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教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4 17:07: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园教师论文

第1篇

1.新手型教师———模仿新手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直接指向于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渗透中学习。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具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具有创新的动力,但是新手型教师往往会流于表面,对于深刻的教育规律把握和教育章法把握不够,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的牵引与指导。教育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新手型教师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习得教育的基本步骤,模仿已经成熟的经验,逐步掌握幼儿教师中需要学习的,诸如师幼互动、家园联系、经验提炼、活动设计等方面内容。同时,每个新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个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幼儿园可先进行职前培训,内容包括园所发展历史、规章制度、实例剖析、工作解析等,帮助其了解工作特点,萌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之情。因此,对于新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新手型教师提供一对一帮扶平台,需要提供优秀的教师保教活动,为新手型教师入职打好基础。

2.能手型教师———反思与创新能手型

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胜任常规的保教活动,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园本教研需要逐步指向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教师的内驱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自我评价中“回顾得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是重要的反思方法之一。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矫正的过程中引导出创新的动力,这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是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的。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其教师提供较为有效的反思平台,让其在反思中寻找自身不足,引导出正确的创新能力。

3.骨干型教师———科研骨干教师

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有效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指导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骨干教师在幼儿园的地位是直接而且突出的,必须发挥骨干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指导作用,而且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有效培训,但是,骨干教师必须逐步地走向科研平台,将自身丰富经验转化为可以研究的一般幼教规律,才能突破教育瓶颈,推动自身深入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平台需要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科研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补充,思想上倡导“走出去,引进来”,为骨干教师深入学习创造机会;行动上倡导“先进理念本土化”,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教学计划,参与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跨越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4.专家型教师———引领专家型教师

在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在幼儿园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老师。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师德和职业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知名度,能够在一定范围产生积极影响的公众人物。专家型教师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属于精神核心,对于幼儿园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专家型教师,幼儿园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教科研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优质的外出学习机会,推动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反思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发展策略

园本教研,除了要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外,还要为教师的共同学习创造机会,让教师能在共性活动中,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推动自身专业发展。

1.观摩与技能

培训观摩与技能培训是较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师通过观摩和技能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可以较为直接的加快自身学习速度。首先,从园本教研实际来说,观摩可以包括优质教学课堂,也包括了入园参观等学习模式。观摩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而言,可以给予其较为直接的感性经验,对于幼儿保教活动可以有较为直接的认识;对于能手型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创新点;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在研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反思能力;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可以提供较为鲜活的案例便于研讨。其次,由于幼儿园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对于幼儿教师弹跳画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因此,在美术、音乐、舞蹈、片段教学(说课)、备课、教学等方面都可以在专家引领、骨干制定培训计划、能手教师实践、新手教师学习的模式中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2.专题研讨模式专题研讨

其根据是园本活动中出现的某一个较为突出的保教活动问题,通过集中交流、探讨、梳理,总结出规律的有效模式。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点的有效性来促进面的普及型过程。第一,专题反思。专题反思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反思行为。大家互通成功之道,同时将自己的疑难和困惑说出,共同分析解决。在专题反思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反思活动中,习得大量有益经验和鲜活案例,为应对相似情景问题,提供了有效依据。例如,年轻教师可以在针对如何做好班级离园时间段的幼儿组织问题中向有经验教师学习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第二,主题读书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其必须从内心对于知识的获取抱有兴趣,而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为教师的主题研讨提供理论高度,同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教师提供针对性、专门性的知识。例如,关于如何做好观察记录,推荐《观察儿童》、《计划、记录与幼儿发展》、《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相关书籍,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三,专家入园指导。专家入园,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走向正轨,同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专家入园,不同阶段的教师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育专业理念,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新教师的专业觉醒、能手教师的反思深度、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乃至专家教师的思维碰撞。

3.优化教师管理

第2篇

(一)给予她一个包容、宽松的环境

首先,考虑到小班孩子安全压力大,大班有的孩子欺生、淘气,而中班孩子相对容易接纳实习生,班导师给妮妮安排到中班实习。其次,与中班保教人员沟通,让她们包容、接纳妮妮,伸出温暖的手,帮助她度过实习期。妮妮在中班实习时,也出现了独自舞蹈,导致幼儿兴奋地模仿乱成一团,早上睡过头,没有上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班保教人员及时与班导师沟通,班导师及时了解她的情况,给予她帮助。只有班导师、教师和保育员提供包容、接纳、宽松的实习环境,妮妮才能度过艰难的实习期。

(二)挖掘她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妮妮擅长绘画,也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班导师建议她指导幼儿绘画,既发挥了她的特长,也给她一个任务驱动,让她在学中做、做中学。妮妮在指导幼儿绘画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获得了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与同伴交往,建立安全感

