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22: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基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产生的背景,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特征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部分导致了医家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而发展成多种学术流派,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从挖掘中医不同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入手,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学术思想、理清发展脉络、掌握理论精髓意义重大。中医学推崇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体的健康和疾病[1],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所以我们要了解、求证、理解个人或学派的学术内涵和思想时,必须要了解被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特征。如王键教授总结了新安医学六个“有机统一与结合”,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13]。要研究新安医学,我们很难想象在不了解地理环境、历史气候、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理解这个学派的特征。再如孟河学派,它的形成与孟河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名医辈出密切相关。当今西方著名的中医药学者VolkerScheid(蒋熙德)为研究孟河学派,“旅居上海年余,数下孟河,访问孟河医家子嗣、传人、学生200余人;阅读与孟河医学流派有关的著作、地方志、家谱百余种;亲临孟河医家的故居、坟茔、祠堂访问”。他撰写的《孟河医学源流论》(CurrentsofTraditioninChineseMedicine1626~2006)成为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历史学研究专著[14]。
其次,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汲取民间中医药鲜活实践经验与原创思维的营养中医药学服务于大众,根植于民间。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民间中医形成了原创性的诊疗方法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比如中医单方、秘方、验方和独特医疗技术等等,这些经验如同散落的珍珠,是数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是祖国医学的珍宝和财富。开展实地调查,既能帮助我们明确需求找到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从中提炼科学问题,又能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素材和鲜活经验,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源泉。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向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不耻下问,在历代医药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古代许多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等都有江湖遍游的经历,这其中不仅仅解救了普众之疾苦,可能更是他们通过实地调查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成才的“继续教育”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古至今,我国始终有一大批旧称走方医的“医生”群体活跃在民间为人治病!他们又称“铃医”或“草泽医”,“药有常用之品,有常弃之品,走医皆收之。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15]。他们或执一草二药,或凭独门绝技,疗效卓著竟有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之时。在医术传承上,他们注重经验,以师徒授受为主,又自秘其技不轻授。在医疗诊治上,他们擅长一些正统医家较少涉及的领域;多用禁咒、针灸、推拿等正统医家较少使用的手法。他们既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贡献[16-17]。尽管这个群体常不为正规医家所称道,其医术秘技大多又是口耳相传,但却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诊疗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研究[18]。在近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最为人称道的实地调查成功案例是的《江村经济》研究。当时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于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江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形成了《江村经济》博士毕业报告,该书出版后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形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座丰碑[19]。
再者,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争鸣的研究氛围当今时代,中医学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正在接受来自行业内外多方位多层次的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想象到的新世界,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深深植根在临床实践之中固守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与当下世界显得越发格格不入。这种反差许多时候让我们茫然、急躁和焦虑,反映到学术风气上不免浮躁和虚幻的心态日益浓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平和与包容不同学术观点的谦虚态度渐渐蚀失。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既能根据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集中就中医理论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深入探讨,也能不拘行业、不限资历,与关注中医药理论发展的人平等地面对面交流,能帮助中医理论研究者更接地气,更真实地把握需求和研究趋势,擦出思想的火花,对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必将大有裨益。王永炎院士在论及大学科背景下中医学的形势及整合时指出:“要跳出中医药学科的领域,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任务,强化国家意识,欢迎一切热爱和愿意参与中医药研究的仁人志士加入到中医药学的研究、批判和继承,就共同关注的中医药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这样才会达成共识,从而利于学科的完善与进步。