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18:05: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形式一直延续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硬件短缺、观念认识肤浅等诸多原因,在培训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和。因此,发现并解决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在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1观念滞后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WWW.133229.COM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培训方式单一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农村担负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农村中小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小学教师,研究中小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其实,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需的,问题的关键是整合必须有效。
要实现整合的有效,就要摆正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扎实有效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而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它只能服从并服务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服从”就是语文教学中介入信息技术必须“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如果没有“必要”,再好的课件,再精彩的画面,再动听的音乐都必须“拒之课外”;所谓服务,就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必须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理解语言——你不行,我行
语文教学,理解语言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了语言,才能实现对文学家描写的自然、社会生活画面的还原,才能体悟到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的丰富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道是,义不见,形从何来?形不见,情从何来?理解语言,方法多多,如查阅工具书、讲解、分析、比较、演绎推理……但有些词句,不管用什么方法,效果都很不理想,不能见效,这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呈现语言形象,学生就会产生大彻大悟的神奇效果,教学的效率也因此而大增。《燕子》一文中“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一般电线的量词用“根”,这里为什么用“痕”?查字典曰“痕迹”,查词典曰“物体留下的印儿”。学生能理解吗?不能!能讲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呈现远处的电线画面让学生观察,哇——细细的,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多像蚯蚓爬过后留下的印痕啦!《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果真是长得高,看得远吗?能讲清楚吗?能让学生信服吗?不能。此刻,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将画面上长在山顶的小松树移到长在山下的大松树旁边,嗬!小松树与大松树相比,如一颗小草而已,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感叹。《做一片美的树叶》中,“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大树怎么像云呀?讲得明白吗?不能,此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近在眼前的枝干粗壮,叶子繁密的绿树一下子推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哇,多像天边的彩云呀!《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有什么好喜欢的?学生纳闷,教师能解释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展示小儿卧剥莲蓬的动画,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呈现于眼前,啊!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呀!这些教例,就是在教师没有办法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情况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语言的形象,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习兴趣,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积累语言——你不能,我能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大量吸收、积累语言,才能夯实语文基础,写作表达时才能“笔泻千里”,这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分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大量背诵文本中的精彩语段甚至整篇文章。背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诵,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怎样提高背诵的效率呢?许多语文教师想了不少办法,如分句群背诵、师生接背、看图背诵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还是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着法儿让学生背诵,学生便会想背、乐背,背诵的效率就会大增。如背诵《春笋》第一自然段,屏幕呈现语段,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去掉部分文字,变成:一声( ),唤醒了( )。它们冲破了( ),掀翻了( ),一个一个从( )冒出来。一会儿又变成:( )春雷,
( )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从地里( )。一会儿有变成:一声春雷( )。它们( ),( ),(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背诵学生感到十分有趣,非常愿意背。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这样的背诵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降低了背诵的难度,设置了背诵的坡度,提高了背诵的效率。从方法的角度,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的方法。显而易见,这样一举三得的方法唯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三、运用语言——你不成,我成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听和读是吸收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实践活动;说和写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当然也是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使用迁移方法、进行说写训练是语文课堂司空见惯的事情。显然,迁移的仅仅是某种表达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表达的内容。教学《槐乡五月》一文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槐花美及其语言美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方法,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说其他槐花的美丽姿态,结果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也不会说。另一位教师则运用课件,屏幕呈现二十多种千姿百态的槐花图,教室里沸腾起来:哇——那么多姿多彩的槐花呀!学生凝视槐花图,抓住每一种槐花的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语言表达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就像是我们小朋友爱吃的棉花糖;有的槐花圆圆的,绿绿的,就像一个个大西瓜;有的槐花簇拥着,像洁白的绒球,有的槐花大大的,就像一只只大鸭梨……同样的目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道理很简单,虽说要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但是,就小学生而言,真的有多少人在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呢?在记忆仓库里,没有槐花的表象,你叫他们怎样运用语言去描绘他们呢?后者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呈现了槐花图,学生由槐花的不同姿态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此生成。
四、激感——你棒,我更棒
教学有情,有情教学,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同样道理,情感教育方法也很多,文本中悟情,教师的激情,语言的煽情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必要时,介入媒体,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爱如茉莉》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的真爱,其中爸爸在病房里坐在凳子上,紧握着妈妈的手睡觉的场面最令人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此刻,教师借助于媒体,呈现“陪病”的情境,播放舒缓的轻音乐,配上深情的朗读,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好、甜蜜、幸福的境界之中,经受了一次真爱的洗礼,那份感动实在无法言喻。这真是,你棒,我更棒!这,就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而这服务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现代化 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 应用方法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是小学语文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氛围。
1 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利用黑板与粉笔作为教学工具,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字、词、句。更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会强迫学生记笔记,机械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是极为不利的。信息技术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将图片、声音与文字进行结合,可以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与形象化。
