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教媒体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4 17:07: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教媒体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教媒体论文

第1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观察,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观察往往处于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阶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直观现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如说话训练“你最喜欢的动物”选用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小白兔,巧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来指导说话,教学时播放配有轻音乐的表现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内容的录像,并在放录像前先提出观察说话的要求。悦耳的音乐,诱人的画面,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有的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白兔多美呀!”教者按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尾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放录像采用特写定格的方法,依次显示小白兔的各部分,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则采用放慢镜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说道:“我最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身洁白的毛,漂亮极了。头上竖着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又圆又红的眼睛象宝石一样,长着一张三瓣嘴,吃东西时一动一动的,多有意思呀!”还有学生说道:“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象个棉球,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真可爱!”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说出一段通顺而连贯的话,说明教学是成功的。这成功来自于巧用电教媒体和教者的巧妙指导,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获得有目地进行观察的效果。

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说话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我归纳了一下口诀:全面看图,看懂主要内容;分部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这顺序就是“整体——部分——整体”顺序,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小白兔运南瓜》,上课时首先打出三幅投影片,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如果不联系观察,不看第一、三两幅图,怎能看懂第二幅中小白兔受到启发才想出办法的内容呢?这样有条理地去观察全图主要内容就看懂了。再按顺序分别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点,为说话写话作准备。

再如看图说话《公园的花不能摘》是一个单幅图,为了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观察能力,我制作了复合投影片。教学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完整的画面,从整体入手使学生看懂图;然后分部看,去掉上边的人物画面,观察画面的背景,使学生弄清图上的通过景物反映的时间、地点、主题背景;再覆盖上人物画面,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人物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最后连起来总结图意。观察有序了,说话也就有条理了。

观察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事物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而个性是区别其它事物的特征。观察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边看边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把作文的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是笼统的见林不见木,不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于是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可控性,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仔细观察。他们对于一种明显事物所掩盖下的另种不明显事物的观察还缺少深刻性。如在他们观察小白兔样子时,我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再进一步提示“小狗嘴巴是''''U''''字形的,小兔的嘴巴又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定格观察小白兔的嘴,经过讨论,学生回答:“小白兔长着一张''''Y''''字形的嘴,吃食时还一动一动的。”通过类似这样的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观察思路豁然开朗,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说话能力。而电教媒体在说话训练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极其有利。

1.借助投影,展开想象

“想”是学生看懂图,看好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要让学生对画面内容有正确理解,就要指导他们边看边想,唯有通过不断地全面细致的观察思考,才能逐渐使他们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从静止的画面中看出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如指导学生观察《公园的花不能摘》一图,启发学生当看到盛开的和树木、小亭时,想象到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公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观察,想象画面反映的主题(即作者意图)。如根据妈妈的动作神态想象妈妈是怎样说的;听了妈妈的话,孩子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及怎样做的,这些都要通过看图来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来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就领会了作者如何通过图画内容来展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了。

我注意发挥投影片的多种功能,让学生认真看老师演示投影片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尔后再要求先口述再写下来,如讲《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运用五幅投影片。分别是:①小猴子掰玉米。②小猴子扔掉玉米摘桃子。③小猴子扔掉桃子去摘西瓜。④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兔子。⑤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两手空空地回家了。当讲到第五幅图时,我提出问题:大家想想,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又会怎样呢?又用投影打出一个大问号。这时同学们的想象活跃起来了,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的想象不但丰富,而且非常有趣。我便趁热打铁地让学生把续编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通过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想象训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借助音乐,进行合理想象

低年级学生好说爱动,表现欲极强,一有机会就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能。有一次我让学生们听配乐童话。我一会伸双手当耳朵学小白兔蹦蹦跳跳,一会捏鼻子扮大灰狼。听完录音后,我拿出头饰让学生表演,有趣的故事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创作热情。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维妙维肖地表演开了,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故事语言的理解。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说得轻松愉快,写起来笔调也比以前顺畅,内容也较充实。

