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6: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监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7.4%的县级建设项目,都普遍存在着下述三个问题。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虽然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主要依据,但是由于该体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按照当时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与法律、法规建立的。所以,对于现当代的建设项目而言,其已经不具备较高的时效性与执法效力了,这就使得我们在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的时候,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评价规范性与客观性的缺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它们分别是:1)没有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三)基层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较为浅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把“绿色GDP”作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就大多数基层政府而言,其自身具备的环境监管意识是比较浅薄的,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直接性的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保意义。其次,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能够为其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借助各种行政手段,对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干预,使得建设项目出现了环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问题,且类似于这种存在着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一经投入使用,不仅会给本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对策
(一)依照相关要求及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针对那些不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应当向其提出拒绝其成为本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单位,比如:1)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使得环境影响评论出错,让环保部门无法提出针对性较高的环保措施,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环保措施失效的单位;2)没有严格依照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与建设标准,编纂环境影响评价,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从而让由此提出来的环保措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与控制的单位。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从业资质不高,且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肃清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纪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质量,我们应当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标准,同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种文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并让监管部门在该体系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率的环境监管。其次,面对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环保部门还应当及时的采取可行性较高的保护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以降低其的出现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项目建设中需要排放出去的污染物,还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最适排放量范围,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做好基层政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
深入基层环境中,向基层政府的有关人员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实例的讲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培养起环保意识。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还应当积极听取并采纳环保部门的相关意见,防止出现“因小利而失大利”的现象。这样,也就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建设后期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生态性”与“经济适用性”。
三、结束语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1)没有对县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三)基层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较为浅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把“绿色GDP”作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就大多数基层政府而言,其自身具备的环境监管意识是比较浅薄的,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直接性的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保意义。其次,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能够为其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借助各种行政手段,对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干预,使得建设项目出现了环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问题,且类似于这种存在着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一经投入使用,不仅会给本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对策
(一)依照相关要求及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针对那些不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应当向其提出拒绝其成为本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单位,比如:
1)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使得环境影响评论出错,让环保部门无法提出针对性较高的环保措施,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环保措施失效的单位;
