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8:54: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通信科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通信电源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保障所有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信电源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下的一种重要设备,以科技为核心,不断提高通信电源的性能,实现通信电源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通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展节能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针对通信电源而言,发展节能的通信电源也将成为当代通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1智能化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通信网络对通信电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通信电源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确保通信电源的质量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我国当前通信网络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覆盖,智能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高度集成化、通过采用模块化线路实现体积小型化,化解了通信网络对尺寸要求的压力。智能化技术在其应用中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的综合应用。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智能化优势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得到非常好的运用,其主要表现在:大大改善操作者作业环境,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一些危险场合或重点施工应用得到解决;环保、节能;提高了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故障诊断实现了智能化,降低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节约成本,保障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连续性。
1.2节能在我国通信网络系统中,通信电源作为通信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也是相当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节能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通信行业中,通信电源只有不断发展节能技术,不断提高通信电源设备的资源利用率,才能响应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的号召,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2结语
关键词:客运专线;通信系统;武广;系统组成
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由很多控制系统构成。通信系统是客运专线重要组成系统之一,武广客运专线正线全长968.52km双线,共设18个车站,通信系统建设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系统设备,构建高可靠、数字化的综合通信网络平台,为客运专线行车指挥和运营管理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通信手段。
一、武广客运专线通信系统构成
通信系统是客运专线重要系统组成之一,系统由通信承载系统、通信业务系统以及通信支撑系统组成,共14个通信子系统。
通信承载系统由传输系统、数据网、通信线路以及车站、段所综合布线系统组成,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各类应用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业务的传送服务。
通信业务系统由电话交换及接人系统、调度通信系统、专业移动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系统、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组成,提供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公务通信、调度通信等基本通信业务。
通信支撑系统由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同步和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电源及通信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组成,作为上述通信承载网、通信业务网相关子系统的运营支撑,提供电源、时钟同步、网络管理等功能。
二、通信各子系统功能
2.1传输网
提供对车站间物理层业务、数据链路层业务的支持,实现TD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
满足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客运服务等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应用系统的通信传送需求,并为通信业务网提供传送通道。
采用STM-6410Gb/s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骨干汇聚层;采用STM-4622Mb/s接入网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接人层;采用STM-6410Gb/s设备组成链型网络,MSP链型复用段保护方式;采用STM-4622Mb/s设备,根据业务节点的类型组成多个通道保护环。
2.2数据网
为不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网络层的广域网互联服务,包括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各类信息系统等。采用MPLSVPN技术提供各个业务系统业务数据的隔离和QoS保证,利用本线MSTP传输系统作为承载平台。采用核心、汇聚、接入3层结构。
核心层在客专调度所设置骨干路由器,对全线的数据业务进行转发;汇聚层在沿线大站设置汇聚路由器,负责区域内数据业务的转发;接入层在沿线客运站、段所、客专公司设置接人路由交换设备,负责站内数据业务的接人。节点之间通过MSTP系统提供的155Mb/s通道互连,构成环形、星型双归。
利用MSTP多业务光接入网提供未设置数据网没备节点的数据业务的汇聚和接人。
2.3通信线路
在铁路两侧电缆槽道内各敷设1条主干32芯光缆,形成不同物理路径的光缆线路,纤芯容量及分配满足各专业的需求;沿线另敷设8芯短段光缆解决GSM-R光纤直放站的纤芯需求。
2.4车站、段所综合布线
在客运公司、动车段、综合维修段及各车站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组成。
2.5电话交换及接入系统
利用铁通既有程控交换设备,按照综合维修段管界分段纳人既有铁路电话交换网统一编号组网。
新没接入网系统,沿线车站新设ONU设备,分段接入新设OLT设备,OLT设备通过V5.2接人铁通程控交换设备。
2.6调度通信系统
提供各种具有调度通信特征的语音通信业务,实现固定用户与移动用户的统一呼叫。提供铁路专用通信、站场通信、站间通信。采用固定用户接人交换系统WAS组织调度通信系统。通过与CSM-R系统互连,实现有线无线调度一体化。在客专调度所、通信站新设调度所FAS设备,互为备用,实现调度所FAS设备的同城异地备用。沿线各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所新设站段FAS,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E1接入调度所FAS设备。新设FAS设备通过30B+D接口、DSS1信令与既有部干调、路局数调系统互联,解决调度台间联络业务。
