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类中级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类中级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类中级论文

第1篇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3.2017年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 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3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是指建筑企业中具备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分类中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较高技能的人才。近年来,国家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取证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论文百事通大批操作工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的一线操作工人只能取得初、中级工的技能证书,能拿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操作工人很少,导致目前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极为稀少。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中必须有高技能的操作人才,才能有较高的施工质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科技进步也要求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

笔者走访了许多建筑企业,其中一线操作工人取得技能证书的,初级工约占18%;中级工约占66%;高级工约占15%;技师约占1%;高级技师几乎没有。而相关职校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操作的很少,大多当起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另外,目前在建筑企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以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为主。建筑企业要拿出建筑精品,往往因缺乏高技能的操作工人而束手无策。

就建筑企业内部而言,各工种的情况相差较大。一般来说,比较有技术性的工种,如电工、暖通等工种的技术工人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职业学校,其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他们中能取得高级工的人数多于其他工种。一些较粗重的工种,如砌砖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搭架工,由于职业学校中这类专业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较少,因此,这类工种的技术工人基本上还是师徒承传或自学,文化程度仍然偏低,现有的职业技能证书也以初、中级为主,能取得高级工的就不多了,取得技师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

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造成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培训、鉴定机构短缺

国家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以来,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需要有一定的资质,能鉴定中级工的鉴定机构比较多,但能鉴定高级工的就不多了,能鉴定技师、高级技师的则非常少。建筑企业的操作工人,要想获得技师职称,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四年一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在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前三名,才能拿到技师证书。而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要参加市、省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留给他们参加高技能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

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由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来组织,特别是鉴定高级职业技能,更需要有较好的师资进行培训和较好的场地来组织鉴定。有的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只对比较容易鉴定的工种组织鉴定,对于不好组织或不容易组织的工种就不组织鉴定,致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某些方面形成空白。

(二)企业没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目前,有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出在管理层而不在施工操作层,在企业管理中只注重管理人员队伍的管理,而不注重一线操作工人的管理。当前的建筑企业中管理人员队伍相对稳定,而施工操作层面的工人并不稳定,企业缺乏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意识。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已实施,但是,建筑业操作工人的流动性仍然很大,企业培养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很容易流失。为了留住一线高技能人才,工人一旦取得技师职称,企业往往把他们提到项目部作为管理人员,不能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许多取得技师职称的操作工人就此离开了操作岗位。

有些企业为讲求经济效益,对一线操作工人执行的是计件工资制,他们怕操作工人拿到高技能证书后会要求提高工资或“跳槽”,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由于建筑企业没有工厂车间那种稳定的结构,而是阶段性操作、交叉工种作业,流动性大,项目部一般实行劳务外包,企业没有与一线操作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使一线操作工人没有归属感,他们经常变换工地,失去了上进心和凝聚力,对于取得什么样的职业技能证书不感兴趣。

(三)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本身没有积极性

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大多由农民工组成,往往来自较贫困的地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参加培训、听课、考试感到惧怕,认为自己能混碗饭吃就行,反正操作工一般以包干计件工资为主。此外,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属脏活、累活,加之社会上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使许多一线操作工人不安心本行业的工作,只要有好机会就另谋高就了。

近几年来,企业改革造成很多一线操作工人下岗,职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加上劳动者维权难等因素,影响一线操作工人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安于现状,不想过多地考虑以后的事情。

(四)职业培训机构把关不严

在前几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由于某些培训鉴定机构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鉴定质量,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时不规范操作,或收费过高,或只要交钱就发给证书,培训考试成了走过场,导致一些并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人也得到了技能证书,这些人在一线生产施工中名不副实。

(五)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企业评劳模、标兵、拔尖人才、先进人物等都很重视一线操作工人。而如今,整个社会氛围都变了,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关注的尽是官员、企业家、汽车、房产等,对一直在生产一线奉献的产业工人没人关注了。一些还保留每年评先制度的国有建筑企业,在评先时一线操作工人的比例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都是厂长、经理等管理层人员。

近年来,房价高涨,房地产开发大发其财,但建筑企业依然惨淡经营。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建筑企业对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水涨船高,由于许多农民工失业,建筑一线操作工人上岗竞争更为激烈。

