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1:30: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宿舍心得体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高中里,宿舍代表的就是家,也许我们远离了亲情的呵护,然而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宿舍是个充分体现个性的场所。在同学们眼中,它不仅是一个栖息之地,更是个风光无限的地方。
一个成功人的背后是血和泪,一个优秀宿舍的背后只因为一个好的习惯而且,宿舍就是一个反应学生生活面貌最真实也是最直观的场所,每个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正如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士所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在我们宿舍舍友们都非常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大家长期生活在一起,行为互相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宿舍便会想成自己的特色。我们5。12宿舍心齐,整体气氛好,整个宿舍都在上进。大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久而久之,整个宿舍就形成里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宿舍内部要搞好协作,把协作精神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上面,更好的促进集体力量的发挥
诚然,宿舍是我家,人人热爱护她。在小小的世界里,生活起居,学习交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宿舍是我们身体与心灵的避风港,使我们真正的家园。用心呵护她。
在此次文明宿舍的创建中养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将长久的保持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无不产生大量的新鲜词汇。这些新词新语的使用,宛如永不止息的潮汐现象,在社会语用这个层面,留下了鲜明的时代轨迹。这是语言新词反映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因此,词汇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科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一种语言的总词汇量有多少?各种词汇类型的构成如何?其中哪些是基本语汇(basicwords),哪些是非基本语汇(nonbasicwords)?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对于个人词库规模和构成的影响如何?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社会对于信息的依赖与重视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词语作为自然语言表意系统中的基本信息载体单位,作为发现世界、解释世界过程中的重要认知元素,对于语言学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英语中每日每时都出现大量的新词新语,不过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千千万万个新鲜词汇的产生,几乎都是通过下列10种构词方式来达到的:(1)新词生造(Coinage);(2)根词派生(Derivation);(3)词语复合(Compounding);(4)混成方式(Blending);(5)缩略语化(Shortening);(6)功能转化(Conversion);(7)逆向生成(Back-formation);(8)换称用法(Antonomasia);(9)首字母缩略(Initialletters);(10)外来借词(Loanwords)。当我们在进行文化与词语关联的讨论之时,显然不可能对这10种构词方式进行逐一的研讨。以下,我们先从比喻用法说起,考察英语是如何通过文化意念同词语形式的巧妙结合,达到生动形象的语义扩展效果的。
2从饮食文化习惯,看词语比喻意义的扩展
人类在参与各种生产实践、进行各种社会交往,从事各色家庭事务过程中,需要一种有效的言语交流手段。因而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比喻用法,成为增进语言表达、扩展语言功能的一条简便有效的认知途径。通过考察特定文化传统中语言表达同饮食文化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同样也会帮助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发展。以下是一些同英语饮食文化相关的特殊表达,希望通过对这些习惯用法的了解,能够使大家感受到英语丰富的表现能力,了解英美文化。
(1)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想要知道布丁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下。“布丁”是英美人士喜欢的甜点。英语的这条短语的含义,同汉语中“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品一下”的说法相去不远。
(2)She''''salwayscomingupwithhalf-bakedideas.她总是提出一些不大成熟的看法。不同的文化中,对于食物烹调制作的手段各有不同。中国菜肴闻名世界,烹调技术千变万化,有时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英语来翻译。当然,在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加上深厚的语言功底,也有不少佳译妙作出现。譬如说,近年来风靡的“麻辣烫”,兰州大学的何天祥教授把它翻作ThreeHots。Hot一词在英语中,既可指辣椒之“火辣”,又可指花椒胡椒之“麻辣”,还可指汤气之“热辣”或“烫辣”。同样,英美饮食传统中,面包和奶油(bread&butter)是少不了的食物,故而也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比喻用法。
(3)Tomwasanapplepolisher.汤姆是个马屁精。Applepolisher一词源于美国校园用语。以前,小学生上学的时候,都忘不了给老师带去一个苹果。功课不好的学生,总是把苹果擦得亮亮的,摆放在讲台显眼之处,希望老师见到这只诱人的苹果时,高抬贵手,放他一马。这个短语现在泛指“刻意讨好上司的人”,同汉语的“马屁精”的意思贴近。
3从词语的功能转化,看语言同社会文化的关系
活跃的功能转化(conversion)为英语提供了方便的词汇意义扩充手段,解决了语言形式同语用表达之间的矛盾,为我们重新认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启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的撞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量新词新语通过转化得以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能力,转化现象的跨文化研究,更能说明社会生活对于语言的反作用力。从理论上讲,英语的跨类转化,几乎可以在任何两种词类之间发生(杨永林1986a,1996)。但是,从转化跨类的互通性和实际使用的频度来看,主要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四种常用词类之间进行。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中,大量的英语转化现象都可以归入“名动兼类”一组。以下,仅对英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转化现象加以介绍。
(1)职业头衔类:HisspecialtyisspyingonWestGermany.他的任务就是刺探西德方面的情报。其他如:toslave(奴役):toboss(指导;督察;负责)。
(2)人体部位类:toheadfo(r驶往);toeyesb(.凝视某人)。
(3)动物器官类:totailsb(.尾随某人)。
(4)色彩语码类:tobrown(变成棕色)。
(5)物质名词类:tocarpetthefloo(r铺上地毯)。
(6)自然现象类:Itwasrainingandsnowingheavily.雨雪霏霏。
(7)几何图形类:Thecarinchedforward.汽车慢慢向前移动。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飞速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业务运营商的服务范围拓展,新媒体逐渐影响到了广大农村地区。有关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5.6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已达1.75亿人,占所有网民的31.04%。此外,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提出相关政策,要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发展”,提出尽快实施宽带提速战略。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将把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来大力推行,这势必会加速农村新媒体发展的进程。
正因如此,笔者在友人帮助下,两次深入实地,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高村进行走访调查,尽量贴近实际而又客观严谨地了解和展现新媒体对中国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高村地处兴安县城北,距县城中心距离不足一公里,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城郊村。自本村起始的水泥大道直通县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人口500多人,其中以何、刘两姓为主,另有其他七八个小姓。高村的发展受兴安县城市化的影响较大。就新媒体而言,高村居民的移动电话基本上每家至少有一部,数字电视则有一大半农村住户开通,可以说,高村是一个新媒体发展比较迅速的现代化农村。
二、新媒体对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交流的影响
通过笔者的深入走访与调查,农村中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交流,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抑制作用。在调查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积极的一方面,例如:通过全家人对新媒体的使用,增加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讨论与交流,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关系进一步趋于融洽,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新媒体中体现家庭和睦因素的内容也为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模式树立了榜样,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1. 新媒体对老年人家庭内部交流的影响
老年人是农村家庭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常年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步入老年期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减少,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其活动圈的急剧缩小。老年人的社会交流往往被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社交、友爱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就实地调查的现状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农村老年人中还远不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经常打电话”、83%的家中拥有数字电视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看数字电视”。由于心理、生理、成长年代、社会经历的不同,不同代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这些差异得到沟通,进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新媒体是联系两代人的得力工具。通过新媒体,家中的老人也融入到家庭之中,紧跟家庭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海量资源常常会使家庭内部成员在选择上产生分歧。例如在数字电视应用的家庭中,很多时候,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是老年人毫无兴趣的,这自然会减少家庭成员一同收看节目,互相交流的时间。
