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8:0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积分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案例一]在一次在班会时,我让同学们给我提意见,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同学们最初不敢说,生怕得罪了我,在我的鼓励下,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竟然提出了不少。其中一位学生提到“:老师,您能不能不要在作业本上打那么大的红叉,能不能不撕作业本,这样会浪费很多的纸张。”短短的几句话,让我顿时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当即表态会按学生们的意见改正。案例分析: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是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引导和伤害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老师的善举,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老师的失范,也可以丧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
[案例二]记得在我刚当班主任时,很多家长为了锻炼孩子,托熟人拉关系,让孩子当班级干部,在朋友和家长的“重托”下,我同意了,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的管理极不科学,那些托关系当班干部的学生得不到其他学生的认可,其他学生家长也对我另眼相看。于是我改变了管理方法:除了一名负责的同学当班长,其他的班级干部由同学轮流担任,班里所有的事都有专人负责,人人有事做,人人需尽责。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作用,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勇于承担责任。每当开学初,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等着“换届选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案例分析: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充分地信任每一个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放弃偏见,相信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
[案例三]每个班级中都有那么一两个活跃、多动的学生,最主要的表现是课堂中爱插嘴、抢老师的话,以争得老师的注意和同学们的哄笑,很多科任老师向我反映,这样的行为打扰了其他学生听课,又打断了老师讲课的思路。为此,我在批改完作业后,专门在他们的作业本里夹上一封信,里面针对老师反映的情况给他们写了几句话:老师知道你思维敏捷,言语表达也很贴切流利,但是也要照顾到其他同学,你的“抢答”心情老师理解,但是打扰其他同学听讲和老师讲课思路就不好了,老师知道你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已,老师期待你的改变!的确,过了几日科任老师都反映情况大有改观。这个案例给我带来的思考是:老师应注意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有利因素,通过爱和关心拉进和学生的距离,和他们做朋友,用亲切平等的口吻,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为他们提出可行性意见,让他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注意和表扬。
[案例四]记得那是我带的二年级班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级设置了“好人好事争五星”活动,起初的确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一时间各种拾金不昧、帮助同学、为班级捐书等好人好事涌现。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位同学基本上每周都会“捡”到钱,在好人好事记录上也排在前面。很显然,这里面一定有情况。为此,我课下找到了他,先是鼓励了他拾金不昧的精神,然后随便问了捡钱的经历,最终他说,是为了争得荣誉,用自己的钱交了上去。鉴于此,我对他耐心地说:“老师知道你是想用自己的钱为班级做贡献,但是帮助他人也是好人好事,不能为了上光荣榜交自己的钱,比起拾金不昧,老师更希望看到真实的你。”案例分析:用信任代替批评,用引导代替说教,既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对班级管理的反思与建议
(一)学规范
制定班规班约利用班会学习班规纪律,根据班级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改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不足。班规的制定与修改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学生,还包括约束自身,班主任要做到言传身教。
(二)抓典型
培养班级带头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生还处在模仿、学习阶段,好的榜样能够促进他们进步,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等的选择都应具有代表性。
(三)创情景
促学风,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通过课外书籍中的名人案例,让学生认识要知识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心。适时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后进生提倡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四)创设平台
增强班级凝聚力实验表明,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成员自觉的遵守集体的规范,朝着班级的目标前进。班主任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必要创设一些平台,通过组织一些特色的主题活动是增进学生凝聚力的。例如体育比赛、庆六一等。
(五)用爱的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家庭等综合方面的原因,一些孩子过于叛逆、敏感,对于教师有敌对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主动与他们谈心、交朋友,用爱心去塑造他们的心灵,言谈中加强心理疏导。
三、结论
关键字:几何分布,统计特征,次序统计量。
TwoStatisticalCharacterizationofGeometricDistributions
QuzhouUniversityofBroadcastTelevisioninZhejiangProvinceLuoLi
Abstract:Wemakeadetailedstudyofusingtheorderstatisticstodepictthegeometricdistribution.Thefollowingtwoconclusionshavebeendemonstratedinthepresentpaper.First,ifthereexistssuchthatisindependentoftheeventand,thenisgeometric.Second,ifthereexistsasuchthatisindependentoftheevent{}and,thenisgeometric.
Keywords:Thegeometricdistribution,statisticscharacteristic,ordercountamounts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引理6:设对同及独立,则对有。
注:文献[2]中对k的限制为,事实上从证明过程上看可以放宽为。
引理7:,由二元方程:
可得如下结论:(1)当时,对中有根;当时,对中有根;(2)当,;当,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当k为奇数时,
令
即。所以,不论k是否为奇数或偶数,都有,即对单调下降。
此与矛盾,进而假设不成立。
所以对(或)有,则一定存在s0有.进而只有在时,才有及对一切的(正整数).进而,.即X1服从几何分布。
参考文献:
[1]Arnold,B.C.,Twocharacterizationsofgeometricdistribution,J.Appl.Prob.,17(1980),570-573.