在附属幼儿园实习的还有另外一位福建籍实习生,班导师建议妮妮与这位同伴交往,避免孤独感,尽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集体中。由于在实习前期出现了挫折,妮妮到附属幼儿园实习时缺乏安全感,处处小心翼翼。班导师明确告诉她,不要紧张,大胆实习,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附属幼儿园一定给予她实习的机会。在消除顾虑、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妮妮积极与其他实习生交往,建立同伴互助的团队,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四)密切与家长沟通,共助成长

经常与家长沟通,特别是妮妮情绪不稳定、消沉时,借助家长的关心和关爱帮助她走出困境,让亲情给予她肯定与鼓励,帮助她重拾信心,找到心灵的依托。妮妮经历幼儿园辞退后时常做梦,在梦境中又被辞退。妮妮家长则鼓励她:大家都认为她在大学学习这两年进步很大,如她在上学期间,冬天双手生了冻疮,也能勇敢地承受,不向家长诉苦,独立能力增强了不少。家校的有效合作可以有利促进学生的成长。

(五)给予展示平台,充分展现价值

附属幼儿园要求每一位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前展示一节汇报课,班导师、实习生、指导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妮妮想在汇报课上有充分的展示并有所创新,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她第一次尝试了组织幼儿活动,也熟悉了组织幼儿活动的基本流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在幼儿园独立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的能力,获得从事幼教工作的自信。教育实习应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的机会,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幼儿园和高素质的班导师。2014年5月,妮妮参加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已经入围,面试成绩尚可,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最后仅以四分之差落选。但她不气馁,准备明年继续应战。每一个人都秉性不同具有差异,但每个人都有生长的空间,在学生的成长路上,学校、家长以及周围同伴应伸出温暖之手,共同帮助他成长。

二、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思

考某具有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她们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这是她们第一次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她们缺乏社会经验,却要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对象展开交往,难免出现初入职的焦虑、迷茫、浮躁、困惑等社会不适应。下文以该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年级女生为例,分析与思考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

(一)就业指导———帮助选择优质

幼儿园幼儿园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可以为教育实习生提供迈向社会的过渡缓冲期,帮助其成熟心智进而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大型民办幼儿园大多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而省级示范幼儿园都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教育实习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能力也能提升较快。班导师推荐两位教育实习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学校(幼儿园)就业。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大型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生源充足,管理规范,提供实习津贴,免费提供食宿。两位教育实习生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一个互助团队,遇到困难能相互商量、照应,共同度过就业适应期。艳艳是这两位实习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实习之前找到班导师要求给予指导。到这所幼儿园实习后,艳艳给班导师的短信中写道:“真的很感谢老师推荐到早期教育学校实习,感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了很多。在教师技能比赛中,我的说课尝试用PPT演示,还担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种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扩充。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让老师失望。”在这里,班导师帮助实习生选择优质幼儿园就业,为实习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二)基层面对面———走近实习生和园长班导师需要

走向基层、走进幼儿园、走近实习生,需要了解实习生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能让实习生觉得亲切、温暖,而且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班导师还与九江早期教育学校的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园长对两位教育实习生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工作态度好、有激情、专业能力强。园长还特别表扬了艳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春季教学是正月初五开学,正月初二艳艳就离开甘肃老家回到单位工作,责任心很强。园长感谢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幼儿园输送了两位优秀实习生,希望今后能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走基层活动也是班导师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良好契机。2011级有两位教育实习生应聘到一所新园———未来星幼儿园。班导师赴未来星幼儿园对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举办者的身份背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教育实习生的实习单位能持续发展,实习生有安全保障。班导师与未来星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园长反映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班时间吃零食、迟到、认为幼儿园管理苛刻、小题大做等组织纪律不严、生活不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导师要正视教育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导———引导实习生进行教研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班导师应积极引导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的教研兴趣、教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班导师积极鼓励教育实习生参加活动,并对实习生撰写的幼教文章给予修改。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英英的幼教论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激发了所有教育实习生的教研热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开展的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中,所有实习生都积极参赛,实习生写作和分析问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导———关注实习生群体动态

第3篇

1.1研究对象

新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新任教师专业技能研修班学员63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收回问卷数据均用Excel进行处理。共发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3.65%,问卷信度9.182。

1.2.2座谈、访谈法

定期开展与项目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学科专家及国培学员的座谈与访谈,主要针对国培学科课程设计、学科体系构建、团队管理、学员培训过程实效等问题进行集中与个体讨论。

2调查结果与结论

2.1培训需求

在培训需求方面学员期望获得学历提升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3.1%;期望获得教学理念提升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1.5%;想要获得教学技能和策略提升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68.3%;希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13人,占总人数的20.6%。

