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17:27: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气象科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气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探测资料、预报服务资料、气象灾害防御资料、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具有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利用率高等特点。做好气象科技档案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可通过组织全局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知识,宣传《档案法》,增强气象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各科室的归档意识,营造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局面。②建立健全收集、整理、存档、保密、借阅利用、销毁等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③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设施建设,加大档案安全管理设备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做好档案管理基础保障工作。定期检修档案,更新设备,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④不断开发应用现代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气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及时更新软件系统,完成气象科技档案的纸质、电子化全面管理,实现气象科技档案的网络查询和海量存储,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气象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
2.1在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
气象部门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加强对各种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才能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气象科技档案是气象部门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可直接为广大用户提供气象科技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气候分析等服务内容和产品,拓宽服务领域,还可利用气象档案数据资源建立气象科普基地,通过对外开放参观与宣传等,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气象为民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在工业方面的利用
工厂厂址的建设、布局和工农业生产等均要受到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混浊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厂址选取和建设布局要考虑风向、风速、混浊指数等多种因素;纺织、造纸等工业则需要考虑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因素;工业用烟囱、水塔、铁塔等高层建筑需考虑风压、雪压等因素,而且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对区域内太阳辐射状况、热量平衡和水资源环境等都可能造成影响,致使局部气候变化。
2.3在农牧业方面的利用农牧业是鄂尔多斯的基础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气象条件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
素。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鄂尔多斯气候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气象灾害频发,导致农牧业经济波动较大,正是因为掌握了当地气候特点和灾害发生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2011年,鄂尔多斯市出现了近10年罕见的春夏连旱,鄂尔多斯气象局根据多年干旱气候特点,利用各旗区生态与气象监测站数据,结合区域自动站资料对该市的旱情进行了监测分析,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设备遥感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定期、适时地为农牧业局种植业科、畜牧科、现代农牧业科、草原监理所提供《生态与农牧业气象监测信息》《雨情公报》等,及时报送《重要气象信息》等决策服务材料和手机短信,为全市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
2.4在建筑业方面的利用
建筑物为室外作业,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都会受到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的直接影响,而且建筑物选址、地基构建和用料选择等也必须依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选择,施工阶段还要注意低温、高温、雨雪冰冻、降水、大风天气对施工进程和工程质量的影响,例如强风损坏建筑施工设施、威胁施工安全等。对此,政府部门应用当地气象科技档案就工程建设制定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专业设计标准和施工标准,在安全施工、保证建筑质量方面彰显出重要作用。
2.5在交通、旅游行业的利用
交通安全和旅游业市场的繁盛均与气象条件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强降水、降雪、大雾以及衍生的洪涝、冰冻等气象条件可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连阴雨、高温等天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命脉,旅游业则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气象与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关系,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气象科技档案资料,适时开展交通、旅游业气象预报服务,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束语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展开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1.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是协作劳动生产的。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这里的指挥就是管理。从朴素的管理思想到现代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一样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是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是企业资本所有者,一切凭经验办事,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科学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出现了单独的管理者阶层,对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学说有马斯洛的“需要学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学说”、麦格雷戈的“X学说”,还有后来的Z理论和权变理论;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使企业管理进入了最新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飞速发展,带来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巨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信息加工传递的过程,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基于信息的管理。GarterGroup咨询公司总结了MRP(制造资源计划),提出了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诸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业务流程再造(BPR)、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管理理论已应用于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被多数企业重视并付诸实施,信息化的实质就是以信息技术等手段支持的企业管理革命。
一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任通用电气公司第八任总裁,在20年的通用领导生涯中,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行为等200多个管理名词概念,推动通用公司各类主要指标达到两位数增长,连续四年被《财富》评为“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连续四年被《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1979年,在一次管理会议上摩托罗拉执行总裁ArtSundry拍案而起:“摩托罗拉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低劣!”Sundry提出了6σ质量管理法,当绝大部分美国公司还在认为质量会浪费美元的时候,摩托罗拉率先认识到提高产量、提供最佳产品实质上会降低成本,随着流程质量的优化,质量管理投入转化为每年最低限度8亿到9亿美元的巨大回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大胆创新,打破旧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此举加速了海尔国际化进程,在十几年的市场竞争中,海尔立于不败之地,归因于先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人们称海尔的各种管理方法为“海尔模式”。
2.现代科技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生产形成一体化,新的理论不断应用于生产活动,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活动起到监控、协调和指挥作用。历次科技革命使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再走向集团化、国际化,企业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导致企业管理不断随之相适应,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的更新是管理者从现场退至后方,从局部管理到全局管理,从手工管理到办公自动化。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了企业管理向职业化、知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现代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导致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技术创新必将推进管理创新。