2.新媒体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的改变。在受访的农村居民中,许多家庭因新媒体而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调查对象刘某家的亲子关系就因互联网而发生巨大改变。2012 年9月,刘某为儿子购置了一台价值4000元的台式电脑,自打刘某家有了这台电脑,他家的生活方式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某的儿子不再跟他抢电视遥控器,每晚也不会准时等待天气预报的播出,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观看各种电视节目,随时查阅当地当时的天气信息。刘某说他通过上网能够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近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但他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是他儿子把大量时间耗在电脑旁,很少再出门和小朋友们玩耍;其次,他儿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因此,刘某没少和儿子产生争吵。谈到这些,刘某对他家购置的这台电脑产生悔意。虽然电脑和互联网给他家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影响到儿子的学习、影响到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
3.新媒体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夫妻之间关系的和睦直接左右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于调查中发现,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对新媒体设备的购买与使用,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夫妻关系的融洽,例如调查中访问的金某。金某独自带着孩子在农村居住,而丈夫李某则在外地务工。新媒体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二人的距离,每天晚上妻子金某都会准时守在电脑旁,等待丈夫上线,二人进行视频通话。新媒体的应用使视频通话成为现实,身居两地彼此不再仅仅停留在声音层次,而是清晰的视觉图像。金某自己也说假如没有网络,她根本无法坚持着自己一个人在农村看孩子,一定会跑去和丈夫一起打工。新媒体的应用,缩短了夫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彼此互相了解的时间,这有助于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庭稳定。
三、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
1.交流范围的改变
在新媒体影响之前,中国农村社会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冲击,原本维系传统农村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也已饱经侵蚀,在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姓宗族长幼秩序也正在逐渐瓦解。然而相对于城镇地区而言,以血缘、地缘为联系构建出的社会关系依旧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效用。就个体而言,单个农民个人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交关系仍旧较多地依附于血缘、地缘之上。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市场化的影响,农民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可是“生与死长于斯”根植一方水土的农民亦然无法彻底摆脱血缘、地缘的拘囿。然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电话的使用冲破了农民社会交流的空间局限,极大地延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社区论坛与交友平台,农 民个人可以同任何地域、任何背景的网友建立其基于地缘、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关系。因为移动电话和移动互联网络易于双方互相沟通,而且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新媒体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之前,以自然村落为核心,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的关系以不等的距离半径逐渐减弱,这也深深地反映着农村生活受制于地缘因素,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生活中,适龄的男女青年不再受地缘远近的局限。原本拦阻在男女青年之间的地缘鸿沟,因新媒体的存在和应用相对消失。与社会婚姻生活圈相类似,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也为农村提供了依靠信息来谋生的职业和靠着新媒体吃饭的职业。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它们是一种技术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并不像农业必须依靠土地,它可以是动态的、流动的,可以随着技术、信息、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业变动。新媒体不仅为农村社会提供新的职业,还正在改变着农村居住者的就业观,同时还延展了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在过去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协同合作的时期形成的以地缘、血缘为联系的社会关系,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个人交流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而进一步垮塌。
2.交流对象的改变
长久以来,情感要素在农村人际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感性认识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基本上起着主导作用。可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前进,在商品经济的汹涌浪潮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他们在对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往往体现着注重对方能否对自己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发展有帮助,这一交流对象选择标准带有极强功利性、目的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有着显著的影响。农村居民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最注重的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感情要素,“是否对自己有实际帮助”、“财富程度”、“外表相貌”都已经成为不少被调查者考虑的首要要素。例如,购买电脑产品并连通互联网的刘某和孙某就对笔者明确表示他们在使用了电脑,尤其是连上互联网之后,在选择社会交流对象时,基本上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筛选的,通过互联网选择与自己爱好相似或者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互联网业已成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青年之间建立新的社会交流网络的平台。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他们所选择的交流对象也必定是那些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在互联网上相互认识并建立起新的交流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使用互联网,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对象选择的人,他们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广泛性,不再受制于传统血缘、地缘和职业圈的束缚,跳出之前的选择交流对象的模式,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中经常出现的“俊男靓女”以及各种“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影响着一些农村人的审美思维,这些被影响者也不只是直接使用新媒体者,还包括一些间接影响的受众,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农村的青少年在他们选择交流对象时较为注重对方的相貌、衣着等外在条件。
3.交流形式的改变
传统农村的主要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对面,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也是最直接的交流形式,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原始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已不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交流形式,农村居民的交流呈现出逐渐间接化的特征。借助移动电话、互联网的便捷交流形式,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高效化。新媒体的使用使得原本较为繁琐的交流礼仪被简化,交流方式的简洁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居民在类似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过程中带来的时间上、经济上的浪费,农村社会交流效率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形式上,由于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中借助新媒体作为中间媒介的行为日益频繁,这使得间接交流方式在农村社会交流中逐渐增多,交流过程中的感情因素也出现相应的减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3%的被调查者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较高,而更是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在这79%的“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是购买了移动电话、电脑这类新媒体设备。这些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交流的工具多样化。根据调查,受访的农村居民中大多都不只拥有一台新媒体终端,例如受访的何某,他家在两年中,相继购买了数字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媒体终端,他就跟笔者表示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实地面对面的层面,而是拥有了很多选择,既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交流。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绝非仅仅受新媒体一方面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合力”性改变。