2.2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调查中,6.78%的被调查者对本次培训不满意;认为本次培训一般的被调查者有27.12%;但仍有66.10%的被调查者对本次培训持满意态度。深入访谈中发现,培训者对培训中专家团队及领导团队比较满意,半数以上学员认为食宿网络等硬件服务方面有待于提高。在课程安排方面,有8.4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33.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安排一般;持满意态度的被调查者有40.68%。通过座谈与访谈会了解到不满意态度主要原因是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计划安排过多,影响了休息时间。希望能多一些灵活机动的时间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据统计,此次培训中有59.80%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其遇到的问题解决方面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理念、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等收货不小,30.2%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培训的内容对其在遇到的问题解决方面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比如,每个学员特点、兴趣爱好不一样,希望专家可以有根据学员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课程。据统计发现,认为指导教师对学员没有帮助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5.08%,有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帮助效果一般,有62.71%的被调查者觉得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座谈与访谈中了解到学员希望与课程专家、项目专家、“影子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等能有更深入,更长时间的沟通与学习。在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方面,有1.69%的被调查者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非常少;33.90%的被调查者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比较少;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被调查者有64.41%。访谈中一名学员说:“我们上课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向老师提出来,只要有问题老师就会让我们相互交流讨论,很快就能够明白了。”

2.3后勤食宿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反映最多的是后勤食宿需求方面。在食宿需求上,有44.07%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培训负责单位的安排;有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是很满意;仅有23.73%的被调查者觉得比较满意。在配套实施方面,11.86%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负责单位并没有提供较好的配套设施;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负责单位提供的配套设施一般;有47.46%的被调查者对培训负责单位提供的配套设施比较满意。

3对策与建议

3.1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合理设置课程是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如何设置课程,设置什么模块的课程、采用什么类型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课程设置相关专家需要全面设计的。怎么样去设置一个好的课程,除了对该课程做深度调查分析以外,还需要考虑课程设计的需求,其中包括原则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以学习者(参训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又要给定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应掌握的课程目标需求。此外,还应照顾教师当前的学习环境、个人愿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

3.2研修方式多样化、人性化

网络是现在社会一个重要的资源,要学会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自主研修班主任建立网络个人空间,撰写教研博客,收集学员实际教学成功案例、教学成果以供其他学员学习;收集学员教学科研常见问题,供学员分组讨论,专家班主任组织总结。研修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法,专题报告、参与式培训、案例评析、现场观摩、教育实践、网络研修等。混合研修如幼儿园小课题研修:①在线调研,学员自选或自拟主题;②在线立项,完成开题设计;③在线互相交流讨论;④幼儿园实践研修,补充设计;⑤上传小课题研修设计,各学员网上继续讨论,专家在线答疑。

3.3改善培训后勤条件,强化后勤监督机制

第4篇

A园隶属哈尔滨某开发公司领导,是一所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变迁的企办园。该园实行园长负责的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办园机制,现有教职工63人,全园共设13个教学班共有幼儿500多人。在现有教师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学历9人。据幼儿园相关文件材料记载,A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设上。该园于1997年起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承担省级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本园内的“亲子园开发与创设”等多项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A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的分析

在课程设计层面中,幼儿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教材的选择,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环境材料的准备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教材选择、活动目标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选择

由于我国幼儿园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应的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因此,幼儿园对教材的选择一般包括地方教材、幼儿园自编教材及其它教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参与教材选择的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园长一级的管理人员;二是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其中一线教师是教材主要的实施者,而且最了解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是教材选择中关键的决定者。从访谈中得知,幼儿教师自身对于“教师是否应该自由选择教材”持认同态度,但对于目前教师不能自已选择教材的现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教师一方面觉得比较无奈,另一方面也表示理解。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止一次的谈到过“太忙”“没有时间”或类似这样的字眼,当问及“都忙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大多说不出具体的事情,幼儿园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教师注定要每日忙碌在一些琐事当中,对于选择教材这样的“大事”,教师们也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使用不好这样的权力。A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来决定的,教师并不具备选择教材的权力,只是在教材的操作层面具有一定的调适权力。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态度不一,大部分教师认为现有教材使用起来不是很顺手,而且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园领导认为教师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如果不为其规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话,教师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应付”了事。教师们则认为对教材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应该拥有的权力,因为只有本班教师最了解自己班的孩子,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

2、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特定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课程目标也是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领域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幼儿园层面的主要是学期目标和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教师是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者,因此,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参与这两级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在A园学期目标一般是在开学初制定完成,主要是在集体(园长、教学主任、班组长)备课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总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目标再次细化,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课程准备工作。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也发现,普通幼儿教师较少有机会参与学期目标的制定,即使是活动目标也是园长一级制定好的,幼儿教师很难根据其所在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改动。由于教育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之前由少数人研究制定的目标之不尽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目标制定,所以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引起目标制定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者往往认为教师精力有限,希望通过集体决定来减轻老师的压力,事实上,不能积极参与到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中反而容易降低教师的职业热情和专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选择性内容和生成性内容,主要有三种取向: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儿童经验取向。其中教材取向关注的是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活动取向关注的是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儿童经验取向则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时,既应依据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更应该注重幼儿生活性和兴趣性知识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幼儿教师们对于给幼儿的应该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持认同态度,认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就应该体现出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舍弃分科观念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家长的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上是依照教材进行的,可以自由设计的权限非常小。其实,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能联系幼儿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当中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幼儿教师们在有限的权力范围之内也努力的通过“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或“用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增强课程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二)课程实施的分析

