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6:05: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关于自我管理概念与测量自我管理的研究始发于临床医学,然后在组织行为和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在教育领域,齐默尔曼(Zimmerman)认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民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需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有布兰登(Brandon)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Q),坦尼(Tangney)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S);国内学者编制的量表有贺小格的13个维度量表,张国礼等编制的8个维度量表。综上所述,目前仍然缺少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自我管理的测量维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结合实证检验,继续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建构模型十分必要。
(二)关于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关于个体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的研究与组织行为领域密切相关,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有启发的观点包括: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个体更适合在模糊的工作环境中扮演自我管理的角色,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自我管理水平;成就动机高低也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群体内人际信任将有助于改进组员的绩效。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的调查发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农村以及性别差异不能明显影响自我管理水平;不同本科层次、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水平对自我管理水平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少,对影响因素的探讨也不够广泛。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研究团队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剔除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840份。
(二)问卷质量分析借鉴已有的调查问卷,从心理学角度自我管理结构应该包括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管理、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五个方面。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优势和劣势、形象风度、知识才干的了解;自我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己日常情绪的了解与控制;自我计划管理包括大学四年的个体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学校活动管理包括班级社团活动和学习活动管理情况;日常生活管理指个体对于饮食、消费活动的控制。自我管理水平量表的尺度选择6点等距法尺度。将问卷自我管理水平量表部分进行因子分析,KMO=0.892,P值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共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54%。根据每个因子特征值大小顺序排列,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学校活动管理”,因子2“自我认知”,因子3“自我计划管理”,因子4“自我情绪管理”,因子5“日常生活管理”。考察因子内部一致性:总问卷的α值为0.886,各因子的α值在0.636至0.832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系数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分析,本研究把差异源讨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因素(性别、本科层次、是否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班级因素(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家庭因素(家庭收入、父母学历);个性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内外控个性倾向)。
(一)个体因素差异分析关于个体因素差异源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担任过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大学生在5个因子的自我管理水平都显著高于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学生。这方面的差异一方面说明高校中学生干部选择机制比较有效,自我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更可能成为干部;另一方面由于干部角色需要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学生自尊感和责任感会提升,有助于提高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和加强自身行为的约束。尽管在4个维度上非独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根据社会流行的观点,独生子女容易被过度宠爱,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然而调查结果说明独生子女身份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行为。本科层次因素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表明高考分数的差异更多体现学生入学时学业成绩的差异,并不能体现出个体对自身行为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差异。
(二)班级氛围差异分析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织环境,那么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是否会影响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呢?本研究设计了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选项来考察,获得过荣誉称号的班级往往群体凝聚力比较强,表现出更加积极进取和团结的氛围。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自我情绪管理因子之外,所在班级获得过荣誉称号的大学生在其他4个维度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班级的学生。这说明在一个凝聚力比较强和群体绩效比较好的集体中生活,个体会更多体验到受欢迎,在活动中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自我认知水平会更高。同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群体规范的作用会促使个体表现出对学习活动、自我规划和日常生活方面更好的管理水平。
(三)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关于家庭因素差异源包括了家庭收入和父母学历。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在自我认知、自我计划管理方面显示了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了弱的负相关关系。虽然相关数字比较小,也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更高一些;对消费的控制弱一些,可能是经济比较有保障,因此对消费行为控制力差一些。父亲的学历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出弱的负相关关系。母亲的学历相关性更明显,对学校活动管理和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调查表明,父母素质更高的家庭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然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对饮食和消费的控制)并没有正面效应。
