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学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6: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学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学教学

第1篇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内容涉及许多后续的相关学科。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首先需要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相关学科进行探讨,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讲授生物大分子时,重点讲解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对于其复制、转录和翻译,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要重点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介绍中心法则即可。其次每章的授课内容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要求学生有大局观,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注重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上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教学章节是以“细胞器”为单位,按照“显微、超微结构—化学组成—功能—和疾病的关系”为知识链讲解,将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有机融合,使学生建立起细胞整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概念,加强医学细胞生物学在基础理论内容上的系统完整与学科交叉性。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及专家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引入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科研性。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医学学习能力,作为一年级医学生,要引导他们思考基础医学知识和将来的临床工作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1.理论课教学与临床联系的紧密性。

作为医学生,关注所学的知识和将来的临床工作有何关联。同学觉得学习细胞膜、细胞核这些中学都知道的内容,今后的临床工作能用到吗?因此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要学生们明确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和医学有什么样的关系,重点介绍细胞生物学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10年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是试管婴儿技术,2012年日本科学家研究可以重新编程的成熟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诺贝尔奖,对再生医学领域的影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并非只是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入相关病案分析,比如在讲解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中,提出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疾病高脂血症,介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学生对大分子的物质运输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具体疾病和发病机理通过细胞生物学有了直观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增强了主动性和自觉性。

2.BOPPPS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笔者在山东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培训中,学习了BOPPPS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北美诸多知名院校所采取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BOPPPS式教学在加强教学反思、师生互动性等很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BOPPPS式教学6个板块:

(1)Bridge-in(导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LearningObjectives(学习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3)Pre-as-sessmen(t前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4)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检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Summary(总结),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总结,强调教学目标,并引出下次课内容。例如在讲染色体时,首先问:大家知道唐氏筛查吗?这和临床妇产科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学习染色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学习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时,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DNA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引入染色体结构的学习,在讲解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时,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利用自己的一只手当作组蛋白八聚体核心颗粒,围巾当作DNA链,缠绕组蛋白核心,另一只手当作组蛋白H1,每位同学是一个核小体。下面的同学可以同桌模拟。以前在讲解核小体组成和结构时,学生觉得很抽象,通过自己演示了核小体的结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总结核小体的组成和结构,并引入下一部分内容:染色体的二级结构。BOPPPS教学模式从教师教学组织实施层面,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督促教师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从学生方面,改变了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增强了师生互动,学生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育教学形式已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带来革命性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积极投身于这一生动实践之中。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也要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网络化学习具备学习资源充足、学习方式自由、不受时间限制等众多优势,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当前课时数有限与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在课程网站课前预习内容、相关参考资料等,课堂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像、视频、音效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内容,课后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上传课件、布置习题、批改作业及答疑等辅助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分配学习时间,进入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下载学习资源、复习、在线自测、实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放的网络课程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以及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学习相互融合,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实践教学中有效可行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化学习各自优势,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并有效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学 探究性教学 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关注社会热点,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考查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教学可以依托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是实施生物教学新课改的关键。

1.探究性教学使知识多元化。

在实际的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课内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一俗语生动地说明了基因的遗传与变异。

2.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为什么将士在想到梅子时口不渴了?口不渴的原因是产生了唾液。为什么人想到了梅子就能产生唾液呢?这就是条件反射,可见曹操不仅仅是奸雄,还很懂生物学知识,这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自主地去学。

3.开展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生物问题,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生物学科新课改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常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肃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调查中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天下,生物科学是领先学科,在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应仅对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那样必然空洞无味,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应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五、采用提问方法,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会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他们思维活化的源头。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多提出,多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渐走出没有“问题”的困境,能够慢慢地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决疑问”的良性循环。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对学习的兴趣,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就容易实施。

此外,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的。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十分成熟,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心他们。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学生注重了实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改春.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

第3篇

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生物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老师可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家中独立操作完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知识点时,提前布置学生在家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堂上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学生便很容易理解细胞吸水或失水原理。[4]

利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声、光、电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体。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播放一段北极熊生活的影片,让学生考虑为什么北极熊长有白色的毛,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生物教学除了重视知识的应用,还要和现代生物技术及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介绍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新成就,紧密联系现代生物科技成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体验同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进行生物小制作、小发明等。通过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内容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加速医学科学基础的研究和发展,使人类在疾病诊断和医学保健等方面建立全新的人类医学,为人类造福。