四、结语
关于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最浅的层面说,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长久以来缺乏变化和革新意识的农村社会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是对农村稳定结构的有益改变;其次,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农村社会交流的空间隔阂,极大地延展了农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再次,新媒体一定程度上作为农村财富、信息的代表,也会引起农村居民个人地位与交流方式的变化。不过,新媒体并未是百无一害的,正如上文所言,新媒体在家庭内部的交流中可能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在农村社会的外部交流中更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注重“外表”的择友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农村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还受制于不少因素,诸如农村居民对新媒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的吸收能力较低等问题。在注意改善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蹑手蹑脚,而需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在农村中普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 考 文 献〕
〔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2001.
关键词:时代创新 大学生 社会素质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22-01
社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神明个体。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亦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可以说没有个人那么社会也就不会存在。
人作为社会观众的一个重要个体,我们所认识社会、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不是先天得来,而是在后天的成长中靠学习和实践得来的。人的社会素质发展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角色,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借此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能力的变化过程。个人社会素质发展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再适应、再改造的矛盾运动过程。社会素质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促使我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并且不断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生活。
当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并稳定的关键时期。作为高文化层次、思想比较活跃的青年群体,社会素质发展内容相对丰富、特征鲜明,但也伴随着许多的障碍问题。人的社会素质发展有顺应性和非顺应性两种类型,顺应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现状的依附及简单的适应;而非顺应性则突出表现为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现在的大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的相对丰富和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往往要求自我实现和社会独立,从而导致自我的社会素质发展过程延长,以至于要在踏入社会以后,经历了现实社会的磨难才最终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此时才真正让自己融入社会大流中。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在离开校园,投身于社会后显得不知所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更有甚者那些在学校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明显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感觉与社会脱轨比较严重,久而久之也慢慢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而迷失自我。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更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素质,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 扎实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深入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必要前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需要我们大学生不断的学习一些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
社会素质的发展是围绕社会来不断提升的,学习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对我们以后步入社会,在社会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平衡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是极其重要的。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相对发达的时代,不但可以通过书本来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广播、电视以及报刊杂志更多的获取社会信息,对我们及时更新发展自身社会素质所需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极强的求知欲时期,也比较容易被这些信息中的消极面所误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吸纳这些信息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去粗存精、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社会素质发展更向一个新的台阶。
2 积极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尤其是对外交流的能力
大学校园里可以开展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各种形式的讲座、论坛、演讲比赛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丰富校园文化的娱乐活动。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我们的阅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当然利用周末或者是假期的时间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或是做一些兼职工作,也是培养我们自身社会素质发展不错的选择。这就有别于我们在校内参加的活动,因为只有真正进入社会,你才会看到社会复杂的一面,并不像是在大学校园里所处的环境那么单纯。这时候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避免受到侵害,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对我们的自我锻炼、自主发展,也是培养我们树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有坚定的意志信念,更有助于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这些方面来看,对我们毕业后进入社会更快实现从大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跟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国家的形势政策,认清社会就业形势并分析其变化,只有掌握了社会的需求,才能摆正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社会定位于社会需要相吻合,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和中心力量,在时代创新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着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社会素质发展,时刻准备着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跟上时展潮流,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节拍,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自己的青春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一、办学理念与核心素养
我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已有37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累,在国内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7年来,社会深刻变革,教育逐渐转型,如何把“三结合教育”的精髓与当今“互联网+教育”及相应的优秀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相融合,推动传统的“三结合教育”升级、上台阶,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的指导下,我校认真研究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外延与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融慧”办学理念。
融慧者,学校文化之本、岳阳立学之本、师生发展之本也。
融党和政府、校管团队、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之慧,尤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慧相融,继承、发展、提升三结合教育,通过广义、新型的三结合教育,使各主体同心协力,促岳阳强力发展。
融教育文化、治理结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高效教学、公民教育、教育技术、国际化、安全与后勤服务、校本科研、学校发展性评价各业务工作领域之慧;融品格、知识、能力、体魄之慧;融师者仁爱之心、导学之能、高效之法于一身,具备高德、慧眼、卓能、良法、强体,使之慧超中华;融学优生、一般生、“学困生”“另类生”之慧;促教师、学生、家长在精神、行为、形象三系统之慧,宛若多指拳合,上下同心、左右协力,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各客体协调兼顾,促岳阳稳健发展。
融和平文化、天津文化、中华文化、人类文化之慧于一体,着力于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信息化社会、个性化社会、数字化社会、创新型社会、全球一体化社会对教师和学生之需求,转知识体系为能力体系,面向人类、面向未来,发展学校、培养师生,使岳阳成为为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未来之才的擎旗之校,以此,促岳阳率先发展!