培养建筑企业一线

高技能人才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解决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有的省市也出台了企业直接推举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的措施。但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不容易,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笔者认为,建筑企业要培养高技能的一线操作人才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建筑企业致力于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

对一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强管理,多开展一些高技能培训。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注重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好是鉴定机构依托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结合某一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鉴定,在实践中培养出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各地有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负起培训与鉴定的责任,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工作。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考试从资金投入到场地准备较为繁琐,但如果结合项目部的施工场地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就容易多了。只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肯下工夫,按照规定程序和规范组织一个工种的技能鉴定是非常可行的。

(二)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是短期行为,建筑企业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一线操作工人学习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是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要结合精品工程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各项目部应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操作工人的培养,经常性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练兵活动,让那些具有高技能素质的操作工人有展示自身才能和技艺的机会。

建筑企业要对一线操作工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进行定期考核,通过技能考核激励员工学习技能。对取得好成绩、表现优秀的技能人才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要采取一些能留住高技能人才的人本管理措施,让他们安心在本企业工作。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建筑企业应与一线操作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为他们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这是留住人才的最低要求。对于高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还要给他们与管理人员相当的福利待遇,企业评选先进、推荐优秀人才也要把一线高技能人才考虑进去。只有理解人才、尊重人才,企业才能留住一线高技能人才,我们的企业才会有希望。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杜绝虚假做法

近些年来,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混张技能证书,制造假文凭,杜撰假成绩、假材料;有的人并没有真本事,靠拉人情关系取得虚假的职业技能证书。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有害的。使用造假手段获取技能证书,打击了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那些有真本事的高技能人才就不能脱颖而出,就会埋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从实战出发,让那些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的技术工人得到培养,让那些有进取心的人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于建筑技术工人,最好的考核方法就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技能比赛或技能考试,只要拥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劳动定额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就应肯定他的技能等级。

(四)借助社会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

由于建筑企业本身没有鉴定职业技能的资格,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就要依靠社会的相关部门,各地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介绍中介公司、劳务公司都应建立一线操作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库,为建筑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储备,也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的平台。新晨

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提升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建筑企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仍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技能大都处于初、中级工水平,要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就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改变。而目前却非常缺乏建筑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社会各种媒体也要宣传劳动光荣的理念,要为广大劳动者唱赞歌。各相关机构要经常组织各种技术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有真本事的一线操作工人有展示自身技艺的机会。同时,劳动执法部门和各级工会也要维护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学习和提高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一线操作工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操作技能的工作中去。

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改变目前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局面,需要持续努力。我们热切希望社会相关部门能通力合作,重视这项工作,以保证建筑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钱军.高素质多面手员工在实现精益施工中的作用研究[J].建筑经济,2009,(11).

第4篇

论文摘要: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目前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内容与特点,以及目前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主要方法,并对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主要趋势进行了探讨。

1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医院后勤设备是保障医、教、研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构成医院基础质量的基本要素。它不仅具有为医疗活动提供条件保障的能力,而且还有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提供生活服务的能力。因此搞好医院后勤设备的管理,发挥后勤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医、教、研服务,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服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院后勤设备的范围,主要有供水设备(包括上水,下水和污水处理等设备)、供电设备(包括变压器、配电、自备发电机组等设备)、供热设备(包括锅炉及其配套设备等)、供冷设备(包括制冷,空调及其配套设备等)及医疗气体、净化、通讯/声像、洗涤、交通运输等各项设备。

医院后勤设备的特点主要有:

1.1 保障性医院后勤是医院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为医疗业务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属于医院的支持系统。因此医院后勤设备管理应树立整体性观念,即树立以医疗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服务于医疗和病人的需要作为它的管理目标。后勤设备保障性高,要能满足医院随机性、时限性、应急性特点的客观要求。从保障性高这一特点出发,在医院后勤设备管理上要求做到:

①医院后勤各项设备的配置应与医院的任务,规模,科室设置和诊疗需要相适应;②医院后勤设备的配置除考虑保证正常需要外,尚应考虑应急储备条件,如应有备用发电机组,备用上水、储水设施,备用锅炉等;③要有一支训练有素,既能保证设备的正常维修,又能作出快速反应投人急修的工程技术队伍;④应当建立和健全值班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做到坚守岗位,随叫随到。