课程实施层面课程权力的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实施策略的运用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和幼儿学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1、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

根据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课程角色的界定,本文将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分为支持性策略、合作性策略和引导性策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自我控制力差,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因此本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教师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引导性策略的运用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更多的体现在对幼儿兴趣的关注度上。由于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拥有的权力非常有限,所以,负责任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会相当用心地斟酌课程内容,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程内容做最合理的演绎,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2、师幼互动中幼儿学的策略

幼儿学的策略即幼儿将外在经验内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本文主要关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复述和练习的方式学习,也通过质疑、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明确幼儿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并关注策略运用困难的幼儿,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访谈分析发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赋予了教师较宽松的权力实现空间,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并关注到幼儿学习策略和教师教的策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自己在课程实施阶段是个“多面手”,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后,教师的每一次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实施策略的运用都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策略需要,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这种实施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由于受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影响,并不是在每一位幼儿教师身上都能很好的体现。

(三)课程评价的分析

幼儿教师课程评价主要针对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具体包括:选择评价方式、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由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所决定。对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幼儿教师日常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本文从幼儿发展状况和课程运行状态两方面,着重从评价方式角度,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状况进行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评价等等,幼儿教师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目的是与家长进行交流,常采用口头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评价目的在于记录幼儿的发展状况,主要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评价上拥有较宽松的权限范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评价”上了,而且能积极运用档案袋评价,有的老师还会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和家长交流,这也是对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比较进步的评价方式。

2、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

幼儿教师作为课程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包括前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和后评价等,其中前评价和活动中评价本文在课程研究层面将加以讨论,幼儿教师针对课程运行状态的后评价主要是通过反思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运行状态后评价即课程反思角度来考察课程权力的实现状况。从反思日记中发现,教师们认为活动反思是自己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反思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对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反思资料的整理发现,幼儿教师在反思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幼儿的表现,而对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则关注较少,这也是教师反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研究的分析

对研究层面教师课程权力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反思并深入研究课程问题的权力。包括教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课程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研究在上文已经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设计研究和课程实施研究两个方面分析课程研究层面的幼儿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状况。

1、课程设计研究

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实现的,集体教研活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共享,集体教研应该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作用,实现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话语权。对于“集体教研在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教师们反应不一,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可以节省时间,对自己很有帮助;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往往不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的,所以意义不大。通过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观察记录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拿到教研时候来讨论,但对于讨论的结果却往往得不到重视,也就是这种讨论似乎是“为了谈论而讨论”,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集体教研本身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是有利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但是在A园,集体教研的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笔者认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组织者,集体教研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同研讨,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的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要想通过集体教研深入挖掘课程深层次的内涵,力图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的话,一方面在于教研的内容要是那些教师关心的和真正有价值的“议题”而不是空泛的讨论某一个“理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每个参与集体教研的教师都要作为参与者存在,充分准备、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集体教研价值。

2、课程实施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幼儿学习过程的研究,是课程研究的核心部分。幼儿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应该以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目的,比如,课程实施中材料投放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合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个人的课程研究权力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对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幼儿的影响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课程实施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意识到教师应该有相应的课程研究权,这对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研究容易操作难”和研究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使得研究权力在实现遇到了瓶颈。

三、研究结论

第5篇

某具有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她们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这是她们第一次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她们缺乏社会经验,却要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对象展开交往,难免出现初入职的焦虑、迷茫、浮躁、困惑等社会不适应。下文以该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年级女生为例,分析与思考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

(一)就业指导———帮助选择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可以为教育实习生提供迈向社会的过渡缓冲期,帮助其成熟心智进而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大型民办幼儿园大多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而省级示范幼儿园都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教育实习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能力也能提升较快。班导师推荐两位教育实习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学校(幼儿园)就业。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大型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生源充足,管理规范,提供实习津贴,免费提供食宿。两位教育实习生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一个互助团队,遇到困难能相互商量、照应,共同度过就业适应期。艳艳是这两位实习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实习之前找到班导师要求给予指导。到这所幼儿园实习后,艳艳给班导师的短信中写道:“真的很感谢老师推荐到早期教育学校实习,感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了很多。在教师技能比赛中,我的说课尝试用PPT演示,还担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种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扩充。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让老师失望。”在这里,班导师帮助实习生选择优质幼儿园就业,为实习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二)基层面对面———走近实习生和园长班导师需要