现代科技革命缩短了科学与技术的时滞,加速了企业生产与科学一体化的进程,即使是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只要它正确地概括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或中介,很快就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科学与技术的短时滞要求管理思想的解放与创新,一些旧的管理模式、经验阻碍了生产,就必须吸收和借鉴新的管理思想,避免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思想“代沟”。
现代科技革命使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逐步取代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加速了企业管理由原来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企业资源结构的变化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趋于复杂化、自动化、连续化,过去关于生产管理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要求。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过程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日益明显,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生产方式使得制造和管理贯穿在一起,大量尖端技术的运用加速了企业管理自动化的进程。
四、结束语
关键词: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生态科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126-04
文化与文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现象,文明是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成果,因而也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作为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现象,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导引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文化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归,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为首务。
一、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中国作为一个敢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带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和自信,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非常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是对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规范,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提升,表明我国对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中,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创造不出高级的文明。显而易见,生态文明的崛起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反思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阶段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从科学技术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来看,人类的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话的信仰阶段、哲学反思的形而上学阶段和经验科学的实证阶段。在第一阶段,以神学为主,哲学属于神学,文化表现为一种神话形式;在第二阶段,以哲学为主,科学属于哲学。文化以一种哲学形式出现;在第三阶段,以科学技术为主,科学技术成为文化的主导形式,其他文化都以科学技术为范型。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崛起的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呼唤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当今世界,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国内外都有“科学技术原罪论”的思潮。将当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当然是一种不全面的见解。因为,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危机,是不合理的文化观念指导下的恶果。诚然,科技文化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日益彰显,但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所担负的巨大责任也越来越突出。有学者指出:“科技的发展已经使风险成为内在于现代科技中的构成要素。科学并不能因此而成为意识形态和一切价值的标准。科学并不能独自完成真理,科技文化也不具有无限的‘合理性’。”因此,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科技文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科技文化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那么。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能否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发展?这无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实质及运行原则
(一)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因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共同的本质规定。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对自身探索自然、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创造的意识和行为的归纳和描述。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出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正如有学者所说:“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面临一种两难境地,而走出这种两难境地的途径,科技进步或许是最富有希望带来根本性转机的一条道路。”因此,为了避免科学技术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消除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负效应,人类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科学技术,按照生态学原理的要求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管理和应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科技文化的力量全面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支撑着生态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文化的支撑,生态文明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切实解决科学技术的价值定位问题,正确规定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交往实践日趋复杂,也使得科学技术活动后果的影响愈益深远。这种情况迫使人们不得不放弃盲目的科学技术乐观主义,深刻反思传统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念,勇敢地担当起作为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的历史责任,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文化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科学技术本身的认识、运用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以及社会的文明生活。作为科学技术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科技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笔者曾经撰文认为:“无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或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兴起的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还是后来发生的三次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科学理性和科学技术都成为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上的根源。它使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今天,科技文化不仅自身在蓬勃发展,而且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要建设生态文明。没有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广泛弘扬是不可想象的。