第4篇

我们采用的病例教学法多为导人法,即在开始上课时即把病例展示出来,因此所取得的效果与病例的设计是否合理,病例是否情节生动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设计病例时着重遵循以下几点。

1.采用能引导出教学内容的病例

所设计病例应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呼应,所提出问题能引导出教学内容,并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即此病例应能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在思考病例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如我们在讲授狂犬病毒时先导人以下病例:李寻欢,55岁,农民,因肌肉高度紧张和唾液分泌过多而人院。他妻子说他最近出现发热和寒颤,身体虚弱,拒绝进食,因不明原因脾气暴躁,难以自控。他是一个狂热的户外运动者和洞穴探险者。病人入院后不久,便有舌气症、恐水证和癫痛发作,神志清醒和幻觉交替。4天后,病人死亡,常规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大脑尸检表明有内基小体的存在。针对上述病例,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病人最有可能患什么病,此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部分了解狂犬病人会出现恐风恐水症状的同学能正确回答。教员接着问,李寻欢病史中没有提到他接触过动物,如狂犬等,他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是否与他的“寻欢”方式有关呢?这一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此为线索,开始狂犬病毒生物学特性的讲解。在讲解其培养方式时,我们讲到狂犬病毒宿主范围广,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易受感染,特别是狗、猫、鼠、家兔、豚鼠、马、牛、羊及蝙蝠等,除了某些蝙蝠为无症状感染外,其余动物感染病毒后都会致命。教员据此追问,李寻欢最可能接触了哪种动物才染上了狂犬病呢?同学们很容易得出是蝙蝠的答案。教员再接着问,他未有动物咬伤史,也就是说没有被蝙蝠咬伤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再提示学员这一现象与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关,激发学员对传播方式的兴趣。我们讲到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狂畜密切接触有关。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李寻欢正是吸人了狂犬病蝙蝠的气溶胶化的唾液被感染。通过这一病例的讲解,学员对狂犬病的症状、病毒培养、传播方式有了深刻印象,又由于其它内容是穿插其间,学员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病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病例设计中,应注意语言生动,最好能有引人人胜的情节。例如我们在讲解产气荚膜梭菌时,先给学员看如下病例: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可是,当天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人院当天晚上就死去了。学生一看这个病例,先乐了,因为“小芳”是歌星李春波的成名曲,在大家心中就是村姑形象。看到病例结尾,学生都不禁严肃起来,对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有了初步认识,并对为什么会有“气泡溢出”产生疑问,我们再引导学生思考“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对产气荚膜梭菌增殖的影响,学生对该菌“厌氧、产气”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深刻印象,进而激发对其致病机理的学习兴趣。

3.利用名人效应

在部分病原微生物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些名人曾患此种传染病,设计了一些“名人病例”,取得良好的“名人效应”。在讲授梅毒螺旋体时,我们先以这样一段话开始:“在旧中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是上海滩上的小流氓,一度为某种疾病所困扰(),并将这种疾病传给自己年仅14岁的妻子(陈洁如)。在蒋与陈蜜月旅行之后,陈洁如发现她身上出了疹子.是什么疾病呢?”马上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部分学生回答是梅毒后,教员再引述陈洁如在《我与》一书中对当时情形的描述:“试用各种油膏擦抹,不但无效,而且越来越糟,后来,突然发现腿上也出现疹块,手腕按脉处也出现两块红疤。它们虽不痒,但看起来很不好,我很发愁,我一生从未得过这种病。”教员重点提两个问题,为什么陈用各种“油膏”治疗反而加重病情?为什么蒋在自己症状消失后还具有传染性?从而引起学生对梅毒螺旋体致病特点和治疗方法的思考,对后面讲的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会反复隐伏和发作的特点有了深刻印象。

4.戏说武侠名人

大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对武侠小说尤其是对金庸的小说十分喜爱,对小说中的武林高手的性格特点与特长非常熟悉。我们借助他们的名字,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如我们在讲艾滋病毒时将田伯光这个“采花大盗”变成了艾滋病患者,在讲授乙型肝炎病毒时,将黄蓉设计成南方医科大学食堂厨师,以黄蓉不再为洪七公做“叫化鸡”,而改为南方医科大学学员做美食了的生动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描述了黄蓉的乙肝症状后,指出她现在“两对半”结果呈:HBsAg(*)、抗一HBs(一)、HBeAg(十)、抗一HBe(一)、抗一HBelgM(十),同时追问她应该怎么办?食堂应该如何处置她?在后面的教学中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轻松完成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课程。

