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30: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及应用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目前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很多课程只是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各案例之间不存在关联,没有按实际项目规划案例群;项目开发和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以及“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特点,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设计
2.1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课程群,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级课题子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研究》基础上,以科研带动专业建设,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针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设计出科学的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目标,再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分析,完成课程设置,实现课程目标主动对接岗位群工作过程和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目标,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
2.2课程设计模块化原则
确定出核心课程后,按照教育学相关理论从纵向上对课程之间的先后、主次等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下,以项目开发为主线,横向上确定课程之间的平行与整合关系,最终形成了”层次推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从事目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出发,将每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解,提炼出若干任务(知识点和技能单元),围绕生产流程或工作流程,将传统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最终按照岗位群要求,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
3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引导,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完善学习领域岗位课程群设计,修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将知识划分转向工作项目任务划分,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361”实践教学模式,编写高职计算机类项目任务案例系列教材,并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践行教师“双师”、学生“双证”制度,以赛促学,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动手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职业竞争力。
3.1编写高职特色“项目任务驱动”系列教材,强化能力培养主线
在多年来充分研究高职计算机相关岗位能力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实践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基于多年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整理历年课程讲稿,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时间呕心沥血编写《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突破传统教材、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教材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课改理念,其编著思路、任务样本均位于同行前列。提出并实现了计算机类课程“项目的模块化分解、目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学材式教学资源整合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练、做四位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于2010年荣获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3.2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1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与操作要求,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教学内容。
3.2.2课程实施通过实际任务驱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实际任务引领,并以任务驱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任务中涵盖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介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取得明确的成果作品,让自主获取新的成果成为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
3.2.3创建“36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创建“361”式教学模式(三段、六步、一综合开放案例)“三段一体”的学习过程:教学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形成了由浅入深、案例有小到大、逐步提高的过程。“六步法”课程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全部在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教、学、练、做”完全融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总任务的导入>逐个完成由模仿型总任务切分而成的子任务,与此同步逐步完成开放型任务>最后完成两个总任务(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辅以课余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锻炼与提高。每个情境由提出任务>任务分析>确定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在任务实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与指导>完成任务后的评价及拓展训练等环节构成。一综合开放案例:在课程末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模仿制作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开发制作开放性综合案例。
3.2.4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相结合。
3.3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有效控制教学质量
改革本课程的课程成绩考评,采取“基于过程控制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将课程教学及考核分为平时、阶段和综合3部分。同时采用“阶段循环考试法”,也就是学生进行考核后,如学生对本人完成任务情况不满意允许进一步完善,可以重新考核的“阶段循环考试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3.4引项目入校园,完善实训实践教学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加强实训室建设,开放实训平台,以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实现岗位与课程相对接,引进项目进入到实际教学中,建立项目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5以赛促学,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课程优势,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将职业技能赛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风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自治区高职技能大赛等奖项10余项。
