和额度,并对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规定,如中国证监会《关于1993年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鼓励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企业,暂不受理金融企业,控制房地产企业,商业企业则各省不能超过一家;1994年l0月了《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暂行规定》,文件除对配股时限、数量等加以限定外,还强调配股募集资金的用途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计委2002年1月《“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人资本市场融资;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局2002年7月联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和银监会2003年12月关于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证监会不能核准含有此类项目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的申请;2004年1月国务院签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认为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中国股市中这种特有的上市机制以及各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股市的资本配置朝着既定的地区和产业倾斜。

另外,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往往就是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过程。比如在1870年至1920年间,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金融资产证券率仅为12%,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仅为8%,与此相适应,其产业结构则表现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时期的特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50%以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仅占25%以上,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述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高度发达,这些国家的金融资产证券率已经高达5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比如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高达l13%,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达到了后工业化的水平——无论从就业比重还是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后来居上跃居首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我国特有的上市机制,还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股市融资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我国股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我国股市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促进作用是否实际存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根据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理论上应该而实际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文献综述

关于股票市场发展与产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以Levine和Allen等人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理论,但是它只是将资本市场纳入研究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则始终停留在宏观数据层面,尚没有导人产业和企业层面。Rajan和Zingales(1998)在Levine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围深入到金融与行业增长率的层面,并通过41个国家、36个行业数据,从一个国家内不同行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考察了金融与行业成长率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挥降低了外源融资的成本,从而把企业从内源融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ThorstenBeck和Levine(2002)在Rajah和Zingales的方法基础上,首先运用跨行业、跨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的相关性,针对银行主导和资本市场主导两种金融体系,检验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在哪种体系中增长更快,主要评价金融机构是否促进资本流向了外部融资依赖性强的产业。Fisman和Love(2003)引人了行业增长机会概念,并认为导致金融发展效应差异的因素与其说是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不如说是行业增长机会。他们的实证过程表明,在单独引入金融发展与增长机会的乘积项或单独引入金融发展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乘积项时,其系数都是显著的。JefreyWurgler(2000)提出了一个新方法:以资本形成对于盈利能力的敏感性(即弹性)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并运用包括28个制造业部门、跨时33年的面板数据,对65个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与国外利用多个国家宏观数据研究不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以国内中观数据为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充满争议。归纳起来,关于股票市场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市融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朱建民和冯登艳(2000)、王军和王忠(2002)、王兰军(2003)、杨德勇和董左卉子(200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弱相关或不相关。殷醒民(1997)通过对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的制造业结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的实际效果是加剧了制造业资金的分散化,并且认为股票市场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没有联系,蔡红艳和阎庆民(2004)度量了行业成长性,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

上述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徐炳胜(2006)为代表的多元统计方法,他主要通过我国资本市场于产业结构有关的经济数据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另一种方法是基于Jeffrey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这个模型的出发点是以市场作为配置主体,而且该模型因为缺乏理论依据、关键变量的内涵无法做严格界定,而遭到研究者们的质疑。基于此,本文将根据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从股市融资规模效应视角,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股市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数据说明

股市融资指标:为了克服异方差和误差项序列相关,本文采用股票市场各年度筹资额分别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衡量。即:股票融资率SR=股票融资额/GDP。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衡量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等指标来衡量。本文选取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和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进行衡量。即:产业结构优化率IR=(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

产业绩效指标: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黑箱理论”即“投入——产业结构——产出”,产业结构在这里实质是承担一种产业转换器作用,而关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的核心,同样是如何促进高效率(绩效好)行业比重的提高和低效率(绩效差)行业比重的下降,从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整体绩效的提高。而产业绩效定义是基于企业集合体的角度,因此,本文选择产业利润率来评价,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多数为各地区的骨干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往往较非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优惠优势,所以以税前净资产利润率IP来评价,即:产业绩效指标IP=(税前利润总额/净资产X100)。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样本期间选取1991—200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和CCER数据分析系统。论文下载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这些序列的矩随时间而变化,然而某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不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平稳性。20世纪80年代初Engle与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就是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但是协整理论并不是对所有非平稳数据都能处理,它所解决的是某些单整序列的关系问题。根据E—G两步发,为防止伪回归产生,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必须检验序列平稳性,即序列单整性检验。单整性是指,如果一个序列经过n阶差分后才能平稳,则称此序列为n阶单整,记为I(n)。同阶单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如果是平稳的,称之为协整。常用的检验方法是ADF法和PP法,本文使用ADF法,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作变量SR、GR、IP时序图,初步判断序列平稳性,识别变量截距、趋势特征。从可以看出,各变量可能不平衡,且都有截距项.

然后,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从表3可以看出,GR、SR、IP的检验统计值大于临界值,说明它们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差分序列AGR和ASR以95%的置信度通过检验,AIP以90%的置信度通过检验,说明AGR、ASR、AIP为平稳序列。显然,可以判定GR、SR、IP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序列。

(三)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协整检验根据上述单整检验结果,SR、GR和IP这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形组合却可能平稳。如果存在平稳的线形组合,这个线形组合则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以产业结构优化率GR、产业绩效指标IP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市场融资率sR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其中1、为随机扰动项,表示GR、IP中sR无法解释的其他因素,对GR和sR、IP和sR分别进行回归,得到模型(1)和模型(2):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1的截距项和系数显著,R=0.560618,调整的R=0.516680,F值=12.75923,P值=0.005079;模型2的截距项显著,而系数不显著,其R=0.246154,调整的R=0.151923,F值=2.612246,P值=0.144704。为了检验模型1中GR和sR是否协整,必须进一步对模型的残差平稳性进行检验。提取模型1残差,记为e,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残差e以95%的置信度通过检验,是平稳的。说明GR和SR是协整的,股票市场融资率和产业结构优化率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股票市场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率降低5.523358个百分点,可见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不但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确定股票市场融资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影响的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由Davi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该模型能解释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ecm),即回归模型1的残差序列e。将ecm滞后一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上述修正误差模型中ecm(一1)系数为负,说明在短期内或因为政策因素影响,或其他随机干扰影响,导致股票市场融资率与产业结构优化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将因误差的修正回到均衡状态。

四结论

第2篇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

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粮食市场选择纯粹垄断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垄断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垄断者的供求均衡点往往较大幅度地偏离最佳交易规模,从而无法协调粮食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宰粮食市场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垄断市场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很难灵敏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使粮食市场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垄断者会通过调整垄断价格,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侵犯消费者利益。我国粮食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差额(即购销差价)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利润。近年来在粮食定购价上升的同时,销价上升幅度更大,农民认为“吃亏”,消费者感到“不划算”,而财政负担过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畅和低效率。

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粮食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数量有限的粮食经营者以及对进入粮食市场设置一定的条件或障碍,可以避免市场过于剧烈的起伏动荡和过度投机。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经营者数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对进入粮食市场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市场发育状况在效率与公平或稳定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但从改革的方向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市场稳定”应该成为确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垄断竞争市场的运行特点和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改革取向的中国粮食市场结构的雏形,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上存在较多的经营者,且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但为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的数量和每个经营者的规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个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都对自己的盈亏负责。政府对每个经营者实行同样的待遇和政策,经营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价格唯一地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价格管制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冯志强.《中国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3]李晖、李林《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4]郑士贵.《论中国粮食市场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8(11)

[5]陆文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农业结构变动效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7)

[6]黄伟俊.《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的流通渠道结构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业研究,2000(07)

[7]林玉贵.《粮食需求结构变化与粮食市场均衡》[J]北京:农业经济,2007(09)

[8]徐时忠.《浅谈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市场建设》[J]长沙: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07)摘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双轨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并配套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第3篇

一、关于银行市场结构的争论

1.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Pagano(1993)在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中,展示了在垄断性的银行结构中,银行会向借款人索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向储户支付较低的储蓄利率,从而减少了市场中可用信贷资金的均衡数量。并且当政府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利率政策时,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还会阻止利率的下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Guzman(2000)在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均衡模型中,通过假定存在两个同样的经济体,其中一个经济体的银行处在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下,另一个则处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下,证实了垄断力量的负面影响。Guzman认为在信贷配给存在的条件下,垄断性的银行会比竞争性的银行更多采用配给的方式来贷款,从而得出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会对资本积累产生压制效应的结论。他指出,在没有信贷配给的情况下,由于垄断势力的作用,企业的贷款利率会更高,考虑到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违约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了。垄断性的银行不得不维持监督企业的高额费用,浪费了本可以被用于借贷的资源,银行的垄断能力导致了银行业的无效率。

