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日本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7 17:5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日本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日本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宫崎骏;动漫;民族性格;女性觉醒;神灵意识

对于任何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悠远的人生阅历和民族品性的折射。宫崎骏正是借鉴了大量的日本神话元素与民俗传说,形成了如今纯净明丽的宫崎动漫韵味。在某种程度上,宫崎动漫折射了当代日本的浮世绘。

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崇拜意识

日本,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男权中心”的主宰国家。日本人一方面在男权至上的体系里压制女性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寄托于文学艺术表达对于女性的敬畏与膜拜,这也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基因中的两面性。深受日本文化熏陶和影响的宫崎骏自然对女性多了一份偏爱,再加上童年时期母爱的严重缺失。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少女情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少女本身所独有的优雅明净的特质。《龙猫》中的4岁的小米正是透过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发现了可爱的精灵龙猫们。同样的,在12岁的魔女琪琪身上,也鲜明地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渴望获得认可的大多数年轻的女性。宫崎骏自己也坦言:“带着父母的期望与爱,以及经纪上的支持,满怀憧憬地来到大都市的少女们都映射在了琪琪身上。琪琪的心理上的恐惧与不适也反映了日本当下的社会状况。”

日本韵味独特的东方终极美学追求。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学深深浸润于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中,就是物哀文化。而宫崎骏正是深受日本古典美学思潮的影响,才将自己的绘画风格推向了与日本传统文化一致的终极美学追求上。

宫崎骏也自觉接受了“物哀”文学的熏陶,掌握了日本美学的精髓,才不遗余力地创造了那么多年轻可爱的女性的形象。“这些鲜活而年轻的生命如同樱花一般美好,值得人们感怀与喜爱。而少女梦想与童年时光又总如樱花般逝去 。以少女为主角,就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重温童年情感,体会到久违的哀婉与淡淡的忧伤。”

二、大和民族性格与信仰的形成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火山喷发、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日本。这样险恶的情境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一方面,他们选择习惯于承受、隐忍,另一方面,把对自然的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衍化成崇拜。

在宫崎动漫众多的神灵形象中,有一种种叫小精灵型黑小鬼、小树精、煤炭精,它们象征着自然对人类一些微妙的影响,也代表着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内心深处潜藏的些许的感官恐惧与情感封锁。第二种叫被救赎型 如无脸男、稻草人,这一类神灵一般都是前世遭遇到了诅咒或是情感上的彻底性遗失。这些形而上的欲念折射出了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人类自身情感世界的空虚与苍白,内心深处唯剩欲念在把控灵魂,彰显丑陋而卑微的人性。

宫崎骏正是通过对这些通灵鬼怪的细致描摹,才映射了当代社会人情性灵的腐朽与异变,神灵的形象无不是人性的阴暗缩影。对于进步文明下人性堕落与人情冷漠的生动再现使得宫崎动漫具有无与伦比的现世高度与反思勇气,这也正是宫崎动漫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无“恶”道德观念世界里的精神皈依

纵观宫崎骏的动漫作品,贯穿的永远是这几大主题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共融、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讨论、黄金时代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这些在我们现世的世界观中都是无法调和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只会凸显人性的丑恶和自身命运的卑微。正义的胜利必然要以邪恶的绝灭为代价,而蜕变成人的背后必然要抛却童真的纯净与梦想的皎洁。若简单以善恶来区分宫崎动漫的主题属性,往往就会陷入误区。

比如《猫的报恩》中强迫女孩下嫁看似不近人情的猫王其实不过是天真任性的大孩子罢了。《千与千寻》中凶狠残暴的汤婆婆也不过是个内心柔软的慈母罢了。《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将苏菲变成老太婆的荒野女巫不过是一个争强好胜甚至还带有些许孩子气的老顽童而已。《千与千寻》中吃人怪物无脸男不过是一个迷失本性的孤独孩子罢了。在宫崎动漫中,所有的“恶”其实是出于人类在道德自律的桎梏下自我意识与精神的一次重新解构,尽管这样的解构依然存留于单纯的形而上学主义中,有着“理想社会”式的荒诞与戏说成分,但这样的理念毕竟源自于对生存、发展、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与期盼,只是方式过于极端,才导致矛盾的迭起与冲突的衍生。也许,在这样美好纯净的“大同世界”中生活才是宫崎动漫留给世人的最为巨大而珍贵的宝藏吧。

参考文献:

[1]宫崎骏.日本电影文化讲座:日本电影现在和未来[M],东京:岩波书店,1988

[2]胡忠青.宫崎骏动漫作品中的主题元素与诸多元素考察[J].电影评介,2006,(13):18-19

第2篇

(一)唯美的画风与精美却类同的人物造型

日本动画的创作者以写实的画面风格、精细的画工、细腻的画面逐步形成了一种唯美的绘画风格,这与美式动画偏向硬朗的风格迥然不同。这种唯美的风格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宫崎骏,如《龙猫》、《天空之城》、《地海战记》等。而新海诚的《她和她的猫》与《星之声》中优美的意境与逼真炫目的画面场景效果更是令人击节赞叹。说到类同的人物造型,日本动画的人物有广义类同和狭义类同之分。先说广义的类同,日本动画的人物造型基本都是:明亮的大眼睛、棱角分明的鼻子、尖尖的下巴、完美的身材比例、唯美到极致的外貌等人物设定,以上这些都成为了日本动画人物设定的标配,几乎所有的动画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个样式。再说狭义的类同,日本动画在人物造型上,因为作者长期创作形成了稳定的个人画风和绘画习惯,导致其不同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拥有了相似的外部特征,也就是说在每个作者的作品中人物的面孔大多很相似。例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的珊、《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与《千与千寻之神隐》中的荻野千寻,大友克洋的动画片《阿基拉》中的金田正太郎与《蒸汽男孩》中的詹姆斯•雷•史提姆,手冢治虫的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与《森林大帝》中的莱娅,高桥留美子的动画片《犬夜叉》中的日暮戈薇与《福星小子》中的拉姆等。

(二)电影化和写实化

日本动画注重利用电影镜头语言帮助讲述动画的故事情节,通常我们在看日本动画时是在看构图,看其中的镜头语言。日本动画表现一个人物的动作要划分成4~5个分镜头,每个镜头的动态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效果却很好。②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动画创作者在制作动画时,其手法更像是在创作电影。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是这样,该作品着力于镜头之间的切换和连接,其中游刃有余而复杂的剪辑手法完美地做出了流畅的分镜头,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吃惊于动画也能做出犹如电影般的效果。日本动画在画面处理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动画创作者在对背景的处理上要求高度忠实于原素材,他们只是在色彩和场景的结构上加以完善,让画面在质感上具有更加接近照片的效果。

(三)优美的音乐

日本动画之所以如此知名,除了题材多样、故事生动、人物造型精美、画面细腻唯美、电影化的画面场景以外,恰如其分地配入相应的音乐能够突出该动画此时的场景主题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也是受众之所以如此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往往这些与该动画相关的音乐也会受到追捧。以久石让的配乐为例,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创作了很多背景音乐和主题曲都十分流行,如《龙猫》、《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的主题曲朗朗上口,曲风亲切自然,充满了童真,仿佛把我们都带回了那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日本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动画大国,日本动画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凭借着鲜明的特征蜚声国际,在日本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热衷于动画及其相关的产业文化。日本动画的文化定位非常准确,并非只是一种单纯只对青少年的说教工具。从《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到《钢之炼金术师》等,日本动画以对社会深刻思考和人生哲理而著称,它不断演绎着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忠诚与背叛。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画面和电影镜头语言化的人物场景构图等,都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并迅速风靡全球。事实上,在这种轻松休闲的文化现象背后,包涵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

(一)日本动画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日本动画十分看重并且会经常对日本本国文化进行真实的展示,创作者们充分利用动画片的特性对本土文化元素进行了加工再创作,通过神奇的想象反映创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神隐》为例,这部动画便是日本民俗大汇集的典型。首先看片名“千与千寻之神隐”,这个“神隐”就是一个充满日本民俗气氛的词汇。神隐最早见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刘昼的《新论•法术》:“天以气为灵,王以术为神;术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断为工。”所谓“神隐”其实就是被神怪隐藏起来,受其招待,而从人类社会消失、行迹不明。这也在无形中暗自契合了动画中荻野千寻的古怪经历。这部动画电影以日本传统的温泉“汤屋”文化为背景,荻野千寻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到汤婆婆开的“汤屋”打工,“汤屋”其实就是日本传统的澡堂。《千与千寻之神隐》中出现的“汤屋”在这些部分的陈设就和古代的澡堂完全一样,古意的街道、祭祀神祗的食品街、澡堂挂着的布帘和红灯笼、澡堂内部的木质结构以及墙壁装饰画等,都体现了日式传统的风格,泡澡用的热水用火炉加热,通过埋在墙里的沟槽流入浴室的巨型浴盆里,在洗浴层的上层则是各路神仙的社交场所。从建筑造型上讲,动画片中的“汤屋”与日本四国爱媛县道后温泉非常类似。在浴室里洗去污秽的河神原型是日本小说《古事记》中的海神;无面男是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的面具神。宫崎骏没有沿袭原有的思路,而是在符合动画影片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润色,使其造型更易为现在的观众所接受,同时赋予它们人性化的一面。

(二)矛盾的二元对立

在日本动画中,常常会表现出鲜明的矛盾二元对立的思想,两个极端的共存、对立、调和是日本动画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日式审美的最重要一环。这种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如《菊与刀》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动画在看似唯美光鲜的外部场景之下,表达的往往是或沉重或灰暗的主题,鲜艳明亮的色调与血腥杀戮形成强烈的对比。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就是这样,它在白天是生命和创造的化身,而到了傍晚后则变成了毁灭巨人,用无上的能力去巡视,毁灭任何威胁森林的事物。《犬夜叉》也是如此,在第120集中女主人公桔梗就低语:“净就是污,污就是净;善即是恶,恶即是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几句偈语充分表现了日本民族这种矛盾的二元对立思想。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个人来说,性格的刚性和脆弱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日本这样一个时刻都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民族,却又是一个十分推崇寄情于山水并欣赏的民族。这样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时刻压抑的族群,实际上日本民族时常徘徊在这样的两极分化中忽左忽右,这样的忽左忽右使得他们始终处在崩溃的边缘,精神的极度压抑在脑中的弦也越绷越紧,这样的心理状态把日本人推向一个又一个濒临崩溃极限。所幸的是,日本动画的创作者已在动画中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迷茫,才是人类。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崇高。