3.6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适应高职教学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既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还要灵活的设置教学教法,对老师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标准,要求教师走入企业走入实践,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技师与教师双师型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合高职的教学工作。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加强教师团队、兼职教师资源库、教学名师、专业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五项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教研室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以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引进、聘请相结合,校企互通,共同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让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师100%具有“双证书”,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驾驭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荣获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教案评比等各类奖项21项。
4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工作思考与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在协作网即将正式成立和全国第三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协作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系统地对我们以及一切关心和爱护协作网的朋友们共同倾注了大量激情、精力和时间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是十分有意义的。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协作网如何运作,专业软件向何处去,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去推动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网员都应该认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探索协作网的定位的同时,更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协作网的任务、宗旨和目标,此文旨在阐明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始料不及,Internet的辉煌令世人惊叹不已。有史以来,从来就没有一种技术能象计算机技术这样日新月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今天的Internet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社会概念新颖的服务意识,获取信息同时又提供信息的互助观念,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业界思想,自由软件公开源程序代码的业界潮流,敢于挣脱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计算机业界和Internet所独有的,也是计算机和Internet改变世界的精髓。我们认为,协作网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学术交流组织,它不同于其它学术团体,而是融入了信息社会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顺应信息社会的世界潮流,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
1过去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利水电系统内各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处室,以此来开展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时至今日,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处室相继解散,总院也没有再保留计算机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的那套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路和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否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习惯做法是采用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即投入一部分经费,进行一些专业软件的开发。这种管理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与现实不相适应,其原因就是对“软件”这一计算机应用的核心部件不理解,或者说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软件就象一个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系统分析阶段、开发阶段、应用与推广阶段和维护与完善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小一部分,而后两个阶段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只关心软件的出生,不关心软件的成长,致使一些软件开发出来,由于得不到发展而夭折;二是计算机应用工作独立于各专业处,造成开发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推广应用。这些恐怕就是专业软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所在。
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开发和使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这种应用软件不同于其他科技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的重视,单位的财力,计算机支撑软件平台的选择,使用人员的素质等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内容决不是仅仅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又要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带来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现行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所以要进行广泛探讨,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2协作网的由来
工程地质勘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行业中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1995年初,我们开始尝试由专业处自己来抓这项工作(早在7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我们对水利水电各勘测单位的软件开况及开发人员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几个勘测单位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勘测专业由于交流甚少,应用软件大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状况,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因此打破各单位之间的封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学术大会上,我们首次提出了成立协作网的倡议,希望通过协作网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互相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开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份,我们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勘测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大家充分讨论了协作网对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和专业应用软件发展的意义,一致拥护组建协作网。1996年初,协作网筹建组正式成立,开始了我们这三年多来的筹建工作。
3协作网的管理意义和实际效果
协作网运作实际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意义。我们所说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行业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协作网具体运作的方式,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协作网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供使用,我们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搜集外系统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成果,把它引入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并把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勘测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进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网刊的出版,来团结全体网员,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网刊既是网员们交流的场所,又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舆论宣传的工具。借鉴计算机业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几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本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思路,通过与网员的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们的主要观点包括:
(1)抓标准软件、基础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开发层次比较高,应用、维护、拓展都比较好的标准软件和基础软件,才能使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有序、高速发展,这个道理就象盖高楼大厦必须要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2)对软件不搞鉴定。计算机业界早就不再进行所谓的软件鉴定。因为软件开发出来,自身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测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而我们行业的软件起步较晚,需完善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应用,由用户来发现问题和进行评价,形式上的鉴定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积极倡导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交流促发展,大力倡导自由软件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当今计算机界对自由软件Linux的推崇,正说明自由软件在计算机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自由软件精神对专业软件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协作网是一个自愿联合组织,她所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的精神。工业社会强调的是竞争,最终导致分裂和封闭;而信息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与互助,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现在,网络上的交流完全不分国界,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生活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求医、求学、求助、求职…,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互助的愿望借助网络这一桥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实现了人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协作网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包括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部门领导、大学教授以及软件开发商等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助互补,这也是通过协作网进行管理的意义。
(5)在运作机制上,采取自愿入网的原则,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因为没有大量的经费作后盾,我们必须靠优质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赢得网员们的支持。协作网是为了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网员并不局限于本系统的单位和个人,这也体现了协作网的开放意识。
(6)在Internet上建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页,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自由快捷,软件交流更为方便灵活。主页吸引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拓展了交流范围,并起到了宣传作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协作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确立了在全国工程地质界的位置,为水利水电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不论是工程地质界的老前辈,还是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都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对专业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交流的结果同时带动了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一些软件开发较好的单位通过协作网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赢得了更多的用户,从而带动了软件的完善与推广工作;许多过去计算机应用工作比较落后的勘测院通过引进软件、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交流经验,交流自由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些勘测部门的领导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教授们也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刊中的一些介绍软件使用经验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单位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信息的作用是威力无穷的,这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用多少钱也无法办到的.而我们抓住了信息这一环节,真正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模式,使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协作网的另一实际效果还在于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她的凝聚力表现在将过去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人才的创造热情有了发挥的空间。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封闭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开始走出个人的圈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网员们的支持、理解和热情,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协作网的工作效果为我们展示出现代管理的深层次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的一大课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所谓管理多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只有“管”,而没有“理”。而在计划体制逐步削弱的今天,管理部门逐渐丧失了人财物支配权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进行行业管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管理对事物的发展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固有的旧观念不思进取,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时期,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服务将是新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协作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新的理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协作网的发展前景