Shaffer(1998)分析了1979—1989年间美国各大城镇家庭收入增长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排除了对收入增长起作用的其他因素后,在拥有较多银行的城市中,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从而暗示了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Black和Strahan(2000)调查了银行市场结构对企业活跃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美国跨州以及跨行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在银行集中度较高、银行垄断势力较高的州,新兴企业和新商业社团的数量较少。Jayaratne和Stranhan(1996)估计了美国废除限制银行分支机构的规定对各州收入增长的影响,一般认为,废除此类限制应该被视为增强竞争。发现该规定实施后,各州个人收入以及产量均呈现加速增长的现象,由此预示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Collender和Shaffer(2000)发现,美国大都市地区,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在1973—1984年间为负,而在1984—1996年间却转变为正,这一结果显示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尚无定论。

2.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关于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在新兴企业融资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方面,Petersen和Rajan(1995)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中,没有以往借贷记录的新生企业实际上可能会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更多的信贷:具有垄断力量的银行可以通过“试销性”(introductory)的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新生企业,并在新生企业获得成功后索取较高的贷款利率,以此抽取租金。由于具有垄断市场的能力,银行不用担心会有其他竞争性银行与之抢夺企业资源,因此,这种“先补贴新生企业,后分享成功企业利润”的策略是可行的。反之,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银行不能指望日后能够对成功的企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因而也就不会在新生企业的初创阶段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促进其发展。所以,在没有银行垄断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下,新生企业的贷款利率较高并且其信贷额度被部分配给。

Shaffer(1998)则从筛选的角度论述了垄断性银行市场结构的益处,反驳了银行竞争会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的观点。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甄别的功能,通过对那些具有不同品质的借贷企业加以筛选,来鉴别那些具有潜质的企业。Shaffer发现美国金融市场中,随着市场中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借款人的总体质量反而会下降这一有趣的现象。认为银行的筛选技术还不足以准确揭示借款人真实特性,当银行不能完全甄别借款人的类型时,会有某些高品质的企业被鉴定成低品质企业,反之亦然。考虑到银行很难区别信贷申请是属于已被其他金融机构拒绝的信贷申请,还是属于客户新的贷款申请,被一家或多家银行拒绝的申请人可以继续向其他银行申请。这类曾被拒绝的申请人既可能是高品质的企业,也可能是低品质的企业。如果市场中存在较多数量的银行,且借款人频繁的贷款申请是无成本或低成本,低品质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这种“逆选择”的存在,会导致银行贷款质量下降,贷款银行陷入“胜利者的祸害”(Winner‘sCurse)而丧失利润。Cao和Shi(2000)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也得出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反而会使贷款利率更高、信贷数量更少的结论。Manove,Padilla和Pagano(2000)通过观察银行的借贷策略,考虑了不同市场结构下银行在采用筛选还是作为筛选替代的抵押之间的权衡。银行通过筛选来鉴别高品质的企业,并减少低品质企业的违约风险。因为筛选是耗费成本的活动,如果一家企业提供足额抵押,企业一般不会发生违约并损害到银行的利益,银行就不会有进行费时费力筛选的动机。考虑在高品质企业和低品质企业同时存在的现实世界,高品质企业虽然有更高的概率从事好的投资项目,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只有企业家知道自己是高品质的还是低品质的企业,而银行却并不知情,它只有通过筛选才能鉴别出项目的好坏。在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中,银行将给两类企业提供贷款,一类是那些愿意提供足额抵押品的企业:由于高品质企业从事好项目的概率更高,因项目失败而失去抵押品的概率较低,所以愿意提供足额抵押品;低品质企业从事好项目的概率较低,如果低品质企业模仿高品质企业的做法,也给银行提供抵押品,因项目失败而失去抵押品的概率就很高,这将给低品质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提供抵押品以显示自己是高品质企业”这一显示信号,是低品质企业无法模仿的信号。愿意提供足额抵押品的企业将被银行视为是高品质企业;另一类是不愿意提供抵押品,需要经过精心筛选才能给予贷款的企业。为了弥补筛选费用,向通过筛选的企业所要求的信贷利率要高于向提供抵押品企业所要求的信贷利率。此时,提供抵押品的企业会有部分项目失败,虽然通过抵押品,银行本身并没有损失,但项目的失败会对社会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在垄断性的信贷市场中,由于能够分享项目成功后的剩余,所以银行并没有接受高品质企业抵押品的意愿,而偏好于对所有项目都进行筛选。与接受抵押相比,筛选排除了向部分企业的失败项目分配资源的可能,将能给银行带来更高的信贷回报。从这一点上来看,垄断性的银行结构更有利于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对经济的影响也更为积极。

Dell‘Ariccia(2000)研究了银行对企业筛选的情况,发现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筛选企业的可能性降低了。这可能是由于筛选的过程将耗费大量时间,企业会在此期间失去获取利润的机会;或是由于企业并不愿意暴露项目的真实信贷价格,所导致的被观察企业不情愿被筛选。在银行竞争的格局下,银行有可能会迁就企业不愿被筛选的意愿。在经济衰退期或缓慢增长期,申请信贷的企业很可能是低品质的企业且其信贷申请曾经被其他银行拒绝过,此时银行对企业进行筛选是较佳的策略。然而,在经济扩张时期,由于存在着较多高品质且未经甄别的新生企业,基于获取市场份额角度考虑,银行可能会向未经筛选的企业提供贷款。银行在经济循环周期的上升阶段承担了较高的风险,一旦经济循环周期落人不景气阶段,银行就有可能陷入贷款难以收回的困境。反之,在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中,垄断银行一般不会迁就企业的意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银行信贷随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

Petersen和Rajah(1995)在对美国处于具有不同银行集中程度的市场中,代表性的小型商业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在银行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小型商业企业的信贷较易获得;并且,较为年轻的企业在具有更高银行集中度的市场中,支付的贷款利率更为低廉。Shaffer(1998)也发现在银行数量相对较多的大城市中,银行能够索取更高的贷款利率。Bonaccorsi和Dell‘Ariccia(2000)分析了意大利各省以及各行业数据,发现在银行集中度较高的省份,新企业的诞生率也较高。对那些信息更为不透明产业中的新兴企业来讲,银行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筛选甄别企业的品质,银行集中度与新企业诞生率的正相关性尤为显著。

二、对银行市场结构的权衡

鉴于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Cetorelli和Peretto(2000)针对两者之间的权衡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一个古诺模型,来说明N家银行在个人储蓄以及向企业借贷资金等方面的相互竞争对经济的影响。假定那些拥有筛选技术的银行,能够花费一定的成本区分开高品质及低品质企业。虽然银行甄别的结果不会被第三者所观察到,但其他银行作为竞争者,能够通过观察这家银行是否会扩大或否决贷款来获取被筛选企业的信息。信息的外溢产生了搭便车问题,导致银行筛选成本的上升,削弱了银行以信息为基础的有效借贷策略。Cetorelli和Peretto进而把他们的模型从论证肩负着甄别企业成功率任务的银行最佳借贷策略问题,扩展到既有被筛选过的“安全”贷款,又有未被筛选过的“风险”贷款时银行借贷最佳策略。在此模型下,信贷市场是内生分割的:一部分低品质的企业一直被筛选且信贷仅向那些高品质的企业扩展,而其他剩余的企业则无视其品质特性,不予区别地实施信贷配给政策。信贷市场中这两部分相对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着经济发展的路径。在这一理论框架中,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种:一方面,银行数量越少,信贷市场中的总体信贷规模也越少;另一方面,银行数量越少,对于银行来说甄别项目的激励越大,更多的资金因而能够被有效地分配给高品质的企业,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得到提高。

所以,银行的数量决定了信贷市场总体信贷规模及其效率间的权衡。反过来,信贷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又决定了资本积累的回报,进而决定了储蓄。由于这种权衡的存在,银行市场结构与单位资本的稳态收入间可能不会是单调的关系。换言之,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银行市场结构既不是垄断的市场,也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对信贷存在着过度需求的市场。由此可得出以下建议,由于政府政策会影响到银行市场结构,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可以通过控制银行间的竞争程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直接控制的银行对经济的影响