2)没有严格依照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与建设标准,编纂环境影响评价,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从而让由此提出来的环保措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与控制的单位。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从业资质不高,且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肃清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纪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质量,我们应当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标准,同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种文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并让监管部门在该体系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率的环境监管。其次,面对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环保部门还应当及时的采取可行性较高的保护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以降低其的出现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项目建设中需要排放出去的污染物,还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最适排放量范围,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基层政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深入基层环境中,向基层政府的有关人员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实例的讲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培养起环保意识。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还应当积极听取并采纳环保部门的相关意见,防止出现“因小利而失大利”的现象。这样,也就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建设后期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生态性”与“经济适用性”。
三、结束语
一、全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衡南县地处湘南丘陵区,居湘江中游,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衡阳市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重要。多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全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一)宜林荒山基本得到绿化。198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衡南”的决定,1990年,全面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1993年提前实现灭荒达标。1998年,又启动了紫色页岩山地绿化攻坚项目,有19.5万亩紫色页岩地被绿化改造。至此,县内适宜造林的荒山基本得到绿化。
(二)生态指标有所提高。截至200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58年的9.61%上升到现在的22.2%,林地面积达171万亩,有林地面积达71.6万亩,立木蓄积量增至128.4万立方米,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面积增至10万余亩,生态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三)生态脆弱状况有所改观。过去,由于造林过少,毁林过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频发生。曾经一度是“天晴三日闹旱灾,一下大雨遭水淹”的局面。通过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伐等措施,山上植被多了、厚了,对减轻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损失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生态建设模式渐趋科学。2001年,根据林业的生态和经济两大功能性质,我们对森林资源实行了分类经营,专门区划出71.6万亩商品林和88.8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40.5万亩被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范围。这些生态公益林由中央财政向农民补偿生态效益基金,严禁采伐和出售。因此,这些地方林木保存完好,到处茫茫林海,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
(五)全社会生态意识有所增强。全社会对林业生态空前关注,投资加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既有玉泉生态、龙须草业、岳阳纸业、欣怡林业等一批涉林企业来衡南植树种草,又有全裕彪、张竹生、封昌斌等本地大户能人大面积承包荒山造林,广大农民中既有纷纷栽树绿化房前屋后的,又有发展庭院林业的,等等。全县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多轮齐驱搞绿化”的生态建设格局,大面积的荒山绿了,农民房前屋后绿了,处处绿荫覆盖,生机盎然。
二、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压力增大
对衡南这个非林区县而言,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恶劣的根本现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几项生态指标来看,我县森林覆盖率22.2%,比全省平均水平55%低一大截;有林地面积71.6万亩,只占林地面积的40%,比全省平均数85%低得多;森林总蓄积量128.4万立方米,只占全省平均量600万立方米的五分之一。可见,我县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调查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严重制约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生态建设全面提速与“红色沙漠”广为分布的矛盾。就全县生态状况而言,“东乡”森林多,“南乡”荒山多,“东乡”明显好于“南乡”。其主要原因是“南乡”片紫色页岩山地广为分布,共有58.8万亩,占全市总量的一半。这些地方完全是岩石的石头山,寸草不生,夏天灼热高温,四季萧条无比,被称为“红色沙漠”,生态非常脆弱,环境非常恶劣,当地群众深受其害。这已成为衡南生态建设的一块最大顽疾和心病。要全面改善衡南人居环境,加快生态衡南建设,势必要尽快全面改造这片“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红色沙漠”,而所要面对和克服的认识难、技术难、投入难、巩固难等方方面面的困难是无法估量的。
(二)边治理与边破坏的矛盾。森林、林木、林地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长防林、“三难地”改造、绿色通道等生态治理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总量;另一方面,破坏森林植被的对抗力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力度愈来愈大,破坏性愈来愈强。近年来,乱砍滥伐、森林火灾、乱占林地发案率居高不下,破坏了大量森林资源。拿宝盖镇来说,近年来,拿斧头的多,拿锄头的少,山越砍越光,导致2005年与1995年相比有林地面积减少3万余亩,林木蓄积量减少1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下降2个百分点。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反面例证。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这里又可细分成四对矛盾。一是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在耕地被冻结的情况下,要推进城镇化,向山上进军似乎成了必由之路。特别是要建好县城,势必要砍树、推山、平地,破坏了原生植被,破坏了县城自然生态,否则新县城无法做大。二是招商引资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可以这样说,县内95%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都涉及到占用林地、砍伐树木的问题。一个项目引进来,就有一大片森林、林地遭殃。三是工矿企业对木材的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市木材厂、岳阳造纸集团、西渡造纸厂、川口钨矿、向友木业以及衡南和耒阳的大量煤矿在我县的年木材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多,不过度采伐森林,企业何以运转?而过度采伐森林,生态又怎能好转?四是农民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拿金竹、岐山等林区来说,山地多,耕地少,只能靠山吃山。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林区比粮区苦,林农比粮农穷。为什么呢?虽然山多树多,但为了保护生态而禁伐或限伐,山上有树不能砍,有钱不能赚,生态效益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却降低了,林农只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
