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9 16:54: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中学作文评价 作文文体教学 驾驭文体能力 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表达与交流”模块对高中写作教学无疑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由五本课本中“表达与交流”内容编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注重什么淡化什么。具体为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必修二: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必修三: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理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必修四: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必修五: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不管从标题上,还是从篇目内容及课后练习上,认真分析比较,我们都可以归纳出“表达与交流”的三大内容:一谈如何写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谈“虚构”与真实,侧重虚构,三谈好文章的四项指标――深刻、充实、文采、新颖。没有涉及它们与文体的相关,更没有涉及文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指导。必修教材的“表达与交流”忠实地执行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并不特别强调文体,小学以叙述文为主;初中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普通高中只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文体规定。这反映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美国高中作文教学却与我们不同,文体教学在美国高中作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作文教学的几大模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在作文教学纲要和指导观念里,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与表达方式的训练共同组成美国的写作教学的三大内容。这三大训练有多种训练体系,有单向的也有综合的。“文体”意识和实际指导在这些体系中随处可见,如“思维―表达训练体系”主要进行思维和文体写作的训练,其他还有一般文体写作训练体系、实用文体写作训练体系。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叙述文、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劝说文、技术性文章及常用应用文,对每一文体都有明确规定。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文体教学得到了同样的重视。

如三册《美国语文》(2004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著名中学语文教材。文体类型(除编译时由于篇幅关系删去的戏剧、诗歌外)统计如下:

文体类型具体类型举例:

(1)小说:短篇小说、科幻小说、长篇小说;

(2)散文:分析散文、讽刺散文、说明散文、思考性散文;

(3)其他类:日志、神话、传说、故事、叙述文、布道、自传、劝说文、演讲、格言、书信、通告、游记、回忆录等。

课后写作练习文体训练类型举例:

(1)想象、娱乐、感受类:神话、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电影情景、人物传记、日记、续写、改写、广告、网页制作、格言等;

(2)通告、阐释、描述类:通信、通告、新闻报道、报告、描述性信件、摘要、讣告、课程描述、竞赛公告等;

(3)劝说、建议、说明类:说服性的短文、给校长的建议、建议专栏、收藏者指南、提议、有说服力的信条等;

(4)分析、评论类:文学分析、社论、批判性回应、说服力评价、比较研究等。

与淡化文体教学对应的是中国作文评价标准是面向文学性、诗意和哲理性很强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通用标准;与注重文体训练对应的是美国评价标准鲜明地体现为分文体定标准。这种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做法是较为严谨的。它能充分反映评价学生驾驭不同文体的能力,较之抽象地评价内容充实否、结构完整否、符合要求的“通用”标准否,更能起到实际的评分指导与规范作用。

我认为美国作文教学对文体教学的重视,是美国作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在美国教学中最令全球教育界惊奇的事就是美国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且表达清楚,同时尽可能遣词造句,使意义更准确。而这种情况,反映的正是美国高中作文评价有相当高的效度。

美国作文教学之所以卓有成效,注重文体教学和注重效标效度的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作文评价功不可没。这样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测,而是通过客观分析得出的。了解美国文体教学与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作文评价,并对评价效度进行分析,我国作文评价的效度问题亟待解决。

怎么改进甚至改革高中作文教学呢?作文成绩与写作能力是否成正比呢?

举个比较绝对的例子,假如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新诗教学,作文练习与测评题只有新诗形式的测评题,有这么一个可能结果,老师抱怨作文难教,学生抱怨作文难学难写、没东西可写、太多束缚不自由……还有一个可能结果是,作文测评成绩不错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不会写读书笔记,不会写文学评论,不会写报告,不会写社论,不会写计划书,不会写基本的商业策划,不会写比赛公告……作文测评成绩不好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却成了新兴作家或者公司的文案高手……于是作文教学改革呼声四起,兴起了半命题写诗、话题写诗、材料写诗、漫画写诗、不定题材写诗、生活化写诗、心灵化写诗、学生诗作互评、多就少改诗、总评诗、面评诗、每日一诗……

当然,上述是一个较为绝对的例子,可事实是,这个绝对例子与当下高中作文教学内容的关系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高中作文教学中并未有更多样的文体介绍和指导,在大部分学生的脑海中,他们知道的文体就只有文学性质的记叙文、散文、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诗歌和戏剧,就在这有限的三四个文体中选择,较之于事实上丰富多样的文体而言,“文体不限”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体不限么?脑海中根本就没有多少文体概念知识,何谈文体不限的选择呢?在记叙文、散文、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诗歌和戏剧范围内分文体定标准的作文评价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文体定标准作文评价呢?如前文所示美国中学文体训练类型涵盖了工作岗位上大部分的文体写作,培养了美国人而不是美国学生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而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作文教学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在进行工作岗位上基本的文案写作时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能力匮乏。这不仅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缺失造成的后果,还反映了对应于淡化文体教学的淡化文体评价的作文评价的低效度。

任何测评都涉及效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在作文教学中或者在升学考试中指作文测评的分数反映学生作文真实能力的程度。在判断作文测评是否有效性时,在考虑到测评的内容效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最容易理解,它关心的是测量的内容。比如某一个学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内容效度就会考察诗歌写作测题是不是与这个学段教授的诗歌写作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正相关。