(四)个性因素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尝试研究两个个性差异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和内外控个性倾向。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印证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即个性差异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本次调查表明成就动机高低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就动机越高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这说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看重目标制定、能力提升、监控和调整活动以及约束和控制自己,更善于进行自我管理。内外控人格特质在心理学文献中也称为心理控制源。如果一个人认为事件的发生是个人的能力和属性所造成的,可以由自己加以控制或预测,则被称为内控者。本调查显示内外控个性也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越倾向内控型个性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越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越强烈,导致行为控制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在84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把有显著差异的差异源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和无法调节的变量两大类。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为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这方面的变量包括:是否担任干部、班级氛围、个性差异。学校教育管理无法调节的变量包括:性别差异和家庭环境,虽然性别和家庭环境是无法更改的变量,但提示我们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对学生实施差别化指导。
(二)对策建议
1.重视自我管理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已经成年,具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法,对自己进行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计划、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全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
2.为学生担任管理岗位创造更多机会。当学生担任某个干部角色时,会产生角色认知,这种角色认知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会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自觉控制行为。建议学校在班级、学生会等日常管理中,建立干部一学年一轮换制度,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为班级服务。另外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建立社团组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3.多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班级是大学生四年生活学习的重要正式群体,如果班级很多同学对学习、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都比较有计划,有自控能力,那么个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自我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于班级群体的认同感,在获得荣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班级管理;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和成败,是衡量学校整个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管理对象--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存在着学生的自我管理形式。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形式是班级管理[1]。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控制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控制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自动控制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到卫星、宇宙飞船上天,小到化工、热电等行业的自动化生产,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自动控制具有反应速度快、控制准确、控制效果平稳等优点,将过程控制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将班级作为一个被控系统,应用控制的理论知识使班级管理趋于平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控制装置,执行装置,受控装置和反馈装置(或检测监控装置)等几个部分。如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环路即控制装置与受控装置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往返进行信息传递。其中控制部分是核心,由它发出的信息或指令到达受控部分,以改变受控部分的状态,或产生某种活动。受控部分不断将反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反馈信息送回控制部分,不断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以达到精确调节这部分,反馈回路与初始设定目标比较,则控制器就知道被控对象是否在稳定状态内。
控制从始至终存在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监督、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生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一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按既定的计划或标准进行,控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控制与计划密不可分;二是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息检测系统,一方面可以预警,一方面可以发现“偏差”产生原因;三是控制是一个过程,控制与计划的关系相当紧密,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保证。
二、班级管理中的单闭环控制
单闭环控制模式,即管理预期目标制定后,由控制器发出,通过执行器,最终完成任务目标。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有自我管理过程控制,有信息反馈回路,可以让执行器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1.班级管理的控制目标
微观角度的班级管理目标包含了宿舍管理、班委会管理、学生学期成绩目标管理、课堂管理等等。目标确定时,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要保证管理的易实施性,也要保证管理的易考核性。
2.班级所有成员都是班级管理的执行机构
闭环控制中,班级所有成员都是班级管理的执行机构。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则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辅导员不可能一直与学生在一起,也不可能时刻了解到所有学生的想法。一味的采取以往的“命令式”的管理,并不能达到最终的控制效果。通常一个辅导员都会带好几个班级,所有的班级成立一个班级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要是各个班级推选出来的管理者,然后委员会的成员再选出委员会的主席。一个系统就这样产生了,如图2。管理者即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班级自治系统中,关键的是放权班委,如果班委不敢手放开去做事情,同学中有问题不敢向辅导员反应,或者是对于班级不正之风隐瞒不报。让班级这个执行机构能很好的运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可以使班级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即班级凝聚力。班级中一旦形成了班级凝聚力,学生的自治性也会随之提高,也会推进班级自治管理,提高其稳定性。
