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技术人员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技术人员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专业技术人员论文

第1篇

自由发挥 如何建立起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答科技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旧,但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比守旧更大。学术腐败对一个民族的科技创新构成了严重威胁。科技创新学术反腐应该寻找突破口,加快构建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首先政府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制订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文化。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教育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要确立前瞻性的法律依据

全社会共同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学术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侵权成本。可以不断探索改进学术科技审稿制度,试行文责共负追究制度。

第三加强对学术的有效保护。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学术研究,必须保证学术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术保护和学术反腐培训工作,引导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网络检索科技开发,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学术腐败侵权者的成本。完善保护学术研究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术研究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学术带头人的指导和服务。

自由发挥 你是否撰写过科研论文

答我是小学教师,没有写过专业的科研论文。而教学论文虽然也有,但是水平有待提高。关于论质量我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要看高质量论文的必备因素——创新即理论、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如何判断是否有创新:检索阅读文献,跟踪学科发展,如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常用英文数据库。

第二看论文各个部分的要求

标题:简明扼要,体现创新点

文献综述部分:全面、准确而客观地评价相关方法(可能涉及到审稿人)

主体部分:突出创新点

实验部分:充分(特别注意参数的选取,增加说服力,)

分析部分:要有对比

结论部分:阐明对同类工作的扩展 初稿要反复修改,重视中英文摘要的撰写

简答 简述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和要点。

答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有文摘式 条列式 图标式 复合式

一份高质量的写作提纲,从内容的角度看应该符合四条基本要求:

①突出报告主题,即围绕着报告主题科学安排层次结构,合理使用调查材料,深入论证基本观点,努力充分表达调查报告的主题。

②阐明基本观点,即根据主题阐明观点,用材料论证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努力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精选调查材料,即精心选择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调查材料,努力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并与观点一起共同突出报告主题。

④符合内在逻辑,即写作提纲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写作提纲的文字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标题法,即按总标题、大标题、小标题、子标题的形式,将内容分层排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提纲形式,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

二是句子法,即用句子的形式,把所要论述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这种提纲形式的特点是内容明确,表述完整。

简答 课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

专业技术论文的选题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优势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

简答 简述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一)发散思维1、概念:又名辐射型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

维。包含(1)逆向思维(2)侧向思维(3)想象(4)联想(5)灵感(6)直觉(7)假设 (8)系统思维

(二)收敛思维1、概念: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特点 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3、基本形式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敏感性2独特性3流畅性4灵活性5精确性6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

2.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

3.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

4.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

5.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简答 什么是科研方法?与一般科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1)科研方法: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性,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简答 如何进行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

答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一般性包括1收集标准 即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

2收集的方式:一般包括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网络查询等。

收集时注意1、先按标题搜;2、然后按内容搜;3、整合时要标题就不要内容,要内容就不要标题;

4、搜集的原则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呈现规律。6、还要注意最新文献。

简答 什么是科学研究?科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2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经验

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建设。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个有利时机,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逐步建立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使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在与本人的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振兴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繁荣文化贡献力量。

我院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编制是1993年由上级部门规定的,距今已有十几年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而且现在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的政策,这将鼓励更多人自觉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去争取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故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专业技术职称低聘,即获得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多年,仍然受聘于低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甚至出现取得主任医师资格多年,依然只是受聘于主治医师等现象。这必将大大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些单位出现了跳槽现象,造成了人员不稳定,势必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专业技术职称内聘制度,实行至今已有七个年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具体做法

根据上级有关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文件精神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暂行规定》,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资格、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计算机、外语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规定。每年医院根据岗位需要,推出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竞聘。组织符合聘任条件的职工进行竞聘演讲,由学术委员会评分,党委会讨论,择优录聘;并对内聘人员进行动态考核办法,实行两年一聘,打破聘任终身制。

1.1按需设岗。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主要是考虑各科室各职称、各层次人员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尽量达到最优化管理。避免有些科室高职称的医务人员较多,有些科室高职称的医务人员较少等及各科室、各专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护士岗位,在实际临床工作当中,可起到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纽带作用。