效标效度稍微复杂些,是指当前一项测验结果与作为效标的资料或数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效度的高与低,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点加以考查,尤其是能力的测试。实际上能力都是无法测量的,因此我们只能确定一个或几个能反映能力的标准,然后做间接的比较。这种人为确定的效度标准简称“效标”。效标效度关心的是测量结果和另外一个效标(criterion)的符合程度。比如,据说微软公司招人的时候会考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像“纽约有多少个水井盖”之类。考察者并不真的关心答题者是不是真的知道纽约有多少个水井盖,他关心的是答题者以后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效标)。那么考题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工作业绩呢,或者说这些考题和工作业绩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效标效度。比如,在美国高中作文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与测评,这个测评,除了关心测评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外,更关心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及发展。测题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写作能力呢?或者说这些测题与日后的写作能力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的区别首先是调查者(investigator)的观察的取向(orientation)不同。使用内容效度的调查者,关心的是测量的得分。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测验,那么学生在这张试卷上的得分正是教师所关心的。使用效标效度的调查者,他关心的是效标的得分。比如上面举的招聘的例子,公司并不真正在乎你在招聘试题上的得分,他在乎的是你以后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效标),上面举的作文测评的例子,教师还关心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相当于效标)。

这是两种效度在观察重心上的区别,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推论(inference)的程度的不同。对使用内容效度的测量者来说,基本上不存在推论。还以作文测题为例,作文成绩高分就说明这学生作文能力好,教师不需要进行推论,作文成绩得分直接说明问题(如果要引申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在进行推论了)。在效标效度的例子里,推论是很明显的。招聘试题上的得分真的能预测将来的工作业绩吗,诗歌写作成绩好真的能预测将来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吗?局限于记叙文、散文、小说、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和诗歌的写作成绩好,真的能预测将来的写作能力吗?这时候推论的意味已经很强烈了,实际上效标效度就是用来衡量这种推论的可靠性的。

测量者关心的是测量得分时,用内容效度;测量者关心的是效标得分时,用效标效度,也许还需要解释一下,这两种效度并非只能用于不同的作文测题,而是取决于测量者如何使用作文测题。比如,同样是一套或一系列作文测题,两种效度都可以用来考核它,这取决于施测者如何使用这套或者一系列作文测题。如果施测者只想从中知道学生对相关的写作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那么他应该关心这套或这个系列作文测题的内容效度如何;如果施测者想以此推断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中的写作能力,那么他应该关心这套或者这个系列的写作测题的效标效度如何。

在关注效标效度时,不能忽略了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它们是在时间上对效标效度进行的分类。它们的区别是时间上不同,同时效度的效标和原测量工具是同时施测的,而预测效度的效标是在原测量工具之后施测的。比如学习期间正式进行的作文写作测验的同时效度的效标是与这些测验并行的学生写作练习成绩和老师观察评价等,而预测效度的效标则可以是期末考作文成绩,高考作文成绩和生活工作中的写作能力。

前文已经说道,效标效度的使用者真正关心的是效标上的结果,因而待检验的测量工具其实是作为效标的替代物出现的。为什么要使用替代物呢?其理由在预测效度这里很明显,效标是作用于将来的,我现在要知道结果就必须使用替代物。比如要知道学生在将来正式高考时的可能成绩,那么我们需要使用有较高的预测效度的模拟试卷。又或者要知道学生将来写研究报告的能力,那么教学时应该使用有较高的预测性的作文测题;这两个例子里的模拟试卷和写作测题都是为了实现预测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替代性的测量工具。

结合以上关于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的分析,我国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的现状如下:高中作文教学模块“表达与交流”有三大内容:一谈如何写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谈“虚构”与真实,侧重虚构,三谈好文章的四项指标――深刻,充实,文采,新颖。作文评价对应于这三大内容的评价标准。那么从理论上说作文评价已有了较高的内容效度。可是内容效度高并不代表作文评价的效度高,并不能真实反映作文教学的成效如何,是否科学合理。在作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的严重缺失,文体意识严重匮乏导致学生日后生活中自由写作思维极为狭隘,没有可供自由选择的文体写作,驾驭文体能力相当乏弱导致学生日后无法快速应对丰富多样的文体写作,这反映了我国高中作文教学评价相当低的效标效度。

事实上,高中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开始社会生活、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多少人会继续进行我国高中作文类型的写作,例如写文学性、诗意、哲理性很强的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反而是当下高中作文教学所淡化的形式规范性很严格而且思维能力要求各具特色的其他文体写作特别是实用文体写作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写作,可是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忽视对效标效度的分析,并没有把驾驭这些文体的写作能力当做预测效标来分析和重视。缺少这种效标效度分析的作文评价就无法发现当下作文教学成效低微,学生应对生活与工作的实际写作能力低弱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全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陈文中.外国大学入学作文考试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4(4).

[3]周鸾飞.近五年我国高中教学作文评价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贺义廉.高考备考作文训练的现状与误区[J].当代教育论坛,2008第5期.

[5]王选遨.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教学新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3)

[6]朱晓斌.西方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VOL24(4).

[7]张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评价回归生活的诉求[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9.

[8]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瞿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字:学生;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1]。毕业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方法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确定评价结果或根据调查表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2]。为避免传统毕业论文评价方法的弊端,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本文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的特点,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待获得更好的效果。

1.模糊综合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3]。

1.1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0,l},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4]:

(1)确定目标

根据需要确定目标,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指标。

(2)建立测评因素集

根据评价目标,通过专家讨论或利用以往经验等方式,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这个目标。因素集,其中表示因素。=目标数。

(3)建立权重系数集

每个因素对测量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讨论或其它方式给每个因素赋一个权数,越大表示第个因素对目标越重要。从而得到权重集,它满足。

(4)建立评价集

给每个因素建立评价集,其中,=评价数,表示等级,即确定每个测评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来区分。