(四)生态建设投入需求增大与国家投资项目减少的矛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衡南,既愈来愈迫切,又愈来愈艰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也愈来愈大。而国家投资的生态建设项目已逐渐调整“西移”,湖南作为中部省份,生态项目已大量减少。今年以来,我县除几千亩投入很少的荒山造林项目外,目前还没有一个大的国家级项目落户,生态建设资金非常短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县生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生态建设的根本指针。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生态建设速度与质量,统筹生态治理与森林保护,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衡南的实践中迈出坚实步伐,创建“天蓝、山绿、水清、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既要讲究生态建设速度,又要讲究生态建设质量。科学发展,是又快又好的发展,快是数量,好是质量,快一定要建立在好的基础上,否则,欲速则不达,越快越劳民伤财。对于生态建设,更应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将速度和质量较好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对我县“南乡”片的谭子山、三塘、洲市、茅市、柞市、泉湖、栗江、近尾洲、松江等乡镇50多万亩的“红色沙漠”改造问题,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求快不求好的作法。要突出重点、分步改造,科学规划、分类治理,因地制宜、技术创新,采用乔灌草一起上,封育造管并举的技术措施,切实做到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在扩大绿化总量的同时,提高绿化质量和效果,真正将危害人民的“红色沙漠”改造成为适宜人居的“绿色海洋”,切实化害为利,造福子孙后代。
(二)既要抓好生态治理,又要抓好森林保护。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培育森林就是治理生态环境,破坏森林就是破坏自然生态,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然生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与保护二者不可偏废,必须一手抓森林资源的培育,一手抓森林资源的保护,造管并重,以增量保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一方面,要大力发动全民义务植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生态治理项目,大力更新采伐地和火烧地,确保宜造尽造,有山皆绿。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全县毁林势头十分猖獗的现状,必须保持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执法行动进行到底;要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对生态的破坏;要全面深化森林分类经营改革,通过建立省级、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等形式,有计划分步骤地把应保护的公益林全部保护起来,使这些地方实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山水原貌,不推山、不砍树,不破坏、移植古树名木,修路、建房要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真正寓生态治理保护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做到两不误,相促进。
1.1项目规模增长迅速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掌握环境质量现状,预警污染发生的可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供政府部门管理决策所需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第一要务。目前环境污染因子正向着复合型发展,成分复杂[3]。为了弄清污染来源,提升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在国家、省级和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全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实施了各类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引进大量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大力提升监测分析水平。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至今重大能力建设项目投资额超过10亿元。项目内容涉及水质、大气、噪声、土壤、底泥等各方面,从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至自动监测、应急监测,项目种类繁多,数量众多;资金来源复杂,包含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等;地域跨越大,涉及省内县市多。总之,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高速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规模也迅速增长,实施任务日益繁重。
1.2项目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通过各类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了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方面的装备能力,推动了从单一的手工监测到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监测方式转变。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琐碎且庞杂的系统工程,通常分为立项批复—资金到位—组织采购—合同审核签订—验收付款等多个环节。但目前项目的实施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各类文件材料的登记、审核等流程多以手工方式为主,一方面耗费人力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匮乏,导致项目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无法详细记录实施过程并及时跟踪项目实施情况,且一旦出现管理人员岗位变更,项目延续性管理便得不到保障。
1.3项目监督需求迫在眉睫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由各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主管部门审批立项,资金来源通常为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根据2011年国家审计署颁布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各级政府及其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应当作为政府投资的审计重点。近几年,政府投资审计越来越全面,从过去的资金投入支出转变为资金、实施程序、绩效产出等全方位深入审计,这对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能力建设项目往往涉及资金量大,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数量多,整个实施过程必须公平公正透明,做到实施全过程的监督。这是廉政建设的需要,更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粗放的项目管理模式必须改变。
