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文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0 15:22: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文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文艺论文

第1篇

生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理念更新等,将人类对自然的非理性和过度自由主义进行必要的自我规制、自我调适,意图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类利益泛化,人类不断进行反思修正,逐渐重视自然和动物的权利、主张动物解放、尊重生物本身,尤其以重视生态整体的生态主义影响最为深远,并将生态主义视为超越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环境保护“第三条道路”[8]。

1.生态主义的产生

生态主义(ecologism)源于生态科学。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地球整体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系统与其他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有序且相对稳定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9]生态系统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若其中任何一种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一种或数种生态要素的变化。生态系统对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态系统对污染物有自净能力,但如果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就会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断或受损,导致环境恶化,从而不利于生态系统特别是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生态科学中的生态主义要求生态系统中所有构成要素必须维护生态系统本身的相对稳定,坚持整体主义思想,实现生态系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10]生态系统本身的相对稳定和平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的相对稳定和平衡,优先考虑生态利益,人类的行为必须服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生态主义在伦理学、哲学中的发展

人类在反思环境危机根源、应对环境危机时将生态主义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中生态主义论者总体上主张人类只是生态整体或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生态其他组成部分的利益。[11]生态主义被人类首先用于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蕾切尔•卡森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首先提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卡森在该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严重的生态危机,质疑现代人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狂妄的科学态度,表达了自己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12]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上,生态主义主张人类新的伦理规范应当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社会伦理道德关系中社会概念扩大到土壤、水体、植物、动物或者它们的集合体,“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13],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其他部分,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权利。从思想上引导人类对过去的行为和善恶观进行反思,倡导以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取代人类利益中心主义,注重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强调动物的权利。[14]伦理学中生态主义是对非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大修正,强调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生态主义也引起人类哲学思想的巨大变革。一方面,传统的哲学主体论认为只有人类成员才能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类成员之外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在社会关系中只能以客体存在。生态主义要求人类在哲学主体论上必须转变对生态其他组成部分唯客体定位倾向,甚至承认其主体定位,并赋予其道德关怀。另一方面,传统的哲学价值论认为人类是世界的目的,只有人类才具有目的性价值,自然仅有工具性价值,是被人类改造、征服的对象。生态主义要求人类在哲学价值论上必须转变对自然的唯工具性价值定位倾向,承认自然具有目的性价值,且在相对意义上,自然既有目的性价值又有工具性价值。哲学中生态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在更深的意义上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并最终反映在上层建筑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模式设计之中。

环境法中生态主义合理内涵

随着生态主义理论在各领域的蓬勃发展及西方世界开展的一系列“绿色运动”等环保活动,生态主义先被引入到环境保护立法之中,形成生态主义法律观,渐成为环境法重要的部门法哲学基础,进而影响到整个法学的法哲学基础。在人类将生态主义引入环境法时,必然面临如何理解环境法中的生态主义,及生态主义环境法如何指导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环境法中生态主义内涵界定

对环境法中生态主义的内涵界定直接影响其在环境法甚至在整个法学领域的生命力。生态科学、生态主义伦理学和哲学等都是环境法中生态主义的理论来源,但环境法中生态主义并不是对生态科学、伦理学和哲学中生态主义的全盘继受,而是根据环境保护的规范需要对各领域生态主义有所取舍。生态主义环境法者如果没有确定环境法中生态主义本身的合理内核,其会被人类中心主义冒用。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会打着生态主义的旗号,把人类伦理道德泛化为整个生态系统中普遍适用的价值尺度,行维护人类利益之实。人类在界定环境法中生态主义的内涵时,主要面临着对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权利主体地位认定方面的困扰。首先,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人与人之间对行为规则约定的权威化产物,维护人类社会内部个体或个体集合体(如单位)的权益。因此,传统法律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规范人类社会内部个体行为的规则,其间没有人类整体这一概念。环境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法律不仅需要规范内部行为,还要面临处理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关系的历史任务,并逐渐形成人类整体概念。其次,当法律要解决处理人类整体与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时,又发现法律本身有无法逾越的障碍,主要是人类社会内部形成的“主客二分”思维定势导致的对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地位认定问题。法律产生于调整人际关系需要,将人视为地球上唯一主体存在成为传统法律的历史根基,在如此发达又根深蒂固的法律体系内人类无法再将其他主体纳入。但生态科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发展,尤其是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引起的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紧迫性需要,又使人类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于是,法学内产生了分歧,是根本上变革法律,还是维持现有根基的法律内部调整。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成为法律体系内环境法的任务,而且环境法不仅成为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窗口,还会成为引起法律体系根本变革的突破口。人类解决对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权利主体地位认定方面困扰的最好办法是界定环境法中生态主义的合理内涵。目前,人类还无法在法律上赋予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主体地位。现代科学发展表明,人类还不可能完整获得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权利与利益需求。另外,人类对法律体系的变革尚未就将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权利与利益需求纳入的规范形式达成一致。而法律是主体意志协调的产物,因此,人类既无在法律上认定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主体权利地位的必要,实际上人类也不可能通过与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意志协调达成任何约定。人类只能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自身的行为先进行规范调整,在人类最大能力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进而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并避免陷入为保护自然而保护自然的误区。故而,人类在环境法中坚持生态主义并不必然需要认定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主体地位,界定环境法中生态主义的合理内涵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境法中的生态主义是指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一种整体主义理念。第一,环境法中生态主义是一种理念。理念即理性的观念,本质上讲,生态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变革、一种观念或理念的更新、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生态主义是人类反思环境危机根源的思维成果,是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观念更新,是人类全新的认识自然的方法,生态主义必将成为应对环境危机和变革法律体系的观念切入点。第二,环境法中生态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理念。生态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需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互有目的性与工具性价值。生态主义被纳入环境法的目的是确立尊重自然的整体主义观念,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考量。人类通过确立生态主义理念来促使人类重新认识发展,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变革人类自身行为模式。第三,环境法中生态主义是一种指导立法的整体主义理念。生态主义环境法是指以生态主义为指导,规范人类环境行为,调整人类为实现其与自然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环境法是人类处理其与自然关系的窗口,以生态主义指导环境保护立法,通过预设人类自身环境行为模式来引导、规范人类环境行为,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地球生态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法中生态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比较分析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修正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视个人价值、经济利益至上,无视其他生物生命价值和自然规律相比,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注入了更多生态考量。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力图改变人类无视自然规律的无度开发,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5]它对于缓解人类面临环境危机,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人类观念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尊崇人类生存权及发展权的绝对性,仍然没有摆脱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类是万物尺度”的怪圈,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其发展的最高形态也只能是人类生态中心主义,仍属环境危机应对思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环境危机问题,它与生态主义有三方面重大区别。(1)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别。这是生态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区别。生态主义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人类的利益必须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目的是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可见,整体主义是生态主义的灵魂。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虽然重视生态,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但其仍然固守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中心,人与自然之间具有明确的主客之别,其终极目的是为人类的个人利益服务,表现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2)对自然的价值定位不同。生态主义将生态系统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互为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活着的个体是某种自在的内在价值,生命为了它自身而维护自己,其存在的价值决不取决于它对其他存在物所具有的工具价值”[16]。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将生态系统人类以外的组成部分视为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只有人类具有目的性价值,生态系统其它组成部分因人类目的性价值而具有工具性价值,生态系统其它组成部分是为人类目的性价值实现而存在的。(3)终极目标不同。生态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其实现的途径是通过规范人类行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对生态主义具有目的价值意义。相对于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一切都是手段,生态主义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终极利益才是人类规范自身行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原因。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只具有工具价值意义。

