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6: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诸多高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一些帮助。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学安排特殊,入学考试特殊,专业、文化两条线。生活规律与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课,下午、晚上都上专业课——声乐、钢琴、舞蹈、素描等。他们的衣着、发型总会有所不同,给校园带来了几丝前卫和个性色彩,他们构成了校园的特殊一类学生。这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办学、多元办学的具体实施的结果。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英语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低,教学难度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测试。这类英语测试并未将艺术类学生单独分离出来。所有学生均使用同一种试卷,试卷的难易度以一级测试水平为准,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差悬殊,极少数学生成绩能达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达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在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在艺术类专业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音标都还不会读。究其原因,艺术类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艺术类大学的附中学校或艺术类专科学校(只有较少数的学生来自非艺术类普通中学)。这类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学课程学习。上述情况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既要有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学甚至小学英语教师的经验和耐心。而大学生又不同于初学英语的中小学生,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赶上并达到大学英语的水平,这是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其专业,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语成绩的最低录取线一般控制在60—80分。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且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从心理上讲,他们恐惧英语,即使想学,也没有信心学好;从行为上看,他们又缺少自觉性,再加上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不复习,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造成他们消极地学习英语,对学好英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往往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不出任何问题。由于很少上自习学英语,常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开始厌恶学英语,越厌恶,越不记,落下的知识就越多,越弥补不上。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近年来很多高校虽迫于学校发展的压力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学校教学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非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而艺术类学生则不要求通过四级。这样,学校首先要考虑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而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则常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不是很稳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带领这支队伍。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
虽然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作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这一优势,使其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马丁·威德尔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曾经指出,有些学习者并没有明确的工具性或结合性动力;对他们来说,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态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证有一部分语言输入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灵活多变,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可把音乐引入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不失为投其所好的极佳的教学方法。现在随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必须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重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获得无障碍、无停顿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语言的恰当流利和交流的顺畅。音乐正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复性、连贯性强。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铁达尼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乐曲起始处很容易吸引学生随之哼唱。而歌词本身又相当口语化,远离了繁琐的语法及冗长的词汇,学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进行分流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分流教学,就是学校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成绩,将达到某一成绩(如70分)之上的学生放到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班里学习英语,且要求他们也通过四级;而对低于某一成绩(如30分之下)的学生,则单独开设一个预备级班,可从英语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授,毕业前要求通过一种校内的水平考试;其他学生正常开设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课程。分流教学的直接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足够的动力,而且学生基础相当,相互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同学校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
任何一位业务出色的教师一定都会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因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而青年教师则恰恰缺少这种积累。所以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为青年教师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能够更好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础。此外,如果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指导,则更利于艺术类英语教学。但在这一方面,很多教师也许会不愿进入这支队伍,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艺术类英语教材简单,备课量小,而且又没有四级压力,所以课程系数也会定得较低。但却没有考虑到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的几乎是英语初学者,有的相当于中学水平,也有的已达到大学水平。此外,相对于非艺术类大学英语而言,艺术类英语教学疏于管理,教学要求不是很明确。所以学校应切实地重视艺术类的英语教学,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完善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作为教师应当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作为学校管理部门,也应重视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杰.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与教材的探索[J].社科纵横,2005.6,VOL20,(3).