2项目管理思路与实现
2.1转变项目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分工
随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规模快速增长,项目管理要求逐步向精细化转变。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项目的性质、内容,可能产生的效益、资金分配、涉及哪些相关地区,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分解项目建设任务,明确项目实施涉及单位或部门的职责分工。以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为例,项目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项目实施,主要职责为项目整体推进、跟踪与调度,办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委托手续,项目备案等;业务部门负责实施中的技术把关,如自动监测站点的选址、仪器设备技术参数的确定、仪器设备的到货安装验收、试运行期满后的验收以及固定资产登记等[4];财务部门负责审核项目管理部门经办人员递交的合同、验收等材料相符后支付合同款项和项目相关管理等费用的支出,并同时做好项目款项专款专用,合理分配。
2.2强化信息支撑手段,实现自动化管理
在充分了解能力建设项目性质、内容、资金、社会效益等建设背景下,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优化项目业务流程,设计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5]。2.2.1实现项目基础信息管理建立项目基本概况、仪器设备资料、采购厂商等基础信息库。基本概况包括项目立项信息、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和来源,实施单位、使用单位与部门等内容;仪器设备和采购厂商信息库根据最终合同签订的仪器设备型号、采购价格收集汇总,为将来申请新项目提供参考依据。2.2.2实现项目进度实时跟踪对照项目的批复方案,实现项目已实施内容和批复内容的纵向或横向实时比较,包括使用资金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单笔合同执行进度等,有利于规范和掌握项目实施情况。2.2.3实现项目资金记录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贯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通过系统流转,从项目资金预算、实际到位资金、资金来源、支付情况、入固定资产情况等方面,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协作登记详细情况,使项目资金的使用留下重要记录,互相合作的同时又互相监督,达到规范科学使用项目资金的目的。2.2.4实现项目信息快速查询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及时了解项目的有关信息。同时,项目信息查询系统可以解决项目管理人员岗位变动带来的问题,帮助新项目管理人员缩短对项目了解的时间,快速熟悉项目操作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减少由于工作交接带来的各类问题。
2.3引入监督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近几年因招投标出现的腐败贪污案例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针对重大能力建设项目的管理,必须引入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性。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确立重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立项报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内容,建立逐级审批流程,分权协作,避免权力集中。应根据国家和各地政府采购规定制定相关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细化项目采购细节,分解职责,杜绝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规范、不公平行为。其次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参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在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中可引入项目监理和跟踪审计单位作为第三方监督。项目监理主要负责监督项目建设或施工单位的工作,核算项目资金、监督项目建设进度,把控项目建设质量。跟踪审计单位重点在于将事后审计变为过程性跟踪审计,保障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均符合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三方监督机构不仅能够促进项目招投标采购、预算执行等环节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借助其专业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2.4培养项目管理人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重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涉及基本建设管理、政府采购、招投标、财务和合同管理等多方面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对项目管理人才要求较高。必须加大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结语
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虽然国家环保部门加强了对环境监测的重视力度,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必要的经验等原因,使得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还差强人意。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它能够给环境管理执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还能够提升监测站监测能力及监测技术水平。所以,作为环境监测的地方机构,我们要想提高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就要深入认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视力度,不仅从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而且还要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才能够促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因素
在具体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因素,严重的制约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下笔者就究其主要因素进行探讨:首先,是否有健全和完善且有效运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其次,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关系到管理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地运行;再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人的因素,环境监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此外,日常的质量控制和保证都会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4.1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环境监测日常工作规范化各级监测站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全程序质量体系并不断完善,形成满足各级监测部门工作要求的全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转。同时各监测单位要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通过具体质量目标的提升,逐步建立可自我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4.2加强重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对于环境监测结果至关重要,因此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各个环境监测站应该加强重视力度,将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抓紧抓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作为环境监测站的领导层应该更新质量管理观念,加强重视,参与质量手册的制定和修改,从而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政治保障;其次,要不断地培训和宣传,促使全体职工理解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来,从而为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氛围。