生态主义环境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路径分析

1.实现路径的调整论、协调论分歧

生态主义环境法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一直存在“调整论”与“协调论”分歧。(1)调整论。调整论主张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调整论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环境法调整对象之一,“环境资源法既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17]23,“环境资源法律通过规范人的环境行为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17]28。调整论认识到规范人类的环境行为的重要性,将规范人类的行为作为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手段,这点是与生态主义环境法相契合的。但调整论仅仅提出了问题,并没有对环境法如何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解决方案。既然环境法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必然反映人类与自然双方的法律规范利益需求,而目前人类只能知道自身利益需求,无法获得自然的法律规范利益需求。因此,环境法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空想。(2)协调论。协调论主张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论反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环境法的调整范围,认为环境法只调整主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具体如何协调上又存在两种分歧:一是“反映说”,另一是“目的说”。反映说认为环境法虽调整主体(人与人)之间环境法律关系,但它始终以环境为媒介,环境法律关系同时也反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8]目的说则认为环境法调整各主体(人与人)利用环境资源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但这“不是环境法的唯一目的,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防止人类活动造成对环境的损害,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环境法的主要目的”[19]。协调论遵从了法律的传统调整范围内涵,总体认为规范人类行为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手段。但反映说与调整论存在同样的问题,认为环境法律关系也反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类的环境利益需求,而不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目的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环境法的直接目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环境资源权利义务关系,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防止人类活动造成对环境的损害,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2篇

如果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健康状况良好,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导致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开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随之而来,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平衡。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调整功能的枢纽;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内在因素;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类,包括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外来因素。气血是全身的动力,还有内外因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的功能因素。《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医书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产物。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证施治,确立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与当今许多西医学家提出的个性化治疗非常一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等概念,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概念、理论体系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用药的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每一个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则,其内在也是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意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针对疾病的主要药物为君药,为了辅助君药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药物称为臣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称为佐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称为使药。君臣佐使四类药物的相互影响,给人使用后就能帮助人体尽快恢复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西医采用了很多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中有很多污染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医药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资源,并且以植物为主,这与人类的饮食习惯一致,也符合现在比较热门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中都注意食用适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药性的食品,比如鱼腥草、马齿苋、山药、枸杞等药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这对于我们提高全民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很有益处。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疾病,西医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学在中国防治非典和现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应用极大的作用,对于突发的疫情,中医药学工作者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处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给疫苗的研发机构争取了时间。

二、结语

第3篇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对于它具体的定义各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生态学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把自然生态系统定为研究对象,强调森林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维持能力;经济学和法学的视角则侧重于,如何维护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强调政策和制度的安排。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益林补偿政策可以从3个方面来论述:(1)对于公益林生态补偿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认知,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大体上属于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狭义理解,也就说对生态功能进行的补偿。(2)该政策属于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干预行为,而其他群体则位于较为弱势的平台。(3)该政策更加重视经济学的补偿,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森林资源的有效配置。

2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2.1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的迫切性、生态建设特殊性和环境资源外部性共同决定了公益林补偿的重要性。公益林的外部经济性使受益人难以确定,并且建设公益林的回报率较低,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建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1)从公益林的外部经济性和公共商品性来说,生产实践对于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需求迫切。(2)从环境保护的急切性来说,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3)从公益林建设的特殊性来说,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实践公益林体系的必要保证。(4)建立公益林补偿政策成为贫困生态区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必要条件。

2.2公益林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解决森林外部问题的前提就是解决森林的效益问题,但是因为森林的外部性问题具有扩散外延的特性,其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难以进行具体的确认。故生态效益的精确性和公认度都不高,很难为森林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理论上的支持。由于森林生态效益具有流动性、受益范围广泛性、无形性等特性,又因为收益常常会隐藏自身的需求,所以森林的经营主体和受益者们很难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交易。故通常来说,科斯途径仅仅具有理论上的潜力,缺乏实际操作性。

3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研究

3.1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内容

(1)补偿主体。

国内学者就公益林补偿金的给予主体有3种:(a)国家是公益林补偿主体,国家财政提供大部分的补偿资金。(b)生态效能的受益者是公益林补偿的主体。(c)公益林补偿的主体并非是单一的某一方,而是多元化的,包括社会、市场和国家等。目前来说,国家仍是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的主体,资金基本上来自于财政补贴。

(2)补偿的对象。

宋晓华等研究学者利用是否有经济来源区分够公益林的经营者,对于已经利用的森林资源例如革命圣地、名胜古迹和风景林等获得经济收入的经营者,则可以选择少补偿或者不补偿。

(3)补偿标准。

公益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核心就是补偿标准,它对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力。补偿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不好,过高增加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不能让社会效能和公益林生态效能达到最优组合;过低降低对公益林经营者的吸引力,不利于公益林的发展。

(4)补偿范围。

可以进行补偿的范围:由于禁止砍伐已经是主伐林的公益林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以进行补偿的范围:非重点公益林可砍伐的部分;禁伐对其没有影响的公益林。

(5)补偿方式。

对公益林经营者的补偿可以通过生态租赁和购买的形式。但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状态,购买会耗费大量资金,我国财政有限,因此不可能大范围的进行购买补偿。生态租赁是指政府每年通过向公益林经营者支付一定租金的方式来租赁公益林,然后又进一步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管理和培养。

3.2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分析———以景谷县为例

景谷县是一个自治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2004年起开始了公益林的补偿工作。据调查显示,景谷县有149866.67hm2生态公益林,其中65666.67hm2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13年景谷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到位913.9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56.82万元,省级资金357.14万元。在后续的检查工作发现,景谷县的公益林补偿仍存在一些问题,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补偿资金兑现缓慢。总体来说,景谷县的生态林补偿政策实施较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公益林管理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在今后的政策实施中,要更加注重调动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保障。