走向基层、走进幼儿园、走近实习生,需要了解实习生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能让实习生觉得亲切、温暖,而且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班导师还与九江早期教育学校的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园长对两位教育实习生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工作态度好、有激情、专业能力强。园长还特别表扬了艳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春季教学是正月初五开学,正月初二艳艳就离开甘肃老家回到单位工作,责任心很强。园长感谢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幼儿园输送了两位优秀实习生,希望今后能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走基层活动也是班导师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良好契机。2011级有两位教育实习生应聘到一所新园———未来星幼儿园。班导师赴未来星幼儿园对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举办者的身份背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教育实习生的实习单位能持续发展,实习生有安全保障。班导师与未来星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园长反映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班时间吃零食、迟到、认为幼儿园管理苛刻、小题大做等组织纪律不严、生活不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导师要正视教育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导———引导实习生进行教研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2]班导师应积极引导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的教研兴趣、教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班导师积极鼓励教育实习生参加活动,并对实习生撰写的幼教文章给予修改。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英英的幼教论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激发了所有教育实习生的教研热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开展的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中,所有实习生都积极参赛,实习生写作和分析问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导———关注实习生群体动态

班导师要关注教育实习生群体动态,应利用邮件、短信、QQ群等信息平台,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实习生交流思想,帮助她们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如实习生媛媛和兰兰处于单亲、低保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经济拮据。班导师积极为媛媛和兰兰提供了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的信息,并帮助她们准备申请材料,使她们成功申请到补贴。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使她们因为班导师的悉心关怀而备感温暖。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参加了普通话考试,班导师了解到,江西省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普通话条件的认定是达到二级乙等即可,而上海、甘肃嘉峪关市等地要求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为此,班导师便建议部分实习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在教育实习期再次参加普通话考试,改变普通话等级。在班导师的指导下,班级44位学生中有32人取得了二级甲等普通话等级证书。了解到江西、福建、甘肃等地2014年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后,班导师结合岗位计划、岗位条件,实习生的年龄、户籍、个人能力综合考量等情况,为实习生提供报考岗位、招聘考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实习生有效复习、积极应考。

二、总结

第6篇

实现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正确实施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从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的正确实施。

[关键词]

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四、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

第7篇

1、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引论(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

引论(引言):简要说明本项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础,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术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到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可根据具体学科要求而定)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1]张晓风。中国经济状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3、论文的结构与行文(1)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为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

(2)论点:是作者对题纲研究后产生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论点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性,必须符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针对性。

(3)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真实性的根据,为此,要求所用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用社会实践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语言类论文原则上要以原文的语料为论据。

(4)论证:是作者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求论证准确、适当,论文过程应有符合逻辑,科学、严密、有力、表述严谨,准确。

(5)毕业论文说明方法:应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可采用分类、举例、描写、比喻、对比数字数据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依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慢慢开始关注,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和小学教育的启蒙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点,掌握好幼小过渡工作的火候,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工作,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过渡;策略

幼小过渡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依据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找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幼小教育过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触英语、诗词、汉字、算数方面的知识能够缓解孩子进入小学的压力,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有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孩子进入小学的主要难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对知识面的掌握。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会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事物存在明显的断层。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从这几个着重点入手有针对性解决主要矛盾。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做事认真、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慢慢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幼儿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尺度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就是在为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拥有此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儿园没有掌握好幼小过渡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片面性的教学行为,如,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昀后一个学期,从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方面强制性执行小学的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将小学的教学方式照搬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应该采取适合此年龄段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比较基本的知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幼小过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学教学模式,而是适度地进行过渡,令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轻松地过渡到小学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环境。

三、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过渡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过渡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过渡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过渡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过渡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在幼小过渡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过渡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过渡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过渡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过渡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以及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关注幼小过渡工作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

第8篇

“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内涵,是卓越的学识素养,更是卓越的从教精神;是卓越的专业基础,更是卓越的实践能力。我们提出“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达到国家对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尚师德:追求高尚师德。师德是从教的基础。良好师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而高尚师德则是卓越幼儿园教师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强调教师的师德更显紧迫和严峻。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从信念层面来看,需要有笃实的专业信仰、务实的专业精神、朴实的专业态度;从情感层面来看,需要爱幼儿、爱幼教,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热情、有责任、有理想;从行为层面来看,需要践行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首要的任务就是师德教育,不仅要在平时有机渗透师德教育内容,更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将其显性化。厚基础:强调宽厚基础。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从知识深度上看具有启蒙性,而从知识范围上看又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中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科与整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倡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统整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显然,幼儿园教育需要的是全科型教师而非分科型教师。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广而全的特点,不仅要有基本的艺体技能,还要有坚实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教育理论素养,还要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传统培养模式中那种重艺体技能、轻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做法不能胜任卓越教师培养的要求。只有做到厚基础,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强能力:提升多元能力,重视研究能力。幼儿教育的工作不是看护幼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不仅是会唱歌、跳舞、讲故事。幼儿教育的对象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其后的小学、中学阶段有明显的差别。这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更需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一切教育工作均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因此,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了解幼儿、教育幼儿的能力。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有研究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研究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实践真正建立在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有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要能将理论、观念、研究证据转化为实践操作策略,从教育实际出发,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实施班级管理,沟通家园关系。第三,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不仅要能实践,还能对实践进行反思;不仅关注自身的实践,还能与同行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反思和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重融合:注重多维融合。幼儿教育是关系到个体和人类未来的实践,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乃至脑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可能对幼儿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时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各种教育理论和观点百花齐放,这些对幼儿园教师素质以及幼儿园教师培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融合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使未来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基础,更要具有融合和开放的态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学科的融合。在教师培养中体现多学科的融通与互渗,帮助学生将多学科的视野融会贯通,并将其转化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其次是中西视野的融合。既要向学生介绍国际研究前沿的新理论、新进展,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本土的幼儿教育家和幼儿教育思想,在贯通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要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理论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体会与认识到实践的复杂性和生动性,避免纸上谈兵。