另外,用录音机录下有代表性的各种声音,如风雨声、鸟鸣声、马嘶牛吼声、汽车声、打谷场上的欢笑声、城镇早市的喧闹声……通过某些特定场合的录音,进行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3.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用录像再现写作素材,可使学生很好地感知、观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将从画面中观察到的图象与其内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这个联系点,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深刻、全面又合理,尔后将这样的情感与认识诉诸文字,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序、有情、有理。

如在一年级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爱”字造句。由于小学生知识肤浅,若照本宣科,学生能说出诸如: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句子。如果适时播放国旗飘扬、黄河奔流及一些动植物的录像,进行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倾刻间便能说出“我爱逗人的小猴子”、“我爱鲜艳的五星红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有谁不深深地爱她呢”等精采的句子。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完成从“物”到“意”的思维转化,从而通过铺设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运用电教媒体指导说写,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才,小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而现代媒体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从学生刚入学,我就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简单图,说完整句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子是由谁(或什么)和怎么样(或是什么)两部分组成。然后再启发学生仔细看图,说具体复杂的句子。句子教学我多用复合投影片,如“小女孩读书”一句话,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打出一个小女孩在读书的简单画面,首先问:“小女孩在做什么?”答曰:“小女孩在读书。”接着问:“小女孩在什么地方读书?”答曰:“小女孩在家中读书。”再给图上加上一盏台灯,问:“小女孩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读书?”最后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女孩的动作神态,问:“小女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时学生就能够说出:“小女孩晚上在家里认真读书”这样较具体复杂的句子。经常这样练习,学生说一句完整话的能力就逐渐得到提高。

第2篇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面小旗组成的整体……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在教学关键处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楚分母不同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在教学1/2+1/3时,我设计了这样两框投影片:

附图{图}

教学时,首先展示第一框,启发提问:1/2+1/3结果是多少呢?是2个1/2吗?是2个1/3吗?同时旋转动片,从1/2片的阴影使学生看清2个1/2的阴影面积便是整个圆;然后旋转1/3片,使其占有2个1/3的阴影面积,此时再将1/2阴影面积与1/3阴影面积相加后,与上两次2个1/2与2个1/3面积所得圆的阴影面积均不同,然后再旋转它们各复原位。使学生直观观察到1/2+1/3既不是2个1/2,也不等于2个1/3。从而自然得出异分母分数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结论。明确了这个道理后,学生由于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正迁移的启示,就会立刻联想到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减。待学生答出各分数通分后的结果时,展示第二框,并将两框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如下图:

这样,整个思维过程、计算方法全容于一框投影片中,不知比传统媒体——由几个不透明的图来讲述效果要好多少呢。

附图{图}

四、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第3篇

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来传授美术技能。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上面做,学生下面看”的方法受到许多的限制(如距离远近、画面大小、不便于重复等等),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而适当地选择电教手段,就能让学生看得形象直观,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如教学《头饰》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一张折叠幻灯片,将动物头部分成对称的可折叠的两部分,在投影仪上折叠演示。学生既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又初步直观地理解了“对称”的概念。运用电教媒体来演示,还可以使示范衔接更自然,教学环节更紧凑,突出侧重点,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如《玩具娃娃》一课教学中,在重点引导、教会学生进行观察后,出示写生步骤的覆盖幻灯片,分步演示:轮廓、细节、着色完成各层次,使学生快速了解了写生的先后步骤,避免了教师的长时间的黑板示范,学生学得轻松,过程清晰,效果较好。

二、活跃思维,启发想象

恰当使用电教媒体,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教学中,教师利用了“纸版投影拼摆”教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利用各种基本形的纸版,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拼出各种各样的热带鱼的外形,学生通过尝试创造了许多新的形象;又如制作“人的基本形纸版教具”,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各种动态,来创作《拔萝卜》(想象画)。这些都利用了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学生的尝试发展了求异思维。保罗•克利说过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这种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就是我们最初接触绘画就在运用的一种语言,也是表达力最强,最富深度的一种语言,是人类最原始描绘对象的一种手段。马蒂斯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则是诉诸于感觉的。”所以,线的运用由我们的内心支配,它成为我们心灵与物象美沟通的桥梁。人类在岩壁或器物上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物象,然后填以色彩。西方绘画中的线逐渐被明暗和色彩所取代,而失去了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线一直是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并发展成为了具有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线美感的认识,线是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视觉艺术形态。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在视觉上形成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线是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态的一种基本原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线”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特有的艺术语言。因此,让学生了解“线”在绘画形式上的美,以及在绘画过程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欣赏艺术,培养能力

