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22: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感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美感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美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审美者自身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击玉成乐,使其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与感悟,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透彻地感知音乐,解读蕴含其中的美感。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对此鲜有涉及,抑或只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远未做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通过倡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实践,使他们在自我感知体验中学会欣赏美。例如《天山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牧马之歌》、《青春舞曲》的教学后,引导学生运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去演唱这两首歌,使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唱出自己心中的美丽天山,“从那西边树丛露出弯月牙,马群踏破了野花跑回家,大家围坐月光下,泡上可口的奶茶”。如此,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美、欣赏音乐美,进而形成对美的感悟与内化。
二、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化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升华自身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提高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讲授时,在播放完这首散发着春天的欢乐气息的歌曲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感知音乐中每个音节传达的讯息,并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声音,例如“轰隆隆、轰隆隆”的春雷声,“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等。然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模仿春水声的串铃、模仿春雷声的铃鼓以及模仿春风声的沙锤等,启发学生找寻出这些乐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种声音,并让学生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说出其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收到的讯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予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增进对音乐美的理解,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
三、结语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1.加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注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的讲授,忽视了课堂以外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讲解往往令学生无法信服和接受,而网络资源可以成为互动主体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和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方式,这种沟通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沟通便利条件来实施。例如微信、微博、易信、QQ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流露的情感和认识往往会通过微信来发泄。因此,教育者通过与学生网络沟通便掌握了学生思想情感变化第一手资料。这种网络沟通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美感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交流往往可以形成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共同认知,达到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无论课堂还是网络,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接纳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就必须利用情感这个桥梁,而情感的建立,需要信任、关心和理解这些因素。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关心、鼓励和肯定,使其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这种情感往往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人间真情这一美的情感。这种审美感受是一种情感的正能量,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信心,使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美好的沟通情感。
2.加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培养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关注施教者,即人自身的人格培养,是实施思想政治审美教育方法的前提条件。培养施教者的审美素质,目的是更好地运用美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审美化。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可以提升课堂的感召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与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关系密切。教育者的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都在受教育者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内化为其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受教者健全人格的过程。培养人格需要有精神动力,这个动力往往是施教者自身。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就是心灵的导师。而施教者的人格则是展示其心灵和个人魅力的名片。身教重于言传,施教者具备自身的人格之美,才能做榜样表率,使教学内容具有说服力,令受教育者信服。“美的动人形象易于引起人们的某种感情。”施教者的形象美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思想情感,改造其思想政治道德,培养受教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时展所需要的思想坚定、政治可靠、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二、美感教育在互动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资源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感教育特别强调利用“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涵着道德评判和情感因素。从互动教育情感的来源看,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例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等对于互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作为教育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发掘其中的美感因素并加以释放,改变单调死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精心设置教育情境,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下面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展示美感在互动主体和客体中的运用过程。案例教学法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苏格拉底问题式教学法。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应用此方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时事政治以及历史都密切相关,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视角,不断根据时事政治的变化更新思政课教授内容,增加最新的生动案例,拓宽课程的深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入社论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能力。同时,结合美感精心设计课堂,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升华情感,接受教育。例如,在学习“思想”这一节时,可以引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真理报》上对的高度评价导入课堂,培养学生对个人魅力的审美情感,以这种情感激发学生对思想内容的期盼效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他们急切想知道,思想有何深刻的内涵?为何能令俄罗斯总统如此佩服?这样,就为课堂内容的展开,设置了情感通道。再如,在讲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时,可结合反映海峡两岸骨肉情深的诗句朗诵视频进行互动教学。像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望大陆》等诗歌都集丰富韵律美与爱国情感美与一体,通过诗歌互动,使诗歌中蕴含的深深的乡愁和国殇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爱国情感,也增强了学生对实现国家完全的统一的情感认知,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接受美感的同时,自然就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观点。这样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的讲解过程变成美感的传递和互动过程。任何真理和先进的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超功利性的美感,它可以越过政治教育的价值障碍,使受教育者深受感染,进入美的境界,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美的事例可以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它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在产生美的享受的同时,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思想道德的教育过程就变成了美的传递和享受的过程。这样,受教育者在没有失去心灵自由,也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前提下,在美的感悟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美感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纸风铃》(人教版一上)和《会摇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将线穿过纸杯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和“怎样让纸圈摇起来”的问题时,请那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为大家示范、讲解。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在使学生体验到了大胆探索、相互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的同时,难题也迎刃而解。