3.班级成员的自我发现是班级的重要监测系统
当检测反馈系统发现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控制器就开始工作了。偏差控制是下一步工作的保证,他将逐渐减小与设定状态的偏差,通过执行器去调节,使班级系统趋于稳定。但是作为班级一个复杂的系统“偏差=班级管理理想状态(设定值)-班级管理中实际情况”。既要对照设定的标准,又要对照分析出来的原因,具体理出措施办法。分析原因时,注意产生偏差的根本点何在,是根子上的问题还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若是根本点上的偏差,特别是影响面大的偏差一定要追到底。若是细枝末节的偏差找到主要原因更正即可。
4.完善的校、班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
校、班等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有力的舵手,即班级管理的控制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说完整的规章制度是班级自治的前提。规章制度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按照一个不完整的制度来管理,盲目将权力放于学生,只会使辅导员的工作陷于被动,最终将导致班级系统失控。
三、班级管理的双闭环控制
自我管理的单闭环控制不是弱化、甚至忽视辅导员的管理作用,而是要求辅导员能正确把握班级发展趋势,避免自我管理随意化、无序化,以致陷入自我管理的误区。因此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勤观察、勤督促、勤指导,使班级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发展。下面简单介绍班级管理中的双闭环控制。
1.双闭环控制的控制目标
宏观的角度的班级管理目标,即要保证一个班级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凝聚力强。
2.发挥班委、党员、老师在信息反馈中的优越性
班级管理中班委、党员、任课老师是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班级少了这些“眼睛”则辅导员遇事则像瓮中之鳖,盲人指路了,就像控制器没有了检测反馈系统。
(1)优化干部队伍,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大学班级同样适用。任何一个班级建设方法,总是依靠班级的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以身示范。班级出现不稳定因素,例如,同学中有出现感情问题,出现宿舍关系不融洽,经常旷课、旷操,经常去网吧或者夜不归宿的。班干部要有比普通学生更敏锐的洞察力,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2)培养党员同志,成为学生中的标兵。
大学生党员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身份,奉献意识,服务观念以及大局观较强。党员在大学生中少数的一部分,但是党员的影响力在宿舍文化,班级学风中都有体现。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与班委有相近之处,班级的某些同学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生活作风上松松垮垮,社团工作中权利、利益无法权衡时,党员同志要走在一线帮助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或者第一时间将所知道的信息反馈给班委会甚至辅导员。
(3)主动联系任课教师,调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
大学教师在学校中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其实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的作用上比其他途径、方法更为直接、更有效果。教学活动是学校最频繁的最重要的工作。因而,学生有很多问题都是从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专业思想、毕业就业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不会因为大学没有目标而困扰。在年长的,资历老的教师面前,学生往往更容易流露出真实想法。教师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或是及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3.辅导员是班级管理中有力的舵手
运用双闭环控制一定要明确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辅导员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如同世界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样,是班级管理的调控者、领导者、策划者。针对班委、党员、老师反馈的问题,从多方面去了解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最近的生活工作状态去分析。对于班级整体出现的问题在年级大会,专业大会上可以直接指出。辅导员要大胆地使用班级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放手使用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其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学生干部进行传、帮、带,帮助学生干部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闭环控制系统对班级管理系统的初步评价
工程上从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三个方面来评价系统的总体性能,运用到班级管理系统上,则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班级管理的性能。
1.稳定性
当班级管理系统发生变化时候,即其环境或者系统内部发生变化对系统产生扰动时候,班级中出现不稳定现象,但是经过控制器一段时间的调节之后,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下去,则系统就认为是稳态的。
2.准确性
准确性对于班级管理系统来说,是要求系统能够稳定在班级管理中各项指标上。例如班级的团结性,凝聚力,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班级同学的参与度就可以看出来,如果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很高,则可以肯定此系统的准确性很高,控制很成功。
3.快速性
快速性对于班级管理系统而言,可以理解为一旦班级出现情况,这里指的是班级中的学生经常旷课,出现心理问题,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等。闭环控制系统能及时反馈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发出指令,由执行器执行命令。用调节处理时间,超调时间,发生频率等来表示班级管理系统响应速度的快慢,“调节时间”可以客观地表示某个突发事件,或者班级上某个学生出现问题到该问题成功解决的快速反应能力,时间越短,系统则更能满足班级管理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更能发挥作用。
班级管理中应用自动控制,决定性的是选出好的班委,制定好的班级制度,学校任课老师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这在学生入学时候就要做好基础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大学观念,走大学之道,成大学之才。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庆坤.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方向分析[C].中国石油集团优秀管理论文一等奖,2005,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Approaches