1.2 技术性

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后勤部门是一个非技术性部门的陈旧观念。医院后勤设备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专业性。如医院的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采暖制冷系统、供氧供气系统、传呼系统、采光照明系统、空调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交通运输系统、消防系统等各项设备管理,无不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电子、电气、机械、建筑、自动化、卫生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因此要做好医院后勤设备的管理,如果没有一支多学科的工程技术队伍,难以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技术性这一特点出发要求医院后勤设备管理上做到:①要重视建设一支工程技术队伍。这支队伍在智力结构上要具有适应医院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在智能结构上要重视动手能力,在人员结构上要注意高、中、初级比例适当,即不但要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要有各类中专、技校的中级技术员和各种工种的熟练工人,只有人员结构合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应;②要重视后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保证后勤设备技术的先进性,以适应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

1.3 安全可靠性

医院后勤设备影响面大,因此安全要求高。如用电安全、用水安全、用气安全、锅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不仅关系到全院正常工作的运行,而且关系到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管理上要求做到:①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安全操作教育;②后勤各项设备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修,均应制定必要的安全标准;③要建立定期维修、检查制度,以保证各项设备的完好性。如建立设备的保养制度和“四定”制度(定岗位职责,定操作规程,定专人负责,定期检修)。  1.4 经济性

医院后勤设备既具有生产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耗性的一面。要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提高后勤设备的经济效益,应是后勤设备的一个管理目标。为此,要求做到:①要加强设备的计划配置和合理配置,避免由于配置不当而造成大机小用或闲置不用;②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通过对设备的技术改造或增加必要的附属设施,做到一机多用,挖掘设备的潜在功能,如锅炉系统增加余热利用的附属装置后,可以充分利用余热水,即可解决沐浴用水;③要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修,提高设备的自然寿命,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④要重视节约能源,节约燃料和原材料,节约业务费岗出,尽可能地减少投入,降低医疗成本。

2 目前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主要方法

事实上,医院后勤设备管理与圆疗设备管理的基本方法应该是近似的。由于我国有些医院的后勤设备不在医疗设备管理科室管理,而单独成立后勤设备科或机械动力科管理,因此往往医疗设备的一套管理体制无法在后勤设备管理上得到实施。鉴于医院后勤设备对全医院医疗的保障作用,因此这些设备的管理同样应强调安全、可靠和有效性,只不过后勤设备安全保障的具体手段不同而已。如后勤设备中的锅炉,氧气/氢气等危险气体的输送、存储设备都需要严格的安全保证措施,制冷设备(系统)、供水/供热/供电系统的设备均需要实行设备的预防维修,以确保设备一直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这些后勤设备的预防维修中也应包含计量(如压力锅炉的压力表、氧气瓶压力表等)、定期检测、外观检查、日常点检等手段,当然后勤设备的定期检测方法与医疗设备有所不同,医疗设备强调安全与性能检测,而一般后勤设备强调故障的诊断检测。

3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趋势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是医院后勤工作的一部分,经过近几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尝试,医院的后勤设备管理模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3.1 “剥离”模式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卫生资源,根据各自的特长,脱离医院母体,建立经济上相对独立核算的经营服务公司或后勤服务中心。例如上海瑞金医院、金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污水处理由这样的公司负责。这种模式与改革前不同,其特点是:首先,不再是事业型后勤服务单位,而是经济上相对独立核算的社会经营实体;其次,不再是封闭的供给福利型服务模式,而是实行以合同为规范的有偿服务模式。

3.2 “托管”模式

聘请社会上专业服务有限公司。如医院以前污水处理由该医院院务部营房办管理,现委托上海西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浦南医院原先污水处理由院总务科管理,现委托光华服务产业有限公司管理;中美儿童医学中心则采用单项目委托金桥开发区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首先,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其次,把社会能够承担的服务项目还给社会,依靠社会上专业服务公司的力量来改善医院污水处理的管理;再次,完全按照市场化手段来运作。