[20]”这一点对于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为何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丝毫没有贬抑其他研究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认为它们之间一定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简意赅,“读万卷书”说的是继承,“行万里路”指的就是实践。不仅需要“读书”和“行路(实践)”,更需要“读书”与“行路(实践)”的相参,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在近期对中医学方法论的系统回顾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读书”与“实践”是中国古贤研究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研究方法,中医学自不例外!“读书”与“实践”其实也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学原点,它深深地融入并始终支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读书”、“实践”与紧随其后的“思维”三者之间的互动前行,成就了中医学的辉煌。我们今天倡导实地调查法,并不是从外面找来了一个新方法到中医里来,而只是寻回渐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中医独特的实践研究方法。事实上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也被忽视,比如古代贤哲在内丹术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由此对于中医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它们甚至已经无法登堂入室了。我们当然应该也必须虚心接纳、认真学习一切现代科学技术,但我们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丢失的传统东西也实在不少,令人痛惜!我深信在这些被我们轻易抛弃的东西中蕴藏着中国先哲们创造的极其珍贵的科学财富和思想资源。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永远不能离开也不会离开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而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研究方法时,在当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以太的世界里和快餐文化里创造一切,我们的思想飞得更高、步伐走得更快、科技技术方法迅猛发展高歌凯旋的进程中,可能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对他人、对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感知,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外在事物主客观世界交互过程的实践体验,相信只有这样,包括中医、西医在内的现代生命医学体系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1肝主疏泄的3种含义
1971年3月,由北京中医学院革委会教育革命组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试用讲义)》中,“主疏泄”首次被列为肝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在各类教材和医书中,“疏泄”一词的含义有3种。
1.1喜条达而恶抑郁
《中医基础理论(试用讲义)》中最早提及“疏泄”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的含义:“肝喜条达疏泄,恶抑郁。”其后,1971和1972年两版《简明中医学》延续了这一含义,前者认为肝主疏泄指“肝气喜畅达而怕抑郁。如人受到精神刺激后,情绪抑郁,就会引起肝气不舒(肝气郁结),而有易怒,两胁胀满等症。肝气郁结则影响脾胃,可引起一系列脾胃的症状。”[2]后者指出肝主疏泄即“肝气喜条达(舒畅)而不宜抑郁。如情志不舒,就会引起肝气郁滞,出现胸闷胁胀等症,称为‘肝郁症’或‘肝失疏泄’、‘肝失条达’,治疗以舒肝理气为主。”
1.2疏通、畅达(舒展、通畅)
北京中医学院1974年印《中医学基础》提出:“疏泄,即舒展、通畅的意思。”[4]26后经过1978年版《中医学基础》[5]1984年版《中医基础理论》[6]等书的发展,形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中“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7]的含义。
1.3排泄
《肝病证治概要》中提出疏泄具有排泄的含义:“疏泄,意即肝有疏通排泄的作用。”
2肝主疏泄三种含义背后的支撑理论
在各类医书和教材中,“疏泄”一词含义差异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论述肝主疏泄功能时所依据的支撑理论不同。
2.1喜条达而恶抑郁———五行学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肝主疏泄理论形成之初,是以五行学说来解释肝“疏泄”的功能。如1970年《中医学讲义(西医学习中医试用)》所述:“肝性如木,喜条达疏泄(就是畅通无拘束的意思),恶抑郁,忌精神刺激。”[9]肝之所以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疏泄作用,是因为其“性如木”,而木具有舒畅、条达的特性。若违反了这一特性,就会引起“肝气不舒”[2],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症。
2.2疏通、畅达(舒展、通畅)———气机理论
1974年版《中医学基础》中,肝“主疏泄”功能的实现是在气机主导下完成的:“肝气疏泄,主要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气机,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调畅,升降正常,表现为某些内脏的正常生理活动[4]。”“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同样如此。情志方面:“肝之疏泄,对气机的调畅有重要作用,因此,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之外,与肝的关系也很密切。只有在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的情况下,人才能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可引起情志异常变化,表现为抑郁和亢奋两个方面[4]26。”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因为胆汁是受肝之余气所成,因此,肝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4]。”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以致水液不行,常可引起水肿,腹水等病症[4]。”其后1978年版《中医学基础》、1984年版《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等书中都是以气机为主导论述肝主疏泄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疏泄”疏通、畅达(舒展、通畅)这一含义背后的支撑理论是气机理论。
2.3排泄———肝“司疏泄”理论
排泄的含义来自朱震亨的肝“司疏泄”理论。肝“司疏泄”理论第一次将“肝”和“疏泄”联系在一起,指相火推动男子排泄。[10]《肝病证治概要》中对于“疏泄”一词的使用,始终遵循肝“司疏泄”理论中排泄的含义。原文中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对血液循环的调节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两个方面。调节血液循环方面:“肝具有藏血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可根据人的不同活动情况,以调节血液的需求,如人活动时血液循行于诸经脉,人卧时血液内归于肝。血液或行或藏,亦由肝气的正常疏泄来实现。”[8]这里肝气的疏泄对血液的调节即排泄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方面:“疏泄又包括肝敷布阳和之气以运行全身的动能……又如水谷精微运行全身,或为营,或为卫,或为气,或为血,也需要肝气的疏泄,协助脾气散精,从而‘气于筋’,以成‘罢极之本’。”[8]强调的是肝的疏泄功能对阳和之气和水谷精微的敷布、布散,即排泄作用。原文还指出:“机体代谢过程中废物的排除,也是藉肝气疏泄的作用,诸如水气潴留,痰浊内生,瘀血阻滞等证,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肝失疏泄有关。”