2.7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采用GSM-R系统提供无线列调、ETCS-2列控、车次号跟踪、调度命令传输、区间公务移动通信等业务应用。系统采用GSM-R技术实现,由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运行与维护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以及GSM-R终端组成。
交换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由GSM-R核心网工程建设。
为避免基站子系统部分设备的单点故障提高GSM-R系统的可靠性,基站子系统可采用单网冗余覆盖建设方案,当某一个基站出现故障时,相邻两个小区的覆盖电平仍然能够达到系统规定的性能要求。根据行车密度、车站股道数和定员数,结合话务模型进行测算,基站容量按枢纽站四载频、一般车站三载频、区间基站两载频设计。
2.8会议电视系统
会议电视系统为全线的运营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视频会议功能。系统采用H.323架构,H.264压缩编码格式,利用数据网进行承载。
2.9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
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由应急中心设备以及沿线现场设备组成,紧急情况下为应急中心提供事故现场的实时动态图像,并建立双向的语音、数据传输。
长大水底隧道(武广浏阳河隧道)另设紧急电话系统、隧道视频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为隧道的紧急救援提供更多的通信保障。
2.10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由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监控终端以及前端设备构成。监控中心设于客专调度所,负责全线视频监控设备及网络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对全线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调用。监控分中心设于沿线客运站,负责本站及相邻区间的图像存储、后期分析处理以及图像的分发管理。监控终端设于调度所、综合维修段、路局相关部门。可以对管内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调用。前端由摄像机设备、光端机、视频服务器(编码器)设备组成,设置于沿线车站、区间现场,实现对监控对象图像的采集和前期分析处理。
2.11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在客专调度所设置综合网管系统中心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采集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第三方软件、应用软件、管理终端等,实现对客专调度所管辖范围内通信网络的管理。前端通过与各通信子系统网元级管理系统互连,实现对通信子系统网管信息的采用。在综合维修段、路局没置远程管理工作终端,满足相关运营维护人员对其管内通信系统的管理。
2.12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
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时钟同步、时间同步功能。时钟同步采用主、从同步方式,沿线设置多个二级节点时钟BFF$,时钟同步源取自铁通既有LPR时钟信号。在客专调度所设置中央主时钟(包括GPS)以及NTP分配单元,通过数据网、传输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2.13电源系统
系统采用直流通信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48v直流电源、交流通信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220V交流电源。
采用组合开关电源设备和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电源整流模块采用N+I方式备份,配置2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1h。采用UPS系统和后备电池组,配置1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1h。
2.14通信电源及通信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对通信、信号机房的机房运行环境和安全等进行实时监控,可监测的环境量包括温湿度、烟雾、水浸、门禁、非法入侵、空调的控制;对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交、直流电源设备进行监测。
由一级监控中心、二级监控中心、前端监测单元SU设备构成。一级监控中心设于客专调度所,负责对全线动力设备和环境的集中监控和管理;二级监控中心没于沿线通信站、综合维修段,负责对其管内的动力设备和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
前端监测单元由设置在各个机房的智能一体化采集器及环境传感器(温湿度、烟雾、水浸、门禁、空调控制等)等构成,实现对各种信息量的采集。
大学生创新动力来源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多数原因是年轻好胜和不甘人后,如果普通高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去锻炼自我,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则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ShenTsui-lien认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意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外的名校相比,我们的高校在塑造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动力和热情不会凭空产生,若普通高校的学术氛围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传与教育的引领,就会营造一个安逸的校园生活环境,无法产生创新热情。
二知识储备量薄弱
1.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
在创新思维的开发上,我国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从发展良好的外国高校来看,除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之外,关键还在于创新教育模式,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养出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依然保留着过去的学习方式,因而普通高校也更难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2.知识储备陈旧更加难以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事物、新知识都在急剧增长,同时陈旧过时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为知识具有价值,所谓知识陈旧本质上就是知识价值的减少或丧失,若放任陈旧的知识充斥学生的头脑,不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就会停滞不前,难以创新。当前教育模式下,知识储备陈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书本知识的更新换代远不及信息时代新事物的传播速度,知识储备原本薄弱的学生对于书本的盲目崇拜也导致知识更新的过程更加艰难。
3.知识储备薄弱对创新勇气的影响