(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即对自然的崇拜,是日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日本是个岛国,不利的地理环境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备了对自然环境根深蒂固的恐惧。古代日本人就把这种恐惧的心理转化为对一切自然的崇拜。大自然代表着日本民族对生命的向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源头,是美的蓝本,美的母体,对自然事物的热爱和感悟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操。继承了这些特点的日本动画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的这种独特的自然审美观。比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狼神、山猪神,他们的体型都无比的巨大而且种群数量庞大,随时都可以向人类发起种族间的战争。这些动物神重伤后产生强大的怨念,他们还可以化身魔神对人类展开报复,这些动画形象都代表着大自然无限的力量。在《风之谷》中,随着工业文明破灭之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出现了腐海,人们认为腐海散发有毒气体,但腐海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净化系统,洁净森林世界。而生活在其中王虫就像是自然的守卫者,向一切破坏自然的人发起进攻。在腐海的地下有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地下的树木努力地净化着空气中的毒。

(四)悲情主义

悲情主义是日本动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自从它形成后,就始终贯穿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当中。悲情主义其实就是“物衰”,由于日本文化早期受到了中国大乘佛教、儒教、道教等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又吸收了西方的部分文化,便形成了既不同于国内现今的实用主义美学,又不同于欧洲近代反思去弊的美学,日本的美学学者将美学的思考引向了人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脉络,即“物衰”美学。日本美学深受佛教影响,强调“物衰”,万物都有衰败凋零的一天,从而进入轮回。大多数的日本动画,都具有这种“物衰”的美学。淡淡的,从容的,讲述一段段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从头到尾都是“哀而不伤”。日本学者们对这种“物衰之美”的认可已经如同自然法则一般,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烙印。如宫崎骏作品《龙猫》中两姐妹之间的互相依赖依靠的亲情,她们期盼母亲病愈出院的急切,以及对母亲归家不得的失望之情,还有小男孩对姐姐的情谊,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体会出淡淡的“物衰”之美。

(五)等级观念

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所包含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之上的。在一般正常的生活中,同其他人的交往中都必须明确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像东亚许多国家一样,对长辈要用敬语,与此相关的要有相应鞠躬和下跪的动作相配合,而这些动作都受详细的规则和惯例支配。年轻人在家中接受了这种等级教育后,他们会把在家里学到的有关这些制度的东西用于经济和政治等更广阔的领域。他们要学会对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表示充分的敬意。在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日本社会是一个一个严格的阶级和卡斯特(一种世袭的等级身份制度)的社会。这一切在日本动画里就有体现,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漫画家车田正美创作的经典动画《圣斗士星矢》,虽然故事背景改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但是整个圣域的88个圣斗士,从青铜、白银、黄金圣斗士仍然是等级森严的。圣斗士们各为其主,为了正义或者主人的目的而展开残酷的厮杀,这些效忠都是绝对、无条件的,甚至到了随时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表面上好像看到了一场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背景的虚拟战争,如果仔细看下去的话,就能够发现这些都是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写照。

三、日本动画中东西方的文化融合

日本是一个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的族群。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民族性格,是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也就是说复杂的形成原因导致最终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是复杂的,即便是复杂,有一点成为了日本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东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对于动画而言也是这样。

(一)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动画自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二维平面动画发展到今天的三维立体动画,但无论是二维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动画,画面在动画片中起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画面仍然是日本动画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线条和色彩又是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尤其是对二维平面动画而言,更强调张力十足的线条和丰富明快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二维平面动画对于艺术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西方的造型艺术中,东方重线条的表现,西方重色彩的表现。而日本则吸收了两种造型艺术的特点,发展出了富于日本特色的造型艺术。

1.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线

在艺术上的功能,首先是勾勒物体轮廓,其次是对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从勾勒物体的轮廓向表现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能力转变。线条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独擅的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架和支点。通过线条的形态,将从外界悟得的意境与胸中所蓄之情感寄予笔端,迹化于外。所谓以手写心、心手相应、意在笔先、画成意足的高妙境界,只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才能体会到。随着中国传统绘画传入日本,线作为艺术语言,无论从技法还是从功能而言,都得到了日本艺术家们的借鉴和学习。日本艺术家通过吸收了中国画中线的技法,以纤细的笔法和秀雅的墨色,表现了日本自然风景中的清新。这在日本动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背景画面是宫崎骏精心描绘出来的,这些都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线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作用,所以这使得《幽灵公主》的画面,既具有细致精细的真实性描绘,也具有飘逸灵动性非真实的时空再现。这样,往往使我们感觉到自然仿佛就在身边,而我们似乎又离自然很远,如同在梦境中一样,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