4.3必须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环境监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为了更好地完成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除了重视还不够,还需要有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因此,要想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他们的素质。为此,首先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其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讲座和学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完善各种奖励和激励机制,调动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来。
4.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
活动日常的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都会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一方面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5结语
1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这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使用中收获明显的就是国内信息技术,重要展现在:(1)现在环保局下设的每个环境监测都开采了响应的信息技术(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引导下的营业体系,开始建设了国家、省、市3级环境信息统治系统,而且都得到更厉害配置的是软、硬件装备,为环境监测奠基了优越的办事环境;(2)将几种信息技术赞成与信息办事供应给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实行了数据同享,推进了业务调换与疏导;(3)工作效果在进步信息技术的使用下将愈来愈普遍的提升,环境监测都运用到了自动化连接取样、大型仪器主动解析、远程监控、电子报表等信息技术,增进了环保政务与业务工作的发展;(4)环境监测信息技巧方面的英才的培育。国家供应政策规范,造就了一支专科特意的信息英才队列,保证了环境信息化的良好轮回进展;(5)国内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立予以轨制上的帮助。《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环境信息管理办法(暂行)》、《国家环保总局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环境信息文献是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央连续宣布的,不但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立供应优越的政治环境,也响应出政府的环境计划与管制环境工作的实力。
2发展趋向
国内环境管制技术维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环境管制工作,以国家环境守护“十五”决策与2010年前景指标为根据的就是它进展的思绪与重要使命,以环境管制需求、面向环境监测当代化的需求与面向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为能源,以讲清环境质地近况与改变趋向、讲清中心污染源重要污染物释放总量与讲清环境质地改变的因素为指标,兼顾策划,体系布置,凸起要点,逐渐实施,统统提高环境监测科研事务的当代化水准与研究保证实力。尽管国内环境监测当前和发达国家保存差异,可是我们对于将来的进展理当有信念。为了保证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喝洁净水、安心享用食品,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污染的防范事务国内正在全力增强,安然解决风险废物,保证空气、水源、海洋、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对于将来,就是要有完美的环境监测质地保障与质地掌控技术系统。我们正在由传统的化学解析向仪器解析进展的是环境监测技术;由手工操纵向持续自动化前进;由微量解析(0、01%~1%)向痕量(<0、01%)、超痕量进展;由污染物因素解析进展到化学形态解析;仪器也渐渐的走向共同运用与电子计算机化。这些有关科学技术的进展让国内的环境检测技术连续的冲破革新,这样可以加倍有用的运用到国内的环境监测事务中。
3总结
关键词:物业管理;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已不是单纯的“住房机器”,居住环境已成为人们选择商品房的重要指标。这不但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业管理也是一项挑战,加强环境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1自然环境建设
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空间越来越小,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为人们创造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变得非常重要。在物业管理前期介人阶段,物业管理企业应该站在业主及使用人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对物业的自然环境建设提出建议,尽可能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以提高整个小区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1.1充分利用地形地貌
利用地形地貌可创造出不同的景观,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们走在小区内就如同走在自然风景中,带来视觉的偷悦和心情的舒畅。
1.2树林植被的充分利用
树林植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开发环境建设中应加以充分利用。可利用树林植被组织视线、分割或联系空间,也可作为特殊的标志或建筑物的装饰,制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让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
1.3水源河流的充分利用
利用建设区的河流水源创造出来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是枯燥的人文环境,而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清新环境。
2人居环境的建设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种追求的内涵也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人居环境的建设是每个物业管理公司的首要目标,并且要以人为本,满足居住着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2.1室内人居环境的建设
2.1.1介人规划设计物业管理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居住空间的设计提出可行性的意见或建议,强调住宅的可改性,满足不同业主的要求,并对设备管道的布局进行审核,使之布局合理,方便日后管理。
2.1.2介人装修设计为了克服开发商提供毛坯房由业主自行装修造成的弊端,建设部专门发出禁止交付毛坯房,现在开发商卖的房子大多是带装修的,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房子都存在装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居住环境质最。在前期介人阶段,物业管理企业可对装修材料的质量及装修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提高装修质量。
