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6: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通信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通信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VXD实时串口通信

引言

在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中,系统内核掌管所有的应用程序,通过独特的任务调度算法实现CPU的分时多任务处理方式。多任务处理对大多数用户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对那些想把实时通信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特殊用户来说,操作界面的图形化并不比MS-DOS的单任务更具吸引力。在视窗操作系统里可以进行实时通信和控制码?答案是:VXD技术可以帮我们在获取友好的人机界面的同时还拥有很强的实时性。

1VXD技术解析

VXD技术可追溯到Windows3.1,它的引入就是要让操作系统实现多工以及硬件资源的共享。为了支持多个MS-DOS任务同时执行,Windows98让每个MS-DOS应用程序在各自的虚拟机(VM)上运行,各自互不相干;而所有的Widnows应用程序却都在一个虚拟机上运行。图1所示的结构框图很好地说明了Windows98的整体架构。

图1中,由众多的VXD组成系统级代码处于最底层。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一名为VMM32的VXD,它负责协调和管理所有的VXDs。其它VXDs则通过消息机制(这个消息机制由VMM32.VXD来维护)彼此联系。由所有VXDs开放出的服务接口(API)组成了一个服务网,它们彼此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Windows98的系统底层驱动服务。

从以上Windows98系统架构可以看出,要想在视窗平台下获取很强的实时性,仅靠提升应用程序线程优先级的方法是不够的。因为Win32应用程序代码属于Ring3级,而VXD代码则属于Ring0级;采用VXD撰写的实时通信程序可以完全不受代码限制,可以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VXD的这个特点正是实时通信建立所必须的。

设计实时通信的VXD前,先解释以下几个问题:

①VMM32使用VPICD.VXD虚拟化每个硬件和软件中断。VMM32为每个虚拟机(VM)维护一个IDT结构,当中断发生时,CPU先保护中断现场,然后经由当前VM的IDT把这个中断引导至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式。

中断的虚拟化,使我们有机会给每个中断提供新的中断处理函数,并可以让多个硬件共享同一个中断号。VPICD.VXD为我们提供这些服务。

②VMM有两个调度器,用以在多个线程和VMs之间实现抢占式多工。主调度器负责选定下一个将被执行的线程。这个选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然后,主调度器把选择结果送给所谓的时间片调度器,并由后者完成各个应用程序间的时间片分配。调度器也时应用程序经由呼叫Win32线程优先调整API(如SetThreadPriority和SetPriorityClass等)做出回应。当中断发生时,VMM32自动提升中断处理函数所在VM之优先级,保证中断处理函数能及时被执行。

③VXD和Win32应用程序可直接通信。Win32应用程序可通过一个系统API(DevicelOControl(…))来呼叫位于底层的VXD为其服务。在呼叫VXD前,首先必须调用CreatFile(…)这个API加载该VXD(如果该VXD是一个静态VXD,则不用加载)。所有的呼叫动作其实都通过VMM32完成。VXD也可以通过消息方式和位于上层的Win32应用程序通信。She11.VXD为所有希望以消息机制和Win32应用程序通信的VXD提供了这一服务。

以上是编写一个串口通信驱动需要的系统层面知识。对于Windows底层的了解。

2用VXD实现一个实时串口通信驱动

接下来用VXD技术实现一个实时串行通信的驱动。这个VXD是一个动态(Dynamic)VXD,当它的服务被呼叫时,VMM32会动态加载这个VXD。作者采用的工具是C+98DDK。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工具,如MASM6.11(或更高版本)、VtoolsD。用C搭配DDK完成VXD构建的好处是,可以使用C语言完成绝大部分的程序,程序比较容易阅读和维护。

用C来实现一个VXD驱动,需要准备如下条件:一个.ASM的汇编语言接口文件(在其中定义VXD要处理的系统消息和输出API),一个.C的函数实现文件(在其中完成自己函数实体),一个.DEF的定义文件(在其中定义VXD中各个段的别名并汇成一个DDB)和一个.MAK档(用来编译并连接生成VXD,可有可无)。在这里,仅给出用C实现的函数档。至于其它的文件,可以从本文所列的参考书目或其它文献中找到相关文档的说明。

这个串口通信驱动程序的功能是:实时送出一个Byte的数据,实时接收一个Byte的数据。作为演示之用,并没有加入其它代码。该VXD驱动主要由如下3个系统消息(由VMM32来维护和管理)处理函数组成,其代码如下:

(1)OnSysDynamicDeviceInit()函数

BOOLOnSysDynamicDeviceInit()

{//OnSysDynamicDeviceInit

irqhandle=VPICD_Virtualize_IRQ((DWORD)(&irq4));

if(irqhandle==0){

returnFALSE;

}

returnTRUE;//OnSysDynamicDeviceInit

}

该函数用来完成VXD初始化所做的工作。在本例中,由于实时监视串口中断的需要,要给COM1的中断安装一个自定义的断服务函数。98DDK已经提供了这个函数的C语言版,其原型是HIRQstaticVPICD_Virtualize_IRQ(PVIDpvid),在vpicd.h中。该函数需要一个指针作为参数(指向名为VPICD_IRQ_Descriptor的结构体),函数传回一个指向该虚拟IRQ的句柄(该句柄在后来的VPICD服务中需要提供)。VPICD_IRQ_Descriptor结构体的组成为:

typedefstructVPICD_IRQ_Descriptor{

USHORTVID_IRQ_Number;//IRQ号(0~15)

USHORTVID_Options;//标志位选项

ULONGVID_Hw_Int_Proc;//硬件中断服务程序的地址

ULONGVID_Virt_Int_Proc;//虚拟中断服务程序

ULONGVID_Mask_Change_Proc//MaskChange调用例程

ULONGVID_IRET_Proc;//IRET调用例程

ULONGVID_IRET_Time_Out;//在Vm的进程优先级提升之前的最大等待时间

ULONGVID_Hw_Int_Ref;//硬件中断服务程序的数据存放地址

}VID;

其中只用到三位。在本例中需要声明一个名为irq4的全局变量为VID结构,并付给如下初值:VIDirq4={4,0,hwproc,0,0,0,0,500,0},表示将要虚拟化IRQ4,改变其中断处理函数为voidhwproc(void),该函数的原型如下:

voidhwproc(void){

_asm{

movdx,0x3f8

inal,dx

movbyteptr[readin],al

clc

}

return;

}

在这个中断处理中,仅仅从COM1的数据寄存器(地址为3F8h)中读取接收到的数值,并把该数值存放在一个类型为BYTE、名为readin的内存中。

(2)OnSysDynamicDeviceExit()函数

BOOLOnSysDynamicDeviceExit()

{

VPICD_Force_Default_Behavior(irqhandle);

//解除IRQ4虚拟化

returnTRUE;