如果发挥好的话,不仅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医院的信誉。

1.2组织报名。由组织人事科负责。以医院名义发放文件至各科室,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员限时到人事科办理报名手续———填写表格,递交材料。具体要求按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暂行规定》执行,实行公开透明的聘任制度。

1.3资格审核。组织人事科对递交材料进行真实性复核,并参照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竞聘资格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其中包括获得资格证的时间(我院目前是要求获得资格证满一年才具备竞聘资格),学分证的情况(主要是检查医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情况),(刊登杂志的级别)等等。如发现不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则及时反馈给本人,取消其竞聘资格,中止竞聘程序。

1.4竞聘演讲。组织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参加演讲。

医院学术委员会作为评委,进行评分。主要是让竞聘者介绍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竞聘岗位,个人优势,以及竞聘的完成目标。学术委员会通过竞聘的情况,对其业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德医风、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演讲结束后,竞聘者离场,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当场计分,当场公布分数、排名情况,拟定聘任名单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做到快速、公开、透明。

1.5党委讨论,择优录聘。党委会根据竞聘者的演讲情况、学术委员会提交的聘任名单,综合考虑竞聘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集体讨论、决定拟聘任名单。

1.6公示聘任名单,颁发聘书。将党委讨论决定的拟聘任名单在院务公开栏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接受全院职工的监督。公示期间,职工有权以实名制方式向院纪检或人事部门反映情况(不接受匿名投诉)。公示期满,如未收到有效的投诉,则视为无异议。最后,以医院名义与受聘人员签订专业技术职称内部聘任协议,并颁发聘书。具体工作由人事科负责。

二、初步取得的成效

2.1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2解决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3激励职工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鼓励大家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4为医院人才稳定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3.1虽然文件规定实行两年一聘,动态考核制度,但实际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动态考核的标准难以把握,具体指标的制定难以做到合理、科学。

3.2实行内部聘任制度,虽然解决了一些职工高资格低聘任的现象,也只能是暂时缓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技术职称聘任问题,治标不治本。

第3篇

关键词: 勘察设计行业; 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27-02

1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提出及作用

最近,笔者所在城市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的综合设计院,接连出现8名在该院任职高级工程师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2人在该院担任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职务)辞职,跳槽到当地某新成立勘察设计公司并担任要职,4人任公司副总经理(1人为常务副总经理,1人兼任公司总工程师),4人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辞职的原因除了谋求个人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外,也与该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层次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偏多,上升空间较小,人才队伍发展后劲不足;职业发展通道单一,长期从事相同岗位工作,缺乏横向的流动调配和交流,如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同一部门或同一岗位上担任同一职务长达十多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组织生产效率,造成骨干技术人员流失。如何解决既有利于实现勘察设计组织长远发展目标,又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避免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和职业发展“一条路走到底”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

职业发展通道是一种对前后相继的工作岗位和经验的客观描述,展现某一种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的一般路线或理想路线,它是建立在将职业角色放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为专业技术人员合理使用和拓展能力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包括确定某一职业进口和出口通道,职业的纵向流动通道、职业的横向流动通道等三个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通常以工程技术类、项目管理类通道为主,企业管理类、市场营销类通道为辅。

建设职业发展通道,一方面,有利于勘察设计组织明确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变动和人事流动,使个人在此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具备担任更高职务或胜任其他岗位的广泛能力,使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强化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我职业价值观、需求、兴趣、目标和行为的认知程度,能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组织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从而能够自主地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某些潜能。同时,对勘察设计组织中,部分天生具有某一方面才干的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建设能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根据个人的专长合理使用,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成长阶梯,促进其能力的发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2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主要内容

(1)归并职种,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

职种是指组织内部的职业种类,一般来讲,工作性质、职责和知识、技能要求相同或类似的职位,可以打破组织部门界限,全部归为一类,形成一种职种,勘察设计组织的职种一般可以分为企业管理类、工程技术类、市场营销类、工勤辅助类等。以职种为基础,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就是将所有的职位纳入到不同的职种中,每个职种根据其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和自身特点设定层次,这样,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否在职位层级中得到提拔,只要在本职种内不断提高自身的任职能力和工作业绩就能获得晋升,其报酬水平就会相应提升,个人价值就可以得到实现,同样可以实现职业发展。