3肝主疏泄三种含义及支撑理论之间的关系
3.1以五行学说解释肝主疏泄功能,其落脚点是气机理论
“主疏泄”作为肝的功能出现之初,看似借助了五行学说中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来解释,但其落脚点实为气机理论。如《中医基础理论(试用讲义)》中,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情志和消化两个方面,情志方面:“由于精神因素或其它原因的影响,使肝的疏泄失调,则可造成肝气郁结,而出现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性躁易怒。怒则气上,郁则化火,肝血随气火上逆,则可见到头晕、头痛、耳鸣、目赤,甚则引动肝风,而有抽风、昏迷、口眼喎斜等证。”[1]疏泄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是其后一系列病证变化的主导因素,讲述的实际是气的出入运动即气机理论而非五行学说。消化方面:“若疏泄失司,肝气不调,使脾胃升降及胆汁之分泌疏泄发生障碍,则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如果肝气郁结,日久不愈,气滞血瘀,结于胁下,则为癥瘕。肝气横逆,血随气涌,则可见呕血、衄血之证。”[1]依然是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气机理论在解释。在1971年和1972年两版《简明中医学》的肝主疏泄部分内容与上述情况相同。
3.2以气机解释“疏泄”,与肝“司疏泄”理论有明显差异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肝主疏泄功能是以气机为主导进行论述。文中虽然指出:“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医家朱震亨,他在《格致余樊文博,等:疏泄的三种含义及其支撑理论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但在解释男子的排泄现象时却点明是肝脏之气的疏泄作用,与肝“司疏泄”理论中排泄之意不同。肝“司疏泄”所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论述中,“疏泄”出现两次。前一次,“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讲男子正常的排泄;后一次,“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讲由相火妄动引起的异常遗泄。两次中“疏泄”的对象都是男子。[10]但与《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中肝主疏泄功能以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影响精血津液、脾胃、情志等不同,该篇疏泄的动力不是肝气而是相火,“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说明了这个机制。故而,肝“司疏泄”概括的是肝肾相火推动男子正常及异常排泄,与以气机理论主导下“疏泄”的理论内涵有明显差异。
3.3肝主疏泄理论是由现代科学理论方法重构的新理论
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肝藏象以藏血功能为主,尚未出现“疏泄”一词。如《中医学概论》[12]中肝藏象部分内容为“肝藏血”,“肝为将军之官”,“肝和筋及爪甲的关系”,“肝和目的关系”以及“肝主春”。秦伯未在《中医入门》[13]五脏生理肝脏部分仅提出“肝藏血,主谋虑”。七十年代“主疏泄”提出之初,“主藏血”仍是肝脏的第一生理功能。在71年《中医基础理论(试用讲义)》、72年《简明中医学》、74年《中医学基础》等书中皆如此。随着以气机理论为主导解释肝主疏泄功能的不断发展,“主疏泄”开始替代“主藏血”成为肝的第一生理功能,见于1978年《中医学基础》、1984年《中医基础理论》、2007年《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等书。联系前文我们可以看到肝主疏泄理论从无到有,从最初借助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论中“疏泄”一词、五行学说和气机理论进行构建,到不断向气机理论演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肝主疏泄理论是建国以后中医学界借助现代科学理论方法重新构建的一个新的理论。
4结语
关键词:苗医;苗药;基础理论;研究;哲学
一、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4]田华咏,中国苗族医药域间学术特点比较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7年12期
一、强化知识解读,提升教学重视
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议论文的教学,强化对议论文知识的解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议论文教学的意义。学生在对这一类型阅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是中考失分的重点,并且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正面的接触议论文,所以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关键。由此可见,议论文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帮助学生提高中考成绩,另一个则是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分析能力,减轻其今后学习的困难。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议论文教学虽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有所不同。语文教师在采取学的同时,也要兼顾一些个性教学,针对学生遇到的差异性困难给予有效的解决。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3. 对学生难以掌握议论文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与部分语文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认为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议论文阅读的分析以及议论文的写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接触议论文的时间较短,在初中教育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有为议论文教学打好基础,因此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二、注重文本分析,培养阅读技巧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议论文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对文本进行阅读,采用精读的方式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并对结构有一个初步认识。其次,要适当地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给学生,以此来减少学生阅读方面的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采用灌输的办法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而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并且得心应手。
