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教学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8 18:09: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教学设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

1.设计中缺乏人文性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在在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很多时候初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的教学就是从知识性出发,由知识过渡到具体的应用——做题。因此在以往数学课主要的任务就是做题、解题。当然这样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响,课堂的形式必将会过于的单一。

2.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时候在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最为困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寻找某节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一般教师,就是直接的在课标中找到一段话将这个环节应付过去,至于这些话的含义教师很少的过多的探究和思考。将这部分的设计最为一种形式和模式来看,实际上这部分是对一节课宏观、整体上的一种升华和知识、技能的提炼,这也是教师其基本素质中一个主要的考察标准之一—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从导入环节入手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导入环节的作用很重要,这个环节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是可以渗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进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将我国关于经济增长、物价下降等方面和正负数运算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此来渗透一些关于人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态度。当然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的环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多花一点心思,尽量的实现一些育人与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

2.教师应该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钻研课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性质

 

一、教学设计的性质

所谓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历程中的一切,预为筹划,从而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有效地教学历程中间达成教师为他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系统完善的方法,在教学历程的系统设计中,包括多个前后彼此连接的步骤,从开始的教学目标分析,到最后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量,每个步骤的设计均须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教学实际的基本原理是以人类的发展心理与学习心理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者应进一步研究研究人类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何种历程获得该能力。因此,教学时所采用的课程材料,教师不仅需要彻底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教的学生喜欢并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学以致用。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goal),是指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教育学论文,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态度与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1. 大学英语课程的需要 2. 学生的能力与个别差异 3. 教师的教学经验。

2.进行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第二步的教学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是指在教学目标之下,对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习所需技能的分析。以学生学习过去完成时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应用过去时的能力。了解学习者需要哪些先备知识技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3.检查起点行为

所谓的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是指学习新经验之前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学生们因起点行为的不同,而有个别的差异。英语教师者必先了解这方面个别差异的大概情形,然后才能决定如何教导他们学习。检查起点行为的方法,可采用口头问题的方式,也可采用纸笔测验方式进行。

4.制定作业目标

根据前述之教学分析与起点行为分析,就可进一步制定作业目标。所谓作业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是指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对学生预估其在教学后学的知识技能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制定作业目标时,附带制定出学习成败的标准,即指明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及格。

5.拟定测试题目

根据前述之作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学后成就测试的命题工作。学习之后的测试题目,必须以作业目标为范围,如此才能从测验结果中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形。

6.提出教学策略

根据前面五个步骤看,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即可进一步提出实际教学的教学策略。加涅提出在教学历程中的九件教学事项时顺序排列的:(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旧有经验期刊网。(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迁移学习。教学策略中包括教材的讲解、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及解答方式、测试及回馈原则、师生间与同学间互动功能之运用等。例如,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是由教师先把要学的新知识的主题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长期记忆中所贮存的相关知识检索出来与新知识核对。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办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如此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或是学生采用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由此得出,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时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7.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之运用,自然是以教学内容为范围。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学校规定的教材。现成的教材是固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如何灵活运用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加强学习效果等,则须在方法上加以选定。

8.做形成性评量

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学科教学未结束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与进步情形所做的评量工作。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时教育学论文,预先考虑到形成评量的时机及进行方式,以便将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随时予以补救.形成性量评的目的在性质上相当于段考,对教师而言可以借此获得教学历程中的连续性回馈,随时知道学生们学习的成败情形,据以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策略的参考。同理。形成性评量对学生也产生回馈作用,有评量结果获知自己学习后的表现是完满或是欠缺,从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学习方式。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然后核对形成性评量的结果,教师才能针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成败情形分别给予辅导。形成性评量所采用的方法,可使用有教师自编的文字形式测验,有学生回答后分析结果;也可以由教师平常观察记录或是对学生访谈,以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

9.做总结性评量

总结性量评是指在学科教学之后,为了解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符合教学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及作业目标而做的评量。通常是以期末测试的方式进行。总结性量评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检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业以及人格成长达到了什么程度,从而判断教学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据总结性评量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总结性评量时所采用的方法,除使用成绩测验之外,也须要靠老师平时观察记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体质的探索[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6.