二、病例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广泛的联系,但教材本身记忆性内容多,推理性内容少,而病例教学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5篇

一、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

教师通过边讲边画,由局部到整体,逐层深入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对生物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它与静态的挂图相比,可以避免过早暴露未讲授的部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讲高一生物必修1有丝分裂,我采用简笔画形式,把各个时期的特点一一画出来。随着教师一步步地画出体细胞的变化过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结构的重难点,并且记忆深刻。我在讲授减数分裂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效果倍加。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

二、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极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通过简笔画加以讲解,能使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在讲述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四者关系时,我画了同心圆,来表达他们的从属关系,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再如,讲“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质出入细胞时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的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反之则需要能量这个知识点,可以用上山下山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

三、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简笔画以其简单明了的特点,可概括说明复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记忆。如在讲多倍体育种方法之一秋水仙素的原理,我配合着学生把每个图也画了出来,再结合着文字叙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趁热打铁,把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一步一步也展示给大家,最终学生们不但知道了无籽西瓜是几倍体植物,而且还知道了它的基因型的来源。

四、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高中生物理论性强,不可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都能聚精会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以简笔画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寥寥几笔,胜似千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这节的重点就是对内环境的理解。我首先画了许多细胞的生活环境,再画了人的生活环境,对比着指出内环境。然后把两幅画面通过几个大系统连在一起,终于水到渠成。

第6篇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微生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其专业知识是众人思索的内容[1]。研究型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3]。针对课程中的知识难点,开展“以问题为中心”、“互动教”、“主动学”的研究性教学,在《微生物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开展了多次研究性教学。这种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研究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等的能力,也得到了校督导的好评。

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微生物生物学授课的过程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与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相结合,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体现该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另外,紧密联系生活的热点问题,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从非典型肺炎、超级耐药细菌到H7N9禽流感病毒等等,都会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巧妙的引用。此外,对于比较重要的又难理解的知识点,尝试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知识是《微生物生物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到较多抽象的概念,微生物代谢类型及基因转移等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困难较大,内容容易混淆,如果采用满堂灌教学方法,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形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的局面。针对这部分内容,我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研究性教学为例,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愿组合,以4-5人一组组成1个课题实验小组,自主选材,从多种自养微生物和异氧微生物中选择一种微生物,对发酵、呼吸、有氧呼吸、氨的氧化、硫的氧化、铁的氧化、氢的氧化内容选取一种,对获得能量的具体机制进行阐述,并对其生存及生产中的意义进行了阐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把知识理解得深入和透彻,同学们不仅去图书馆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充分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从中选取了7部较好的作品,在班上进行小型答辩会。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校督导和学院青年教师参加了这次研究型教学,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究型教学。这次研究型教学达到了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目的。

在对“微生物基因转移和重组”这部分知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与前者相似,但学生在制作的展示作品中技高一筹,对于细菌的接合作用、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及转化等过程研制成Flas,在播放的过程中加上学生诙谐的语言描述,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的几种形式。通过上述研究性教学模的开展, 不仅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专业兴趣。

实验课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4],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必须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5-6]。实验研究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确立实验主题的前提下,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路线,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给予详细的指导。整个实验由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包括准备实验材料、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等;实验结束后制作幻灯片,各组派一位代表讲解,然后本小组进行具体操作;每组操作结束后同学们讨论和点评,最后总结该计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提交研究性教学的报告。

以2012年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例,“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是食品卫生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生物数量的计数方法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不同,选用的处理和计数方法也不同,而计数方法涉及到无菌操作、纯培养技术以及统计学方法,学生学习时对这些内容容易混淆,不能正确区分其异同点,掌握不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部分知识能有感性认识,通过研究性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选择的检测对象分别为大型超市的凉菜、小摊上的肉夹馍、生猪肉、食堂里的豆腐脑、扬大消毒牛奶、自来水共六类检测对象。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对不同食品所采用的不同检测方法以及细菌数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讲解并进行全程操作,其他组的同学会对操作组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牢固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而且还使学生获得生活常识的感悟,那就是小摊上的食品不卫生,食堂里的饭菜最安全。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学生提供基础,在研究型教学新体系建立和实践的过程中,还不断探索与开展双语教学。