2.2室外人居环境的建设
2.2.1绿化管理绿化是提高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绿化,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创造优美的景观,让居民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而绿化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精心养护,细心管理,才能达到绿化和美化功能,使小区内花香草绿,空气清新。
2.2.2噪音管理物业管理中的噪音主要由交通噪音和建筑施工及装修噪音。对于后者可以通过施工时间的限制得以防治。对前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一方面是要加强对车辆的引导,解决道路不畅、交通堵塞问题,这是减少交通噪音的有效手段;二方面是加强小区的封闭式管理,限制车辆的出人,可以有效避免噪音的产生。
2.2.3消防管理物业管理中要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加强消防管理。一是要层层落实消防工作,形成一个整体性、全方位的防火网;二是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减少火灾的发生;三是对辖区内的员工和住户进行消防培训,普及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增强住户消防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2.2.4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物业管理要注重人的要求,应经常举行画展、摄影展、艺术欣赏等活动,培养小区的文化氛围;举行群众性社区活动,如: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大家庭”的亲近和睦的温暖感觉,增进小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健康环境建设
健康环境建设主要是对住户健康保障的建设。
3.1医疗保健体系建设
物业管理应建立健全医疗保健体系,为住户提供如特约医生上门诊疗、预约体检、特约专家门诊、手术等服务,并定期开展与健康相关的免费咨询活动,以保障住户的身体健康。
3.2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家政服务是物业管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家政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住户提供各种专业家居清洁、家电维修保养、家居灭虫、代订各种报刊杂志及保姆、钟点工推介等便民服务。
3.3公共健身设施建设
物业管理中要加强对小区现有的公共健身设施的维护保养,并根据国家及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小区的现有条件和住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新建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丰富小区住户的业余文体生活。
3.4社区老人活动建设
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物业管理应积极进行社区老人服务与活动设施配套建设,组建模特队、义务巡逻队、歌咏队等老人活动队伍,开展丰富多样的老人活动,丰富小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人“老有所乐”。
4环境保护建设
物业管理中的环境保护建设主要是指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建设。
4.1水污染的防治
物业管理中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生活污水,为了做到减少水污染,一方面是要节约用水,这是防治水污染最有效、最经济、最合理的措施,不但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还可以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二方面是采用合理的治理方案,加强对废水的末端处理,使其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4.2垃圾的处理
随着生产的发展,小区城市化的加剧,垃圾的产生也日益增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小区的垃圾处理提出了新要求,在管理中,应设置分类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有用得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垃圾要做到日日清,并且每天要安排清洁人员定时对公共区域进行打扫,保持小区的清洁。
综上所述,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做好环境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只要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住户的居住条件,改善小区的居住质最,为住户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1电力市场与电价电力市场空间的最重要参数就是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在上网标杆电价确定的前提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直接影响火电机组的运行方式和经济效益,还决定了对煤炭的需求量。火电企业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需要从系统需求出发,通过电量平衡加以确定。在目前的电力调度体制下,同一区域、同一类型机组的火电企业利用小时差别不大。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电力需求旺盛地区的火电企业利用小时较高,经济落后、电力需求疲软或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较多地区的火电企业利用小时较低,跨区消纳的区域性电厂比本地消纳的地区性电厂利用小时高,“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电厂比同容量等级的纯凝电厂利用小时高。对于具体某个火电企业,则可根据其机组特性、煤质、到厂煤价和发电厂与负荷中心距离等因素分析运行的经济性和竞价能力,在平均利用小时基础上适当上下波动。目前我国火电企业分省区实行区域标杆电价,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制定,并根据“煤电联动”政策适时调整。
1.2热力市场与热价热电联产机组是为了满足集中供热需要而建设的,采用抽汽式或背压式机组。热力市场的重要参数就是热负荷,主要包括居民和非居民热负荷。北方寒冷地区的采暖机组以居民热负荷为主,工业园区以非居民热负荷为主。新建供热机组投入运行前几年的热负荷一般达不到设计值,随着热用户的增加,热负荷逐渐增加。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运行时,依据实时供热负荷,按“以热定电”的方式优先上网发电,在非供热运行时,按同类纯凝机组能耗水平确定其发电调度序位。因此热负荷落实的机组,特别是具有常年稳定工业热负荷的供热机组,比非供热机组具有一定的优先上网发电权。目前我国热电联产电厂的热价主要由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不同地区热价有一定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热价相对较高;同一地区非居民热价一般高于居民热价。
1.3煤源与煤价火电企业燃煤发电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选择相对质优、价廉、供应可靠的煤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大中型火电企业的布局,应考虑区域的燃料平衡及合理流向;电厂应尽量靠近煤矿或来煤的港口、路口,以便于利用当地煤炭和减少运输量;电厂应有可靠的煤源,煤炭供应量应与电厂的寿命年限相适应;坑口电厂应与矿区的建设进度和规模相适应。从煤矿归属看,分为系统内煤源和系统外煤源,系统内煤源供应较为稳定,煤价受市场波动相对较小,在煤价较高时可以发挥平抑市场煤价的作用。从合同签订方式看,分为长协煤和市场煤,长协煤供应相对可靠,价格相对稳定。从国别来看,分为国内来煤和海外来煤,海外来煤对沿海火电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4交通运输方式煤源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输方式的选择,同时运输条件也影响着煤源的选择。靠近港口的电厂一般选择国内下水煤或海外煤,采用水路运输送达电厂;靠近路口的电厂来煤根据交通运输条件采用铁路或公路运输;靠近矿区的坑口电厂一般采用公路运输或直接采用皮带来煤;距离矿区较远的内陆电厂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
