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长江之歌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6 21:23: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长江之歌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长江之歌教案

第1篇

一、以课堂追问为媒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很多小学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遇到生涩难懂的古文,老师教得无可奈何,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归根结底,是缺少交流互动,学生大脑疲劳,没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适当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成学生积极地课堂追问,因地制宜地借鉴、吸收和利用,把课堂追问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把知识点记牢抓住,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容韵琳演唱了一曲只有几句歌词的《七子之歌》,当时让所有的观众动容。学习《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竟然能用不标准的发音和简单的歌词能打动亿万观众的心灵?同时请学生思考几个知识点:“妈港”的真名是什么?他的母亲是谁?是谁虏去了“妈港”的肉体?为什么他要回来?一系列“刨根问底”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解开一个疑问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个疑问,通过不断把这些疑问弄明白、搞清楚,层层递进,终于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了这首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课堂追问为契机,探索新型教学理念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理念重塑的过程。其次,需要灵活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预期之外的“神”提问。恰似一台直播晚会主持人,不仅要求他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能够控制现场氛围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因地制宜掌握追问的节奏,既不能让课堂混乱得失去控制,又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笔者首先播放了这首经典的歌曲,随后,讲解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社会影响。紧接着,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张明信片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总共不足200字。当年的春天,这个年轻的作者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来到了首都北京。原来,他偶然参加了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活动。投入邮筒的那张明信片,就是我们现在朗朗上口的《长江之歌》,他的作品从四千五百多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学生们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个伟大的作品产生过程竟然如此平凡。伟大孕育在平凡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事情。通过这次课堂追问,让学生不仅了解到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也明白了一些人世间的道理。

三、以课堂追问为平台,积极诱导交流互动

如何让追问成为孩子们课上的习惯?首先需要教师放下姿态积极诱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被动性的“要我学”逐渐过渡为主动性的“我要学”。这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再恰到好处地进行追问。

在学习《楚王好细腰》一文时,笔者曾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了简短的讲解。这时候,有个学生问道,“老师,难道他们真的不会感觉饿吗?”笔者用鼓励的眼神反问道:“你认为他们饿不饿呢?”学生回答:“肯定饿得难受!”笔者说:“对呀,哪些官吏即使自己饿得难受也不肯多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时候,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笔者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梳理后,肯定和称赞他们的想象力,对于他们勇于思考给予了鼓励,最后,笔者讲解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会现实意义,使学生们印象深刻。时隔多年,一次在与学生的聚会上,还有学生提到当时难忘的情景。

第2篇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三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新闻中常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撞击着师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地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蜡烛不灭,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感到新奇,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声、形、色并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搜索网址、相关人物事件等等,让学生登陆到互联网上获得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课前把课堂上需要用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下或者作成一个网站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来获得有用信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网页的编辑》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学会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艺术字以及网页背景的设置,如果逐项讲解演示,势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本课的内容与word中的操作有所类似,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学习网页,让学生浏览网页,掌握教学内容,并制作作品,最后就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任务或问题,由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下呈现的情境,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或者分组的探究讨论活动,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课堂的组织,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方法

一、课前准备

新课改前提下呼唤新型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现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提高,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更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认真分析“学情”,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

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的实施方案,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怎样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是导入部分, 每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导入的选择最好是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其次,根据“学情”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具。结合现行的地理教材来看,课本文字内容较少,而图表资料较多。所以,地理教学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得话就比较直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老师应精心制作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而不厌。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现今的初中阶段,专业地理教师人员奇缺,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地理教师之间应加强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

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

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

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

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

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

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

韵味。

(二)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环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31-1

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国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中融进环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被污染的严重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在各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为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努力。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被污染的严重性。

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辉煌的物质现实,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环保意识的淡薄、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水和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温室效应加剧,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动物数量减少,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质恶化并长期断流,长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长达几公里,生态已经严重失衡。面对如此多的恶化现象,有识之士在高声呐喊:“我们的眼泪将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这是当代社会对于眼前生态现实的深切关注。面对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如何使生态环保教育由口头上的道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如何使被动性知识转化为主动性的意识,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学校在各科教学环节中渗透环保意识。