从心理角度讲,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在某一领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能使人产生怀疑的勇气,这种勇气让人突破陈旧的观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与勇气的推动下,新的想法才会得以实践,而这种勇气就是创新的勇气。在当前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这种薄弱的知识储备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对于创新的不自信。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创新的能力,也无法产生创新的勇气。
三学校资金与设备缺乏
1.1统一通信定义
统一通信(UC)是指把计算机技术(IT)与传统通信技术(CT)融为一体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和应用,通过对用户多种通信方式的融合,使用户可以利用一个集成环境进行通信,以方便用户使用并丰富其体验。
1.2统一通信基本架构
统一通信的基本架构大致可分为3层,分别是终端、网络和应用,如图1所示。
(1)终端层
统一通信支持用户多种硬终端或软终端的使用方式,用户端硬件可以是IP电话(如H.323、SIP)、POTS电话(可通过PBX)、手机、PDA、PC等。智能终端(如PC、PDA)可以通过统一客户端使用统一通信提供的所有业务功能,统一客户端将各种CT和IT业务或应用统一到一起,方便用户使用。
(2)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统一通信信令和用户数据的接入、路由、交换和传输。用户使用统一通信时需要根据终端的形态和软硬件配置通过相应的网络接入设备接入网络。网络层对统一通信信令和用户数据的路由、交换和传输功能可以基于以IP承载网为基础的IMS,也可以直接通过由路由器组成的IP承载网。
(3)应用层
统一通信提供的各项业务功能就是由相应的UC应用层功能实体分别或协作提供的。UC应用层功能实体包括统一通讯录、状态呈现、即时消息、语音通信、电话会议、视频通信、网关等。其中,网关可以实现与PSTN、消息网等网络的互通,从而使统一通信的用户获得公共电话、SMS、MMS等更丰富的业务功能。
1.3统一通信业务功能
统一通信用户应能利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话机等通过客户端软件、Web界面、业务插件等方式使用统一通信业务。
统一通信系统至少应提供包括鉴权认证、通讯录、状态呈现、语音通信、电话会议、即时消息、配置管理在内的基本业务功能。
统一通信还可以提供以下增强业务功能,包括点对点视频通信、网络传真、数据协同、业务功能适配、不同通信方式切换、多媒体会议、短消息及多媒体消息、企业应用集成、用户定制以及其他增值业务功能。
2集团客户业务需求
集团客户业务需求可分为基础通信、企业办公、营销服务以及行业信息化4个方面。
(1)基础通信
集团客户基本话音通话是最基础的需求。此外,大型客户注重通话质量与安全、沟通畅顺的保障。大中型客户内部沟通较多,小型客户则外部沟通频繁。政府、交通物流、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实时对讲服务需求较明显。
(2)企业办公
大型集团客户办公需求较复杂,一般倾向于自建企业内部的办公系统(如会议服务系统),并有可能将即时通信和电子邮箱集成,满足企业内部的办公需要;中小型集团客户办公需求相对较简单,通常以开放式即时通信工具、基础邮箱、基本电话会议等满足企业的办公需要。
(3)营销服务
大型集团客户注重营销的宣传效果、客户服务品质保障、客户体验及服务感知,倾向于自建企业网站及呼叫中心系统;中小型集团客户注重低成本的营销推广方式,倾向于租赁企业网站或呼叫中心服务。
(4)行业信息化
企业OA、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培训是各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需求。另外,针对各行业自己的特点,又有个性需求,需要具体分析。统一通信业务功能很好地满足了集团客户业务需求。因此,统一通信是集团客户业务整体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
3中国移动集团客户统一通信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作为传统的移动运营商,之前集团客户语音产品还是以移动语音为主,主要通过VPMN等资费优惠产品来吸引和捆绑客户,不具备提供统一通信产品的能力。引入全业务运营牌照之后,中国移动部署了CM-IMS网络,具备了提供统一通信产品的能力,可提供固移融合的语音产品、多媒体宽带通信产品及ICT集成产品。
3.1CM-IMS网络能力
中国移动CM-IMS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并且具有与接入无关以及统一的融合用户数据库等属性,可以支持GSM/GPRS、3G、WLAN以及固定网络的LAN和xDSL等方式接入的用户,可以为固定电话终端、多媒体智能终端、PC软终端以及移动终端提供统一的服务。因此,从对多媒体业务及终端的支持能力上来看,CM-IMS更好地体现了统一通信的内涵,是运营商开展统一通信业务比较合理的网络控制方式。
随着CM-IMS的发展,基于CM-IMS网络还可以提供更好的QoS保证、漫游管控以及电信级的计费和网管系统,因此基于CM-IMS的统一通信应用也将不断成熟。中国移动CM-IMS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3.2中国移动CM-IMS统一通信重点产品
3.2.1统一centrex业务
目前大部分通用和增值业务已经成熟并市场化,所有运营商都致力于抢占更多的语音用户,因此“一号通”、固移融合仍然是核心焦点。除此之外,中国移动可以发挥自身在语音运营方面的优势,开发创新型业务,如语音识别IVR、语音邮箱等。中国移动统一centrex业务是中国移动在语音产品体系中打造的拳头产品,也是未来几年内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的基础产品。统一centrex产品包含多媒体桌面电话、融合V网、融合总机、融合一号通4个功能点。客户端设备存在IAD、IP-PBX、SIP-GW、AG等多种选择,能基本覆盖集团客户在传统固话领域的需求。统一centrex业务能够解决一号通、固移融合等焦点问题,能够满足集团客户基础语音及语音增值业务需求。
3.2.2企业飞信
企业飞信业务是基于CM-IMS网络面向集团客户提供的在PC桌面上集成基础通话、即时消息、点击拨号等通信业务和企业ICT应用的通信产品。企业飞信支持有线网络(包括企业网络、互联网等)和无线网络(包括可移动通信GPRS/EDGE/TD-SCDMA/TD-LTE网络和WLAN)接入。企业飞信可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个方便、可靠、集成、协作的办公通信平台及多种通信服务。企业客户开通企业飞信业务后,其指定的企业员工可通过企业飞信客户端基于CM-IMS使用基本音视频通话、即时消息、点击拨号、通用IT应用(如天气预报、日程提醒)等服务。
3.3CM-IMS统一通信发展策略
3.3.1通信与IT聚合通信发展
聚合服务是商业网模式的创新。目前互联网业务呈现聚合趋势:淘宝聚合商户、苹果聚合应用、百度聚合信息,因此成为行业领先者。中国电信ECP聚合类客户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规模。
中国移动拥有海量用户资源以及丰富的移动通信产品,具备发展聚合服务产品的优势。应大力发展基于CM-IMS的统一通信业务,把移动和固定类业务统一控制,实现对多网络、多终端、多内容的灵活聚合。满足集团客户的基础通信类需求和协同办公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保有和拓展客户,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发展聚合产品,实现用户的聚合发展。
3.3.2平台能力开放
要想实现基于CM-IMS统一通信业务的发展,必须通过开放平台能力、提供标准接口供第三方(OA开发商、网站开发商及业务系统开发商等)使用。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业务。需要建立业务能力接口规范、能力调用开通流程及商务模式,同时组织建立能力开放的推广支撑队伍。
3.3.3采用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促通信发展
选择各环节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强强联合,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集团客户的需求。充分发挥固移融合优势,与IT厂商合作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融合通信解决方案。与第三方业务提供商进行技术合作,提供面向行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全行业覆盖的定制式应用。完善商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3.4集团客户统一通信发展部署方案
