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53: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师德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其结果是高校学术研究中学术失范成为了心照不宣、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和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评职称、争福利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缺乏师德师风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缺少教学责任心,没有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个别老师将教学作为上班任务,按部就班,上课来下课走,没有责任心,除了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专业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3]。更有甚者,平日对学生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对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视而不见,期末测试的时候开后门,缩小测试范围或者提前告知考试内容,成绩评定的时候非常随意;在对自身方面也是疏于自身仪表的梳理、行为散漫,行为轻浮,穿戴不整,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接听电话、聊天、随意出入、甚至抽烟等等。这些虽个别现象,但败坏了师德师风,影响校风学风。
2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存在着思维误区
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充分、扎实的理论知识,再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此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但有的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方法存在着思维误区,以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理论学习。因而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将理论学习作为了建设的重点甚至全部内容。目前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师德师风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4]。因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要纠正这一思维误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明白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体现在所谓理论学习的成果。师德师风固然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培养,但是理论只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指导,最终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5]。所以,师德师风建设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在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上述原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本身也在进行着结构的转型,一些高校有悖师德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学术失范一定程度上是愈演愈烈。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要的任务。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重大,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永恒的目标。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发展、良好的风尚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科学合理的建设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体系
师德师风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德师风既应该秉承传统的美德和规范,同时也应该具有新的内容。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4点希望[6],这4点希望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范围,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完善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细化目标,明确标准和规范,是当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前提。
3.2结合实际,付诸行动
保障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行动,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建设的目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7]。要重视教师的言谈举止,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让教师注重细节,教师的教学科研、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师德师风的表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日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些细节方面要规范、慎重、得体,不可马虎、任性[8]。
3.3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型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其基础是在教师资源的发展,因此,提供优质的师资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在数量上扩大教师资源,更要在师德师风上提高教师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应该将其个人素质、敬业精神、精神活力和创造力列入评判标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对其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3.4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讨论和规范评价方案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具体细节的关注和讨论[9]。教学是教师的事业也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要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激励措施,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政策支持,比如说将师德师风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执行师德师风的热情,积极响应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10],形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4结论
1.理想目标弱化。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学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社会。社会上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也很难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个别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干好本职工作,又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一些高校教师的自我设计很简单:搞好专业,保住饭碗。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不少人以有高额存款、私家车、宽大的住宅、高额的“出场费”为荣,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给多少钱讲多少话,做多少事,“按酬付劳”,甚至在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中,也错误地运用等价交换原则,大搞“钱分交易”,使“礼物分”、“人情分”、“关系分”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状况都使人民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2.育人意识淡化。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讲怪话,有的还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为诚实坦然,靠奇谈怪论来彰显个性,用传播小道消息来吸引学生;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3.敬业精神欠缺。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高校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没有别的地方好去”,暂时滞留在教师岗位上,因而他们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懒懒散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4.学术浮躁功利。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高等学府,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原因很简单,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然而,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必须搞科研的,更不是每个教师搞搞科研每年都能发几篇文章的,但是,情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于是乎,校园开始躁动,学术也更加功利了。有的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热衷于“短、平、快”,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气候”,常常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甚至篡改、伪造数据;有的教师甚至违背自己的学术良心,做出一些违反基本道德的事情,如抄袭剽窃、请人、署名不实等等。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化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失范的主要成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也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再加上目前各高校扩招,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增加,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学术论著发表困难,缺少国内外进修机会,教师待遇改善缓慢等实际困难,也使得一部分教师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大打折扣。