(二)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质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渗透于生态文明的各个环节,支撑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规范和制衡科学技术的应用,导引着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促使科技文化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种辩证统一正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技文化为支撑。生态文明的提出旨在破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技文化发展的中轴,科技文化始终是人类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工具,科技文化的使命就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其次,科技文化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依归。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上要求科技文化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依归,把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着力于合理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努力建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文化,以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才能具有明确的方向,因而才能充分彰显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科技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共同主题,也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机制中,对于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三)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运行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社会和人三个部分构成的,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这正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类整体利益,将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着力于提升全人类的科技文化素质,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彰显中国特色。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彰显科技文化的本土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彰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至少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允许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转嫁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第三,促进双向互动。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又共同担负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因而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必然体现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必须以促进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双向互动来推动其协调发展。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弘扬科技文化为首要任务,以科技文化的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科技文化发展要以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为价值追求,以建设生态文明引领科技文化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技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科学技术的威力日益强大,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文化也无可置疑地占据了社会文化中的强势地位,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但是,作为现代文化和文明基础的科技文化是否天然合理,即科技文化的“合理性”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思考。于是,建构科技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实现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也就成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生态科技文化: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走向
所谓生态科技文化,一般有两种理解。即生态科技的文化和生态的科技文化。本文所理解的生态科技文化,是指基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依归的科技文化。
所谓生态科学技术,或生态科技,“是相对传统科技而言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全新的科技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自从人类走进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就逐渐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既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应运而生。如今,生态科技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这种变化首先基于人类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变化。有学者分析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曾经错误地把它当成了一座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人类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索取,随着家园不断地被自己破坏,人类已经感到生存危机的彻骨之痛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这种认识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体现的正是科技文化的变化——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
生态科技文化立足于系统整体观的科技文化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思维方式、主张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科技价值观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代表了未来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要求人们用生态价值观来评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一切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认识和把握生态科技文化,必须把生态文明与科技文化结合起来思考,加强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科技文化和从科技文化的视角研究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这是因为,生态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今天,面对工业文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及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文化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引领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只有把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才能赢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的明智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
其次,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生态科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生态文明一定是建立在生态科技文化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科学技术在不断演化,生成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演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科学技术必须生态化。而科学技术生态化必将催生科技文化的生态化,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必然离不开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必将有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最后,建设生态科技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和适应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生态科技文化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既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为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指明了方向。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改造并发展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用生态科技产业发展经济之路,是生态科技文化的价值蕴涵,更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所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了解各种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对人类干预所能承载的阈值,因而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的支撑作用。这种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起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一定是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学技术;这种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起支撑作用的科技文化,也一定是立足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科技文化。
注释:
①[德]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李小兵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②蒋学杰、刘辉:《科技文化的“合理性”及其界限——兼论科学创新中的计划主义》,《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③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④吕乃基等:《科技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⑤杨怀中:《科学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2期。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心理问题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157.
【论文关键词】本科护生,男性;离职意愿;影响因素;工作满意度
Miller将离职意愿(turnoverintention)定义为:离开目前工作与找寻其他工作机会倾向的总体表现或态度。多数研究者认为离职的最佳预测因素是离职意愿。护士离职率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男护士更甚。影响护士离职意愿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护士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及外界因素3大类,但是哪些因素对护士离职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尚无定论。本科护生是我国今后护理队伍的重要力量,而男护士也正在成为这支队伍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其离职意愿将直接影响我国护理队伍的稳定。目前,对本科男护生离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少见。笔者调查本科护生的离职意愿现状,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实习和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对象
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即2004年卫生部将我国卫生职业人群划分的3个地域),每个地域随机抽取3个设有护理本科院系的医学院校,包括海南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咸宁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以上院校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护生共120人,自愿参加调查105人,收回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91.4%。为了进一步研究男女差异,抽取对应学校女实习护生共100人。纳入标准: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年龄大于l6岁;身体状况能够配合完成问卷;意识清楚,无精神性疾病;参加实习至少8个月。
2方法
2.1调查工具
2.1.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和3个条目,测评工作满意度、对未来工作信心和有否缺勤及频率。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评价,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1~5分),是否有成为一个好的护理工作者的信心,从“非常没有信心”到“很有信心”(1—5分),实习期间是否有缺勤(1为否,2为是)。
2.1.2离职意愿量表(TurnoverIntentionScale,TIS):共6个条目,为l~5分计分法,如第1题:您是否考虑要辞去目前的工作?选项为:从不、甚少、偶尔、经常、总是,相应赋值1~5分。总分1~2分(含2分)为离职意愿轻度,2~3分(含3分)为中度,3~5分为离职意愿严重,即分数越高,离职意愿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0系数为0.723。
2.1.3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由61个条目6个分量表组成,包括与护理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与护士期望有关的应激源、与接触濒死患者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一家庭矛盾有关及与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有很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所面对的工作应激强度越高。为了适用于护生群体,本研究修改了其中的2个条目(将第52题“护理工作的负面感受影响家庭气氛”改成“影响寝室气氛”;第59题“因家务琐事消耗精力而影响工作”改成“因找工作、考研等消耗精力而影响工作”)。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852。
2.1,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ating Scale,SSRS):为肖水源编制,包括10个条目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2.1.5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sQuestionnaire,SCSQ):共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采用0~3级评分I。
2.1.6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icacyScale,GSES):共1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2.1.7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分为4个量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在本问卷中除精神质的信度在0.51~0.60,其余量表的信度均大于0.70。
2.1.8护士工作倦怠量表:采用李小妹改编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工作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负性的、个体化的认知与情感反应,包括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工作无成就。情感耗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工作成就感得分越低,表示护士的工作倦怠越严重。
2.1.9总体健康问卷(GenerM HealthQuestionnaireGHQ):GHQ一28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学Chan教授于1985年编制,具有理想的信效度…。共28个条目4个维度,躯体症状、焦虑/失眠、社交障碍、严重抑郁。分数越高,健康问题越严重。
2.2调查方法
征得被调查学院、医院护理领导的同意后,将所有问卷及调查方法有关说明用快递寄去,由对方派人组织,在实习末期进行集中调查当场发卷并收回问卷,然后再回寄给研究者。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a=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
3结果
3.1一般情况和各调查量表得分情况
调查男护生共96人,年龄20-26(22.7+0.9)岁,在三级甲等及以上的医院实习者占95%,满意度较好者29%,有缺勤情况者47%,对成为合格护理工作者没有信心者46%,要读研者48%,独生子女28%,经济自评较好者9%,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41%。与女护生相比,满意度、缺勤情况、工作信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本科男护生的离职意愿得分为(3.30±0.89)分,高于女护生(P
3.2离职意愿与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离职意愿与应激源(r=0.25)、总体健康(r=0.35工作倦怠(r=0.29)呈正相关(P
3.3本科护生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总体健康、工作倦怠、工作信心和工作满意度,父母受教育程度、读研和工作应激源被剔出方程,方程的决定系数为32.9%,见表2。
3.4各变量关系的路径分析采用路径分析研究
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发现工作应激源通过其他变量影响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是重要而核心的中介因素。经多次多元线性分析回归,进入路径图的变量及路径系数(P
4讨论
4.1实习期间本科男护生的离职意愿及面对的应激
本研究本科实习男护生离职意愿得分(3.30±0.89)分,与女护生的得分相比,离职意愿更强,这说明男护生的专业思想与女护生相比更不稳定,离职情绪更浓,这与许多研究的结果类似。这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家人、患者及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护士本应由女性承担,对男性做护士不理解,影响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可,一些患者甚至拒绝男护生为其服务。其次,据统计,大多数男护生报读护理专业是无奈的选择,并不是报读的理想专业,导致其职业心态不稳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稳定其专业思想,让其充分了解其在护理岗位上的优势及已经取得成绩的范例,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并清楚地看到在护理岗位中男护士所展现的决策果断、影响力强、精力充沛等优势,在教学中增设一些针对男生的专业课程、邀请在临床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的男护士来校讲学。其次,认真为男护生培养和挑选带教老师,避免传递负面思想,针对男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制订适宜男护生特点的临床带教计划。
有研究表明,离职意愿与工作应激两者呈现正相关。本研究也发现,离职意愿与应激源的相关系数达到了O.25,但是在回归分析中,这一因素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路径分析发现工作应激源通过中介因素影响离职意愿。这和以往研究中两者有直接关系的结果不同,分析有以下原因:大部分研究以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但是在本研究中的对象为本科实习护生,研究对象不同所致;很多研究只是做相关分析,并没有把很多因素纳入进来,如本研究也发现两因素相关,但是工作应激源不是离职意愿的预测因素;在诸多中介因素如工作倦怠、身心健康的影响下,该应激源对离职意愿的直接影响减小。
4.2中介因素对离职意愿的作用
过往研究已经证明工作倦怠是影响组织成员离职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工作倦怠显著影响离职意愿,倦怠水平越高,离职意愿越强(r=O.29)。可以想象,当男护生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惫不堪,精力丧失,对实习持冷淡、负性的态度,实习而没有成绩,感受不到成就时,个体的实习积极性就不会高,实习成绩也不会好,离职的意愿自然也就会产生。