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活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一要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在各科教学中,通过渗透环境知识、典型事例剖析、参观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他们具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二要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作为社会一成员,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环境,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环境行为,哪些又是不正确的、国家明令禁止的环境行为。三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查找图片、阅读环保资料、上网以及讲故事、交流见闻、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让学生知道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有害物质高达33亿吨。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铅为200万吨、砷78000吨、汞11万吨、镉5500吨,每年倾倒在大海中的船舶废物640万吨,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这些都超过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造成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天有150到200种生物物种从地球消失,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流失和沙化日益严重等等,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材编进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有赞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古代山水田园诗,如《山行》、《绝句》、《游园不值》等,那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无一不流动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旋律。还有现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等,人与自然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卷,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变人的思想,进一步说,能改变人的行动。换个角度讲,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环保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吸引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思考环境问题。根据学生所在地的实际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如在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内容。教师可收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为学生讲述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欣赏《长江之歌》和《黄河颂》,进入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然后出示一幅幅黄河长江被污染的图片,设疑置问,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长江黄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后分组让学生讨论治理污染的措施,从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明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的各门学科中都有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对各学科(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张。精心设计教案,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最后,学校要因地制宜,营造校园的环保氛围。

1.利用《学生守则》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背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校园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爱护花草树木,研究节水措施,自觉抵制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自觉地回收垃圾,并鼓励学生出谋献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行全员参与,做好环保工作。

2.利用主题节日,开展环保教育。

第5篇

关键词:精彩课堂;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70-1

在“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实践中,我的课堂开始了全新的尝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但课堂是灵动的,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次次活动历练中,我更感受到成就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所以我开始关注课堂的前奏(学情分析)和后续(反思重建)。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备课喜欢抄搬教案,所以,尽管教案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推理的过程,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正确的、可作为判断的前提。这个“前提”,在学习上就是知识。掌握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对于制定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尚缺乏的知识:若学习某一新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理解、运用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已有知识,那么在学习时就会出现知识障碍。掌握学生知识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3.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分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如果思维能力存在问题,那么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存在思维障碍,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思维清晰,运用思维方式准确,这样才能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了对“学情分析”的准确解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那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风格如何等等。明确这些以后,再结合新课教学要求,分析该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课预期达到的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我通过下列方法来了解、分析学情:

1.观察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一颦一笑我们都能捕捉到。我们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或谈话主动考查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是了解学情最直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比如学生词语默写本上的正确率是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最后说明;阅读学生日记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的由学生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可以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学情分析外,还有教材的解读。只有将学情分析与教材解读融合起来,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我针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做的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

“第一组教材共四篇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教师可以把这四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壮丽山河”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植于对文本的把握、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及目标的准确定位,这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感受。

[参考文献]

[1]唐莉莉.怎样抓好“学情”的前馈和反馈[J].今日科苑,2008(14).

[2]冷霜.“两课”教师眼里的“两课”教情与学情[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04).

第6篇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统一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一个轻松活泼、求知、上进的课堂气氛,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台阶,笔者认为大体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视新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的精神力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的状态。引言可以是情趣性的设问、趣味性的故事、引人入胜的诗歌、设置悬念等并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如中国地理开篇即为《歌唱祖国》的歌词,如“长江”一节的开篇是《长江之歌》的歌词,我们可以师生合唱,放录音带、朗诵歌词等,抒发对祖国、对长江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诱发兴趣。

二、重视教学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优化教学过程,要考虑到学习气氛和教学情景,使学生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设计相应的教学语言。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吟诵诗词、形象比喻、绘声绘色的描述、用手势助说话、用模拟动作作表演等,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并适时适度给予学生启发诱导、点头赞许、热情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如教“中国的铁路”时,让学生当列车播音员,教师做旅客,向他们问讯:到某地沿途经过什么省会城市?与哪几条铁路干线交汇?经过哪些重要的山川、水系?各地有什么旅游特产和旅游资源?同时插入播音员报站的礼貌语言,使学生在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探索中国铁路知识的学习情趣,培养刻意进取的学习动机。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乐学、爱学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并驾驭已掌握的知识,这就需要掌握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在地理课中逐步地具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如何记忆、如何做笔记、读图、析图、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练习、评价学习成果等。学生一旦掌握就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细观察、勤思考、多动口、多动手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如在讲南亚一节时,利用幻灯教学。幻灯片采取复合式,教师先展示南亚政区图,让学生识别该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继而覆盖南亚地形图,让学生辨析、记忆该区的地势和主要地形区分布(在政区图上的位置)。然后覆盖南亚气候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亚的气候特征。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清楚明白,听起来津津有味,不仅记住了该节应记忆的地理知识,而且对结论的由来、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有了深刻了解,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了识图、析图能力。

