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0 15:23: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育论文

第1篇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1.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國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1.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

2.应以学生原有的兴趣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习的

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产物。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这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素质来讲,学生只有把外部的要求、物质或物质化的内容内化成为内部的知觉、表象、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概念等,才能自觉地、自动地、自主地完成相应的活动。能动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从其内在需要出发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挖掘和发挥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而主动发展,成为一个接受素质教育的成功者。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语文,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追求知识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上产生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语文教学要注重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授课内容,掌握它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表情,读出抑扬顿挫的情调,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要转化为书面语言,就要动笔。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匆匆》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仿写,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当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读熟后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他们明白了时间来去匆匆,故要珍惜时间,利用好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4.培养学生思维

第2篇

毕业论文致谢一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陆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女儿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三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3篇

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中职语文课程而言,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有的人文特色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上表现:

(一)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作文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学是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工具。中职语文教学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全面施展,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激发。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使语文这门学科的审美性和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中职学生大多接触到的学科都是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科大多是对技术的指导,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显得枯燥而乏味。通过语文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在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堂压力,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朝着正常的心理方向进行发展和延伸。

(三)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语文学科中包含着很多的人文主义色彩,这可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延伸。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相比于一般的高中院校学生而言普遍偏低,这也造成了他们在生活中更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对他们进行语文素质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自信,促进心智的发展和完善,使他们更容易从生活中的低谷中走出来。

二、应用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上,与一般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更偏重于学术性不同,中职的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应用价值。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需要突出一定的实用价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高中文化的程度,同时还需要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是技术工人或是一些初、中级的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能够突出它的实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这些能力:

(一)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这主要包括日常的应用文和学生日后就业的岗位专业文书。在培养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侧重文章的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中心明确、格式正确等。此外,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写作速度,使学生掌握对文书进行修改的有效方法。应用文可以涉及到很多个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的锻炼:对于机电、化工、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对说明书、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对于财经、管理、市场营销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合同书、文字广告、工作计划、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应用文的写作应该保证实用性和文字的流畅和通顺,这对于学生日后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活动,提供给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就非常少,因此在中职的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中职语文的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清晰的表述,用词需要得体,做到言之有物、表达清楚和态度大方等,这对于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更好地符合职业要求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阅读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依据产品说明书来正确地操作设备、更好地领会上级领导精神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生活特色

第4篇

顾黄初刚参加工作,在中学一线教语文课的同时,就开始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目的进行自觉地研究。1959年,全国围绕语文教育领域“文”和“道”的关系展开一次大讨论,讨论才开始三周,当了三年语文教师、年仅26岁的顾黄初即在《文汇报》发表《“目的”与“手段”》一文参与讨论。文中认为: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文学因素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使学生掌握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学会“文”(包括理解和运用)和学通“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两者不可偏废。这一观点,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顾先生写了多篇文章专门阐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如《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一文中继承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观点,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还有人文性、基础性、技能性等性质。他1996年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总结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看法:“一.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二.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三.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第一句话“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最终目的;同时也论述了语文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人们应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里面承载的文化来提高素质。第二句话“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则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教语文,首先要懂得生活中人们怎么使用语文,还要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去学习语文,同时语文课的内容也应多联系生活。第三句话“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汉语文母语的特点,体现民族风格,但同时应重视科学化,如重视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几句话非常凝练的总结了他对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顾先生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历,他在从事教学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他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作的研究。宏观方面,如《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一文对80年代以来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上的若干探索进行总结和梳理,归纳出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语文教学任务的多元结构及其核心、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列序、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有效性、语文教材体系的更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时期语文教改的一些新探索,并了解探索的过程及走势。顾先生更多关注对语文教学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语文教学中各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教学方面,他从词汇教学研究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等;写作教学方面,他从造句训练研究到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的教学序列和教学方法等和到作文的全程训练,以及构思训练课、起草训练课和修改训练课三种课型。顾先生的这些研究往往会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中渗透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获的心得,确为真知灼见,到今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

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改革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他晚年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2006年,顾先生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总结并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可以称之为“三生观”,这是他晚年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具体为:

1.语文教育生命观。顾先生认为,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而人的交流、思维和感悟都以语文为媒介和工具,所以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对于人来讲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他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这说明语文课教学生学习语言,但同时又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神圣的使命。语文不仅教学生学语言知识、教学生学习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听、说、读、写,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语文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流,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由顾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必须要让学生做充分的交流。语文课要在学生的语言交流上下功夫,这包括口头语(听说)和书面语(读写)的交流。

2.语文教育的生活观。顾先生说:“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他又说:“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语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特点,就是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内容统一且不可分割,这实际上也道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道理。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统一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合一,同时,从语言服务生活这一点来看,两者也是统一的。顾先生认为学语文就必须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必须坚持“大语文教学”。学生需要以语文课堂学习为轴心,利用好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众多场合———各科学习生活、学校课余生活、校外组织生活、家庭日常生活———来学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生活,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才可以不断获取源头活水。