三、引导阅读习惯,加强文本赏析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提倡学生多多进行语文阅读,并且借助语文阅读的展开,提升学生对议论文的掌握程度。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抽出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议论文的阅读。选取的文章不仅要适宜学生阅读,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让学生阅读后可以对今后的写作或者阅读分析等有所帮助。其次,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积累或者背诵,以此来弥补学生议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第三,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正确地对文章进行阅读,提升文章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例如,让学生养成书写阅读笔记的习惯或者让学生注重阅读过程中材料的积累等。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文本的欣赏能力,这属于文学素养的一部分。通过欣赏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议论文的精妙之处。常见的培养方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指出文章中的优美之处。二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给予文章合理的评价。
四、结合实际生活,增加写作练习
关键词:写作概念;写作框架;个性化写作
进入高中学段的学生,习惯了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对议论思考不大感兴趣,平时写文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百度一下,找范文样板来仿抄;要不就是把以往写过的文章拿来删减添加,拼凑文字,用套作的文章以求过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议论文写作应从下列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写作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些年教授学生作文,每当听到学生说“写作文”时,我总要出语矫正:所谓作文,就是写作文章,“作”与“文”,一动词一名词,不可混淆为“写作文”。其实,并不是我较真,而是想改变学生的看法。文章,固然是“作”出来的,但写的过程中,不能光想着“作”,而把写作的本意给忘了。我一直灌输这样的概念给学生:文章千古事。我们既然下笔,用时用力,那就要写出有质量的文字。每一次的文字表达都是一个思考过程的体验,不能只想着把文字拼凑够八百字上交就算数。所以,在教授写作之前,我都要谆谆告诫学生:你是在写文章,不止是“作文”这么简单。我认为,只有先帮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让他们从心底里尊重文字、爱惜文字,才有可能去经营构筑出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搭建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框架
许多会写文章的人都爱说文无定法。我不这样认为。但凡写文章,基本的文章架构,或是技巧、文章意蕴的表达,都有章法可循。在成熟的写作者眼里,文字可以随性挥洒,心到意到,文字也就到了。可对于不谙写作规律、写作章法的高中生而言,要想完整地表达出一个意思,且能讲出一点有见地的看法来,就相当不容易了。因此,我认为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写作框架。
我授课的班级是面向中等层次的学生,写作能力较弱。我在教授议论文写作时,会先给学生印发相关的典范例文,如,《说“勤”》《谈骨气》这样的范文,或是历届学生的优秀习作,和学生一同研读品鉴。以《说“勤”》为例,此文结构端方,体现了小议论文基本的论述架构,文分五段,从入题破题到个人对“勤”的看法论述,乃至“勤出成果”“勤出聪慧”的立论分析,无不严整规范。由总到分,由分点论述到总括归纳,说理缜密,丝丝入扣。范文引路,给学生建立议论文的基本印象,对接下来的写作教学有大帮助。
至于有老师认为要教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格式,我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我们要先落实好一个知识点,并力求让学生掌握,不能把所有东西在短期内一股脑儿全塞给学生,否则“乱花渐欲迷人眼”,会把原先努力的成效也削弱了。
三、段落写作细化、具体化,明确要求
成型的文章,是由细部衍化而来的。所以,教师要想帮学生打下扎实的议论文基础,就要多花工夫。由文章的开篇破题,到每个语段的具体写作,每次写作训练落实一个点即可。如写作话题作文“走捷径”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上我教的开篇破题法,或阐释破题,或对比破题,要不来个设问破题,以有具体方法的写作指导来解决学生面对话题或命题逡巡而久不能入题的问题。在有章法可循的情况下,学生开篇时不至于挠头半天,那接下来的写作也会顺利很多,思维空间也会豁然开朗。
而我在批阅学生文章时不求全责备,针对每次的写作具体要求,以“点”的完成为文章批改的最主要部分,再全面看看。让学生的写作有一个集中的发力点,用心完成。这样效果好,学生也不至于疲于奔命。如这次让学生写作今年的高考作文,我让学生把握一个点,或“施者”或“受者”,较为透彻地分析。而且要求重点写好其中的一个议论段,用的论证方法可以是因果论证法,或是假设分析法,或是正反对举法也行。但整篇文章中必须有一个语段是较为出彩的。这样的写作引导,我认为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会在编织文字的时候,知道孰轻孰重,懂得用力。
他们认为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发展,以及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世界经济、工业以及科研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令人瞩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韩国在未来10年,科学性文章和研究将有可能超越法国、日本。调查还显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国也在迅速崛起。
对亚洲、南美国家来说,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在科技论文能超越欧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欧盟(EU)科研与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提醒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10年多和中国合作,否则10年后,欧盟国家将处于被动地位。