2.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高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高校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甚至在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高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当然,除了科研指标好掌握之外,学校重视科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一指标决定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地位,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比如能否纳入重点院校建设、能否得到经费支持等等),所以,科研指标现在是指挥高校运转的一支魔棒。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如科研编制、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在评职称、核定岗位时科研成果数量的“一锤定音”等等,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
4.教师收入状况未改善。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据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四十五岁以下的教师想跳槽的比率高达41.%,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的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质的地位。”“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高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同时,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被认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说以前高校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大学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最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2.制定规范,明确师德内容。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光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健全高校师德规范。自建国以来,我国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涉及阶级斗争,往往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专业思想教育则强调教师应该树立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努力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而总的说来前两者重于后者,特别是在特定时期,师德教育就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了改变,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反映了这种转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于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必须尽快颁布一个既具引导作用又有较强约束力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于规范的内容,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把《纲要》的普遍要求与高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要求,制定高校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必须突出高校特点,突出教师教书育人。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高教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4.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学术研究本是为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诚实。高校教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学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所以高校教师特别需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诚实可信的学术美德。古语说得好,“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培养优良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把学术成果等同于金钱,要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担负起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第二,不片面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防止“科学的”和“学术泡沫”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作风;第三,制订学术规范,倡导“先进分子”的高尚人格;第四、“德治”和“法治”并举,提高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严惩学术道德失范者。总之,要发扬同志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所提出的“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努力做到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勃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1.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等同高校发展不相符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使得高校内部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青年教师在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有所不同,在怎样处理竞争关系、功利关系等方面稍有偏颇.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伴有严重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时,会将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事业心。
2.青年教师在工作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识较差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竞争化,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在家中属于独生子女,这就愈发的促使青年教师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师同教师的竞争性加强,反而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有的教师为了展现自我,无视与别人的交往,缺乏与他人在教学上的探讨,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甚少,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3.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态由于时代的发展较为快速,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带有一定的浮躁情绪,这就使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叛逆心理.在教学中态度不够严谨,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少.有的时候没有遵守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开展授课工作,在课堂上随便的应对、照本宣科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顾完成研究任务,轻视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
1.积极转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才会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心态,逐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身的发展榜样.高校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意识,利用科学的舆论导向来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来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2.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划、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教师师德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爱心,只是单纯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主动与学生沟通,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教师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割开来,一味注重讲授专业知识,不管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不管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关爱学生的教师才会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态度不端
高校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主力,但是当前高校学术研究中出现大量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学术道德不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术成果水平低,粗制滥造;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无偿占有学生及他人的学术成果;等等。高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创新精神,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端正学术态度,保持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这才是高校教师师德的体现。然而,部分高校教师迫于学校制度的要求或一味追求职位的晋升,不惜弄虚作假,败坏学术道德。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教师培训,重视师德建设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教师法律法规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使他们认清并履行教师义务,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其次,高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其明确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使命,明确教师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从而使其产生职业认同感。最后,通过激励教师自主学习,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从而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师德建设的本质要求分别体现在情感与态度层面和发展状态层面。[3]在情感与态度层面,高校教师要以爱为内驱力,用爱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发自内心地尊重教育事业,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对待这份职业,主动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个人的价值。在发展状态层面,高校教师要以创新为灵魂。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播知识技能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高校教师职业的灵魂,只有重视创新,高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创新而有了生命力。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握好师德建设的立足点———爱和生长点———创新,从而不断完善师德建设。