【论文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责任心是任何事业获得成功的一种宝贵品质,能促使人追求工作尽善尽美,因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类拔萃地完成任务。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托了全部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班主任,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怎么能带好班,教好学生?怎么能对得起家长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因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位普通任课教师无法企及的。
每次接班,笔者总是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举个很小的例子:新生入学,基本上是今天拿到学生的材料,明天学生就到校报到。而就在这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笔者把班级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姓名和主要特点已经牢记在心,第二天学生到校时,直接叫出姓名,学生感到奇怪,家长感到欣慰。“这个班主任有责任心,很关心我们的孩子,孩子在这个班级很好,我们很放心”这些话是每次接班时家长们讲得最多的。笔者听了以后也非常欣慰,这说明家长是认可笔者的工作的,这也为以后更好地和家长配合教育学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换位思考
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理、很难沟通,因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比较容易冲动,情绪化,很容易对立,以至于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和原来的做法一样,很容易把小孩推向另一边。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经常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
比如说,在比较炎热的夏天,笔者便站在学生这个方面去考虑:是否很热而影响听课效率;是否很困而影响听课效率;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听课效率。笔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学生,他们非常理解,也非常地支持和配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再比如说,有个学生经常迟到,笔者也尝试了很多方法进行教育,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那天早晨他再次迟到,笔者只是过后和他一起坐在办公室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他:假如我是你,家离学校这么远,早上又想多睡一会儿,我也会迟到的,不迟到好像有点困难;假如你是我,看见班级的同学早上经常迟到,肯定也会很生气;假如你是班级的同学,看见有人经常迟到,为班级的荣誉摸黑,肯定也会看不起这个人。这次,笔者看见这个同学的面部表情和以往不一样,非常有悔意。第二天,这个同学给了笔者一张纸条,上面的内容非常令人感动,“老师我错了,我辜负了您以前的教育,昨天你和我的谈话没想到是这样的,放心吧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迟到了,再迟到的话太对不起您了……”。果然,这个同学再也没有出现迟到这种现象了。
有一次我们(7)班的生活委员在收取一个月的饭钱和水费时,人比较多,钱又要找进找出,到最后缺一百元。生活委员非常着急,回忆了很多场景,就是想不起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生活委员笔者是很放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一般来讲,这个一百元是不可能找回的,笔者也是基本不抱任何的希望,准备自己拿一百元补齐算了。这时候班长站了起来,对着全班同学讲“同学们,大家想一下,生活委员很不容易了,每个月都要收取饭钱,很辛苦的,假如你是她,也许你每次都要出问题,我们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我建议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时同学们都议论开了,都在积极地回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这时有一个同学说,他好像看见小李同学交钱的时候,生活委员少拿了一百元,应该是这个所导致的。而这时候的小李同学也说了,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交钱的时候人比较多,生活委员那里钱又比较多,可能弄错了。于是立刻把钱包拿了出来,一看,立刻叫了起来,“哦,是我少交了一百元”。我看到这里,很欣慰地笑了,这些学生真好,平时没有白教育。
教育中的换位思考,要求学生跳出自我本位意识,从教师、从同学、从集体等多个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教师变换惯常的角度看问题。它有利于走出自我,与他人融洽相处,使集体团结、和谐;有利于开阔心胸、开放心态;它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更有效的管理。
三、激励机制
激励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满意感,它表现为学习带来的愉快;学习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成绩而得到奖励;对自己将来学习的一种期望等等。由于激励因素的积极作用,笔者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制定激励制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利用外部因素,如社区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用精神鼓励等内部因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尽量多的同学得到成功的乐趣。于是笔者就多搭舞台,多创造激励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得学生走向成功。
在日常的管理中,笔者把管理分割成若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笔者也达到了自己的管理目的。比如班级大扫除,笔者并没有说今天我们要大扫除,而是说今天我们来体验一下小组协作的乐趣。于是笔者把班级分成若干地方,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所属领地愉快地和同学们一起劳动,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学间的协作得到了锻炼,同时也获得了成功,而笔者也达到了目的。以前笔者曾带过一个班,有部分同学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笔者便在班级里搞了一个活动,让全班同学评比作业,评出几个名次过后给予奖励和表彰,并号召其他同学像这些同学学习。很自然地,作业马虎的同学便像这些同学学习,作业有了一定的改观。
激励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班级表扬、学校大会表扬、同学介绍学习经验、升国旗、各种荣誉的表彰等等。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好的一面的机会,笔者也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班级管理都由一些琐碎的事情所构成,可是我们绝对不能马虎。班级管理的精髓是“理”而不是“管”。“管”只能管事,只能治标,但是“理”要理人,能够治本。在班级管理中,只要精于“管”,重在“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班级。笔者还是信奉那句话“在所有的主任中,权力最小的是班主任;责任最大的还是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张金秋.管理得法才有效[J].基础教育参考,2008(8).
Abstract:Innewages,itishardtocarryouttheworkofstudents’ideologicaleducation,especiallyfortheworkofteachersinchargeofclass.Teacherinchargeofclassisorganizer,educatorandguiderofclasscollectiveandthetieofconnectingschool,societyandfamily.Theworkofteacherinchargeofclassdeterminesthequalityofschools’moraleducation.Startingofffromtherealityofclassmanagement,thispaperexpoundshisreflectiononthework,hopingtotheworkofteachersinchargeofclassisofeffectivenessanddirection,thustoachievebettereffect.