2.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色彩是日本动画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与线条不同的是,色彩的运用源自西方的绘画艺术。色彩在西方绘画中谱写出了一番壮举,纵观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过程,简直就是一部色彩的发展史,在经过了古希腊绘画、早期基督教绘画、哥特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色彩得到了广泛运用,确立了以色彩展示空间、表现空间质感的西方绘画传统。到了14世纪,经过了几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的发展和探索,西方绘画就此进入了色彩的世界中,当时西方的画家们摒弃了线条而钟情于光影的效果,并结合了当时的光学、透视学等学科的知识,使得色彩科学化,就此与东方绘画背道而驰,走上了理性的发展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展了脱亚入欧的运动,日本绘画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绘画中诸如色彩、透视、明暗等技法,同时又继承了东方绘画的线条艺术,把写意与写实融为一炉,形成了日本近代绘画。《浮世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绘画的代表作,它充分体现了东方线条的写意风格和西方色彩的写实风格,以绘画为基础的日本动画当然也在色彩上尤为突出。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在他的动画电影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海边的欧洲小镇,拾级而上的古老教堂,陈旧却干净的雕花窗框,布满青苔的红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洒满树荫的乡间小道,生生不息的绿色原野,洁白的云彩,温和的海风,这些画面都表达了每一个普通人内心不平凡的爱、包容和智慧,这就是色彩的魅力。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色彩讲究西方色彩的科学性,在色彩变换上注重观众的主观性感受,主要以青、蓝、绿为色彩的基调色,运用这三种基调色调和再现出了自然和植物的原色。这样的色调虽然简单但却并不单一,我们可以从画面看出这三种色彩的色位差是否符合自然界颜色的真实,他借鉴了西方油画中逼真写实性的特点,色彩上又不采用西方油画中油彩的厚与浓,而是在色彩中调和了水的纯净清澈,赋予色彩水的滋润感,整个画面看上去轻快、明亮、清新,这一点倒是符合了东方的审美。

(二)西方音乐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画面十分重要,但是没有音乐的烘托,即便是再精美的画面也营造不出动画创作者要求的意境。好的动画音乐会配合剧情、人物性格而出现,还有音乐会帮助动画描绘动画人物的心理,这样动画会更加完美。日本动画也吸收了这一点,音乐都会在适当的地方出现,与适当的剧情相配。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天空之城》运用许多爱尔兰民间音乐,风笛的浅唱低吟烘托出了悠远飘渺与悲伤的情愫;《魔女宅急便》糅合了吹管乐和美国乡村音乐风格,吉他的扫弦技巧所展现出的欢快与俏皮契合了本片少女的主题,充满了异域风情;《千与千寻》配乐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描绘了小女孩荻野千寻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豫、不安、感伤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显示出宫崎骏动画配乐的独运匠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日本动画题材的选取非常广泛,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东方的自不必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走向崩溃。与此同时,日本战后的泡沫经济彻底瓦解,整个社会陷入了经济不振和方向迷失的泥潭。日本在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各种思潮迸发的时期,众多的日本动画创作者的思想都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创作者创作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动画,他们的动画都采用了西方的讲述情节的模式或直接取材于西方故事来讲述日本当时的问题。如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借助一个13岁的小魔女独立和成长的故事,表达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面临的处境和对生存现状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于一些日常性问题的思考。《千与千寻之神隐》改编自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虽然这是一个来自异域的故事,却配上了日本传统的文化背景,给“汤屋”的每个浴房供暖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锅炉,而给“汤屋”和日本传统街道却配上了电梯和现代的海底隧道系统,整个动画的背景既充满了日式的神秘,又不失西式的活泼自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幻,为动画故事的开展准备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舞台。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字:日本动漫樱花情结武士道精神拿来主义

日本漫画指日本国内制作或发行的漫画,包括故事连环画和四幅一组的组画,它是画面组合作品的总称,也是指刊载这类作品的杂志和单行本。高度发展的日本漫画已经成为世界漫画当中具有独特风格以及庞大影响力的流派。多数日本漫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具有这类特征的漫画常被称为日式漫画。

1.日本的动漫文化的发展

有多少经典无法忘却,有多少瞬间需要铭记。现在,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足迹,将日本动漫发展的脚印一一踏过……

现代日本漫画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漫画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

第一阶段(“二战”后的第一个十年):“玩具时代”,漫画只是供孩子娱乐的道具。

第二阶段:“清楚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读物。

第三阶段:“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在不妨碍学习的前提下看一点漫画。

第四阶段:“主食时代”,1963年TV动画《铁臂阿童木》在电视上连续放映,许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漫画的到社会肯定。

第五阶段(二十世纪70~80年代中期):“空气时代”,漫画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记号时代”,漫画称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2.日本漫画流行的原因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漫画慢慢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看过很多日本动漫。为什么日本漫画会那么流行呢?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漫画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日本漫画是按照读者群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类的,可分为儿童漫画(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少年漫画(以6~18岁的少男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少女漫画、唯美漫画、女性漫画(以超过20岁的女性,尤其是家庭妇女和白领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如:会长是女仆 、青年漫画(以18~25岁的青年男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有着更多成人化的元素,内容多表现上班族和大学生生活)等等。

3.日本的动漫文化的特点

⑴天真烂漫的樱花情结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漫画中运用大量樱花渲染气氛,镜头和画面里无所不在地充斥着对樱花的浓重描绘。樱花不仅成为日本荣耀的象征,更是美与悲哀的诠释。樱花的身影大都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与其的生命特征相吻合的颓废而唯美的片段中。所以日本动漫作品中往往出现的一些“自讨苦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受强烈的文化底蕴的影响。于是在我们眼里樱花就是“那么回事”,但日本人对樱花保怀的情感之溢于言表,并不在我们所能理解的范畴内。就像在国人心中造成的阴影,也不是很多日本人可以深切体会得了的。