二、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具体目标

根据“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同时秉承儿童教育家、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系第一任系主任陈鹤琴先生开创的研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本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素养全面、学识宽广、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理论,也是基础实、善实践、留得住、干得好、能引领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以“研究性”和“实践性”为核心,构建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一)具有高尚师德

研究儿童、了解幼教是师德培养的起点。通过参与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应能:

1.热爱儿童,对儿童和幼教抱有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2.热爱并享受幼儿教育工作,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

3.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

(二)具有全面的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并能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

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既是一种个人素质,也是教育实践的保证。学生应能:

1.具备基本的美术、音乐、钢琴、舞蹈等艺术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

2.具备全面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专业素养,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它既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从事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学生应能:

1.掌握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2.具备初步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理论兴趣;

.具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胜任幼儿园各项教育工作。

(四)具有基本的幼儿教育研究素养,以及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

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既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性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也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能力。学生应能:

1.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开展毕业论文研究;

2.初步形成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品牌打造综合措施

1.把专业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爱幼儿、爱幼教、具有“鹤琴式”研究精神的卓越幼教人

通过《专业入门指导》《陈鹤琴与中国幼教》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南师幼教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了解中国幼教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学生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陈鹤琴先生的著作。要用老一代南师幼教人的专业、敬业、乐业、创业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幼教专业的热情。通过我系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老师们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对研究的执着传递给学生。我系拥有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优秀党支部等称号,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丰富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广泛接触幼儿、接触幼教,在实践中体验到与幼儿相处、从事幼教工作的快乐。

2.以宽厚的知识素养为基础,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公共课程、博雅课程、艺术课程等基础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观念、信息技术素养、人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利用现有的院级“学业发展中心”,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业中心可供学生扩展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包括:

(1)学涯室:设有学业设计室、职业探究室、舒心交流室和树德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

(2)技能坊:主要设计了书法技能、演讲与朗诵技能、舞蹈技能、信息化技能、手工坊等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活动,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多个工作坊。

(3)实践园:组织各类社会性调研活动,分层次的实践训练项目,跨专业专题训练项目,面向各类教育机构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4)学术苑:组织各领域专家主讲的教苑讲坛,以学生自己为主的教苑沙龙,开办学生自己的杂志《教育家》。此外,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读书会、理论沙龙、工作坊,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具有学术潜能和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拓展课程,使其接触学术研究的前沿。

3.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型教师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思想体系;价值体系;行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4-0028-05

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融合了教师群体的价值观,是教师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是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生活风格和精神风貌,是幼儿园教师群体共享的文化形态,包括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与行为体系三个方面。其中,思想体系是根基,价值体系是动力,行为体系是实践表现。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建构和巩固的过程的。在本文中,笔者不打算去辨析不同类型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而是将幼儿园教师看作一个整体,重在厘清其文化上的共性,以帮助读者认识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特点。

一、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思想体系

文化是生活实践的积淀,也是生活实践的反映。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幼儿园教师慢慢建立起对职业生活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学前教育的基本信仰。这些认识与信仰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树立起专业自信和文化自尊。

1.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幼儿教育具有教育性、福利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性主要针对儿童而言,主张为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福利性主要针对家长而言,强调要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提供帮助,在接送时间、假期安排、收费标准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既是儿童的教师,也是家长的教师,既要提供保育、看护等生活服务,也要提供教育、引导等专业服务。

前几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政府越来越多地退出了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身份、专业地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民办幼儿园规模逐渐扩大。在这样一种公私不均的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原有的思想体系不断受到挑战。学前教育不再被认为是公益性事业和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受到严重影响,而服务家长的呼声则越来越被重视。在市场化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原来的文化身份变得越来越模糊,服务者角色代替了专业人角色,为家长服务被放到了幼儿园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家长的福利与需求取代了儿童的福利与需求,幼儿园教师不得不在专业人与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中紧张生活。文化自主性、专业自主性逐渐丧失,文化自尊、文化自信也不断遭遇危机,贬抑性文化生存方式取代了原有公办幼儿园体制下的褒奖性文化生存方式。伴随着专业权威的消解,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也不断受到挑战:一方面市场上各种流行的课程模式让幼儿园教师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家长的需求又五花八门,导致幼儿园教师经常疲于应付、无所适从。