}//OnSysDynamicDeviceExit

该数提供了用于善后处理VXD在卸载时需要完成的事件。在本例中,和VXD初始化对应,需要解除对COM1的中断IRQ4的虚拟化。作者也是用98DDK在vpicd.h中提供的外包函数voidstatic_inlineVPICD_Force_Default_Behavior(HIRQhirp)。该函数唯一需要的参数便是使用VPICD_Virtualize_IRQ函数传回的IRQ句柄。

(3)OnDeviceIoControl()函数

DWORDOnDeviceIoControl(PDIOCPARAMETERSp){

Switch(p->dwIoControlCode)

{

case1://端口写功能

if(!p->lpvOutBuffer||p->cbOutBuffer<1)

{//输出缓存的有效性检查

returnERROR_INVALID_PARAMETER;

}

if(serial_out((DWORD)(p->lpvInBuffer)))

{//数据发送

*(BYTE*)(p->lpvOutBuffer)=*(BYTE*)(p->lpvInBuffer);

}

else{

*(BYTE*)(p->lpvOutBuffer)=0;

}

open_int();//打开com1中断

return0;

case2://端口读功能

if(*(BYTE*)reading==0x00)

{//数据读入

*(BYTE*)(p->lpvOutBuffer)=0x00;

return0;

}

*(BTYE*)(p->lpvOutBuffer)=*(BYTE*)(readin);

return0;

}

return0;

}

return0;

}

OnDeviceIoControl函数用来处理Win32应用程序对VXD的呼叫。Win32应用程序的呼叫会让VMM32送给该VXD一个系统信息,并传递进一个DIOCPARAMETERS结构的指针。该结构里包含Win32应用程序呼叫时传递进来的各个参数。这个结构的组成如下:

TypedefstunctDIOCParams{

DWORDInternall;//指向客户寄存器的指针

DWORDVMHande;//该VM的句柄

DWORDInternal2;//指向DDB结构的指针

DWORDdwIoConrolCode;//DeviceIoControl例程中呼叫的控制码

DWODlpvInBuffer;//DeviceIoControl例程呼叫所传递进来的输入缓冲区地址

DWORDcbInBuffer;//输入缓冲区的大小

DWORDlpvOutBuffer;//DeviceIoControl例程呼叫所传递进来的输出缓冲区地址

DWORDcbOutBuffer;//输出缓冲区的大小

DWORDlpcbBytesReturned;//拷贝到输出缓冲区中的字节数(可以为NULL)

DWORDlpOverlapped;//DeviceIoControl例程呼叫所传递进来的重叠I/O块结构

DWORDhDevice;//Ring3层呼叫应用程序句柄

DWORDtagProcess;//例程标签

}

DIOPARAMETERS;

其中,dwIoControlCode指明了Win32应用程序需要VXD提供的哪一项服务。在本例中采用一个switch-case语句作为服务入口,如下所示。其中服务1为让串口送出一个字节,服务2为读取一个已经由串口接收的字节。函数open_int()是用来初始化串口以便接收字节数据;函数BOOLserial_out(DWORDpBuffer)是让串口发出一个字节。它们的函数体分别如下:

BOOLserial_out(DWORDpBuffer){

if(pBuffer==NULL){

returnFALSE;

}

_asm{

pushfd

cli

pusheax

pushedx

movdx,0x3fb;设置COM1的波特率

moval,0x83

outdx,al

movdx,0x3f8

moval,12

outdx,al

movdx,0x3f9

moval,0

outdx,al

movdx,0x3fb;设置COM1的线控项

moval,3

outdx,al

movdx,0x3f9;CMM1关中断

moval,0

outdx,al

movdx,0x3fa;关闭com1的FIFO功能

moval,0

outdx,al

movdx,0x3f8;字节发送

moval,byteptr[pBuffer]

outdx,al

popedx

popeax

popfd

sti

}

returnTRUE;

}

serial_out这个函数体的实现是用汇编语言实现的。因为涉及到很多的端口提供以及CPU的标志(flag)和压栈操作,因此考虑到用汇编语言编写会简化代码。因为此串口传输中,用到了关闭中断的指令(cli),所以,当写操作所要求完成的任务很多时,此关中断指令会让程序的实时性很好地体现出来,但cli指令有效时间过长会导致系统问题,所以还是要谨慎使用。

Voidopen_int(void){

_asm{

movdx,0x3f9;COM1开中断

moval,0x05

outdx,al

}

return;

}

open_int函数用来把PC串口的中断设备按照需要设立起来。函数体很简单,仅改变了地址为3F9h的内容,意为设置Rxdataready和Linestatus中断位,以便让CPU可以及时在COM1的中断服务程序里读取串口接收到的字节。

以上涉及到串口输入和输出的函数体实现代码中,用到了PC16550UART的资料。

至此,一个可用于实时串口通信的VXD驱动程序已经完成。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将其它必要的文档一同提出来讨论。

3Win32客户测试程序

有了上述VXD驱动程序,还需要搭配一个Win32客户程序来进行测试。在网络补充版中,给出一个笔者在VC6下编制的一个控制台应用程序片断,以供参考。

现在编制VXD驱动还没有一个集成开发环境(IDE)。本文的驱动程序是用VC6.0自带的编译器编译的。由于要编译汇编文档,所以还需要把一个MASM汇编器(要求6.0以上版本)及其相关文档拷贝到VC6.0的vc98\u30446目录下。

第2篇

关键词:USB教学机器人通信

EDUROBOT-680-II型教学机器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采用世界银行贷款研制的一种五自由度多关节的机器人。它具备工业机器的基本功能、良好的开放性以及舒适的使用界面,主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教学和科研工具。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了解和学习工业机器人,它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功能、良好的开放性以及舒适的使用界面,主要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教学和科研工具。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了解和学习工业机器人,科研人员还可对它进行二次开发。

教学机器人的上位机(主控计算机)和下位机(运动控制器)原先采用并行口(LPT1)的SPP方式进行通信。利用LPT1的状态寄存器(StatusPort)具有的读能力和每次传送半字节(Nibble)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送功能。每次传送的时序(次序)由软件建立,在控制字的协调下按照教学机器人的通信协议接收和发送数据。

目前USB越来越普及,正逐渐取代串口和并口在计算机接口中的地位。为了研究USB在实时通信时的性能,笔者已将教学机器人上下位机通信改用USB端口实现。

图1PL-2301结构框图

1USB特点及其应用

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SerialBus)是1994年底由Compaq、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一种计算机接噪覆亡,目前已发展到USB2.0。由于USB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所以迅速普及,逐渐确定了在计算机接口中的主导地位。

(1)易用性。USB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

(2)可扩展性。用户可以通过连接USB集线器到一个已有的端口来增加USB端口数量,集线器上还可以连更多的集线器。理论上可以连接127个外设到USB总线上。

(3)快速性。USB1.1版规定了两种传输速率:低速传输和全速传输。低速传输的速率是1.5Mbps,全速是12Mbps。这不但远远高于传统的串口传输速率,也比并口传输快了好多倍。最近推出的USB2.0允许的最高传输速率高达480Mbps。