由于传统记账方式的自身特点,导致了企业会计的做账方式比较耗时耗力。尤其是一起结束之后的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需要多人进行手工编制,这样的方式是相对比较低效,而且比较容易出现错误。会计财务软件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很多的财务编制不需要手工进行操作,以前多人才能够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具有会计电算化专业素养的财务人员就可以高效的完成。软件工程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现在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很多财务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会计资格,文化程度也不高,没有受到过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这样就导致了虽然企业有能力建设计算机应用体系,但是却没有有能力使用这样体系的财务人员。高素质人才的确实也成为了企业财务领域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在建设相应的计算机应用体系的同时,要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能够做到软件工程能够得到应用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人员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软件工程应用体系的作用,真正减少了传统会计记账的重复式劳动,减少了人力成本。软件工程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将会计人员从平时的传统记账中解放出来,让财务人员更多的关注到更深层的信息,从信息的背后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
二、软件工程使会计时效性提高
软件工程在企业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集合了多种现代手段于一身的会计运算体系,结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管理的知识于一体。众所周知,会计工作在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只有准确掌握了会计工作提供的数据信息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决策,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会计电算化就能够使会计工作又更好的时效性。软件工程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的提升,很多曾经需要在记账凭证上表示的会计数字,都表现在了计算机应用体系中的代码和数据信息上。曾经传统的记账方式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非常大,难免常出现数据上的误差,而且在核对时也不容易发现误差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但是现在由于软件工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计的数据和信息都变成了简单的输入命令,繁复的工作和曾经的劳动强度已经不再存在,大大增强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可以记录操作痕迹,可以加强内部控制、政府监管
由于企业的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和目标的差别,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记账方式容易导致组织内部的舞弊行为,会计信息的虚假不容易被发现查处。当建立了有效的计算机体系,将会计电算化之后,会计人员的操作手段能够变得透明化、公开化,任何有疑似舞弊的操作痕迹都能够被及时发现和监控。所以大大减少了会计信息造假的几率。企业的会计都采用了电算化的方式,这也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政府在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阅时,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资料和数据,并且在分析和处理数据时能够更为会计方便。但是这对监管机构也同样是一种挑战。因为由于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有的企业还是自身开发的内部软件,所以很多格式上的不同,导致监管机构需要灵活运用,也需要监管人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结语
资金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相分离的产物。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资金占用费和资金筹集费两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用资成本。一般来说,资金占用费在借人资金的筹措上表现为利息;在自有资金的筹措上表现为股息或期望的投资报酬。
一、资金成本实际上是一种预测成本
计算资金成本的目的在于,通过成本大小的比较来规划筹资方案,从而为将要实施的投资方案提供资金。因此,规划方案在前,实施方案在后。作为规划筹资方案的一种有效手段,计算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其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因此,资金成本计算是规划筹资方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计算结果即为预测数。如借款成本预测不是基于现行银行借款的利率成本,而是基于筹资方案实施时的资金可得住、利率走向及利率期限结构等因素的预测。又如对债券筹资,它不以债券现时的贴面成本而定,而是视公司债务未来到期时,收益率与能否偿还本金的风险大小等主要因素的预测结果而定。再如对于股票筹资成本,它着眼于投资者希望付出多大的成本(股票发行价)以及对于股票未来收益的期望值是否得到满足等因素而定。
作为预测成本,应该有一定的预测基础:(1)它可借助于历史数据为参照来完成;(2)有些变量可以借助宏观经济分析来预测,如利率走势、利率的期限结构预期等;(3)有些变量是可借助于其它媒体来取得,如股票风险系数大小等;(4)有些变量相对稳定,如税率等。
二、资金成本与资金时间价值的关系
作为让渡资金的使用权而向企业索取成本,从出让人看属于投资收益,与资金时间价值有关。作为利润再分配的基本形态,资金成本是一种投资收益;而时间价值是指不考虑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或报酬率。从量上看,资金成本作为投资收益要考虑投资报酬因素,而时间价值则无须考虑。当资金所有者出让资金,其投资风险与市场平均风险一致时,资金成本即为时间价值;而当所有者出让资金,其投资风险与市场平均风险有偏差时,则其资金成本应为平均收益率加上投资风险报酬率。
三、资金成本的分类
1.按具体项目和内容,可分为具体筹资项目的资金成本和综合资金成本。项目筹资成本可细划为借款成本、债券筹资成本、股票筹资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这些成本是指为具体的投资项目而支付的代价。因此,主要用于项目投资效率的分析与决策;而综合资金成本则是对上述各项具体成本,按比重加权来计算的成本,是针对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综合成本而言的。因此,综合成本很难作为具体投资效益的决策依据,而只是企业总体效益的分析依据。
2.按计算过程及时点看,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筹资前的企业现有资金实际账面成本。其计算的意义在于:为将要发生或预测的成本与已发生的付现成本进行比较,以判断其效益好坏。(2)筹资时的项目预测成本和综合预测成本。由于它是在原有基础上,追增筹资而确定的成本,亦称“边际资金成本”。它主要用于为新增项目投资的效益优选提供依据。边际资金成本是成本计算的重点,有关资金成本的计算,大都是针对边际或增量成本确定而言的。(3)筹资后的账面成本。它是筹资后,就原有规模筹资和新增筹资部分综合计算而确定的成本。
四、资金成本计算的对象
一般认为,资金成本计算只涉及长期资金项目,而不考虑短期资金来源项目,其主要理由是短期资金将在一年内偿还。这种看法有失公允。长期资金肯定必须考虑其成本,而是否考虑短期资金成本,应具体看短期资金用途而定:如这些资金被用于非但定性资产占用,则不予考虑;如这些资金被用于恒定性的流动资产,则应予考虑。“恒定”与“非恒定”两者的差别在于:恒定性资产占用要由恒定性借款方式(如周转借款)来满足;而非恒定性资产占用主要由免费的应付账款、定额负债(又称视同自有资金)来满足。因此,不是所有的短期资金都不计成本,也不是所有短期资金项目都要计算成本。需要计算成本的短期资金应是流动资金减去免费短期资金的差额部分,也就是恒定性资产占用部分。资金成本计算对象的另一个问题是,当资金能带来剩余价值时就成为资本。一般来说,对权益资本成本有不同的观点。经济利润中的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总和;而会计利润中的成本只指显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明显的、外在的,须要实际支付的成本或费用。隐性成本则是隐含的、不涉及真实的市场交易的成本或费用,它不引起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由于权益资本成本是隐性成本,会计上将
隐性成本作为沉没成本,而经济上却认为隐性成本不是沉没成本而应该是利润扣除要素,从而造成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差别。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的实际权利已由企业法人执行;投资者即股东拥有的只是收受股利和分配清算资产的权利。因此,企业与股东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主体以企业及企业利益为中心。权益资本对企业主体而言与债务资本一样都是外部资本,都要计算资本成本并从利润中扣除。
五、资金成本的计算与应用
1.资金成本有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两种。资金总成本是指为筹措并占用一定数量资金而付出的全部代价,用绝对数来表示;资金的单位成本是指筹措和占用资金所负担的成本同筹集资金数额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2.分析企业资金来源的经济性。资金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决策筹资方式的依据。
(l)银行贷款资金成本。通常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贷款资金成本,R为贷款名义利率,N为一年内支付利息次数,Y为所得税率。
(2)债券资金成本=债券到期收益率×(1一所得税率)