Keywords:teachersinchargeofclass;management;responsibility;perspectivetaking;stimulation
关键词:国际分销渠道;渠道管理;理论;管家理论
本文将运用企业理论中两个理论——委托理论和管家理论来分析成功的国际分销渠道管理的特征,探讨国际分销渠道在企业发展中究竟是承担人角色抑或管家角色。
一、有关文献
1.出口。出口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国际参与战略。当然,它并非总是最有利的战略。然而,出口是企业开始国际化或试探新市场的一种方式。绝大多数企业即使在采用较高级的国际参与战略情况下仍继续出口(Cullen,2003)。
早期有关出口用销售渠道(exportsaleschannels)的研究集中在国际化过程和国内营销渠道两个方面(Loane和Gabrielsson等,2003)。企业的国际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以间接出口为主的试探性介入阶段、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投入阶段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国际战略阶段(Cavusgil,1980,1982)。前四个阶段都与出口有关。出口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每一种出口战略都存在一些优势和不足。相对于间接出口来说,直接出口虽有较大的潜在利益,但财务风险更高,而且也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能力。小企业和刚刚涉入国外市场的大中型企业通常认为间接出口是最可行的选择。在间接出口情况下,企业只需与国内商或中介机构(本文对商、中间商和分销商不作区分,可互用)建立联系,依赖国内中介的专门知识。而直接出口则需要出口企业同国外目标市场的其他企业直接取得联系。直接出口企业通常利用国外中间商或国外零售商使其产品销售到国外目标市场的最终用户。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直接出口企业将会在国外建立销售机构。销售分支机构可被看作是该出口企业的分销商。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组织。营销渠道决策是企业管理层面临的最重要的决策,企业所选择的渠道将直接影响所有其他营销决策。营销渠道不仅满足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渠道成员的促销活动创造需求(Loane、Gabrielsson,2003)。国际销售渠道被进一步地分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Gabrielsson,1999)。在直接销售渠道中,生产商直接将产品卖给客户;在间接销售渠道中,生产商没有与终端用户或消费者建立联系,而是通过目标市场上的中间商完成产品的销售。实际上,企业的营销渠道选择并不局限于这两种,他们可同时采用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或者混合销售渠道。
2.战略联盟。近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很多企业都把战略联盟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参与战略。企业进入国外目标市场时,因当地市场基本上被当地经销网络所控制,企业往往需要和当地分销商合作。企业和分销商的平稳合作关系、对分销商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是提高企业在国外市场业绩的保证。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方面的研究已经深入分析了伙伴关系管理的诸多方面。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联盟成功的关键(Harrigan,1985;Geringer,1991)。当合作伙伴提供互补型资源时,联盟比较容易成功。此外,成功的联盟还依赖于联盟各方的承诺、联盟伙伴间冲突的最小化(Blodgett,1992)。与伙伴企业合作的同时,应给予合作伙伴合理的决策权和控制手段(Lee、Beamish,1995;Glaister、Buckley,1998)。
冲突与信任紧密相连,冲突的存在也许意味着信任的缺乏。冲突抑制了公平交换和相互信任观念的发展,而后者对于维持长期关系又是必要的(Buckley、Casson,1998)。目标上的分歧是存在于联盟企业中的一个难以解决而又无处不在的冲突争议,而且据报道也是联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合作双方目标一致时,冲突降至最低,而信任也能得到发展(Anderson、Weitz,1989)。目标一致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Inkpen、Beamish,1997)。
合作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尤其在跨国战略联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文化差异包括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联盟成员的沟通、冲突解决以及管理协调性等重要方面,在合作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能够提高合作水平以及联盟企业的绩效。
3.海外子公司。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总部是战略中心、决策中心,子公司只是跨国公司战略决策的实施者,子公司开展的活动属于下游活动范围,如销售、服务和装配等等。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质疑跨国公司总部在跨国公司战略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Rugman和Bennett(1982)与Moore和Heeler(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了有的海外子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或某些产品的销售中心等等。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子公司实施他们自己的“子公司战略”(subsidiarystrategy),一些子公司因其有价值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而形成子公司的特有优势,超越了母公司战略决策执行者角色,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全球性角色,成为跨国公司网络结构中的卓越中心(centersofexcellence)(Forsgren、Pedersen,1998;Moore、Birkinshaw,1998)。Ghoshall和Bartelett(1998)根据当地市场对跨国公司的战略重要性和当地子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水平,提出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战略地位有战略领导者、贡献者、执行者和黑洞等角色。不管怎样,因客户需求和竞争者特性各异、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各不相同,跨国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战略,有的采取全球战略,有的则崇尚多国战略或跨国战略。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关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决策权研究难以达成共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4.理论与管家理论。跨国公司(委托人)为了在国外市场达到预期目标,往往需要授权国外分销商、合资伙伴或子公司(人)。理论认为,由于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人可能在行动上有偏差。结果,委托人需要确保人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方式行事(Jensen、Meckling,1976)。理论被用来解释,企业通过出口、合资企业和子公司等向国外扩张时合作各方企业的行为方式。
虽然理论已经得到广泛接受,但理论越来越受到一种新的理论——管家理论(StewardshipTheory)的挑战(Donaldson、Davis,1991)。从人性假设层面,理论把人看作经济人,委托人和人为了追求各自的目标,只履行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义务,而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管家理论则更多的把人当作社会人,委托人与人会寻求合作、双赢,而非控制;从激励机制方面,理论认为人的激励是外生的(extrinsic),而管家理论则强调人的激励是内生的(intrinsic)。因此,理论强调委托人要尽可能掌控人的行为,采取显性激励机制,确保人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方式行事。而管家理论则认为管家将会采取合作方式,而不是自利式行为(Davis等,1997)。根据该理论,合作伙伴可以像企业内部的管家行事。这样的话,合作伙伴完全可能为了合作利益行事,而不是仅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
尽管Davis等(1997)承认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但我们可以借助管家理论与理论来理解复杂的国际分销渠道管理过程。在跨国公司网络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委托人—人或委托人—管家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之,理论和管家理论为分析国际分销渠道管理和探讨国际分销商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工具。
二、国际分销渠道管理
1.确保厂商战略目标的相容性。战略目标的相容性是指(生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分销商的战略目标相互协调。如果力求生产企业和分销商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会促使相类似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盟。结成联盟的公司即使拥有协调一致的战略利益,但在战略地位上没有真正的互补性,或没有实现综合利用的潜力,是很少能够建立稳固的联盟的。所以,战略相容性并不常常来自于战略地位或其他贡献的相似性,而常常来自于互补性,也就是说合作伙伴在战略地位和贡献方面要存在差异而不是类似(Doz、Hamel,1998)。