第3篇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问题提出后的成就感是学生求知探索欲望的强有力的“催化剂”。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从生活中,通过敏锐的观察,精辟的概括,认真的筛选,方能提出。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教师都不能随意否定他们,而是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有的学生假设为: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喜欢甜的,与颜色有关,喜欢红的,与形状、大小、含油量、营养都有关;也有不同意见的,总之假设多种多样,真是无奇不有。当然学生能提出的假设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作出初步的判断,在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推理,尽量能自圆其说。在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时,教师不事先给出任何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生物学实验的关键点比较优劣、提炼方法找出规律。如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善?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及时解难释疑。如生物学实验条件中无关变量有否相同且适宜?尤其是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等?观察记录手段是否有效合理?绘图、拍照、录像等方法的特点有哪些?用表格记录数据是否更好?同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体会小组分工协作的意义。在总结探究活动时,教师要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围绕“你的生物学实验成功与否?若成功,请总结经验;若失败,请不要灰心,认真分析失败原因”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师并在其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蚂蚁的行为对你的心灵有触动吗?大自然蕴藏的秘密,是否激发了你的探究兴趣?活动中有何启示?

2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教学获2012年全国中学生物课堂实验教学展示一等奖,在其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多位专家和同仁们的帮助,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回顾这段过程,倍感辛劳和快乐,其中主要心得如下。

2.1教学困惑

困惑之一:如何在实验室顺利完成此实验?蚂蚁的行为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将蚂蚁捕捉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发现蚂蚁受到惊吓、失去巢穴等因素的影响,蚂蚁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常常没有出现实验设计中预料的结果。如何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探究蚂蚁在最接近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在自然界中直接观察蚂蚁行为是否可行?困惑之二: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产生智慧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重视解决问题,而忽视提出问题。李政道先生曾说“: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教师应该向美国妈妈学习:“孩子,今天上学了,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如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指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呢?困惑之三:如何科学评价学生探究能力?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和发展机制,同时实验评价能力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其遗忘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们都习惯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缺乏了实践的检验,实验教学中没有组织评价,从而失去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也是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

2.2创新之处

对本节课进行创新的宗旨在于让实验教学由基于传递到基于发现、由静态构成到动态生成、由个体思维到集体智慧,为此需要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开放实验领域、构建反馈激励机制、提供集体学习支持。

2.2.1在实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选择实验场所: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后认为,本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难以得到可靠可信的科学数据,因为蚂蚁从野外被捕捉到实验室由于受到惊吓而逃生或首先忙于筑巢等过程,根本无暇顾及觅食。学生按小组分别在实验室内和室外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和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即蚂蚁在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更真实,效果更明显。最终本实验的实验过程选择在校园内进行,其余过程在实验室进行,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又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开放生物学实验内容:教材上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在实验室内完成本实验,教师没有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倡导学生开展开放性、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利用蚂蚁工坊观察日本弓背蚁的行为和探究它们的觅食行为,实验的自变量并拘泥于食物的颜色倡导合作探究:启发学生相互学习,如食物同方向、等距离摆放在蚁穴洞口;每种食物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不同的实验处理应贴上标签,以利于观察和记录;食物进行特殊处理: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配备绘图员、拍照员等,带上记时秒表,用表格记录数据结果。其实,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方法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与实践来获得,比起教师的刻板说教更有趣、有效。

2.2.2在实验评价上进行了创新为评价而教学,还是为教学而评价?在设计实验评价时必须对此做出抉择。为教学的评价,关注的是评价如何生成教学价值,而不是教学如何应对评价。为此,笔者将主体性、激励性和发展性作为实验评价的价值取向。学生完成本探究实验的热情较高,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明确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能力结构,依据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确定相对应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细则,统计和分析学生在探究中的各种能力的现状,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性评价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客观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利用评价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评出最佳生物学实验小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之一:学生评委进行评价。为了在实验评价上实现多元化、多主体,我们还组织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他评与互评。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有限,加上实验评价的复杂性,教师选取了部分优秀生担任评委,并对学生评委进行适度指导和培训。事后发现,对学生评委培训非常重要,同时在培训中也促进了优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培训的过程也是一次分层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创新之二:教师进行延时评价。实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实施延时评价,对学生评价采用工作单的形式。教师延时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填写的工作单和学生评委意见,有效解决克服了教师一人无法现场观察全班学生实验行为表现的问题。学生评委和教师延时评价指南。