论文摘要:差异教学理论力图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强调教师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艺术类专业(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各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运用差异教学理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依然是封闭的体系,还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虽然在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及其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单一,许多教师仍然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和讲解,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论,并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的现象而忽视这类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数教师忽视艺术类专业人才模式现象。这导致了英语课在这些专业的设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理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进而提高效果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个体条件论”和“个人动机论”为基础。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经历、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产生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反映不近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一理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1)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天生具备艺术天赋,不可避免地生活、学习在某种艺术氛围之中,形成了有别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2)个人心理结构不同;由于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所致,形成了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心理特点,如钢琴、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较之管乐学生活泼、好学,积极上进等;(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所以,当教师面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既要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更要了解这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1.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
上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学习艺术专业是多数喜欢艺术的学生或者说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对所学专业的爱好而进行的选择。正是因为出于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即他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远远超过非艺术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因此,在学习英语上,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即不得已而学之。
2.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很强,学习上缺乏勤奋、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成就感根深蒂固,因此,不断寻求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力,努力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并十分认可在本专业中取得的最高成就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缺乏积极、主动、勤奋、好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他们看来,英语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只要能通过及格线拿到学分,不耽误毕业时拿文凭即可。传统的专业“第一”的思想导致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很高,与不重视学习导致应用能力弱形成矛盾。因此,教材选择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材内容宜浅不宜深,突出实用性、趣味性、直观性,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开展课堂活动
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等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通过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所需的环境等方面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通过长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归纳出这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外露型:音乐类、戏剧类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积极、主动、善于表露所思所想;(2)沉默型: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心不在焉,不喜欢言谈,比较“闷”但却有自己的主意、观点。即使这样也不愿表达出来;(3)消极型:舞蹈专业的学生表现为事不关己,学习没有积极性,且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够达到各自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鉴于这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转贴于 如:根据美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通过素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总结课文重点、难点,学生就不会感到学生英语那么难懂,只要下工夫即可。教师要做足课前功课,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特征、个性差异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学生们感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多以几个思考题为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适应学生
现在,中国许多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大班上课。所谓大班是指一个班大约有五十多人甚至接近六十人。对语言课来讲,五、六十人的确是多了。在如此差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等是何等的困难。但教师可以依据个体差异理论,从了解学生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入手,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而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正如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师应适应学生”那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不同需要,就会为学生学好英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依据这一理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与他们更多关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因势利导,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首先是通过了专业考试。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甚至有了一定的名气与造诣。进入艺术学院后,这部分学生在学院浓郁的专业学习的氛围中,专业深造的意识得到强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发展上。但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际的技能,他们把精力放在了为生存而奔波上。但无论怎样,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英语课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英语难掌握,需下很多功夫,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个人爱好与兴趣应该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这一点是积极的、肯定的。作为从事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与专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学好英语对专业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可直接读懂原文、直接聆听专家的教诲、直接参与交流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应时刻鞭策学生勤学苦练,严格要求学生。如:根据戏剧专业学生善于表扬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进行人物情景对话、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朗读等教学活动,发挥其专业特长。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策划海报、动漫等多种形式与音乐专业学生一起在校内和与其院校横向联合组织各种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使同学们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成就其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个体差异理论是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从而设计出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铭玉.外语教学论;教研、教学、教艺[M].合肥;安徽
【论文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本文主要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信心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着重论述了其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信心?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信念和评价。信心可以使学生取得学业上成功,也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是人格结构的组成因素,代表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信心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是创新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的。
1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理想,在部分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遗憾情绪,介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从高校的录取分数上来说,许多高校该专业的分数低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虽然高于纯艺术类专业,但却没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这种情况下,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负面效用,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对学习也失去了动力。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自信心不足,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不会产生优越感,其次就是教育工作者忽视信心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班级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认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专门的去进行教育,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 [1]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了信心,就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表现
2.1鼓励,最好的表现形式。
作为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都喜欢被表扬和鼓励,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其闪光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但对于以后的目标还尚未明确,因此班主任要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大学的校园,相比落榜的学生,他们就比较幸运,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不认可,避免学生因为专业而产生自卑感。第三就是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去努力 [2] 。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学好专业本领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通过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 。
2.2 榜样的作用。
榜样,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屡试不爽。它会催人奋进,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知道和他相似,但已经取得成功的榜样来锻炼他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在工作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人员。通过这些出色的设计人员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现在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但要让其看到自己在毕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以榜样来要求自己 [4][5]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2.3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现在,一些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学历,有的甚至还要求工作经验,这让很多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显得信心不足。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因为专业的不同,面对的就业形势也就不同,而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则把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紧,可以慢慢积累,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学习的能力,那么学历再高也没有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的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拥有真才实学,掌握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才会赢得优势。要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形势面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立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
3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要相信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信心教育业不容忽视。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心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怎家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张文皎. 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06, (23): 22-24.