我校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优秀的品格、扎实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强健的体魄。这也是我校开展课程评价的四个关键点。其中,“优秀的品格”包含了品德和性格;“扎实的知识”实际上是以当下和未来的学科知识为主,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交叉科学知识;“卓越的能力”不仅仅指当下学习、生活、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更指的是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建设者所需的关键能力,包含了自主能力、兴趣保持能力、思辨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洞察判断与选择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抗挫与坚持的能力、合作与领导能力等。
二、“融慧”课程体系
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的各种课程进行了局部的整合、拓展或者综合,开发、构建了具有我校文化特质的“融慧”课程体系。(见图1)
“融慧”课程结构,包含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环境课程等四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具体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国际、国家、地方开发的课程,另一类是学校开发的课程。由基础性课程中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列入“拓展性课程”板块。由基础性课程中的某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合)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列入“综合性课程”板块。第四大板块即环境课程分为学校环境课程、学生家庭环境课程和社区(社会)环境课程。该课程体系包含了宽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拓展和高度上的拓展。
学校将原有的综合实践课融入学校特色,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融入更多适合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技能、技巧,为成长奠基,为未来准备。如:我们的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就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体会到了别样的田园生活。学生借助手机APP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及时的远程智能监控,再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密集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监控摄像中随时拍照、截屏、存档,帮助学生建立了针对不同植物的完整的生长笔记,便于学生的对比、发现与研究。借助传感器反馈的空气、土壤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轻松触动屏幕,在家就实现了浇水、补肥、补光、通风等工序。课堂上,当发现植物生长出F“状况”时,借助视频监控与专家进行对接指导。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项目研究的关注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伴随着一位位“小小现代农业达人”的诞生,家长老师们也加入到认识、观察、监护植物成长的队伍之中。当收获自己种下的硕果时,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说明了一切……
三、完整的保障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慧”课程体系,高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建构了完整的保障体系,包括观念(思想)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设备设施保障、校本教研科研保障、时间(课时)保障等。其中的制度保障包含了发展性评价制度保障。通过多维评价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发展、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快乐、主动成长。在“融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培养目标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种形式的积极的发展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自信,对他们的面向未来的学习产生了强力的推动作用。除去各种常规评价外,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岳小独有的特色评价。例如:三星奖章评比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检验了孩子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成为孩子们争相展示的平台;贯穿全年的学科月活动,成为各学科组展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舞台;各种擂台赛、智慧大比拼、闯关悬赏榜、岳小吉尼斯、我来做微课、创想梦工坊……目不暇接的创意评价平台点燃了师生们学习兴趣的火种,让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氛围时刻弥漫在校园中。
创想未来的“融慧”课程始于今天的良好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情调查,对教师的访谈等,我们不断修订、完善课程体系,不断地与核心素养对接。今后,岳小会更加聚力课程体系建设,尽快把我校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华一流小学!