在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由政府控制的银行。LaPortaetal.(2000)调查发现,在信贷市场中,国有银行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人均资本收入和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越低,从而证实了国有银行的效率较低,难以实现资本的最佳配置。此外,他还发现国有银行垄断程度高的国家金融市场发展也较为缓慢。Cetorelli和Gambera(2001)对政府控制银行的强弱程度能否影响银行在产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检验后发现,在银行集中度较高且政府对银行控制程度较高的国家,银行高集中度对于高度依赖于外部融资产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消失了。实证结果显示,由政府所控制的银行市场垄断只能导致银行效率的降低。他们也没有发现国有银行对市场的垄断力量能够导致银行更有效地筛选企业,并且国有银行也不存在与贷款企业建立并保持良好借贷关系的意愿。他们认为,这种政府高度控制的垄断性银行之所以没有对经济起到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因为国有银行更乐于从事政治目标最大化活动,偏离了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四、银行业结构对其他行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决定行业市场结构的因素中,银行的市场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外部融资的可获得性,起到了进入壁垒的作用,从而对其他产业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影响。然而,无论银行垄断程度的增加会导致各行业部门垄断程度的增加或是减少,即不管它是提高或是降低了进入壁垒,都无法事先得知。

从实证上看,一方面,更具有垄断性的银行能够提高企业早期的发展速度。随着企业的成熟,它会产生向那些潜在的新进入企业借贷的偏好。这与。Petersen和Raian(1995)所描述的银行理是一致的。驱使垄断性银行向新兴企业融资的动力,在于获得企业成长后从企业利润流中抽取租金的机会。考虑到在行业发育更为成熟的阶段,新企业的进入会增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这将削弱原先银行所扶持企业的利润。因此,在成熟的产业部门,银行也会有限制新企业获得信贷的激励。此外,银行也会考虑它在其他方面的某些既得利益:维持银行在市场的高集中度,会有助于银行参与到现有客户的经营中去,从而与现有客户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银行还可能会通过牺牲从新的进入者身上所获取的利益,来换取现有企业的信任,从而引导这些企业的战略决策。此时,银行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了。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会导致银行偏好新的市场进入者,因为新兴企业一般都具有更高回报的项目以及更为新颖的技术,能够保证银行更高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的集中将导致竞争性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形成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型企业。

总之,新兴企业在垄断性银行市场结构下信贷的可获得性,对新兴企业所在行业未来的成长性影响较大。在某种程度上,银行将面临着新企业进入引发企业竞争对银行原有收益的影响与新企业进入给银行所带入的新的利润之间的权衡,银行最终的权衡结果将影响到该行业的市场结构。

Cetorelli(2001)使用从17个OECD国家中所获取的包括35个制造行业的数据,对上述观点加以判断。发现在企业规模高度依赖于外部融资的部门中,银行业更为集中的国家,企业规模确实更大。他同时根据已有的实证结果考察了外部融资规模对行业的影响,发现无论银行集中对行业垄断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于更依赖于银行融资的企业来说,影响程度更深。

五、对中国银行业的启迪

1.关于发展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市场是四大银行垄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及金融资源的市场结构。但由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四大银行并不能有效解决关于中小企业项目融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限制了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根据本文的分析,大量金融机构的存在,会导致有贷款意愿的企业之间缺乏竞争,而众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贷款质量难免下降。如果完全放开银行业的准入限制,银行数量会快速增加,这将导致借款人总体质量的下降,反而会使信贷市场陷入贷款利率升高和信贷数量减少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分配。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控制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的数量,适度发展民营银行。

第4篇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旅游需求与供给双方互动的过程,必须从旅游目的地属性与旅游市场属性两个方面予以考察。从旅游系统特性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情感、偏好和旅行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来看,将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传统的需求模型对这些问题做了简化处理,因此已有的旅游需求模型用来描述旅游市场结构不精确,用来激发或改变消费者旅行行为的策略不敏感,不能满意解释旅游流的时空特性[1]。

在旅游规划和研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市场圈层结构来源于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最早诞生于物理学,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中各种人类相互作用聚集流的研究,如人口迁移、旅行、通讯、商品运送、城市内部交通等[2]。

克朗蓬(CramponLJ)首先证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沃尔夫(WolfeRI)、爱德华兹(EdwardsSL)和切萨里诺(CesarioFJ)等在随后几年中对旅游市场的引力模型做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中国,保继刚等学者将这一模型和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中做了运用和讨论[3]。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式中:T为客源旅行强度的某种量度,P为客源地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某种量度,A为目的地吸引力的某种量度,D为以距离为主的旅行成本的某种量度,G为经验常数。当然各个变量上面一般还有经验指数。根据这一模型,诞生了今天旅游规划和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旅游市场圈层结构。旅游市场根据距离远近被分为一级市场(基本市场、核心市场)、二级市场(次要市场、一般市场)和三级市场(机会市场)。

然而在许多具体研究对象面前,我们发现,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常常发生变异。一些时候,这种变异是显著和至关重要的,有必要对这种变异的影响因素和变异模式做认真的探讨。

2旅游市场圈层结构变异的因素

2.1均质条件的破坏

旅游市场圈层结构理论的假设——均质环境于现实中原本不存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非均质分布势必要影响圈层结构的面貌。

例如人口的非均质分布,使得大城市总会比小城市和乡村在同等几何空间内蕴藏了更大的旅游市场。因而,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我们通常首先将市场定位的目光投向附近的大城市。河南信阳市旅游业将武汉市作为首要目标市场,而不是距离更近的驻马店、漯河等城市,就是这一道理①。

除了人口,由于经济条件的非均质分布,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出游率更高,在相同的人口和距离条件下,它们会成为更为重要的市场。根据2000年山东省泰安市旅游局进行的调查,北京游客与河北游客数量相当②。而到达辽宁葫芦岛市的北京游客显著多于河北游客③。这些状况与单纯考察距离和人口总量因素的结论显然不符。

2.2交通线路的影响

交通线路是游客进入的通道,它的分布直接影响游客进入的便捷程度和成本。因而,在最为重要的交通线路方向上,旅游市场圈层结构将出现“突起”,这与城市和产业的空间生长有些类似[3]。

位于辽西走廊葫芦岛和河西走廊的酒泉市,旅游市场都存在沿交通大通道伸展的情况④。但是,由于重要交通线路的布局与重要城镇的分布通常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而交通线路对旅游市场结构的影响可能被前述人口与经济分布的影响所叠加遮蔽。同时,交通线路的布局也与地理因素有关,例如,山西省中部的交通动脉多沿汾河谷地纵向分布,这也导致临汾市旅游市场的圈层结构沿谷地纵向“突起”⑤。

2.3消费门槛的影响

对于旅游区和具体的旅游产品,一些非大众化的高端旅游产品会形成明显的消费门槛。例如对于高档次的温泉度假村,临近乡村和一般城镇居民不具备消费能力,这些旅游产品势必跳出临近空间,直接投放高端客源聚集地。通俗地说,它们就不是为本地客人准备的。

例如旅游,由于交通成本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成为高端旅游消费。根据2002年的统计,在其国内旅游市场格局中,占据前五位的是北京(20.2%)、四川(16.3%)、广东(9.1%)、上海(8.1%)、福建(4.2%),这其中恐怕只有四川凭借的是距离优势,而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华中一带游客所占比例仅有5%。而且,在旅游客源构成中,海外游客比例很大,有大约一半的旅游收入来自海外游客⑥。在这里,消费门槛的影响表现得很突出。

对于特定的高端旅游产品,它的市场圈层可能受到严重扭曲,甚至成为一些互不相联的“市场岛”,这些“市场岛”是达到消费门槛的城市和人群,而周边大范围的区域则不在市场区内。

同时,“基本客源市场”概念可能由此遭到挑战。由本地或周边市民构成的所谓“基本市场”可能不复存在。一个旅游产品和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是否应当首先要满足本地居民需求成为疑问。