运营商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及通信需求灵活选择入驻模式、托管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的构建方式。
3.4.1托管方式
统一通信业务平台安装在运营商机房,由运营商进行维护。对于企业内部已有较为复杂的OA或ERP系统,需要将语音、消息等CT能力开放给IT系统,方便用户在使用OA办公流程时调用通信能力,提高办公效率。
3.4.2入驻方式
统一通信业务平台安装在客户机房,由运营商或客户维护。对于自管理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有强烈的定制化和自服务需求的,可以采用入驻方式。由运营商提供的入驻业务平台提供通信服务,并开放语音、消息、会议等CT能力的API实现ICT深度融合。3.4.3混合方式
与IT厂商的统一通信产品进行合作,如思科的CALLManager、微软的OCS、腾讯的RTX以及AVAYA的Aura等,通过实现业界UC系统与CM-IMS对接和互通,满足集团客户ICT需求。部分业务功能由IT厂商统一通信产品提供,其他业务功能由运营商提供。
4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系统到区域到创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
区域创新系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区域创新系统既经历形成、成长、发展、建设、成熟、完善、优化、升级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时间特性.又经历合作、转移、集聚、辐射、整合、联动、协调、一体化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特性而且.区域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及动态演进.获得了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下面既是对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理解.又是对它们的支持支撑作用的认识
1系统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到组织,系统普遍存在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最主要贡献就是系统思想可以说.与其它学科和理论相比.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贡献最重要、最重大系统论不仅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到要素、从结构到功能观察、分析、研究区域创新的最佳视角.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建设与完善到要素整合与集聚、从结构优化升级到功能圆满实现开展区域创新实践的最有力切人点系统论使以系统为载体、取得了有机整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区域创新活动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真正成为系统、属于系统.具有了系统的所有本质属性区域创新实践或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真正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创新有其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各创新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在具体变化的创新环境中.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高效的创新活动.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区域科技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国家创新的使命这些功能的充分实现使区域创新最终成为成熟完善的系统.
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同家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区域创新系统又是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所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思想理念上和内在逻辑上便必然地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重要的支持支撑作用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从系统的规模和层次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系统是一国之内所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区域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属于宏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上有国家创新系统.下有城市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集群.处在承上启下的中观层次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研究领域的侧重看.区域创新系统着重于应用研究.同时也重点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研究项目区域创新系统有助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创新系统则不仅重视应用研究,而且重视基础研究,换言之,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知识创新(即科学创新)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求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且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大力扶持和保护面临国际竞争、战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区域创新系统比国家创新系统更富有地域色彩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内所有城市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城市创新系统又是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整合与集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创新系统是产业创新集群的放大和延伸.但国家创新系统并非基于几个产业创新集群各具特色的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要素在行政区域内流动比较容易.但在跨行政区域范围内、在一国范围内流动则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转移成本、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联系。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都强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互动的学习机制是创新系统的发展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正常与否.功能发挥有效与否.