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现实

与中小学的组织架构与班级构成不同,幼儿园通常由三位教师构成保教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级。两教一保的人员配备,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的合理分工,使得幼儿园教师必须认同合作性文化,抑制个体性文化。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三人同行既可能促使三人共同分担班级的管理责任和相关事务,也可能使三人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就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而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收入高低、责任大小与事务多寡的冲突。一般而言,主班教师的收入高、责任大,配班教师的收入低、责任小。为了班级事务,有时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之间会发生争执,如主班教师会分派班级任务,但配班教师会认为主班教师在逃避责任。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之间通常也是各尽其职,而很少互助。

由上可见,班级保教小组虽然是一个适合幼儿园保教工作需要的小群体,但如果教师自身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欠缺,三人小组最终会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组合,而非实质性的组合。但无论如何,三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空间,相互嵌入彼此的日常工作,其互动密度与交往的可能性都远远超过中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从其工作的第一天起通常就生活在三个社会交往圈子中:第一圈也是最小的圈子就是三人保教小组;第二圈是幼儿园设立的各种教研组,如游戏组、语言组、音乐组、美术组以及年级组等;第三圈也是最大的圈子是全园教师组成的小社会。三个圈子中最具意义的是三人保教小组,因为这是蕴育幼儿园教师合作文化的土壤。三人如何打破各自为政的交往惯习,形成一种立体互动的合作文化,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重要话题。

二、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价值体系

如果说思想体系更多突出了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认识、基本信仰,获得文化身份与职业认同的话,那么,价值体系则更多地激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热情,帮助教师准确地进行伦理定位。

1.幼儿园教师的伦理定位

在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对专业和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起对儿童、对幼教的热爱之情。毕业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伦理和信仰定位的过程,那些对儿童无特殊感情、对专业无特殊激情的学生很可能会放弃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那些爱儿童、爱专业的学生则会选择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并且在不断与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

与其他阶段的教师不同,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这些学前儿童不仅在生理需要上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在心理发展(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如果幼儿园教师缺少爱心和耐心,那对儿童的影响将是非常负面的。在现实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因为爱儿童才选择这份职业的,所以说,网络所曝光的某些幼儿园教师虐童现象只是很少发生的个案。

爱儿童,爱专业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的起点。没有对儿童、专业的热爱,幼儿园教师就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也不可能在专业上付出心力。爱是基于认知,并在认知中发展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知与情感常常是合二为一、相互交融的。因为爱,所以欣赏儿童,尊重儿童,对儿童抱有适度的期待。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

2.幼儿园教师的母性追求

客观地说,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是更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女性温柔、细腻的性格特点以及由生育催生的母性本能对年幼儿童来说更为合适,更能使其获得安全感。幼儿园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妈妈”,是儿童情感依恋的对象。

通常来说,一位已是妈妈的幼儿园教师与一位未生育过的幼儿园教师相比,前者对儿童的反应更敏感,情感的唤起更快速。

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教育必须首先是情感性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性教育。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情绪感应力与情绪反应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扮演其他理性的、专业的、多元的角色。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是表意性的、非制度化的,是以情感性角色为主的。

综合来看,幼儿园教师是一个情感性职业,无论是爱儿童情感的生成、蕴育还是发展,女性都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当然,男性教师也是需要的。如果以家庭为喻,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包含三位教师和几十位儿童。而我们知道。光有女性与儿童是不完整的,家庭中必须有男性的参与才能成为完整的家庭。因此,男性的加盟可以适当平衡幼儿园中的性别生态,创造一种刚柔相济的氛围。

三、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行为体系

相比复杂的社会生活而言,幼儿园是由教师与儿童构成的简单又纯真的小社会。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圈子里,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孩子气”“小家子气”“非理性”“活力四射”等是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行为方式的常见评价。教师文化行为层面的表现是由其日常生活与职业处境决定的,幼儿园教师生活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小儿童中,儿童的纯真、可爱、顽皮、好奇、依赖等都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幼儿园教师与其互动的方式。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与师幼互动中,幼儿园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与文化特点。具体而言,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行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幼儿园教师的生活方式、实践图式和文化焦虑。

1.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处境与生活方式

幼儿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既是女性聚集之地,又是幼小儿童集中之所,女性文化与慈幼文化成为幼儿园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景。

