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结构化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4 17:07: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结构化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结构化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设计导语 学生参与 情感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在每节课的开头,它的精妙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导语设计要精而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说,“开场白”要叫得响。小语教学中的导语相当于“开场白”。有一些老师上课,往往先板书课题,接着解释题意,然后讲读课文,长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导语旨在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激趣、感受、探求、鉴赏,如此导入新课,自会增强教学效应。导语的样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因文制宜,不断发掘、创造。

2.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教师讲、学生听,谈不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而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2.1 运用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①情感共鸣,诱导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让学生以桌面当江面,以铅笔作战船,共同来找“火攻”的十大妙处,并说明理由。这就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鲸》,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鲸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练中增趣,巩固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可设计按太阳升起的过程画出顺序图,让学生根据图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使学生既充满兴趣,又受到训练。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①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的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高兴。

②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如此总结,学生收获很大。

3.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结合,内在沟通,情意交融,就得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势必平板单调,枯燥乏味了。文艺作品必须以情感人。同样,语文教学也必须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语文教学的航程中,怎样以情为帆呢?

3.1 以教师情激学生情。首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老师一开始就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尤其是教者与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鲁迅救助车夫这一情节的真诚投入,使扮演“我”的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澜,自然地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只是教学的基础,教者还必须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不管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是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对长城的赞叹,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自豪感、赞美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第2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当前讲授内容,把硕士入学考试,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岗位的招聘考试等试题作为例题或习题引入教学中,并且在课程网站上开设考研专栏、面试和软考专栏、高级专题、竞赛专栏等,以此满足学生就业、考研、自主学习的需要[2-3]。

2个性化教学在作业布置中的应用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们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选做题往往难度更大,更具开放性,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甚至要与人讨论,上机实验才能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能力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首先应强调理性实践,督促学生养成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减少实验中的盲目性,强调课前准备、课后总结分析的重要性[4]。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个性化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3.1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

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教师每次实验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完成。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鼓励选择难度大的题目,同时允许学生自己提出选题,目的是开展“创造型应用”实践。难度较低的题目主要是验证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题目侧重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训练,要求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是综合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题力图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领悟。教学实践表明,难度大的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有关技术,提升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为整个专业学习打下更全面、起点更高的基础。

3.2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

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分析其特征,力图将其归结为某种理论课已经研究过的数据结构,再以这种数据结构的典型算法为基础,设计出针对实际问题的算法,并利用所学知识对算法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做出估算和评判,最终编写出正确、高效的程序。教师在实验课中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设计型和综合型的题目,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例如,教师在讲完“栈和队列”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模拟食堂售饭的系统,统计每天中午学生在食堂停留的时间;在讲完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之后,要求学生就学校三水校区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系统,自己确定校园景点,测绘景点之间的路径与距离,建立校园景点地图,设计一个算法使得游客走最少的路,却能遍历全部景点。设置这种只给出问题,而没有细致方案的实验题目,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际需求,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数据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最终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去解决它。这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

4个性化教学在课外学习环节中的应用

4.1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

作为共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就作业和实验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些实验项目和大作业,对其中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协助精神和竞争意识[5]。

4.2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

实验课时毕竟有限,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是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个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以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有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其目的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为了拓展题目的来源,我们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等各种竞赛。在申报前,我们提供选题指导;在申报成功后,进行动态辅导。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组的老师大多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能力强、课题多、档次高,让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也是一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途径。

4.3网上自主学习

为鼓励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我们将网络学习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讨论版上的发帖数和回帖数,老师平时发现好的帖子还会直接奖励适当的分数。课程网站在服务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课程网站和大多数其他课程网站一样,具有教学大纲、课件、精选题库等栏目,以此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考虑到有的学生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有的计划考研,有的要参加公司的面试等,课程网站还设置了以下栏目:①考研专栏,包括最新考纲、近几年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按章复习、全真试卷;②面试和软考试题专栏,针对学生就业面试和参加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需要,收集各公司招聘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系统开发等岗位的试题以及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试题,整理和汇集到面试和软考试题栏目;③高级专题和竞赛专栏;④课程社区针对考研、面试、软考设置专门的讨论区;⑤实验指导栏目,就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进行指导,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5结语