(三)师德评价机制应以高校教师自我实现为导向
(一)问卷设计
师德评价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等人口学特征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从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立项、职业纪律与职业态度四个方面出发,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18个判断层分别设计18个问题。对每个问题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打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较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二)样本选择与调查人员确定
选择湖南CS学院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该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湖南省高校学院的办学水平。该院的教师队伍涵盖各种年龄层次、学历层次与职称类型,具有代表性。在调查人员方面,主要选择该院的教师、学生、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与外部教育专家等。采用360度评价法,收集收集师德评价的相关数据。
(三)研究方法选取
在指标体系的验证方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指标体系的效度;在权重确定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19];在师德实证评价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分析该院的师德水平。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与说明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用来客观测量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代表性等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反映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与特征,体现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职责与职业态度四个项目出发选择评价内容,初步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信度测试用来检验对测试工具的有效性,本文使用内在一致性信度来检验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信。克隆巴赫系数是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测量,测试中每个项目的得分与总分的变化越一直,这个系数的值就越大。这个系数值越大,就越可以确信这个测试是内在一致的,或者是在测量同一事物,也就是每个项目测定的值的汇总。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计算结果可知,alpha系数为0.861,说明各问题内在一致性强,所设计的问题能准确地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2.效度检验。效度用来衡量测试工具是否能测量要测量的内容。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其效度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项拟合指数的结果都符合标准的要求,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可以利用本文选取的指标来综合衡量与测度高校教师师德水平。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测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其次,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对高校教师师德按非常差(1分)、较差(2分)、一般(3分)、较好(4分)、非常好(5分)五个等级评分,由此构建的评语等级论域如下(见表4):再次,构建模糊关系矩阵。以U1为例,根据表4中的相关数据,则U1的模糊关系矩阵为同理,可得U2、U3、U4的模糊关系矩阵。第四,确定各判断层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教育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教育智能管理部门专家的咨询与调查,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经整理与汇总,确定其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最后,进行模糊变换,得出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由式(3)可知:该学院师德水平非常高的可能性为12.75%,较好、一般、较差与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18.40%、26.10%、27.70%与15.05%。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学院的师德水平较差。利用表4的数据以及表5与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分析师德水平较差产生的原因。政治思想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是非观念明确,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在职业理想方面,总体水平一般。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分追求个人价值与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与激情。对学生的关爱不够、部分教师不遵守学术规范以及大部分教师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志向则是导致职业职责水平较差的主要原因。最后,职业态度水平差主要是由于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缺失引起的。大部分高校学院都是从中职转型而来,部分教师墨守成规,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缺乏创新意识。此外,教育不仅是生产,同时也是提供服务,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教师的服务意识均不强。
四、结论与建议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导致做事追名逐利,对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二、加强高校青年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人才工作中人们感悟到的一个至理名言。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其次,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定下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德才双馨,并具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欲望和强烈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配当大学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德才兼备”的意识,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1.专业素质考核结合轻师德修养评定。设计问卷对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待人接物素质、创新素质、研究能力,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发现,在老师各项素质中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依次是工作能力占43%,待人接物占26%,创新素质占22%,科研能力占14%。这反映出师德修养的提升应以基础素质为本。但是,师德包括的精神世界和德行修养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实现的,不同高校的教师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管理上重业务、轻思想道德教育,让很多年轻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而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当中侧重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部分高校为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则偏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同时,在教师职称的评审中,更是侧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弱化了对教师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考核,且对这些方面的考核比重较低。这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造成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科研结果和学历的现象,使教师只重视业务、科研、学历,而忘记了德育、素质等的培养。
2.道德宣教结合师德师风行为准则和细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师管理中只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教道德宣教为基础,以师德师风行为准则细则为辅助,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不断完善我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奖励和宣传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激励年轻教师,利用树立榜样的方式鼓励年轻教师加强自身德育的修养,用道德高尚的教师带动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但是在在对教师德育素质的综合考核中,对这种方式的结果评价可见效果不是很好,各种陈旧的评价体系阻碍了高校教师德育的发展。所以部分高校尝试着改变许多对教师的笼统的、抽象的道德要求,开始制定一些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可行准则。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评判师德的高低,才能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高。
3.注重突击考核方式,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高校的师德建设依赖于高校长期的培养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对培养方法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形成良好的师德培养氛围,设立学校师德师风监督激励制度,奖惩制度,坚决抵制只注重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出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升和进步。