在传统的营销渠道体系中,生产企业和分销商是以交易关系为主导,联系二者的纽带是钱货交换的短期利益,这种关系十分脆弱。生产企业经常为分销商达不到市场开拓任务而苦恼,分销商也常常抱怨生产企业的支持不够,因而双方冲突不断。这种冲突实际上是由于渠道成员在目标方面没有达成共识而造成的目标冲突。
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时,必须与当地分销商合作,双方不仅需要就某一市场欲达到的目标和战略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的目标要协调。这要求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商业思维模式和沟通技巧(Hamel等,1989;Parkhe,1991)。战略目标的相容性将使分销渠道管理更容易,这也是国际分销渠道管理成功的前提条件。
对于在国外目标市场设立子公司扩张模式,企业也必须与其子公司在目标和战略上达成共识。虽然子公司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国际企业总部的战略,但是总部的目标和战略传播也并非易事。这种企业内部的权力争斗也是屡见不鲜(Pfeffer,1981)。
如果选择的分销商在战略目标方面与生产企业协调一致,这些分销商往往能成为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这和理论相悖。理论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生产企业(委托人)和当地分销商(人)很难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相反,管家理论却认为分销商将是生产企业的一个好管家,分销商并非追求短期利益,而是长远利益。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厂商立足于长远目标。所以,这种特质与管家理论相一致。
2.采取情境式决策模式。情境式决策模式是指最终决策权掌握在最充分了解具体情境知识或信息的一方手中。生产企业和当地分销商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掌握产品、市场运作、竞争等信息,所以战略方面的决策权(如营销战略)以及市场运作决策权(如定价、广告等)应归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掌控。这和理论相冲突。理论假定人占有信息优势,并在贯彻计划时有自己的偏好,可能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控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人会牢牢地抓住决策权。
而根据管家理论,分销商可以发展成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好管家,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而非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地分销商的动机和行为完全可能与委托人(生产企业)一致,凭借其熟悉的市场运作技能,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3.精心设计激励机制。分销商(人)只有得到恰当的激励,他们才会为生产企业(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因此,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的销售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分销商进行业绩评估和奖励。我们知道,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不存在,理想的激励机制应使分销商能为其决策、行动带来的所有结果负责,而不可以因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委托人自身问题)而受指责。然而,有时很难分析出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的绩效下降是因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或许双方都有不当之处。因此,激励机制应是定制的(tailor-made),以保证双方按约定执行。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固定的补偿方案和结果导向(pay-for-performance)方案(即销售业绩与分红挂钩)。后者往往被国际分销商所看重。这种行为模式与管家理论相冲突,但与理论相一致。理论认为人的激励是外生的(extrinsic),而管家理论则强调人的激励是内生的(intrinsic)。精心设计的、经过充分沟通的激励机制可以预防机会主义行为,在理论中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根据理论,按业绩付酬或结果导向(outcome-based)激励机制将会大大提高人按照委托人利益行事的可能性(Eisenhardt,1989a)。
4.采取恰当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分销商对生产企业在目标市场业绩的真实贡献。生产企业必须对分销商的工作情况有一个系统的、及时的了解。绩效评估对于国际分销渠道管理尤其关键。
根据理论,使人按照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行事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报酬和经营业绩挂钩,因此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对人的业绩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现实中激励机制设计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合适的评估标准。委托人总是希望评估尽可能客观一些,因为评估标准越客观,对人的努力水平的推断越准确,激励机制越强。
支持性信息系统和沟通机制对绩效评估也至关重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一个高效的渠道信息系统,将企业的主要部门与分销商建立联系,掌握实时性(real-time)销售、库存和生产数据,及时掌握产品的销售情况和追踪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收集新产品销售信息。
关于企业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业绩评估标准,实践中采用比较多的是企业在国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和国外市场销售额增长幅度。有的学者建议采用销售利润率比较法,比较企业在国外不同市场的销售利润率与该企业总部在母国的销售利润率;还有的则主张从市场覆盖范围和销售额两方面衡量(Bernardino和Jones,2003)。
尽管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销售业绩与分销商高度相关,但是它同时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等。在不同竞争环境下,分销商付出同样程度的努力所取得的销售业绩可能会有明显差异;当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水平发生变化时,分销商付出同样的努力也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业绩,因此用企业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业绩来评价分销商的业绩的传统评价方法并不符合分销商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客观事实。同时,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超出了分销商的控制范围,用企业销售业绩替代分销商的业绩来确定其报酬增加了分销商的风险承担,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最优风险分担”原理。
因此,委托人(生产企业)不能仅仅测量销售额、销售增长这样的定量指标,还需辅之以非量化指标,比如网络贡献(contributiontonetworkinggains)。Doz和Hamel(1998)提出用平衡计分卡来评估联盟的绩效。平衡计分卡平衡了关于股东和客户的外部指标和关于关键业务流程、创新、学习与成长的内部指标;平衡了反映过去工作绩效的指标和驱动未来业绩的指标;平衡了对客观的、容易量化的成果指标和对这些成果的主观的、带有一定判断性的业绩驱动因素指标。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减少联盟伙伴因过分关注局部和短期利益从而错失价值创造商机而造成的危害。
三、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和管家理论分析国际分销渠道管理。运行有效的国际分销渠道往往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确保厂商战略目标的相容性;(2)采取情境式决策模式,拥有最充分信息的一方实施决策权;(3)精心设计激励机制;(4)采取恰当的绩效评估。这四个特征贯穿于国际分销渠道管理的整个过程。前两种特征与管家理论一致,后两种特征与理论相一致。这些都表明,单纯依靠理论或管家理论将会限制对国际分销渠道管理问题的深刻理解,多视角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理解国际分销渠道的管理。为了实现最佳的国际绩效,分销商必须身兼企业的“人”和“管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生产企业与分销商的伙伴关系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知道如何去培育它们也是一项关键的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PavlosDimitratos.ManagementofInternationalizationVentures,ShouldInternationalPartnersbe“Agents”or“Stewards”?ColinWheeler,FrankMcDonaldandIreneGreaves,Internationalization:FirmStrategiesandManagement.PalgraveMacmillan,2003:138-149.