第3篇

一、功能结构伦理下实现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语言教学与文化之间的结构伦理关系是伴随着语言应用学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语言学的结构伦理特征重点体现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功能的现实情况。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语言学家海耶斯就开始提出针对语言结构伦理的“交际能力”理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伦理结构关系十分紧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掌握语音和词汇等基本功;同时还应该注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实现在语言结构功能伦理结构下的文化交流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紧密。人们在日常商务英语活动中能否实现比较顺畅的交流,除了与双方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关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容忍程度。对于跨文化和英语交际的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方式进行,可以很好的培养出人们对异种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支持理解的态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巨大的,通过发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文化属性。其次,通过跨文化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人们在初次接受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对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最后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在美国除了能够很好的设置这些跨国文化的课程以外,还要与社会上的很多专门机构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晓国际商务交流的基本规则,不断的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功能结构伦理下如何实现商务英语的教学

(一)对本国和外国的文化进行充分的比较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只有深刻的了解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很好的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首先在称呼用于方面,“comrade”是社会注意国家的所特有的一种称呼。但是在目前的英语国家中,“Sir和Madam”是比较常用的称呼,所以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其次在感谢和答谢方面,在中国的家庭成员中很少使用“谢谢”,如果使用这种单词会让人感觉到很生分。而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即使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经常使用的。最后在隐私方面,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是,就会关心一些收入、年龄和婚姻等情况,而英国人则是比较反感这一点。

(二)优化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商务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与有关商务英语的基本课程。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加入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不断的把这种交际能力进行素质上的拓展。尤其在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一般口语教学环节都是由外教来担任,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可以是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东西方教学的文化差异,是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外国人相处。在商务英语的高级教学阶段,可以加强英语文化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教学的理解。

(三)利用课外英语资源,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如果只是在课堂是进行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进行英语短句的表演,这些英语短句可以使课本上面的,同时也可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英语故事。一方面英语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异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一方面通过英语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跨国文化的魅力,锻炼英语的实际表达能力。其次可以进行英语课题的研究讨论,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英语主题的讨论,这些讨论的主题可以与英国本身的文化比较接近,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异国文化。最后还应该大量的收集外国信息,利用下英语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收集以下不同国外的人们的饮食文化、发型服饰和电影艺术等文化多媒体资源。

(四)不断加强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外的商务英语实践也是增强对异国文化理解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寒假与暑假的时间内,可以鼓励学生进入外企进行商务英语的实习,不断扩展学生的商务英语对外扩展能力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很多对外的国际奥会和世博会等活动的志愿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外商人士的不断接触,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体会在不同国家进行工作的表现形式和行为生活习惯,真实的感受到跨文化学习的基本意义。

第4篇

【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关键词】渗透美育欣赏美鉴赏美感悟美体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小英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犹如一个大舞台,老师与快乐的小朋友在舞台上尽情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areyou? Nicetomeet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dyouvery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nexttime.”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

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听音、模仿、歌曲训练等。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教学英语数字时,可以借助“TenLittleIndia”来帮助他们掌握。另外还借用一些熟悉的曲调(如“TwoTigers”等)让学生自编歌曲。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

2、在环境中鉴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室变成美丽的“大花园”,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画配上简单易懂的英文说明来装饰教室,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看或者读,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把英语单词和图画结合起来记忆,这样不仅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也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在教pretty时,我特意用几盆可爱的鲜花布置了教室,还从家里拿来了一把小巧玲珑的伞,一些可爱的动物玩具,美丽的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就趁势问学生:Isitpretty?这样结合实物学单词效果是相当好的。再如,我在教授picture时,把很多美丽的照片贴在教室四周,学生兴致很高,于是抓住机会,问Whatisthis?It’sapicture.然后师生问答,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单词,还美美地饱了一次眼福,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喜欢呢?另外,我也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说明在教室进行展示,换一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围下去感受、去表达,使教学增添了活力,使教学变“单调”为“多彩”。