四、重视学生参与,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现代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以“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作为教学的原则。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以启发诱导方式,使学生能独立探求知识,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敢于向非曲直权威挑战。学习的任务不应仅仅积累知识,而应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了解前人探求和发现的途径,这就需要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从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拓宽知识领域,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了让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应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竞赛、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和气象观测、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地理行为素质。

如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竞争意识引入地理课堂。在初一刚入学的教学阶段,就着手快速查找地图、快速记忆地名、快速读图绘图、快速设疑答问等多种形式的速度训练,可以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在快中求多、多中求精、精中求准、准中求深。在一节课上,要求学生将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地理信息讲给同学们听,比一比谁的信息最多、最新、最有价值。将阅读和交流以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不同的教材内容设立不同的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各种潜能,让学生真正从“苦读型”向“巧读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重视学生差异性,让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提高。根据学生之间生理、心理因素和原有基础的差异,所造成的地理能力发展不同,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

第7篇

一、正确处理环节和细节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教学充满无限的乐趣,也极富有挑战性。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注重“环节”。地理教学中我们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准则,坚持集体备课,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每一节的重点、难点,构建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努力做到尽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拓展”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教学反思中侧重教法、学法的总结,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我们要注重地理教学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初二学生开学之初,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是难点,为此开学第一课,我们安排学生每天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目的不仅是让他们了解各地天气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世界地理”,走进“中国地理”,识记中国各省的轮廓图。让学生观看电视的同时,观察各省的轮廓特点,如黑龙江、云南、广东、山东等省,有的学生说黑龙江像只大鹅,云南像孔雀,广东像大象的鼻子,我们山东做出了最棒的标志,伸出大拇指……在七嘴八舌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接触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如,我校地理教师可以和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学习地理。如学习“青藏高原”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学习“青藏铁路”时,请同学演唱《天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在高,路不再遥远,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还有的同学演唱《长江之歌》《阿里山的姑娘》……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总会唤醒学生的心灵,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领会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在悦耳动听的乐曲中提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大量的影像资料和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为教学增添了光彩。例如,讲到某些国家时,首先让学生直观地看一看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然后把相关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去。实践证明,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堂活动设计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动进行后学生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如不要。如新课的导入,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设下疑问。如果导入的内容学生兴趣不大,产生问题的效果不佳,那么这个活动设置就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得不偿失。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还没有得出结论时,教师便将其打断,终止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结果便成了教师告诉学生结果,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远比教师塞给的要好。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这样便可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日常地理教学中,笔者注重培养小组长的能力,一段时间后,把协调能力强、语言表达水平高的小组长请上讲台,让他们当一回“老师”。教师“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学生在轻松氛围下思维敏捷,回答积极,记忆深刻,真是“学生讲一次,记忆一辈子”。

第8篇

科学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扫描的视点要落实到全班的每一位同学,既要照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学习基础较差,接受知识能力较慢的一部分学生,还要考虑到综合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最终目标,因此,扫描视点必须全班化。

1 扫描视点全班化,立足点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用相同的尺子去衡量学生。特别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老师心中一定要有“宽容”这把尺,勿拔苗助长。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特别是现在普遍是独生子女的时代,教师的尺子要尽可能多一些,弹性要大一些,凡是有进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凡是进步大的学生都是优秀学生,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这样才会赢得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尊重、社会的认可。

2 扫描视点全班化,本质内涵就是课堂参与要全班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参与不仅仅指回答问题,所有积极思考的活动,都是参与。课堂既需要有情绪性的兴奋,更需要有思考性的兴奋。老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想、大胆说的习惯,对于容易走神的学生,要给予各种方式的提醒。我们目光扫视的对象始终是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为了提高科学课堂的参与率,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兴趣小组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给他们以机会来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树立信心。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后进生可设计一些低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给予掌声鼓励,这样日积月累,一句句赞美的语言、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学生更加喜欢科学的课堂,便会更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关注起点――层次化