(4)可靠性。USB的可靠性来自硬件设计和USB数据传输协议两方面的保证。USB驱动器、接收器和电缆的硬件规范消除了大多数可能引起数据错误的噪声;USB协议使用了差错校验和数据重传机制,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5)内置电源。USB总线内置电源线,可以给外设提供5V和最多500mA的电源供应,满足大部分低功耗外设的电源要求。

由于USB具有这些突出的优点,不但一些传统外设开始提供USB接口,而且大量新型外设也把USB接口作为首先甚至唯一的接口,如MP3播放器、移动硬盘等。由于USB的高可靠性和足够快的通信速率,USB开始应用于工业级的实时通信和控制,例如机器人系统中示教盒与控制器的通信。本文论述的用USB端口实现机器人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也属于这些方面的应用。

2用USB实现计算机双机通信

由于USB模型是一种Host-Slave(主机-外设)主从式结构,没有办法使两台主机不通过外设而直接通过USB总线通信。然而可通过增加外设控制器的方法使两台主机利用它们的USB端口通信。每个外设控制器连接到不同的主要,并利用共享的缓冲器交换数据。Cypress公司的EZ-Link和Prolific公司的PL-2301把两个外设控制器和共享缓冲区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作为两台主机通过USB总线通俗诉桥梁。其它公司也提供类似的控制芯片。在教学机器人中,采用PL-2301。

PL-2301是台湾Prolific公司生产的一种全速USB控制芯片。PL-2301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PL-2301包括两套独立的USB控制单元。在握手信号的协调下,它们通过两个FIFO缓冲器无阻塞地交换数据。PL-2301包含四个终端:缺省的控制终端(地址00H)、中断终端(地址81H)、块输出终端(地址02H)、块输入终端(地址83H)。控制传输用于在主机列举阶段完成对PL-2301的配置及在两台主机通信时控制PL-2301的握手信号;中断传输用于PL-2301定期(每毫秒一次)向主机报告握手信号的状态;块传输用于两台主机之间实时地交换数据。块传输支持错误检测,这对实时通信和控制很重要。控制传输被确保拥有10%的USB总线带宽,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最多可以使用90%的带宽,块传输使用剩余的最大可用带宽(最多95%)。当总线不太忙时,由于块传输只有一个很小的协议头(13字节),它是所有传输类型中最快的。为了确何教学机器人上下位机以最快的速度通信,满足实时性要求,最好不要在USB总线上挂接过多的USB外设。

PL-2301除了能对USB标准请求做出反应外,还能对几种厂商自定义的请求做出反应。自定义请求ClearQuickLinkFeature和SetQuickLinkFeature用于控制两台主机通信时PL-2301的握手信号。这些握手信号是:

(1)TX_RDY指示本地USB端口是否准备好传输数据的指示信号。

(2)S_EN挂起使能信号。置位后,PL-2301支持标准的USB挂起特性。

(3)RESET_O块输出管道的复位信号,用于出现错误时复位块输出通道。

(4)RESET_IN块输入管道的复位信号,用于出现错误时复位块输入管道。

(5)TX_REQ块传输的请求信号。

(6)TX_C块传输完成的指示信号。

(7)PEER_E告诉对方本地端口是否连接好的指示信号。

在这几个握手信号的协调下,上位机和下位机可以双向通信。图2是主机PCA向PCB传输数据的流程图。这些底层的细节问题并不需要控制,由PL-2301的驱动程序完成。

图3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3软件结构

3.1教学机器人软件结构

EDUROBOT-680-II型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控制软件包括下位机的底层控制软件和上位机的上层控制软件,它们通过USB端口通信。其软件结构如图3所示。

上层控制软件运行在Windows98平台上,它为用户提供与机器人交互的人机接口界面,完成复杂运动控制的数据处理和插补计算。它由人机界面、运算插补、主控、通信四大模块构成。通信模块能够实时地发送控制命令给下位机并从下位机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为了提供对USB的支持(为了使底层控制系统有更好的实时性和更紧凑,下一步准备将底层控制系统改用支持USB的WindowsCE、VxWorks或嵌入式Linux),底层控制系统目前采用Windows98平台。底层控制软件接口收上层控制软件的控制命令,同时解释并执行控制命令。这通过多线程实现。任务调度和管理模块是底层控制软件的主线程,它负责从指令队列中取出指令并解释执行。主线程执行过程会产生一个辅助线程——通信线程。通信线程调用通信模块的输出函数,负责监视USB端口。如果上位机传来控制命令,则遵循教学机器人通信协议接收并存入指令队列中。

3.2通信模块的实现

上位机和下位机控制软件共用相同的PL-2301客户驱动程序、传输模块(由Prolific公司提供)和通信模块。

PL-2301客户驱动程序是典型的WDM驱动程序。驱动程序屏蔽了底层的硬件细节和USB协议,使上层软件仅通过驱动程序接口函数就可以访问PL-2301。主要的几个驱动程序接口函数是CreateFile()、WriteFile()、ReadFile()、DeviceIOControl()。

传输模块(Transfer.dll)是驱动程序的上层模块,它通过调用驱动程序接口函数,实现了两台主机通过PL-2301通信的基本通信能力。Transfer.dll会产生一列三个线程:

(1)发送线程。这个线程对发送请求进行排队并按先后顺序处理请求。如果出现错误,则努力恢复。

(2)接收线程。这个线程等待来自状态线程的消息,如果发现对方主机将要传输数据,就按照传输协议接收数据。接收线程把接收到的数据放在接收FIFO缓冲器中,等待上层软件(Comm.dll)取走。如果有错误发生时,也会努力恢复。

(3)状态线程。这个线程监视PL-2301的状态信号。如果发现有任何状态改变,它将给相关线程发消息或调用回调函数通知上层软件。

Transfer.dll提供几个供上层软件(Comm.dll)调用的输出函数:

·USB_InitService()调用Transfer.dll里的其他输出函数之间必须先调用这个函数。

·USB_OpenConnect()调用此函数获得PL-2301的句柄。发送和接收数据时要用到这个句柄。

·USB_WriteConnect()调用此函数向对方主机发送指定的数据。

·USB_ReadConnect()调用此函数从接收FIFO缓冲器中读取数据。

第3篇

1.1软件

公司通信系统的软件变更主要涉及应用软件的变更,大部分是对现有功能、数据的调整,如电话号码的变更、使用权限的变更、使用功能的变更等。对于此部分的变更管理,目前公司管理程序仅对全厂性的行政电话、IP地址、软件权限的变更管理进行了规定,对于各生产厂、部内部使用的指令电话、调度电话、工业电视等通信系统的功能、数据变更未纳入公司管理程序,集中管理。