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OK.”进别人房间要说“MayIcomein?”初次见面,要说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却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4、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比如每个单元的Storytime,虽然它的趣味性、情景性比较强,但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仍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利用动画画面,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听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5、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里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边拔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学习家庭成员名称时,让学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这些活动中,会画会做的小朋友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注目,而其他孩子们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含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参考资料: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思维与表达 对外汉语 口语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实施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有效提高外国留学生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技能。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教学中的几项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说”,在实际语言环境运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教学中,口语课十分重要,它是扩大和积累词汇巩固语法知识、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初期的对外汉语学习中,汉语的口语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口语教学自然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向来被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所重视,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许多汉语学习者也同样重视口语技能的提升,因为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想要进一步真正学会运用汉语的话,口语交流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取得汉语口语表达的自由才能使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提升到—个较高层次。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获得汉语口语表达自由的留学生并不多,多数同学在口语表达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这些妨碍他们自由表达的障碍,能够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留学生口语交流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语句不连贯,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节律不明显,语调平淡,停顿不当,表达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问题时总是尽量用词,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实词,而减少或避免使用虚词;语音语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我们对个别的如发音、语调等问题都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如朗读练习、跟读练习等等。但是诸如此类的方法都是从解决某个问题点出发的,并没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汉语口语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沟通途径。追其根源,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将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结构化思维,是一种论证思维,早在中国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描述。结构化思维首先需要说话人明确“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就是说出来的东西是给你要交流的对象听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观点;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动。同时,要让对方准确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关键点等。那么,有了这个明确的目的,结构化思维与表达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一个中心思想打头,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经要学生们练习这样一个话题“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学生和他们朋友的关系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是表达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玩”,“我们一起参加宴会”“我们一起很高兴”......。语言结构散漫、表达层次不清晰。如果通过结构化的表述方法应该这样来组织:“我的朋友是某某,我们关系非常好”,直接给出话题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阐述清楚,其后的论述就可以围绕“关系好”开始展开:“我们经常一起吃饭、参加party”“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结构简单清晰,学生们非常容易掌握。经过这样结构化思维法的练习训练,留学生很快就能够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观点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实例表述的发挥就顺畅多了。

二、归类分组:共性思想分组归类

为了方便交流,必须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分组;并将分组后的思想观点经过不同层次的抽象后构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学生去超市购物,需要他们买“黄油、鸡蛋、葡萄、胡萝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苹果等等物品”,那他们怎么去清晰而又准确的表达呢?

可以通过归类分组的思维,将“牛奶、鸡蛋、黄油、酸奶”这些作为“蛋奶制品类”;将“桔子、苹果、葡萄”作为“水果类”;而将“土豆”、“胡萝卜”作为“蔬菜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来记忆和表达,学生就会很快的、准确的表达出他们需要买的物品了。

三、逻辑递进:按逻辑组织语言

按照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及重要性逻辑来表述。时间逻辑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前因后果进行表达,如今天我早晨几点起床,到学校几点啦,上了几节课,中午碰到哪个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参加了谁的party等等;空间逻辑是按照从个体到整体,或者从全局到局部来表述,如我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客厅里有什么,卧室有几间,厨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逻辑表达就是紧急又重要的先说,紧急不重要的第二说,不紧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紧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综上所述,掌握结构化思维的基本方法,灵活使用这些典型的逻辑手段,能够使留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们实际交际中运用汉语沟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而不仅仅是实词,因为句子才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单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经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训练的学生,对于汉语的畏难情绪也会逐渐降低,达到促进语言掌握,离他们自由沟通的梦想也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树昌,杨俊黄.阅读教学浅析[A].对外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第6篇

一、  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7篇

一、碎片化学习的定位: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1.何谓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是相对于系统学习而言的,碎片化学习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二是指学习时间、空间的碎片化。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是指不是系统地学习某方面、领域、学科的知识,而是零星地、孤立地、只言片语地学习某方面的知识,获得相关的信息。从学习内容上看,与碎片化学习相对的是系统学习。一般地讲,学科学习属于系统学习,其目的是掌握某一学科系统的知识、获得专门的学科技能,而碎片化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满足兴趣或打发时间、娱乐放松。学习时间、空间的碎片化,是指不是集中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学习,而是人们在正式学习或职业工作之余,利用短暂、闲散的时间进行随意的、偶然的、无计划的学习。相对于正式学习时间,碎片化时间相对较短,从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因此,碎片化学习亦可称为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或闲暇学习。

2.碎片化学习的定位

今天,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教师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与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那么,教师的碎片化学习与一般社会公众的碎片化学习有何不同,如何科学定位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呢?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身份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众,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其网络学习应坚持专业立场与学科取向,应与社会公众的网络学习有所区别。所谓专业立场是指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网络碎片化学习,教师的网络学习不能仅仅追求兴趣满足、游戏娱乐、打发时光,而应为教师独特身份的专业发展服务,即教师应自觉运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专业发展,通过碎片化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养。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网络碎片化学习应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且服从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网络碎片化学习的策略:走向问题解决

众所周知,网络资源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学习的时间地点几乎不受限制,而且许多资源是免费的,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但网络碎片化学习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息过于“碎片”和“无序”,不够系统,学习者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学习的“随意化”和“娱乐性”太强,娱乐成分常常多于学习成分;学习方式的“单一”和“浅层”,浏览多、思考少,积累多、整合少,认知多、实践少,等等。如何克服碎片化学习的局限与缺点?我们认为,学习的碎片化问题可以通过内容主题化、合理规划、零存整取、问题解决等策略加以处理,即通过问题导向、选择规划、信息加工、整合建构等策略完善碎片化学习,提高碎片化学习效率。