[2]谢庆良. 多维度探寻大学生自信心教育的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21): 129-130.
[3]雷逸. 危机 信心 教育[j]. 研究与交流, 2004, (1): 176-177.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二、广告学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1.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2.分方向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3.分层次
分层次则是指在教学之初不分专业方向,参考艺术院校进入三年级学习前分方向的模式,前两学年授广告传播及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分方向时采取能力测试和学生自主双重选择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非艺术生因设计能力有限而产生自卑感或排斥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再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可以事半功倍。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 高等艺术院校 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843(2012)03—0129—03
[作者简介]郑艺,任慧丹,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吉林长春130021)
在各种教学资源中,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元素,是学生接触最直接、受益最全面的教学单元。课程建设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有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和学习的网络平台,实现高品质课程共享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考察分析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高等艺术院校申报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对国家和地区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指导与评选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建设年度分布情况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将艺术学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自2003年度开始,但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是2004年度才批准建设第一批,各年度艺术类旧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是:2004年入选5门,2005年入选,1门,2006年人选5门,2007年人选9门,2008年入选1()门,2009年人选14门,2010年人选17门,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这说明教育部和各高校正逐年加大对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与建设力度。然而,至2010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入选的本科层次国家精品课程为2 542门,作为美术类上级学科的文学人选236门,其中艺术类入选6.1门,仅占到总数的3%,可见其建设还是十分薄弱的。
这个一级学科分为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8个二级学科(专业)。将64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按照上述8个二级学科来归类,音乐学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这3个二级学科占到总数的81%,而其他5个二级学科仅占19%,其中最能代表艺术研究领域理论性和(三)学校分布情况
这64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来自全国31所高校,其
若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计入非艺术类院校的话,我国独立建制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共有31所,但拥有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的高等艺术院校只有上述15所,其中中央音乐学院以入选10门国家精品课程遥遥领先,还有半数以上的高等艺术院校尚无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说明校际间发展很不平衡。将64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按行政区域来统计,则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人选比例很大,而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尚无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说明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地域分布不均衡。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集中于部分高校、地区,既反映了某些高校、地区对精品课程的重视
(四)吉林省精品课程分布情况
由于国家精品课程要经由“校级一省市级一国家级”的逐级建设过程,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对于省级精品课程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非常重要。然而,为保障申报的成功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荐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211”大学或部属院校,而较少统筹考虑各具体学科课程体系的分布。而教育部每年度的推荐数量对某一个省来学术性的艺术学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仍是空白,说明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各学科发展极不平衡。
中高等艺术院校人选37门课程,非艺术类院校入选27门。程度及其建设成效,也反映出精品课程有限的辐射范围与带动力。
作为专业性的高等艺术院校,理应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就目前的建设情况看,16所非艺术类高校以其教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建设了总计27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占总数的42%。这给各艺术类高校带来了很大压力,当然也为艺术类高校建设精品课程起到了推动和借鉴作用。因此,如何争取更多的课程人选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是各高等艺术院校特别是尚无国家精品课程的艺术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定额度,这样就难免有失偏颇,不能宏观统筹,容易造成学科门类建设的不平衡。
以吉林省为例,8年来共评选出67门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工学18门,理学17门,医学9门,三大门类占了评选结果的65%;文学只有4门,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占了2门,中国文学类占了2门,新闻传播学类和艺术类仍是空白,学科(专业)建设的不均衡已经十分明显。林省的两所“211”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有47门,占到了总数的70%,说明校际间发展极不平衡。
二、进一步推进高等艺术院校申报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对策
精品课作为“质量工程”的建设项目,其评审等都是针对全国所有高校的,其中评审原则未作分类,用整齐划一的尺度来评审艺术与非艺术类院校,以至艺术类高校在具体申报和评审时会经常遇到诸多问题,艺术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常常被置于不顾,艺术学科相对其他学科与生俱来的不足却被放大。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在本科阶段主要是立足实践的技能教育,课堂教学主要依托的是实验或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决定其成果的呈现形式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有其独特性。