如,课前教师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江苏版第11册)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指导学生欣赏青铜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等积极情感,使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师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这是任何人为的高超手段创设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更具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师生合作“大闸蟹”(《今天的菜谱》人教版二上)的过程中,师生分工明确,愉快合作。教师以饱含积极求美情感的言行作纽带,随时保持与其他学生的“热线联系”,多方引导学生大胆思辨,精心创作,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力培养,艺术情感之花也得到了茁壮成长。
如,在指导学生以《鲜花送老师》(人教版一上)、《妈妈的生日》(人教版一下)等命题画创作活动过程中,教师采取以情育情、以情促情的策略,先自己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小组讨论感受老师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通过夸一夸、画一画的形式来歌颂崇高纯洁的师爱和母爱,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和妈妈的尊敬与真挚情感。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二、美术教育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首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发挥课堂功能的要求。兴趣作为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积极性的导师。因此,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情感教育策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效应,实施以学生体验为主的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课堂效果。其次,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营造和谐教学气氛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相对紧张的教学关系,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应用情感教育策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效应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并采用全新的授课策略将情感因素融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轻松自由地进入美术审美学习状态。再次,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并创造美的途径。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情感教育,用美术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从而实现高中美术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家的认识感悟,教师需要构建学生的情感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注重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高中美术课自身的魅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次,高中美术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美术作品进行想象,让学生自己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悟、比较、思考和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美术的见解认识,并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再次,美术教学可以积极开展写生学习,让学生直接和自然、生活接触,积极参与体验美术学习,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实现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以情感教育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教学的目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是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其良好的修养和学生构建以人为本的互动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由、民主、人道和公平的互动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地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中不敢言语,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导致课堂效果并不好。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教育来营造和谐教学,有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次,教师要尽可能地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要按照教学环节的重难点科学分配时间,突出教学重难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教学留下深刻印象。
(三)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首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内心感受美。如美术教师在进行几何体绘画教学时,可以将绘画和自然物体相结合,让学生对绘画理念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学生通过对美的东西进行观察体验,能增强对美的东西的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自身的感受能力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内心欣赏美。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感官直接受到冲击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美的东西的欣赏。再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内心创造美。教师可以多组织美术活动,如户外写生、画报展览、漫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刺激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
(四)以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想象力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语言教学理论界兴起了人本主义语言教学法,语言教学专家和研究者开始探索如何把情感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学习动机等;另一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教师要努力挖掘课程的情感因素,以提高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和记忆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第一,积极的情感可能给当时的学习过程建立积极的联系,促进工作记忆中可用于处理信息的空间增加,从而增强学习效果;第二,积极的情感可以不断修正学习者大脑中长时记忆的内容。长时记忆的内容的变化或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受到的反馈信息。反馈可以是认知的或情感的,可以是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可以是积极或消极的;第三,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意图和需要,从而使学习者自主或不自主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并在大脑中反复回忆。第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当时的情感状态,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
二、多媒体技术与情感教学的相辅相成
大学英语多媒体情感教学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造、强化和巩固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概括而言,多媒体包括:文字和旁白;图案和插画;静态的照片;图表和图形;视频和动画;音乐和音响等几种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特征、交互性特征和集成性特征。多媒体的交互性将计算机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因戏剧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集成性把数据、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可以模拟仿真,实现虚拟的世界。多媒体的这些特性适合情感教学的技术要求,可以有效地配合大学英语情感教学。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适宜创造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但是,选择和运用何种媒体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试举一例,有的时候,去掉视频、音频的干扰,教师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手势、声音进行描述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之下,比隔着屏幕更易投入其中,经教师亲口描述更容易产生切身经历的真实效果,另一方面,没有了图像、声音的先入为主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老师的语言和表情进行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在脑中创造出更为真实感人的画面,更加直接地融入叙述之中,自己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另外,教师可根据具体材料留视频、去音频,或留音频、去视频,以创造预期的课堂效果。留视频、去音频,以教师的解说取而代之,可减少学生对材料的距离感和旁观意识,亦可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调整,避免过难过易的语言输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但这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气、语调、措辞、句式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述。