1.做好主题规划

与传统的系统学习相比,网络碎片化学习获取的知识一般比较零散、无序、缺乏关联,知识碎片多于知识整体,因而遭受质疑甚至批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尤其需要制订学习规划,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首先,选择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可以是教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话题,也可以是工作中面临的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问题与主题包括: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校本课程、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学校文化等。当然,也可以是一些比较具体的操作性问题,如课堂提问策略、作业布置策略、课堂管理策略、与学生谈话的艺术、问题行为处理艺术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碎片化学习关注的

主题。

其次,要做好学习规划。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关注某一主题,以学期或学年为一个基本单位,制订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围绕主题进行学习、思考,收集相关资料,为知识整合与创新提供材料与资源。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具有储存、记忆、选择与初步加工的功能,网络可以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自动推送学习者近期关注的问题与主题,生成与学习者关注的主题相关文献,既有文字资料,还有图像视频资料,为学习者进一步拓展、深化学习导航,提供便利。比如,生物学科教师对“基因”主题感兴趣,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观看相关主题视频。当我们收看“解密基因破译与人体重组”视频时,计算机会自动推荐“人类基因研究需要更多样化”“基因驱动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还是恐怖”等相关节目。

2.整合知识碎片

在完成相关主题的资料收集之后,需要对主题学习的知识碎片进行适度统整,“碎片知识犹如人体的各个部件,脱离了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一个部件都会失去原有的意义。”[1]因此,碎片化学习尤其需要处理好信息“碎片化”与“完整化”关系。当然,从碎片化知识到知识的有效整合,还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有学者指出,首先需要在“巨量信息”中挖掘有意义而舍弃无意义知识碎片;然后从有意义的知识碎片中选择有用的;最后当遇到要解决问题时,学习者从有用的知识碎片中筛选需要的碎片知识,对碎片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实现知识碎片的有意义重组。[2]这样,碎片化信息就可以转化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并纳入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中,通过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或对以往的知识重新结构化,网络的公众知识就开始转化为个体意义上的知识。

有学者提出碎片知识整合的两种思路:复原与重构。“复原就是教师对网络上的知识重新进行结构化处理,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按照某种学科知识体系重新整合起来。重构则是学习者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对碎片化知识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起个人的知识结构,而不必按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合”。[3]前一种方式主要处理的是结构化资源,适合在校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此种策略。后一种方式主要用来处理非结构化资源,更适合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具体问题,零存整取,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与重构。教师在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中,可将某一主题(如教学设计)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地收集、存储起来,如对同一课型(或课文)不同的教学设计案例、课件与论文,归入一个电子文档之中,经过一定的比较与分析,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还可以撰写高层次的教研论文。

3.致力问题解决

与学生时代的系统学习有别,教师的学习属于成年人学习。学生时代的学习以学习新知识、新学科为目的,需要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也只有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理解,产生意义并加以应用。而成年人已具备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学习不再以习得一门学科系统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为主要任务。真实任务与学科课程中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是跨学科的,“我们在真实情境下遇到的问题大都不是结构化的,而是零散的、非结构化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梳理、加工、整合。这种学习方式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它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起来的,而是随机的、零散的、变化的、跨学科的,因而也是碎片式的。”[3]因此,教师的网络碎片化学习应走向问题解决,而不是追求知识的系统化。

那么,如何通过零存整取、知识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呢?有学者建议撰写主题博文,“通过同一主题的博文不断‘改写’,以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其实质就是持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地改写、融合,使碎片化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通过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3]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课题研究、课例研究、教学论文撰写方式等进行知识创新与问题解决。

总之,在职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应坚持任务导向、问题解决原则,针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课题、难题,有意识地关注相关网站网页、网络社群,收集相关资料,获得问题解决的视角、思路和方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碎片化知识与资料,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卓玉.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N].中国教师报,2012-08-15.