艺术教学成果的呈现具有多种形式,交流的方式也是多重的,论文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形式。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教学,教师们首先要专注于大量的实践教学、演出比赛和创作项目,这些方面既是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保持旺盛的艺术创作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研究成果的直接反应,这些环节同教学、科研论文共同构成了对艺术类教学的检视要素。然而,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对于的级别和数量都有着较高要求,所占分值比重也大,如艺术学科博士的数量要求、艺术学科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包括CS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发明专利的数量、获奖项目的认定和级别等等。评审中经常会遇到诸如:明明是艺术专业领域的最高大奖,但因为不是政府主管部门承办,没有带国徽的公章就不被承认;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国际、国家、省市级等各级各类奖项和表彰,但在申报表中的教学表彰和奖励中却不得填写指导教师奖等问题,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艺术类成果恐怕有失偏颇,对于艺术类教学来讲,奖项是艺术教育界公认的最能说明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另外,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存在着种种客观限制,使艺术类高校的博士数远低于其他高校。其原因首先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的博士培养单位寥寥无几,且大都以培养艺术理论专业博士为主;其次,即使艺术表演类的教师到国外的艺术院校读学位,拿到艺术硕士学位已经表演类的最高学位了,如想读博士学位,往往要攻读其不感兴趣且不擅长的理论专业——这些瓶颈都成为艺术类精品课程申报和评审的重要制约因素。
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精品课评审的初衷,旨在搭建网上授课平台,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此,艺术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实现网上视频课堂与学习者需求的对接,优化网上课堂的有效性。精品课指标体系中要求的课堂实录仅仅是上课过程的展示,然而,对于很大程度依赖“一对一”教学模式,鲜明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特征的艺术教学,课堂实录的通识性和普适性受到很大限制。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大都遵循从专业技能学习到艺术品格及风格引导的教学规律,艺术学习的过程必须注重技艺培养和艺术修养培育并举。尤其是艺术表演类课程及创作类课程,表演类课程如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舞蹈表演等,创作类课程,如作曲、编导、绘画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非常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除简要的讲授和示范外,还需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即“即时反应式”的指导,这种示范和指导主要根据的是教学经验和学生特点,每次示范和点评都是因时因人因作品而异,教师讲解的少,学生实践的多,表情的拿捏、动作的精准、旋律的流畅等“细节”通常还需要重复多次。这种“即时反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性很强,并不是面对大众,对于自主学习者来讲借鉴意义有限。笔者认为,艺术类精品课程的视频应该变课堂实录为艺术讲座,之中穿插图片、音乐、艺术品、影像等辅助教学资料,才能他艺术类精品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成为审美愉悦的体验过程。即使有学生的参与,也是起到示范和实践作用即可,不应针对某个学生进行授课。这种组织方式与授课的实施更便于通过网络平台将课程呈脱给课堂以外的“听众”或“观众”,消除资源共享障碍,提高艺术精品课网站的交互性和共享性。
2012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明确将艺术学提升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义印发了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对艺术类专业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这既是国家根据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科专业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更是我国艺术学科地位一次空前的大提升。相信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和各高等艺术院校正在积极思考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教育部重新考量精品课评审体系,充分考虑艺术院校课程建设的定位和特点,针对艺术学科和艺术类课程的特点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对艺术类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形成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新的“话语体系”,使艺术类高校在申报时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出艺术水准和特色。
一、存在问题
1.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很多学校通过组建、合并其他校区,建立了综合性大学。但这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教育院校的美术老师组成比较复杂,有外聘的美术老师,也有从公共美术教育等专业抽调的老师。这种教师队伍虽然数量可观,但是没有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于美术院校以及该专业的学生来说会造成很大影响,无法培养出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
2.美术院校的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重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论性学科的教学评估往往可以通过对教师的理论考核得出评价,但是美术教育的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教学技能和技法上。目前,很多美术院校对教师的考评内容多限于论文模式,忽视了教师在绘画技能和教学手法上的考核。这种重“理论”轻“技法”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影响了美术教育的质量。
3.效仿专业美术院校,博而不专
专业的美术院校对学生的美术能力比较重视,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法,培养了专业的美术人才。但是这类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即重“技”轻“道”。很多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较专业院校丰富,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没有认真对待。这就使现代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造成了“东施效颦”,博而不专的尴尬局面。
4.教育经费不足,教学硬件不“硬”、
众所周知,美术专业是个“烧钱”的专业,是一种“贵族”教育,这从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和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据调查,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学费每年大约需要5千到7千元,而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学费则需要万元以上。但是,高价的学费并没有让美术教育的硬件“硬”起来,究其原因,是大学的扩招、扩建、开设美术专业时间短、美术专业没有得到校院领导的重视等影响了学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应对策略
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事物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促进大学美术教育事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1.培养专业骨干、强大师资力量。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的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美的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不仅需要泼墨丹青,更需要多掌握阐释美术的技巧,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所以,各大美术院校应增强教师对美术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组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大学美术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如可以聘用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或专家来校任教,还可以外派教师到其他专业院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从而解决师资短缺、力量薄弱等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法,完善教师考试机制。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不仅适用其他学科,对美术教育专业同样适用。美术教师不应把课堂停留在画笔、画纸上,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不仅能从画册、雕塑上看到美的创造,还能从世界各地的美术展览、世界名画或是电影、电视上感受美的存在。教育工作者只有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出既有美术爱好又有美术热情的专业人才。在考核机制方面,除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不可或缺文化底蕴,更应把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教育方法的独特性等加入其中,成为考核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标准。