3.分析每百元资金成本的盈利能力,反映和对比资金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1.1技术研发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现在要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人员的储备问题,我国现阶段在人员方面面临的问题不是人数不够而是现在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发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素质的任务,而随着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从事计算方面的人数的出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因为人数的增加,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再加上许多老板为了减少公司的预算,这就让许多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了公司的应用技术研发系统,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往往会耽误应用技术的开发进程,因为这些刚毕业的本科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会在某些地方出现因为工作经验或专业素质原因影响到了创新的进行,还有就是现在许多技术人员为了追求数量或者是为了提前完成任务,而忽视了质量的追求,这种现象也会引起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立刻的注意。
1.2各高校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加入到教学大纲中。但是,我国相较于西方的先进国家,计算机的相关行业起步较晚,该项专业在高校的教授模式、方案还不够成熟,使得很多地区都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轻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即使一些区域把实践课列入到专业课程中,没有做到综合性的实训,再加上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滞后,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点,这些都导致了各高校培养的同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够一展所长。
1.3计算机应用技术尚未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没有很好的普及是其应用发展中又一重要问题。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迅速,因而只有年轻群体能够接触、精通这一技术,而一些年长的人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利用计算机,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在应用方面出现了人性化服务的弊端。除此之外,还有地区的影响。计算机作为新兴的科技产物在城市中比较常见,而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很难接触到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能在全国普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发展。
2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方法
2.1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可以跟一些名校进行合作,把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引入到公司中来,去帮助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以及帮助开发更高质量的应用技术,然后就是要培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会,对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派员工去国外一些知名的高等学府或一些知名的企业去进行深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员工的潜力,还可以请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家来进行一些讲座,来培养员工的素质。只有有了好的员工,计算机应用技术才会有更好的创新。
2.2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安全性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一些能够保护计算机安全的一些应用技术,来保护网络环境,只有解决了安全问题,创新才能取得进展。①对防火墙技术进行创新,网络隔离最初的形式是网段的隔离,因为不同的网段之间的通讯是通过路由器连通的,要限制某些网段之间不互通,或有条件地互通,就出现了访问控制技术,也就出现了防火墙,防火墙是不同网络互联时最初的安全网关。②开发一些多重安全网关技术,多重安全网关就是在城门上多设几个关卡,有了职能的分工,有验证件的、有检查行李的、有查的、有查间谍的,可以从各个方面保护计算机。③要开发网闸技术,网闸的安全思路来自于“不同时连接”。不同时连接两个网络,通过一个中间缓冲区来“摆渡”业务数据,业务实现了互通,“不连接”原则上入侵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所以一定要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上面下工夫,要在网络安全的应用技术上取得创新。
2.3加大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要加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首先要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这种普及一定要大范围地进行,包括一些老年人和一些偏远的山区,首先要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这种软件不需要任何的基础,就是老年人也可以玩,还可以开发一些唱戏的应用技术,这样就会更加得到老年人的青睐,让计算机应用技术走到老年人的世界,这些才会让老年人加入到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道路中来,还有就是我国可以开发一些政策,就是买计算机的时候可以获得一些补贴,只有这样计算机才会更快地走进人们的世界,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的山村,可以集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去帮助把电脑送入到一些贫困山村的孩子们手上,让这些孩子们接触到计算机,这些孩子才会对以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才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力,只有我国的各类人们都为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提一些建议,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才会取得更好的创新,我国的计算机才会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3结束语
为了递进实现三大和谐,须在客观上明确协合标准,并且在主观上将协合标准转化为正确处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等诸关系的思路.美化是反映系统和谐实践方略的理念“.美化”是最优化,同时,又旨在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自然美)和人文生态(社会美、心灵美),因而也是生态化[3-4].美化既包括客观世界又包括主观世界.美化客观世界是美化主观世界的前提,美化主观世界是美化客观世界的保证,两者互为前提,无论从何启动,终将两者协同.一提到计算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起软件.的确如此,因为计算机软件与现代人类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和谐、协合和美化三大基本理念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有过软件开发经验的人都知道,进行软件开发之前,首先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经济、法律、风险评估等方面,只有利大于弊才有开发的必要.
软件开发出来后若从方方面面因素考虑都十分满意虽然不太现实,但至少该要在大家接受的范围之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和谐”.确定开发计划后,就要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明确所要开发的软件去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要,以便能让使用这套软件的潜在客户群都认为此套软件可用可行.就拿大家现在熟悉的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来说,一般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决策人员的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开发出的MIS要能全部满足上述人员的所有需求,这才算是一套成功的软件.所以有必要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这就是一种“协和”,往往在这上面所用的时间不比软件的真正开发时间短.当软件开发出来后,开发者会让客户试用一下,觉得哪些地方使用不方便,或者是哪些地方应该怎么样才是客户所希望的,这都是非常宝贵的意见,开发者会根据这些反馈来的意见对开发出最初版本软件进行改进,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要求,这就是“美化”.