3.3 “集团化”模式

根据自愿、公平、竞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共同得益,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有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与本医院分离,原先各医院的后勤人员也从他们各自医院“剥离”出来进入新建制的公司,各医院则以付账的形式,从该公司获得多项服务。例如在污水处理服务中,上海北联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是由市七医院牵头和高桥、凌桥等5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建成的,与医院相分离的,且又与专业的经营公司共同出资、以股份制合作形式组建的公司,这些医院的污水处理交由北联综合服务公司管理。另外,还有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市胸科医院等5所医院联合组建的“上海市卫生第一物业服务中心”。这种模式的特点为:首先,是医院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后勤的社会化企业,由医院产业公司与社会上专业的经营公司共同出资,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其次,是大医院和小医院联手建立的后勤服务公司。

第5篇

【关键词】物;标识;象征;技术

【作 者】吴兴帜,云南民族大学讲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昆明,65003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039-006

Identifications and Symbols: “Object”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Wu Xingzhi

Abstract: The objects, as an anthropological object of study, began in Social Darwinism as a social development phase of analyzing the identity of the order of social evolution sequence. Since the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argues that the analysis of needs, materi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ir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metaphors.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material symbols of social evolu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genealogy of things to sort out, and get discussions of human Science School in the “object” to study the object of the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Key words:Object Identification Symbol Technology

人类学对于物及物质文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1)对具体的物的存在形式的研究。认为物与物质文化本身具有不可取代的逻辑与价值,从而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2)以物为交换的媒介,对物的交换背后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物、人、社会、文化的体系进行研究;(3)关于物的分类与象征研究,通过物的象征性符号与物的文化分类,揭示物的“物”的“能指”意义、文化秩序与认识分类;(4)关于物的心性与人观的研究。以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透过历史社会文化脉络,来探讨社会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性,在主客体互化的情况下,人如何通过物表达自我与情感。①作为人类学传统研究领域,不同学派以物为媒介,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进行分析语阐释,从而建构各自学派的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

一、作为社会演进标识的物

早期人类学对“物”研究,主要是以“物”为工具,古典进化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时间上的序列,传播论强调相似文化的空间分布,文化历史学派更多是运用“文化区”来进行考古实物与文物器物的分类整理,证明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古人类学在对远古社会的分类中习惯性地采用了诸如“石器时代”(Stone Age)、“青铜时代”(Bronze Age)和“铁器时代”(Iron Age)的分类 (C. J. Thomsen:1836年)。这一线性分类比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早20多年。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Old Stone Age)、“中石器时代”(Middle Stone Age)和“新石器时代”(New Stone Age)。现在学术界以“新石器时代”作为“史前”(无文字历史)的一个标志性划分。在考古学领域,“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有三:1,从地史上看,它与所谓有人类全新世(Holocene)最为接近。2,技术上,以磨研法制造石器。3,经济上,农耕和驯养家畜的出现。事实上以“物”为标志的线性演进的认知和分类早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早已经出现,以古希腊为例,“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就属于这种线性历史的划分法。这都说明,远古人类对于社会和自然认知的一个原则就是对“物”的区分。

在人类学历史上,摩尔根以“火、弓箭、陶器以及铁器”为标志,把人类发展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文明阶段”。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物质工具为标识,把蒙昧、野蛮阶段有分为低/中/高三期,如低级的蒙昧阶段人类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中级蒙昧阶段人类开始食用鱼类和使用火;高级蒙昧阶段人类发明和使用弓箭。低级野蛮阶段,以人类发明制陶术为标志;中级野蛮阶段,东半球开始了动物的驯养,西半球则开始了灌溉法种植玉米和使用土坯、石头来建筑房屋;高级野蛮阶段,人类发明了冶铁术并开始使用铁器。文明的标志始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②早期的进化论者的研究视域中,物、技术成为其构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宏观叙事的基础,其倡导的单线、直线型的社会发展模式,虽然受到后来各学派的批判,但是作为一种认知社会的方式,对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深厚的影响,尤其是对的社会理论。对古典进化论学派第一个发起批判的是传播学派,认为进化论理论无法解释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似性。他们认为不同地区文化、器物等相似性在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传播、借用。格雷布纳(Fritz Graebner)根据不同的器物、工具、生产方式、文化特质将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划分为8个“文化圈”,如“东巴不亚文化圈”包括:种植块茎植物的农业,使用固定网的渔业、木板制的小船、两面坡盖的房屋、螺旋式编制的篮子、沉重的棒槌、木制或编制的盾牌、秘密的男性结社、化妆舞蹈、灵魂崇拜、月亮神话、信号鼓、排箫等。③物及其承载的文化,成了传播学派区分不同“文化圈”的工具。博厄斯(Franz Boas)基于特定的物质文化分布,在博物馆陈列布展中提出了“文化区”的概念,并把这一概念严格控制在考古实物与文物分类的范畴里来使用。④但是其弟子继承和发扬了“文化区”概念,以克拉克•威斯勒(Clark Wissler)集大成者,他根据“食物带”(food regions)等因素来划分“文化区”。如:他提出了驯鹿(Caribon)带属于爱斯基摩人文化区,野牛(Bison)带属于平原印第安人文化区,鲑鱼(Salmon)带则为北太平洋沿岸以及台地印第安人文化区等。⑤