1.5环保容量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环保压力给火电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陆大中城市对环保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的燃煤机组要逐步达到燃机排放标准。火电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改造压力,部分电厂甚至被要求限期关停或异地搬迁。环保要求提高已成为增加火电企业投资和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
2燃煤火电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燃煤火电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影响火电企业经营效益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三价一时”,即电价、煤价、热价和利用小时。由于区域标杆电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热价由地方政府制定,且二者相对稳定,因此控煤价、抢电量、拓市场、争政策成为提高火电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抓手。
2.1严格控制煤价
2.1.1科学研判市场煤价走势建议燃煤火电企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燃料工作专题会,根据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及公司生产需求,抓好市场预测、制定调运方案,通过详细测算初步拟定分矿调运数量、调运价格,测算次月标煤单价,在煤炭市场形势振荡下行时期,采取灵活多变的操作方式,充分发挥竞标采购对挖掘潜在质优价廉煤源的作用,加大降低价格筹码。此外,适时捕捉价格升降拐点,调剂调运吞吐数量,合理利用价格峰谷差异和错峰调节库存储备,降低燃煤采购价格。
2.1.2实现厂矿直接对接采购模式在煤炭采购过程中,过多中间商、商的参与,使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存在掺杂使假,挤占了电厂的利润空间。火电企业应根据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选择铁路来煤、汽车来煤、海外来煤或海进江来煤,适时调整来煤结构。坚持“保量、抑价、提质”的前提下,推进厂矿直接对接采购,并根据厂矿对接单位,合理布置运输网点,定期反馈各网点运价,将运价制定纳入月度调运会议范畴,形成规范的运输定价模式,进一步规范煤炭承运管理,降低燃料成本。
2.1.3推进燃料“三大项目”建设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启动建设火电企业燃料自动监管系统、数字化煤场和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大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燃料全流程闭环管控,有效指导采购及存取煤方案,促进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挖潜,节约燃料成本。
2.1.4科学做好配煤掺烧方案根据电网负荷情况,积极与煤矿、铁路沟通,提前做好煤源结构调整,合理安排输煤方式。在满足机组负荷的前提下,制定不同工况下的科学掺配煤方案,科学混配、合理掺烧,避免因煤质原因造成的电量损失,并确保度电效益最大化。
2.1.5积极实施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加强与煤矿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采取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煤电联营,推进资产重组,落实电厂煤源。根据电力及煤炭市场变化,条件成熟时通过收购电厂周边煤矿方式,解决现有电厂的电煤需求,促进煤、电产业协同发展。对具有煤炭资源的企业,积极实施煤电联营或煤电一体化,保证电厂的煤源和效益。
2.2积极抢发电量
2.2.1加大电量营销力度“度电必争”积极做好与地方政府、电监办、电网公司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早掌握各方面信息,全力争取基数电量;密切关注电网供需变化趋势,及时收集系统用电负荷及其它电力企业的生产信息和设备检修状况,分析应对电力市场环境变化的策略,为多发电创造有利条件;尽最大可能保持机组在网时间,抢发每一度电。热电联产机组应发挥“以热促电”的优势,抓住供热季的有利时机,抢发增供,提高发电、供热综合效益。
2.2.2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替代电量和外送电量对于发电集团来说,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加大火电企业大小机组电量转移力度,通过与电网公司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将部分小机组计划电量转由大机组,既可增加小机组的盈利水平,又可使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并根据市场形势及内外转移效益变化,及时调整转移策略。利用供热机组供热期能耗水平低的有利条件,环保排放指标满足国家最新排放标准为突破点,积极呼吁采暖供热机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主管部门做深入沟通,争取供热季参加外送电量交易,增加电厂利润。
2.3拓展供热市场
2.3.1积极开拓有效益的供热市场在热电联产机组设计供热能力范围内,积极开拓优质供热市场,加大优质非居民用户和直供用户比例,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开拓夏季非居民供热或供冷市场,提高机组热电比,增加供热边际利润。同时积极探索热源、热网、换热站一体化经营,甚至直供到户的供热模式,增加机组直供比例,提高供热效益。
2.3.2适时开展纯凝机组供热改造和余热利用改造积极跟踪落实现役电厂周边热负荷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投资、效益和未来供热市场潜力,适时开展对现有纯凝机组的供热改造,以热促电,提高发电、供热综合效益。在进行充分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供热市场发展情况,采用热泵或低真空供热改造技术,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增加企业供热能力和效益。
2.4争取有利政策
2.4.1积极争取环保电价补贴面对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减排标准,火电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保建设的资源投入,下足功夫开展环保减排治理工作,实现废水“零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第一时间争取通过环保部门组织的环保电价验收,尽快获得除尘、脱硫、脱硝电价补贴,增加火电企业度电利润。
2.4.2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供热政策支持建议热电联产电厂积极向国家和地方能源、价格主管部门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并加强与地方热力公司的合作共赢,在保障民生和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向政府建议出台热价、补贴、热费回收、热网配套费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结语
①影响燃煤火电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电力市场与电价、热力市场与热价、煤源与煤价、交通运输方式和环保容量等。
关键词:污水;监测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环境监测是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各种科学数据。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起着眼睛的重要作用。污水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分支,本文针对污水监测进行了分析。
1.水样的分类
1.1平均污水样
在一个或几个生产周期内,按某时间间隔分别采样数次,对于性质稳定的污染物,可将数次样品混合均匀一次测定,对于不稳定的污染物可在每次采样后分别测定,然后各次测定值与平均值,可用连续自动采样器,取一个生产周期的水样进行分析测定。
1.2定时污水样
根据排水的规律,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小时采样一次,找出污水量最大,污染物浓度最高,危害最大的排放高峰,每个水样分别测定。可将采样周期内的数据平均,作为一个生产周期的平均值。
1.3混合污水样
在排放的流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可将一个排污口不同时间,采样的污水杨,根据流量大小,按比例混合水样,得到平均比例混合水样,这是获得浓度最常才用的方法。