我的这篇文章,将讨论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论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说明中国的科研正在突飞猛进。英国皇家学会觉得,除了数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质量也相当高。中国对工程技术,尤其纳米(Nano)技术的投资很大,而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则前景乐观,有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二,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近些年能发展成为科技论文的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起飞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有了财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花大本钱用以投资,科研设备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亚洲在传统上重视教育,中国、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巴西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目前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人数方面是惊人的。这些国家都着重数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久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出,如果美国要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而维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中学加强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奥巴马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美国只有三分之一初中生精通科学,高中毕业生精通科学的比例更降至五分之一。与美国对照,科学教育的相对成功,是亚洲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都在西方的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这些西方刊物上,版权也属于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说,目前科学出版方面,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最具权威性。尽管有人呼吁,中国科技出版界,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具有《科学》或《自然》档次的刊物;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比较头疼的,无论中国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值得这些国家深思的迫切问题。
第五,中国成为科技出版的大国,表示科学是国际化也是全球化。以前我们都认为所谓国际化即是向西方学习,现在国际化是趋于多元化,比如:气温、食品、水、能源等问题,都要考虑到亚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否则人类的科技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他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他,超越他,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现在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假如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他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传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机械化,主要体现在:
①阅读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可是随着中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课外知识面显得极其重要。中考阅读理解考试的文章均来自课外,可以说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课形同虚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也缺乏严格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往往也是点到为止,语文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步骤、有选择的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十分的狭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②阅读教学方式的呆板性,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题的设定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一问一答呆板的“牵牛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2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明晰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预设了教学效果的生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段(7-9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12项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其中第四条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第七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火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的今天,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有利于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更能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2.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人性化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人文性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成果。近20年来的阅读模式总体上发生了三次大的发展变化:“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这些语文阅读方式的变化逐步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演变越来越体现人性化。尤其是在当今现代科技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学技艺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在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调动自我的各种感官,主动积极的加入阅读学习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化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博弈模型 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截止2012年底,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651万家,相比2011年环比增长9.2%,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没有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也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国总量的份 额 较 大;中小企 业大约 提 供了80%-90%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7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大量的资金作为其发展的源动力,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其所处环境的限制,其资金需求旺盛但所需资金资源及渠道却极其匮乏,造成了如今许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同,甚至不同的行业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各国制定的企业类型标准有两类:一类是定性标准,是以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加以定义;另一类是定量标准,即以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目前全世界80%以上国家采用的是定量标准,我国采用的也是定量标准(篇幅所限,请参考2011年9月2日国家统计局下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标准中不仅包括雇员人数,还包括行业所属类型,年营业额等指标。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现状