2.2.3在实验拓展上进行了创新

①拓展了实验内容、激发了探究欲望。学生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如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颜色和形状有关吗?如何通过实验证明蚂蚁觅食行为与某种因素有关?蚂蚁喜欢肥肉还是精肉?蚂蚁通过眼睛还是触角觅食?蚂蚁将食物存放在蚁穴的什么位置?在觅食过程中蚂蚁怎样交流信息?蚂蚁为什么要争斗呢?蚂蚁繁殖期会出现哪些繁殖行为呢?蚂蚁社群生活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呢?不同蚂蚁之间又有哪些不同的行为表现呢?在生物学实验设计上如何减少实验误差?上述问题是实验后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②培养了学习志趣、提升了实验能力。一实验小组观察后做了如下记录“:我们刚把白糖放到蚁穴旁,便有几只蚂蚁出来搬运糖粒,蚂蚁越聚越多。后来,有蚂蚁发现了一只蜘蛛尸体,并扯下蜘蛛一条腿。虽有大多数蚂蚁都在搬蜘蛛尸体,但也有在搬运糖粒的。可是蚁太小,因此蚂蚁怎么拖都无法将尸体搬进去。但它们仍不放弃,过了好长时间后又将尸体往草丛中搬,由于草丛很密,结果还是没有成功。第二天早晨,白糖被夜间的雨水溶化了。过了一天,水分蒸发干后,白糖变成固体又析出,蚂蚁又在忙于搬运了。”通过这篇观察日记,我们仿佛看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因此,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大自然中接受熏陶,既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又启迪了学生智性。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思考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的内容。主要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以及初中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此,我从新六年级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多位学生进行调查: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基本说清原因,这说明高年级的孩子关于圆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圆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二、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习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课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我想用现实的情境、自主的操作、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自由的想象、纯真的创造构建出一个鲜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使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收获。

三、过程设计和意图

我把教学过程预设为9个环节:诗意引入、感受完美、规范画圆、自学名称、探索研究、走进历史、尝试应用、美的继续、课外延伸。

第1个环节“诗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片。

教师(以下简称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它描绘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图形,一种是烟的直,一种是落日的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直与圆的不同,同时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感受完美”

①课件出示带有圆形的图片小学数学论文,有向日葵、钟面图……

T: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都含有什么图形?

学生(以下简称S):圆

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圆形物体很美)

T: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圆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圆的世界里。

②请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T: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③引导比较。

T: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S:圆是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T: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和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第3个环节“规范画圆”

通过不同工具画圆的比较,揭示画圆的本质

①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出一个圆(估计学生会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交流时重点讲评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T:先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脚叉开使之有一定距离,再把带有金属尖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捏住柄端,把圆规的另一角围绕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圆就画好了。

讲评后请学生用圆规再画一个圆。

②观看录像: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转中指的方法画圆。

③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

T:说一说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画圆、学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画圆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本质的联系。

小结:借助工具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第4个环节“自学名称”

①学生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三种画圆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用来描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书本P56例2中的一段话。

T: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②联系画圆的过程,思考圆的一些主要特征。

学生在知晓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一次组织画圆,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关注画圆的过程,使他们在画圆的同时关注半径、直径,思考半径与直径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个环节“探索研究”

①让学生取出刚才用圆规画出的圆,分别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讲评,巩固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

教师选择一份作品,请一位学生在其中再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启发思考: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半径和直径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是有无数条的。

T: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能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有无数条的,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无数条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②请学生想象,沿着直径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直径,有无数条对称轴)

课件动态演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③回顾画圆过程,理解原理,内化概念。

T: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蕴含在我们画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圆规的金属尖固定的地方是圆的圆心,圆的圆心确定了,这个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说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定位置)那么,这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呢?(半径)现在我让这个半径更大些,画出的圆会怎样?如果我把半径改小些,画出的圆又会怎样?这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来决定的。(半径定大小)

④课堂学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和意识。

⑤ 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写上各部分的名称。

T:同学们会在文档中打字了,你会在文档中画一个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个。

T:现在,我们能用电脑来研究圆。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圆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历史。

第6个环节“走进历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小学数学论文,一中同长也。”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一中”和“同长”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直径一样长) T: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老师在这儿还收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断地

切割而来的。(演示)

T: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见过太极八卦图吗?出示八卦图

这个图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发现什么?