1.2硬件

公司通信系统硬件设备的变更,主要包括:通信设备的新增、拆除、移位、结构调整等。目前均参照公司管理程序执行。近2年各单元变更申请数量大约为25件。而通信系统硬件部分的变更,也是现阶段通信系统变更的主要内容。

2变更因素分析

综合上述公司通信系统变更管理的现状,有以下一些原因或因素造成了这些变更的发生:在软件变更方面,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因素所致:第一,用户生产工艺、产线流程等变更,导致软件系统结构、功能的变更。第二,公司各厂、部组织机构、办公地点、人员配置的变更等,导致使用权限的变更。第三,供应商提供服务的变更。此种变更发生几率很小。在硬件变更方面,纵观近二年的通信系统变更申请情况,存在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其一,设计不够完善。其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期间终端布点的缺失、设备选型与实际环境和工艺条件的不符、设备安装位置与实际需求不符等。如90%的电话类变更都是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终端布点缺失所致;近30%的视频类变更是由于设备安装位置与实际需求不符而提出的。其二,需求提出不明确。系统搭建前期,由于用户对系统整体功能认识的不全面,或是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其需求提出的可行性、完整性存在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新增接入点、监控点需求。其三,使用环境的变化。在系统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由于关联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发生变化而被迫发生变更的情况。

3建议措施

根据公司目前通信系统的变更管理现状,分析引发变更申请的因素,有如下一些建议或措施:鉴于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且常常贯穿于整个变更管理的生命周期中[1],故而将变更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申请阶段、审批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及问题。在申请阶段,申请者需要尽可能的阐明自己需求、原因及所要达到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唯有将申请的内容详实的表述出来,才能使问题更快的得到解决。在管理程序执行之初,一些部门往往疏忽该过程,随意填写,造成管理的混乱及问题的发生。但经过一些宣传、讲解与实践,目前各厂部都已经知道通信系统的变更需要根据公司管理程序填写变更申请表,并将申请变更的原因、意图、要求等内容经可能详细地填写完整。在审批阶段,主要是对申请部门所提要求、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给出技术分析意见。在这一阶段,需要现场调研进一步了解申请者的需求、并根据现场情况从系统负荷、线路负荷、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故而涉及内容及人员较多,就目前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支撑资料不完善。分析近两年的变更申请可知,基本都是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改动,这就需要分析申请者所提出的变更对现有系统运行的影响,包括对设备负荷、线路负荷的影响等。而这些分析的基础是现有系统的资料,包括设计及图纸资料。虽然公司可以借阅部分图纸资料,但其过程较长,对于非工程指挥部体系,公司图纸资料的查找也存在难度。并且目前部分终版图与实际情况的匹配度也存在差异,增加了对申请者变更申请判断的难度。同时,由于图纸等资料的不完善,给现场调研、方案制定、施工等增加了困难,延长了审批的时间。对于图纸资料与实际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希望出图者在最终图纸的出具上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义务与职责,而审核者能更好的执行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唯有在今后每次的施工过程中小心核对、谨慎施工,并认真记录,逐步完善存在差异的图纸,汇总存档。第二,申请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在近二年36件的变更申请中,也有一部分的事件在现场调研后会发现与申请内容不符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数是由于填表者与提出者沟通不全面出现领会错误。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加强填表过程中的沟通能够消除。在实施阶段,主要是实施部门根据事先制定审核通过的实施方案进行施工。此阶段目前执行过程良好,但过程监管需要加强。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的跟踪、施工所用材料的确认等。加强这一个过程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变更管理的执行,也有利于工程费用的控制。在验收阶段,主要是对施工效果的确认,是否达到申请的需求等。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变更后的图纸资料等的管理。

第4篇

现阶段,有一部分企业运用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还是采用的单机版模式,在信息系统功能的处理、数据库的安装以及用户的使用上都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这就不能有效的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针对这样的情况,就使得计算机的承载负荷在不断的加重,并且信息系统的性能也相对较差,就不利于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如果计算机上装载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那么员工的薪酬数据就会丢失,信息系统就不能正常的运作,甚至还会导致信息系统的崩溃。此外由于单机版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共享程度低、安全性差等特征,就不能有效的对不同身份、不同级别的员工进行识别,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一定要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分析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企业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并且由于其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那么在建设信息系统中,就必须根据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特点等对系统进行建设。此外,还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

(一)薪酬管理数据建设

建设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对信息系统的有关业务数据进行更好的存储和检索,要想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库,就必须选用Oracle数据库来对数据进行存储。选择Oracle数据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主要包括:其一,该数据库可以有效支持大数据库和多多用户的高性能的业务处理,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取、以及操作系统化标准等;其二,在系统实施中,可以保证系统控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并且还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处理;其三,被系统具有可以移植、兼容和连接的特点。在本系统的薪酬管理的主要数据表主要包括:人员基础信息表,它主要是为了存储企业经营中薪酬发放对象的记录,包括编号、姓名以及部门等;工资项目定义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存储企业薪酬发放的具体栏目以及进行计算的方法等;税率设置表,它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存储薪酬发放管理,对员工个人所得税进行扣除的标准信息;工资发放信息表,主要是记录企业员工的按薪酬发放时间以及存储每次薪酬发放的实际数据;

(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系统登录模块

该模块是建设薪酬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是通过应用系统的登陆窗口,对薪酬管理数据系统的用户进行编号和口令设置,当系统验证完成后,就可以登录进入系统的业务操作界面。其中系统的登录验证主要有两种,密码校验和系统权限校验。

2、系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其一,对员工的基础信息模块进行管理,主要是员工的人员编号、姓名以及所在部门等基本信息进行录入、查询、信息转移等,其中人员编号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进行员工身份识别的关键。其二,企业要对薪酬项目的配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薪酬发放管理栏目主要包括对栏目编号、栏目名称、栏目类型进行管理。其三,要对税率进行设置,其中主要是设置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标准。

(三)系统业务数据录入模块

薪酬数据录入,作为企业要想把企业的薪酬数据准确的录入,就必须根据薪酬数据的实际情况将薪酬数据自动生成表格,并且按照规定的标准,对薪酬数据进行设置,从而就可以自动的进行扣税的计算。年一次性奖金录入,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在进行年一次性奖金数据录入时,要根据薪酬的实际数据和纳税标准进行有效的设置,就可以计算出扣税奖金的实际数据。年金数据录入,在进行年金数据录入时,必须要根据录入的薪酬数据纳税标准来对其进行设置,就可以计算出扣税奖金的实际年金数据。

(四)系统业务数据查询模块

在对系统有关业务数据进行查询时,必须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将薪酬数据按照部门、人员以及薪酬时间进行查询,并且将查询结果导出进行存储。