1.发展现状: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大减慢。国内GDP增速放缓及预期降低、人民币升值、国际对于我国产品需求下降以及其他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地实行使得国内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不小的生存压力,造成一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的状况,从而进一步造成中小企业人员失业增多。
除此以外,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集体哑火增加了我国后续经济的复苏压力:5月宏观经济主要数据陆续公布,投资、出口、消费均低于市场预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环比降幅逾三成之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更是创下近期新低。现处的宏观经济状况使得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境遇也不容乐观。
2.融资现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讲,融资难以及融资渠道狭窄是阻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条件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产品结构单一,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账务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信用度较差,融资所能提供担保条件有限,多数不能提供硬性资产抵押,从而造成银行因风险顾虑拒绝直接融资要求。(2)融资成本较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高达10%-12%,而大企业通常在8%左右。这就造成了许多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3)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我国为抑制通货膨胀先后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国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和控制全年信贷额度使得商业银行放款能力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约束了中小企业获取资金资源。(4)银行自身对于中小企业的歧视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不能获得资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借于那些资质信誉较好,还款风险较低的大型企业,而对于一些有发展的潜力的中小企业则采取“一刀切”的原则拒绝借款,从而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5)缺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 --现在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衔接,使中小企业不能得到公平竟争的机会。加之由于社会总体信用缺乏的原因,银行在维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加剧了银行“恐贷”心理,从而也造成“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现象。融资渠道狭窄主要表现在以银行为融资主体,缺少融资创新意识,再主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主要以民间借贷为主,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动态博弈分析
1.模型一的动态博弈分析假设前提:
ⅰ.假设中小企业、银行都是理性经济人,能够获得对方的收益函数且自身利益最大化。
ⅱ.假设中小企业、银行都是风险规避者。
ⅲ.假设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数额为D,其申请贷款的成本为CE,需要支付的利息为I,企业成功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为RE.银行贷款D所获得的收入为RB,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或其他途径获得M的成本为CB,当企业违约银行维权所花费的成本为A,当追究成功企业所收到的惩罚为B.,银行维权成功的概率为P,不成功的概率为1-P。
2.模型一的动态博弈分析:(见下图)
通过博弈树图我们可以看出:
(1)当企业不申请贷款时,企业和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为0.即收益函数为(0,0)。
(2)当银行不同意贷款时,银行获得的收益为0,企业所支付的申请成本为CE,即收益函数为(0,-CE)。
(3)当企业按照约定归还贷款时,则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为RB-CB,企业所获得收益为RE-C-I,即收益函数为(RB-CB,RE-CE-I)。
(4)当企业没有按照约定归还贷款且银行没有进一步维权时,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为-(D+CB),企业所获得收益为D+RE-CE,即收益函数为(-(D+CB),D+RE-CE)。
(5)当企业没有按照约定归还贷款且银行进一步维权时,分为两种情况:①银行维权成功,此时银行的收益为RB-CB-A,企业的收益为RE-CE-I-B,即收益函数为(RB-CB-A,RE-CE-I-B)。②银行维权失败,此时银行收益为-(D+CB+A),企业收益为D+RE-CE,即收益函数为(-(D+CB+A),D+RE-CE)。
由银行维权成功的概率为P,不成功的概率为1-P可知,在维权阶段银行的期望收益为P×(RB-CB-A)-(1-P)×(D+CB+A)。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保护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且保护银行合法追缴企业所欠贷款的法律法规执行度较差,银行很多情况下虽然获得法律的支持但仍然不能成功追缴企业所欠贷款。基于上述考虑假设银行维权成功的概率很小,趋近于0,则维权阶段银行的期望收益率近似转化为-(D+CB+A)
在企业是否还款阶段,企业还款时的收益为RE-CE-I,不还款时的收益为D+RE-CE >RE-CE-I,且理性的企业知道银行会选择放弃维权,则企业的最优策略为不还款。
在银行是否同意贷款阶段,由于银行拒绝贷款的收益为0,理性的银行知道如果银行同意贷款则企业不会还款,那么对于银行最优的策略是拒绝贷款,否则其损失为D+CB。