例如,在讲解《用书信解决问题》一课时,因为书信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很多小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书信,也没有用书信与他人进行过交流,更没有用书信解决过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播放来让小学生对书信的作用进行了解,了解以前的人如何利用书信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小学生可以对书信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2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传统的方法对语文知识进行直接灌输,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死板,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高具有不利影响。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夏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梦幻的环境,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也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夏天中大自然的声音,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氛围中体会夏天的美丽。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学习活动中。
3 提高自主合作能力
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活动中自律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意义。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教学活动中支架的作用,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自身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解《成语故事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小组竞赛的环境,为学生找到探究学习的动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语故事的总结。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更可以从他人的思考成果中得到启迪。
4 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有效方法。希望小学语文教师都能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为中.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J].成功(教育),2009(09):14.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而信息化教育形式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水平。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
信息技术也被称为“IT”,指的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类技术的总称,它是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产物,依赖网络信息资源而生存。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教育、科学等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条件和各项保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产生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通过一些新奇的视频效果和影音环境,能够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同时,信息技术也因为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呈现出了一下显著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图片、视频、音频都是教育资源的具体表现。借助于便捷的网络优势,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观念。这些资源通过动静结合、形式多变的知识和形式,进一步增进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优势,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2)趣味的学习过程
和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不同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新的尝试。通过PPT、Word等教学资源,让多媒体教学成为信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运用动画、短片、电影等形式,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农村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解决。
(1)信息教育硬软件设施不足
当前形势下,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进行了多项的开拓,但是在农村地区的现实教学过程,受到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多媒体教育形势单一、内容保守,硬件、软件设施不足的发展情况。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应的,学校在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发展现状。
(2)多媒体教学理念的缺乏
受环境的影响,在小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质。因此,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教法。但是很多农村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力度不够,同时,农村一些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实践能力较差,外出旅游和观光的机会较少,所以在知识面上相对狭窄。这也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改变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
例如,一些教师在制作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多媒体教育的实质。在幻灯片的表现形式上过于花哨。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教学机制会相对缺乏,难以得到较好的教育培养。
(3)信息技术的多项运用
当前,在农村地区,一些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一例外的都采用课中穿插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但是,在语文教育环境中,出于对教学任务、教育时效性的考虑,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入未达到高效的利用,对是否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尚不明晰。这样的发展现象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遭遇瓶颈,学生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该怎样运用
(1)发挥引导作用,优化多媒体的教育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上,为了使农村地区的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师要学会巧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优化语文教育的发展成效。例如,针对于多媒体培训的视觉,积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语文学习能力。要在多媒体教育引导下,让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的一面发挥出来。
(2)发挥融合作用,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手法
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下,教师要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手法,凭借着简单的信息技术,也能够创造出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发展价值,通过远程传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双主教学模式、校园在线课程、翻转教学模式等不同的信息教育教学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更高需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运用增加了语文教学结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存在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始终。它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灵活、生动、自由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被多媒体教学所塑造的环境所感染,从而走出农村教育的发展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⒖嘉南住
[1]张学书.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与体会[J].课外语文,2013.16:63
[2]李朋.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8:5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36-02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Essay//MA Xue-
min, CHEN Mei
Abstract Apply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ers’ teaching paper,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concerned the topic selected of thesis, the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the author carries on the deep analysis, to study the status quo of tea-
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paper; education technology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是研究者,之后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开始盛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学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由此可见,探究教师教学研究的意义重要而深远。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BCA110020)的课题实验区2012和2013年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教学论文,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笔者对这些论文进行逐一筛选,将打不开和出现乱码的论文剔除,共有1934篇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论文成为最终研究样本。