第4篇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第5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幼儿教育

一、利用电教媒体转移注意,稳定幼儿情绪

幼儿年龄小,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陌生的人,唯一的表现方式就是哭闹不开心,如果此时在教授给他们所谓的课本知识的话,想必结果是不仅不能教给他们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到厌倦。所以此时就需要电教媒体的帮助了,帮助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为幼儿设计明亮色彩鲜艳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优美轻柔的音乐,让幼儿将焦点转移到明亮的事物上来。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让幼儿真正进入到动画片的情境中。教师还应该保持微笑,以亲切感来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样才能消除幼儿内心真正的恐惧。教师还可以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明白坐在他们身边的小伙伴们是他们真正的好朋友。这样一来,幼儿便放下了心中的难受与陌生,教师以后的教学也变得容易起来。

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播放视频动画之类的,为新学的知识制造一个情景。情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鉴定情境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的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学应注重科学性,即要适应幼儿的年龄、认知方式、情感特点,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不同的情景恰好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多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音乐《小蝌蚪》时,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蝌蚪的各种生活习惯,外貌,发育过程等制成一个小视频供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演唱时也对蝌蚪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想必学生会更喜欢这首音乐的。再例如在教授七星瓢虫的常识课中,以往教师都是一味的读课本,学生对于大篇幅的文字实在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多展示几张七星瓢虫的图片,学生对七星瓢虫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学生会更想了解它的其他性质,所以以此为目的的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会很高。在教唱《小燕子》这首歌曲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句句教唱,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此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设计一个幻灯片,将春天生机勃勃的现象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在美好环境的鼓励下,肯定会努力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

三、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直观,便于知识理解

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可以说基本没有。所以当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帮助,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知识供学生学习。电教媒体具有直观性,它能将抽象的事物以形,色,声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带给学生文化知识,以娱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还能提升学生对该科目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数字113时,幼儿对数量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所以此时教师可以将数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113个字,或者每位学生分发113个瓜子,教师还可以制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具体的实物的表现中,学生能对数字113的概念加深理解,而且这样课堂会比较有趣。在学习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将这些动作与动物相联系并展示给学生,如,鱼在水里游,马在地上跑,袋鼠在地上跳。这些动物及其相应的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便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这些动作的表示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这些动作的模仿,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真正学会这些动作。再例如,当学生学习认识农作物时,如小麦,高粱,玉米等,幼儿对这些汉字联想不到其代表的形态,此时教师可以制作一段小视频,将三种植物的详细介绍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欣赏观看的同时对植物的形态及其各自的特点都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教学任务及目标就完成了。

第6篇

一、声画并茂,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展示过程,活跃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剪辑的录象——村庄下面的地道结构(形象思维),直观的空间形象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再对照课文,边读边议,边想边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尔后投影于屏幕上,学生判断正误,教师随即点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后请学生指着屏幕说说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减缓学生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是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在讲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幻灯,显现了课文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解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画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再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在对折光镜稍作演示后,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像中释义:丘陵、险峻、矗立、成簇),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四、再现情境,培养语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象,感人悲壮的历史场面,低沉、徐缓、真挚的配乐朗读,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总理那高大的形象,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的心态已进入角色,进入语言所描述的语言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情真意切,令听者动容。

五、重演实况,提高说写能力

第7篇

1.1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中的电场和磁场,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很难理解,因此也很难集中注意力,更不用说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模拟磁场对周围事物产生的影响,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磁场的存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复杂的机械构造、微妙的发电机旋转磁场、深奥的机电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生动形象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可以排除对于认识当前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便于突出研究对象的一些重要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实质。例如,在讲授PN结的形成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可以用实心球代替电子,空心球表示空穴,通过它们在半导体中穿梭的动画,能把抽象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