(5)建立一个方案对个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在每个测评者对所有被测评者都进行测评后,将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被测评者的因素测评矩阵,一个被测评者对应一个因素测评矩阵。矩阵的行对应测评因素,即第行表示第个测量因素的测量情况;列对应测评结果,即第)列表示某测评因素的测评结果中认为等级为的测评者比例.比如表示在对第个评价因素的评价中,认为该因素的评价等级应该为的分别占。因此因素评价矩阵中的元素是对的隶属度[5],满足。

(6)得到评价目标的判定结果集

将权重集和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

在此,比较常见的取大取小是,即 “”表示取最小值,“”表示取最大值,是的隶属度。在此我们称之为模型I。事实上,这样计算的不能综合的反应对的综合隶属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的运算时,只选取了部分信息,而丢掉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在此我们采用改进算法(模型II)::按先乘后加进行矩阵合成计算即。

集合表示各测评者在对测评因素集合中的每个元素进行测评后,其结果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被测评者在该评价目标中最终的等级为的比例分别占[5]。

(7)将标准化

为了更好处理评价结果,将中元素归一化,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结果标准化。显然,此时有,从而得到了标准化的评价结果集

(8)将评估结果量化

按某种原则给每个测评等级赋予一个具体分数,从而得到测评等级集对应的分数集。通过矩阵运算得到

此时是一个具体数值,表示该评价目标在经过测评后所得到的分数。当评估对象为多人时,可用此量化的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

根据测评目标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1)评价因素集={科学,逻辑,实用,技术};

(2)权重系数集={科学权重,逻辑权重,使用权重,技术权重};其中:科学权重=0.30,逻辑权重=0.30,使用权重=0.20,技术权重=0.20;

(3)评价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其中:0.80~1.0为优秀,0.50~0.79为良好,0.30~0.49为及格,

(4)模糊综合评价

①建立一个方案对各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②考虑权重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③模糊综合评价值专家数据库对应得分。

3.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应用

按照上述建立评价模型,我们以往届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价实验。根据评价集,专家组对其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审评打分,结果有80%的专家认为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科学”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逻辑”方面达到“优秀”;有60%的专家认为在“实用”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技术”方面达到“优秀”。所以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优秀”这个等级上根据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为(0.8,0.7,0.6,0.7)T。类似地,专家对该同学毕业论文在良好、及格、不及格三个等级上对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分别为:(0.1,0.2,0.2,0.1)T;(0.1,0.0,0.1,0.1)T;(0.0,0.1,1.0,0.1)T。可求得评价矩阵:

在本例中先后采用模型I和模型II进行评价对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以模型II较为适合学生毕业论文要求。因为模型II中算子不仅考虑了学生毕业评价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这样可得

=[0.710.150.070.07]

由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可看出,对该同学论文四个因素的整体评价是:打优秀的占71%.打良好的占15%.打及格和不及格的各占7%。如果对相应的各等级分别给其上限分数为1分、0.7分、0.4分和0.3分,则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为:

=[0.710.150.070.07] =0.864。根据综合集的划分,该同学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综合评价”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模型。并通过评价实验,表明了该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3)这一模型的建立不仅仅只适用于毕业论文评价,可以适用于各种主观因素占主体的评估实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模糊现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人们在用模糊数学处理这类现象时,在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算法的选取等很多方面都带有主观性,这就要求在这些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在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种参数和算法以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科学、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2-369.

[2]王小雪.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8):63~64.

[3] 关志民,束军意,马钦海.学位论文质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5,3(26):153~157.

[4] 刘晋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3-219.

[5]熊德国,鲜学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6):93-95.

第3篇

这些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的论文考试。即,每个学期学生只要写1―2篇论文就完成考试任务了。从1995年起,进入了第二阶段: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即,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数目的论文外,还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一获得相应的考查成绩。学生的总评成绩有论文成绩与课堂考查成绩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

一、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德语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德育课难上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共同问题。这个难字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对改课程学习的意义的认识。(2)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3)教学方法的使用。(4)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影响大学生学习德育课主动性的因素主要是后三种。作为有较高精神追求的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德育课的重要意义。他们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被动主要是因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发现,在单一的论文考试不能全面地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主动性。单一的论文考试而且还是命题论文考试,学生没有选择的主动权,无论自己感兴趣与否、思考深刻与否都必须要完成。课堂教学中虽然有暴扣讨论、演讲、辩论在内的各种教学活动,但是,对活动的结果却没有相应的评价。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常常受到自身的兴趣甚至情绪的影响,不能全面而持久。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考查,特别是对课堂活动表现得考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受到自身的兴趣与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课堂活动表现评分的客观影响。后者有助于调动学生全面而持久的学习主动性。

为了检验改种考试方式的实际效果,笔者做了一项调查。中医专业与骨伤专业班为实验班,实验班采用论文考试也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对照班采用单一的论文考试。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式相同。试验时间为一个学期。结果显示,(1)实验班的学生的主动性高于对照班。(2)实验班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且准备充分,质量较高。(3)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比对照班活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确实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二、本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较准确地测度学生学习德育课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人们的观念中,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能力的强弱、对知识理解的深浅是成正比的。但在实践中,考试成绩并不总是真实地放映学生学习情况。这种情况在高校文科的考试中比较容易出现。一方面,一般而言,在文科教学的过程中,作业量较少。期末考试(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考试),学生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便能过关,甚至获得较高的分数。学生上课与否,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等都很难从这样的考试得到准确的、全面的放映。这样的考试只能测评学生考试前那段时间的学习(或备考效果,而不能测评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文科的考试,大多采用卷面考试,这种考试往往侧重认知方面的测量。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论文考试,既考查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度,也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分数,不仅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与思考,而且在课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唯此才能写出质量高的论文。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即侧读了学生学习态度,也测度了学生学习效果;即测度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测度了能力水平;即测度看学生某一时刻的学习效果,也测度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