第5篇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不少学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从十年前一周四节,压缩至今天的一周三节甚至二节,总课时减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实际不足两年的教学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的教学打下基础,这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应对策略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庞维国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由此可见,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它必定是学生主动参与,外化和内化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理论强的课程兴趣往往不大,长期以来,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埋头笔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文学史到作品选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高专的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组织过程当中,拉近古代文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中“想学”的环节。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由于时间久远,文字障碍多、识记信息量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难较多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帮助学生正视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带学生走进《诗经》的时代,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周代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二是让《诗经》走进我们的时代。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学习入手,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共同体会爱情追寻过程中的甜蜜与苦闷。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抛开文字的障碍,古代文学中这些经典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很近。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典作品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是让学生们头痛不已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强迫性的记忆往往会让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经典作品的诵读音频,亦可将同学们中优秀的诵读上传至网络,在闲散时间,利用电脑、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反复聆听,并可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学习的热情,达到熟记的目的,同时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

2.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优于听觉。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共识。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运用多媒体,一是可以补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板书时间,缓解课时压力;二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讲授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例如,在讲庄子寓言时,可以将寓言做成动画、漫画;讲唐代文学时,展示唐代的版图、壁画、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进与发达;在讲授《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的时候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多样的文化情趣。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打造“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搜集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如名家名作诵读、《百家讲坛》、爱课程网站中古代文学相关讲座,建立网络课堂,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学习延伸的课外。

2.3“散点透视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课时不断压缩,很多篇幅较长作品没有时间仔细研读,只能进行片断解读,点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精华内容,成了每一位高专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散点透视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定点定位,以点带面”。定点定位,指教着确定所讲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历时发展和共时结构中的位置,并能根据这位置来确定讲授的重点难点,“点”和“位”的选择,都必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性的。通过对“点”、“位”的讲授,带起了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类人物的思考与发现。例如在《诗经》中通过选讲《卫风•氓》,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社会女性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受迫害与不自主,并使之对《诗经》、汉乐府中的弃妇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加以讲授,既要联系到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内容、风格、手法的纵向的因袭沿革、推陈出新。这样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辨析异同、把握规律、挖掘深隐、体味好处。

2.4“模拟课堂,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

第6篇

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性视野中研究大学语文,是认识其本质的需要,大学语文与其他阶段语文教育不同,在强调基础内容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延续。人文方面,大学语文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应在中小语文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针对各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等。大学对人文要求更高,内容也相对较丰富,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需要避免重复中学内容,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且能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人文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重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语文技能的培训,大学语文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上提高,否则大学生会出现大学语文已经学过,不需要重复学习的理解误区。专业不同也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医专业强调对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学习。要针对专业的需要,改变语文教育的侧重点,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就会失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仅代表阶段性结束。因此,从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提高,例如: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母语发展。

2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针对衔接性视野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其思维的变化。首先,深入探索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为大学语文教育确定目标。其次,在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时,需要区别大学与中小学阶段的特点,寻求独特性。这种大学语文思维能够将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连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并参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大学语文学科体系。第一,要确定各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传承文化方面,确定各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研究分析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区别。如:语文与国学的区别等,以此来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第二,从教学各个环节入手研究各阶段语文教育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案例分析,寻找规律,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对语文的理解会呈现递进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教学手段要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教材内容也要逐渐深入。第三,由于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特点不同,对文章的选段要注意,同样一部著作,对大、中、小阶段的选段要区分开,著作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想要传达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3结论

第7篇

(一)五年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成了现实社会中欺骗学生的真实的谎言。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离开老师全天候督导的初中生活,升入五年制高职学校以后,无所适从,不会学习,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外不阅读,汉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应用不规范,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都不能正常地使用,诸如此类情况较为普遍。第三,学生来源主要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升高中没有太大希望的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他们选择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他们来这里学习也属于无奈之举,情非得已。五年制教育对象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分数低、能力弱、品行差、沟通难、没理想、不上进。

(二)三年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第一,学生的分数多数是在本科线下,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第二,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结果方面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外省市,普通话不标准,方音比较重,个别同学与之沟通起来很困难。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较低。第五,写作能力较差。对于请假条、通知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写作上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错别字和病句很多而且字迹潦草。

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抓好专业建设

伊春职业学院本着抓好专业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针,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前提下,采取了突出两大特色,培养四种能力等措施。其目的就是为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

1.教学内容重组

现行的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停滞不前。由于各高职学校过分重视专业建设,文化基础课建设相对滞后。语文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课的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来就不是很高。这种没有特色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只能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实施越来越难。根据以上对现有现状的分析,我们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按需设课,遵守“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专业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适当填补相关拓展知识,如增加简笔画和书法课(三笔字)以及其他技能课(如,教法课)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其次,我们尽量安排年龄大,经验丰富的教师去承担此类课程,让学生学出兴趣,学出精彩。再次,要求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去组织、督促、检查学生,监督他们去完成作业和练习。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选择,编写适合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

2.改进教学方法

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再是当年为高考刻苦读书、有升学压力和自发学习动力的高中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心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几年来,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改变了原来一味讲授和单一练习的陈旧教学模式,开发采用了口语交际法、任务实训法、讲授法、串讲法、实践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工作中的合作与交流。专题讲座以点带面,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或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世界观。语言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时常设计一些热点文化现象作为研究性课题,采用分组式、辩论式,着重设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可操作性。