(五)系统统计分析模块

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薪酬数据、年金数据以及年一次性奖金等数据分析时,可以给其提供多条件、多视图的统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将薪酬数据按照部门、人员以及薪酬时间的不同进行分析和统计。针对分析和统计的结果将其打印成报表和数据的形式,从而用电子文件进行存储。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省际新闻流通;省委机关报;整合分析;社会变革

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在操作上一般指甲乙丙多地互相报道和被报道的情形。它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甚为关注的问题。诚如政治学者R.Muir指出(1):“各地域之间信息流通的水平及其变化,反映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力度,以及趋向分离或整合的走势”(1981,P113)。新闻又是一种表征话语(discourseofrepresentation),它通过连续不断地报道社会变动而与现实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将人们日常的、零碎的、本地的、相对静止的个人经验与社会的、流动的、制度的、整体性的以及聚焦化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因而有一种“自动”获取的“合法”权力。新闻报道及其信息流通的这种特性使其扮演一种社会性的整合离聚功能,也因此,它彰显了所在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统治合法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对于时代而言,这些变化的特征较为集中体现在地方自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各级传媒扮演了何等角色?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呈现出何种面貌?从一个长时段的视点来看(1949年建国以来),以省为单位的区域间新闻交互是如何演变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又是如何从一个侧面体现在省际新闻流通中?显然,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久前,笔者和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合作,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2)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一些初步综述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深化。

关于中国大陆“省”的研究

1949年10月,,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由于国土辽阔,情况复杂,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曾于50年代在有关省之上设置“行政大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六大区。至1955年大局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撤销大区。自此,“省”一级行政单位(包括中央直辖市和自治区)便成为大陆在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下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单位。在“省”以下虽还有“地区”和“县”,也各自发挥其重要的地方行政功能,但并不能视为实质性的行政单位。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大陆“省”的研究明显增多,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采用3种取向。第一种是“中央—地方”研究取向。这是研究传统的主流思路。第二种是“区域比较”。这种方法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主要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分析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和研究其发展的模式。第三种是“省的个案研究”,通常以一个省,或几个省份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上述3种研究取向,主要是为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计,方法虽异,但无所谓优劣,然而在分析阐述上则各有利弊。“中央—地方”研究取向主要关注“省与中央(北京)”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排除了省与省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互动,以致难以深刻理解中央与“省”之间的变化。“区域比较”方法将诸多省份划为大区(例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而不是针对省际关系和它们的互动情况探讨其性质,这样在解释区域发展或其他问题时,忽视了省际互动和其间差异这一重要因素。此外,这种研究方法较多关注经济发展方面而甚少涉及其他方面。“个案研究”取向虽然提供了某个省份的详细资料,但这种方法难以令人了解全貌。不过它可以为下一步的省际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对“省”的研究,还未涉及省际互动领域,作为上述3种取向的补充,我们认为需要发展出第4种研究取向,即:系统的省际关系互动研究。这种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某种同质单位(例如,“省”被视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行政管辖单位),研究的问题需涵盖或适用于所有这类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或这种联系的某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这种研究取向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收集资料难度很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头绪繁多。另外,如果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也使研究不易进行。就本文而言,我们尝试采用这种研究取向,探讨中国大陆省际间的新闻信息交互流通。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对内开放,只要目前市场经济及区域开放持续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各省将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互利交往。据此,省际间的新闻流通总量及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了解省际水平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探究省际交互联系更具意义。当然,本文研究的范围只是新闻信息,虽然这只是省际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的潜在价值则不容忽视。

省际新闻流通的分析框架

上面提到,运用某种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对采用第4种取向的研究至关紧要。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受到盛行于70年代研究国际间新闻信息流通方法论的启示。当时,一大批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促成了“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大辩论,最后导致美国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言之,研究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学者揉合了发展传播学和批判学派的特点,视跨国新闻信息流通为世界体系运作的一个方面和构成要素。同时,它也是世界体系的产物。许多学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揭示了不平等的国际新闻传播谱系,也揭示了世界体系内在的结构矛盾和冲突关系。世界体系是当代左翼思想家华勒斯坦(Wallerstein)提出的一套分析全球问题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将世界划为“中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边缘”(不发达国家)和“半边缘”(介于两者之间)三大块,以全球视野,分析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90年代,冷战结束,但华氏理论不仅未过时,反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而倍受重视并被其他学者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析和论述。

传播学者几十年来通过研究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媒体对外国的报道,总结了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模式。主要的发现在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信息流通失衡现象及单向主导的传播资源分配制度。90年代中期,在两位著名国际传播学者统筹下,一批学者同时对38个国家如何报道全球214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国际新闻信息交互流通的调查,采用系统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统一的内容分析方法,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从2000年开始,研究成果分卷出版。

回顾几十年来积累的文献,可以说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研究已具备充分的理论范式和整合分析的框架。我们认为,通过对有关因素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一成熟的分析方法似可借鉴作为一国内新闻信息流通研究的基础框架。

省委机关报与省际新闻流通

在国内传媒体制中,每一家省委机关报就是该省的“人民日报”,它代表省的领导层向全省说话,履行传递政令,上情下达的职责;同时,它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又在与外省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成为把门人及外省特定形象的塑造者。但是,由于国内传媒传统上是一种垂直单向性的宣传型模式,省委机关报历来以宣传上面政策,报道下面省情为主;面对其他省份的报道,除了一些常规的新闻(如“祖国各地”,“塞外风情”等花絮新闻)可按编辑专业喜好处理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在改革搞活的年代里,尤其还要顾及地方的经济利益、贸易往来、人口流动等有利或不利本省的因素。换言之,省委机关报在国内1500份地方报纸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们“守土有责”,通过某些机制,对其他省份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让它流入本地区。也因此,这种传递既涉及政经因素,也涉及编辑程序;既有一定的采编运作习惯使然,也同省委领导层的理性偏好有关联。以此类推,这种情况也可存在于地方各级传媒中。这说明,中国地方传媒机关报和外部信息交互的运作机制,是一块有待深入开拓的研究领地。

省委机关报这种“精英导航”特性,使得它在众多的各类地方媒介生态圈内始终执政治传播之牛耳,其权威地位无可替代;也由于各省省报一般在1949年建国以后就开始不间断地连续出版,而其他种类的媒体则无此条件(如“晚报”和城市电视台,直到80年代才开始兴盛起来,且是以某一特定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我们顺理成章选择了全国各省的机关报作为代表媒体,并以每一省的党报对外省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长时段系统抽样内容分析方法搜集材料,试图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探究建国以来省际

新闻流通是怎样体现在省委机关报上的。

研究关注点和主要发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和关注点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949年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的模式与形态变化;

2.“”前(1949—1966),“”期间以及后时代(1977—至今)3个阶段省际新闻流通的比较。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考察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省际新闻流通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与50年来社会变革的关系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3)