⑵武士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人遗留的璀璨精华

动漫是战后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不仅畅销全球,成为财源滚滚的经济支柱之一,而且已经担负起对外推销日本文化、改善日本国际形象的重要使命。

在绚丽多姿的日本动漫界中,以武士、浪客为素材的故事创作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这类题材的运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广受读者好评。

日本武士在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身不由己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漫画家们在叹息武士道消逝的同时,也突出强调了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间,末期武士的悲惨命运和凄戾人生。

青少年们倾心于日本动漫,甚至把某些超人气的动漫人物奉为偶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觉得其中蕴涵着非常积极的进取精神。这正是青涩少年的单纯可爱处。其实日本民族的“进取精神”远不止这么简单——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士道”的现代流行版。

在日本某些人的精神世界里,以“天皇崇拜”为精神支柱的武士道与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的根基之深厚、影响之广泛超乎一般人想象,连意在娱乐休闲的动漫也不曾幸免。

⑶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

很早之前就有人针对某大师级的动漫制作人将作品中人物的勾勒趋向欧美化表示出相当的成见,并遣责日本动漫界有崇洋的嫌疑。其实对于强健和曲线优美的体态甚至是优越的先进科技的顶礼膜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成崇洋便有些严重了。毕竟日本奉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体系一气呵成。当然其中的一些逻辑思维也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性观念”“暴力美学”等等。这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只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才看得到,也不是说它们同绝对的恶劣和丑陋具有某种从属关系,而是说它们在彼此的意识形态上的等同性是对应的。而且某些观念的流露并不仅仅局限于动漫领域,而是通过深厚的文化基奠向各种社会关系和现象延伸开来。但这也不表明日本人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西洋理念,而对于东方文明的古香古色则冷落地怠慢。

综上所述,日本动漫自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产物,同样存在浓重的文化痼疾。透过日本动漫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人们可以发现日本文化中与军国主义幽灵相关的“强者的专制”、“无根的偏执”、“极端与矛盾”、“救世与物哀”等特点。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动漫真正进入了全盛时期,动漫每个季度都有许多作品问世。许多全新的动漫文化开始兴起,比如后宫系、催泪系、BL系、GL系之类,每个领域都有不少狂热的支持者。但是,作品多,难免会鱼龙混杂。这就造成了作品泛滥,经典稀少的场面。动画开始向快餐式的娱乐作品靠拢,而真正有特色有内涵的片子却越来越少,撑场面的还是之前黄金时期中的诸多经典。这确实是很让人忧心的事情。我们由衷的希望,优秀的日本动画能越来越多,日本动漫界能摆脱目前浮躁的情绪,将之前的辉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宋会芳 浅析日本动漫文化[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

第4篇

[关键词]日本;山茶花文化;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38-01

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岛上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四面环海,自然风光优美,形成了一个适合多种植被生长的地理环境,在日本境内的山茶花就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她繁殖在日本这片沃土上,同时由于其绵延的生命力,见证了日本的历史足迹,有了时代的烙印,代表了日本的民族生活文化,及反映着日本人民的审美情操。

山茶花又名椿,属于山茶科的低木/灌木或者高木侨木。低木/灌木高5米左右,高木/灌木高15米到20米,叶子浓绿,呈椭圆形或者卵形,其表面滑润光亮,叶子额边缘有细齿分布,在冬末初春山茶花开花,花朵比较大,呈红色、紫红或者淡粉色。根据相关出土文物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山茶花的木材就被广泛的应用与弓或斧柄的制造,其木材材质坚硬且具有良好的韧性,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茶花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精神层面,造就了特殊的日本山茶花文化,影响着人民的审美意识。

一、万叶时代的山茶花

万叶时代是日本早期的社会时代,在这个时代山茶花与神社祭祀和寺庙祭祀息息相关,山茶华的树木材质被称为延年益寿之木,代表着正义,具有驱邪、辟邪的功效,所以,在万叶时代,山茶花保留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代表着人民的精神寄托之所在。在《万叶集》中描述山茶花的歌曲有10首,其中山茶花又被叫做椿、海石榴等,在这些诗歌中,对山茶花进行了赞美,从这写诗歌中,可以看出人们既是在诗歌中对山茶花进行赞美,同时又借物喻人,赞美大自然的恩赐,赞美神的伟大,表现出日本人民美好的信仰。山茶花在冬末春初盛开,在山茶花的感化下,沉寂的大地开始复苏,又由于其属于常绿的树木,象征者永久的生命力,代表着神灵的永存。代表着人本人民善良朴实的情感及信仰,其质朴的外表,使人们对其有亲切感,让日本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一种感性美,其诚实、朴素、无装饰、自有自在的自然格调,影响着万叶时代人民的审美情操。