根据《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显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社会化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在转型期这个复杂的过程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是转型期青少年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
(一)自我认识不够准确。青少年因为年龄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仍然处于断乳期,心智非常的不成熟,对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想的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对于自己,认识不够准确,有些自信甚至自我膨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足够的管理、控制能力,既不会照顾自己又不会顾及他人,缺乏集体意识,这些都会使青少年在同他人交往过程中造成困难。此外,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到大有父母和祖辈们的呵护,成长道路顺风顺水,一旦遇到挫折,极有可能会一蹶不振,在自己成长经历中留下极大阴影。青少年的成长非常关键,只有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不被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影响,遇到困难时给自己带来希望,顺利成长。
(二)价值观念存在偏差。转型期的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内外的意识也随之而来,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价值观念的功利化,正如上面调查研究所知,许多青少年已经有了功利化趋势,部分青少年的行为远远超过了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应该具有的,部分青少年表现出了对金钱和关系的极大崇拜,网络上多次出现“炫富”、“拼爹”的内容,而且他们的语言、行为、谈吐也显得相当成年化。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上述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而使价值观形成的偏差,这些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极为不利,甚至受到国外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危机关系民族的兴衰。
(三)信息鉴别能力较弱。根据之前统计分析,目前中国上网的青少年比例已经非常之大,这说明当代青少年基本都能使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现在的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网络的影子,比如普遍使用的网络用语、火星字、口号等。青少年热衷于互联网是因为它所存在的特性,但是这个特性也导致政府和社会无法完全的对其进行监管,许多国内外网站上出现虚假信息,暴力、内容,而部分青少年因为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信息鉴别能力较弱,没有能够抵挡住这些诱惑,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使其道德观念变弱,所以,在转型期,大众传媒的信息安全问题和提高青少年信息鉴别能力亟待加强和重视。
二、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殊并且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化渠道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媒” [1]。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基本通过这些渠道接受影响,并且经过自己的内化,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不能离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所出现的变化、调整使社会和成年人的观念意识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青少年正在心理成长时期,他们热衷于追求新的事物和人,但没有必要的是非判断能力做基础依靠,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整的树立,转型期社会的变化对青少年社会化造成了极大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些却是消极的。如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关于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理解上,有25%的人表示赞同,关于捡到财物后该如何处理时,大部分人选择了占为己有,认可“拾金可昧”,这些要放在2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从本质上分析这些变化都是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转型期的社会变迁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据统计,平均每个青少年一天至少在家里生活12个小时,因此,家庭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巨大,对青少年,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从婴儿开始,父母、家庭就已经在发挥影响作用了。和学校影响不同的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家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其社会化的帮助、促进上面。在家,青少年通常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吸收来自父母的影响,并且到了一定的时间段,当他们开始感受到来自社会对他们的压力,就开始尝试着扮演社会要求的相应角色。可以发现,女孩的着装、说话方式开始相似于她??母亲,男孩则模仿平时父亲的行为,这些情况在国内外都的到了验证,即使有些青少年会因为叛逆等因素的影响拒绝承认父母在家庭里的权威地位,但这一切也不会让他们潜意识里的模仿行为停止。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许多言行举止都显现着他们父母的影子,例如,在教师家庭成长的孩子,其谈吐普遍要比优于其他人,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大部分都有着对婚姻的害怕,虽然20岁以后,青少年会在空间上和父母疏远,但孩童时代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上存在下去。父母、家庭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青少年社会社会化的天平称上,父母的职业、教养,夫妻关系、举止、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未来期望和设想等等都是极重的砝码。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继家庭后青少年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学校也肩负着帮助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青少年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当前在学校里存在着学生们自有的文化,学校作为一个受政府控制单位,因为他们育人方式过于理性和强制性,导致有些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排斥心理,学生对学校、老师产生了反感。自我信心膨胀,随着人数的增加,这部分青少年自发的组成了一个组织或者形成一种文化,这些会对学校传播主流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另外,由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学校教育功利化趋势也特别明显,特别是中学里,学校、老师为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进行应试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的培养有所忽视,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中学的政治课有的被代替有的被取消,造成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社会的生活不相符。这些误区最终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培养出许多试卷上的巨人,行为上的矮个。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年龄、地位、志趣、性格、习惯都非常接近并常在一起互动的人结成的非正式群体[2]。