2.(美)YvesDoz,GaryHamel.联盟优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5-84.
一、由谁来按国际惯例办事
按国际惯例办事主要是对涉外经济活动的要求,而涉外经济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一类是私人(包括个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因此,按国际惯例办事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和私人。私人所从事的是国际商业活动;而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除可从事国际商贸活动之外,主要是以者的身份进行国际经贸管理活动。这样就在实践中产生了适用于不同主体的两类国际惯例。
私人所遵行的国际惯例为国际经贸惯例,即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技术转让、国际投资等国际商业活动的惯例。国际经贸惯例为国际经济交往的当事人提供约束手段。这些惯例可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他们在确立其经济交往关系(合同关系)时就可以对各自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在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时有所遵循,而在当事人之间出现争端时,国际惯例又可成为解决争端的依据。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不完全靠国际惯例予以确定。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当事人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权利,并以合同条款予以确定;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选择适用国际惯例(例如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规定适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只是为了简化合同文本。
当国家以者的身份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行为时,国家所遵循的国际惯例为国际公法上的惯例。①这方面的国际惯例在三种情况下约束国家:一是在国家相互交往时(例如在两国之间确定对对方的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的承认和保护程序和措施时),国家可依据国际惯例来约定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彼此对对方国民在专利权申请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并通过条约予以确认;二是在一国对其涉外经济活动实施管理时,可参照国际惯例来制定其有关的法律,使其涉外经济管理行为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实践相一致;三是当国家之间出现经济领域中的争端时,争端当事国或处理该项争端的机构依据可适用的国际惯例来解决此项争端。
国家也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从事国际经济交往,例如以政府的名义从外国商业银行借款。这时,国家与对方当事人自然可以选择国际经贸惯例(而不是国际公法上的惯例)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情况下所适用的惯例的性质和作用与私人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适用的惯例是一致的,除非参加该项经济交往的国家不放弃豁免的权利,从而拒绝第三方(外国法院)对该项惯例的强制适用。
国际惯例的适用主体除国家和私人之外还有另外一类特殊机构,即国际经济纠纷的处理机关,主要是法院和仲裁机构。法院和仲裁机构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前两类主休不同,因为它们不是以这些惯例来约束自身,而是依此来判明有争议的当事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对利益受到不当侵害的当事者予以救济。
二、什么是国际惯例
前面已经说到,国际惯例因适用主体的身份的不同而分为两类:即国际公法上的惯例和国际经贸惯例。
国际公法上的惯例(internationalcustom)也称国际习惯,是指“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②可以看出,国际公法上的惯例的确立需具备两个构成要件,即各国反复的类似的行为和被各国认为具有法的约束力。国际惯例在历史上曾经是国际公法的主要渊源,但由于其具有的内容不易确定及形成时间缓慢等缺陷,所以,其地位目前已由国际条约所取代。国际公法上的惯例能否无一例外地约束所有国家?这需要视惯例所包含的内容而定。一般地说,国际惯例不能约束一贯地反对这一惯例的国家,③因为国际法规范从总体上说属于国家之间约定的规范,也就是说,在国际社会中没有超越国家之上的立法机构不管个别国家的意志而制定必须由各国一体遵行的规则。但自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正式提出了国际法强行规范的概念之后,④我们就不能一概地说任何一项国际惯例都可因为某一国家的反对而对其不予适用。如果一项国际惯例反映的是一项国际法强行规范,那么,无论哪个国家是否反对这一惯例,这一惯例对其都是适用的。
在国际经济领域,由于各国利益的直接冲突,国际惯例的确立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属国际法强行规范的国际惯例。例如关于一国对外国投资进行国有化的补偿标准问题,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应适用适当补偿原则,并把该项原则视为国际惯例,但发达国家却并不将其看作是国际惯例。许多发达国家的国际法学者还进一步指出,即使适当补偿原则是一项国际惯例,那么它也不能约束反对它的国家,因为不能证明它是一项国际法强行规范。⑤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惯例的形成过程直接受到各国的经济实力的影响。仍以国有化的补偿标准为例,尽管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主张适用适当补偿原则,但这些国家在同发达国家所签署的投资保护协议中却时常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补偿标准,即充分、及时、有效补偿。
国际经贸惯例是经过国际经济交往的当事人的反复实践所形成的一些通行的规则。这些惯例往往经过某些专业行会的编纂而表现为书面的规范,如经国际商会编纂出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及《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国际经贸惯例在效力上有别于国际公法上的惯例。如果一个国家不是经常地反对一项国际公法上的惯例,那么该惯例对其便是有效的;而国际经贸惯例对当事人的效力则通常只能基于当事人的明示的同意。例如,《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希望使用本《通则》的商人,应在他们的合同中明确规定受《1990年通则》的管辖。”在通常情况下,国际经济交往的当事人不仅可以决定是否采用及采用何种国际惯例,而且可以在采用某一惯例时对其内容加以修改。所以说国际经贸惯例经常起着一种标准合同条款的作用。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有时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国际惯例,但法官或仲裁员却可能主动地依其认为应适用的国际惯例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⑥这时所适用的国际惯例便更具法律规范(而不是合同条款)的性质了。
三、怎样按国际惯例办事