在企业是否申请贷款这一阶段,理性的企业知道银行会拒绝贷款,那么其最优选择为不贷款,否则其损失为CE。则此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均衡解为(0,0),也即是企业与银行博弈所获得的最大收益。企业因了解贷款申请不到而主动放弃。
3.结论
(1)在现实社会中,银行与企业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了解自身的情况,而银行对于企业是否能按时还款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银行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尽量搜集企业经营状况,管理情况以及还款能力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做到知彼知己,把对于企业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2)通过现有与申请贷款企业类似企业的评级对该贷款申请企业进行评价,从而减少主观评价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3)银行应重视相似企业贷款追缴案列,通过以往案例结合实际情况预测追缴成功概率,从而为银行早期风险评价以及最优策略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4.模型二的动态博弈分析假设前提:
ⅰ.假设中小企业、银行都是理性经济人,能够获得对方的收益函数且自身利益最大化。
ⅱ.假设中小企业、银行都是风险规避者。
ⅲ.假设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数额为D,其申请贷款的成本为CE,需要支付的利息为I。企业按约定贷款用途成功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为R1,投资所需成本为C1,企业将贷款投入其他用途成功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为R2,投资所需成本为C2。银行贷款D所获得的收入为RB,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或其他途径获得M的成本为CB,企业按约定贷款用途进行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1,不成功的概率为1-P1。企业将贷款投入其他用途进行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2,不成功的概率为1-P2。假设企业不论投资成功与否都需要还款。
5.模型二的动态博弈分析:
(其中M为(RB-CB,R1-CE-I-C1),N为(RB-CB,-CE-I-C1),J为(RB-CB,R2-CE-I-C2),K为(RB-CB,-CE-I-C2),
通过博弈树图我们可以看出:
(1)当企业不申请贷款时,企业和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为0。即收益函数为(0,0)。
(2)当银行不同意贷款时,银行获得的收益为0,企业的收益为-CE。即收益函数为(0,-CE)。
(3)当企业进行投资时,分为两种情况:①企业按照约定贷款用途进行投资,当成功时银行和企业的收益函数为(RB-CB,R1-CE-I-C1),失败时收益函数为(RB-CB,-CE-I-C1)。其期望收益为P1×(R1-CE-I-C1)+(1-P1)×(-CE-I-C1)。②企业把贷款用于其他用途进行投资,成功时银行和企业的收益函数为(RB-CB,R2-CE-I-C2),失败时收益函数为(RB-CB,-CE-I-C2)。其期望收益为P2×(R2-CE-I-C2)+(1-P2)×(-CE-I-C2)。
企业是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会把贷款用于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其他用途上,即R2>R1,P1>P2。由于其他用途投资风险更大,可以近似地认为其成功投资的概率P2趋近于0且投资成本也较大,则其期望收益变为(-CE-I-C2)。此时企业按约定用途贷款所获得收益大于其他用途贷款,即P1R1+(C2-C1)>0,则企业会选择按约定用途贷款。
在银行是否同意贷款阶段,理性的银行了解到企业会按照约定用途贷款,此时银行同意贷款获得的收益为RB-CB,大于不同意贷款时的收益。此时银行会选择同意贷款。
在企业是否申请贷款阶段,理性的企业在了解到银行同意贷款时申请贷款能够获得收益大于不申请贷款的收益,则企业会选择申请贷款。
6.结论
由模型可看出理性的企业按照约定用途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同意借款。但现实中,由于社会信用度降低且银行追缴欠款的难度加大,成功率较低。许多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投资收益高的项目,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从而加大了银行拒绝借款的可能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对策
1.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企业效益及信用度
企业应从深度及广度两方面不断深化和拓展产品结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提高企业自身的透明程度。在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交易,诚信借贷,不断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2.融资渠道的拓宽与创新
鉴于高昂的民间融资成本以及银行融资的高门槛,企业应积极拓展更多的融资渠道,在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小企业集合融资开创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3.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融资成本
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拨出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减免税收,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搭建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力度,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加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对银行企业贷款形成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和平衡机制,使银行能够公平地对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提高银行追缴欠款的法律法规执行力,能够对信用不良企业采取严厉惩罚措施从而降低银行追缴风险。
5.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预警机制
针对国内外经济走势以及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能够形成一套中小企业融资预警机制。当环境、政策不利于且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能够以政府为主导发出融资预警,提醒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程度并提供相应对策及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米厚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博弈论分析及其解决对策.中国商界.2009.12.
[2]王敏燕.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博弈论方法研究.商业经济.2010.7.
[3]刘昶伶,陈东升,邹树梁,陈甲华.中小企业融资的博弈论分析.价值工程.2008.10.
[4]梁君.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改革与开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