在一个班级中,由于生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对学习的态度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惑。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起点,通过调查、观察、座谈、访问,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可以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把不同气质的学生分类,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也可以按学习能力进行分类、也可以按兴趣爱好进行分类等等。

在当前不能分快慢班的前提下,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的做法如下。

1 学生主体层次化。一般将学生分为三个组:甲组是学习有困难的,乙组是成绩中等的,丙组是成绩拔尖的。甲、乙、丙人数比例大致依次为1:6:3,但所分的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根据学生的思维程度或理解能力的变化,再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达到甲组逐步解体,乙、丙组不断壮大的目的。

2 课堂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层次后,应以课标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甲组学生完成低级目标,乙组学生完成中级目标,丙组学生完成高级目标。特别是对作业的要求,经常分层次布置,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不至于产生厌学情绪。

3 教学过程层次化。“分层次教学”既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如共性的全班同学都必须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如很多针对尖子生的拓展性、拔高性的内容;还有因人制宜的“特”的步骤,如一些课外小实验、小资料、视窗等内容的处理、分析要因人而异,从而使课堂教学分类推进,逐步提高。

4 教学检测层次化。每一次阶段性的教学检测都设计多套不同层次的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检测要求,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班级环境中,这样可以适度满足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上进心。

通过层次化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且使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真所谓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得了,从而使较多的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接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突出重点――简明化

1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简洁明了。必须理清教材的头绪,牢牢抓住科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中心内容,正确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设计好突出重点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够化多为少,纲举目张,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2 教师的新课教学要简明扼要。“围绕主心,抓住主线”,根据教学重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地整合、合理变动教材的顺序,发掘教材中内含的知识线索,使得教材内容能够更加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讲课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使知识序、教学序和谐统一。

3 教师的策略运用要简单明了。教师围绕重点,补充能够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相关内容,把重点细化、简化,使教学过程更为具体、深入、明确。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和教学时可适当精简,概而述之,以突出新教材以点带面的编写意图和广而博之、博而浅之的学习要求。

4 教师的板书形式要简约。教学所要呈现的板书形式要简约,特别是教学知识点,知识块,知识网络的呈现形式要简约,教师要给学生最精炼、最精华的内容。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绝大多数都体现在板书上,教师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图解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过程分析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视觉信号(学生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因此,形式简约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简约的板书是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它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它虽是微型教案,却展现一个宏观世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板书设计,如:提纲式、辐射式、表格式、对比式、图示式等。

四、突破难点――多样化

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一些习题所构建的模型、变化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有的比较抽象、有的机理复杂、有的纵横交错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授时要把握和瞄准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予以各个击破。如何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和树立信心的关键,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以下一些做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1 归纳法。对于一些概念和原理,可以从其含义、关

键、内容、原则、基础、依据、目的、方式等各个方面来讲解知识,从中得出综合结论或归纳出相应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此知识有完整的理解。例如:对物态变化的学习,最终可归纳成一个三角图(如图1):

2 对比法。对于相似、相近、易混知识点可以采用列表对比法,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对于一个独立的观点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说明,使学生明辨是非,加深理解。也可以视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或由教师直接给出表,或让学生填表,或由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自行补空。

例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可由教师直接给出表:

再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可采用列表对比法,让学生填表:

3 延伸、递进法。有些知识点,如果单就其本身来说明,很难解释清楚,学生也不一定领悟,这时可以从前后知识与它的联系人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环环紧扣的、层层递进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讲解。

例如:如图2,当滑动变阻器向左移动时,试分析各灯亮度变化情况。

这种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延伸原有知识,层层递进,将教师“教路”与学生“学路”扭成一股绳的做法,形式简约,事半功倍。

4 目标导学法。对于容易理解但知识点比较多的课题,可以先显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加强识记、理解,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或练习进行反馈,这样会取得较好效果。