④演示风扇带动系线的小球运动,你能说出圆心在哪里?半径是谁吗?如果告诉你绳长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径是多少吗?

教师总结过渡:人们研究圆更多地是让圆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应用”,

第7个环节“尝试应用”

①课件出示:利用圆的特征制作的车轮。

T:从古代马车到地排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车轮的形状却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圆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释,明确车轴必须安装在车轮的圆心。】

②播放动画视频《猫捉老鼠》: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长方形、椭圆形的井盖容易掉入下水道,圆盖绝对不会掉入下水道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其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③“套圈游戏”:让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圆的实用价值,初步感受到圆的美。

第8个环节“美的继续”

欣赏滑冰中的艺术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寓意圆满、圆美的人文美,再欣赏用圆构成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希腊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这一论断的精彩,激起学生设计的兴趣。】

第9个环节“课外延伸”

①课后设计并画出用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巩固圆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把自己实践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②阅读推荐内容:圆规的历史、“圆的杂谈”、 元时期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

第5篇

化学教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尽量让所教内容能以“动静结合、声色搭配”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1.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这些实验是不适合进行现场演示的,对此,我们不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要做“浓H2SO4”的实验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的视频,这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过去传统实验演示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实验过程的可见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开展化学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在进行“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过去传统的实验演示是利用钠和水在大烧杯中进行反应,现在我们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改在方型试管中进行,同时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通过多媒体清楚地进行演示,从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浮、球、游、消、红”等现象的发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化学现象不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因此,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高实验成功率。化学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实验现象发生,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如在做“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分组来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我在黑板上列出了需要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纲:(1)化学实验过程中,反应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2)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条件是什么;(3)反应中的试管内物质的颜色又有哪些变化呢?(4)试管口有哪些化学现象?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形成正确的观察顺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使他们巩固化学知识。

2.引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甲烷”的内容时,我指导学生边学边做“甲烷”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甲烷”的性质,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甲烷”的焰色反应的基础上,对甲烷反应物的结构模型进行有效探讨,在边学边操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6篇

(一)室内设计教学的内容室内设计是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专业,(从事这个专业需要具有相关技术层面的技能,这也是应有的专业素质。)教学内容涵盖了艺术类(美术基础、表现技法、构成设计等)、技术类(装饰构造、施工材料、建筑装饰等)、技能类(手绘技法、3Dsmax、AutoCAD等)课程,课程内容还与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工艺有紧密的联系[。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学科。

(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内容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体系不能缺少实践性教学。因此,教学的改革,也必须以注重实践教学为主。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课堂讲解占用了教学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指导也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纸上谈兵的成分过多,对市场上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在授课时也涉及不足,设计出的方案在实际施工时缺乏可实施性,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实践发展的步伐,出现了教学与市场脱节的状况。培养出的学生在工作后不能很快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步入职场后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周期过长。出现这样的现状,是很值得我们教学者反思的。

二、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对比

笔者所在的学院过去采用的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方案表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用虚拟的项目设计教学命题,学生对假设的空间进行方案设计,脱离了实际环境,学生没有得到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学生设计出的方案的评价流于表面,方案虽然也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能表达出设计理念,但往往缺乏可实施性。与假设情景下的传统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来源于市场需求。教学中所设计的空间是真实的,具有限定性条件,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任意发挥。要求设计出的视觉效果必须符合现实空间,而不能仅是符合审美的需要。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好多在传统教学中不曾涉及过的技术问题,诸如施工材料、项目预算、施工工艺与构造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对这些课程关联性的认识。而这一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对所学知识的领会会变得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同时,来自于现实场景的大量信息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实践教学的内容来自于市场需求,具有针对性、明确性,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为其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执业基础,符合当前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室内设计专业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许多艺术设计院校正在探索一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实践教学正为这种模式的探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选取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以市场实际项目为导向,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凝练教学特色。同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性、应用性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大特征。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只学会了理论知识,而无实际的设计能力,那将很难在市场中立足。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不只拥有艺术性、欣赏性,更重要的是有可实现性。人们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脑海中的构想变为现实的产物,再通过实践去寻找设计中的不足,并加以修正。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综合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综合了设计表现、原理、施工材料、工艺、预算等课程,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设计出的项目的可实施性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所以,实践是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经验积累的途径,是设计能力提升的阶梯。将教学与实践相紧密结合的模式是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完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注重创意思维培养