4结语

第4篇

彩色胎侧轮胎除彩色边和彩色字体以外,其他部位的设计与普通轮胎完全相同。由于彩色胶料和黑色胶料在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彩色胎侧轮胎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1彩色字体的设计

在轮胎胎侧部位字体设计时,商标字体通常是两侧对称。在彩色胎侧轮胎中,一侧是彩色字体,另一侧是黑色字体,为了保证轮胎的动平衡和均匀性,在设计字体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两侧的字体在位置上应均匀对称分布;在确定字体的笔画宽度和深度时,应尽量保证两侧字体(彩色字体为打磨后)凸起部分的胶料质量相等;为保证胶料在字体笔画内充分流动,在字体边缘按照字体笔画走向增设排气线,并在笔画的拐角和尖角处加排气孔,避免字体缺胶和字体黑边问题。

1.2彩色字体的位置和高度

由于彩色胶与黑色胶性能上的差异,在胎侧结构设计中,为了保证打磨后的字体边部整齐,彩色边与彩色字体要保证一定的凸起高度。高度过大会造成材料浪费,且动平衡和均匀性不易控制;高度过小则打磨不彻底,彩色字体上残留黑色胶,从而降低外观合格率。一般彩色字体(商标)凸起高度为3.0~3.5mm,打磨后彩色字体的凸起高度保证在2.0~2.5mm。

1.3模具彩色边与彩色字体两边的排气孔设计

除了需要打磨的彩色字体外,在彩色胶实际宽度范围及边缘区域不设排气孔,防止在胎侧部位形成“彩色胡子”,在打磨彩色边时,彩色字体可能被打磨掉。为了解决胎侧缺胶问题,可在胎侧部位设横向排气线,排气线与非打磨区域的排气孔相连。由于彩色胶弹性相对较小,在开模时胶柱容易断裂而留在模具的排气孔中,影响正常生产,因此排气孔的设计应考虑根部过渡平滑。由于字划曲折程度不同,易造成字体上缺胶或窝气,同时彩色胶的流动性好,易造成大量流失,因此在设计字体上的排气孔时采用阶梯通孔。

2结构设计

由于我公司采用双复合挤出机生产胎侧,采用二次法成型机成型,因此在设计胎侧时,彩色胶和黑色胶组成的胎侧部分(胎侧部位)和胎侧的耐磨胶部分(胎圈部位)分开挤出。在设计彩色胶和黑色胶组成的胎侧部分时,根据彩色胶在胎侧的位置绘出材料分布图,因其耐屈挠性等不同于黑色胶,彩色胶的位置应避开胎侧屈挠最大部位。根据材料分布图确定彩色胶的体积和质量,从而设计出胎侧半成品。

3生产工艺

彩色胎侧轮胎生产工艺采用双复合挤出和二次法成型。

3.1双复合挤出

为了利用双复合挤出机生产彩色胶胎侧,采用彩色胶和黑色胶组成的胎侧部分与耐磨胶部分分开挤出的设计。胎侧半成品尺寸的准确性是影响动平衡的重要因素,而尺寸的准确性由预口型、终口型和流道共同决定。彩色胶由1个流道流出,挤出时彩色胶的挤出压力不宜过大,防止彩色胶向黑色胶迁移,黑色胶被污染。为了防止挤出的胎侧彩色胶部分被污染,在挤出线上增加一胶片贴合装置,用黑色胶片及时把彩色胶部分进行覆盖、保护。

3.2耐磨胶部分挤出

胎侧的耐磨胶部分只有1种胶料,可以利用双复合挤出机的1个螺杆挤出,或者利用单螺杆挤出机进行生产,对挤出的半成品与内衬层进行复合,方便成型时使用。

3.3成型

彩色胎侧轮胎适用二次法成型,胎侧的耐磨胶部分与内衬层提前复合,彩色胶和黑色胶组成的胎侧部分单独上,接头采用手动控制,可以保证较高的外观合格率。在彩色胎侧轮胎的成型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成型时注意保护彩色胎侧不被污染,严格控制彩色胎侧的定位,防止彩色胶与模具字置发生偏差。接头要对接、平整,并且接头不易过大;接头严实,防止硫化时接头裂口,造成胎侧露彩。

3.4硫化

硫化工序与正常轮胎硫化差别不大,但彩色胎侧轮胎硫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保证胎坯放置正确(彩色胎侧在下),白色胎侧的接头部位要离开字体区域,以防覆盖黑色胶过多,打磨不彻底,字体上有黑色胶。定型压力稳定,防止因压力波动导致覆盖胶流动,致使字体的非打磨区域露彩。每次启模后要检查胶柱是否有断裂的,若有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下次硫化。

4胎侧打磨

打磨为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工序之一。彩色字体在这道工序露出“原形”,为了保证产品的美观,在打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严格控制充气压力,让胎侧的曲线与砂轮曲线一致;控制打磨后字体的高度(一般在2.0~2.5mm),先用粗砂轮粗磨,后用细砂轮细磨,保证彩色胶表面细致、光滑;打磨后要用冷空气吹净粉末,及时喷涂防护液,保护字体。

5结语

第5篇

1.1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进行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SCL-90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弹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施测。共发放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09份(88.3%)。被试的性别构成为男性185人,女性124人。其中汉族204人,回族103人,其他民族2人。调查时间为2014年3-5月,所有问卷由心理咨询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主持施测,由生态移民被试现场独立完成。

1.2方法

①社会适应:自编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根据国内外移民社会适应的理论,从生产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和文化适应4个维度出发,参考国内外研究者编制的问卷,自编社会适应问卷,分别从以上4个方面测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由16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从“非常不适应”到“非常适应”,得分越高表明越适应。在309例样本中,4个维度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64%,生产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全问卷的α系数为:0.879、0.747、0.765、0.838、0.901;

②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用于评定一个特定时间(通常为一周)的心理健康状况,包含90个项目共9个因子。该量表为5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此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证明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9个分量表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51~0.903,效度系数在0.77~0.99之间[20];

③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解亚宁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将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简化和修改,编制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20个条目。该问卷采用4级评分,在每一应对方式项目后,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相应的评分为0、1、2、3),由受试者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好一种作答。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0.78;

④心理弹性:自我弹性量表,由王振宏、吕薇等根据心理弹性理论,参考自我弹性问卷编制。初始问卷20个项目,经过信效度检验,删除4个项目,最终问卷保留16个项目。问卷采用6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得分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高。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87,α系数为0.81;