(2)设计职层,划分职级

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其职业生源分为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离职阶段,职业成长周期一般为20年左右。因此,需要在一个职种内按照职层、职级来确定员工的职业发展阶段。一般来讲,每个职种可以划为3-5个职层,例如基础层、骨干层、中坚层、核心层。确定职层之后,按照勘察设计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根据每个职种的职业要求,划分职级,职级是依据同一职种的从业人员所需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职业素质、任职年限、履职责任和管理职责等因素,结合该职种员工职业生源周期特点进行划分。不同职种的职级有所差别,职级设置要同职级晋升可能需要的年限相匹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周期较长,晋升年限较短,可以设置较长的职级。确定了职级就解决了每个职种的任职者在对应的职层上所对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有多长的问题。

(3)设置任职资格,确定晋升办法

在确定每个职种的职层和职级之后,必须确定相应的任职资格和晋升办法,这是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重点,目的在于使组织能够清晰表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比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现在大致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与组织要求相比,还有哪些不足,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在哪里。一般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的变化,其职业发展应提升一个职层,而只是有了小的量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一个职级。任职资格的设置具体应该包括学历、学习专业、工作经历、职称、工作业绩、注册执业资格等方面的内容,应做到容易判定和便于操作。每一个职层、职级的晋升应该做到适度适中,可以采取低职级全额晋升制和高职级差额晋升制办法。这样,既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晋升需求,同时又做到有升有降,体现竞争激励。

(4)制定跨职种转换的管理办法

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组织需求和个人能力的最佳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或个人兴趣除了可以在每一个职种进行纵向发展外,还可以横向发展,既可在同一职种内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轮岗,又可在不同职种之间进行转换,如专业技术人员由工程技术类职种向企业管理类职种转换发展。对跨职种转换的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在具有专业继承性和相似性的岗位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在有相应岗位空缺又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职种职层任职资格及本人条件,经审核允许进入新的职业发展通道,从制度上避免专业技术人员“一条路走到底”。

3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1)按照勘察设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通道建设

勘察设计组织大多是是从原来的各类设计所、研究院改企建制发展而来,承担着国家或地方大中型基础项目勘察设计和科研攻关工作,其员工大部分是由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就业能力突出,对报酬的要求不再认为是生活的必须,更追求对工作价值的认同,工作地位的尊重,工作变换与流动的个人职业增值,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愿望明显。勘察设计组织的生产设计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紧密联系,担负一定领导职位的技术人员既在从事管理工作,又要参与具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在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的时候要注意工程技术类与企业管理类通道的转换对应关系,留够职业发展空间。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向组织中的管理者方向发展,也可以向组织中的专家方向发展,组织中的专家应该获得跟管理者同样的报酬、权限、地位和尊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应该全面,除薪酬待遇与岗位价值要一致外,同时应该在出国考察、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组织疗养、集体旅游、专家申报等方面对表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倾斜激励。

(2)及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性向和职业锚的分析工作

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清晰认识自己的职业性向,了解自身的职业锚倾向,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发自己的能力和潜质,增强职业发展的成功性和职业满足感,也有利于组织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否则,个人的职业发展容易走弯路,组织的职业发展目标也将受到影响。以笔者所在单位一位道路设计工程师为例,该技术人员因设计工作业绩表现优秀,被单位提拔为分管项目生产的副处长,主要职责为协调生产项目完成进度及与业主等建设单位的对外联系,不再从事具体的勘察设计工作。然而,对外沟通协调能力并非该技术人员强项,从事该项工作也并非其自愿和喜好,这样导致该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非常不顺,也影响到组织的生产项目完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组织没有分析该技术人员的职业性向和职业锚,组织认为对该技术人员进行职位提拔是对其工作表现和能力的认可,希望其朝领导管理工作方面发展,该技术人员自身缺乏职业性向和职业锚判断等方面知识,认为这是组织的安排必须服从。最后,经对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性向和职业锚分析,对其职位重新进行了安排,调整为承担一定技术管理工作的副主任工程师,该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重回“正道”,最终成为行业内一名比较知名的勘察设计专家,设计项目屡获大奖,在个人职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为组织迎得了荣誉。