三、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实现德育启发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感比较薄弱,这与长期实施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不无关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必须给予学生相应的自由和自主,让学生充当德育主题。唯启发式的德育能做到。目前,理论家们一致认为,一种无灌输的德育(或启发式的德育)至少应满足一下标准。首先,他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封闭、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其次,他是一种“发展的”教育。所谓发展道德教育是指承认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自己特定规律的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第三,这种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要培养大学生的强烈的道德感,必须实施启发式教育。启发式德育的实施,除了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要改革考试。

第4篇

[论文摘要]考核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能反馈重要的教育教学信息,又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依然需要依靠考核评价机制判断高等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自我国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问题就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进行考核。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我国高校培养的这些学生的质量,这些学生是不是高质量的人才?他们能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要?他们还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吗?

这些疑问渐渐地不再是疑问了,人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正在逐渐降低,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就考研,硕士毕业不好找工作就继续考博,博士毕业呢?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广受诟病,“读书无用论”一再泛滥,广大教育界师生一直在探讨如何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让高等教育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知道,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即“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考试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却已不是对学生考核的唯一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看分数了。既然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考核评价机制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考核评价机制包括考核和评价两方面内容,考核是考察核实、研究考证之义,评价是衡量、评估价值之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有完善的考核方法,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做出评价。考核评价机制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考核评价机制是测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学质量的判定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考核评价机制就是教育效果的测量工具。举例来说,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法,分数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第二,考核评价的结果是对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考核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育教学系统反馈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反馈给教研人员,能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信息反馈给教师,能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第三,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生会根据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进行学习,教师会按照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进行教学,学校会按照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布置教学任务,什么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就会使教育教学教学机构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作用的突出表现之一是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因为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相比于初、中等教育,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更为关注,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社会需要,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因而,本文着重分析改革考核评级机制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之处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考核仍然以考试为主,而且多数是闭卷的笔试,除外语类的其他科目考试基本没有口试。笔试多是期末一次性考试,考试成绩的偶然性较大,很少有平时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与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没有差别,并不能真正考察教育教学的效果。考试在期末进行,削弱了考试对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平时成绩这一项,但平时成绩名存实亡,平时成绩的多少由老师给定,有些老师以出勤定成绩,有些老师甚至不考虑出勤情况,完全忽视对平时成绩的考察,多数情况下平时成绩成为老师为不及格学生提分的工具。另一方面,增加平时的考核内容会增加老师的负担,由于学校缺少对平时考核的监督检查,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多数老师对平时的考核很懈怠,平时成绩俨然已成为“鸡肋”。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但仅有少数课程以论文的形式就行考核,而且论文多是期末交,缺乏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

(二)考试内容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缺少对学生创新性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闭卷考试的题型固定,分值固定,考试的知识点多为记忆性的。很多老师在考前为学生划重点,让学生加强记忆,甚至有些老师通过漏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试形式使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能考得好成绩,很多学生依靠考前的突击式的背书就能考高分,而记忆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吃亏,而且这样的考试也不能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性,对知识缺乏应用。

(三)我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模式使考核缺乏严格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意味着不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六十分万岁”的思想颇为流行,如果仅仅是为了拿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学可以说无学习压力可言。对于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无法毕业,别说学生,就是家长和老师恐怕都无法接受,因而老师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考试判分的严格性。考试的严格性降低,再加上伸缩性极强的平时成绩,学生很容易就能及格,这样的考核根本不能真实反映高等教育的效果,教育质量怎能提升?此外,学生的自由选课权给老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一个老师给分低了学生就不选他的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考试客观性和严格性受到影响。

(四)对学生的评价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学校评奖学金、保送研究生、评优秀班干部、推优入党都和考试成绩挂钩,这一方面使得成绩好的同学追求更好的成绩,造成类似应试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成绩不好的同学放弃对好成绩的追求,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态度“两极分化”,使考试失去激励作用。无论是哪个结果,都无法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考核评价机制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和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的作用严重削弱。

(五)对于期末一次性的考试,考完后学生只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而究竟哪些题做错了,哪些知识点丢分则完全不知道,由于一门课考完后就不再学了,学生也就不去想到底哪儿出错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学校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求老师向学生完整地反馈考试结果,学生也很少主动向老师索要,老师则更不会主动去劳神费心地为学生提供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的目的,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高校应该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多样性,利用平时小论文、课堂展示、课程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的考察能增强考核评价机制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的作用,并能减少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偶然性,真实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况。利用口试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期末考试应更多利用论文、案例分析、开卷考试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注重利用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论文的写作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能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

(二)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要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对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的考核;试卷中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比例,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和案例分析的能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很少涉及记忆性内容,更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核,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三)增强考核的严格性和客观性。要想通过考核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和反馈教育教学信息,必须增强考核的严格性和客观性。要统一判分的标准,不能因人而异,判分要严格依照判分标准,对于主观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答题内容公平地给分,不能通融不及格的学生。考核严格了,学生们自然不敢懈怠,考核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仅期末考试要严格,平时考核也要严格,考核方式一旦确定,老师和学生都要严格遵守考核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学校要依照规章制度予以惩罚。

(四)评价学生不能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固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工具,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上和道德上。评价学生要考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其他学术成果等,关注其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兴趣爱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要把考核结果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大学生通常只知道自己考试得了多少分,至于哪些知识点上丢分则不知道,加之一门课只学一学期,考完后学生们也不想知道到底哪些知识点没学好。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把考核结果完整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明白。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而考核评价机制却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考核评价方式与初、中等教育阶段没有太大的区别,落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符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因而必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高等教育发展,通过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公正、客观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海霞,李钢.谈教学型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下的考试制度[J].考试周刊(考试研究版),2010(9):1-3