⑤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量表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等级计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7个级别。在275例样本中(男139,女136),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全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重测信度分别为0.85、0.75、0.72和0.85。

1.3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7.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2结果

2.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3、0.238、0.174(P<0.01),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9、0.217、0.430(P<0.01)。表明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

2.2中介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假设应对方式、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分别为单一中介变量,建立3个中介模型,使用Mplus7.0分别建立3个中介模型。通过中介模型的检验,发现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两个中介变量分别做中介的时候,中介模型显著,如图1、图2。而在领悟社会社会支持模型中,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79(P>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以外,其余各路径系数均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水平(P<0.01)。该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分别是社会适应影响移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变量。由于直接效应的系数c'(P<0.001)均显著,因此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所起的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作用。同时,通过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回归,计算出总效应C为0.302(P<0.001),由中介效应公式ab/C计算出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3.61%(P<0.01)和9.33%(P<0.01)。

3讨论

第6篇

近期,最热门的几大事件-超级女声、电影《神话》、苹果VideoiPod……都与"无线"挂上了钩。随着无线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移动营销渐渐流行。

今天的市场营销已经是一个"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的战场-利用差异化的产品,通过差异化的渠道,捕捉差异化的客户。

即时、互动、个性化,移动流媒体凭借三大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了传播新兴差异化信息内容的最佳渠道。

"应该说移动营销是企业整个营销战略中的一个渠道。成功的移动营销将和传统的营销方式结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罗拉·莫里特(LauraMarriott)

美国移动营销协会(AmericanMobileMarketingAssociation)CEO

第一部分:

移动流媒体打造“离散眼球经济”时代

所谓“离散眼球经济”是指通过对消费个体进行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吸引来获得经济活动中品牌利益的最大化。打个比方,消费个体的零散时空资源,如:等车、候机、坐地铁、约会等待、工歇课间的注意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该如何获取呢?

就目前而言,报纸、杂志基本上是获取这部分眼球的重要媒介。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流媒体的应用将成为下一代“离散眼球经济”的开路先锋。

——中研博峰咨询顾问焦明哲

前景分析

移动流媒体应用市场由于受到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制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和流媒体资源的补充还有待时日。预计2005年,移动流媒体将进入投资信心高速增长的炒热阶段,2007年后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有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约4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约3.35亿,小灵通用户约0.65亿,手机网民数量约4500万,活跃用户约1000万。与韩国、日本的移动电话普及率相比,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仅为25.77%,还是显得过低。更有多家市场调查公司预期,到2008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将增加到5.5亿左右,手机网民数量约2亿,活跃的手机上网用户约7000万左右。

17亿元的移动商机

易观国际最新的《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中显示,各类移动流媒体的应用成熟度主要需要从与人们生活粘性高的服务领域以及其产业在移动平台应用的构成复杂程度来分析。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5G和3G技术的陆续推出,使增值业务在技术基础和传输速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将促进移动终端的升级换代和各种增值业务的出现。而随着宽带的普及,各类互联网增值业务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在日韩、欧美以及中国目前移动流媒体的开展应用来看,不仅覆盖了人们对于娱乐、信息的需求,更多的覆盖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密切的方面。

在这份《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中还指出,移动流媒体在影视、交通、广告等领域的应用将前景广泛,为传统媒体的新形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终端和网络的升级,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预计2005年将达20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

但由于流媒体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尚未成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易观国际预测,2006年移动流媒体用户数将达到1000万左右,2007年市场规模约17亿元人民币。

概念或媒体新宠?

当前,流媒体技术在两个领域的应用颇为引人注目,其一是宽带网,其二是移动网,而后者由于其商务模式更易为人们接受而备受青睐。

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共同决定移动流媒体业务市场的发展进程。不同国家由于其移动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已有基础和发展战略不同,移动流媒体业务市场的发展过程也不相同:如日本和韩国的3G网络发展迅速,美国的3G网络发展相对较慢,手机终端的发展相对较快。而目前国内运营商则普遍处于试验阶段。

中研博峰咨询顾问焦明哲认为,以手机+流媒体为代表的移动流媒体将成为未来最有力的“眼球”获取媒介。“首先,流媒体技术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媒体节目边缓存、边播放,即内容的获取和内容的消费同步进行。因此,对于用户而言节省了服务时间,无需苦苦等待下载,这一特点使得流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空范畴内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其适合这种形式。手机以其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补充。手机媒体的出现,会随时随地且无处不在地服务,正好填补了人们离散时空。”

但是,虽然互联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都看到了发展宽带交互视频的机会与美好前景,希望通过流媒体业务和宽带网络的发展,来巩固原来的网络通信市场,并以此进入网络多媒体娱乐市场。但是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提供流媒体业务的企业只有韩国和日本等少数几个企业盈利,大多数还处在提供免费服务、培养消费者消费习惯阶段。

相关链接

新一代苹果VideoiPod

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线音乐提供商的霸主地位,苹果公司10月12日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支持视频播放器的VideoiPod播放器,同时它的iTunes音乐软件也更新到Version6,距离上一次Version5的推出仅仅只有五个月。毫无疑问,苹果在移动装备市场上的目标绝不在于仅仅是短期称霸。

新品VideoiPod最大的亮点就如其名称,能够支持Video的播放,它的外形类似iPod其他产品,但是新增的大屏幕使得观看Video的效果更令人满意,而Video、音乐以及图片的存储功能也大大增强。苹果为VideoiPod进军移动营销市场可谓做足了功夫,它引入了一项富有历史意义的决定—联手ABC,推出包括两部热门电视剧《Lost》以及《绝望的主妇》在内的6部电视节目的Video下载。目前,它们按照每部一小时的长度,以$1.99的价格在iTunes出售。此次VideoiPod的推出,势必将引发移动营销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潮。

巴黎举办移动电影节

最近,法国巴黎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影展,不过不同于好莱坞的喧嚣,巴黎此次的影展完全集中在手机屏幕上。影展全名为“口袋电影节”,基本上展出的都是30秒钟以内的电影短篇。此次的口袋电影展出汇集了多方面的精英,从3G手机科技公司到知名电影制造商、才华横溢的作家和音乐家,以及其他种类的艺术家。世界第一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出资赞助了此次盛会。一部分手机电影还被转接到了大屏幕上,效果同样令与会者感到惊讶。