(3)做好离职率分析评估工作,促进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不断完善

离职率的高低反映了勘察设计组织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和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离职除正常的退休或组织裁员、辞退外,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单方面选择的离岗,如辞职、“跳槽”、调出等。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专业技术人员离职后,90%以上仍将从事原有的专业技术工作或者与勘察设计行业有关,转行的可能性不大,其去向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大部分是被挖或主动“跳槽”,前往民营或其他国有勘察设计单位担任高层或一定级别职位,这种职位原单位因机构级别、职数限制等原因而无法提供,还有一部分是“炒老板鱿鱼”,自愿辞职,利用在勘察行业积累的人脉及业务资源,创办勘察设计实体,在勘察设计行业单干。专业技术人员离职的原因并不主要是薪酬待遇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组织成长程度太低(受制于体制或机制问题),一大部分作为核心业务骨干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处于“天花板”状态,如职称升到高级工程师后就难于继续发展,晋升空间受限,或者组织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过多、“藏龙卧虎”,论资排辈现象又严重,导致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感到“出人头地”无望,在“职位不晋升,职业不成功”和“出人头地”传统观念影响下,此类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因此,在建设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过程中,还需要对组织离职率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和追踪,促使职业发展通道不断进行完善,构建能够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完善薪酬待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公平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迅速地回应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中出现的困惑和危机,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更多的能力提升与发展机会,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美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伯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企业管理咨询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 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48-02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以学习四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目的是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既是医院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人才培养开发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促进医院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之一[2]。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始终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的重要措施,使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有了毕业证书和文凭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认为只要把业务工作搞好就行;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经验,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没有必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还有人认为晋升职称尚需几年,到时想办法找来学分应付即可。也有一些小科室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听课与自己业务联系不大或听不懂,没有兴趣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1.2 学术论文撰写不规范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撰写论文可以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显示医学各门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学术论文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本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就是为了职称评聘时需要用到才写的,并不是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缺乏科学性与规范化,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术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学术论文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1.3 继续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理解,大多数人仅仅局限在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更新学习,忽略了整体素质的培养,如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等方面的学习[3]。医院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置医疗设备、扩大医疗业务,忽视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还较为单一,只能采取课堂讲授形式,内容缺乏创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听,讲课者也感觉很吃力,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1.4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不规范。

管理不规范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有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学习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分,从而使人认为不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照样可以获得学分。

2 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提高素质

医院领导多次强调,搞好继续医学教育对医院建设、发展、提高医院知名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全面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身执业”的观念,真正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业务水平、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医院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制定了奖励措施,如发表核心论文予以全额报销,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本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

2.2 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目标

新时期下,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尊自信的价值观[5]。本院经常聘请一些在医院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专家给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医院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注重加强初级人员规范化培训,完善住院医师轮转制度,调动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高年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不要墨守成规,可以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大家。

2.3 加大投入,形式多样

2.3.1 医院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

2.3.2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提倡分层教育,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利用现有的医学教育资源,承办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使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参加学习的机会;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进修、学术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以满足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要力争创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全面跟进医学进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利用其空间便利、时间灵活、覆盖面广、相对经济、利于个性化学习等优势为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2.4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2.4.1 本院规范化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由科教科专门负责日常工作,向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发放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类与学分标准,建立个人继教档案,使每一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自己的学分情况。

2.4.2 加强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量化形式是学分登记制度[6]。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和评估制度,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从而解决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等工作的繁琐、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7]。

2.4.3 认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政策,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与其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等密切结合起来。

2.4.4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时注重项目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举办过程全程监督,定期抽查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发放学分证书。

2.4.5 每年合理安排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外出学习要严格把关,先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批准后才可参加,所学内容必须是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外出参加学习人员,学成后要在科内举办讲座,汇报学习情况,在科内开展工作,做到“一人学习,全科受益”,既活跃了学习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全员参与的意识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8]。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促进了医院医疗、教学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的重要措施。本院将切实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医院领导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管理,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以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使继续医学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饶克勤,常文虎,等. 卫生事业管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4-425.

[2] 罗云先,罗惠玉.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促进医院持续发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138-139.