[2]杨爱英,宋扬.高等教育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9-20

[3]赵丽娟,孟宪国.浅论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之构建与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51-152

[4]李秀军.改革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J].教育探索,1997(5):9-10

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我校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医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科学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如今,该专业第一届本科学生已经走出校门,开始了他们崭新的职业生涯。他们伴随着新专业的发展而成长,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他们的学业成就到底如何?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存在一种怎样的结构关系?如何评价?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无不是谈论新专业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结构方程模型简介学业成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一般很难做到精确测量,具有潜变量性质

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妥善处理潜变量问题,而结构方程模型则是处理潜变量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学业成就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更合理地对学业成就做出概括和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可分为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一)测量模型。x=Λxξ+δy=Λyη+ε其中,x、y、Λx、Λy、δ、ε分别表示:外源指标向量、内生指标向量、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因子负荷矩阵、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因子负荷矩阵、x的误差项、y的误差项。

(二)结构模型。η=Вη+Гξ+ζ其中,η、ξ、В、Г、ζ分别表示:内生潜变量、外源潜变量、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结构方程的残差项。

(三)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结构方程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型也可以用路径图表示。图中的圆或椭圆表示潜变量,正方形或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箭头有单向和双向之分,表示影响或相关关系。

三、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建构学业成就经一定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后获取,以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第一届毕业生45人的学业成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专业教育的效果

根据专业特点和我校对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考虑将课程设置的门类划分如下:大学素养课程、英语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所以把英语课程与大学素养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相提并论,原因有两个。第一,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英语课程多学了一个学年,英语课程学时数为486学时,占42门课程总学时数的约17%,英语课程分量相当重;第二,较高的英语水平是我校对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习不同门类的课程知识是学生学业的首要任务,所以学生的知识成就应当属于学业成就的一部分。不同门类课程的知识成就显然是潜变量,用相应门类课程的考试平均成绩作为知识成就因子的观测变量。

另外,在课程知识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该专业学生还要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两个学业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时期里得以一定程度的锻炼。学生的能力成就显然也属于学业成就的一部分。把毕业实习评分和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当作能力成就因子的观测变量。考虑学业成就各因子关系时,根据教育学规律,允许课程知识成就因子相关,允许实践能力成就因子相关,而且,课程知识成就因子影响实践能力成就因子。经过模型建构分析,做出学业成就模型M,见附图。结构方程模型M事实上是一个有4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将能力成就的两个因变量同时纳入一个模型分析,与一个模型只有一个因变量的传统回归分析相比,更符合实际研究的需要。

四、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运用LISREL8•80程序拟合模型,求出模型M的路径图解毕业实习=0•49大学素养-0•04英语+0•10医学-0•12专业(R2=0•22)

五、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与讨论

(一)学习各门类课程知识相关性的问题。由知识成就因子的相关系数和差异性检验指标看出,学生学习各门类课程知识的相关性较强,说明该专业第一届学生在各门类课程的学习上都付出了一如既往的努力,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是负责的。

(二)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从教育学理论分析,知识对能力的影响作用不容置疑。而模型M显示,回归方程的可解释方差及标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都不尽如人意,表明学生的知识成就对能力成就的影响不显著。特别是专业课程、英语课程的教育学习结果,都与最初的设想效果有差距。这个结果不免让人对相关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质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恰当?事实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对全国各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一直都处于摸索探究之中。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待改革。近年来,我校把重新修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提上了新专业改革建设的日程,已经着手逐步修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思路是加强专业课程力度,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并删减英语课程的学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在具备一般大学素养知识的同时,掌握与现代医疗卫生行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施展才华与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以上数据结果表明,要继续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培养。日常教学应当从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2],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加大开放性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要适时安排,加强项目与课题的策划管理,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3]。超级秘书网

(三)学业评价的问题。评价的问题是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思路,但上述概括潜变量的可观测指标还有待完善。现代教育理念不主张只利用惟一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应当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因此加强创造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如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训练。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大陆,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创造力的研究,并提倡创造力教育。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后,各高校广泛开展创造力教育,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清华大学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思想观念时提出:“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授受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1]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其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创造力的水平。因此,探讨研究生的创造力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纵观学界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着眼点则在于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也常被译为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并没有区分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与以往研究一致,认为创造力等同于创新能力。以“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CNKI搜索结果表明,自1987年到2012年,有关研究生创造力的论文已达1192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探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研究成果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包含了哪些研究内容,这些研究内容的贡献及局限有哪些,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鉴于CNKI的搜索结果,2003年是数量逐渐开始递增的时期(具体情况可见图1)。所以本文选取2003年作为论文内容分析的起点,通过对2003-2012年的内容分析,对目前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状况概述

目前,关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四大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述之。

1.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生创造力是研究生在学习或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认识、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难以进行衡量和比较,但是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要素去衡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创造力评价体系是指与创造力有关方面或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2]。由于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由结构复杂的多种因素构成的,为了客观评价研究生创造力的状况,需要建立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发现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和营造积极合理的创新氛围,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很薄弱,无论从文章数量、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讲都略显单薄。从文章数量上看,2003-2012年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关于创造力评价体系的文章只有4篇,优秀博硕士论文8篇。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比较单薄,对研究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只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并没有实证研究。如杨蕙馨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中通过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已有研究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马一博在《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根据头脑风暴法,邀请一些专家在一起进行讨论,最终提出相关意见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比较单一,多是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很少,如吕巍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分析了研究生创造力涵盖的内容并有侧重点的构建了高校硕士研究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但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是创造力教育的基础。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向,进而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如田维波、张远英和张萍在论述学位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创造力和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学学位评价体系的现状,指出其不适应创造力评价的六个方面,即评价主体权力泛化、评价内容“重标轻本”、创新过程评价弱化、忽视创新环境因素、学位评价“功利化”、保障制度不够健全[3]。