转型期,同辈群体已发展成为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一股重要力量,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青少年的社会化是循序渐进的,在这段时间,青少年尚未转化?樯缁崛耍?但却因为社会对于他们的压力,逼迫青少年去扮演这些角色,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去扮演,在同学朋友之间,他们可以自由的担任着许多角色,最后从这些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同辈群体对其社会化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中发生的。在和同年龄段个体的交往中,每个青少年都不会有所束搏和紧张感,因为这里没有上下之分,大家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参加活动,选择同伴,大家畅所欲言,尽情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间关系,成为朋友。同时,在这里,有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每个成员要遵守它,也会尽力的去维护它,这些内容有的和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相符合,有的不符合甚至相违背。成员们还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做人信条、发型等等,而这些细微的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不小的影响。
(五)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近年来,电视机、电脑在中国已经普及,和家庭、学校、朋友对青少年影响方式比较直观不同,网络等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虚拟世界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以网络为例。其一,网络作为一种公开的传播媒体,容量大、传播快、范围广,不受地域、文化、年龄、民族等等几乎所有限制进行传播,使青少年真正的零距离与社会的交流。其二,网络为首的大众传媒扩展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围,青少年通过其可以建立社会关系。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同个体、同社会进行互动,而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提供了便利,青少年通过人人网、QQ、微信等网络工具在彼此间不见面甚至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相互交流影响。其三,网络为首的大众传媒有利于青少年发展个性。青少年社会化要求其在符合社会共性前提下发展个性,而网络的存在为青少年“发展个性”提供便利,在虚拟世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完成个性的实现。可以说,网络这个平台促进了青少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个性的发展。
一 、问题的来源
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中,存在着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性上网成瘾现象。比起个别的上网成瘾,群体式上网成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危害更大,纠正起来也更加困难。虽然网吧式宿舍数量不多,但是危害性强、危害面广。
二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的关注点是群体性的网络成瘾现象和群体对个人网络成瘾的影响,网络成瘾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群体性的现象,个人在群体性的上网氛围中,丧失了理性判断,把虚拟的团体当成归属,进行并把网络行为合理化。把网吧式宿舍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范式探讨作为群体出现的上网成瘾团体的心理机制。
三、 宿舍网瘾群体的现象描述
(1) 参与人员的全体性。在网吧式宿舍中,没有学生,只有上网者。曾经有同学要求调宿舍,原因就是,其他三个同学结成上网团体,因为他没有上网的爱好而排斥他。也就是说,存在一种现象,如果你不上网,或者不能同步调的上网,你就会被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妥协和融入就成为被宿舍认可的条件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受小团体影响而加入上网群体。
(2) 生活和上网行为的高度一致性。宿舍分配是随机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集群式上网现象。有个别的宿舍出现了行为高度一致的生活行为和上网行为。他们有时集体逃课,躲在宿舍上网,有时放学后,集体订购外卖,进入宿舍就像进入网吧一样,开始团体打游戏,常常集体打游戏到深夜。
(3) 学业情况的一致性。上网群体的学业情况也表现出一致性。他们平时对学习不用心,期末考试就临时抱佛脚,经常出现挂科,而且是全体宿舍成员全部都挂科,甚至出现挂科的科目也一致的现象。
四、 宿舍网瘾群体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把上网当成被团体认可的投名状。宿舍是一个特殊的场域,既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更是形成小团体的重要场所。而一个小团体的存在和维持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利益基础,二是价值观保护,三是排他性认证,四是巩固加强。在宿舍这个特殊的场域中,网瘾群体的利益基础是上网所带来的好处,每个人的好处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整体利益。网瘾群体的价值观保护是指保护因上网带来好处的合理化心理认定,简单的说就是,在每个人的心理建立一种上网合理的虚假自我认可,然后再以他人行为的趋同性而外部证明上网行为的合理性,进入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心理的认可和平衡。三是排他性认证,小的群体要维持,就必须加强行为的一致性,当出现异于群体认可的行为时,就必须排除异己,用来维持群体的存在。在宿舍中,如果有三个学生上网严重,而第四个学生不受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实际的日常管理中,就出现过因为不能加入网瘾群体而被排斥和打击的事情。四是巩固和加强阶段。在场域稳定、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网瘾群体常常是加强上网行为,而不是减弱。在网瘾群体看来,上网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稳定性、亲密性、和谐的世界,上网成为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正当行为。
(2)在群体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大众行为和认识的影响。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Bon)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一群聚集起来的人会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样聚集起来的人被称为“心理群体”。大学生因为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更加容易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可以说,人是容易被群体影响的,有时候是因为群体的压力,而选择随大流,有时候被影响而无意识的顺着走,就会产生勒庞所说的“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化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为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在宿舍活动中,部分学生因为宿舍大众行为的趋同性,而渐渐把网瘾行为合理化,大学生情绪容易激烈,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也让他们为寻求认同而选择屈服或者顺应的行为,其实就是大家都上网,我不上网,就是不合群的心理。
(3)宿舍网瘾群体的核心领导者。《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指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宿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网瘾群体一般都会有一个类似于队长的核心领导者。他一般也是网瘾最严重的学生,也上上网行为合理化的宣传者和维护者。他一方面担任着上网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面担任着维护网瘾群体存在的维护者。他有追随者,也体验者被追随的,他组织了网瘾群体,也最离不开这个群体,群体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