4.教师福利待遇的不可或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查找造成师德师风偏失的主观原因的时候,还要更多地查找客观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调查问卷显示,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除了责任心(63%),管理制度(41%),就是福利待遇(38%),由此看来,福利待遇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二、师德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增加对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教师要发展就需要资金支撑他们的想法,除了薪酬待遇的问题,学校对教师想法和创新性课题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了资金的支持,高校教师更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进步。环境很重要,虽然说逆境可以成才,但事实却证明,顺境更容易成才。大学培养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高科技人才,但如果缺少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连仪器和实验器材都无法提供,那教师们的科研项目就只有理论,而无法实际开展。学校和社会应在教师薪酬分配制度上有所创新,在分配上可以考虑采取阶段性策略,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侧重于保障其生存需要,以竞争性措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对于年长的教师,应注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时,高校考核政策应做到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其道德自律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会使他们有的放矢,更加专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事业,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2.建立一系列奖励机制,将学校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可行性较强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从各方面调动我校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评选及表彰师德先进教师的相关制度,在校内大力宣传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另外,利用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待遇、职称晋升、科研究费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3.完善学校监督管理机制。师德的实现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约束和学校相关制度的督促,做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将学校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并结合我校重业务轻德育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职称、奖金、晋级、考评的重要指标和体系。同时,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将评价标准具体转化为具有行为特征的评价标准,例如将“爱护学生”转化为:管教有方,但不压制学生;态度友好,但不过于亲近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帮助和辅导困难学生;不会公开或私下损害学生名誉等。
4.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接受师德师风教育,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我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所以,教师在时时自我反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师风品质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检验真理,使师德师风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并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5.创新教师招聘工作。高校的师资力量决定了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师德的建设有必要做好学校教师的招聘工作,招聘引进德才兼备、师德优良的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将师德考核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强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师德的考核,并依据我校实际制定一系列的教师招聘和考核办法。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期,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冲击面前,在制度创新还远不完善之下,有的高校教师自感“投入与回报”不符,没有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教育教学与科研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有的甚至连教师的基本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职业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是教师宝贵的品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感情基础。这种事业心与使命感的缺失,就不会使教师“乐业”与“精业”,如此,教育最需要的“满腔热忱”与“激荡人心”便“了无踪迹”,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腔调与面孔,这哪里谈得上感染、激发与引导呢?乐业敬业、勤学创新、奉献负责、参与社会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更是其师德的题中之意,教师具有了这样的事业心,才能从内心里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也才能真正的肩负起对学生的责任与对社会的使命。
二、敬业精神不够
这是事业心不强在现实层面的必然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
1.对本职工作简单应付。
有些高教老师物欲太重,不能安守清淡,不能安心于本身的现有教学科研活动,一门心思的想着赚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二”职业上,从事着其他经营活动,把本职工作反当成另外的“副业”对待,工作时无心教学,拿一本陈词滥调的教案对付着几届学生,对教学采取应付了事的办法,更不用说去育人了。我们知道,教师本身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其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不能专注于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无疑属于师德失范的范畴。
2.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本身具有学术性与专业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是系统化、规范化和专门化知识的载体,是作为学科分化或分工意义上的专业人员,其在高校中所从事的各种与其职业相关的活动,主要就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以令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着,终生学习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必须,而作为高校教师尤其首当其冲。有些高校教师却很少自主学习新知识,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原来的那些已经过时的旧知识与陈观念应付着日常的工作,得过且过,这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误人。也正因为此,那些不能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不追求教艺的精湛与独到,不注重学习与探索,也是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之一。
3.不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师益友的真诚关系。
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高校许多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与交流很少,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十分淡薄。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忙于其它各类事物,把与学生的接触交往看成是多余的,很少有主动去接近了解学生。二是一些教师的个性品质上的某些缺陷也使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难以建立。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使师生间产生相互排斥、疏远甚至冲突。三是有一部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过程中,或者由于性格、或者由于某些心理、或者由于自身水平能力方面的原因,总是不能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也不能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方面给予及时帮助与耐心引导。以上情况,其问题的根本仍然是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师生关系如何,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与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去熟悉教育对象,对他们没有了解认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怎么会有责任意识呢?又怎么能去谈教育呢?
三、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精神与品质不够
高校教师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师德师风如何,人格魅力如何,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些教师十分缺乏这样的优秀品质,譬如,有的教师只满足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以良好的师德熏陶学生,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降到最低层面,变成了典型的“教书匠”;有的教师只重视职称的提高,不重视人格道德的提高,忽视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师心胸不开阔,认识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合作宽容的意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总是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致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过程中,不能以民主关爱的思想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的师友关系。凡此种种师德缺失的现象,无一不是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戕害,无疑不是对教育事业的亵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敬业精神、为人风范作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与效仿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惜的是有些教师虽明知却不为之。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