2.4消费偏好的影响

如同一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特征,不同地域的旅游者也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例如欧洲游客希望放松和享受,喜欢自助游。美国游客以休闲为主,探险和生态旅游都很喜欢。日本游客喜欢休闲和观光度假,对登山、滑雪、冲浪和疗养等专题旅游也很感兴趣,同时对佛教等历史文化很感兴趣。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旅游市场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旅游和敦煌旅游,日本游客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就与他们的文化渊源导致的消费偏好有关⑦。在湖北黄冈白潭湖景区的开发中,考虑到黄石市工业污染严重,市民游憩空间不足,将黄石市确定为最重要的目标市场,也是基于消费偏好的考虑⑧。一些特殊的专业型旅游资源,例如考古研修型资源,只对个别城市中的特殊人群有吸引力,消费偏好将成为市场研究的主要考虑因素。

2.5“反向旅游”消费倾向的影响

在旅游这一特殊消费活动中,消费偏好往往产生“反向旅游”的倾向。我们把旅游目的地景观(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等。下同)与游客原住地景观、已经感知过的景观之间的“极端差异”称作“反向”,如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山区与平原、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雨季与旱季)、东方与西方、盛夏与隆冬、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安全舒适环境与紧张刺激经历……,把“追求景观差异极大化”的旅游行为称作“反向旅游”。如城里人到乡下寻求自然野趣,现代人到穷乡僻壤体验简朴生活,西方人到东方古都访问胡同、四合院,内陆人到大海边欣赏波涛汹涌的浪花等等,都是“反向旅游”。

根据我们所作北京市居民郊游意象程度调查,越是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居民,郊游愿望越强,而海南岛冬季旅游大受北方人欢迎也是“反向旅游”消费倾向的体现。

关于“反向旅游”的研究不多,但是它对于“基本市场”概念的摈弃,对于旅游市场圈层结构的破坏最为彻底,值得今后加强研究。

2.6特殊因素的影响

亲缘关系、工作和商务关系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因素,也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在山东乳山市的银滩景区,大庆石油部门由单位组织建房,形成了数个大型生活小区,大量退休职工举家迁居与此。由此,在相距遥远的两座城市中建立起了紧密的亲缘关系,大庆成为乳山旅游重要的客源市场地⑨。

在,由于关系的确定,一些内地省市与相关地市的人员交流相对频繁。2002年,来自15个对口省市的游客占到国内游客总数的81.6%。而将人次排列,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和福建,恰恰是国内市场前五位的省区⑥。2003年,广东省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占到全国的四成⑩,这恐怕与粤港间的经贸联系(也有亲缘关系)密不可分。可见工作和商务关系也对旅游市场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行政区界,特别是国界对于旅游成本的增加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过去,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之间,东北地区与朝鲜之间的旅游往来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影响。世界上尚有一些国家不能成为另一些国家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因素极大地改变了理论上的圈层结构。

3旅游市场圈层结构变异的模式

3.1变异模式一:场空间变形

由旅游目的地或吸引点构成的“引力场”——市场圈层,在“导体、绝缘体”——地理、经济、文化等非均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形,如同电场等势线的变形一般。由于非均质的状况是普遍的,这一空间结构更为接近一般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状况(图1)。

图1旅游市场圈层变异的场空间变形模式

Fig.1Modeoftransmogrificationoffieldspace

3.2变异模式二:轴向拉伸

由交通条件导致市场圈层沿主要交通通道生长“突起”,如同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与产业拓展模式[3]。如河北玉田、辽宁葫芦岛等受重要交通通道影响强烈的旅游目的地将产生此类的市场空间结构(11)。

图2旅游市场圈层变异的轴向拉伸模式

Fig.2Modeofextendingalongaxes

图3旅游市场圈层变异的市场孤岛与群岛模式

Fig.3Modeofmarketislandandarchipelago

3.3变异模式三:市场孤岛与群岛

高端旅游产品受到消费门槛因素的影响强烈,只有少数城市的部分居民能够消费,其市场空间结构将呈现市场岛(群岛)形式。对于消费偏好极为显著或者消费门槛极高,或者有极为特殊的社会文化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市场指向将非常集中,其营销策略也相应的为“集中突破”,这类旅游市场将呈现极端的市场孤岛形式。

4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的确定过程

4.1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旅游产品与旅游目的地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塑造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

旅游市场的圈层结构是研究的一个基础,它依循吸引力距离递减的原理,符合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关系,符合经济学、地理学和物理学的一般规律。但是,多种因素对这一空间结构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这在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在将来的旅游规划和经营过程中,理应对文中讨论的各种影响因素加以研究,特别是对多种因素要做综合考查。

4.2多模式的综合运用

旅游产品与旅游目的地究竟更接近于一般的圈层结构模式,还是场空间变形模式,轴向拉伸模式,或是市场孤岛与群岛模式,不能简单搬用在研究对象上。由于各个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条件千差万别,所受影响复杂且不同,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模式,结合各自条件做具体分析。

4.3动态变化与平衡

由于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的变化,由于影响市场空间结构诸多因素的变化,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必然的。一种空间结构的表现,是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关注和把握市场的动态变化,是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所必须做到的。

例如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中国内地游客到越南、香港等地的旅游成本已经大大降低,加之中国游客消费水平的变化,对于越南、香港和将来的台湾地区,中国内地在其旅游市场空间中的地位势必发生重大变化。

近年来,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在中国内地地区十分明显,中国游客消费能力明显提高,高速公路、铁路升级和私家车的普及将一些目的地的市场空间大大延伸了。青藏铁路的修建,将彻底改变旅游的交通条件,也将降低旅游消费门槛,对于旅游市场的影响将十分显著。

在旅游产品的不同开发阶段,产品不同,面对的消费对象也会不同,市场空间将相应变化。对于微观的旅游经营者,由于不同阶段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向,它们的市场空间结构可能经历由主攻一个目标市场(孤岛形)向多向展开(群岛形或圈层形)的过程。

4.4尝试:一个更符合现实意义的市场空间结构分析模型

将全部空间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空间元,从中任意选取空间元S[,i],建立市场空间结构分析模型:

选取一个标准空间元(通常是经验判断的最重要市场)S,计算其市场规模指数:

将各空间元的市场规模指数与其比较得出它们的市场等级指数:

市场等级指数的分布情况可作为划分市场等级的依据。实际研究中,并不需要将全部空间划分空间元,可以根据基本经验,选取若干有研究意义的空间元。由于最终得到的是与标准空间元的比较值,一些指标变量的数值可以采用比较值,大大简化了实际处理过程。

以信阳鸡公山景区的国内市场分析来示意此方法。选取武汉市区为标准空间元,各空间元的市场等级指数如表2所示。总之,在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客观、全面和动态的把握市场规律。文章所做分析和初步结论应当在今后做进一步讨论和完善。

注释:

①信阳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提升策划(征求意见稿).课题组,2005。

②山东省泰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课题组,2003。

③葫芦岛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020年)(征求意见稿).课题组,2006。

④酒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2003。

⑤临汾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2004。

⑥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初稿).课题组,2003。

⑦酒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2003。

⑧湖北省白潭湖景区总体规划.课题组,2001。

⑨山东省乳山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课题组,2005。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从股市融资规模效应视角,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股市融资不但没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而出现这种理论和实践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渐进式改革下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对股票市场的定位和制度设计。

一引言

从1993年开始,上市资源的分配一直采取中央政府按行政条块切块下达上市指标和额度,并对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规定,如中国证监会《关于1993年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鼓励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企业,暂不受理金融企业,控制房地产企业,商业企业则各省不能超过一家;1994年l0月了《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暂行规定》,文件除对配股时限、数量等加以限定外,还强调配股募集资金的用途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计委2002年1月《“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人资本市场融资;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局2002年7月联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和银监会2003年12月关于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证监会不能核准含有此类项目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的申请;2004年1月国务院签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认为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中国股市中这种特有的上市机制以及各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股市的资本配置朝着既定的地区和产业倾斜。

另外,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往往就是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过程。比如在1870年至1920年间,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金融资产证券率仅为12%,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仅为8%,与此相适应,其产业结构则表现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时期的特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50%以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仅占25%以上,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述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高度发达,这些国家的金融资产证券率已经高达5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比如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高达l13%,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达到了后工业化的水平——无论从就业比重还是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后来居上跃居首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我国特有的上市机制,还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股市融资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我国股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我国股市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促进作用是否实际存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根据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理论上应该而实际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文献综述