移动广告:蓄势待发的新产业

文/朱松林

在美国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当汤姆·克鲁斯从一块啤酒广告牌旁边走过时,那块招牌认出了他的身份,还招呼他说:"嘿,约翰,看上去你想来一罐健力士啤酒啊。"广告可以扫描人的视网膜以辨认出目标的身份,这或许还只是个科学幻想。但是,当今的通讯技术已经使广告商向消费者随身携带的手机、掌上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发送个人化商品信息成为可能。

这种新型广告方式非常引人注目,据英国Ovum研究公司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在2006年之前,全球移动广告的营收将达到160亿美元。软件制造商Sybase旗下的AvantGo称,其广告主预期消费者对这种广告方式的平均回应率较传统直接销售高5~10倍。

移动广告四大独特优势

移动广告大致可分为两类:推广告(push)和拉广告(pull)。推广告不请自来,广告主占尽主动。推广告具有很高的覆盖率,但也问题多多,例如大量令人憎恶的垃圾信息,亟待规范和整治。拉广告则是用户们自己主动寻求的内容或服务,例如用户需要当地气象信息和其他需要用户回应的内容。这种形式也正日益被滥用,现在传统媒体上铺天盖地而来的都是邀请手机参与的节目和广告。

与传统广告相比,移动广告在技术和媒介上的特点决定了它所拥有的优势:

1.个性化

移动媒体不是面向大众,而是面向个人。手机之类的移动媒体都具有个性化特点:别出心裁的铃音、独特的外观和修饰、有关亲朋好友之间的私密性内容。由于移动媒体几乎总是被使用者随时随地带在身边,通过它们所传送或接收的信息也就有了个性化的持点。

2.互动性

通过移动媒介,传受双方可以相互实施影响。对于一则广告,消费者可以使用移动电话、短信、邮件、登录网站等形式向广告商作回应。甚至还会将广告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们,形成所谓病毒式营销。这种方式对广告商极为有利,因为在转发讯息的过程中用户成了发送者,增加了讯息的可信度。

3.情境性

传统广告只是在几乎不考虑情境的情况下,将相同的讯息发送给众多的接受者。对广告业主来说,通过移动设备发送广告的诱人之处在于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锁定目标用户,因为越来越多的移动电话和设备都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举例来说,当一位顾客从麦当劳餐厅旁边经过时,麦当劳可以用短信形式向他发出一则炸薯条免费券。

4.高效性

尽管移动广告的接收者数量可能比信件广告或电视广告要少,其实施效果却比传统广告要好。在预先定位的基础上广告主可以选择用户感兴趣的或者能够满足用户当前需要的讯息,确保消费者所接受的就是他所想要的信息。通过对广告的成功定位,广告主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广告阅读率。以手机短信广告为例,81%的消费者在阅读了短信后才将其删除,其中又有77%是在收到短信当时阅读的。

移动广告价值链分析

乍一看,很多人以为移动广告就是由广告和电信两种不同的产业联合而成。其实不然,推动移动广告业发展的主要是移动营销公司和技术提供商。传统广告从业机构,例如广告公司和媒体公司,很少涉足也不懂得及时、有效利用移动媒介。电信业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有效的运作和赢利模式。他们根本无意被整合到移动广告当中去。

移动广告价值链中有广告主、移动营销公司、媒体所有者、网络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和消费者。广告主是价值链中最重要一环,因为价值链总收入取决于广告主偿付给移动广告公司开展广告活动的资金数目。媒体所有者在价值链中也相当重要,他们拥有经过授权的移动号码数据库。网络营运商则控制了传输渠道。不断创新的技术则是整个价值链的粘合剂。最后是消费者的态度,它决定了移动广告的未来。如果受众不买账,移动广告也不可能生存。

到目前为止,这种新兴产业还没有可供借鉴的商业模式。移动广告要想成功,就必须建立起能兼得现存的广告业和通讯业之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且该模式充分尊重价值链中各要素的作用。

首先,内容是移动服务中的关键因素。"内容为王"这条传统广告业中的金科玉律同样适用于移动广告。要想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移动广告就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个人的媒体目标,也就是满足个人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对所追求目标的认知需求。

就移动广告而言,接收者的预期目标会影响到他对广告的处理。如果使用者的媒体目标是信息,可能会对广告中所提供的有关产品、服务、公司的信息更有兴趣;如果消费者钟情娱乐,可能更欢迎搞笑和具有审美愉悦、情感刺激的广告。有两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广告主对移动广告内容进行定位:其一,用户在同意接收广告时要填写包括兴趣爱好、当前需求、所在地区等信息的个人资料;其二,广告主也可以使用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这两方面的信息可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许多研究发现具有时效性、个性化、实用性的内容是移动广告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次,跨媒体营销是指移动广告并不是媒体海洋中的孤独小岛,移动媒体也离不开传统媒体。移动广告主可以先使用其他媒介解释自己的服务,再利用移动媒体提醒人们使用,或者进一步指出服务的独特性。移动广告的目的就是扩大消费者规模,因此所发送的讯息应该能唤起行动。有效利用传统媒体和广告技巧,也是移动广告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广告活动管理是针对移动广告的技术过程而言,这也是移动广告成功的一要素。技术不仅仅指发送文本或多媒体讯息,飞文公司负责人帕米尔认为,技术可分为两部分:网络操作有关的技术,用来发送和接收讯息;搭建平台技术,用来融入智能,设立不同的活动机制。如点数收集、发送移动优惠券、及时汇报活动进展等。

第四,用户数据库是指发送移动广告必须经过用户的同意。大多数人都会把收到的陌生信息看作是对自己的侵犯,因为收到短信后一定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打开阅读。如果这条信息并不适合用户,则会发生很大的反作用,远远要比垃圾邮件更遭人愤恨。国外相继出台了处理个人数据和保护电子通讯隐私的法案,规定了借助电子通讯手段向消费者传送广告讯息必须经过用户同意。在已经建立客户关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子手段向用户发送类似产品或服务的讯息,但是必须允许用户选择退出。因此,拥有或获得经过消费者授权的移动号码数据库是移动广告成功的先决条件。

第五,网络运营商作为讯息传送载体,拥有传送移动服务的设备和技能,他们控制了传输渠道。移动广告公司应该和网络运营商积极合作,才能将广告有效地传送给消费者。

案例链接

飞文公司

成立于2000年的飞文公司(Flytxt)是欧洲最成功的提供手机技术和营销的企业,由3位具有风险投资、咨询业和技术行业背景的朋友联合组建。飞文公司的创建者们有一个新颖的想法。他们对这门生意的理解是,消费者应该对加入基于短信的、与某些品牌有关的"俱乐部"最感兴趣。