怎样按国际惯例办事其实是如何适用国际惯例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国际惯例的辨别,不要把那些不是惯例的规则或做法当作是国际惯例。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两种国际惯例的性质和特征,但时下的许多著述所介绍的“国际惯例”并不符合国际法学界的公认标准。经常出现的误解是:第一,把一些国际经济的基本概念作为国际惯例来加以介绍,例如介绍什么是外汇、什么是提单。第二,把多数国家的国内法所确认的某些原则和规则笼统地称为国际惯例。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多数国家的立法实践可能形成国际公法上的惯例,但前提是这种立法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例如多数国家有关专属经济区的立法实践可能导致这方面的国际惯例的生成,而各国有关合同、公司、保险等方面的立法实践则极少有机会形成国际公法上的惯例;对于国际经济交往的当事人来说,多数国家的立法实践不能、至少是不宜看作是国际惯例,因为各国的国内立法通常只是大体上相近,不可能不存在细节方面的冲突,而国际经贸惯例的价值则是其内容的确定性。而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内立法与国际经贸惯例在效力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当事人可对国际经贸惯例任意取舍,但合同的准据法(通常为某一国内法)却是相对确定的,无论它是当事人所选定的法还是法院或仲裁机构认为应该适用的法,因为从法理上讲,每一合同关系一定是处于某一法律的统辖之下。如果当事人愿意适用某一国家的法律,他们可以选择其为合同的准据法;如果这种选择存在不被承认的风险(许多国家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自由设有限制),那么当事人可以将类似的内容规定到合同中去,这比将多数国家的立法实践当作国际惯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第三,把一些标准合同笼统地称之为国际惯例。在国际经济交往的各个领域中,如融资、海运、工程承包等,都存在着一些标准合同,对这些标准合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标准合同经行业协会制订或推荐在很长的时期被广泛地采用,的确可称为国际惯例;而有些标准合同只是个别公司单方面制订,并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这时就不能认定其为国际惯例。如果把那些不属国际惯例的标准合同当作国际惯例对待,我们显然会失去合同磋商过程中的谈判力量。
其次,应注意国际惯例的选择适用。适用国际惯例本身不是目的,适用国际惯例是为了更有效地获取利益。而且,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国际惯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约束反对其适用的国家或当事人,这样,我们就应该而且可以有选择地适用国际惯例。作为国家而言,对那些被一些国家称之为国际惯例而不能被我国所接受的规则或实践,我(下转第71页)者有时甚至也不是追求短期能看出的整体效益,而是“公平”或者“秩序”。尤其是经济法的重要规范体系-竞争法更少有这种“效益”的倾向。另一方面,以效益为根本取向也极易导致与民法的混同。民法所取的根本价值-“自由”,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民商事主体与民商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民法虽然是所谓的“非经济手段”,但它自产生以来,尤其是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更是以典型的实现效益的价值之角色出现,特别是在经济性内容的民事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相反,经济法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倒是从适当地协调效益与公平、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矛盾而生成、发展的。这正是导致有的学者把“公平”视为经济法根本取向的原因。
概言之,如果把公平列为经济的根本取向,极易导致经济法的“行政化”或“非独立化”;而把“效益”列为经济法的根本取向,又会走向民法与经济法不分的道路。有鉴于此,我们把具有系统化特征的“秩序”范畴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既便于使经济法与其所调整的独特的社会关系相对应起来,又便于把民法与经济法、行政法与经济法的界限划出来。
鉴于经济法已具有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关系,且以全新的根本价值取向为基础,我们认为它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注释:
①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但应看到国际经济法在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时与国际公法所适用的原则和规则并无二致;又因为国际经济法对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惯例在原理上又无新的发展,所以本文将这方面的国际惯例称之为国际公法上的惯例。
②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③参见联合国国际法院就英挪渔业案(AngloNorwegianFisheriesCase)和哥伦比亚诉秘鲁的庇护案(ColombiaPeruAsylumCase)所作的判决。载《国际法院公报》,1951年,第131页;1950年,第211页。
④《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对国际法强行规范的表述是:“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不是说需要每个国家都予以接受,按照公约起草委员会主席的解释,个别国家的反对并不影响国际法强行规范的性质。参见Henkin:InternationalLaw,CasesandMaterials,WestPublishingCo.,1980,P.167.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15年来广告业的复兴情况,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广告业的运作仍然不顺畅,没有建立起规范性动作机制,广告制度发展缓慢,同广告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实行现代广告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适当干预推选广告制,保护这类广告业务运作顺畅和广告宣传质量。当前,要克服两种极端做法;一是主张由政府硬性规定,一是经济广告(除分类广告外)均需通过广告公司,媒介不直接承揽广告,广告主不能趋向媒介投放广告,二是主张随其自然,认为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告是自然形成的,我国也必须循此自然的路子,不必由政府干预。我国正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广告业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干预而自然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广告业面临着“复关”的国际广告业的严峻挑战,政府必须从全国的总战略决策出发,认真确定广告业的政策方针;根据我国广告业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地、积极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行并保障现代广告制的实施,促使我国广告业迅速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如果能在广告业成长初期,由一些行政管理部门有意识地扶持一些企业,做出一些典范样板,对广告业发展有利。
第二,在具体工作中支持、扶植现代广告制,适当提高这类业务的广告费。凡属现代广告的业务,媒介单位要创造条件,优先提供广告版面或时间。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现代广告的业务由媒介单位根据广告公司与广告主签订的合同和广告实施计划进行确认,由媒介单位付给广告公司广告费作为费,并接受广告管理机构的的监督;非现代广告的(简单)仍按10%不变;为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媒介广告价格要明码标价、一视同仁,广告费折扣、升降价、优惠价向社会公开,媒介广告部、媒介广告公司和非媒介广告公司执行统一价格,接受工商、物价管理机关监督。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范围均不作限制,只要是经媒介广告部确认的现代广告业务,无论是那一广告经营者都给予支持和保护。
第三,发挥广告公司的优势,提高广告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全心全意为广告客户服务。广告是有责任的住处传递活动。它集商业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是一项富有魅力、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只有全身的投入才能做好。