以“病毒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开展的英语教学为例,尝试了使用英语的PPT和英语授课。为了确保授课效果,把这次授课所涉及到的所有英语单词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带学生朗读这些专业词汇的发音;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的预习,并熟记相关专业术语。对这次授课进行了长达三周的准备,试讲了20多次。为了展示病毒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包装和释放的过程,幻灯片中大量运用flas,还借助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等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阵阵笑声、活跃的互动氛围以及对总结这堂课的一张没有文字的病毒复制过程图的准确的回答,已经说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这也充分反映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授课教师的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英语授课的挑战,总结出了不少教学经验,今后要继续拓展和深化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国际化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

几年来, 我们不断地对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 通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 1) 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2)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提高;(3)对本专业学习兴趣增加,考研率明显提高。所以, 笔者认为,加强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红梅. 以学生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 生物学杂志,2010, 27(1):102-104.

[2]殷月兰,焦新安, 潘志明,孙林,黄金林, 陈 祥. 微生物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8, 35(12): 1977~1979.

[3]殷月兰, 潘志明, 孙林, 黄金林, 陈祥, 耿士忠, 张彪, 焦新安. 微生物生物学课程群新体系促进“三创”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2:18-19.

[4]邵继海, 魏祥东, 周细红, 铁柏清, 李宗军.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生物学杂志,2010,27(3): 106-108.

第7篇

一、色彩纷呈的课程导入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之中,但是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初一的学生缺少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从课堂开头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能量都是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让学生对能量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各位参赛老师可谓各显神通。有动画导入的,开头放一段大力水手波比从菠菜中获得能量的视频,再加上恰当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有机物中含有能量;有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的,从登山,长跑后会感到饥饿,要补充食物获得能量;更有老师索性从神舟八号发射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引入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论中,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些不同的导入合理、恰当、精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抓住学生的心,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颖灵活的内容处理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和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教师在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新颖灵活的处理。有从分析人的呼吸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过渡到动物的呼吸进而提问:植物会呼吸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动手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和动物一样也要靠呼吸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也有直接从植物呼吸分析再和人的呼吸一起分析比较得出呼吸作用概念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都是要更出色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性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本节课的实验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让每个学生感受呼吸,对澄清石灰水吹气感受呼出气体中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在测定植物呼吸和动物呼吸相同时也用了别致的方法,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植物呼吸的瓶子看是否熄灭来证实植物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更有老师改进课本原有的实验,改为用针管吸气伸入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用点燃的火柴再伸入针筒内看燃烧的情况鉴别氧气等,实验设计可谓新颖别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初中生物单因素变量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对照”实验也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实验中,“活的生物才能呼吸,死的生物不能呼吸”,从而得出结论———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标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如测定呼吸频率,教师适当地引导,每个同学参与实验,测定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运动后的呼吸频率,都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第8篇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种,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基础生物学的常用教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来传授新知识,又可用来巩固旧知识,且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常要与讲授法配合。因此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中学高年级尤高中多采用。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二、系统性。三、启发性和趣味性。四、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并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机动性。五、要运用好板书。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问,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师生相互交谈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来说,可对不同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并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提高教学效果。此法一般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时也可利用合乎逻辑的思维,从当堂了解的现象、事实和规律,去比较、推导、归纳以解决新的问题。此法不适于从未知到已知,因此,不是所有教学内容任何情况下都可采用谈话法。谈话法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较广泛。就教学环节来看,传授新知识、检查复习、巩固新知识、参观及实习的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均可用。这些环节中进行演示和观察时应用尤多。就教学对象来看,年级越低,采用此法的比重越大。有的国家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主要采用此法,因为初中生的年纪小,自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较差,不能长时间集中听取讲述。话法根据在不同教学环节的运用,可分为三种:一是启发式谈话,用于传授新知识。教师借助提问,启发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或演示的教具和实验,或对课文的分析综合,经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二是问答式谈话,用于检查复习和巩固知识,教师就已学的内容提问,由学生回忆和运用已学的知识。三是指导性或总结性谈话,用于参观、实习、实验等教学实践之前后,通过谈话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独立作业或总结活动收获。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一、要充分准备;二、要妥善组织;讨论法 讨论法又称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上海育才中学创造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中“议议”,就是采用讨论法。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相互争论,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经过共同切磋琢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还有利于生物教学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实际。此外,讨论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讨论法在生物教学中,一般应用于教师讲述后、独立自学后、实验和复习后。

第9篇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