公司在创建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创建者们花了数月,才获得了EMAP出版公司音乐杂志《SmashHits》2000年11月的广告任务。飞文公司的市场营销计划让读者将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以短信方式发送到一个特殊号码,然后,杂志就可以向他们发送有关唱片发行方面的新闻、明星的动向以及其他个人特别感兴趣的事件。他们的目的是,在建立读者忠诚的同时,通过互动对话创建有关他们品味的信息库。

移动无线营销为与某个特定产品的用户建立联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强有力的途径。而且这种方式特别划算:发一条手机短信大约花费5美分,一封一级普通信件的邮费是它的10倍。短信的反馈率大约是10%,相比而言,一个执行得很好的信件宣传活动的反馈率仅0.5%。显然,无线市场营销更好、更快而且便宜很多。

其他客户跟随EMAP而来。飞文公司很快与吉百利、索尼、德意志银行等企业签了约。随着无线市场营销的发展,广告活动的复杂性也随之增长。例如,英国的顶尖手机运营商Orange最近寻求将它的品牌与电影业建立联系。它发起了一个名为"Orange星期三"的三年期项目,顾客在周三购买的任何电影票都将获得买一赠一的优惠。飞文公司用短信向顾客发送优惠券、跟踪优惠券的需求、处理票房的优惠券反馈,并实时提供信息片断,让Orange公司建立对顾客和他们去电影院习惯的理解。

如今,飞文公司的客户包括可口可乐、松下电器、英国广播公司、澳洲航空公司以及T-Mobile在内的手机运营商。他们认为,将来的发展势不可挡:"多媒体手机的渗透已达40%。信息、图像短信和无线商务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也是无线直接营销的新驱动力。"

移动广告何时告别简单粗暴?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任何新媒体的出现都会令人兴奋,宛如发现了一座金矿,但是殊不知,对金矿简单粗暴的开采,不仅利用率极低,而且可能会给地球留下一道巨大的伤疤,难以愈合。

文/邹文标

不难理解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终端所带来的巨大的营销空间。有哪一个媒体能让信息像手机传递这样精确到达受众,甚至还能强制阅读?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手机作为媒体的合法性来源(尽管这一点我是心存质疑的),倒是就如何利用手机传播行为本身,仍是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从我个人而言,每天收到的营销短信至少五条以上,偶尔还有一些彩信,这些信息的下场通常都是在第一眼之后被删掉,惟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某些手机号码好像经常给我发这些垃圾,除此之外,对其中的内容并没有太多回忆。

也许是我不小心参加了某个Party留下了手机号,甚至还留下了一些身份信息,所以经常有马术、房产等信息给我发过来,而且经常是不分时间的,甚至在晚上11点的时候还有信息到达,幸好我睡得比较晚,否则我一定会去找1860投诉。

说现在的移动营销简单粗暴其实一点都不过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精心设计的移动营销作品。无论是从用户阅读时间、信息的编码和发送来源都没有体现营销者的任何功力。大家还停留在大众传播受众中弹即倒的意识里,有一个可以广泛到达的媒介,然后就通过这些媒介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发送出去,然后就天真地以为效果一定能达到。

一种传播行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采取何种媒介,所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你的受众是谁,媒介渠道的特点是什么,信息该如何编码,以及该由谁来发送这个信息。这些东西都是要去思考和求证的,然后,基于此,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所以,深耕细作的移动营销至少应该经历下面几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精确定位你的受众。将信息传递给不需要的人,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尽管这个成本可能并不高,但是浪费却是惊人的。而且,传播会有负效果的,当一个受众不断被不需要的信息所骚扰时,会对信息的传播者产生负向的评价,这绝对不是传播者希望看到的。定义好受众之后必须对受众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说是商务人士,那么是不是周一的时候并不适合发送信息?因为对方可能会忙于一系列的会议。再例如有车的人士在下班的时候可能正开车,并无时间去查阅短信。如果能定义出某天的某个时段内受众可能是最空闲的时候,那么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其次,受众决定了你的编码和渠道。短信、彩信还是流媒体,和受众的终端密切相关。而编码形式更是直接决定了受众是否可以接受你传递的信息。现在的移动营销语言和80年代的广告没什么区别,大多数都是面无表情地说着同样的话语,形式简单而且单一。移动技术的发展必将会催生更多新的信息编码形式,但是如果营销人员没有做好准备,还是满足于移动营销的高到达率,必将丧失在编码形式上的创新。

第7篇

(一)从实证研究来看

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发展产生冲突,让谁优先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人类以自己的需要作为价值标准来衡量其他万物的有用性,对自然大肆开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资源日渐匮乏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被忽略,社会发展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威胁着生物多样性系统,自然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生态主义者认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直接源于自认为可以征服万物的人类主体性和中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对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更面临这样的困境,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一般属于自然环境较差和资源短缺较严重的地区。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如草原的过度使用、水资源滥用,森林滥砍滥伐,植被退化、草场沙化、石漠化等。人们不以生态为本的掠夺式经济开发,导致经济发展的欲速不达,形成环境破坏、资源锐减,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畸形发展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暴露出一个内在的原因,人们为了经济发展客观上牺牲了资源与环境。现象背后明显地看出有和环境法相一致的价值导向———人类中心主义。

(二)从学理上看

对环境法立法本位的探讨观点各异,但都离不开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本位法律价值观应是现代环境法的法哲学基础。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体系应该是建立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面对生态危机,人类应该审视现有的环境价值观和利益观,从人类中心、非人类中心向生态主义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学理界关于环境法本位的探讨主要观点有几种:环境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环境法教授吕忠梅。这种观点认为维护环境的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要依靠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是较为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但他们的观点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认为现在用法律来调整人和环境的关系还为时过早。环境法的本位是社会责任,主张任何环境主体包括国家、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都要承担环境义务,这是环境主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任何活动都应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是具有进步性的,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实质上还是以人类中心为理性思考基点的。环境法是以义务为本位的,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环境法教授徐祥民。传统法律的模式是授予公民权利,权利人提出主张,国家机关加以救济。非人类中心论的学界代表有郑少华主张的环境法的自然本位学说和以陈泉生教授为代表的环境法生态本位学说,这两种观点是超越传统人类中心论的思考模式,开创性提出环境法伦理基点不应只建立在人类的利益上,还应该兼顾后代人、自然和有生命的其他物种,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考虑自然的利益,生物的利益、生态权利和后代人的利益。比较各种学说,学者们虽观点各异,但都是立足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作为思考的伦理基础。对比来看,将环境法主体拓展最宽的是自然本位学说和生态本位学说,这两种学说不仅考虑各代人的利益,又扩展了主体范围,从环境资源永续利用和人类长远发展来看,自然本位和生态本位学说则更可取,这两种观点是非人类中心的典型代表学说。