2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选题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发表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英文全文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教育技术的范畴,将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题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类目。2012、2013年大赛征文中关于利用范畴的最多,有1397篇,占72%;其次是关于设计范畴的296篇,占15%,与利用范畴的论文相差甚远;再者是关于开发范畴的146篇,占8%;而评价范畴和管理范畴的论文极少,分别是40篇和25篇,占2%和1%。而利用这一研究领域里,中小学教师研究最多的是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共有838篇,占2012和2013年全部论文的43%。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教师对应用性研究较多,缺少理论性研究。在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中,对于利用范畴的研究高达72%,中小学教师选择应用性研究,选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切实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其实践性强,有助于改进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而且中小学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但是,中小学教师缺乏理论性研究,而在教学中理论起着指导的作用。应用性研究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中小学教师只关注应用性研究而不进行理论研究,那么教学将缺乏科学性。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进行应用性研究,还要重视理论性研究。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思路局限,选题集中,研究范围缺乏广度,缺乏创新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主要集中在利用范畴,尤其集中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评价范畴和管理范畴是冷门主题。各学科教师的研究题材比较局限,只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局部设计,如在课堂教学中媒w、技术、资源如何有效应用,没能够从整体教学设计的层面综合地考虑教学内容、目标、策略、方法、媒体、评价等因素,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入探究,在前端讨论得多,对评价、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关注不够。所以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只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选题,重复他人的研究,观点普遍雷同,自己独创的选题少,选题没有新颖性,前沿性较差。因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日常教学比较繁忙,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师,对于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点、思想接触较少,所以教学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中小学教师关于评价的研究太少。评价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起到诊断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起到调节的作用。然而中小学教师对评价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应该更多地重视对评价的教学研究。由于当前教育教学研究中有关评价的研究都比较专业,尤其是评价工具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复杂,而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进行过教学评价方面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既比较难又不熟悉,所以中小学教师很少选择教学评价类的教学研究。
研究热点 对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出现频率较多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有效应用”。根据选题和关键词,大赛中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原因分析:1)本文研究样本来自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受到课题的推动和引领;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他们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更加倾向于教学实践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比较关注;3)相关部门以及中小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大多数中小学配备比较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教育先进地区甚至配备电子白板以及购买教育资源库,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大量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供中小学教师使用;4)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受信息化环境影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每一位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地区分布 在课题实验区中,2012和2013年浙江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总数最多,位居榜首,高达568篇,占29.37%;北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总数是395篇,占20.42%,排名第二。浙江和北京地区占总数的49.79%,占据半壁江山。
2012年,安徽、浙江、北京3个地区的总获奖率比较高,分别是96.30%、90.65%、90.24%;2013年,北京、浙江、辽宁、河北4个地区的总获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总获奖率的87.87%、85.25%、86.75%、84.21%。2012年,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较高的地区是安徽、浙江、北京,分别是26%、24%、22%;2013年,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较高的地区是辽宁,占31%。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在地区分布方面有如下表现。
1)北京和浙江地区在课题实验区内占有绝对优势。北京和浙江地区不论在发文量方面,还是在总获奖率方面,还是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方面,都是首屈一指,表明北京和浙江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意识高、重视度高、热情高、兴趣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高,教学研究水平高,彰显出在课题实验区内浙江和北京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占据绝对优势,从侧面反映出两地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地区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发文较少,在2012和2013年两年共计169篇,而东部区一个地区就比西部区全部发文量多,单单浙江省发文568篇,是西部区全部发文量的3倍。由此可见,在发文量上东部区与西部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北京和浙江地区获奖率达到90%以上,可见,在论文质量上,东部区与西部区也存在很大差距。无论在教学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东部区都比西部区高很多。因为东部地区教育比较先进,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环境、条件、氛围都比较好;而西部地区教育比较落后,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受到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因此,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学研究存在差距,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意识高,实力和水平强。
3 结语
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1)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使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2)培训机构加强专业性的教学研究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3)学校方面要重视教学研究,可以开展有关课题的教学研究,用课题引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在完成课题中提升自身的研究意识与研究的能力;4)一线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系统的、专业的教学研究的学习,使自身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R].深圳: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2011.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吴慧明.浅谈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12-13.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
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教师专业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教师专业学习的形式、方法、模式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定于2011年10月18日.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第二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会议旨在汇聚全国各地学者、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校长,分享有关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创新。
本次会议将设置真实生动的“现场研究课”、“专家报告”、“教师沙龙”、“校长论坛”和“圆桌会议”等多种高互动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规模约为300人。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协办单位:深圳市巨龙科教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日期:2011年10月18日报到,19日.20日开会,21日
为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会务费:700元,大会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会议网站:省略/colo/
大会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书处联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张敏霞
电话: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将征集以“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被录用的论文收录进会议资料光盘。凡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并择优推荐获奖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同时还将向核心刊物推荐获奖。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11年9月20日。会议针对8月31日前已经投稿的论文,会及时进行评审,并将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论文作者其评审结果;对于9月1日.9月20日之间的投稿,会议将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评审结果。
论文征文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故事讲述:我所亲历的新的教师学习方式