作为主要由女性组成的群体,幼儿园教师群体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情绪化、非理性、感性、追求细节与小节、特殊的生育文化、母性意识、是非多、爱唠叨等。在幼儿园,女性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具有对男性教师颠覆性的改造作用。从目前全球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构成看,女性仍然是这个职业的主体。作为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是很难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当然,在细腻、温柔之外,幼儿园教师同样需要具备勇气、果敢等其他品质。

除了女性特征外,幼儿园还是一个慈幼文化盛行的场所。为了符合慈幼文化的期待,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与幼小儿童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的特殊才能。因为教育对象年纪小,所以幼儿园教师得事无巨细,既管鸡毛蒜皮的小事,又管事关发展的大事。而且,为了当个好老师,幼儿园教师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文能武,能弹能唱,能画能跳。幼儿园教师常戏称自己既是研究者、一级演员,又是清洁工、艺术家,角色担当过多,角色转化非常快。一位教师在博客中这样形象地描述幼儿园教师。

刚刚还像个学者似的在搞研究,一眨眼就在给小孩子叠被子了,忽然又得演个小猫、小狗之类的故事角色;出去玩的时候是个义务清洁工,把一些废旧物品捡回来以备利用;回到家像个暴君,一肚子气有老公的撒在老公身上,有男朋友的撒在男朋友身上,都没有的就撒在食物上。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表现与儿童的需要、家长的社会期待之间会相互强化。对于儿童来说,那些具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儿童的教师通常都是受欢迎的教师。所以说,并非幼儿园教师不能够理性一些、粗放一些,而是其工作的职责迫使其更多发展起感性、精细的生活方式与师幼互动方式。

2.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表现与实践图式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体系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面对着幼小儿童,幼儿园教师有必要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对话,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启迪儿童思维。因此,幼儿园教师常常说的是“娃娃语”,唱的是“娃娃歌”,演的是“娃娃家”。一位幼儿园教师的丈夫在博客中所描述的妻子形象其实是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共性表现。

由于工作和性格的缘故,你天真、单纯,很有亲和力。当然,脾气也像小孩子一样,爱笑爱闹,来得快去得快。你会因为一点儿小事情悲伤,也会因为一些细节开心。我呢,就要调整我脆弱的神经,准备随时迎接你的变脸绝技。和你吃饭总不会冷场,因为每天幼儿园里的趣事让你如数家珍。今天谁哭了,谁尿床了,谁说了经典的话了,谁让你没辙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让你津津乐道半天。我对你们班级的小朋友也越来越熟悉。谁让你每天都要在我面前点名呢?不过,能分享你工作的快乐,当然,还有牢骚,就算我耳朵生老茧。也心甘情愿啊!

在幼儿园里,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时间长了,幼儿园教师往往会形成“唠叨”“喋喋不休”“儿童化”等语言习惯。一位幼儿园教师在博客中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天要对着二三十个孩子。孩子们年纪小,自理能力差,所以事无巨细都要向教师汇报请示。我要喝水,我要小便,我要回家,某某打我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对这些事情都要一一亲自回答和处理。二三十住幼儿的问题。教师每人回答一句,一天就得二三十句,更何况有的孩子的问题还得回答上三四句呢。工作需要教师们每天上百遍地重复说同样的话,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喋喋不休。

不光是语言上的喋喋不休,幼儿园教师在行为层面还有一个特殊偏好,即收集破烂,变废为宝。纸箱、饮料瓶等都是幼儿园教师心仪的宝贝。在幼儿园教师的巧手下,废品常会变成儿童爱不释手的玩具。

其实,不仅是幼儿园教师群体自身,绝大多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永远有一颗童心。职业生活造就了不同职业人能特殊文化气质。学前教育是一个让人年轻、阳光、充满朝气的职业。每天与幼小的儿童在一起,看到的永远是笑脸和希望。与幼小儿童的无限接近塑造了幼儿园教师语言上的儿童化、表情上的夸张化、思维上的幼稚化和心态上的年轻化。

3.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烦恼与竞争焦虑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年轻人的职业,一方面因为与幼小儿童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年轻人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因为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更适合年轻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有与儿童一起玩的活力,要能跑、能跳、能唱,没有充沛的体力是不行的。从下文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其日常工作的描述可见一斑。所以在幼儿园里,45岁以上的一线教师是很少见的,许多教师到了这个年纪要么转岗,要么选择下岗。

赶上带小班吧,第一个月新生刚入园时的场面,那是相当壮观!二三十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教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拽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你没有三头六臂哄不了这么多孩子,得,你也哭吧!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教师还得哄家长。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也许看暴力动画片多了,像奥特曼之类的,所以多少有点暴力倾向,往往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没有体力真干不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行。所以教师光荣负伤是常事。赶上带大班吧,一大群孩子跟孙悟空似的上窜下跳、东奔西跑、大喊大叫,弄得整个活动室鸡飞狗跳。可怜原本一个个细声细气、温婉娴静的教师。半年下来往往都变成了大嗓门。声音小点儿谁理你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