1.3有利于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多元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某一学科在某一领域的进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轻而易举地在幻灯片中加入新的内容,同时,在临讲课前若发现某处课件有错误或不当,也可及时予以更正。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多媒体课件还便于新老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少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都在教研室中公开展示,教师之间既可以相互借鉴,又可以相互切磋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将课程的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计算机来判断对错并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极大地优化现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2机电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重视设备的投入,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普及多媒体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投入。现在中国的许多院校已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才刚开始起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着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教学设备缺少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应尽力加大设备的投入,优化教学资源,确保多媒体教学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正常进行。

2.2加强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教学的水平,制作课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目前,依然存在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照抄教材,学生记不下内容,上课照念课件,未突出教学重点,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电子课件制作应根据各专业、各课程的性质、特点、要求的不同,制作的技术技巧也各异,由于技术性较强,因此需要加强指导与交流。因此,要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班,对一些未能掌握或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师进行较为系统地技术培训与指导,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

2.3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范畴,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及二者的和谐统一。教为主导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指导、辅导、领导作用,这种作用不应该因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变而被忽视和削弱。学生是教学主体,并非意味着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承载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的执行者。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评价、自我调整,通过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结语

第8篇

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运用现代化电教媒体,通过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能迅速对感知到的事物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如教学“聪”字,课件先出示耳朵、眼睛、嘴巴、心脏,再依次将耳朵演变成“耳”字,眼睛演变成“ˋˊ”,嘴巴演变成“口”字,心脏演变成“心”字,转眼一个“聪”字就出现了;再如教学“森”字,先由课件分别从上、左、右顺次出现长得枝繁叶茂的树木,一起涌向中间,然后闪烁成一个“森”字。精彩的画面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字形,掌握了字义。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认识字形往往只注意了大体轮廓,写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是画蛇添足,有的是部件脱落,有的是部件更换。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字形教学,针对字形容易错的部位,用醒目的颜色,通过比较,特别是将关键笔画用闪烁的方式来提醒学生注意,从而加深印象。如教学“喝”和“渴”,首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两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比较的同时,课件用醒目的颜色出示差别,同时出示顺口溜:喝水要用口,口渴要喝水。再如教学衣字旁的生字时,可将衣字旁的两点用醒目的颜色并闪烁呈现,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印象,牢记衣字旁有两点。

在进行生字的书写教学时,可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演示笔顺,可在屏幕上先出示浅色的字,然后用黑色按笔顺进行书写演示,让学生对字的书写记忆犹新。

二、电教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课堂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相互配合,教学效果就能提高。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重点理解“练功”、“苦头”、“滚”、“扑”、“撕”、“咬”、“生活的本领”等词语。如果仅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媒体,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程度是不够的,所以,教学时通过精心剪辑放映一段狮子捕捉猎物,撕咬,吞食的录像片段。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的右脑,重形象思维的作用,学生清晰地看到“滚”、“扑”、“撕”、“咬”的动态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通过电教媒体设置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对诗的内容弄清后,要求学生再潜心细品古诗,打开电脑,播放准备好的曲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想象那一幅清丽的画面,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教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曲子,诱导学生尽快入境,通过想象,体验到诗的意境之美。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再如《丰碑》一课悲壮感人,但距学生实际较远。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时,如果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多媒体出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寒风呼啸的声音,然后用电脑出示放大的被冻僵的老战士的画面,再加上语言的渲染,学生的听知注意力发挥了作用,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录音、电脑光盘)朗读教材。因为媒体朗读是语文朗读专家们认真揣摩、精心制作的语音作品,恰到好处的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文章蕴含的感彩,能帮助学生把握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停顿、快慢,调节和控制语调。电教媒体进行朗读还具有可暂停、可重复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强化朗读训练,效果很好。

第9篇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