因此,我们选择以系统纵向设计的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在具体操作上,分别选定3个年段,在相距各20年的时段中,又分别选取两个连续的年份点,每个年份抽取4个星期的省报进行全体抽样调查。为了降低特定年份殊事件的影响,每个时段都分别包括这两个年份。最近的年份为1995—1996年,倒溯上去的20年中为1975—1976年(末期),最后倒溯的年份为1955—1956年(前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3个年代分别是代表各自的10年时段。总之,这样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可反映过往40多年间中国大陆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也在我们驾驭的范围内。(4)表一、表二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表一:省际新闻流通量统计表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两年内消息总数290715097269

每天平均数51.926.9129.8

每省每天平均数2.01.05.0

单省消息比例%87.284.995.1

消息形式

一般消息%66.382.762.5

简讯%7.3225.8

相片%26.515.311.8

涉及本省的消息%2.22.42.4

头版消息%49.840.54.8

新闻主题

政治军事%14.136.510.6

经济发展%63.835.835.7

科学技术%8.310.116.4

文化娱乐%7.54.515.2

罪案%1.90.79.4

天灾人祸%1.48.44.2

趣味%2.936.3

其他%0.212.1

表二:省际新闻的空间分布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被报道:%

最多的九个省606761

中间的九个省272526

最少的九个省13813

报道者:%

最多的九个省424155

中间的九个省323232

最少的九个省262713

被报道:%

最多的五个省435245

最少的五个省635

报道者%

最多的五个省262437

最少的九个省13147

归纳表一、表二的数据,省委机关报反映出来的省际新闻流通特征如下:

一、省委机关报每天登外省消息并不多,报道量偏低,但近年呈上升趋势。1955—1956年间,平均每份省报每天只有两条外省新闻;1975—1976年间,每天只有1条;目前则为5条。其中,增长最快的省份为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

二、质的方面,65%以上的省际新闻报道属普通消息类报道,新闻图片类型的报道不断减少。而90年代简明新闻类则明显增多。

三、版面安排上,50年代不少外省新闻处理成简讯栏放在头版,而当下的作法是将非本地的新闻(包括国际、国家和外省)放在内页固定的版位上。这说明近年省际消息在省报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但重要性降低。

四、报道主题方面,经济消息占据主要地位,政治新闻在文化革命后期占36%以上;同时,除了科技新闻有10%和76年唐山大地震使灾祸消息攀升至8%外,其他种类的报道则少得不成比例。90年代的重大变化则是新闻类型呈多元化趋势,趣味性的软新闻和罪案新闻的比例增加较明显。

五、空间分布上,在所有3个年段中,省际新闻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省份。信息丰富省份和信息贫乏省份的差距在90年代呈扩大趋势。1995—1996年间,9个信息丰富省份占了55%的报道量,而9个信息贫乏省份仅占13%,比率为4.21。

结论

这项研究调查了建国以后3个年代省委机关报进行省际新闻交互流通的情形和模式,取得了一批宝贵数据,对认识大陆前、中以及贴近当今的90年代省际间的新闻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状况颇有裨益,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启示,故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开端,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实证,还缺乏多元有效的参数变量进行更复杂的量化统计,从而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传统上,大陆的报刊是以“中央—省—市(地委)”三级党报为核心的垂直管理体系。政治学者A.Liu早期研究表明(5),这种垂直统领性的媒体结构和全方位网络式宣传导向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和宣传上的话语服从(1971,P175—176)。按照分工,中央一级的报纸(包括综合性和行业对象性报纸)除了负责传递中央的信息外,也侧重各地新闻动态的报道。在时代,传递和推广各地符合中央意图的先进典型和地方经验往往是中央一级报纸要唱好的重头戏。而省及市一级的报纸主要任务则放在上情下达和报道本地区新闻上,对其他省或市的横向报道往往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更使这种变化赋予了和以往不同的内涵。但是,这种变化又受制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既有体制结构、不同媒介的限制;也受到经贸的、地缘文化的、人口的、历史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省际新闻的流通量研究还需和中央传媒对各地报道的新闻流通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省的省委机关报对外省报道总量一直偏低,期间,每天只有1条,反映了当时高度一元化的宣传整合模式。到了90年代中,这种一元化的模式已有所改变,但省际新闻的流通量仍然较低。平均而言,每家省报每天也不过只有5条外省消息。换句话说,每6个省里面,只有1个省的消息出现在它省的机关报上。这种状况,一方面大大落后于日益密切的地区间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上,至少在各省的“精英导航”机关报上,仍然较为偏重信息的垂直单向流通。而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呈现出来3种模式的异同,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的矛盾,新的社会改革因素和旧的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间愈来愈加大的信息失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传媒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单一党报/媒介体制在官方权力的政治掌控和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下正不断向双轨制结构演变,即:新兴的市民—市场导向的商业媒介体制同传统的党报媒介体制在经济和政治上“各占一方,共存补缺”,甚至实行“小报(代表市民的商业媒介)养大报(代表正统的党报媒介)”,这情形有些类似80年代以来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如合资、民营、集体等)的双轨制现象(6)。当然,由于传媒的政治敏感性,商业媒介目前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要比非国营企业小得多。但是,这类媒介(主要指市民报/晚报,消遣杂志,有线电视台/各省的卫星台和新近崛起的民营网站等)对促进地方信息交流意义重大。根据一些零碎的材料,一些市民报(7)如《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近年来不仅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也较为重视外地新闻尤其是社会的财金新闻的报道,这需要今后专门的研究予以实证了解。

注释:

(1)见Muir.R.(1981)ModernPoliticalGeography.London:Macmillan.

(2)笔者与祝建华的一部份研究发表在《新闻学研究》期刊,2000年7月号上,题为“中国大陆省际新闻流通之研究(1955—1996)”,第161—181页。本研究从方案设计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祝建华教授都贡献良多,笔者感到受益匪浅。

(3)本研究是系列研究计划的第一个项目。

(4)关于操作与抽样过程的几项说明:

1)1955—1956年间的3份省报不适用于全部3个年段,其中一份直至1975—1976年依然阙如,《日报》于1956年后期才创刊;《宁夏日报》于1959年创刊;《海南日报》则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因此,在3个年段中互动省报样本数不一致,1955—1956年间是27份,1975—1976年间是29份,1995—1996年间是30份。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只使用27份省报样本在3个年段内进行比较,29份样本在70年代与90年代进行比较,90年代的对比则使用30个样本。

2)我们初步检测发现,大部分省报很少报道其他省的新闻,因此要进行内容分析的研究(通常每年选取一或两星期)必须选取数量相当大的样本。我们在所选择的6个年份中,就每一年的4个

星期28天内的省报,进行全部抽样调查,或者说我们选取的样本,包括了4816期报纸。

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省际新闻报道,其他表述意见的文章,例如社论、评述、读者来信以及副刊、广告、天气预报等非新闻性的材料均未采用。