留音频、去视频,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失为良策,可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集中精力于语言信息的获得。另一种形式就是用文本的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同学展示,虽然此种方法既没有声音效果,也没有视觉刺激,但它在一定情形下,是最佳方案,因为在沉默的集体氛围中,个人情感更易生长,并在想象力的发挥中向整个集体扩散。上诉方法如何选用要视教学目的、材料特点、学生喜好等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教学目的是以训练学生听力为主,就宜去视频、留音频,或是教师讲述;若教学目的是以训练阅读为主,文本展示就是较好途径,还可以通过确定一致的阅读步调,来增强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多种方式穿插使用,会使课堂更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将情感教学和多媒体的关系对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另一面,就是以情感教学指导多媒体的设计和处理,多媒体效果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均以情感教学为目的,服务于情感教学。这样,就克服了多媒体课件只图“花哨”、“好玩”,造成画蛇添足甚是喧宾夺主的结果。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能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如何应用。用得好了可使课堂大大扩展和延伸;而处理不当,则会降低教学效果。有些课件制作片面强调多媒体和动画的优势,教授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和统一的主题思想,又混淆了不同媒体的特性,漠视和曲解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理,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表现得单调、呆板。如若赋予多媒体的形式以情感内容,使二者相辅相成,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定能取得“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多媒体情感教学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
(一)在情感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内容要健康,不可为求刺激、惊人的效果而骇人听闻、甚至选用不健康、不道德题材的内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大学生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他们有很多困惑和迷茫,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大学英语多媒体情感教学,常常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品质。很多外语教师常常忽视后者,认为那是政治老师或是辅导员的任务,不是自己的职责。其实,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健康的心理,英语学得再好,对于教育总体而言也是残缺甚至是失败的;如果英语课只讲英语语言本身,再好的英语课对学生的学习都不会产生很大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利用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上创造的情感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人格,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同时,为学生带来另一更重要的收获——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在以多媒体课堂上富于情感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即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及语言表达来感染学生。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不忘。
(二)教师应具备有效地控制课堂情绪的能力。有的感人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潸然泪下,甚至痛苦流涕。在课堂上,受从众心理或集体情绪的感染的作用,易发生学生感情失控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课堂情绪,引导英语课堂在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协调和合理融合的气氛中进行。指导学生在感性体验之后,运用理性思维,客观理智地分析。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也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引导学生在感性情绪之外进行理性思考和讨论。由于学生的个体因素各不相同,对同一材料,他们的观点和反应也会各异,再加上在情绪化的状态之下,会有各种各样的立场和观点迸发出来,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合理操控,避免学生间发生激烈言辞。
四、结束语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改;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wwW.lw881.com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2、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语文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基础教育过分重视认知性教学,强调理性,忽视感性,强调认知,忽视情感的教学,其实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是大错特错的。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认知教学,应当开展和构建语文 “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探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便为今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成果做好理论准备。
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体验,让学生身临语文学习的意境
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所讲授语文内容创设合理的语文教学情境,能够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内容,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情感感染和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生在户外进行实践,寻找一个公园让学生体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区别。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
(二)角色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责任
角色体验是一种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能够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能够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等。
例如,教师在讲解《最后一课》时,可以安排小组,各小组同学分别扮演,由于各位同学的性格不同,表演出来的情绪反应也不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扮演者,又要注意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体验中来。
(三) 操作体验,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操作体验是通过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体验有关理论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是这次优质课活动评选中采用最多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比如电脑或者录音机播放一段钢琴曲《黄河大合唱》的音频,在音乐的进行中,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和体验文中的意象,深刻体会黄河母亲的宽广胸怀,学生会深刻了解黄河孕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这种操作体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操作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 探究体验,让学生提升判断价值
探究体验是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从事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课堂探究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例如,教师在讲述文章的病句修改这部分知识点时,操作程序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由师生共同探讨疑问,在学生本身已有的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答案。老师并不会否定学生答案,也不会给学生以标准答案,只是让学生在互相辩论探讨的过程中,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对于病句的类型和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五)实践体验,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对语言的模仿不是在强化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环境中发生的语言习得模式,所以“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因此,语文教学应多创设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语文小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看,真正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设身处地地感受语文才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真正的美,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色彩,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脆弱等等,从体验中感知语文,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境界。
另一方面,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情和行为,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才会为语文教学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笔者将继续实践这一理论,争取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为体验式教学做出一些比较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飞扬.语文教学的体验式之美[J].语文教学通讯,2006(03).
[2]张小阳.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