子系统之间协调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水平和效率.影响着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发展国家创新系统.必须首先建设区域创新系统.要把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渗透和配置到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各个区域中国家创新系统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约束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必须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要求各区域创新系统要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总体目标.从各区域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全面落实国家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宏观环境、政府政策、国家科技规划等手段来保障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得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国家对创新系统建设和完善所没计的政策和规划.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用于区域创新系统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所起的作用非常显著.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园区等系统.便是区域创新系统的表现形式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环境的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扶持下建立和发展的大学等教育组织所构成的特定知识源和知识载体.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智力支撑这些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将在区域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研院所也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实施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基础设施.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而区域创新系统则要把这些创新成果内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3区域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于是.区域经济学便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则在区域经济学那里发现并确立了自身的终极目标.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4创新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创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的运行过程、演化机制、动力模式,相关的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战略的选择.创新能力的评价等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且偏重技术创新。这样,创新经济学就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了核心理念和基本知识.直接指导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认识并尊重技术创新的规律,有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正确理解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有利于区域创新实践的统筹安排和整体布局,围绕技术创新.相关创新联合发力,全面推进:从实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创新战略.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益于量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水平。
5新制度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新制度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研究人以及由人建立的经济组织在特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的经济活动该学科主张制度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而制度创新在本质上正是制度进步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制度创新既包括企业内部与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地方政府实施的制度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的制度创新对整个区域的经济。
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从制度安排和制度演进到制度进步和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贡献了创新思想理念.奠定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是一种技术创新主体和经济活动组织.追求技术发明的成功的商业化应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使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创新便显得特别重要制度的改造、建设与完善是一个地方政府的长期任务让好的制度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使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改善.这是一个地方政府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造最适合的制度安排。
6都市圈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如果说区域经济学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贡献的是区域思想理念.那么.都市圈理论则把这种区域思想理念指向了特别的区域.即都市圈都市圈理论并不会对任何类型区域的创新系统构建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它主要是对已经发展成为都市圈的特化区域的创新系统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极其特化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内各城市联系紧密,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是科技创新的中心.每个城市创新系统都是所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功能的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与协作,各类产业的整体优化布局。知识、技术、信息、资本、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一体化.制度政策体制的贯通衔接等.都大大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打造了良好的环境.