[3] 杨晓玲,杜成林,赵华伟. 基层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45-46.

[4] 张申. 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医院工作实践[J]. 继续医学教育,2008,22(3):11-13.

[5] 刘子兰,师会军. 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646-4647.

[6] 刘力戈,赵春燕,袁素娴. 继续医学教育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82,84.

[7] 林生趣,张书旭,李志成,等. 21世纪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910-2911.

第5篇

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社会弊病。因此对现今职称制度改革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可喜成绩

为了使职称评价制度日趋完善,国家多年来在职称申报、推荐、评价的方式、程序上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改革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得到公正评价,他们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提高了社会地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是通过对学术、技术、专业水平及成就的认定和评价,激励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各项专业的发展。

三是通过职称评定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保证。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得到提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以及在住房、调动、政府特殊津贴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国际竞争日趋激励,各国都把人才的竞争作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是重评审,轻聘用。从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关注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忽视取得任职资格后的聘任上岗工作,还有不少地方搞以评代聘、评聘不分,把评价与职位需要合而为一,把评价功能强加到职位功能上,使用人单位难以根据职位要求选择适合本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少用人自。

二是职称与待遇直接挂钩,用评价功能取代分配功能。职称评定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业绩、学说技术水平的肯定,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一种手段,但是很多地方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价作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一种重要途径,只要取得了职称资格立即兑现工资,而且不受任何约束,只要职称资格相同,工资增长幅度基本相差不大,工资分配没能按岗位职责、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和生产要素来合理拉开档差。这种分配方式带有浓重的平均主义和机遇色彩,使得成绩突出,在重要技术岗位、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在一般岗位、业绩平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差别不大,从而日渐削弱了职称评价激励作用,不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评审标准不一,导致了评价不公现象。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有的评委严格按照《试行条例》中的规定严格把关,有的评委却笔下留情,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四是重条件轻能力,用任职条件替代软条件。在职称评定中刻意把外语、计算机、论文、学历作为评价的先决条件,忽视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势必造成生产和工作在一线、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不上职称,而能力和水平平平的人却评上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买文凭、假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使得有能力、懂技术、擅管理、业绩突出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职称资格,从而压制了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革方向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职称工作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了职称贬值现象,制约了职称工作的杠杆调节作用和竞争激励机制,偏离了职称工作的正确导向,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打分,实行量化评价,其中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历、资历、论文不再作为职称评审的首选,能力、学识、业绩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在职称评价中对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的突破,充分调动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二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作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性、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三是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等奖项之一的主要完成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一要拓宽人才评价的服务领域,把职称评价延伸到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打破人才身份和所有限制,发展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评价工作。二要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评审组织,打破现行的评审委员会按行业、部门组建的模式,由本地区的政府人事部门或其委托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设置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应在跨部门、跨单位的同行专家中选聘并建立评审专家库,吸纳知名学者、专家,组建一支专业性强、学术研究水平高、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评审专家队伍。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议组成人员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产生。消除评审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

三要创新人才评价方法,提高职称现代化管理水平。制定简便易行、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职称评审程序,研究设计职称评价软件,试行网上填写职称表格,报送材料,网上传阅申报材料,网上评价,网上查询评审结果。同时,建立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把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项作为评审要素细化、量化,以此来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在评价中,可采用笔试、人机对话、实际操作、演讲答辩等多种手段开展评审工作,使评价科学合理。

四要对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职称资格。

为最大限度吸引人才,研究制定对急需引进的国内外优秀人才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用人单位可直接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留学归国人员可一步到位参加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实现高层次人才评价政策的突破。

第四,全面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职业资格注册管理。中国加入世贸后,现行职称制度要与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建立起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目前,对国家已实施的执业资格制度,要加强对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并逐步扩大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实施范围。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后,用人单位将不再承担职称评审职能,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将由社会进行评价和公认,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再是单位所有,可以自主择业,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