4)关于“省际”新闻的定义,我们参考有关国际传播研究传统界定的关于“国际新闻”定义的阐释来判定符合本研究需要的“省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5)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它既是首都又是一座主要省级城市,我们将它代表国家和城市的双重身份作了特殊的处理,在研究中排出了有关中央政府与国家大事的报道。

6)假如一则新闻报道涉及一个以上的外省,我们采取多个省的条目处理。

7)国内一流大学的3位资深新闻资料室管理员协助担任资料收集工作,他们运用上述标准对选自30个省份出版的省报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下列要求逐项进行编码:事发地点(即外省名称),新闻数量,是否涉及本省人士,报道类型(普通新闻、简明新闻、图片新闻)和刊登位置(头版或内页)。由于编码人员经过反复培训,素质较高。加上编码要求明确,最后编码分类的一致度符合标准,达到满意的要求。

(5)见A.Liu(1971)CommunicationandNationalIntegr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6)有关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怎样在社会转型中取得“帕雷图改进”的积效,可参看L.Lau,Y.Qian,G.Roland的新近合作研究成果:“ReformwithoutLosers:AnInterpretationofChina’sDual?TrackApproachtoTransi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0,vol.108,no.1,pp.121—143.

第6篇

1、改变管理结构

新时期,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更能体现新型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应用网络管理系统的流通阅览室,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高效的管理决策处理。

2、完善管理内容

传统的流通阅览室对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不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也普遍低下。引用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流通阅览室,大部分管理工作都可以通过信息处理来完成,且其服务性能也会大幅度下降。

二、新时期数字化背景下流通阅览部的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

现代管理理念在文化和管理技术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体系和制度上的结构变化对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大。流通阅览室的工作流程一般是按照规定目标和任务来拟定的,与其他图书馆管理内容不同,流通阅览室的客流量很大,且借阅信息数据复杂,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比对每个借阅信息对图书馆内书籍进行综合管理。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要体现在管理计划上的实效性发展,还应体现在方案流程与实际调控手段的合理性改革。将提高流通阅览室的服务质量和功能效率为目标,在优化其管理模式的同时,尽可能的以标准化的管理规范对馆内各管理内容进行系统性规划。与此同时,还要将管内设施、书籍、工作人员信息实时输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人员应在规定的流程内完成借阅工作。

2、引进激励机制

流通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其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都非常高。但是在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双重负面环境的影响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转变。激励机制是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改革项目之一,通过激励机制,图书馆领导可以宏观地调控各流通阅览室的管理结构,并通过工作人员的反应和工作状态及时调整管理计划和管理方案。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很差,其在数字化管理体制下很难找到明确的管理位置,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人力资源

工作人员在复杂繁重的工作中能够体会到数字化管理模式带给他们的新鲜感,通过引进新的管理设施和设备可以调动其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绩效管理模式是一种应用价值非常高的管理方式,引入科学适当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规范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其明确管理目标,严肃、认真的完成管理任务。

(2)发挥工作人员的管理潜质

一系列绩效考核项目不仅可以提高管理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明确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技能,同时,数字化平台也大大提升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清楚了解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起来了,其管理合作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3)引进交流机制

流通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口众多,交流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者清楚的了解工作人员和借阅人的数据信息,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通过广阔的资源信息平台开展友好的交流活动。交流机制对提高流通阅览室管理人员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沟通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信息集成化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HIS;制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076-02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和优化医疗工作流程的一种重大变革。我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3年的不断升级改造,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总结13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经验,深感建立和制定相应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把医院产生的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输出,在院内形成信息共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但这些最终都是由人来操作和掌握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是得以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和手段。而一个好的管理手段必须要依靠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切不可以为上了医院信息系统就万事大吉,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1]。要使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来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我院实施医院信息系统伊始,就将制度的建立作为首要工作,依据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状况,逐步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以制度促进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我院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涉及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四个大类,每类都有若干种。具体为《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1.1《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是一个公共性的制度,分为四章二十三条。从总则、技术管理、工作站管理等共性管理的角度规范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确定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意义及目的,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管理提出了要求,对所有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站点做了统一要求。

1.2《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共有五章二十六条。从安全保护、安全监督、相关责任等方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网络中一切设备的安全进行了详尽规定,并提出了对违反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要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2]。

1.3《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

《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共有九章六十六条,具体针对计算机信息中心工作职责、机房的管理、信息储存及保管、互连网站、数据备份、应急恢复、网络设备的购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4《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共有二十四项流程。实践证明,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流程规范,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必然会出现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5《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分为十一条,依据上述各项规定及医院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平时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中易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的各种损害所制定的奖惩办法,是对上述各种规定的有力补充。

2狠抓落实,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实施

建章立制并不只是写在纸上,订在墙上,而是要落在实处。自制度建立以来,狠抓制度的落实也就成为医院信息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才能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达到建设和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目的。

2.1组织学习,领会制度的实质

整套规章制度在颁布后,印文下发到各个部门,要求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不但对原来在岗人员,而且对新上岗人员更是广泛宣传,组织学习,并将其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方面,列为上岗考核的内容,使之人人知晓,从而强化这些制度的执行意识。

2.2加强监督,促进制度的执行

有了规章制度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来督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此,我们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形成以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局面。通过这种方法,促进了制度的执行,使制度的执行成为全院各类人员的自觉行为。

2.3建立记录,细化制度的管理

可操作性是建立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得以落实的前提。为此,我们根据制度内容,建立了各种相应的记录本,如《服务器维护记录表》、《网络系统维护记录表》、《系统软件维护记录表》、《HIS应用软件维护记录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维护更新记录表》、《数据备份日志》、《日常工作日志》等各种表格和日志,从而细化制度的执行,明确各级各类操作人员的职责。

3拾遗补缺,进一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医院管理的要求和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做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必然要随着新的要求的提出而补充和修改。而且规章制度多半是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制订的,当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也需要补充和修改[2]。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我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有关费用结算部分做了新的规定,流程也有一定的改动;再者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的一些新子系统上线后,也都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应用和推广的重要保证。同时,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4]。

[参考文献]

[1]梁珂.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医药研究,2005,3(2):168-170

[2]宋颖杰,于明臻.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04,110.