(一)对完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探讨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大多采用了三段式教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实训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模式随着市场发展的需求,已显露出弊端:1.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实训课之间联系不紧密,没有延续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2.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课堂讲授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移植到实际应用中去。鉴于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国内部分高等美术院校,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建立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采用分组教学分组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这对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对于目前室内设计专业采用的三段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艺术院校教师的重视与反思,并对完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而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为切入点,结合室内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依托实际设计项目,将项目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分类整合到课程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达到“以课程为主向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转化,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设计能力。这样构建的课程理论体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确立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积累了经验。为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社会培养了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如今国内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比较薄弱,过多的强调了手绘表现和电脑表现。就室内设计这门学科而言,构思和表现是设计的两个重要步骤,虽然构思涉及的因素较多,如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等,但创意或创新则是构思的精髓。室内设计教育的重心应从表现技能的培养转向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也应是创意思维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入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积极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将从外界收集的多种信息元素系统整合,形成创意,使之融入到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构思,对其多作相应的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生学会专业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从容应对行业的发展需要。

五、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引入“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引入“工作室制”,建立室内设计工作室,这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室内设计工作室,是依照市场运行的整体过程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一种模拟化的工作环境,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在这里转化为技能的实践与经验,仿照装饰设计公司配置设备,营造工作氛围,并指派专门的教师作实践指导,按公司的运营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管理。学生在工作室里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作中,根据创作绘制图纸,制作模型、制成成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工作室制”的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企业运营模式、设计流程、客户需求及客户消费心理等。同时,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意识,加强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践项目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方案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市场互动从目前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应兼顾到市场的需求因素,以市场为导向,定位好室内设计教育与市场之间的服务关系,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室内设计装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教师应贴近市场,随时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校内的实践教学中应以市场中客户需求、施工项目为案例,通过精心设计转化为教学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走出课堂,把教学现场转移到施工工地和设计公司,教师现场讲授,通过实际项目有针对性的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理解的也会愈发深刻,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测量、绘制草图等,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教师应洞察行业动态了解市场信息,这样才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应对专业知识和市场实践进行融合,学会从市场的角度审视和评价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寻找各相关企业合作,如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装饰装潢公司,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公司的业务中,了解客户需求、消费心理,熟悉专业设备的使用及新材料运用,掌握新的施工工艺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提前体验到日后的职业环境,以利于学生今后更快的走向工作岗位。这样,当学生再次回到课堂教学中,对学习理论知识会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室内设计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材料、工艺和知识技能不断更新的市场,教师不可能及时全面的掌握。学校应与企业多联系,聘请客座教授及校外指导教师来校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获取新鲜的、广泛的实践经验。学校也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多到装饰材料展销会参观,到建材城做市场调查,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学生可以接触到好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洞察到市场繁荣发展景象,从而激发出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之情。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3、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地球仪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产生。

2、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复习巩固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

五、教具

地球仪、自制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高度的概念,知道了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大小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以当地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定为本地的12:00,那么随着地球的自转,将会产生什么问题?(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拿出地球仪演示)

(学生回答)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对,因为在一天当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只转过了1°,我们可以假定在一天当中,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在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提出问题】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那么根据地方时的定义,就有无数的地方时,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不方便,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决问题】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板书)

(演示)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的地方事先标注好A、B、C三点,随着地球的自转,同学们会发现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提出问题】因为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那么那里的时间是最早的呢?(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

【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最东面”。这样,通过板图我们就会发现东时区的时间是早于西时区的时间的。而且,东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反之西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练习)1、已知东八区是6:00,东四区为几点?(2:00)