第6篇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内容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归档内容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归档内容包括员工的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履历、劳动合同、入离职信息、工作变动等;2.学历及继续教育情况,包括学历、学位证书、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证书等;3.专业技术材料,包括技能鉴定及考核材料、等级证书等;4.科研成果、著作材料,包括发表的论文、课题、专利、获奖情况等;5.工资情况;6.健康资料,包括体检表、以往的工伤处理等信息。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特点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有着以下特点,一是真实性,档案要能真实体现技术人员的思想、能力、技能、经历等资料,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参考。二是完整性,档案要涵盖技术人员的全部内容,客观全面的体现档案管理人员的各种信息。三是动态性,档案要随着人员情况的变化,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档案材料的时效性。四是机密性,档案是技术人员个人自身情况和人生轨迹的真实记载,不能随意泄露。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现况

(一)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意识较弱

目前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方面,意识薄弱,重视度不足。领导没有意识到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对单位人力资源配备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进行规范。档案管理人员也没有重视对档案的管理,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断节、缺项、内容凌乱、查阅不便等。对单位的日常人员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二)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收集范围不全

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个人档案,但是档案收集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只是收集了个人履历、家庭及个人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作变动资料等,而没有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获奖情况、科研项目情况、、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归档。这部分资料对判断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资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归类不规范

在对专业就似乎人员的档案归类中,一些事业单位归类方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技术人员的个人进行档案归类,而是将他们的档案存放在多个地方,甚至多个部门里面。例如将基本情况、个人履历等作为人事档案归档在人事部;将获奖情况、培训进修情况等未归档或归档在办公室或者本部门,将科研和技术材料、专利获得情况等归档在档案室或者技术部门等等。一旦需要的时候,查找和整理非常不便,而且有可能导致档案资料内容的遗失。

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改善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意识

要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管理列入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创新和建设工作。落实档案管理的人员和机构,安排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让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要让专业技术人员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参与开展自身档案归档工作,将个人专业论文、获奖材料、科研项目等内容进行上交。

(二)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要时刻关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档案资料的更新工作。每年度进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资料审核,按照制度将他们的各类信息,包括考核、评比、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归档处理。也要与技术部门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在部门联系,积极收集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类档案资料。还要利用职称报考、年度考核的时机,收集他们的各类基本资料和技术资料。在年终进行一次定期整理,审核个人人各种档案的归类情况,将其中不完整的部分进行补充归档。

(三)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7篇

事业单位实行按岗申报制度

根据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有关要求,事业单位要在核准的岗位数额内实行按岗申报制度,今后不再进行超过岗位数额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随着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今后事业单位将根据岗位需求组织推荐申报参加评审人选,即单位缺什么岗位(专业)补什么岗位(专业),将“岗位与评价相结合、岗位与使用相结合”。

按岗申报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从事业发展需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本单位主、辅系列岗位分布,根据岗位空缺、本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推荐申报人选。

按岗申报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评审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再“随意”申报,须申报与本单位岗位设置的专业要求相一致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本单位未设置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的,就不能参加申报评审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市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目前进展顺利,岗位核准工作基本完成,已进入岗位聘用工作阶段。由于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按岗申报制度的基础,为加快推进岗位聘用工作,职称评审意见明确提出:未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未按新核准岗位等级开展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将不予核准职称申报数额。

加大用人单位的推荐权

职称评审将加大用人单位推荐权,解决单位“想用的评不上,评上的用不上”的问题。同时,对申报程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个人申报、民主评议推荐、单位审查、呈报部门审核的推荐申报程序进行。在推荐人选时,要通过量化赋分、民主推荐等方式进行。各单位要按照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参加投票人员范围,把民主评议结果作为推荐人选的重要依据。其中,形不成差额推荐的单位,推荐人选同意票数应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事业单位推荐晋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推荐方案须报市人社部门核准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

民主测评结果作为评审重要依据

各评委会及办事机构,将结合各自系列(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分类的评审标准,增强评审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社会公信力,注重发挥职称评价杠杆作用,打击学术腐败、净化评审环境、形成良好的评审氛围,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本职岗位上干事、创新、创业。将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制定通过民主测评、民主评议评价申报人员品德、能力、业绩的具体办法,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对申报人员的评价量化、细化为标准条件,把平时工作量、工作业绩作为评审重要依据。