五、 高校宿舍网瘾群体的干预策略。
(1) 个体归属感问题的干预策略——加强对学生生活的整合
很多学生进入网瘾群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合理的归属感。大学不像高中,大学自由宽松的氛围常常会导致学生在生活中的无所适从,就如涂如干所说的是社会整合不够,人迷失在自由中,陷入了空虚的陷阱中。所以,我们要以班级为单位,加强活动的频度和沟通的次数,把学生整合到学习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去。想办法把学生调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和图书馆,走向真实的世界。具体的办法有增加社会交往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等。
(2) 主要宿舍网瘾群体领导者的问题干预策略——射马擒王策略
要找出一个网瘾群体的主要领导者,把他的行为和心理的矫正当成工作的重点。网瘾主要领导者是网瘾群体的核心,甚至是这个群体的价值观载体,对他的刻意关注和重点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干预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解决领导者的心理归属问题,这个可以从家长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二是让他从事更多实际事务的处理工作,让他与现实接触的越多,在现实中获得的满足感越多,他就越离网络世界远。三是严重者可以选择调离原来的宿舍,或者要求家长陪读,使他暂时脱离群体。
(3) 宿舍网瘾群体的瓦解问题的干预——分化瓦解策略
积极展开与网瘾群体的交流,把群体按照网瘾的程度、上网的原因、社会支持系统等分成不同的类,再各个击破。在瓦解网瘾群体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用现实的方法,把网瘾群体的虚幻和现实分离的原则。二是寻求家长等社会系统支持的原则,要家校结合,系统关注学生的网瘾问题。三是要重点关注网瘾领导者的原则,分化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错误价值趋同。
总之,一定要重视宿舍网瘾群体,它的危害性比个别学生的上网成瘾要更大,也更加复杂。在工作中,要注意分析网瘾群体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用实际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现实和虚幻的世界,重视学生把错误行为合理化的现象,挖掘问题出现的社会心理原因,重建学生认知系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技能;高速道路
中图分类号:TN919.8
多媒体通信即多媒体电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合理的联合。凭借性能较强的电脑(包括PC机和工作站)与创新的通信网把众多信息比如信息、文档、语音、图形、图像与影像等聚集在一起,运行储存、显示、再现与传送功能,以获得全面研发、交流与使用信息的目标。所以多媒体通信是一种全面性通信,是一种把电脑技能、声像技能与通信技能聚集一体的高科技技能。
1 多媒体通信中的技能进步
1.1 通信网络技能
在多媒体通信体系中,网络上使用的不再是独个存在的,而是通过多个媒体结合形成的数据库,所以对通信网有较严格的规定,比方说进出量、时效性、安全性,规定网络对信息要有很快地输送功能,对于各样的信息,网络也要有着综合性较高的水准,可达到单个对多个,或是多个对多个的按时地做好不中断性的传送信息。宽带各方面的数据网(B-ISDN)与宽带IP网技能的不断进步与使用,给多媒体通信打下了良好底子。
1.2 数据压缩技能
多媒体技能的最主要主题是信息压缩编码,由于模似信息转变为数字码后,它的数据量是很大的。比如,一帧项目图像的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后,它的数据量可达40MB,一张600MBC公一ROM所储藏的内容仅能放录0.5S(因为要让画面全动作,每秒钟最少要出现30帧画面)。这样大的容量即便是高速光纤线路也不能负荷。通常的信息终端也不能承受,因此一定要数字信息实施压缩编码。压缩编码后的多媒体网络特征是储存信息量大,具备视频中的图像和声音同步的性能。现今,国际准则化的组织与国际电报电话询问委员会先后拟定了JPEG与NTCE压缩准则,JPEG是一种就静态图像的压缩准则,选取帧内压缩,以20:1压缩,州田EG是对于整个视频的压缩准则,选取帧间压缩,以100:1压缩。因为电视信息具备较强的时间观念性,也就是后一帧和前一帧图像通常状况不同处较小,因此电视信息传输时可仅传输两帧间信号差别图像,除去两者间相同的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送信号的码率,选取这样的码率压缩,能让数字电视码率压缩在1/50到1/100之间。当中MPEG―1是将图像压缩为1.5Mb/s速率运转的数字码,它能够让活动图像刻在CD中,MPEG―2的数据速率是4~8Mb/s,它对包含宽屏幕与HDTV在内的高质量电视广播较适用。H.261是专门对ISDN线路传送视频的压缩准则。
1.3 信息储蓄技能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运用不但让它对许多信息的储蓄给出了高准则,也规定设备容量在够用的情况下,还要快速的读入数据读。老式的磁带盘、录音机等储蓄设施不是集中在主机体系里的。对比看来,网络储存(SAN)与网络附加储存(NAS)将储蓄设施从主机体系里释放出来,让它变成一个单独、可管理的储存体系,它使用可伸缩的网络拓扑构造,把数据储存作为核心,使用光纤通道合理的实施数据传送。
2 多媒体通信技能在高速道路的使用
伴随国内经济的进步,各个经济圈在快速够成,高速道路是城市间常见的交通运送模式之一,获取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分布全国的高速道路网建立是一项大工程,其中也提及到高速道路通信体系构建、道路策划设计等多个问题。怎样进行高速道路的全新管理,可更全面知道全路通行情况,增强道路的畅通能力、服务水平与应急保证发难等问题是行业内很热门的话题。
多媒体通信技能的进步,让它可在高速道路的使用中,构建了一个指导调整与信息全面高科技化的全新管制体系,在可见画面、语聊、信息的前提下对高速道路输送管理体系实行更方便、直接、清楚的调控,给全新交通体系也给高速道路体系的指挥调度获得了便利,且能构建实时、精确、高效的全面输送与管理调控,大大提高了高速道路交通输送效率与高速道路交通服务水准。
2.1 视频监测能构建动态式视频,进行现场监测
道路指导中央的调整体系与视频监测体系做聚集,将各个路况的监测摄像头与调整机分支机同时捆绑,就可以在视频画面中看到各个地点的现场情况。当指导中心想要看某个地点摄像内容时,只要把和这条地点的摄像头捆绑的分机找出,向监测体系发送一个请求,即想要调动这个视频,就能在指导中心的视频画面上看见现场的真实情况。
同时,多媒体通信技能可执行动态式视频性能,比如说能将一个地点中心的摄像头与此中心的调整分机相连接,当指导中心想要调出此中心的分机时,可直接拨通此中心的分机号段,分机就会接收到,在同一时间也开启了该地的监测摄像,指导中心可一面与此中心工作者保持通话,一面监测此中心的现场情况。可接收3G网的视频传送,提高紧急事情解决水平。
在高速道路的全程中,无论身在什么地理位置,都能够经过3G网来进行会议;并且经过3G网还能够实时的将拍摄的影音资料进行转发和发送。在现代的3G网络中,视频和语音是通过高速的3G网络来进行信号等内容的发送,所以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来对公路进行巡检,并且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无盲点检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速道路管理机构的管理使用容量。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使用3G设备对现场进行一个快速的检查和上报,从而第一时间将现场的实际情况发给指挥中心。以便指挥中心能够对时间有一个良好的判断,从而使其对于高速公路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更高效的处理能力。
2.2 对于开会,能够召集告急视频开会
多媒体调整体系是道路监测中心实施救急措施的主要方式,经过在一些重点地方与救急车辆装置语聊、摄像、联网等设施,当场收取对应的画面与谈话,传送给监测中央,可达到对高速道路情境的当场视频监测与语聊调整。当一个地点产生严重交通意外时,指导调整者即使不在也能知道当时的状况,且经过3G网对车量工作者实行远距离调动和指导。
视频开会是经过在指导中心设置视频服务终端、为指导中心与各地方中心的职工设定视频开会设备、摄像头与别的有关音频设施。当指导中心想要紧急调动某个地放的工作人员参加视频开会时,仅仅触点这个地方的地名与视频开会键子,这就能聚集这个小组里的全体职工进行告急视频开会。
视频开会给出了以WINDOWS操控体系为基础的纯客户端运用软件。客户应用PC机,且配置摄像设施,通过视频开会用户软件,则能够执行视频开会的性能。
若是职工们不配带音视频的设施,也可以参与开会,能够听到会上的全部内容,且经过写字等方式与别的和开会者执行沟通。而且也能够接受它线电话或座机进入开会过程,经过语聊的模式与别的开会者做好沟通。
2.3 其他应用
除去上述摄像运用性能外,与GIS位置消息体系、GPS追踪体系、全体对话体系等经营体系合成,能确保在有着急情况时,可及时调动相应地点、在场的街道职工,给指导中心解决应急事情带来通信保证,且可准时找到救护车赶去意外场地做好援助工作,把当时视频情况经过卫星网返传给指导中心。
总的来说,伴随宽频带网络技能如FDDI、B-ISDN的出现,数字压缩技能的不断进步,还有视频解码器(Tvset-topbox)、影像服务器(Video Server)、网络集中器(HUB)等中心组件的出现,经过快速信息网络实施多媒体通信的商业就逐渐地发展开来。
参考文献:
[1]白成杰,白成林.多媒体通信的媒体同步技能[J].电声技能,2012(04).