2、已知西三区是15:00,西九区是几点?(9:00)

3、已知东八区是6:00,西八区为几点?(昨日14:00)

由练习自然引出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限。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化都从这条线开始,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最后,在日照图上练习时间的计算。

(答案)

A:6:00B:12:00A:12:00B:0:00

C:12:00D:0:00C:0:00D:18:00

第8篇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史中,横向比较其他学科门类,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学生从设计概念的提出,到自身设计方法的形成全部都来自课程的梳理。“包豪斯”的力量持续影响着艺术教育,它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具有启发性的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科艺”的融合在国外艺术院校教学中的充分应用,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整个艺术教学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实验室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完成设计创作。前几年前往德国国立斯图加特造型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入学时,会在实验室制订三周的学习计划,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技术的训练,会有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逐渐对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对设计艺术学科的初步认知。学校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的第一线,进一步掌握技术技能。国外院校通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他们的规模及教学方法与我们有较大差异,是在多年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我们可以从中剖析、借鉴,取长补短,不可盲目照搬。在目前的艺术设计学科设置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具有必要性,部分高校已进行探索,共性课程对于整个本科阶段实验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让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实验的目的在于把设计“纸上谈兵”的状态转向“劳作上手”的必要性上,在课程中真正解决设计流于形式的弊端,迈向实用、舒适、现代的设计教学理念。从手艺传承角度审视实验技术传承,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设计感悟能力和现代的设计视野,而且还为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构建学生自身的实验研究能力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共享实验平台,在低段就能够让学生认知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方法、运用实验技术,这也是现阶段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本质。从当前现有的资料检索发现,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开发较少,我们的基础实验课程实践也可作为研究发展的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开设实验课程的意义,关键是教学主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设计思考的主动形成,全方位地去认知艺术设计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敏感度是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实行两段式教学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基础实验教学是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在课程设计上要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递进的教学环节做好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是本科实验教学的基础课程,目前国内艺术院校普遍实行“两段式”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基础教学具有共性。在一年级基础教学的同时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目的在于设计思维与视野的培养,培养设计思考、动手的能力,在低年级具备一定的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能力的拓展打好基础,符合现代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通过实验课程解决实验技术认知的过程可分为;①对材料的认知:各种材料的基本特性、类别,材料与设计创作的关系;②对实验技术的认知:传统工艺、现代制造技术、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材料是创作的载体,实验技术是创意表达的途径。

1.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设计

通过材料的认知来设计实验课程:木材认知、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的认知是实验教学过程的根本,材料是造物的基础,通过每种材料不同的特性、肌理,设计合理的课程方法。按材料的划分,就可根据公共课程的特性设计课程体系。木材与金属的不同物理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木材肌理的认知,根据不同木材特有的肌理组成,完成谱系研究。在木材连接单元,材料的组合连接是材料特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基础的榫卯结构学习,利用木材可塑性,完成单个及整体的连接方式,全面认知木材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木材的特性打好基础。

2.公共基础实验教学方法

基于实验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区别于设计艺术理论教学模式的,实验技术的分类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中传统手艺的认知,传统手工区别于现代加工方式,注重加工过程中的手艺传承。机械加工应用“车、钳、刨、铣”的方式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数字化科技的应用,在教学技术上特别体现在基于切割的精雕技术、激光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在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为后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近几年的课程中,推动3D打印在三维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学生的认知与创作手段都随着新技术的介入发生本质改变。公共基础实验课程逐渐向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方式上来。

3.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评价

(1)课程前期评价:课程前期准备评价,包含备课笔记、教学大纲的解读、备课完整性、实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2)课程中期评价:教学执行力的评价,包含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学互动——师生之间互动。(3)课程后期评价:成果评价,包含教师总结、作业评分、集体评分、学生互评,或以课程展览形式呈现。总而言之,设计教育的专业界限只有在公共共享平台上才能被融通,我们目前在硬件条件、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较完善。并将全院可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资源统一整合至大平台,公共共享实验平台每学年承担基础实验课程及专业实验课程将近百来门,教学人时数每年递增,目前将近41万人时数/学年。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平台面向各专业师生开放,通过高效有序现代的管理系统,已实现自主化运行模式,教学秩序井然,实验室安全运行。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创新实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生产模式与实验技术的无缝对接。随着教学中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方法,对内涵建设从不松懈,今后结合虚拟仿真的项目实践,更好地开展公共共享基础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第9篇