3.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浅出,要善于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艺术语言“沉淀着体验者强烈的审美意识,也常常凝缩着体验者浓烈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教师要掌握艺术语言,讲授时,声音应抑扬顿挫,不要用单一的语调给学生“催眠”,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鼓励,少批评,不轻视学生的存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无论对错与否,甚至是在些偏激或是敷衍的,都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耐心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突况,时刻本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一切问题。要努力开拓创新,大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综合性,注重专业的实践性,做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

4.拓展学生能力

(1)突出两大特色:即“一专多能”,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体系;突出“专业+专项+多证书”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三级秘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针对语文教育学生识字量少、普通话程度低等情况,伊春职业学院开展了每日粉笔字和晨读训练活动。粉笔字从2500个常用汉字写起;普通话训练从《普通话测试指南》中的朗读材料开始。系内专门安排教师每天组织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坚持粉笔字书写和晨读训练。目前这些活动已初见成效。(2)培养四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语文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不能按照传统的专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按照中专或本科模式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问题,学院利用每周四教学研讨会,分专题开展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培训,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着重强调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比如,要求学生做好的项目,教师自己要具备做好的能力;要求学生说好,教师就要具备说好的本领,这样才能让学生佩服,才能给学生示范。

5.延伸教学实践

第8篇

(一)转变观念,培养全面人文精神人才

对于人文精神的追寻与传递,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和因素。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人才。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以及人文熏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拥有知识而没有才华和思想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语文这门形象化、感性化的学科可以体现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学生的精神潜质,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及价值观。例如,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要弘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学生必然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并且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尊重个性,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将自己视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多与学生交流与接触,增添一些民主的氛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自由发展;对于学生一些个性的想法和意见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尽量发现其中的优点和闪光点,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目前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也应明白“人”是课堂的主体,切不可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变成一种累赘。

(三)扩展视野,通过阅读体会人文精神

文学就像一片肥沃美丽的土地,等待大家去发现和欣赏,中外文学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佳作。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在阅读中享受人文的美的熏陶。例如,我国古代有“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唱,也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文学把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包含许多民族精神和情感。课外佳作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获得灵魂的陶冶和精神的砥砺。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进行一些美文阅读,通过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灵。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神阅读。学生只有在精神上走进文章才能够算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与作者产生思想的交流,才能辨别善恶和美丑,用正直善良的心来对待世界和生活,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语文教育中真正接受到一些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营造环境,通过课堂质疑体会人文精神

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上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用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询问学生的意见,善于接纳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了问题,说明他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学生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样的状况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疑问:古代女子都是要裹脚的,那么就不会发现吗?女人是没有喉结的,不会被看出来吗?这样新奇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带领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方对话。

二、总结

第9篇

文学作品变成教科书上的文本,就在课堂上变得狭隘而僵化,因为我们的教师人为地附加了一些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的东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割断了学生再创造的途径。在整齐划一的标准下,作家作品被曲解,师生的教与学脱离了真实的状态,语文教育的“有效”和“有魂”无从落实。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回归人文本义,让作者回归人性本真,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不能走上不可知论的极端。“填鸭式”的灌输方式,“题海战”的训练方法,让以“吟悟”为特征的语文教育扭曲为以应试为目的技术训练。成尚荣认为这“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漠视,是对学生学习机会、学习权利的剥夺”。相反,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从“满堂灌”又演变为“满堂问”,表面热闹的语文课堂,内里却是空洞无效,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漠视和剥夺。其实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一对组合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两面,而是共生共存的有机统一体,学生自主性的确立、发展和发挥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支撑。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简单等同于教师对教学的放任。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当作拥有主体性的人,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由来已久。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的行为定势,教材、教参的引导设定,都是这种现象的有力支撑。但是,随着考试题型的指挥,语文教育又偏向于对语言形式的解剖,专注于语言层面的技术操作,把语文课变成了知识传授课、技术演练课,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认清语文教育的本质,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把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放在一个核心的地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灵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如此,我们就不会被名目繁多的教学技法所左右,就可以做一个自觉而清醒的语文教育实践者。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的东西。理解文本,我们离不开内容,赏析文本,同样也离不开形式,两者都应该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不可或缺的方面。具体分析时,不必拘泥于两者的主次关系,而要针对现实的文本来界定。从形式入手,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在做的工作。此外,,理解了内容之后,再去赏析文本的形式(语言、修辞、布局等),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感悟作品的审美情趣,不断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也应该是语文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

对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象的责难由来已久,这恐怕跟语文教育者的行为定势不无关联。但更为可怕的应是思维定势,在长期的浸染下,在统一“先见”的灌输下,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是“师”而是“匠”,生疏了对美的感悟,疏远了“精神培植”“精神教育”,习惯了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语文教师缺少了审美解读的能力,增长了强烈的功利意识,醉心于技术操作,语文教师成了解牛的庖丁,而不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参与者。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