关于股票市场发展与产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以Levine和Allen等人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理论,但是它只是将资本市场纳入研究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则始终停留在宏观数据层面,尚没有导人产业和企业层面。Rajan和Zingales(1998)在Levine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围深入到金融与行业增长率的层面,并通过41个国家、36个行业数据,从一个国家内不同行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考察了金融与行业成长率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挥降低了外源融资的成本,从而把企业从内源融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ThorstenBeck和Levine(2002)在Rajah和Zingales的方法基础上,首先运用跨行业、跨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的相关性,针对银行主导和资本市场主导两种金融体系,检验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在哪种体系中增长更快,主要评价金融机构是否促进资本流向了外部融资依赖性强的产业。Fisman和Love(2003)引人了行业增长机会概念,并认为导致金融发展效应差异的因素与其说是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不如说是行业增长机会。他们的实证过程表明,在单独引入金融发展与增长机会的乘积项或单独引入金融发展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乘积项时,其系数都是显著的。JefreyWurgler(2000)提出了一个新方法:以资本形成对于盈利能力的敏感性(即弹性)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并运用包括28个制造业部门、跨时33年的面板数据,对65个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与国外利用多个国家宏观数据研究不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以国内中观数据为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充满争议。归纳起来,关于股票市场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市融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朱建民和冯登艳(2000)、王军和王忠(2002)、王兰军(2003)、杨德勇和董左卉子(200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弱相关或不相关。殷醒民(1997)通过对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的制造业结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的实际效果是加剧了制造业资金的分散化,并且认为股票市场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没有联系,蔡红艳和阎庆民(2004)度量了行业成长性,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

上述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徐炳胜(2006)为代表的多元统计方法,他主要通过我国资本市场于产业结构有关的经济数据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另一种方法是基于Jeffrey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这个模型的出发点是以市场作为配置主体,而且该模型因为缺乏理论依据、关键变量的内涵无法做严格界定,而遭到研究者们的质疑。基于此,本文将根据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从股市融资规模效应视角,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股市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数据说明股市融资指标:为了克服异方差和误差项序列相关,本文采用股票市场各年度筹资额分别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衡量。即:股票融资率SR=股票融资额/GDP。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衡量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等指标来衡量。本文选取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和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进行衡量。即:产业结构优化率IR=(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

产业绩效指标: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黑箱理论”即“投入——产业结构——产出”,产业结构在这里实质是承担一种产业转换器作用,而关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的核心,同样是如何促进高效率(绩效好)行业比重的提高和低效率(绩效差)行业比重的下降,从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整体绩效的提高。而产业绩效定义是基于企业集合体的角度,因此,本文选择产业利润率来评价,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多数为各地区的骨干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往往较非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优惠优势,所以以税前净资产利润率IP来评价,即:产业绩效指标IP=(税前利润总额/净资产X100)。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样本期间选取1991—200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和CCER数据分析系统。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这些序列的矩随时间而变化,然而某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不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平稳性。20世纪80年代初Engle与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就是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但是协整理论并不是对所有非平稳数据都能处理,它所解决的是某些单整序列的关系问题。根据E—G两步发,为防止伪回归产生,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必须检验序列平稳性,即序列单整性检验。单整性是指,如果一个序列经过n阶差分后才能平稳,则称此序列为n阶单整,记为I(n)。同阶单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如果是平稳的,称之为协整。常用的检验方法是ADF法和PP法,本文使用ADF法,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作变量SR、GR、IP时序图(见图1),初步判断序列平稳性,识别变量截距、趋势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可能不平衡,且都有截距项。然后,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GR、SR、IP的检验统计值大于临界值,说明它们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差分序列AGR和ASR以95%的置信度通过检验,AIP以90%的置信度通过检验,说明AGR、ASR、AIP为平稳序列。显然,可以判定GR、SR、IP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序列。

(三)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协整检验根据上述单整检验结果,SR、GR和IP这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形组合却可能平稳。如果存在平稳的线形组合,这个线形组合则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以产业结构优化率GR、产业绩效指标IP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市场融资率sR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其中1、为随机扰动项,表示GR、IP中sR无法解释的其他因素,对GR和sR、IP和sR分别进行回归,得到模型(1)和模型(2):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1的截距项和系数显著,R=0.560618,调整的R=0.516680,F值=12.75923,P值=0.005079;模型2的截距项显著,而系数不显著,其R=0.246154,调整的R=0.151923,F值=2.612246,P值=0.144704。为了检验模型1中GR和sR是否协整,必须进一步对模型的残差平稳性进行检验。提取模型1残差,记为e,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残差e以95%的置信度通过检验,是平稳的。说明GR和SR是协整的,股票市场融资率和产业结构优化率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股票市场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率降低5.523358个百分点,可见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不但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确定股票市场融资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影响的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由Davi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该模型能解释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ecm),即回归模型1的残差序列e。将ecm滞后一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修正误差模型中ecm(一1)系数为负,说明在短期内或因为政策因素影响,或其他随机干扰影响,导致股票市场融资率与产业结构优化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将因误差的修正回到均衡状态。:

四结论

第6篇

不可否认,以上命题和实践,为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培育和市场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物业管理能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断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类型市场,我们的目光只停留在一个较为狭义的范围是不够的。应该从较广义的和宏观的角度对物业管理的各主客体及领域在较深层次上的实践进行认识和探讨。使物业管理市场培育和市场化发展能够更广泛、更深刻、更完善。

本文拟就物业管理区域化整合、物业管理规模扩张、专业化细分以及物业管理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问题,谈谈物业管理市场结构调整的策略和途径。

一、分散物业管理的区域性整合,是调整物业管理市场容量和供给关系的重要内容

物业管理市场容量小,供给关系不顺畅是影响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说供给不足并不是说我们的房屋建筑存量小,而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零散性和一些开发商大而全、小而全的计划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数量不断膨胀所带来的。

现实中,与一些管理规模大、管理效果好的大型住宅区、工业区和大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零星分散的物业。以及一些在一定规划区域内分块建设并实行多头管理的物业项目。这类物业原本就缺乏在规划和规模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多头管理的高成本,以及相互间的不协调,从而一方面影响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标准,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使物业管理企业不能形成良性运作和产生有效利润,严重地影响到物业管理市场发育及行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

(一)政府协调

区分不同情况和类型,一方面对于政府统一规划的、由多家开发商分别开发的小区、工业区和特殊功能园区的物业管理最好应由政府出面直接协调或由政府牵头,通过业主的参与进行公开招投标。深圳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对深圳市住宅局一个20万平方米规划完整,但由12个开发商建设和12家管理单位管理的小区实行了整合,通过公开招投标在12家管理单位中选出了一家管理能力、服务水准和经济实力都较强的甲级物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接管后该公司在小区内拆除了隔障,进行了环境整冶,统一了区内形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标准,理顺收费标准和行为,受到了业主的好评,同时也降低了这家公司在这个小区的管理成本,形成了效益回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原本元统一规划、无规则小区环境的老旧小区,政府可在进行区域整治或老区改造的过程中,统一规划定区域的物业管理,进行物业管理的规模整合。另外,还可以结合房管所的转制,本着少设机构,扩大规模,方便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将区房管所的管辖区域按照定的规模或区划进行划分,形成房管所转,制后的高效、低耗、适应市场的良性局面