3.着力体现自身特色。专业性美术院校的特色不容置疑,即培养专项的美术人才。但是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在于“通”,在于同和性。所以,各类综合性大学的美术院校要逐步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
4.学校领导多调研,为美术院系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已经很高了,因此,通过提高学费来增加经费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此,美术院校应让领导和相关部门多入院系调研,让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明白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寻求校外的资金帮助,如开展学生的画展、和某些企事业单位形成互帮互助关系等。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好的锻炼机会,也能为美术院校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从而完善专业硬件,吸引更多的美术考生报考、参考。
一、当前我省普通高中舞蹈教育现状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还有极少数学生,小时候参加过舞蹈培训班或是少年宫舞蹈培训,在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比赛过程中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从而走上了学习舞蹈专业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很好,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走高考舞蹈艺考这条路既可以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发挥孩子特长。于是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高中舞蹈艺考生的另一种来源。
2、普通高中舞蹈师资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可在我国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他们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去执教,虽有个别也相对缺乏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省情况也一样。从调查情况看,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中学,一般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接触过五大舞蹈训练的教师;而县城的中学,舞蹈教师大都是由音乐老师来代替的,真正接触过舞蹈训练的很少,师资匮乏。
3、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艺术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上财力人力的制约受限制,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匮乏,教学设备也不足,甚至没有像样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在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的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多可算“小家碧玉”,重视不足,课时量偏少。据了解,一般普通高中专业训练时间与高中所设课程之比平均下来还不到五分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上文化课时间长,平时训练少,学习舞蹈仅是“浅尝辄止”。在这种普通教育模式下,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不可能达到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因此造成在高考舞蹈艺考中同个别的艺校或外省水平较高的普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教育理念短视,让成绩不好的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捷径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以此提高升学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对于艺考生的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舞蹈人才的选用上,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地掌握等等,符合标准才能被选入舞蹈人才的行列。而一些学校中考艺考与高考艺考没有做到很好接轨,考试内容和要求与高考艺考不太吻合,致使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距离高考依靠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普通高中舞蹈艺术生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健全的中考制度,提高“生源”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筹划详细的,科学的,健全的艺术中考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之一。之前我们曾分析过普通高中舞蹈生的生源问题,可以看出,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的生源来自欠发达的县城,这些学生学习艺术时间短,教师水平不高,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能够在中考时加入艺术类专业或特长考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和接触艺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建立较好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课知识,再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深造。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在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方面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生素质,我认为才是合格的大学生生源。
2、合理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个中学的音乐老师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就为各个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极其匮乏的,舞蹈教师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话,再有舞蹈艺考生的培训是困难的。我认为,将整个县城或是乡镇为一个单元,合理的整合师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科学的办法。
3、高中与大学建立合作培养机制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德行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思想道德及精神文化的提高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并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常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艺术教育通过音体美等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在艺术和精神之间得到碰撞,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扩大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涉及中外文学、音乐、美术及戏剧等。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基本国情下,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知识局限性和阅读面窄的欠缺。通过这些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态势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开阔文化视野。
3.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美化人格,促进人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将各类艺术形式以授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丰富了自身的见识和艺术体验,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思维就是运用非逻辑思维去处理问题,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可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它通过联想、情感、感官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想象力;公共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情绪就是直觉,而灵感往往都是在直觉出现的刹那间产生。公共艺术教育巧妙地结合了人的形象和逻辑思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很多高校均已经设置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这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