新进化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从物、技术与生态的角度进行论述社会发展,物的技术系统以及能量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其研究重点。怀特(White. Leslie A)的“技术决定论”把“能量”的研究引入人类学领域,探讨人类与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怀特认为文化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技术、社会、观念、态度,其中技术部分包括工具、生计方式,防御与维护的器具等。⑥“技术”本身是物质的结果之一。⑦怀特以能量的来解释文化发生与发展的动力与过程。“能量”作为文化生态学的核心,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解人与自然的切入点,同时它也成为一种物质分析的方法。怀特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依靠自身能源的阶段,如狩猎、采集,完全依赖人类自身的能量,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太阳能利用阶段,通过栽培谷物和驯养家畜,把太阳能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人类社会处于古文明阶段;动力革命阶段,人类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作为能源,人类社会处于现代工业国家阶段;核能阶段。怀特以物为能量的载体,认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文化发展程度与所用工具的效率成正比,⑧从而使得进化论研究有了定量分析的视角。斯图尔德以多线进化论为其研究导向,运用文化生态学、文化类型,从“全观法”(holistic view)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文化对自然环境的调试与安排,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以一项特殊技术开发一特定地区所涉及到的行为模式;三是确定环境开发所需要的行为模式,究竟对文化及其相关联的方面有多大的影响。⑨所以拥有相似的技术设备的社会,因为环境的差异,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模式。斯图尔德以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确认和分析“文化核”(cultural core)的整体观,赋予了文化生态学以崭新的内容。虽然这种判断受到后来的一些人类学家的批评,但在生态与人类关系成为世界性主题的今天,这些观点仍不失其特殊的价值。

这些以特定物质的使用和工具的发明作为衡量和判断文明的肇因,在今天看来显然过于刻板;不断发现的考古材料和民族志资料也不支持线性进化论的发展程式,但无论是传统的进化论还是新进化论所反映的价值理念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今天仍不失其重要性。在摩尔根看来,人类文明发展线索中具有重大标志和纪念意义的事件多少都来自于物质的资源。这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建立社会进化论的唯物史观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10即使在今天,人们认识和看待社会演变时仍然以物的使用、物的产生、物的交换、物的价值、物的关系、物的技术等为参照依据。

二、作为象征与分类的物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结构人类学在人类学谱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列维-斯特劳斯以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为研究模式,以南美和其他地区的神话和以及负载神话喻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探求的是人类普遍相同的、无意识的、深层次的心智结构。《神话学》四卷本以物质文化作为其描述对象,分析物质文化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结构,如生与熟、自然与文化、世俗与神圣。他认为物质文化符号个体并不具有意义,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远远要重要于个体本身,真实有意义的唯有关系,没有个体和事物。B11列维-施特劳斯关于深层次的结构研究对于后来的象征人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象征人类学是以研究文化符号及其意义为主要内容。《简明牛津字典》把“象征符号”定义为“指某物,它通过与另一些事物有类似的品质或在事实或思维上有联系,被人们普遍认作另一些事物理所当然的典型或代表物体,或使人们联想起另一些事物”。作为象征符号的物的意义要在具体的仪式情境中、过程中动态的来理解。以格尔兹为代表的解释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物质文化所隐含的“意义体系”,而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人类学认为象征之物最重要的本质就在于可以代表多元意义和动态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对事物的多义性与现实的多侧面性的了解。B12随着象征人类学发展,在人类学关于物的民族志研究中,物自身构成被分为“能指”(siginfier)――物的构成――和“所指”(signified)――概念和意义――两部分。物的“所指”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事件过程,给予不同的表述。