(二)市场调整

一方面,使开发商尤其是一些小开发商和只有单项开发权的开发商认识到物业管理并不一定能成为开发商项目开发后的利润来源点。严格说,开发商如果没有相应的自有物业留给物业管理公司,而物业管理公司又没有其它的经营项目和能力的话,单凭某一项目的物业管理所收取的管理费是与开发商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按现行规定在管理费中可提取不超过一定比例的佣金,也只是由管理处一级上交给物业管理公司一级。而且当一个项目的管理费总额(由于是政府订价和政府指导价标准)尚不足以完成运作成本所需时,这个佣金实际上是空头的。现在有的开发商不交给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也不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而成立个管理部,实质是统管物业管理费用,使管理费该用的用不到位,物业管理该维护的维护不到位,而尽量使管理费剩余形成利润,这是严重侵害业主利益的情况。如果开发商能明白这种关系,知晓不能长期侵占业主利益时,很多小型物业管理公司和大量非公司的管理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进入合并和重组行列。另一方面,使业主认识到,有的小区虽然小环境不错,但由于管理规模小,管理成本高,必然要使业主的支出增加,同时也会使管理服务水准下降。那么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促进与周边小区的整合,尤其是在业主大会成立后重新聘请物业管理企业时,要把能否进行区域整合和在周边区域范围内挑选比较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做为主要内容来考虑,实现完全市场化的整合小区和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此外,随着物业管理企业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企业最应明白的就是规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在目前很多物业管理企业还依附在开发商膝下的时候,要看到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开发商,尤其是小开发商和单项开发商是不会永远给业主补贴的。那么小型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前景到底如何,要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尽早向联合、重组或并购的市场化道路上靠拢。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来看,市场或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从出现、增长到调整、优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我们再做一个比较,以深圳为例,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的数量为数近500,形成规模的公司不足100家,最大的公司本地管理面积不足500平方米,而从事物业管理的各类机构达700多家,深圳市的总人口只有400万。相比较、香港物业管理公司总数亦为500家,形成规模的公司也是100家,而管理面积最多的可达1-2千万平方米,香港基本没有什么公司的管理机构,人口将近700。比较之下,深圳的物业管理企业或机构减掉3-5百家是一点都不多的。

二、物业管理规模扩张和专业化细分,是调整物业管理市场份额和重新划分市场的必然。

时下,有一种认识认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就是物业管理企业能否对外承接别人的项目或有否到外地去承接项目为标志。这是由于人们人为的把物业管理市场视为以管理面积为主的意识造成的,认为有了管理面积就有了物业管理市场的一切。同时,又在传统计划体制影响下,坚守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似乎要把计划体制下的后勤管理改革需要推向社会的内容一古脑地全盘接收,把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变成了物业管理的小社会。当然,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全面的综合发展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在90年代初社会上清洁公司的运作水平和能力不能满足我们有些大物业公司的管理标准。到90年代中期一些物业公司又纷纷把包给专业公司的清洁工作收回来,自已重新成立清洁队,但当清洁行业做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类型市场形成后,其专业化、低成本、高标准的优势一定会在这个市场中立足,现在又有很多物业公司采用了分包方式,有条件和能力的公司亦有组建专业公司的,将清洁工作在自己的具体操作内容中分离出

去。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肯定物业管理的大而全、小而全或叫综合一体化所起到的历史作用。问题是:很多个原属于物业管理大市场或相关市场的新兴类型市场己经出现,我们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在新一轮类型市场划分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在物业管理的微观范围寻找市场

目前,一些有一定规模和有某些方面专业能力特长的公司已组建了一些独立核算的如电梯公司、机电公司、绿化公司、清洁公司等,这些公司成立的基础大都是原物业公司自有业务,能满足专业公司的基本运作,再根据其经验特长,向社会承担相关业务。这个途径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一哄而上搞专业公司,搞了专业公司不走向市场没有意义,走向市场,竞争不过别人就更没有意义,所以搞不了专业公司的可以请专业公司来替我们打工。向专业公司分包具体操作项目,从理论上讲,管理成本是会降低的。同时由于专业化公司形成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也可使管理效果大大提升,在物业管理费标准不能轻易变动的情况下,效益应该是明显的。

(二)、在物业管理的中观范围寻找市场

在上述物业管理直接操作的内容上再向探寻一下,不难发现,还有很多商机存在,我们没有很好的介入和开辟新市场领域,比如大型商业物业的经营、会所的经营、幼儿园的经营等,如果说大型商业物业有时受开发商出售和直接出租的影响,我们介入不上,幼儿园也都直接租或交给相关部门去经营的话,会所可是大都交给了物业管理公司经营和管理,可现实是95%-98%以上会所都不能盈利甚至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造成了有效资源的浪费。而包括幼儿园、大型商业物业的经营,如果能在我们物业管理范围内进行有效开发,甚至投资或参股组建专业物业经营公司,并不是削弱了物业管理的实力和缩小了物业管理的范围,而洽洽是扩大了物业管理的领域,开发出了新兴的物业管理类型市场。其实,对物业的经营原本就是物业管理概念和内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企业最有条件成为这一市场类型细分的主力。

(三)、从物业管理的宏观范围寻找市场

物业管理能不能参与高科技领域,能不能进入城市管理的市政领域,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深圳,除了早已有了专门为物业管理开发电脑软件的高科技公司,也有物业管理企业开办高科技实物产品--外墙清洗剂的专业化公司,最近更有高科技上市公司参股物业管理公司的事例。如果说物业管理介入高科技领域存在高、难、远的问题的话,那么物业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具体操作内容也仅仅是一墙(围墙)之隔,一线(红线)相连,其很多市政管理如马路清洁、市政设施的维护,市政绿化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介入政府拨款管理的领域,而从市政管理的角度看,通过市场选择管理者也必将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但是,如果说城管体制改革亦需过程的话。那么,物业管理利用自我优势和物业的便利,介入餐饮、娱乐业领域则早已有了成功的偿试。

当我们看到香港的物业管理只用很少的人,而大部分业务都通过专业分包,把管理责任转移到社会上去,美国的一个20多万平方米的小区只有一名管理人员而惊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所能反应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真正的社会化不是把后勤体制的内容转移到物业管理企业;真正的专业化也不是在物业公司内部拥有多少个职称的专业人才;真正的规模化更不是不计成本和效益的元限扩大;而真正的市场化经营是在主营项目不断扩大的同时,使专业项目和辅助配套项目形成新的分工,使市场成为由很多类似"纳米"技术一样的社会最小单位所构成。要知道波音飞机公司的最终产品是由成千上万个独立的"纳米"性质的小公司的产品所构成的。

三、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物业管理市场调整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重大体制改革的课题,也是国有企业必须经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由于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也同样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差,亏损经营或上级补贴经营普遍,甚至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自和决策权,较严重地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和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直路,也阻碍了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所以,物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其主要途径有以下3个方面:

(一)建立真正的以资产为纽带的有限责任公司,明晰企业资产结构,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弱化上级对下级公司的指挥和支配权,强化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上的独立决策和运作的能力,使物业管理企业具备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第7篇

物业管理市场容量小,供给关系不顺畅是影响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说供给不足并不是说我们的房屋建筑存量小,而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零散性和一些开发商大而全、小而全的计划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数量不断膨胀所带来的。

现实中,与一些管理规模大、管理效果好的大型住宅区、工业区和大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零星分散的物业。以及一些在一定规划区域内分块建设并实行多头管理的物业项目。这类物业原本就缺乏在规划和规模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多头管理的高成本,以及相互间的不协调,从而一方面影响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标准,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使物业管理企业不能形成良性运作和产生有效利润,严重地影响到物业管理市场发育及行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

(一)政府协调

区分不同情况和类型,一方面对于政府统一规划的、由多家开发商分别开发的小区、工业区和特殊功能园区的物业管理最好应由政府出面直接协调或由政府牵头,通过业主的参与进行公开招投标。深圳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对深圳市住宅局一个20万平方米规划完整,但由12个开发商建设和12家管理单位管理的小区实行了整合,通过公开招投标在12家管理单位中选出了一家管理能力、服务水准和经济实力都较强的甲级物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接管后该公司在小区内拆除了隔障,进行了环境整冶,统一了区内形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标准,理顺收费标准和行为,受到了业主的好评,同时也降低了这家公司在这个小区的管理成本,形成了效益回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原本元统一规划、无规则小区环境的老旧小区,政府可在进行区域整治或老区改造的过程中,统一规划定区域的物业管理,进行物业管理的规模整合。另外,还可以结合房管所的转制,本着少设机构,扩大规模,方便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将区房管所的管辖区域按照定的规模或区划进行划分,形成房管所转,制后的高效、低耗、适应市场的良性局面