一些优秀的广告公司,常常被企业誉为“企业形象的设计师”。这里的关键是科学的广告策划。它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和对经济管理理论娴熟的运用。这就要求广告经营者在努力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广告业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市场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基础知识和广告学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广告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全心全意为广告客户服务。
第四,加强广告管理,杜绝虚假广告。广告与广告管理是矛盾的统一体。广告管理与广告是对立的,前者是管理的主体,后是管理的对象;二者又是统一的,广告是广告管理存在的先决条件,广告事业发展了,广告管理才会相应地加强,广告凋零,广告管理也会衰败。广告管理是广告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果任虚假广告泛滥,必然制约广告事业的发展进程。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种种不良广告的出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广告管理要实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广告管理法则的正确实施,还要在报刊、广播、电视中加强广告道德的思想教育,提高广告经营者遵守《广告法》的自觉性。做到依法办事,违者必究,牢固地树立广告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使广告业健康发展。
第五,在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的同时,还要抵制和反对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进行不关的或令人误解的宣传,从而损害竞争对手合法权益的一种违法行为,其具体表现方式有三:
1、诋毁行为。经营者在捏造事实,贬低竞争对手,抬高自己,以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2、误导行为。广告内容虽然不是虚假的,但能引起人们的误解。经营者往往选择共产品或服务中优于共优竞争者的某一单荐指标做宣传,给人以他的产品高人一等的印象,影响竞争对手的销量。
班主任在一样平常管理中、对每个门生要细致视察,周到视察,认真研究。由于每一个门生的家庭情况、天赋素质与自身开心水平差异,因而他们的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格喜欢等也纷歧样。若有的思想前进,积极向上,有的则得过且过,不思朝上前进;有的体贴团体,热爱劳动;有的则对团体漠不体贴,服务怕苦畏难;有的学习受苦,成绩优良,有的则懒于学习,虚度时光;有的情开朗,兴趣普遍,有的则缄默清静寡言,很少活动,等等,相识了门生中的“长”与“短”,才气做到“对症下药”,“对症下药”。
其次,要善于“短中见长”。
在几小我私家的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少数落伍生,班主任应该全面准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从而形成“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要善于发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若有的屈从规律的自觉不够高,但能当仁不让,助人为乐;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肯定的专长,有的外表缄默清静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题目常有独到的看法:有的虽然暂时落伍于人,但心田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相识、善于视察从“短”中发明“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再次,要善于增补“短”处。
班主任在认清门生的“是非”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用途径和要领。对通常违反规律的门生,要开展个体谈心活动,举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门生,要低落要求,循规蹈矩,多做个体向导;对格内向、缄默清静寡言的门生,要经常构造种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的时机;对暂时落伍,尚有朝上前进欲望的门生,要多加勉励和引导。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有“短”处的门生,要多增长情绪投资,给点“偏幸”,倾注爱心、热情和盼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实时赐与表彰和勉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孕育发生“罗森塔尔效应”(即爱的效应),他们就会由“短板”逐渐酿成“长板”,从而增买办级“木桶”的存水量。
(本免费论文文来自)
着末,要善于建立“取长补短”的情况。
关键词:信丰;森林群落;近自然度;近自然经营
德国利用近自然经营体系中的近自然度评定森林近自然状态程度,在于表达没有人为干扰的条件下森林群落从最不稳定性的外来树种或人工林造林群落向原生顶极群落演替的过程。森林经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借助自然力并辅以人工力量,恢复和重建健康森林。在这样的健康森林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共存对森林的影响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的目标[1]。为评判森林近自然经营或森林健康经营过程中自然力和人工力量的作用程度,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主要群落的近自然度[2]等级,来评估森林经营的现状和提出森林健康经营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目标和规划的检查和控制。
1信丰县自然地理概况
信丰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居贡水支流—桃江中游,地理位置为东径114°34′—115°19′,北纬24°59′—25°33′,境内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3公里,有林地面积为18.41万公顷。该区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区草本层主要植被有铁芒萁、芒(Miscanthussinensis)、蕨类等;乔灌木层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青刚栎、木荷、栲树、枫香、米槠、苦槠、黄端木、山苍子、香樟、若竹、白茅、绒楠等。主要的演替天然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龄多在25a—60a之间,主林层20—30m。人工林多为中幼林,主要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8.33万公顷,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5.66万公顷,湿地松林(PinuselliottiiEngelm.)1.01万公顷。平均林龄在20a—35a,树高8-20m。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地区与调查内容。根据信丰县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的分布现状,选取该县谷山山脉马尾松、大桥镇湿地松、金盆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各500—1000公顷。调查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3],分别按主要树种和病虫害不同危害程度设立20米×20米的样方,每块样地逐一进行乔木层每木检尺,胸径级以10cm为1个径级类推。记录和统计乔木层的胸径、物种多样性、阔叶树比例、林分郁闭度等。同时,用样线法计测同灌木层幼树的相对优势度。
2.2研究方法
2.2.1近自然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参照德国近自然度的划分等级,分为7个等级:Ⅰ级顶极群落类型;Ⅱ级由顶极种和先锋树种组成的的过渡性群落类型;Ⅲ级先锋群落类型;Ⅳ处于Ⅰ级、Ⅱ级的森林群落但有非乡土树种的类型;Ⅴ级含有非乡土树种组成的先锋群落类型;Ⅵ级由乡土树种组成但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的类型;Ⅶ级引进树种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的类型。