埃德蒙•利奇把列维-施特劳斯理性主义的无意识结构和经验主义的社会结构综合起来,对象征体系进行研究。以“魔发”分析个人的头发与社会种类的关系,他认为在许多社会中,男子留长发象征着放纵的性生活或玩世不恭、性解放等;而剃成光头则象征着禁欲、严守清规戒律;在长发与光头之间,象征着有节制的性生活和正常人的行为。B13

格尔兹认为,符号人类学的目的不在于符号自身,而在于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他从“文化持有者”即“主位”的视角,利用“深描”的方式,借助文化符号,来解释他的关于“文化是意义的体系”。格尔兹认为,巴厘岛的“雄鸡”以及“斗鸡”仪式,是整个巴厘岛文化表述与社会结构的象征隐喻。在巴厘岛,雄鸡的意象多指涉男性,Sabung这个指雄鸡的词,用于表示“英雄”、“勇士”、“冠军”、“有才干的人”、“政治候选人”、“花花公子”、“勾引女性的人”,或者“硬汉”等,雄鸡在巴厘岛成了男人的象征。巴厘岛的斗鸡分为中心圈和边缘圈,中心圈的斗鸡是集体的、正式的、敌对的、大型的,钱的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名望、荣誉、尊严、地位的象征性得失才是主要的;边缘圈的斗鸡是个人的、非正式的、以获取金钱为目的的。B14格尔兹通过对“斗鸡”的“深层描述”,展示出来的并不是斗鸡事件的“能指”,斗鸡行为在巴厘岛的文化背景中,成了巴厘岛社会文化的隐喻,具有多层的“所指” 意义。“物”非“物”,“物”只是“物”的“所指”意义的符号。

作为象征学派的集大成者,维克多•特纳关注的是象征符号如何作为重要的社会因素与人的利益、目的和手段联系起来,在社会适应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中起作用。所以符号在特纳这里只是意义的载体,是分析的工具,是仪式语境中的物体、行动、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恩登布人认为“奶树是恩登布人世系内所有母亲们的地方。它代表男人和女人的女祖。奶树是我们的女祖入会时睡的地方。这里,‘入会’指的是妇女们绕着奶树跳舞,树下睡着新入会者。一个又一个女祖睡过这里,一直延续到我们的祖母、母亲河我们这些孩子们。那是我们部落风俗开始的地方,甚至对男人来说也是如此,因为男人也在奶树下接受包皮切割手术。”B15特纳通过分析恩登布人文化体系,认为奶树在恩登布人的文化内涵中有母乳、母子关系,、的发育、已婚的妇女,分娩等含义,特纳认为,恩登布人对奶树的表述,使奶树具有他们的文化隐喻,这里包括了社会组织的原则,如奶树代表着母系继嗣制度,女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的整合与延续等。

无论是利奇、格尔茨还是特纳,都是把作为“象征符号”的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来分析物所承载的意义以及物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等,基本上都是在“仪式”的语境中来研究象征符号的问题。玛丽•道格拉斯从“物的分类”角度,对物的象征进行研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我们将不同的物归属于不同的分类体系,有些东西在特定的分类体系中属于“肮脏”,它就危险;反之,如果“净洁”它就安全。当某物处于它本来不应该在的位置上时,它的性质也发生变化。B16而干净与肮脏取决于分类体系以及事物在该体系中的位置。干净与肮脏是相对的概念,鞋子本身并不脏,把它放在餐桌上就是脏的了;食物本身并不脏,把它放在卧室的家具里或者衣服上,就是脏的了;同样,客厅里放厕所用具、头顶内裤或袜子等。脏物不取决于孤立的事件,它是混淆我们分类体系或与之矛盾的结果。

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他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分类具有等级性,是关于物的秩序安排,分类的目的就是要把物或事区分开来。B17分类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与分类原则,所以,物的象征符号意义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会有不同的表述。如Taussig 在讨论哥伦比亚人、波尼维亚人把从资本家那里挣了的钱认为是当地人被剥削的象征,是同邪恶或者恶魔交易来的,很随意就被花掉。这种超自然的分类与观念,影响了当地人对于劳力、货币、乃至社会经济秩序的认识与反应。B18 Parry Jonathan, and Maurice Bloch等人认为不同文化中货币的象征化方式如何结合短期的实际贸易与长期的道德及宇宙秩序,以达到社会的繁衍,并说明文化的象征机制是如何超越或解决文化传统中的矛盾。如安第斯山人民视金与银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的象征,将其用之于个人利益被视为是打扰社会秩序而为不道德的。B19