[2] 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第8篇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模范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治教。

2、把教育事业列入镇乡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落实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教育体系完备。

3、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乡镇领导和学校建立联系点,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司其职、负其责,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环境。

4、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乡、村办学的责任落得实,效果好。

5、乡镇布局调整规划落实到位。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依托,川原乡镇全部撤并了300名学生以下规模的完全小学,山区乡镇实现了集中办学目标。

6、镇乡教委(教育组)人员配备齐,职责明确,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管理和服务工作搞得好。

二、条件保障

7、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教育投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

8、对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和项目专款管理规范,无挪用现象;积极扶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收效明显。

9、小学、初中的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达到省颁标准,托幼园所达到省上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校舍全部实现砖木结构化,其中川原楼房化学校达到80%;凡小学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以上的学生,初中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能够住宿,寄宿制学校安装有供暖锅炉。

10、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有一定数量的窗口学校。

11、重视学校内部设施建设。中心小学部室达到一部十三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心理咨询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完全小学达到一部十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内设配备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初中内设达省颁一类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内设配备达到省上有关规定的较高标准。

12、按规定镇中心小学建立了足够的劳动实习和勤工俭学基地。

三、干部和教师队伍

13、重视抓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有干部培训计划,有考核要求和奖惩办法;中小学领导均持证上岗;涌现出一批县级优秀校长。

1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按学科和编制配齐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全部使用在教育岗位;中小学及托幼园所教师岗位合格率均达省颁标准;有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的措施,效果好;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权益能得到落实和保护;培养和涌现出一批市、县级教学能手和新秀。

15、寄宿制学校配备有素质高,能力强,有爱心的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

四、教育质量和效益

16、所有学校在验收前通过了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且优秀率达到80%以上。

17、学校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成绩显著。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省颁标准,有控制学生流失的具体措施;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措施,有经验、有典型;重视并抓好教育教学改革,镇(乡)中心教研组作用发挥得好;中小学承担县级有关教育教改项目并取得成果,有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重视抓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中小学教育质量在本县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抓学前教育,镇(乡)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学前班办得好;弱智儿童和盲、聋、哑儿少能随班就读。

18、教育综合改革,三教统筹工作效果显著,中小学开展劳技教育,有专兼职教师,有实习基地或巩固实习场所。

19、重视发展成人教育。镇(乡)政府有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镇(乡)农技校办学规范,内设齐全,在全县属一流水平,村农技校办学面达lOO%,有校舍、教员、教材、教学计划;围绕本地区主要产业搞好农技教育和科技推广,使60%的从业人员受到培训,学有所得,《扫盲工作条例》落得实,15周岁人口中非盲率,青壮年人口中非盲率达到规定标准,有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具体措施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措施。

五、程序、办法和表彰奖励

20、教育强镇(乡)的命名表彰每年进行一次。其程序是,各镇(乡)政府对照标准,先行自评,认为达到标准后,以镇(乡)政府名义向县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写出自评报告,由县区组织督学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市上提交书面报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终评验收。

第9篇

【关键词】 教师知识 转换 创新 发展

研究背景

我们在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时,发现有些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缺乏自主性而进步不大;有些教师虽然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多数教师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懂得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法,而实际上却在奉行传统的英语教学行为……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缺陷,导致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第二是教师已经拥有的知识没有能够转化为专业技能,不能真正推动教师本身的发展。因为知识没有转化为技能,知识没有内化的话就无法积淀成个人的素养,从而导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脱节。[1]那么什么是知识?英语教师又如何将其已有的知识进行转换,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行为呢?

知识转换与创新理论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早在1958年就指出:“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2]并由此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把教师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理论性知识可通过阅读、听讲座获得,包括学科内容、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原理类知识[3]。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中。因其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很难把握,对其研究较少。[3]因此,本研究重点讨论大学英语教师实践知识的转换问题。

野中郁次郎较好地发挥与运用了波兰尼的理论,提出了知识螺旋模型。他认为,知识创造可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四个部分。(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人们相互交流共享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 (2)“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心智模式等)转化为可定义、概念、比喻性文字、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3)“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4)“内在化”:一般是通过不断地教育训练、边做边学以及不断地实践等,使组织成员逐渐接触到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知识,最终改善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2]

知识转换与创新理论对大学英语师资培养启示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将阐述大学英语教师培养中所体现的知识转化与创新过程。

1.共同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环节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备课 、教学研讨等形式来交流、分享自己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一环节在英语教师培养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体说课、备课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次好的说课,可以在说教材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听出说课教师对目标与手段的把握;听出说课教师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听出说课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的这种理解,正是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说”、讨论、争辩,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表达出来,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问和质疑,使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共享。[1]

(2)“师徒帮带”制度

“师徒帮带”,给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教师,配备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学效果的考核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快熟悉和掌握。新任教师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从而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3)网上互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技术上的支持。校园网的开通,实现了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教师可以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某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看法通过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

(4)教师相互听课、评课

听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在客观上促使授课教师不断进取,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上好课,促进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听课后的评课,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是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碰撞。[4]因此,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实践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教师本人很难记录下来,而同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教师的这些习惯,在评课时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教师对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所觉察,同时,也让这些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分享。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