和生原理及其在人与计算机关系中的运用和生原理概括反映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中最基本的本然性客观法则———和异生物,即异质冲突的和谐化过程催生万物,并使万物生机勃勃[5].万物因和而生,因为事物本身在和谐中诞生,环境之和是其中事物生生的条件,同时“和”也使万物生机勃勃.和生是异质冲突的解决,并不排斥异质冲突,但也不停留于异质冲突,它强调通过协合来解决异质冲突,生成新生命、新事物.和生是异质冲突、协合、新生这三阶段过程的真理性显现.和生过程中,异质冲突的解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冲突各方的平等粘接,可能是有关方面的地位颠倒或一方消解另一方,可能是各方共同消亡形成新的异质协合的和谐体.计算机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功能已涉及到信息处理、数据分析、联机上网、娱乐、绘图等多方面.人类需要计算机去做他们不想做或难以做到的事,但只有人去操作计算机才能实现.计算机和人不能互相取代,只有人和计算机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和谐进步.运用和生理论解释,就是异质冲突的解决方式是人和计算机这两个冲突方的平等粘接,而不是有关方面的地位颠倒或一方消解另一方,或者是各方共同消亡形成新的异质协合的和谐体.
和立原理就是指主体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与自然系统诸要素的同存共生、协同进化,包括共处、和达、智爱三大基本规范[5].人类需要共处,事实上,人与自然、社会、心灵、文明,都处在各种形式的共处之中,并在共处中生产与生活.共处要讲原则,共处规范是生存权平等的体现,其基本原则就是生存权的平等性.共处要有规则,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人是主动的子系统,“游戏规则”是人类去自我设定、自我遵守.针对自然系统而言,和达规范要求人们既承认人类的价值,也发掘大自然的价值,既承认人类的权利,也赋予自然的生态权利,依据“协同性”来约束自己,并根据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反馈信息来设定生态稳态的目标,调控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物之间生态关系的发展方向.共处、和达规范的基础和核心是智爱,即建立在理性思考,把握客观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对自然、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爱.
和立原理也适用于人与计算机的关系上,下面分别从共处、和达、智爱三大基本规范来具体的谈一谈.首先人与计算机要和平共处,互相不能取代,这点在和立原理中已作了分析.很难想象当今的社会没有电脑人类的生活将倒退到何种地步,但无论如何计算机也取代不了人类的智能决策.其次人与计算机要和达,要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还拿MIS而言,它给其所在行业业务的展开与执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对产生的业务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详细分析,挖掘出许多有用的信息,但最终的决策还是由人来决定.因为MIS中的业务数据都是客观的,而社会这一环境下有很多主观因素,要想做出适当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主客观等多种因素,主观方面只有人能知晓,所以最终的决策是由人来决定.但MIS中的业务数据可为人做出正确合适的决策提供客观方面的依据,这就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也就是“和达”.智爱方面,就人与计算机关系而言,主要体现在不要排斥对方,不光是计算机,还有其他的新兴事物,要从客观的角度,理性、辩证的来分析某一新事物的利与弊,而不能盲目的说好还是不好.
由主机(cpu,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村)构成,而cpu是由寄存器,运算器,控制器组成。(1)输入设备(InputDevice)的作用是把计算机操作用户将需要的各种外部信息输入并经操作系统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据送到相应的存储器中保存。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沟通,输入设备是第一位,它是人给电脑的指令设备,也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设备之一。(2)输出设备(OutputDevice)就是用于接收计算机数据的输出显示、打印、声音、控制设备操作等。也是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简单的说输出设备就是接收数据后,显示给人的设备。(3)存储器(Memory)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好比人的大脑,用来存放相应程序和用户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数据、计算机运行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4)控制器(Controller)的职能是控制和协调整个计算机的动作。
2软件系统部分: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对计算机和其外部设备进行协调和处理及控制,并支持相关应用软件开发和正常运行的系统,其不需要用户进行相应操作及干预的集合,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控,调度和维护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系统中各个独立的硬件进行管理,使得这些设备可以正常工作。各种应用软件的运行都需要一些共同的基本操作,例如都要从输入设备中取得相应数据,向计算机的输出设备送出数据,然后向外存写数据,从外存中读数据,对数据的常规管理,等等。这些基础工作也要由一系列指令来完成。人们把这些指令集中组织在一起,形成专门的软件,用来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这种软件称为系统软件。(2)应用软件。是用户为了某一相应的目的而有专业计算机从业者专门编制的软件,较常见的如:a.用户信息管理软件,主要是用于输入、存储、修改、查询各种信息,如认识管理软件、银行管理软件等等。b.对办公文字处理软件,主要用于单位、公司等用户输入、储存、修改、编辑、打印文字材料等,例如office软件、wps等,如表1。
3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硬件是软件的载体,他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简单的说如果只有计算机硬件而无软件的话,其是无法运行的一个裸机,具体的说:(1)硬件(Hardware):简单的说计算机中用户可以直视看到的东西一般都是硬件。(2)软件(Software):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协助计算机硬件能运行的一些指令,已达到用户追求的结果。(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如需正常运行,需要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如果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那么软件是硬件工作的精神基础。计算机系统必须要配备完备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才能正常发挥相应的状体,且充分发挥其计算机硬件的各种功能。没有安装操作系统软件的计算机是裸机,没有使用价值。硬件的功能无法实现得不到发挥。(4)其实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没有详细的区别划分或者说是严格的界线吧,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许多情况下,计算机的一些功能既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软件来实现。因此,硬件与软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绝对严格的划分。有操作系统软件,但是没有计算机硬件就无法运行,操作就无从谈起。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其他任何应用软件更是无法应用。(5)硬件和软件同步发展。计算机软件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频繁的更新换代而发展,而软件的不断开发、完善又促进硬件的快速更新,两者相成相辅的作用,使得他们共同快速的进步。
4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未来的关系
在当前中国经济与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信息的内容与类别及数量都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对信息的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更加的严峻,从这个方面来看,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把握准确的时代特征,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更新开拓进取,积极研究分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当中的作用,了解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了解怎样才能最快的在数据库中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这种技术的利用对各行各业中的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起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发展的实力,让企业平稳发展,由此可知,把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有效的整合,是现阶段各行业开展工作的发展动力。