(三)从立法来看

我国现行环境法立法以人类中心为出发点需要改变环境保护法确立了我国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是符合人类社会的理性认识的,但不能否认这项原则是标准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附属。协调发展原则虽然明确了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却没有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在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环境与资源保护必然沦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重视以代际的观点审视本代人的发展,和关注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当代人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应让不断恶化的环境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而剥夺后代人享受的良好的自然环境的权益。

二、生态本位的法哲学价值观的学理发展

(一)的生态主义观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一词,但并不意味着缺乏明确的自然生态观,马克思多次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提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提到,人们必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不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是“站在稳固平衡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常常忘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以征服者、支配者的角色出现,在观念上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又强调人要了解自然界,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要对自然界进行统治,但同时强调对自然掠夺式开发,会造成难以察觉到的间接影响和长远利益,要求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要斗争又要合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虽然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论述的,但却是人类文明转向生态文明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本位的环境价值观

随着工业化发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加剧,人口急剧膨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由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资源短缺现象出现,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平衡被打破,直接影响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自然理性的提高,人们从地球科学,生态系统与人类关系,生态伦理等不同角度对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反省和批判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应该确立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环境伦理理论。生态主义的环境法律观念要求人类发展不能只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同时考虑其他动物植物的权益。我们思考人和自然关系时,应该秉着两条原则既要促进人类的生存发展又要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平衡。不能将经济社会的发展置于其他物种的生存、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平衡等之上。生态主义的环境法律观念还要求承认人类价值,也要承认其他物种的价值,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倡导注重人类的环境资源责任和代际间的公平,充分考虑其他物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生态主义对环境立法的要求

第8篇

1.1研究区概况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3个省区,流域面积14.2万km2,干流全长821km。黑河流域地势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流域平均海拔高度为3600m,相对高差3000m左右,较大的海拔高差使得流域生态格局、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整个黑河流域自南向北依次可划分为:上游祁连山山区水源涵养区、中游张掖人工农业绿洲区和下游额济纳旗沙漠绿洲区三个典型区域[7]。上游祁连山区年降水量相对较高,处于300~500mm之间,中游河西走廊地区年降水量100~250mm,而下游额尔济纳旗绿洲区域降水量不足45mm,属于极端干旱荒漠区域。黑河流域发源于上游祁连山山区约有35条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73亿m3,其中出山径流量占88.26%。

1.2数据来源

本文水生态系统及河流水环境等数据主要来源于野外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按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流域水生态系统不同类型设置了采样断面,共设置了94个水生态系统采样点(图1)。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主要依据水生生物调查有关技术规范[8]。在野外水生态调查过程中,对河流底质、流速、水深进行了同步测定,并采集了河流水质、底质样品。按照有关测试分析标准,在实验室内完成N、P等生源要素的测试分析。

1.3研究方法

1.3.1指标因子归一化为消除环境因子指标量纲差异的影响,客观分析指标空间上影响特征,需进行指标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在指标归一化处理中,考虑各个指标对于水生态系统作用特征,对于流域水生态系统生长发育具有正相关的指标采用公式(1),呈负相关的指标则采用公式(2),从而使得转换后的环境指标数据X''''越大时,该指标对水生态系统的生长发育等作用就越有利。利用上述归一化公式,对环境因子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在完成指标标准化后,采用Arc-GIS样条空间插值法进行栅格化处理,为环境因子与水生态系统异质性特征分析提供分析数据。

1.3.2空间主成分分析考虑到部分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消除信息冗余,突出关键环境因子信息,通过对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指标降维,可获得相对彼此独立的因子。本文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PrincipalComponents工具,对各个指标进行了空间主成分因子转换。

1.3.3典范对应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是一种数量排序分析方法,是从对应分析发展而来的。在该排序方法中,通过实现对应分析与多元回归的结合,从而详细地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由于典范对应分析可以将多个环境因子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这与直接梯度分析不同,CCA分析结果直观明显,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物群落与环境的作用关系[9],为研究水生态系统和环境因子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有利工具。本文采用Cannoca典范对应分析软件(Cannocaforwindows4.5),对流域水生生物物种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对应分析。水生生物物种数据采用物种数及生物密度数据,利用lg(x+1)进行数据的转换和处理,使之更趋于正态分布[12]。

2结果与分析

2.1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

根据野外调查及实验室水生生物样品鉴定,对黑河流域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及优势物种特征进行了整理分析。经统计整理,黑河流域调查到浮游植物8门98属231种,其中,硅藻为流域广布种,占总浮游植物物种数42.42%。尺骨针杆藻(Synedraul-na(Nitzsch.))、膜孔平板藻(Tabellariafenestrata)和无常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irregularis)为流域内浮游藻类的优势种。黑河流域调查到浮游动物4门44种,其中,原生动物为流域优势类群,共计20种,占流域总物种数45.45%。黑河流域调查到底栖动物5门17种,其中,水生昆虫为流域的优势类群,共11种,占总物种数64.71%。黑河流域共调查到19种鱼类,其中,野生种类13种,主要以鲤科和高原鳅为主;人工养殖鱼类6种,人工养殖鱼类主要分布于水库、人工池塘或湖泊等水体。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与处理技术,对黑河流域各个采样点调查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种类数或物种密度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得到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图2)。可以看出,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上具有流域中上游地区物种数量相对较多,而下游区域相对较少的特点。

2.2环境因子及其影响特征分析

2.2.1环境因子及其生态表征影响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流域环境因子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13-15]。为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于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作用关系,需要构建影响流域水生态系统异质性的环境因子指标体系。结合黑河流域以往开展的生态功能区划、自然地理区划以及河流水功能区划等区划指标,以及黑河流域干旱区流域的特点,从气象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方面,建立了影响流域水生态特征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P)、多年平均气温(T)、多年平均蒸发量(E)、多年平均干旱指数(D)、平均径流深度(R)、绝对高度(DEM)、相对高度、坡向(PECT)、坡度(SLOP)、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指数(NDVI)等,共11个指标。通过对各指标的作用特点分析[20-21],概括出不同环境因子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生态表征特征(表1)。