分类调整论文科研成果条件

分类调整论文、科研成果条件,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主要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将论文、论著、科研成果作为必要条件,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适度提高其质量要求。对其他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降低或取消量化赋分权重,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论文、科研成果仅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条件。论文不仅仅以是否发表为依据,在申报时,只提供代表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两篇论文,由评委根据论文质量赋分。被《SCI》、《EI》等收录、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可作为论文赋分参考依据。

部分专业实行“考评结合”

对卫生、图书、档案、建筑工程等系列(专业)继续实行考评结合评价方法,对参加专业考试人员资格要进行严格审查、完善题库建设、合理调控合格率,切实提高参评人员质量。各评委会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特点,采用考试、评审、答辩、考评结合、考核、考察、说课等不同评价方法,真正评出水平、评出能力,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第8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 量化考核 体系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有些规定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仍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本人将工作中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方面的探索提供给大家,以期引起共鸣。

一、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法

由于“数”的概念有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可算性和可比性,可更准确地反映人才,这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的缘由。而量化考核首要任务是科学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不仅需科学地解决指标体系的组成及其权重系数的分配,而且要科学地解决组成该指标体系的每项考核因素的划等标准。即根据考核目的和对象设计考核内容并分解为若干考核因素,确定各考核因素的评分标准,并对各考核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由同行专家对被考核者评价打分,加权计算,求出总分。但总分的计算方式需根据考核因素是否互补来决定,若有互补性,总分采用累加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加法”,其计算见公式①或②;若不互补则需采取累积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积法”,其计算见公式③。

二、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即是确定考核因素。依据王通讯的“人才考评三态说”,按综合性、针对性和简易性“三性”原则,考核因素可从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三态”方面设计,即根据考评目的和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一组人才特征要素作为考核因素。鉴于企业工作性质不同,有将“业务能力、工作成绩、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学历、外语水平、技术工作年限”确定为考核因素的。而我单位经多年实践,将学历、技术工作年限、外语水平作为申请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晋升人员必须满足的条件,围绕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考核因素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据“持有态”设计“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两个“考能”指标,为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产品设计的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重点设计了“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决策能力”4个考核因素;在“技术水平”方面,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中解决问题经验积累方面情况设计了“实际工作经验”、“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2个考核因素,同时为促进申请晋升的技术人员注重答辩论文的撰写,设计了“答辩论文质量”考核因素。

其次,据“发挥态”设计“考勤”指标,即“工作态度”,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事业心等,同时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工作的主动性,做好人才传帮带,让特殊、高端技术得以传承,设计了“事业心”、“工作作风”、“主动性”和“人才培养”4个考核因素。

最后,据“转化态”设计“考绩”指标,即“工作成绩”,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创造出技术成果。结合“学术氛围和工程研制齐头并进”实际需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在工程研制中有所成绩,而且要追求技术前沿,积极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思维,除了设计“工作完成情况”外还单独设立了同等地位的“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考核因素。

三、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配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确定后,各考核因素权重系数可按其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指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业绩成果的一种标志,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为突出业绩和能力,我单位将“工作成绩”、“业务能力”赋予了30%权重系数,对“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赋予了20%权重系数,并对这些考核因素下的二级考核因素分别进行了权重系数设计(见表1)。

四、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设计

考核因素和权重确定后,为降低考评人员随意性和确保考评结果科学性,建立统一的打分标准至关重要。经多年实践,按“时代性、导向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原则,我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建立了等级划分的分数段和每个分数段打分标准具体内涵。

1.二级考核因素分数段设置

根据集团公司“总分76分以上才允许晋升”的要求,本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均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分数段设置原则定为:优(90%~100%)、良(76%~90%)、中(60%~76%)、差(0%~60%)(见表2)。

2.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

按百分制确定14个二级考核因素分值的详细标准。

第一,“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由主管部门组织答辩秘书据提供的证明材料按以下规定通过设计的软件计算相应得分:

——结合我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要求以及推进专利与基金申请、职工经济创新与QC小组活动开展,将这些活动成果奖列入“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考核因素进行打分,并根据不同情况细化打分标准,不同项目的获奖成果累计计算,累计超过6分的按6分计算(见表3~表6)。