2.2.2近自然度等级评价参数
物种多样性评价参数共4个指标。用乔、灌木丰富度指数(R)计测物种的多度,用Simpson指数(D)计测生态优势度,用Shannon-Wienner指数(HP)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PIE)计测群落的均匀性。
顶极适应值评价参数(CI)。各林分中出现的树种依照其生物特性和参照专家评分法分为先锋种、次先锋种、过渡种、次顶极种、顶极种等种组,分别付以顶极适应值:1、3、5、7、9[4]。整个群落的顶极适应值(CI)就等于各种组所占的重要值百分率(Vi),乘以各自的顶极适应值(Ai)再累加即CI=∑ViAi,重要值=(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300。
此外,选取林分郁闭度(P)、灌木和幼树相对优势度(RD)、胸径级(d)等评价参数。
3结果与分析
3.1各演替种组中主要树种分析见表1。
表1各演替种组中主要树种
种组
树种
先锋种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木荷(Schimasuperb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桉树(Eucalyptusspp.)。
次先锋种
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Roxb.)BurttetHill)、杜鹃(Rhododendronsimsii)、苦楝(Meliaazedarach.)。
过渡种
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uth.)、青冈栎(Cyclobalanoposisglauca)、山乌桕(Sapiumsebiferum(L.)Roxb.)。
次顶极种
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Lindl.)Schott.)、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观光木(TsongiodendronodrumChun.)、楠木(PhoebezhennanS.LeeetF.N.Wei.)、紫树(NyssasinensisOliver.)。
顶极种
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木莲(ManglletiafordianaOliv.)、漆树(RhusvernicifluaStokes.)、丝栗栲(CastanopsisfargesilFranch)、桦木(BetulaplatyphyllaSuk.)、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Tutch.)、栲树(Castanopsisfargesii)、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华杜英(Elaeocarpuschinensis)、乌眉栲(kawakamii)、冬青(IlexmacrocarpaOliv.)。
由表1可知,在各演替种组的主要树种中,先锋种有6种,次先锋种有3种,过渡种4种,次顶极种5种,顶极种有11种,构成森林群落物种演替序列。其中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为主形成次顶极常绿阔叶林。
3.2各近自然度等级参数分析见表2。
表2近自然度参数分析
群落名称
序号
R
HP
D
PIE
K
P
d
CI
RD
马尾松
1
13
0.95
0.53
0.53
0.29
0.7
3
1.00
27.2
2
11
0.27
0.12
0.12
0.06
0.6
2
1.11
15.5
3
14
0.21
0.09
0.09
0.05
0.5
2
1.14
18.5
4
6
0.00
0.3
2
1.00
8.9
湿地松
1
14
0.88
0.48
0.48
0.07
0.5
4
1.31
18.4
2
8
0.51
0.26
0.26
0.00
0.4
2
1.00
2.8
3
13
0.00
0.5
2
1.00
9.7
4
24
1.09
0.57
0.57
0.09
0.6
3
1.22
12.8
常绿阔叶林
1
31
1.60
0.72
0.72
1.00
0.6
4
5.87
52.8
2
34
1.66
0.79
0.79
1.00
0.6
4
5.81
44.7
3
34
1.49
0.69
0.69
1.00
0.6
4
6.07
44.1
4
30
2.59
0.92
0.92
1.00
0.8
6
7.28
34.9
从表2反映物种多样性参数来看,常绿阔叶林的乔、灌木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ner指数(HP)、种间相遇机率(PIE)等均大于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此外,灌木和幼树相对优势度(RD)也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
常绿阔叶林的阔叶树比例(K)达到最大值1.0,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阔叶树比例仅在0-0.29范围。常绿阔叶林的林分郁闭度(P)相对较大,同时胸径级数(d)也达到4级,说明林分的结构趋向合理。
从其顶极适应值(CI)来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CI值在1-1.31之间,常绿阔叶林的CI值在5.81-7.28之间,常绿阔叶林1、2号样地虽然通过了次生林改造,但其CI值也远高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
4结论与讨论
4.1该研究地区典型林分的近自然度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顶极适应值(CI)在1-1.14之间的人工马尾松中幼林,处于Ⅴ级和Ⅵ级阶段,为有条件的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二是顶极适应值(CI)为1-1.31之间的人工湿地松中龄林,处于Ⅶ级阶段,是引进树种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的类型,为远离自然的植物群落;三是顶极适应值(CI)为5.81-7.28之间的干扰天然林,处于Ⅱ级阶段,为接近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从上述植物群落的直接排序可以看出,林分结构越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健康,与立地就越适应,结构也就越合理。
4.2各森林群落近自然经营对策。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完整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因此,对待不同近自然度的林分,应当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遵照生态学的原理来恢复和管理。主要包括因地适树、提高阔叶树的比重、实行单株抚育和择伐利用等。同时要珍惜立地潜力、尊重自然力,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关系相接近,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5]。(1)马尾松群落。因其群落主要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公益林,要实行常年禁封,任其自然演替。对某些已处于工艺成熟的非生态公益林,因其效益低下,仅*自然力很难向天然林方向转变,宜采用逐步改造和补植乡土阔叶树,以提高物种多样性,加速人工促进演替进程。(2)湿地松群落。因其群落主要属于引入树种成林,且多数处于干材阶段和工艺成熟阶段,可通过人工近自然化改造和利用,实行改造和补植乡土阔叶树,以提高物种多样性和丰富林分结构,促进树种间的关系和谐和增强群落稳定性。(3)常绿阔叶林群落。因其群落主要属于接近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主要实行常年禁封,加速实现顶极群落。或实行以单株林木为对象的目标树抚育管理体系——单株抚育和择伐利用。具体内容是对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干扰树、生态保护树和其他树木等4种类型,永久性标记出林分的特征个体—目标树,并对其进行单株木抚育管理。择伐利用是以培育大径级林木为目的,对其持续地抚育管理,并按需要不断择伐干扰树及其他林木,直到目标树达到目标直径并有了足够的第二代下层更新幼树时即可择伐利用。
参考文献
[1]赵良平,叶建仁等.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可持续控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6(1)5—9.
[2]郝云庆,王金锡等.崇州林场不同林分近自然度分析与经营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5.
[3]陶玲等.进化生态学的数量研究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