7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科技合作在本质上属于合作创新或联合自主创新例如.把江浙沪作为三个行政区来看.其间的科技合作属于合作创新:把江浙沪作为一体化的长三角来看.其间的科技合作则属于联合自主创新技术转移在本质上属于转移创新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又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所以.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了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科技合作模式与技术移机制的探究和选择.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政策的统一对接.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打造.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等.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实现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科技创新.进而大力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8结语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92-04
科技期刊载文信息包括期刊刊载论文中包含的信息及刊载论文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相关信息。[12]对于期刊编辑和办刊单位来说,统计分析载文信息可以为改进编辑工作、评估期刊现状和制定期刊发展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36]科技期刊编辑是办刊单位的骨干力量,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是载文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应该有意识地肩负起统计分析载文信息的重任,为编辑工作的改进和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科技期刊载文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载文量信息
载文量包括期刊的总载文量和期刊下属各学术性栏目的载文量等。总载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在某时期内吸纳和传递学术信息的能力,是衡量某期刊在同类期刊中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7]各学术性栏目的载文量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方向,也反映了某时期内的学术动态和热点。载文量的变化则反映了期刊稿源和编辑出版工作的稳定性。因此,通过统计分析期刊的载文量信息,既可以了解期刊在同类期刊中的水平和地位,又可以了解某行业的学术动态,为期刊的准确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作者群信息
作者群是期刊刊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集合体,是期刊的“衣食父母群”。通过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群的特点,为采取合理的措施吸纳更多优质的稿源提供参考。期刊的作者群同时也是期刊的读者群,所以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也可以为期刊的出版发行和宣传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作者群分布
作者群分布包括作者群的地域分布、所属单位分布、年龄分布和职称分布等。[8]科学研究通常与地域和研究群体有重要的联系,所以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属单位分布可以反映某项研究的热点区域。作者群的年龄和职称分布可以反映从事某项研究的主力群体,职称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群体。核心作者群通常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能够对某个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取得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核心作者群可以相对稳定地为期刊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正常出版和期刊影响力的保证。所以,统计分析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及其特点可以为维持和扩大核心作者群提供参考。
(三)合著信息
合著论文是指作者有两位或多位的论文,论文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占期刊总论文量的比例。[9]论文的合著率可以从侧面反映研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是否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论文合著率越高,研究的复杂程度越高,涉及到的学科专业越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越密切。
(四)基金项目资助信息
论文基金项目资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成果及论文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受到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都经历过同行专家的严格论证和把关,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而且基金项目资助的级别越高,研究成果及论文的学术水平往往也越高。所以,基金项目资助下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的论文一般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影响力,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已成为当前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0]
(五)关键词信息
关键词是从文章题名、摘要和正文中抽取的能够简洁、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1]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揭示学科的研究特点、结构及内在相关性,反映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对期刊的定位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
1.关键词数量
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一般都要求有关键词,不同期刊对关键词的数量要求也不太一致。论文关键词个数的多少虽不能直接反映论文水平的高低,但不能过少或过多。对于科技期刊来说,论文的平均关键词数量的稳定性侧面反映了期刊编辑和出版的规范程度。通过对关键词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为规范编辑工作提供参考。
2.关键词出现频次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说明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越多,该领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少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该方向或领域较为冷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较少,成果和论文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该方向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所以从事该方向研究的较少,取得的成果也较少。对于出现较少频次的关键词要注意统计分析,这对于办刊单位和编辑及时把握学术动态和调整期刊学术栏目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
(六)引文信息
科技论文中引用以前发表的文献既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又是对所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引文信息包括引文来源、引文类型、平均引用文献数量和引文语种等。通过对引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论文作者更注重从哪些途径获取文献、更侧重于参考哪一类文献、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把握等。一般来说,刊载论文的引文来源和类型越丰富、引用文献数量越多、引文语种越多,说明论文作者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把握越全面。