本研究表明身心健康越差,离职意愿越强。在心理上,男护生常在工作及交往过程中显得不自在,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抑郁。当其承担以前全由女护士操作的工作时,内心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卑感及抵触、抑郁情绪等。其次,护理工作还要求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状况不好,就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倒班勤、工作负荷大的特点,工作无法胜任,离职的想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同时,路径分析显示,工作应激和工作倦怠感越强,个体的总体健康水平越差,离职意愿也越强。
受社会传统观念对男护士的偏见及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男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思想波动大,表现出对护理专业没有信心。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离职意愿与工作信心呈负相关(r=-0.21),即工作信心越强,离职意愿越弱。提示在以后的实习教学中,我们应改革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制订出一套针对男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从各方面加强护生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减轻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加强交流,定期召开座谈会,教育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多加鼓励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其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或男性特殊的操作,使患者不提出异议甚至得到患者好评,以增加其自信心。
有研究表明,离职意向是离职的最佳预测因子,而工作满意感是离职的预兆。对工作不满意、工作态度消极的护士可直接影响其对患者提供的护理质量,导致护士不服从医院管理、病事假增多、旷工增多,甚至最后离开护理工作岗位。本研究也证实满意度低的男护生更容易产生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愿有着直接的作用(路径系数=--0.43),其他变量都会部分通过工作满意度起作用,这说明与其他因素相比,工作满意度起着更为重要和直接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农家乐;问题;可持续;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25-01
“农家乐”最早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游。我国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当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以至于至今学术界对其定义未达成一致。笔者认为,农家乐是指以“农家庭院”为基本接待单位,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风土民俗和生产条件及自家庭院及周边自然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开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
一、基础分析
为了系统分析三圣花乡农家乐,根据张根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和该区的实际状况,将从旅游目的地断面(供给分析)、旅游通道(区位分析)和客源地断面(需求分析)三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 供给分析 。三圣花乡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光秀丽,农家风情浓郁,如今三圣花乡已经打造成了包括“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的“五朵金花”景区。
(二) 区位分析。三圣花乡距主要客源市场成都市中心约7公里,依托成都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通达,市民出游交通非常便捷。
(三) 市场需求分析。1、经济因素 三圣花乡最大的客源市场――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的中心城市。据显示,在2009年,刚经历过“5.12地震”的成都市人均GDP竟高达3521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即使是中低收入阶层,也有余钱用于旅游消费。此外,成都的私家车数量一直高居全国前三并仍飞速增涨,这为城市近郊游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市场。2、社会因素 首先,随着成都及周边县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市民生活的高竞争、高节奏、高污染状态,促使他们迫切期望摆脱这种“现代文明病”,寻求清新舒适的休闲旅游空间。 其次,我国丰富的法定带薪假期保障了人们的休闲时间。3、文化因素 成都因其休闲的地域文化,历来被誉为“休闲之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仅在2009年,成都就先后被评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4、政治因素 多年来,成都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圣花乡的旅游发展,在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员培训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给与积极的指导和监管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现,当前三圣花乡农家乐仍存在以下问题:(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目前的三圣花乡区内,虽然农家乐的数量众多,但规划大都缺乏科学的论证,不但造成了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资源的共生性差,经营者单兵作战,各自为阵,资源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等现象,而且给景区整体的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二)基础设施不健全。三圣花乡在环境整治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如,景区内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地段灭火设备、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设施缺乏。 (三)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在卫生、安保、消防、价格和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娱乐场所、餐厅等未经过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批准擅自营业。(四)营销体系不健全。理念方面,经营者对农家乐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对旅游市场预测的意识。面对“旺季过旺,淡季过淡” 的季节性现象时,不但不能有效应对,反而出现互相压价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产品定位方面,当前还停留在纯粹的观光游上,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还较粗浅,不能较好的反映农家乐的独特卖点;实际营销方面 ,各农家乐没有统一营销的品牌意识,造成了部分客源市场流失、景区秩序混乱的现象。(五)从业人员素质低。如今景区内,从业人员大都是 “自学”从业,边干边学,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要将三圣花乡农家乐做成“大旅游”,则必须有“大旅游”的发展观和战略观,因此,政府和有关规划部门应对农家乐的发张做好长远战略规划,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将三圣花乡农家乐的旅游资源进行最优配置,逐步推进,全面科学发展。(二)坚持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管理,政府给与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鼓励。同时,积极创办农家乐行业协会,进行相关研究、监管和交流。从而通过政府和民间协会,齐抓共管,为农家乐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三)重视文化和差异化。首先,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开发与发展,应以农家文化为核心,将“花”文化、农耕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等众多细文化做活做深,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农家乐。其次,基于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应保持本色,突出特色,走一条“特色化、品质化、情感化”的旅游发展道路,给游客处处出新、时时愉悦的享受。(四)塑造品质,深化营销。深挖文化同时,注重项目打造、产品创新、服务、环境和危机管理等各环节的品质塑造,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同时,深化品牌营销,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荣誉,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客源市场,展示独特的农家风情。(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要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相关法规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强化服务规范,提高服务品质;二要加强从业人员对本土特色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各个风采斐然。(六)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循环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本地的农业、手工业、文化、自然等各产业发展,走一条产业联动,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的道路。如走绿色蔬果种植路线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简介:徐金梅,女,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沈惠惠,陈瑛.“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分析―以杭州梅家坞农家乐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 177-178.
一、语文数学相同的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数学教学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甚至可能只是知识教育、工具性教育,而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要有案例、有教材、有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