2.2.2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为识别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探索性空间相关分析中的相关性分析(CA)方法,判别影响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异质性的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作用特征。由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环境因子指标中,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径流深度、平均降水量、NPP、NDVI以及坡向、坡度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尤其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以上;而绝对高度与平均气温、平均蒸发量和干旱指数之间,则表现为较为明显的负向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89、-0.79。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索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环境因子指标的主成分因子变换,得到影响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由表2可知,前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的累积贡献率为99.3%,已综合了各环境因子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PC1与绝对高度(X6)、相对高度(X7)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0.661),而指标绝对高度(X6)与相对高度(X7)是黑河流域地形特征信息的表征性指标,因此第一主成分PC1可以看作是流域地形特征的代表。第二主成分PC2与平均降水量之间具有一定负相关关系(-0.107),而与平均蒸发量(X4)具有较强正相关性(0.928),与干旱指数(X5)具有一定的正相关(0.342),而指标平均降水量(X1)、平均蒸发量(X4)和干旱指数(X5)均作为黑河流域气候特征信息的表征性指标,因此第二主成分PC2可以看作流域气候特征的代表。由此可知,地形要素指标和气候要素指标对于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地形因子中,流域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之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可任选其一作为地形因子的表征指标,在此选取绝对高度(DEM)作为黑河流域地形特征的表征指标。气候因子中,流域的降水量(P)与蒸发量(E)、干旱指数(D)之间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蒸发量(E)与干旱指数(D)之间具有一定正相关性,为减少信息冗余,在蒸发量(E)和干旱指数(D)中可选择其中之一,考虑到干旱指数(D)反映出西北黑河流域干旱缺水的内陆河流域特点,因此将降水量(P)、干旱指数(D)作为黑河流域的气候表征指标。

2.3水生态系统异质性主要环境影响要素

利用数量排序反映物种在分类学性状上的差异,明确物种在多个环境梯度上的空间位置,是生态学上的每一物种在超体积生态位的n维空间中都由其特定的位置特性所决定。因此,通过排序手段识别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揭示它们在不同环境因子(非生物的和生物的)上的生态分化现象[16]。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除了能够反映不同物种的生态分化现象以外,还可以很好地解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CCA分析,将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各样点数据与环境因子指标进行排序,得到环境因子二维排序图(图3),通过排序轴可知,影响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各个环境因子中,海拔高度、降水量和干旱指数是3个影响流域水生物物种数量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该情形也与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的结果相一致。由此判断,地形因子(DEM)、气候因子(降水、干旱指数)是干旱区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宏观空间格局分异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

3讨论

研究表明,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直接驱动因子为水量和水质条件,这些因子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流域水体的局部特征上。对于黑河流域而言,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水生生物种类分布主要以中游地区居多,与黑河中游地区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易于沉积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水体中具有较多营养物质有关[17];而且,黑河中游区域广泛分布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中游分布有张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栖息生境[18]。其他研究如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驱动着生藻类结构空间格局的水环境因子为总氮(TN)、电导率(EH)和总溶解固体(TDS),但研究同时指出,由于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外源性营养盐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差异,致使河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格局有所不同[19]。在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影响因子中,电导率(EH)和总氮(TN)是影响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0]。巢湖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受到水温、浊度及入湖水量因子等变化的影响。而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受到不同尺度上多个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在河流或河段尺度上,河道动力学、栖息地特征和生境条件、水质和水量差异等往往是造成水生态系统异质性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但是,在宏观尺度上,区域气候和地质条件素通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致使流域水生态系统出现宏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1],且宏观尺度上的环境要素具有长期而稳定(数百年或者数年前)、作用范围广(大于几十平方公里)的特点。实质上,流域的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除了直接与河流等水体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息息相关以外,宏观尺度上的流域环境要素(地形、地质、气候、土壤等)通过对河流水生物栖息环境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如降水变化、营养物质输移、底质条件改变、河流形态变化等),也会影响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使之出现鱼类等水生生物区系、种类及数量等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

4结语

第9篇

1.1辽宁省自然条件概况辽宁省(38°43''''~43°26''''N,118°53''''~125°46''''E)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境内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辽河中下游平原区,南部邻黄渤二海,海岸线总长度2920km。研究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东部地区雨量充沛,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全省位于长白、华北与蒙古植物区系交织地带,森林植物种类丰富[13]。

1.2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资源概况辽宁省自2001年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区由试点阶段的3市4县(彰武县、北票县、凌源县、建昌县)发展到15市74县,工程覆盖1115个乡县11517个自然村,涉及659592户农民。辽宁省林业厅将全省划分为3个模式类型22个模式组153个模式,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了43个优选模式。针对辽西北、辽东山地及半岛丘陵区、辽中平原区三大地貌区分别选定了相应的造林模式和管护方法,以保证工程的建设成效。截止2013年末,辽宁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13.57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1.7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占到62.66%,封山育林占15.61%;生态林占全部退耕还林工程林种类型面积的72.11%,经济林占22.81%,灌木林占5.08%[1]。

2研究方法

2.1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及测算评估指标体系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效益监测方法参照包括《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测算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类别11个评估指标,分别为涵养水源(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保育土壤(固土和保肥)、固碳释氧(固碳和释氧)、积累营养物质(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提供负离子、吸收污染物和滞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保育)。

2.2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布式测算方法将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县区划分为74个一级测算单元,每个一级测算单元按照不同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类型分为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个二级测算单元,再按照退耕还林林种类型将每个二级测算单元分为生态林、经济林和灌木林。最后结合不同立地条件的对比观测,最终确定666个相对均质化的生态效益评估单元。基于生态系统尺度的定位实测数据,运用遥感反演,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进行由点到面的数据尺度转换,将点上实测数据转换至面上测算数据,得到各生态效益评估单元的测算数据,以上均质化的单元数据累加的结果即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测算结果。

2.3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的3个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4个森林生态站、30多个辅助观测点以及300多块样地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清查数据。还包含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心开展的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各退耕还林树种面积、树龄等资源清查,以及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资源数据[1]。

3结果与分析

3.1辽宁省地市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辽宁省各地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评估结果显示,退耕还林面积较大的朝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沈阳市,生态效益各分项物质量均较高。辽宁省全省退耕还林工程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91.94亿元;朝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位于全省前3位;辽中平原地区,如辽阳市、营口市、盘锦市生态效益各项价值量均较小。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生态效益价值量占总价值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6.84%和26.30%;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仅占总价值量的2.96%(图1)。

3.2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各分项物质量均为生态林最大,经济林次之,灌木林最小。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亦均为生态林最大,经济林次之,灌木林最小(表4)。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372.9亿元,占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75.8%;经济林为98.1亿元,占19.94%;灌木林为20.94亿元,占4.26%(表4)。生态林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比例最高,达到30.27%,涵养水源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19.07%(表4)。经济林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中,涵养水源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比例最高,达到52.73%;经济林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占全省总价值量的13.79%(表4)。灌木林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中,涵养水源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比例最高,达到43.84%。

4结论与讨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