象征人类学关于物的研究,其对象一般为小的传统社区的象征符号物,物的“能指”与“所指”均是由传统文化来界定。而作为一个孤立的传统社区,文化似乎都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共时性的状态,基本上忽视了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及对外来文化互动后的文化变迁。深受法国社会年鉴学派影响的人类学政治经济学派,则认为小型共同体属于较大的体系的一部分,处于世界体系之中,人们无法逃离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关注外来因素对共同体的影响、共同体和文化如何与之调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大概起源于15世纪的新航线开辟后的全球范围内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认为世界体系大概具有5000千年的历史了。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体系存在的时间问题和体系的中心与边缘的转移问题,那么半随着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已经卷入世界体系中,所以作为技术的“物象化”的人造物,传播到一个传统社区中,必然会引起传统社区的变迁与调适。

三、作为社会变迁动因的物

技术总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是指:技术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作为实体性的人造物的技术是生活世界的物化,是组成这一世界的各要素和关系的聚集和反映;技术不仅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而且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物象化是一种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的关系、性质、形态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现象。B20在进化论学派那里,技术知识为“物化”的人造物,其反应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平,在政治经济学派这里,技术是“物象化”的人造物,此人造物既是技术的载体,又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对于在全球世界体系中的不同群体,一中新的“物象化”的人造物的引入,将会对“地方性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Lauriston Sharp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Yir Yoront”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新的技术人造物传入后,社会发生的变迁。

一直到20世纪初,Yir Yoront与欧洲人之间仅有零星的接触,然而对于野悠榕人来说已经是致命的了。因为白人残杀他们,诱拐他们的孩子到大农场当奴隶。最后,他们的土地被拔为保留地,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传统的石器时代生活方式到20世纪中期。1915年,一个英国圣公会的传教机构开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技术产品到这个民族来,其中之一就是钢斧,钢斧很快代替了土著的石斧。这一特殊技术创新的传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野悠榕文化的彻底解体,以及这个民族实质上的灭亡。

在Yir Yoront社会中,男人、妇女和儿童在各种必不可少的工作中,如采集食物、刈割柴火、盖房子、制造工具和武器等,都使用石斧。但是,既然男人保持了石斧的所有权,妇女和儿童就必须向他们借用。这种借用按固定的亲属行为模式进行――向丈夫、兄长或父亲借用,但很少向其他亲属借用――并籍以表明和维持一种在低位、性别和角色上不平等的根深蒂固的制度。妇女、儿童依赖、从属男人,年轻的男人附属于年老的男人,弟弟从属于哥哥。因而,石斧的借用就成了男人的优越和男人统治体系的象征,它渗透到野悠榕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重要方面。Yir Yoront社会中,过去只有男人才能制作和拥有石斧。因为用来制作斧头的石块在他们的海边环境无法得到,他们依赖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其南面400英里远的邻居们进行交换,以换取石块。每个野悠榕男人至少有一个永久性的贸易伙伴,通过这个伙伴,野悠榕男人们用鱼叉交换到石斧头。这种交换在数以百计的土著参加的大规模集会上进行,在这种集会上,还举行十分重要的入社仪式和图腾庆典。现在的钢斧是分别为贸易和教会引进的,由于它效率高和耐用,很快便被广泛采用,这就导致了:性别、年龄和亲属角色的混乱,因为年轻人、妇女、儿童现在已拥有斧头,因而不必通过 的渠道去借了;传统的贸易伙伴关系的削弱,从而交换物品时曾经举行的土著庆典仪式衰落了;表现明确的领导模式的丧失;信仰体系的混乱:他们文化中的各个部分都有一个神话,以解释这个部分的存在和意义,并把它归属于特定的亲属系统中。因为没有人能给钢斧制造一个神话,钢斧并不能整合到野悠榕文化之中――它不能“切合”现存的模式,因此,人们开始不相信其他的原始神话,迷惑、怀疑、摇摆不定便出现了。B21Sharp认为“钢斧以及其他从几个白人亚文化传进来的因素作用的结果,最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在传统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的领域里发展。这些传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被日益急速地破坏,没有用新阐明的概念来替代。其结果是一种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空虚。它预示着即使不是野悠榕民族本身实际的灭绝,也是整个野悠榕文化的崩溃和毁灭。”B22