二、平安时代的山茶花

在《万叶集》中,涉及到山茶化的诗歌有10首,但是在《古今和歌集中》关于山茶花的诗歌确实一个空百,在这个时期,根据相关记载,山茶花已经被普遍认为具有驱魔辟邪之功效,在人们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平安时代,山茶花的文化形成一个空白期,而恰在此时,樱花文化处于鼎盛时期,其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最爱,是文坛的主角,只有一提到日本的华,人们就会想到樱花。在平安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物衰为主,物衰既包含悲哀的含义,同时又包含因世间万物为基础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包含喜怒哀乐,可以说这种情感是物的客观存在性的必然经过结果,哀的主题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事件百态,物哀二者协调一致,达到物与心的合璧,产生共鸣,以此会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樱花淡雅素朴不可能达到如此细腻、哀婉的格调,但是樱花开满一树,当期凋零时,花瓣飘飘洒洒落在土地上,厚重而铅华,景象颇为壮观,这种物哀景象正好与当时的审美情趣一致。山茶华的特性决定了其本质的坚韧不拔,与这个时代物哀的格调格格不入,与这个时代的审美情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此造成了平安时代山茶花文化的空白。

三、幕府时代的山茶花

在幕府时代,武士阶层成为了政权的执掌者和日本新型文化的承担者,并在此时,禅宗思想在日本的统治阶级及市民生活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山茶花又重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树立。禅宗美学所倡导的是一种宁静淡薄、幽深典雅的生活情绪,在其审美意识的主导下,会让人们形成一种质朴、优雅、闲静的心境。在日本有一首诗歌翻译为汉语为:老屋凄凉苔半遮,门前谁肯暂留车,童儿解我招佳客,不扫山茶满地花。这首诗歌主要描述了山茶华散落在一个铺满了青苔的屋门前,落花依然闲静悠然,在这静谧的土地上,只有青苔伴着落花,其余的一切都是多余的,此时,会在人的眼前呈现出衣服禅宗式的美术作品,色彩的华丽调和,落花不仅没有给人凄美的感觉,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凛冽的感觉,超越了生死之界,把禅宗的美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时代,山茶花文化较前期的平安时代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只是局限在一个茶道大师的圈子内,并没有深刻的融入日本大众的审美意识中。

第5篇

首先,在日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中,道歉是礼貌的表现。中国的古话:礼多不伤人,意思是对别人要有礼貌,多施礼不会得罪对方。到了日本,这种传统文化被得到很大的继承并发扬,甚至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中国人以问好当作礼貌的标志,可是需要认错、道歉的时候很多人可以说是宁死不道歉,即使自己是真的错了,表现了很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和中国表现不一样的是,日本人在表达时好像是矮人一截一样,没有语言的强势,他们为道歉时刻准备者,他们以道歉为荣,他们把道歉的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作为一个人基本礼貌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从实际的交流效果来看,日本的这种挂在嘴边的道歉,让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助力,可以说道歉作为一个剂,就像是现在商业文书中所指的免责声明一样,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日本的道歉方式的表达中,虽然道歉词汇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并不代表日本人在任何场合、针对任何事情和对象会做出相应的道歉,这和日本民族所奉行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来说,日本人在自己的内部人之间,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工作的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他们会用积极主动的道歉方式来促进彼此关系的深化和开展。但是对于和他们自己有着利益冲突,特别是涉及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辱时,他们道歉的嘴巴则显得非常吝啬甚至绝口不提,这也就是时间过去近70年的今天,日本对二战时期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造成的严重的损害和创伤,一直保持缄默,甚至公开拒绝道歉的原因之一吧。再次,根据日本语的表达方式,我们发现日本人在道歉时虽然是简单坦诚的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个渐进的道歉过程,或者是一套语言体系,从道歉前期,到道歉中期再到道歉后期都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语言结构,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语道歉方式的博大精深,复杂莫测,让人生不出气,无话可说。日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明确的善行标准做事,不能权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就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耻辱为美德之根。碰上这么道歉的民族,连上帝来了都会说:阿门。

最后,日本的道歉还是存在差别的。比如说,日本有着很强的序列感,换句话说,一般是下级通常给上级道歉。这种序列感的产生原因语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序列就是最简单的男女有别,上下有别,这种清晰分明的集团原则对于维护集团内部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一个家庭,家长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在企业,老板是需要员工听从的领导,这些在日本的各个组织都有着严格的执行。这种序列,用现在管理学的理论来看,就是尊重前辈,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劳动贡献之后价值不同而带来的待遇的不同。可以说具有很好的管理效果。日本人常常强调的行动要有“分寸”,表述了言谈举止须符合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的思维方式。同时,个体成员也要约束自己,以维护集团和自己在集团中的荣誉。所以,在自我与群体保持微妙而复杂的平衡方面起着杠杆作用的,不仅是“忠诚”意识,而且主要是“中和”意识,以和求存。当然,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序列的尊重不是强迫性的,而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自发的对序列的尊重。这种尊重建立在个人和集团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或斗争,个体和团体是一体的关系。这体现在道歉方式中就是下级给上级道歉。

第6篇

平安朝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讲座的参与者就是日本数代的天皇。而在同一时期,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几部文学作品诞生了,这就是《枕草子》与《源氏物语》,代表了白诗的影响达到了巅峰。日本文坛广为流传《白氏文集》的原因如下:一是白氏诗文字通俗,词汇丰富,体顺而律,含义丰富;二是白诗反映了各阶层的生活,尤其是日本所谓的“庶民”生活,追求一种生活的美和沧桑、辛酸;三是白诗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对季节的变化尤为细腻和感伤。最后是因为作品贯穿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非常容易被日本文化接受。