[2]万海斌,覃团发.支持动态多媒体的安全中间件[J].无线工程,2013(06).
1普通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职业社会地位因素分析
引起普通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当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达不到期望值时,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挫伤,从而产生职业焦虑。近几年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提高。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领头军而被列为整个社会阶层的中上层。张建新等对全国33所高校共380位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调查资料表明:35.7%的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认为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仅有9.1%认为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可以看出,同为高校教师,公共课体育教师对职业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要低许多。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经济待遇
近几年,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国各行业中也处于较高水平。从整个社会来看,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经济待遇并不低,所以绝大多数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对自身的工资水平也比较满意。但是在高校内部,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经济待遇要比其他学科教师的要低,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课时系数普遍偏低。这是一种变相降低公共课体育教师劳动成果的表现。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在许多学校存在着公共课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同样上一节课。报酬比其他教师低,同样是工作而公共课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却得不到相应的认可。高校体育是体育教师施展自己教学与学术的舞台,学校的各项政策对体育教师行为影响极大。高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不稳定的一个方面的原因,但众多体育教师产生流动倾向,还有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感到收入底的客观现实和社会心理已对高校体育教育形成强烈冲击。由于体制或其他它方面的原因,以对公共课体育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焦虑。
1.2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社会权益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社会权力除了公民享有的一般权力外,就是他的职业本身所赋予他的专业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社会权利得到法定的保障。对于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而言,他们在工作保障权、专业自主权和公民生活权等三方面,得到了法定的保障。但是,公共课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象在高校却比较普遍。学术职称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综合学术能力和学术成就的认可标志。它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师检验高成就感实现的客观尺度,也是体育教师功利要求的集中体现,历来为人们所高度关注。在院校各项政策中,职称评定对大多数体育工作者情绪稳定性影响很大。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公共课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一年四季始终上课,工作量大,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专业技术教师是有现的。但是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校方的政策没有考虑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职业工作特点,在职称评定中的科研等硬性指标上,公共课体育教师与专业技术教师的要求也一样,这样势必妨碍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工作动机的实现,使公共课体育教师心理造成严重的挫伤以及不平衡和失落,挫伤了工作热情。在情感上造成很大的压抑。
1.3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社会舆论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与声誉的综合评价。职业声望反映着一个社会对一定职业的评价的高低。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由于体育知识属于弱势知识,在加上其他一些内外因素,使得一些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声望不如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形下,公共课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提高不是一时之间可以改变的,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来实现。因此要求公共课体育教师们在工作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始终把职业焦虑控制在中等适宜的范围之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来逐步提高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2提高普通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对策
现阶段公共课体育教师固然需要向全社会呼吁,从改善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社会权益和经济待遇着手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社会地位,但更为重要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自身的“主体”转变。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均不能给某种职业施予尊严。职业威信不是外在的,与其说它是外在争取的结果,还不如说职业的尊严体现在从职人员的工作行动中。如果公共课体育教师把社会或高校其他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低评价一味归咎于外在因素,将无法在客观上寻找到健康有效的实现途径、因此,将问题的重心定位于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主体变化,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解决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缓解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焦虑的核心要素。
2.1对运动技术的正名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哲学家们把表现出典型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与之相对应的,理当是那些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知识,我们试称之为操作性知识。而操作性知识,可以一分为三:生活操作性知识、生产操作性知识和文化操作性知识。而体育运动的核心内容一运动技术便是文化操作性知识的一种。长期以来本当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旨的学校体育教学事业,其社会地位相当之低,是因为人们没有明确意识到运动技术是操作形态的知识,也没有把运动技术当作知识的一种来对待。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担心外人说运动技术的传习不算作为有价知识的教学,就匆匆地把一些即浅显又未经条理化的生理保健常识和体育竞赛规则或裁判法以及体育轶闻趣事等内容,一股脑儿地当作科学知识,塞进体育教学的教材体系,希望以此来证明体育教师和体育课都是有知识身价的。如果体育界人士能切实把运动技术当作操作性知识来看待,就特别有利于为体育教学正名,进而提升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因为体育教学传授的运动技术是操作性知识,与其他一些学科传授的认知性知识都是知识的一种形态,有的只是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而绝无贵贱之分。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就容易摆正,体育教学自然可以步入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之中,进而公共课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可能得到提升。
2.2提高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