本次会议只接受在线投稿,投稿方法请浏览大会网站(省略/cop/)之“论文投稿”页。论文以4000-6000字为宜,须有150字以内的摘要及3―5个关键词。所有投稿均只接受doc格式,格式编排详见“资料下载”中的“第二届COP学术研讨会论文模板”。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88-02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已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全国平均18.9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约90%的城市学校、60%的县镇学校和40%的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巨大冲击使得各个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不断投入资金,很多学校建设了公用的数字化图书资源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学科实验室等。但是,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已建成的校园网中,60%以上处于闲置浪费之中。在中小学中的校园网和一些市县自建的城域网,利用率不到25%。如何能充分利用良好的信息化资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信息素养会议发表了《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宣言》,其中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是个人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何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与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快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善于将信息技术和获得的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开发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综合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方式由过去的人际互动模式,变为人机互动为主模式。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为满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决策。信息素养在人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它对增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动态,搞好科学研究、创新和管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教师急需开展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教师肩负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责,理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但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注意力,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缺乏信息资源的结构、信息系统的构成、信息检索技术的基本知识,缺乏查找、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信息技术本身是飞速发展的,软件的更新周期,硬件的更新周期已经是以月为单位,仅仅掌握几种最基础的软件是难以应对教学需要的。如今博客大行其道,很多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博客,而很多老师对博客一无所知。博客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文本操作,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不了解博客的教师们缺乏的是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即缺少我们所说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培养对信息素养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才能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
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接受了职后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可以掌握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很少尝试着使用。可以说,教师们都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缺乏真正的信息素养。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学生进行交流,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扩展自己的知识,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够活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信息能力包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有的专业信息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等。此外,还应自觉地约束自己,能够合法、合理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二、培养在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与措施
1、转变看待信息技术的观念
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设置的课程也比较落后。 “只是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一种简单工具”的观念在好多教师和同学心里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级的工具,但信息技术也是最特殊的一项工具。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不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必须有充分的实践和反思才能掌握,才能在一定领域里运用自如。因此,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应用都要有很好的设定。
2、完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设置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选修的课程主要有: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课程结构非常松散,课程要求也各自分离,没有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为此,我设想了一个三层次的课程体系模型:
第一层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勾勒出信息技术的框架,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原理、术语、基本结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二是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虽短但其中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伟大智慧和商业精英的精细谋略,体会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教导学生大胆地挑战未来,开拓创新;三是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办公系列软件是学生必需精通的,而计算机的日常使用还必修借助一些常用的小软件,比如抓图软件,网络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等。
第二层次:与相关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1、写论文或设计报告。文字处理软件是学生最常用的软件,然而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格式上的错误,所以必须在日常的课程中就引导学生用计算机书写论文或设计报告等应用文,了解各种应用文格式,了解一般书写规范,以及学会如何在软件中调整格式等技术。
2、在各学科课程中布置各种“搜索任务”,比如了解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查询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检索的实践,通过这些“任务”促进学生使用搜索技术,实践搜索技术,并且能在搜索技术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
3、运用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技术,学生自主构建学科课程资源。把握住掌握这门课程的课程结构框架,结构框架才能把具体的知识点填充进去,找到相关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网页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展现知识结构的方式。现在大部分制作网页的工具软件都是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的方式编辑网页,可以很轻松地学会制作网页,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建立课程资源网站,既可以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网页制作等相关技能,而且,随着学生网站建设知识的丰富,随着课程的进展,当学生不断完善网站,使网站达到一定规模后,并且可以借助校园网将学生制作的课程资源网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不仅进一步内化和提升了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层次:重视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把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真正加以运用,从而发现技术上的问题,重新思考,获得体会,知识也就转化为技能,经过如此的磨练,就会总结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只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开放的课程”中完成。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要参与很多课外的活动,学生辅导员可以把各种活动都作为“开放的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要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科普活动,学生辅导员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找到很多关于环保的资料信息,活动进行阶段可以借助网络与科学家对话甚至远程视频讲座,可以建立主题论坛或博客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讨论。在学生的很多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在活动的锻炼中,学生会逐渐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新课程实施推进,必须提高师资的信息素养,师范院校肩负着这一历史重任。当今的师范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此,应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现有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满足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各种培养模式,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的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周振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
[2]田江.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信息素养探微[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林松.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陈江英.教育信息化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