(二)市场调整

一方面,使开发商尤其是一些小开发商和只有单项开发权的开发商认识到物业管理并不一定能成为开发商项目开发后的利润来源点。严格说,开发商如果没有相应的自有物业留给物业管理公司,而物业管理公司又没有其它的经营项目和能力的话,单凭某一项目的物业管理所收取的管理费是与开发商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按现行规定在管理费中可提取不超过一定比例的佣金,也只是由管理处一级上交给物业管理公司一级。而且当一个项目的管理费总额(由于是政府订价和政府指导价标准)尚不足以完成运作成本所需时,这个佣金实际上是空头的。现在有的开发商不交给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也不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而成立个管理部,实质是统管物业管理费用,使管理费该用的用不到位,物业管理该维护的维护不到位,而尽量使管理费剩余形成利润,这是严重侵害业主利益的情况。如果开发商能明白这种关系,知晓不能长期侵占业主利益时,很多小型物业管理公司和大量非公司的管理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进入合并和重组行列。另一方面,使业主认识到,有的小区虽然小环境不错,但由于管理规模小,管理成本高,必然要使业主的支出增加,同时也会使管理服务水准下降。那么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促进与周边小区的整合,尤其是在业主大会成立后重新聘请物业管理企业时,要把能否进行区域整合和在周边区域范围内挑选比较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做为主要内容来考虑,实现完全市场化的整合小区和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此外,随着物业管理企业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企业最应明白的就是规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在目前很多物业管理企业还依附在开发商膝下的时候,要看到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开发商,尤其是小开发商和单项开发商是不会永远给业主补贴的。那么小型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前景到底如何,要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尽早向联合、重组或并购的市场化道路上靠拢。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来看,市场或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从出现、增长到调整、优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我们再做一个比较,以深圳为例,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的数量为数近500,形成规模的公司不足100家,最大的公司本地管理面积不足500平方米,而从事物业管理的各类机构达700多家,深圳市的总人口只有400万。相比较、香港物业管理公司总数亦为500家,形成规模的公司也是100家,而管理面积最多的可达1-2千万平方米,香港基本没有什么公司的管理机构,人口将近700。比较之下,深圳的物业管理企业或机构减掉3-5百家是一点都不多的。

二、物业管理规模扩张和专业化细分,是调整物业管理市场份额和重新划分市场的必然。

时下,有一种认识认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就是物业管理企业能否对外承接别人的项目或有否到外地去承接项目为标志。这是由于人们人为的把物业管理市场视为以管理面积为主的意识造成的,认为有了管理面积就有了物业管理市场的一切。同时,又在传统计划体制影响下,坚守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似乎要把计划体制下的后勤管理改革需要推向社会的内容一古脑地全盘接收,把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变成了物业管理的小社会。当然,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全面的综合发展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在90年代初社会上清洁公司的运作水平和能力不能满足我们有些大物业公司的管理标准。到90年代中期一些物业公司又纷纷把包给专业公司的清洁工作收回来,自已重新成立清洁队,但当清洁行业做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类型市场形成后,其专业化、低成本、高标准的优势一定会在这个市场中立足,现在又有很多物业公司采用了分包方式,有条件和能力的公司亦有组建专业公司的,将清洁工作在自己的具体操作内容中分离出

去。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肯定物业管理的大而全、小而全或叫综合一体化所起到的历史作用。问题是:很多个原属于物业管理大市场或相关市场的新兴类型市场己经出现,我们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在新一轮类型市场划分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在物业管理的微观范围寻找市场

目前,一些有一定规模和有某些方面专业能力特长的公司已组建了一些独立核算的如电梯公司、机电公司、绿化公司、清洁公司等,这些公司成立的基础大都是原物业公司自有业务,能满足专业公司的基本运作,再根据其经验特长,向社会承担相关业务。这个途径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一哄而上搞专业公司,搞了专业公司不走向市场没有意义,走向市场,竞争不过别人就更没有意义,所以搞不了专业公司的可以请专业公司来替我们打工。向专业公司分包具体操作项目,从理论上讲,管理成本是会降低的。同时由于专业化公司形成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也可使管理效果大大提升,在物业管理费标准不能轻易变动的情况下,效益应该是明显的。

(二)、在物业管理的中观范围寻找市场

在上述物业管理直接操作的内容上再向探寻一下,不难发现,还有很多商机存在,我们没有很好的介入和开辟新市场领域,比如大型商业物业的经营、会所的经营、幼儿园的经营等,如果说大型商业物业有时受开发商出售和直接出租的影响,我们介入不上,幼儿园也都直接租或交给相关部门去经营的话,会所可是大都交给了物业管理公司经营和管理,可现实是95%-98%以上会所都不能盈利甚至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造成了有效资源的浪费。而包括幼儿园、大型商业物业的经营,如果能在我们物业管理范围内进行有效开发,甚至投资或参股组建专业物业经营公司,并不是削弱了物业管理的实力和缩小了物业管理的范围,而洽洽是扩大了物业管理的领域,开发出了新兴的物业管理类型市场。其实,对物业的经营原本就是物业管理概念和内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企业最有条件成为这一市场类型细分的主力。

(三)、从物业管理的宏观范围寻找市场

物业管理能不能参与高科技领域,能不能进入城市管理的市政领域,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深圳,除了早已有了专门为物业管理开发电脑软件的高科技公司,也有物业管理企业开办高科技实物产品--外墙清洗剂的专业化公司,最近更有高科技上市公司参股物业管理公司的事例。如果说物业管理介入高科技领域存在高、难、远的问题的话,那么物业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具体操作内容也仅仅是一墙(围墙)之隔,一线(红线)相连,其很多市政管理如马路清洁、市政设施的维护,市政绿化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介入政府拨款管理的领域,而从市政管理的角度看,通过市场选择管理者也必将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但是,如果说城管体制改革亦需过程的话。那么,物业管理利用自我优势和物业的便利,介入餐饮、娱乐业领域则早已有了成功的偿试。

当我们看到香港的物业管理只用很少的人,而大部分业务都通过专业分包,把管理责任转移到社会上去,美国的一个20多万平方米的小区只有一名管理人员而惊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所能反应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真正的社会化不是把后勤体制的内容转移到物业管理企业;真正的专业化也不是在物业公司内部拥有多少个职称的专业人才;真正的规模化更不是不计成本和效益的元限扩大;而真正的市场化经营是在主营项目不断扩大的同时,使专业项目和辅助配套项目形成新的分工,使市场成为由很多类似"纳米"技术一样的社会最小单位所构成。要知道波音飞机公司的最终产品是由成千上万个独立的"纳米"性质的小公司的产品所构成的。

三、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物业管理市场调整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重大体制改革的课题,也是国有企业必须经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由于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也同样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差,亏损经营或上级补贴经营普遍,甚至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自和决策权,较严重地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和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直路,也阻碍了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所以,物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其主要途径有以下3个方面:

(一)建立真正的以资产为纽带的有限责任公司,明晰企业资产结构,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弱化上级对下级公司的指挥和支配权,强化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上的独立决策和运作的能力,使物业管理企业具备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体系;资本结构;生产组织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当前,面临世界经济结构新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明确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发展的思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市场关系的发育。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主体是农户,我国农户的基本特征是:①土地经营规模小。1999年底,户均耕地面积.794亩,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②农业人口过多。目前,农村劳动力近5亿,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5-2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加之资本、技术投人少和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③农民收人低,经济实力弱,在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农户在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和博弈时,常常处在明显的弱者地位,不利于市场关系的发育。④就总体而言,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出现比较明显的盲目性和地区趋同性,增大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2农产品市场。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层次结构不完善。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城乡集贸市场占相当比重,批发市场建设不足,期货市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②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不完善。有的地方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地方却重复建设,出现”有场无市”的现象。③农产品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各个层次的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目前还没有形成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全国性的有机网络。

3生产要素市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相比,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①资金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改制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及发展小城镇等,均需要资金支持,然而多年来,农村资金大量流人城市,目前还看不到缓解的趋势。②劳动力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在小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上有所调整和松动,但不少大中城市迫于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或者以社会治安为借口,对农民进城从业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如何实现城乡互通,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竞争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利于农民与城镇下岗职工的有序流动,需要统筹规划,作出进一步的政策调整。③土地市场。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不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经营规模不断细小化将不可避免。如何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市场,需要进一步摸索。④技术市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技术支撑,因而兴办各类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解决途径