2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作用及意义
2.1能够有效的把信息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把信息管理的意识提高是使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实现整合的重点要素,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受到网络全面覆盖的社会,信息无所不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中站稳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信息的收集至关重要,同时对信息管理的艺术与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各行各业中必须不断的加强本企业的信息管理意识的提升,充分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掌握信息管理的管理要点,强化本企业各阶层人员的信息管理意识,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循序渐进的加大对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管理工作顺利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2.2提升信息收集的质量,保证信息的价值
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中,特别是对应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信息重复收集的现象,使得信息的质量下降,因此,针对这个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信息收集的质量,确保信息的有用价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想要真正的把信息收集的质量提升,并使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实际价值,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并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与组织资料及工作的管理项目、工作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然后输入信息数据库当中,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便于企业后期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此外,还要实现全面的计算机技术化,根据数据标准,制定新的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而相关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并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
2.3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的系统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除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该突出应用。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计算机原理的教学和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利用计算机”和“解决问题”这两点为主线展开。当代计算机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多角度使用,它可以像汽车一样,通过简单操作来驾驭;也可以像数学原理或公式一样,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对计算机多层次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应该定位于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不能只将计算机作为低层次工具开展教学。面对“利用计算机”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从计算机原理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定位并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是真正将大学计算机回归到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同样基础性地位的过程。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进一步展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就涉及到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课程设置的调整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课程体系有很大不同,应用型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当前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学生进校时的个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学生进校后应进行一次摸查,对确实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他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指在学指导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专业进行的,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素材、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验等。可以通过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计划的缜密分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访谈沟通,特别是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对计算机科学的依赖,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分为社科人文类、理工类、经管教育类、大农类等4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重点强调某些内容,这是面向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分类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在课程讲授,也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2.2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它是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设计好自己的课件,课件要丰富多彩,同时在内容组织上要合理生动,有吸引力,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而对于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采用渐进式案例教学,每一部分内容设置两个案例,让问题复杂程度从简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多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驱动,以渐进式案例教学为线索,以服务专业应用为目标,在高度浓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3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实验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2.3.1对于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一下,最后让学生去设计一个方案———配置一台具体的计算机。
2.3.2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则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使用实验平台,每个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练习题,这些是必须提交的,学生是必须完成的,同时每次实验都设计了思考题和实验相关知识,配置了综合学习与拓展学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2.3.3针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配备一些虚拟实验,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做,这些虚拟实验兼顾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考虑到与现行教学内容的关联,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培养基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计算意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计算机科学的本质以及专业知识以有效的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技术途径。这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