——考虑到单位保密性质,除了按期刊与会议、核心与非核心、国际级/省部级/集团级/地市(公司)级进行分类外,对单位归档技术报告、技术/管理标准以及成功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形成本单位特色管理理论系列文档,或国际/国家/国家军用标准,专业著作均包含其中,并按不同内容细化打分标准(见表7)。

第二,参照有关资料和单位实际确定了其他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见表8),由考核者直接打分:

经过两年多实践,我单位不仅选拔到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导向作用明显,职工经济创新成果项目连续翻番,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文章归档,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有力推进了单位学术氛围营造和知识积累。总之,单位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航干函(1986)146号附件《量化考核方法》.1986,9

[3]王通讯.宏观人才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第9篇

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实行“严格条件,放开申报”的政策后,因为不受申报指标的限制,只要符合职称申报条件,单位职工肯定要申报相应职称。在获得任职资格后,因没有完善的岗位设置与职称挂钩,按照以往既评及聘、评聘合一的习惯模式,只要是有支付能力的单位,全部聘用并兑现工资。尽管自2008年开始实行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但是论资排辈、注重资历、学历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积极深化职称改革,已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对现行职称评聘制度的弊端分析

(一)职称评定重学历和资历轻视能力和水平

以往在职称评定中主要是参照两个硬件条件,即学历与资历,因而轻视了实际能力和工作水平。申报者只要学历、资历达到要求,就符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条件,不管其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要求。例如,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管其原来所学的是工程管理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只要取得了相应的学历,就可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这样一来,促使大专学历的人去读本科,本科学历的去读研究生。近些年来,各个专业技术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对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有多大作用就很难说了。

(二)职称评定出现了过多过滥的现象,降低了技术标准

在硬件条件符合以后,发表几篇符合政策的论文,就可以参加评审,有的评委还凭主观印象打分,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有的同志虽然取得了相应的技术职称,但是个人独立工作能力欠缺,所完成的工作质量不高,徒有虚名,在群众中产生了不好影响。

(三)专业技术聘任制流于形式

职称工作文件规定专业职务任期一般为三年。在任职期内不能履行职责者,可以提前解聘,这是防止专业技术人员存在安于现状、混日子的消极倾向。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对任期已满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实施考核重聘或履行续聘手续,甚至一聘到底,这种一次聘用,终身享用的做法,有悖聘任制的初衷,没有真正树立起为聘而评的理念。在薪酬方面,只要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只要有指标就可以享受这一职务的相应待遇,而不管他们是否承担与专业相符的岗位,以及他们的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学识水平和敬业精神如何。这样做,使得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把职称作为终极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旦职称到手,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专业技术队伍缺乏生机活力和进取精神。

搞好职称评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拓展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内涵,从重学历、重资历逐步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

适当放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重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要求,重点考核其工作业绩、现实表现、技术水平、接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要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允许业绩突出者破格确定和晋升职称,允许一专多能者评审“双师”或“多师”。

(二)规范评审推荐和标准,使职称评审工作能评出公正、公平,评出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积极性和努力方向

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评审所要求的推荐与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所要求的推荐分开,促进评审的社会化,促进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和使用更加岗位化、具体化;要综合考虑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资历、论文、创新能力和业绩、聘任期间的现实表现、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等因素,细化、量化申报条件,便于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做好晋升准备和把握努力方向。要适当延长外语、计算机合格证的有效期,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履行岗位职责和创新创造上。

(三)从严评聘,克服“论资排辈”“福利化”倾向

要严格执行职称政策,遵循考评程序,改进单一的评审方法,采取考试、考核、评审答辩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加大考试份量,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不放宽条件、扩大范围。建议增设各系列水平能力测试,没有通过水平能力测试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参加评审;实行评审答辩制度,成立专业答辩组,从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对晋升人员进行全面的综合答辩考核。

(四)做好岗位设置工作

岗位设置是实行评聘分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相应的岗位设置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前提。因此,岗位设置要力求适度合理,确定合理的结构比例,突出“实用性”,而不是因人设岗。要遵循因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原则,结合单位工作的需要,运用岗位分类的原理,实事求是地依据岗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繁简程度和所需的资格条件,对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确定岗位的职能、编制、数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