教育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有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但在具体设置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设置要求,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公共艺术教育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把它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这就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缺乏监管,教学效率低下。综合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机构在教学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缺乏自,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影响较大,教育管理机构有名无实,很难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去。
2.课程设置不被重视,教材选择随意
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必定是专业课和必修课,之后才会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设置,而大多数高校通常会选择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放在选修课中,这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当遇到师资或外部环境的干扰时还会被替换,加之一些高校的课程考查是通过采用开卷考试或是结课论文的形式实现的,这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的反映很不利。还有一些高校由于艺术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欠缺,比如一些地方综合类或者理工类院校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学校就会采用网课的形式授学,无教师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高校在艺术教材的选择上过于随意。比如一些高校本身设置有艺术类专业,这时为了方便起见,他们会直接采用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去,选择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将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需求考虑进去;还有一些学校会采用本校自主开发的教材,通常这些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整体水平较低,这都很难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艺术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校均存在公共艺术师资不足的情况,即使有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往往不高,经验不足,文化底蕴欠缺,这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公共艺术;还有一些高校往往会采用团委等其他行政部门的非专职老师授课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责任心差,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技能单一无新意,授课很容易朝着自己擅长的领域靠,教学面窄,这就使教学效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高校自身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考试形式又过于流程化,这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把公共艺术课程不当回事,应付现象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大多都是理论的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学生上课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频繁,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结课考试或者获取学分,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这完全违背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的探讨
1.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自身学科设置问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使得学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在别的部门或者临时调动一些非专业的艺术教师来维持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育效果缓慢,相比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也将其默认为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给予资金和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规范公共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增加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选择不能盲目,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以及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既能够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公共艺术教材的选择不可随意,应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的不同合理选材。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若教材太过专业,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厌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力弱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材选择时应考虑到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材,这样既实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对艺术的需要,做到了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3.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具有示范性,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并且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方面的欠缺亟须弥补,一方面,学校可以优化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并应全方位考虑专业设置,既考虑到年轻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同时也应当考虑社会上那些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精英。另一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应当给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与优势专业教师同等的政策,不定期为艺术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校内外相关专业合作等,加强教师间对专业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接受新时代高科技教学的新思路,并及时吸收新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扎实的基础。
4.开展公共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艺术活动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艺术。艺术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么死板,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在玩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接触到艺术,并亲身体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艺术。比如开展书画展览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优秀的作品在校园内展览,这样既塑造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也激发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化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巍,钟天娥,池阿海,等.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4—87.
[2]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3):224.
[3]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95—196.
[4]刘春恒.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