在19世纪,当欧洲人遭遇其他文化时,机器成了主导性的隐喻、范型,成为主观因素的物质显现,已经超越了其他跨文化标准(如宗教和道德)成为衡量其文化成就和界定自我的方法。B23钢斧对于Yir Yoront社会来说,不仅仅是一件比石斧好用的物,钢斧的传入,使原来作为技术“物象化”的石斧所营造的社会结构、文化秩序与信仰体系出现了无法调适的矛盾,反映了一个弱势的群体,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如何调适与应对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

随着消费主义与商品拜物教的发展,作物科技载体的消费物尤其是传媒物进入了地方社会, 作为弱势的“地方性知识”面临新的决策,文化结构的重组与变迁是地方性人群共同体不得不面对的选择。李春霞博士关于“电视与彝民社会”也是属于同类的研究,考察了电视作为科技的载体、信息的媒介在1998年进入彝族社区“草坝子”后,草坝子及其村民们如何进入了结构和社群或神圣与世俗的转换,以及电视文化、当地文化变迁的发生过程。电视机在村民家中创造了一个新的中心与堂屋中具有神圣意义的火塘中心并存,草坝子“电视与彝民”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影响与被影响者”,在很多时候,彝民是电视及其电视节目的“文化劫持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受、理解电视及其流出来的“媒介世界”,有时甚至将其置换为自己的世界。草坝子用自己的方式渐渐把电视纳入到自己的社会结构、地方知识体系中,电视成为村民们可以理解、接受,进而消费的东西。同时草坝子在人际关系、生活作息、时间空间感、性别观念(包括时空、性别的政治)、传播环境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些调适在为(电视植入后的)草坝子建构、维持一个有序、有意义文化世界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B24

作为外来技术载体与信息媒介的“物象化”的符号,电视的传入,一方面改变了彝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分类,另一方面,彝民也是从自己文化的视角,去理解电视及其所传递的外来文化模式,使地方性文化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得以调适与重组。地方性文化应对外来科技以及传播媒介的影响的能力和方式取决于地方性文化自我的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强度。Yir Yoront的社会文化结构在钢斧的冲击下濒于解体,而草坝的彝民却能把电视带来的影响纳入地方性文化结构中,从“地方”的观点去重组文化,调适生活。

注释

①黄应贵 主编:《物与物质文化》【C】,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五月,第17-18页。

②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新译本)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12页。

③Fritz Graebner, Kulturkreise und Kulturschichten in Ozeanien, Zeitschrift fur Ethnologie, 1905. vol37: pp.28-53.

④Boas, Franz, General Anthropology, N. Y.: D.C. Health Press, 1938. P.761.

⑤ 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年8月,第58页。

⑥White. Leslie A.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o the Fall of Rome, New York:Mc. Graw-Hill, 1959. P6-7.

⑦ E•R•塞维斯:《新进化论》【M】,黄宝玮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⑧ 【美】L.A. 怀特:《文化的科学》【M】,沈原 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356-360页。

⑨ White. Leslie A.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o the Fall of Rome, New York:Mc. Graw-Hill, 1959. P.40

⑩ Maurer, Bill “In the Matter of Marxism,” In C. Tilly., W. Keane., S. K. M. Rowlands., P. Spyer.(ed.)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6. pp.17-18.

B11 孟悦 罗刚:《物质文化读本》【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

B12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0-166页。

B13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4页。

B1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C】,韩莉 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484-485页。

B15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 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B16Douglas M.Purity and Danger.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 2002. p..

B17【法】爱弥儿•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汲 译,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B18Taussig Michael T. 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0

B19Parry Jonathan, and Maurice Bloch, eds. 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B20舒红跃:技术总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J】,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B21【美】 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1-42页

B22Sharp, R.L. “Steel Axes for Stone Age Australians,” Human Organizations, 11,1952,pp.17-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