1.4顺势污水样
当污水的组分随时间、空间发生变化时,或因为某种需要在适当时间间隔后相应的部位采集瞬时水样,分别测定水质的变化程度或瞬时状态。
2.污水采样方法2.1污水的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执行。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油类、DO、粪大肠菌 群细菌、悬浮物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独采样。2.2实际的采样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当水深大于1m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水深小于或等于1m时,在水深的1/2处采一样。2.3注意事项2.3.1用样品容器直接采样时,必须用水样冲洗3次后再行采样。但当水面有浮油时,采油的容器不能冲洗。2.3.2.采样时应注意除去水面的杂物、垃圾等漂浮物。2.3.3用于测定油类、DO、粪大肠菌群、细菌、悬浮物的水样,必须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2.3.4在选用特殊的专用采样器(如油类采样器)时,应按照该采样器的使用方法采样。2.3.5采样时应认真填写“污水采样记录表”,表中应有以下内容:污染源名称、监测目的、监测项目、采样点位、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污水性质、污水流量、采样人姓名及其它有关事项等。
2.3.6凡需现场监测的项目,应进行现场监测。
3.污水水样的保存方法
3.1冷藏法
水样在2-5℃保存(一般冰箱的冷藏室可满足此要求),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速度,这种方法不会妨碍后续的分析测定。
3.2化学法
3.2.1加杀生物试剂法,在水样中加入杀生物剂可以阻止生物的作用。常用的试剂有氯化汞(HgCl2),加入量为每升水样20―60mg。对测汞的水样可加苯或三氯甲烷(CHCl3)每升水样加0.1-1.0mg,
3.2.2加化学试剂法,为防止水样中某些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在保存期间发生变化,可加入某些化学试剂,如加硝酸(HN03)调节水样pH值,使其中的金属元素呈稳定状态,加硫酸可抑制细菌生长和有机碱(氨和胺类)形成盐,加人NaoH与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盐类,如氰化物和有机酸类
4.水样的运输
4.1水样在运输过程中不应有损失和丢失,要包装好,贴上标签、密封好。
4.2储存水样的容器可能吸附、玷污水样,因此,要选择性能稳定、杂质含量低的材料作容器,常用的有硼硅玻璃、石英、聚乙烯、聚四氟乙烯,最常用的是硼硅玻璃、聚乙烯瓶。
4.3运输过程要求尽快,常用监测车、汽车、船,甚至飞机。
4.4水样的运输,水样采集后,原则上要尽快分析。因为水样离开水源后,原来的平衡可能遭到破坏,在各种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使样品的成分发生变化。样品分析越快越好。有些项目如pH、电导率、水温等还要求现场测定。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仪器、场地等),往往只有少数项目可以在现场进行,大多数项目仍需送往实验室内分析测定,有时因人力、时间不足,还需将水样在实验室放置一段时间后才能测定。
5.物理性质的检验
5.1水温
可用温度计来测定,最普遍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深层水的温度测定也可以选用颠倒温度计,颠倒温度计一般装在采水器上,由主温表和副温表组成,主温表观测水温,副温表观测气温,已校正因环境温度改变而引起的主温表读数的变化,测试时随采水器伸入预定深度,放置5~7min,提出、读数。
5.2浊度
所谓浊度是指水的混浊程度。水的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有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等悬浮物质引起的。水中所含的杂质中,除呈溶解状态的分子、离子和其他粒子外,其它全部物质都是使水呈混浊的原因,混浊度是水样对光线散射和吸收所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饮用水的浊度不仅影响水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产生混浊的物质中容易隐藏病原微生物,因此,饮用水的水质对浊度有严格要
求(≤30,特殊情况≤50)。某些工业用水也不能太混浊,如冷却水浊度太高易堵塞冷凝器和管道。地面水浊度太高,有些是由于泥沙造成的,如黄河水浊度可达几十克/升,通常称之为高浊度水。但有的也可能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因此,在选择给水水源时必须测浊度。
6.污水检测方案的制订
6.1收集资料
6.1.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6.1.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6.1.3水体沿岸的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等。
6.1.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6.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6.2.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6.2.1.1大量污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6.2.1.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6.2.1.3饮用水源区;
6.2.1.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6.2.2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6.2.2.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6.2.2.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 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6.2.2.3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6.3.湖泊、水库采样点布设
对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库应区别对待。为此,首先判断湖、库的河流数量,水体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及动态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环境特点等然后按照前面讲的设置原则确定监测断面的位置:
6.3.1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6.3.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弧形设置监测断面。
6.3.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7.污水监测原则
7.1基础数据可靠
认真研究基础资料、基本数据,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充分掌握水质特点和地域特性,合理选择好设计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7.2针对水质特点选择技术先进、运行稳定、投资和处理成本合理的处理工艺,积极慎重的采用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使处理工艺先进,运行可靠,处理后水质稳定的达标排放。
7.3避免二次污染
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妥善处置处理渗滤液工程中产生的栅渣、污泥,臭气等,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7.4运行管理方便
建筑构筑物布置合理,处理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力求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以利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运行费用。
7.5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使处理后的水能够达标排放。
8总结
本文对环境监测中的污水监测进行了侧重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监测方面的细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