2.研究生创造力现状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我国研究者一致认为,研究生创造力水平整体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数研究生缺少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②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量少,缺少原创性创新;③创造性研究和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如吴宏翔、熊庆年和顾云深研究认为我国研究生创造力不足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核心数量较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4]。袁本涛和延建林从2006年9月以来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造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少[5]。通过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缺乏原创性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创造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创造力现状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目前多数研究尚属理论思辨的结果,缺少实证分析,只有少数研究运用调查法对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如燕京晶通过调查,认为研究生是目前科技论文的生产主体,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创新精神和创造动力不足,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少,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增长不匹配,学位论文的原创性缺乏[6]。综合以往研究分析发现,对研究生创造力现状的分析多是结合个体的实践经验,尚缺少一个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更精确的测量目前研究生的创造力水平。

3.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学界对此也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李志平和韩惠鹏的研究指出导师水平、学生素质及学术环境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导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撰写能力[7];朱红、李文利和左祖晶在《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中认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8]。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导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导师的自身素质与学术背景以及导师的支持与信任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水平,如刘云枫和姚振瑀选取我国北京高校214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探讨了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如何对其产生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在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中具有部分正向调节作用[9]。

4. 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是现有研究成果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内容。研究者们对此作出了多方面的论证,从宏观背景的阐述到具体的制度分析再到教学改革的实施都给出了充分的建议。如2004年钱存阳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中阐释了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以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07年李刚、洪艳、赵春晖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中提出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11]。

关于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不仅成果丰富而且也经历了步步深入的阶段。2003-2004年是学习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学习新的思路,如王衡生在《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中指出在创新教育方面,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研究生创造力培养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12]。2005-2006年是探索阶段,主要是理论建构与分析,如邱志平和刘燕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通过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特点,结合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时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13]。2007年至今是发展阶段,主要研究是围绕着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王得忠和胡荣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分析了环境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认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良好的学科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14]。以往研究从借鉴国外研究到理论建构再到具体因素如何改革,创建了一个宏大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这对日后我国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2003-2012年核心期刊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关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纵观所有研究内容发现,理论建构还很薄弱,研究内容丰富但是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关于创造力的涵义以及研究生创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结论不一,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并且研究内容之间缺乏有机性,此外,以往研究多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只有少数的研究通过调查或者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造成了目前的研究过于理论化而缺少实用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后应该进一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创造力理论的建构。(2)加强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3)研究方法的革新。目前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是理论思辨研究,今后应多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研究更加具体,结论更有说服力。(4)加强研究内容之间的有机性,体现不同研究内容之间的内部联系性和整体性。

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增加国家人才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给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在不断的研究调查和探索中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彦伯.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2000,(01):68-70.

[2]朱振中,石志敏.新产品开发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糊综合评价[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1,(03):70-74.

[3]田维波,张远英,张萍.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No.19906:46-50.

[4]吴宏翔,熊庆年 ,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9:32-36.

[5]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v.7;No.2602:12-20+188.

[6]燕京晶.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7]李志平,韩惠鹏. 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7,No.19711:71-74.

[8]朱红,李文利,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v.32;No.19202:74-82.

[9]刘云枫,姚振瑀. 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以信任为干扰变量[J]. 情报杂志,2010,(S1):6-9.

[10]钱存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 高教探索,2004,01:52-53+87.

[11]李刚,洪艳,赵春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No.177S1:42-44.

[12]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01):34-37.

[13] ]邱志平,刘燕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8-80.

[14]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6):22-26.

第7篇

大学排名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进行的重要测量和评价,大学排名的使命是让大学或者利益相关者了解学校存在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产生与其办学宗旨相对应的社会影响和价值。而教育评价机构就是对教育进行估价的机构,所谓的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则是能满足“公正”、“公平”、“公信”的要求,担负着“裁判员”角色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应该是与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和承办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方,避免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的现象发生,这是确保大学排名“公正”、“公平”、“公信”的基本前提[1]。显然,政府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不宜进行大学排名,而应该由如民间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等担负着“裁判员”角色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来承担[2]。

一、第三方评价机构下的大学排名

对高校办学水平、效益和质量的评估,历来是一个难题。要搞好高校评估,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人士进行专业化评估,另一方面需要一个专业化的机构来实施。而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严重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而且他们的重要工作还是放在大学排行榜上[3]。

198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教授等在《科技日报》发表了中国第1个大学排行榜。1987年至今的近30年来,大学排名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高教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总体来看,目前国内近20个曾经进行过大学排名研究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中,有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连续发表大学排名的评价机构只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网大(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7家,其中担负着“裁判员”角色的所谓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只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网大(中国)有限公司3家。作为从理论上所谓能满足“公正”、“公平”、“公信”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以上三大排名虽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经常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无论是其指标体系的选择、权重的确定,还是其评价的原则和倾向性等,都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类需要。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把握各项信息,以更客观地对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是我们在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4]。