当然,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对于白氏讽刺诗的“兼济之治”的摄取并不是那么积极,而是更多关注其闲适诗的“独善之心”。日本文学吸收和消化白居易的诗文,是根据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有选择与扬弃的。

白诗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学,而且对日本古代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日本文化中的独善其身的“物哀”,整个日本骨头里渗透出来的忧伤和凄凉之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二、宋学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古代教育以儒学等中国文化作为基准,利用从中国输入的经学、史学、律学、天文学等各类书籍作为教科书进行国训教育,受教育对象是贵族。而当宋学由于特殊原因登上日本文化历史的舞台后,受教育的范围反而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宋学占据了儒学的主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治阶层从当时政治革新的需要出发,采用宋学作为指导性的意识形态。二是当时的留宋僧人既修炼禅法又热心宋学,他们回来时带了大量的宋学著作,有利于宋学的传播与研究。三是宋学吸收了禅宗的认识论与修养法,与禅宗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即所谓“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当时日本的上层社会都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就是从宋学入手,然后参禅。

由于以上的原因,宋学的发展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此前以公家社会为中心的旧儒学,到了室町时代中期,被以宋学为主体的新儒学所替代。儒学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禅僧社会。宋学与当时流行的、以禅宗为主体的新佛教的融合,推动以宋学为主体的新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二元特征;成因

日本文化呈现的独特的二元性特征相当于日本文化两个矛盾的侧面,既有对外来文化强烈的好奇和学习欲望,又有对自身悠久历史传统的自豪和自身复兴的坚定肯定,从而呈现出一面是保守,一面是开放;一面是自卑,一面是优越;一面是内聚,一面是排他……按照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理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矛盾体,许多情况均具有二者择一、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但是日本文化却巧妙地将两个矛盾对立面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二重性矛盾的日本文化表现出超乎常态的融合与并存。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日本文化的二元特性及其成因。

一、日本文化的二元特征

(一)外在开放与内在封闭的文化模式

外在开放与内在封闭结合是日本文化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日本民族从古代开始以学习和效仿中国文化为主,将中国文化发扬创新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古代日本对中国以全方位开放接纳的心态发扬日本文化,从而使日本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日本民族的祖先源自于秦朝时期的中国大陆移民,日本从中国习得稻米种植、青铜铁器制造等技术,使日本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文化状态。公元五、六世纪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力度加大,从生产技术到文化制度和思想观念,中国的儒家思想、教育法律、统治政策等纷纷传入日本。近代日本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精髓,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标志,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积极效仿西方文明,逐渐形成了日本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然而日本文化的开放性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选择和交融过程,这个文化融合和同化的过程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封闭性,以日本土生土长的神道教为例,这是一种崇拜自然和精灵的原始信仰,是一个封闭的神道信仰体系,让日本民族敬神爱国、崇祖宗皇的忠君思想。由此可见,日本文化模式呈现开放与封闭二元对立的形式。

(二)自卑与优越并存的文化心态300

日本民族的自卑感源自于日本文化汲取中国文化初期阶段,当时日本文化落后,对中土文明极为羡慕,因此携带大量奴隶来讨好中国皇帝,祈求得到赏赐。回国后用这些罕见的宝物向族人大肆炫耀,日本天皇用中国的“镜、玉、剑”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位。对中国毕恭毕敬与回国后的狐假虎威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自卑感。 近代以来,日本又拜倒在西方优秀文明的足下,不惜打扮成欧洲人,此外日本民族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又用从西方列强习得的技术向东方国家大肆炫耀,挑起,日本这种向欧洲国家炫耀是典型的优越感的体现。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自卑与优越作为两种相对立的心理感受,因强烈的自卑会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躁、不安的状态下,而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迫切需求寻找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调节。 而日本的这种自卑与优越并存使得其文化特征较为单一。

(三)内聚性与排斥性兼有的文化规范

由于文化心态的自卑与优越并存,所以在文化规范上既有自尊自大的优越感,又有强烈排他的自卑感。文化规范是对文化行为的条理性的规范和制约,是文化行为标准的综合体现和判断标准。而文化规范受到文化心态的制约,使得文化规范具有内聚性和排斥性兼有的特点。在日本文化观念中,神道教充斥日本全民族的最根本的宗教,它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意识,是日本精神的最高体现。二战后神道教与政府统治虽然分离,但是日本创神论、日本民族的神民观以及大和民族的神民精髓等神道教思想却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日本民族的心理信仰,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内聚力,并自然而然对外来文化有着相应的排斥力。

二、日本文化二元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分析,日本处于太平洋岛国,是欧亚大陆的东端,地处太平洋地质构造带上,火山、地震、海啸频发,素有“地震国”和“火山国”之称。日本列岛上山脉、丘陵众多,平原面积少,山地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76.36%。岛上河流湍急,加之海洋气候多变,台风肆虐,缺乏河流孕育文明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日本民族在生存方式和社会心理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极端落后的文化使得日本民族迫切渴望得到先进文明的照拂,因此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进而在植入先进文明和进步思想方面非常迫切和积极,因此日本民族的自卑感和外在开放性由此形成。