(七)审稿专家信息
审稿专家为论文的学术性和先进性把关,审稿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学术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对审稿专家信息的统计分析:一方面,编辑要统计审稿专家的联系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大的学科来说,通常又分为许多细小的研究方向,编辑还要统计分析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提高送审的准确性和效率。除此之外,编辑还可以统计分析审稿专家的审稿效率、审稿态度,筛选优秀的审稿专家;统计分析审稿专家的性格特点,便于工作过程中更好地与之进行交流与沟通。
(八)载文收录信息
载文收录是指科技期刊论文的摘要或全文被国内、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目前,国内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商业数据库,国外的主要有SCI、EI 和 ISTP三大检索系统,以及其他行业内的数据库等。[13]论文部分或全文被数据库收录后,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库检索和下载论文摘要或全文。所以,对论文收录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期刊及论文的受认可程度及影响力,为评估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九)载文被引信息
载文被引是指科技期刊论文被其他期刊、书籍等出版物引用的情况。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期刊的受关注度越高,期刊的影响力越大。[14]衡量论文被引情况的指标包括被引频次、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数、高被引频次论文分布、被引论文年份分布、被引论文作者分布、施引期刊分布等量化数据。因此,统计分析期刊的被引信息可以为评估期刊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情况提供参考。
二、统计分析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做好稿源吸引工作
科技期刊的稿源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作者的自由投稿,这是期刊主要的稿源;二是开辟专栏时对专栏所属领域专家的约稿;三是对行业权威专家的约稿。做好这三方面稿源吸引和邀约是确保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吸引作者自由投稿,科技期刊编辑要了解作者的特点和兴趣,关注学术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期刊的宣传工作及与作者的沟通工作。此外,无论是开辟专栏时对专家的约稿,还是对行业权威专家的约稿,编辑都要首先了解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了解专家的联系方式和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所以,在吸引稿源和约稿过程中,了解作者的信息、学术动态和专家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通过对以往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恰恰可以获取这些信息。
(二)有助于提高送审准确性和审稿效率
审稿环节的把关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质量,是论文编辑和出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审稿环节涉及论文的送审、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和审稿意见的反馈及整理等,也是非常繁琐的一个环节,审稿环节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稿件的出版周期。
在审稿环节中,合理地利用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为审稿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在送审时,利用载文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找到“小同行”审稿专家,提高送审的准确性。在选择审稿专家时,根据对以往审稿周期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选择审稿效率高的审稿专家。由于通过统计分析掌握了审稿专家的相关信息,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方便地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所以,载文信息的统计与分析数据可以有效地提高审稿工作的准确性和审稿效率。
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利用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基于统计分析获取的学术热点和动态信息可为编辑对稿件的审读提供参考;获取的专业术语可为编辑加工和修改稿件提供参考;根据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编辑可以更好地对论文关键词进行把握,提出意见,以提高检索率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根据对摘要内容及结构的统计和分析,有助于编辑对论文的摘要进行修改和加工,提高所刊论文的规范性。
(四)有助于改进期刊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工作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做好期刊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工作是期刊持续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保证。通过利用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了解期刊的读者群信息、载文的网络传播情况,对当前的读者群和载文传播情况进行评估。通过统计分析载文信息还可以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载文传播情况,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播效果,获取载文传播的新途径和发展动态,为期刊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策略的调整和规划提供参考。
(五)有助于进行期刊的定位及发展规划
期刊的定位是期刊的创办者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对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栏目、主要内容、发行方式等诸方面内容的确定。在市场调查过程中,将本期刊与同行业、同类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本刊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分析期刊的运行情况,找出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改善办刊水平提供参考;通过将本刊的统计分析数据与其他期刊的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判断本刊的水平和位置,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定位提供依据。
三、统计分析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途径
(一)基于商业化数据库的载文信息统计分析
目前,国内外许多公司或出版集团都建立了商业化的科技论文全文或摘要数据库,例如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Thomson Scientific公司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下的三大引文库(SCI、SSCI和A&HCI)等。这些数据库的出现为载文信息的统计与分析提供了方便。
利用这些商业化数据库,可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载文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1.许多大型的且覆盖范围比较广的数据库都提供部分载文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利用商业化数据库自带的这些功能来统计分析载文信息。商业化数据库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一般是普适性的,可以对部分载文信息实现横向和纵向比较,利用起来比较简单,但不同的商业化数据库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不尽相同,所以编辑需要事先了解不同的商业化数据库分别提供了哪些统计和分析功能,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功能。