5 讨论法。对于一些学生已有初步了解但又认识不清甚或存在错误认识或误区的知识点,可以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学生的认识,提高辨析和选择能力。例如:轮船从内河驶向大海,问浮力如何变化?同一密度计分别测水、盐水、酒精的密度时,浮力如何变化等等。

6 角度互换法。对于一些涉及各种人物或社会生活许多方面的法律和心理知识,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分析问题,加深认识。

例如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各组成分的分析;太阳系行星的教学;大气层的分层结构等都可分别让学生来扮演,并作自我介绍;这样通过娱乐的方式,可使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知识变为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又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是枯燥的数字,识记量很大,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出现分化现象。为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此部分知识,可把元素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教给学生,这样便于记忆,不易遗忘,并且在学生中开展书写化学式的竞赛,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化学式。对学困生采取分几次小条补测的方法,直到熟练掌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打好基础。再如在讲CO2性质一节的引言时,讲“屠狗洞的故事”,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然后让学生上台口述,假如你是CO2,你将如何作自我介绍?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听课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愉快、有趣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7 图表图示法。对于结构复杂,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列成图表进行展示,化繁为简,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对于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则可用图示法,同样可以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深奥知识浅显化。

例如:在讲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时,可采用图表(如图3)法。

8 环境导学法。对于一些与学生有密切联系或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焦点,采用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社会模拟、演讲,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如:学习《地震》时,联系汶川大地震,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模拟地震,让学生逃生等。

讲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时,可让学生去采集身边的一些污染图片、视频、案例,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

9 情境教学法。一些涉及到思想、心理教育的知识点,可以用音乐、朗诵、录音、录像、学生表演等辅助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其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例如:学习动能和势能这节,以《长江之歌》引入;讲《运动与静止》时,以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入;学习《月相》这节,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新课引入,可以增强感染力、表现力等。

10 实验法。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课利用得好,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巨大热情,培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良好学习品质。

每当学生在某一实验中取得成功时,他的表情可以代表他此时的心情,就好像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一样兴奋。通过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验,边思考,既有听的,又有看的,还可以亲自动手,他们既能认真地去实验,又能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实验中直观性强的教具的使用可使课堂变得丰富,使学生的学习不会枯燥。而且使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即使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直观教具理解教学内容,这样可使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在学习叶脉书签的制作时,我和同学们制作了多张非常美观的叶脉书签,上课时,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的作品,那种兴奋的表情不言而喻。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把同学们课前制作的五花八门的生态瓶搬上讲台,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科学》中的有些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他们比较难于理解。这时运用适当的学生实验,对突破思维的难点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月相的成因”的教学中,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缺陷,在“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时形成了不同的月相”学生非常难以理解。我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一方面要求学生用排球或乒乓球做实验,模拟“三球”运动关系,从而形象地得出月相的形成及变化特点,这一来大部分学生就能理解了。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要多样化,只要我们依据不同的教学难点、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都可以化难为易。作为教师只有采取适当的策略,才能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习科学学科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五、显示亮点――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独特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合理引导学生的兴趣、特长、才能,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

1 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学

要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是“差生”,也会有“英雄有用武之地”。

2 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个性独特性的要求,如上所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个性化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有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表扬,有的学生批评可能会更好些,有的学生可能喜欢跟老师交朋友等等。

3 个性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相互排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性质、水平必然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个性化教学不是畸形教学,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

4 个性化教学强调良好个性的培养。人是个性化存在物,个性化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学生的不良个性的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良好个性的培养并非是要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单独地、专门地组织教育活动,而是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发展积极的个性。

尤其是科学课教学,需要重视个性化的特色,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等等。

六、联系热点――现实化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分析和解决新情境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适应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要求。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污染、能源等全球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原理,从理论上大胆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办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生态成因和危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要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如纳米技术及应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通讯技术、高温超导体等新材料、绿色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克隆技术及应用、基因工程、DNA芯片技术、生物材料、超级杂交水稻、生命起源等,突出理化生等科学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入适量的最新科技知识,或通过选修课、开设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创设发挥学生思维潜能和进行理论探讨的可贵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组合已有知识,接受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STSE的全面渗透和结合,这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学的需要。

总之,只要我们眼中有生,心中有法,针对实际,恰当把握教学的点化策略,我们的教学就会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新课标新实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