(二)边缘地带文化交流模式

边缘地带是指与文化中心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形成文化的落后性、独立性、向心性。日本文化的发展符合边缘地带文化交流模式。古代日本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影响地带,在接触中国文明时日本文化发展缓慢,文化落后相对明显,但是这种落后性给了日本积极模范学习的机会。近代以来,日本又处于西方资本主义边缘文化影响地带,这种文化的独立性和落后性使得日本民族在与先进文明接触时产生强烈的自卑和内聚力。然后边缘地带文化又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日本文化发展为不断突破、进取的社会心理。

第8篇

关键词: 茶道文化 日本社会 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立花山.南方.京都造形芸大学.茶のを学ぶ[Z].京:角川店,1999.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学[M].京:社学文813,1987.

第9篇

【关键词】禅境;日本设计;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88-01

日本的设计艺术常以一种传统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内容的,有时它借助于鲜明的民族传统视觉符号,例如和服、茶道、和屋以及传统书法、传统绘画和传统民俗等饱含民族审美意味的图形,以典型的日本风格展现在世人而前。同时对传统的图案进行简化,以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适用于当代的智慧。日本的设计艺术以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和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姿态,去探索新的艺术设计发展方向。如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五十岚威畅的产品设计、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佐藤晃一的平而设计,都可以让观赏者从其设计作品中感受到一种“静、虚、空灵”的禅宗境界。

也许是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所致,处于浩瀚大海包围中的日本,使其呈现出一种既开放、又封闭,既辽阔、又狭窄的地理状态,这种矛盾的地理状态由此形成了日本人既排斥、又吸收,既抗拒、又服从,既自尊、又自卑,既勇猛、又胆怯,既爱美、又黩武,既粗鲁、又文明的国民特性,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则是既自然、又人工;既伤感、又亢奋;既张扬、又含蓄;既传统、又前卫;既狰狞、又温情;使日本的设计艺术构成了一幅幅特有图像的景观:似是而非,矛盾共生。

这种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日本民族复杂暖昧、琢磨不透的多重性格。使得这个崇尚礼仪、追求美感、讲究艺术情趣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穷兵黩武、残暴成性的民族。如同日本武士道一样,刚强与优雅、残忍与温柔并存,构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白相矛盾的秉性。日本的设计艺术也是如此,它既简朴,又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温情的一而,又有张牙舞爪狰狞的一而。

禅宗在日本能够独立而突出的发展,是因为禅宗的自然观,符合本土的神道教义,崇拜自然的思想,加上中世纪的日本民族坚守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简朴的审美趣味一拍即合。尽管日本的禅是从中国所学而来,但演变至今却发展出不同的风貌,由于日本人重视普遍性地推广提倡,甚至于社会各界亦参与,并努力使其生活化。

禅,使得日本人单调的平常生活增添了艺术的趣味。试想,如果将禅从日本人的生活中抽掉的话,那么日本的文化艺术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的文化就是禅。

禅宗也是日本设计艺术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如果你缺乏禅宗的意念你便很难读懂日本的设计艺术,自然就弄不清时装设计大师二宅一生“参禅”时,悟出的设计概念“皱的哲学”的含意;也无法弄懂书法巨匠井上有一“顿悟”后,挥舞出的颇具“禅味”的书法作品,何以能震撼国际艺坛!自然也就无法解读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为何将白然界的“光”、“声”、“水”等元素巧妙地纳入室内的空间中,创作出了水的教堂、光的教堂,而闻名遐尔。还有设计师佐藤晃一的作品,为何与日本的俳句一样,可以用纯净的日本语法节奏构成的,画而凝练而节奏跳跃,在空白处你都能感受到“空寂”的无穷魅力。

但是,当你一旦感悟到了禅宗朴实自然的美学理念,你就会领悟二宅一生的皱折服装和乞丐服装,其实是为了呈现出服饰在白然形态下的美感,和布料在撕裂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受拘束的优雅灵气,展示出的却是禅宗的灵性和朴实美学!而安藤忠雄的水的教堂和光的教堂,则是将人引入寂静的禅宗的自然境界,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尊重,在为现代人打造一片灵魂的栖息之地的同时,也是一种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难忘记忆的空间体验。这种对于水与石、光与影的思考,无论是静态的或动态的,在安藤忠雄的看来,它们都是整体建筑中自然而鲜活的一部分。

禅宗与设计的结合往往令日本艺术家们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并成为他们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因而,在他们的建筑、园林、插花、陶艺等设计艺术理念中,普遍认为“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他们常将那些江边暮雪、山村落日、渔舟晚唱、石幽水寂、山乡野趣等等,一些含有禅机的意象,巧妙地纳入自己用图形或形态构筑的白由王国,追求一种清远幽深的意境。在享受自然风物之美的同时,含蓄委婉地传达出白己的心性所在。

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由于禅宗理念的渗入,而愈显灵性和深幽,因为禅意的设计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白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艺术家们只有内心与外物合一,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方能步入禅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之境。日本传统建筑中那空灵的格子窗所带来的幻象美,传统茶室里所透射出的空寂与简素气氛,还有古城京都街道所构成的素雅清静的朦胧美,其实都是在禅宗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所形成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