2.对于部分载文信息,商业化数据库没有提供统计分析功能,此时就需要编辑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商业化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来检索相关的载文信息,然后再利用相关软件和方法来统计分析这些载文信息。这种方法的定向性很强,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特殊需求,但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功底和掌握一些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及方法。
(二)基于编辑个人掌握信息的载文信息统计分析
除了商业化数据库中收录的出版论文中的信息,每个编辑在吸引稿件、组织审稿和进行稿件的编辑加工等环节也会掌握一些重要的载文信息,例如作者的研究“小方向”信息和审稿专家的单位、地域、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相关的第一手、最准确的信息,也是商业化数据库无法获得的信息,更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因此,编辑对所掌握的这些载文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必要的。编辑统计分析载文信息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工具或软件,例如可以利用office软件中的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分析和查询,也可以利用专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数据信息进行专门的统计分析。总之,科技期刊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较为熟悉的软件,选择性地统计分析自己需要的载文信息,改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强,杨忠民,许建礼,等.《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122126.
[2] 孙凡.《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影响力及网络传播趋势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8):211216.
[3] 田美娥. 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6):9699.
[4] 胡竹萍,龚雪,王曙明,等.《暖通空调》杂志文献统计数据对分析受众群体需求的启示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增刊):6972.
[5] 胡小洋,游俊,赵燕. 文献计量分析: 专业编辑的可选学术研究方向――以江汉大学1980年以来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的统计分析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5458.
[6] 史丽文. SCI引用《水土保持学报》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334336.
[7] 陈亦强.《高等教育研究》2000―2002年载文统计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101105.
[8] 金伟.《编辑学报》1995―2004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1):7880.
[9] 杨光,纪淑文,王宪.《太阳能学报》创刊以来载文及作者群的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1,22(3):246249.
[10] 冯向春.《化工学报》1998―2002年论文作者统计分析[J].化工学报,2004,55(11):19251927.
[11]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40446.
[12] 安秀芬,黄晓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661663.
[13] 张诗乐,刘雪立,盖双双.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在 WoS 数据库被引情况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990993.
[14] 潘志萍.《环境昆虫学报》2001―2010 年载文被引统计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 2012,34 (2): 259263.
The Statistic and Analysis of Paper Information in Technical Journals
LI Juan
(Periodical Pres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097 光学与光电技术
C037 光子学报
H272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6 广东医学
A04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35 广西科学
A06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 广西医学
F028 广西植物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V572 规划师
T004 硅酸盐通报
T005 硅酸盐学报
M048 贵金属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A077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75 贵州农业科学
A52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08 贵州医药
M033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A040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G495 国际病毒学杂志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V529 国际城市规划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659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 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67 国际护理学杂志
G92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B52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499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E57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E591 国土资源遥感
R683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H028 果树学报
CODE 期刊名称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选期刊 1/3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称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W012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7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04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1 河南科学
K526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H356 河南农业科学
A05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84 河南中医
Q004 核动力工程
Q002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Q001 核技术
C092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Q009 核科学与工程
H042 核农学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K505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R535 红外技术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H032 华北农学报
R752 华东电力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