(1)课程设置不合理。在现阶段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比较严峻,很多高校在对这一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在教学的思想以及模式、方法都和实际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机结合,往往是脱离实际,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就是采取的是传统的课程内容,学校的专业比较单一狭窄,这些和社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有着很大的矛盾冲突。[3]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策略等进行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都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这就在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上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和社会实际得到结合,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2)教学模式滞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现代设计教育方面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只能引进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和理念,在这一基础上来发展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不管是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还是应用美术教育,基本都是在跳跃式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所以这就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没有创新性,而在实践方面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些都成了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重大缺陷问题。(3)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强调创新思维的训练,这对于教学的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走向了教育误区。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思维训练导向没有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只是对创意方法和语言等技巧比较重视,而忽略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及文化方面的培养,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一专业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根基。还有就是对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比较重视,在新的观念上把创新的方法当作创新自身进行理解,准确来说这仍然是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观念,故此倘若只是把设计原理技巧当作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将创新思维训练的内涵加以重视,就会产生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4)教学知识面较泛、杂。在当前我国现行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的思想以及方法上还是采取的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教育体系和教学的模式,所采用的是单一灌输教育方法,缺乏欧美创新意识,在专业的课程内容方面也是比较传统的,在基础理论知识上较多,电脑设计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视觉传达设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能够不仅懂得视觉传达设计还要能够懂策划以及营销运作等知识,由于教学知识面的杂和泛就会造成优秀学生不够学,差生学不了,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2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究

(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学校教育就是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主要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能够和市场得到有机的联系。想要对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就要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有所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和市场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学生也要能够和岗位进行挂钩,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在就业率方面也较高,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产业的多元化和国家化的趋势进一步地得到加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盛况,这些对于设计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前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诸多的企业已经做大做强,这就促使很多的企业也都设置了自己的策划推广部门,这些职位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从事多方面的相关工作。例如,专业的设计助理、包装设计助理,书籍设计助理,漫画、插图设计助理等等,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在某一领域达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灌溉,因材施教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略,专业课的项目教学对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目标。(2)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课程设置新思路探讨。在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能够通过专业造型基础以及设计理论和专业设计的学习等,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掌握,在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改革方面要能够将新的理念得到突显出来,要能够将所学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得到适应,将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有机结合,在专业的培训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的前瞻性。在具体的改革思路上要充分的重视实用性,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要能够把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与教学有机的结合,把专业知识进行应用推广,进而达到实用性目的。同时还要能够在这一技术上,充分的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将有效的凸显产学合作,把与企业的合作作为交流互动的平台,把教育的特色在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突显出来。在实用性的原则基础上主要能够和行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成果更新图形创意以及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把写生和摄影基础的课程进行整合,对专业认知的时间要进行延长,通过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视觉设计和艺术创意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对课程的体系继续拧优化,把科研和课程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课程群以此来对专业的培养效率提高。在这一团队当中还要能够设立相应的重点课程的群负责人并将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通过这一思路在具体的实施上就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进行及时的修订,最为核心的还是要能够把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特色体现出来,把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之相结合,进而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创意设计这些关键的课程,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特点,在对这一专业的方向课程进行制定。(3)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在实践环节的新思路探讨。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之外,还要能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这是当前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需要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能够从观念上进行改变,走出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将其转换到实践操作上来,进而来实现课程的社会化以及实用化,要能够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实践起到指导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能够给学生一个世纪的经验情境”对于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学校来进行评定的,而是社会、企业和客户来进行对其检验的,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创业计划,从社会的角度来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探索钻研,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效果。(4)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模式改革新思路探讨。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它对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着直接的反映,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要能够改变,同时要在教学的方法创新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不断地丰富教学的资源,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积极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对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展开,要能够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新的思想以及新的发明和艺术形式,这些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要要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相互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的形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弥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增强学生的手绘和快速方案的练习,实施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