第8篇

由于现在全社会对铁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铁路的现代化管理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通信网络,现在的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上都离不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支撑。但在现实中,铁路计算机通信网络管理的实际操作是有着一定的偏差的,操作时发生网络系统故障导致信息损失、泄露和干扰等不安全事件也并非罕见,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也为人们所思考和研究。随着美国“棱镜门”的发酵,各国对网络的安全也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对网络安全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网络安全主要有以下几大安全隐患。①网络系统自身安全隐患。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联结性为网络攻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数据的保密难度加大,如今,铁路运输、管理的信息都是依靠通信网络来传递与交流,虽然具备一定的保密手段和措施,但还是容易被破解窃取。同时该性能也为计算机病毒提供了方便,计算机一旦被病毒攻击,可能会导致系统部分或全部崩溃,信息数据遭到破坏、销毁、泄露或篡改等,带来巨大损失。②网络硬件通信设备安全隐患。由于网络主干网设备采用不同的国家及厂家,网络设备是否安全最隐蔽也最难检测。③TCP/IP协议的安全隐患。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基石,但这块基石却很脆弱,为了提高TCP/IP协议的运行速率,所以该协议的代码量就大大减少了,而相应的该协议的安全性也大大的降低了,而一些网络黑客就可以利用TCP/IP协议允许的网络端口进入网络系统,再通过通道进入用户的终端或服务器的其它设备,盗取信息,导致TCP/IP协议设计的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也导致了一些基于TCP/IP协议应用的服务都存在着安全隐患。④所使用软件存在着漏洞。在铁路的改革大潮中,随着大量的应用面向社会,名目繁多的电子商务软件涌现于世,网络通信安全问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潜在威胁,现在所使用的通信软件都是源代码程序完全或部分公开的软件,而且在使用通信网络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入侵留下隐患。同时,由于软件的公用性,涉及网上信息的安全、软件的坚固性也面临巨大的考验。⑤通过网络传输信息也不安全。因为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信息时是会有电磁辐射产生的,所以如果网络信息传输信道没有设置传输信息时所需的屏蔽措施的话,所传输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截取的,所以网络的传输信道也是存在着安全隐患的。⑥人为因素。计算机通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低,没有责任心及职业道德,经常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情况下泄露相关的秘密信息,有为自身利益为目的,利用自身的权限盗取或篡改网络内部的信息,以及有些工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时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明密界限不清楚,不注重密码的有效期,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密钥,导致密码被破解,下发口令和密码没有及时回收,导致口令和密码到期后仍能通过它进入系统,致使系统管理混乱,重要信息泄露或丢失。

2铁路计算机通信网络管理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具体是指采用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来保护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及信息,不受到那些人为的或非人为的攻击造成数据的损失、破坏、更改等,防止非授权人员窃取信息,确保网络服务正常运行。为保证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就必须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①加强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的基石就是系统本身和人员,系统的高低级也代表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高质量、高性能系统更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一些小差错或故障,导致数据及信息的破坏或销毁,还有在操作网络通信时出现安全问题的话,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逐步将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强化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网络上或计算机上数据或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同样的高素质、高技术人员也是安全的保障,人员不可靠,就算其它条件再好也没用,所以加强网络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是网络安全保障的一大对策,而且经过培养的人员更具备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技术更加精湛,如果以后网络安全问题再发生,能够更快速、更高效、更彻底的解决。

②利用密码技术为数据进行加密。

因为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传输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中或储存时,亦可被窃取,导致信息泄露,所以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以及储存时进行加密处理。密码技术的基本思想就是伪装信息,该技术是由明文、密文、算法以及密钥构成的,其中密钥尤为重要,无论是把明码状态转换成密码状态的加密过程,还是将密码状态转换成明码状态的解密过程,都是基于密钥进行的。基本上密码有三种即移位密码、代替密码和乘积密码,但如果加密时只使用其中一种密码,那样是很容易被破解的,所以在使用密码时不要一味的只使用单独一种密码,而是要将这三种密码结合在一起,经过多次变换在迭代生成一个新的密码,密码技术也是对数据进行安全防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措施。

③用户识别技术。

为保证网络系统内重要数据与信息不会被不允许或不被授权用户查看、复制、篡改及销毁等,网络需要采用识别技术。一般的用户识别技术有:口令、唯一标识符和标记识别等。在一般情况下,最常用的用户识别技术方法就是口令,而口令是由计算机系统随机产生的,由于它的随机性,所以产生的口令保密性强,口令字符也不容易猜测,但需要用户去记忆它。同样的,为了进一步增强数据安全性,可以对口令进行不定时的更改,修改口令的有效期限。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网络通信系统,一般会采用唯一标识符这类用户识别技术,用户的唯一标识符是在该网络通信系统建立用户时由该网络通信系统生成的,而且该用户的唯一标识符在一定的系统周期内是不会被其他用户再度使用的。标记识别是一种需要一个随机精确码卡片(如磁卡等)来实现的识别技术,该随机码卡片就是一个标记集合体,而一个标记就是一个口令,用户用这随机码卡片来代替系统打入一个口令。而且这种随机码卡片是每个用户必须具备的。④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就是相当在被保护计算机通信网络与外界不同网络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墙,它可以通过鉴别、限制、检测、监测以及更改等技术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来达到维护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可以说防火墙技术就是拦截计算机通信网络有害信息的防御技术。防火墙技术也有很多种,例如:网络级防火墙、应用层网关防火墙、规则检查防护墙等,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能够更好的防范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隐患。

⑤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对入侵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识别,判断其危害性,并能够快速的做出报警和记录以及及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将入侵行为防御住而且进行有限度的反击。该类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御中拥有非常强的效果,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大都是基于单一的TCP/IP协议的,而TCP/IP协议非常脆弱,所以大部分的入侵行为都是围绕在这个TCP/IP协议下进行的,这样就形成了有一定规律的网络入侵模式,亦可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一个专门的入侵检测系统。同样的,在目前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也有很多种,如基于审计信息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等。⑥网络硬件设备采购。尽量采用国产设备或国家已安全认定的设备,确保网络的安全。

3结语

第9篇

首先信息中心组织各信息系统相关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需求进行分析和判断,从系统恢复时间点目标(RTO)和数据恢复点目标(RPO)两个方面,分为财务损失和非财务损失进行分析,从各自的业务要求出发,对系统连续性的要求提出了指标。信息中心根据满足各时间段连续运行和数据恢复的要求,进行建设成本估算,然后将业务要求和建设成本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系统的RTO和RPO,作为制定容灾建设方案的基本参考指标。

2系统容灾建设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的结果和建设成本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改造方案,并按照方案,对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建设,以使其满足相关指标的要求。根据各系统的特点和所支撑业务情况,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包括系统恢复预案、系统恢复前的业务连续运行预案、系统恢复后数据处理预案等,保证业务运行尽可能不受系统中断的影响或者将影响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完成后,根据业务情况,策划了应急预案的演练。模拟真实的环境,从各个层面检验应急预案的效果,已保证在真实灾难发生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应急预案优化应急预案演练后,对演练过程和演练结果进行总结,从可行性、适宜性等方面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价,并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以使其能够持之以恒的满足公司的业务连续管理的需要。

4总结

4.1增强企业应对各种灾难的能力

(1)预防了潜在的威胁带来的风险。(2)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3)使企业的业务中断和损失最小化。(4)最大程度地减小了数据的丢失、收入的损失、客户的流失。(5)增强了投资者、股东和消费者的信心。(6)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4.2完善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