二、三大大学排名评估体系的特色分析

(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大学近期的数值总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行榜重点强调评价大学数值总量,强调外延发展和数量取胜。因此,这种大学排名对合并成功、持续扩招的大学的名次提升很有益处,变相地支持了政府的合并、扩招政策;鼓励迎合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需要,是与高教政策互相呼应的(蔡言厚,2013)。该排行榜自诞生以来,获得了社会较大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肯定和支持。在评价过程中,该排行榜发现目前国内所有的数据库都不能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制出了专门用于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这是很有特色和优势的一个方面[5]。

(二)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大学近期的数值质量

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科学研究的三级评价指标中,不采用一般论文指标,而是采用国家级奖励成果,特别是“国家重大奖励成果”指标;二是在人才培养的三级评价指标中采用了“毕业生质量”这一指标;三是为了改变目前重理轻文的现象,平衡自然科学中的两院院士,在社会科学的评价指标中引入了“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该排行榜的三级指标与时俱进,凡是能够反映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新信息都可以随时纳入三级评价指标参数中,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该排行榜的三级指标数据受到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的限制,很多好的设想由于政府信息不公开而无法实现[5,6]。

(三)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榜单前一年大学的数值均量

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评价思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评价大学数值均量,鼓励大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种评价思想得到了不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合并的高校的支持,也为广大高考学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大学的参考角度,使该排行榜具有相当的市场。网大排名坚持精英教育思想,在论文等评价指标上,理工学科选择两个国际数据库的数据,而人文学科选择一个国际数据库和一个国内数据库的数据(蔡言厚,2013)。由于国内外数据的差异,有关指标有利于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的学校,不利于以理工学科为主体的学校,因此,评价的公正性受到挑战[5]。

三、趋势与展望

(一)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国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2010年以前中国校友会网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都采用各类投入指标,相互交叉的数量较多。在产出指标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都采用科研论文指标,反映学生变化的产出指标仅在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出现。从2010年起,中??管理科学研究院开始使用投入指标,引入全国百篇博士学位优秀论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等。中国校友会网从2008年开始,为了平衡以工学为主的学校与以理学为主学校的评价指标,增加《自然》、《科学》等顶级论文指标,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增加ESI的论文指标。这些都是三个大学排名评价指标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现[5]。

(二)多样性发展,既排综合,也列单项

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价内容,正在从综合排名向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和核心竞争力单项指标排名发展。比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学科、专业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的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和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录取新生质量排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校友会网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是与时俱进的,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基本是不变的。这种变与不变各有利弊。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与时俱进的好处是使评价更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发展,但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实原因不容易辨别;而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不变,则容易搞清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实原因,但评价很难符合实际,不利于一所大学的特色发展[5]。

(三)各有特色,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方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综合排名的特点是以数量取胜,其实质是毕业生和论文排名,而国内论文是靠自己研制的数据库。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价的最佳前景是学科、专业的评价。而中国校友会网由于其指导思想的开放性,指标体系弹性很大,这种评价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大学发展状况的,特别是中国校友会网的杰出校友榜和科学贡献力榜是有生命力的。这两个排行榜无论是为国家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为大、中学生选择专业、报考大学,亦或是为各个学校选择发展特色方向,都可以提供依据[5]。对于网大(中国)有限公司来讲,由于其指导思想是“拿来主义”,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完全是按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设计的,忽视中国的国情,而且由于其评价指标体系从2000年起基本不变,在实施过程中,声誉调查样本太少,信誉度不高,因而,网大排名将会遇到不少挑战,其重点会在录取新生质量排名、有关内涵发展指标排名上具有发展前景(蔡言厚,2013)。

根据蔡言厚教授的预测,未来国内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有可能产生一个综合上述3家评价指标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这个评价机构可能是一个新的评价机构,也可能是现有3家评价机构的联合体[5]。

第8篇

[论文摘要]根据目前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问题。

在2006年11月20日总理与国内6所重点大学校长与教育专家的会议上谈到:“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所以大学要重新审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宜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若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就能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当前高校考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也习惯于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考试方式。对于学生,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使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也一下子难以适应偏重于测量评价综合素质与实践性、创新性能力的主观性和开放性的考试模式。

二、疆化呆板的考试管理使教师不愿意尝试考试改革

对于核心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频率、要求和成绩评定等均由考试管理机构进行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任课教师并无多少自。如要对某一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必须先申请,再经过逐级的审批后方能进行。而采用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考试则不经任何部门审批就可顺理成章地进行。这种考试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的热情,也阻碍了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另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因进行考试改革而付出的更多精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既简单又易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1]。

三、考试改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与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认识、利益上的分离与脱节

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保证高等教育产品的有效和最优,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倡导考试改革,并制定了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和改革措施。作为具体办学者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管理部门,深知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与学校声誉密切相关,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改革规定时非常积极。教师是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考试改革的真正主体和实践者,他们对现行的考试模式早已熟悉,如果改为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则其管理难度与工作量无形中扩大许多,而且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不但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对于以学术地位为最高追求的教师来说,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

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知识和适当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