LIU Jianj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ongying Vocational College, Dongying, Shandong 257091)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the infrastructure is poor, self-control is not high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manage numerous vocational students, Combining their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management,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ways and means to manag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head teacher
1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管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学生之间容易了解个沟通,学生干部在协助学校管理学生的作用相当重要。为此,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建设好团总支、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注意把那些有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责任心强,品学兼优,同学信服的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二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动态管理,给予学生干部充分的信任,鼓励和支持。指导学生干部工作。
2 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密切联系,随时随地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有是很好,但是在家中的表现不一定就是很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作为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助于加强学生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电话联系家长,譬如星期六,星期日看不在校的学生是不是按时回家,既要作好课堂教育,又要防止社会不良想象对孩子的影响,防止学生课堂外失控。二是设计《学生在校表现通知单》,发生较为严重的事情时候,及时的通知家长,及时地和家长沟通,把问题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三是针对比较特殊的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家访。有些比较特殊的学生,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譬如特困生、单亲家庭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管理工作扎实有效。
3 因材施教,注重特色教育,发挥学生特长,培养他们成材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背景下,学校要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要为每一学生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
(1)建立分层递进日标,实施个性化德育。建立贴近学生的德育目标,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立足点。(2)开展音、美、体、特长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对音美体特长生单独设班,实施个别化的教育策略。对特长班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特长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形成特色,才能发挥强势效应,特色教育正是学校在因材施教的实践中的一个创造。(3)实施分层管理,确立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分层管理模式。以年级组为中心单位,学校共同配合。除重大活动全校统一外,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由年级组全面负责。年级组长全面负责本年级工作。年级组长于年级外部协调与各科室之间的关系。年级内部协调好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各类关系。这样形成一个职责明确、层层负责的分层教育管理体系,整个年级协调一致,通力协作,探索本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4)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展示青春个性。 学校在特色教育的发展中努力,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平台,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充分展示青春个性魅力。(5)建立班级学生成长经历档案。平时以班级为单位,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由团委统一协调,搜集详细的资料,如照片、DV录象等;对班级组织的活动,班级自己负责搜集详细的资料,由团委提供必要的设备。毕业的时候,把各个班级的主要历程编辑成光盘,留作纪念。
4 感恩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在呵护中长大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过分强调自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1)召开主题班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家长到班级座谈,事业成功背后的付出,贫困家庭的艰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认识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2)作好贫困生工作。现在我们国家实行多种形式的助学金。有奖学金,助学金。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社会,他们是在国家和全社会地支持下,完成学业的。他们自然也就感恩社会,感恩他人。(3)注重平时的思想教育。心中有爱,才能彼此信任,建立思想交流的平台,才能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心思,学生才能健康成材。譬如说,学生喜欢哪个老师,这个老师教的学科,该生该科成绩就会比较好。学生爱戴老师,才能从心中真正认识到老师的教诲,尊重老师的劳动,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认真学习,感恩老师,健康成长。
5 树立榜样,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建立,必须树立一个榜样,榜样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现象,一个宿舍的同学,要么都学习好,要么都不出色。一是树立优秀学生做榜样。针对在校学生中优秀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去带动整个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一个好榜样会带动一个班级。再一个就是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一个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能影响几个年级,整个校园,甚至是几代学生。
6 努力加强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学生管理领导,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由学工处处长负总责,各系部学生科长具体抓,各班主任落实实施的思路,形成处室长―学生科长―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各部门密切配合,营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纵向连接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学生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
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班主任会议;每月一次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学生管理技能比赛大会。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并组织班主任参加由教育部门办的学生管理论文评比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从体制上确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