(一)调整农业的资本结构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资本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表现为不同性质的资本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没有资本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将不复存在。而某产业若想进人市场并获得顺利发展,也同样必须有不同的资本在同一产业中发挥不同作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任何行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迅速发展,都必须有不同的资本参与。而我们的农业资本却一直非常单一,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农业资本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资本弱小。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很薄弱,很难有新的资本注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再加上我国现在的农业资本主要是靠农户自身积累(大型水利设施除外),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水电等全部由农户负担,而且乡村公路、桥梁、小型水库等的建设也由农民负担,还有子女上学、各种统筹提留等税费负担,已使农民不堪重负,加之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基本无提升空间,农民的积累也相当有限不可能更多地投人大量的资本于农业生产,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也就不错了,所以农业资本的弱小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2农村资本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在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中,唯一与农业挂钩的是农发行,但农发行的投资对象却不是众多的农户,而是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企业或一些政府组织的大型农业项目,也就是银行资本还没有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的环节中。现在农村的民间信贷由于不规范、甚至非法运作,也不可能成为未来农业运作的主要来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由于本身规模小,很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由于农业资本严重不足,且结构单一,使农业的转型面临很大的困难,广大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地再生产,并且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户将连续多年喘不过气来。如果农业资本结构调整得以实现,则农业生产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将从根本上打破,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得以拉长,综合农业效益才能够提高,农业的转型与农民收人的增长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对此,我们应当分析市场潜力,更新思想观念,确立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中,农业是最大、最后的有待开发的市场,投资的空白领域也很多。如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精品农业、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设施农业等,正在逐步成长为市场份额大、投资回报快的跨行业产业。据相关专家分析,如果按从基础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产业化综合效益计算,农业是最有前途、获利较高的投资产业之一,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支持结构优、规模大、素质高的农业类企业上市是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大农业,使农业走向科技化、产业化的正确抉择。农业“绿色板块”的迅速倔起,将进一步证实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增长点,是应当予以积极支持、重点倾斜、加速培育的产业领域。

(二)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们过去谈农业结构调整,似乎只局限在经营品种上下功夫,过多地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利用行政权力在辖区内要求农民种这种那,结果是产品销不出去,农民怨声载道。尽管我们通过实行农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依然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或者说它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农民开始追求小康与富裕生活后,这种生产组织模式显然已很难担当这一重任。

1.规模过小,势必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使得产品在市场上无竞争力。我国加人WTO后,这种情形将更加严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大概只有1.5亩左右,加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把农民限制在有限且逐年减少的土地上,使得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过多的劳动力,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无上涨空间,这样农业生产就陷人减产减收而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2.由于农民的资本有限且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都集中在农村,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变得异常困难,如果要靠国家的投人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资金不足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9篇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关于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较为典型的,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

1.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态下,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和效率。它的理论根据是,在开放型的完全依赖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参与竞争的主体都是通过在市场中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对利润的渴望会驱使他们对各种生产资料、社会资源进行最为科学有效的配置,以此来实现企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企业福利的最大化,不是指企业单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福利是综合企业主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要求社会所取得收益最大化。这是这项理论学说的主要观点。

2.熊彼特观点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不同,熊彼特认为“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更加有利于整个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工作”。他的观点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展开。首先,技术创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具有潜在风险的工作,它需要资金、人力等方面大量的投入,成本高,收益不稳定,这是技术创新工作不可避免的特质。其次,垄断会加强经营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主体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地位放弃对技术的创新,反而是基于自己优势的地位,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次,弱势地位的经营主体即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也缺乏觉悟进行技术创新。综合以上原因,熊彼特认为只有在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市场技术创新。

3.可竞争市场理论

这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该理论认为,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即使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优势企业,只要整个市场允许有新企业的进入,那么垄断企业能够获得的收益也要低于完全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市场收益。只要有竞争对手的存在,那么任何垄断企业渴望高于正常收益的行为,都会引来其他行业主体的竞争。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无论企业是否具有垄断地位,都会选择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市场的均衡。可竞争市场的显著特点是它是以实现福利最优化为主要目标。

上述三种理论,是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分析方式作出的解释,但是,对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在那一种市场结构下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我们难以从中得出结论。无论哪一种理论,都告诉我们,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对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分析市场结构对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解析。除了继续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我们结合长吉图地区的客观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长吉图是图们江区域的核心领域,它的范围主要涉及到吉林省的长春、吉林市和延边州的部分地区。在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确立了长吉图地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方案,工业的发展,是整个经济方案发展的重中之重。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发展,在纲要正式确立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一区域的工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整体实力在不断进步,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长吉图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结构的进步缺乏有效的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产业结构还是工业内部结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当前长吉图地区工业发展的市场结构现状,下面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1.竞争程度

竞争程度,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一个市场现有的竞争激烈程度,我们需要采用多个具体的指标来进行分析。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市场的竞争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市场竞争表现并不激烈时,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工业主体在数量上应该较少,但是在整个市场中的资产贡献率却很高。所以如何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可以以工业企业的数量和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两个因素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这项分析,了解当前长吉图地区的市场结构。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如何作用于市场结构,在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促进工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大型企业更有利于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垄断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能够更加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进步,企业规模不需要过大,适度的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做出更好的应对,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各项技术的创新。

3.行政垄断

垄断作为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按照垄断的不同形态或者产生的原因来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市场垄断、自然垄断,以及行政垄断。”我国虽然缺乏由于生产力进步和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垄断地位,但是行政垄断现象却大量存在。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市场的集中程度不高,市场竞争的特性表现的还不明显,政府或者国家是这些行业的垄断经营主体。行政垄断的出现,影响了市场经济规模化的形成,阻碍了行业技术的创新,对市场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长吉图地区,也存在着政府垄断经营的行业,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行政垄断对于市场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4.具有特殊优势的市场主体

市场上,存在一些市场主体具有特殊市场地位和优势,从而具有影响市场结构的能力。例如,具有免税优势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市场优势;具有资金优势、渠道优势的企业能够迅速拓展市场覆盖范围,阻止竞争者进入;具有技术专利的企业能够利用法律保护创造利于自己的市场结构等等。外资企业多来自于经济发达国家,在中国当前的市场中具有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够对市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曾经大力扶持各种外资企业的进入,企图通过“用市场换技术”这一方式,来实现工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的确给我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动力,但是并没有在技术领域有很大的进展。许多外资跨国公司,利用他们强势的市场地位,在我国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对我国的市场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长吉图地区,同样不乏外资企业的进入,通过协整分析和面板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外资企业对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未来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路线和发展规划的确定。

三、市场结构对区域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以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发展为蓝本,了解市场结构对于区域工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

1.沉没成本影响

沉没成本,是指某一个企业在退出之前发展经营的产业时,其必须面临的在设备、技术、资产等方面的成本损失。“具体的来讲,就是一个企业如果发展的规模越大,在一个产业中发展的时间越长,资源积累的越雄厚,那么它在放弃原产业进入新产业的时候,它的沉没成本也就越大。”这种沉没成本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已进入企业和新进入企业之间的对比来分析的。已进入某项产业的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设备、还是组织生产方式,都与产业形态密切相关,如果这些企业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重新研发技术、重新购买设备、重新组织生产的问题,原有的技术、设备、资产将会随着新产业的进入成为沉没成本。相反,新进入企业则不需要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所以,通过这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一些规模大的企业而言,他们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受到沉没成本因素的干扰。并且在原产业中积累的经验也不再使用,双重损失的情况下使得大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要求更为严格。而新进入的小企业,虽然缺乏一定的实力,但是不需要面临沉没成本与经验损失的威胁,在技术创新工作上更具有活力,技术创新更有动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就越强。

2.垄断与竞争性市场结构

垄断与竞争是两种对立的市场形态,对于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从垄断与竞争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垄断市场结构,按照威胁地位和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威胁的垄断和不受到威胁的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主体,会随着地位的变化对于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处于平稳的随着生产力进步而演进的状态,垄断者的地位不会因为这种平稳的技术进步使自身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垄断与竞争两种市场结构,对于技术的创新进步影响并不大。但是,一旦技术的进步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新产品的出现对垄断主体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垄断市场机构将会比竞争市场结果在技术创新方面爆发出更大的实力。所以在当前开发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垄断形态的市场结构,仍然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一些理论学家的观点。

3.产业集中度影响

对于产业集中度与工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理论认为,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那么这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就会表现的越活跃。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集中程度越高,代表着这个产业的竞争越激烈,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获得高于一般剩余价值的渴望就越强烈。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阶段性,也就是,在产品的技术开发潜力较大,处于大规模的创新阶段时,竞争性的环境能够有利于创新。当产业的可开发潜力变小,创新难度增大时,需要高集中程度的垄断企业来进行创新。

4.产业规模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