我国传统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测量方法,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国外专业化水平的理论成果被迅速引进,这使我国教育评价研究获得了很高的学科理论起点,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省略了理论研究的“原始积累”阶段[2]。而正是由于缺乏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原始积累”阶段,使理论没有得到不断的检验、修正、完善和内化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实践模式,也使得作为高校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既不能很快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经取得的教育评价理论成果,又难以摆脱旧有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最终导致高校考试改革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影响了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事专业研究的,从专业学习到成为教师,没有一个接受教学方法、评价技术的培训过程。因此,在高校里不论是已经成熟的,还是新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能够被广大教师掌握并很好运用的则寥寥无几。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程的制约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一是近几年来,高校大扩招,造成教师、教室、教学设备的严重短缺,一二百人的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进行。在教学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在考试上更难以“因材施考”。二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教师本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完全胜任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任。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时,时常要考虑相应的设施条件是否满足和顾及考试改革带来的成本支出增加的问题。四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一方面,高校的学生评优评模、奖学金的评选甚至学生的入党等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也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主要看教师有多少科研课题和发表了多少论文,而非考查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中付出了多少。因此,在分数至上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压力下,学生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的,他们不愿意去做那些事倍功半、回报周期长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只有切实的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把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这一理论批判过去仅仅关注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却忽视劳动者智力因素的影响,认为“人的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即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比物质资本的作用更大”,“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贝克尔还认为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这种投资可以提高人力的智力、知识和技术水平。正因如此,一些高等教育评价将人力资本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其突出代表是安东尼•马斯拉克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俄罗斯学者安东尼•马斯拉克等为测量各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人力资本视角构建一个有13个指标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利用联合国教科文整理1994年的统计数据,对全球39个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排名。在13项指标中,其中4个指标比较常规,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经费和生师比,它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要素,其余9个指标均与人力资本有关,其中1个指标是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数量(在该指标体系中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职工),其他8个指标均针对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即未加权的毕业生人数占人力资源的比例、加权毕业生人数占人力资源的比例、人文学科毕业生比例、自然科学毕业生比例、数学或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比例、医科毕业生比例、工科毕业生比例和商学毕业生比例。也就是说,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力资本指标比重将近70%,成为评价一国高等教育系统优劣的最重要考量指标,可见对其重视程度。舒尔茨曾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做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国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本的倚重。通过投资教育获得人力资本,帮助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从经济的角度彰显了高等教育的价值。

二、系统效能视角

系统理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认为,系统就是“过程的复合体”,“具有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等三大特征和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环境适应性及综合性等五大要点。”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或整体均有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纵向层次意味着每一级指标就是—个层次,而横向层次则指各个指标之间互不包含与兼容,指标与指标之间层次鲜明。系统效能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定量特征和服务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它综合反映了系统的可用性、可信性及固有能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系统效能理论认为学校也是一个系统,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这一大系统则综合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可用性、可信性及固有能力。也可以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个大系统,其下还有一些子系统(一级评价指标),每个子系统下又有子子系统(二级指标及下一级指标),而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能够测量学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协调和内部结构的稳定合理的状况。在实践中,也有高等教育评价采取系统效能的视角,其代表是21世纪大学协会的《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

21世纪大学协会(Universitas21,简称U21)成立于1997年,由欧洲、北美、东亚和大洋洲21所研究型大学组成,旨在协助成员学校实现全球化的教育与科研。2012年5月,U21《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下简称《U21》),其评估对象包括全球48个国家。《U21》构建的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评估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资源、环境、连接性和产出,比重分别为25%、25%、10%和40%。其中“资源”下有5个二级指标,包括高等教育政府支出占GDP百分比、高等教育总支出占GDP百分比、高等教育生均支出、高等教育研发支出占GDP百分比和高等教育研发人均支出;“环境”下有4个二级指标,即高等教育中女生比例、女研究员比例、数据质量和政策监管环境定性测量;“连接性”则包含高等教育中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合作文章比例两项二级指标;“产出”下有9个二级指标,为高等院校论文总数、高等院校人均论文数、影响因子指数、一国好大学密度、一国好大学卓越研究指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占符合条件人口的比例、24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比例、研究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和24~65岁中有高等教育学历与中等教育学历人口失业率比值。

这种评价模式继承并发扬了以往高等教育评价对于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视。《U21》的评价中一级指标“产出”高达全部权重的40%,其下设的9个二级指标中,有5个指标是对知识资本的评价,主要是对高校论文、好大学、好大学卓越研究指数的评价,另外4个指标是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及比例的角度评价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与此前的评价模式不同的是,《U21》明显体现出系统效能的理论视角。譬如,在“环境”这一指标中,既有从性别角度评价高等教育的系统内部情况,也有从数据、政策等方面评价高等教育的外部运行情况;一级指标“连接性”更是直接测量高校与国际的联系互动。进一步分析发现,《U21》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投入———中间过程———产出的全部过程。在一些子指标的构建上,也蕴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如通过“连接性”这一指标突出了国际视野,通过“环境”中一些子指标如女性比例体现了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或许可以说,系统效能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是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视角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扬弃。

三、结论

(一)国家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有不同的评价视角国家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不断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人们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一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渐认可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富有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这一观点。目前高等教育评价模式采取的不同视角,主要是知识资本视角、人力资本视角和系统效能视角。知识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突出了高等教育促进知识创新的功能,与“大学是产生高深知识的地方”这一古老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侧重于培养人、并将人的培养转化为生产力,突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颇有威斯康星理念的痕迹;而系统效能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则凸显了系统的思维和高度,彰显出一种更为广阔、宏大的视野,表明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里二者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并且,一些先进的价值观念,也反映到评价之中。三种评价模式的立足点也不尽一致。知识资本视角与人力资本视角的评价均立足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微观考察其内部情况;而系统效能视角的评价则立足于社会系统的高度来评价高等教育,更为宏观。一言以蔽之,三种评价模式,各有侧重。

(二)系统效能视角将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视角与知识经济视角的评价的局限性逐渐显露。知识资本视角的评价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评价,而是寓高等教育评价于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之中,独立性欠缺。而人力资本只是高等教育价值的一部分,单以此来评估高等教育质量不免狭隘,并且它也没有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系统性方面存在缺陷。比较而言,系统理论视角的评价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这种评价更全面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情况。系统理论视角克服了评价对象与评价者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对二者中介即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环境的评估,试图更全面地反映这一系统的状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