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个人德育状况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30 18:05: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个人德育状况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个人德育状况总结

第1篇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2篇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非凡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目前状况,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探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目前状况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和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和分析非凡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假如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轻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轻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和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经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劳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1(10).

第4篇

关键词:乡镇初中;德育;路径方法

班集体属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单元。校园里的教育、思德教学、生产劳作、课间活动均是以班集体为单元开展的。教师身负着全班学生的意识、学习、身体状况与生活等方面的重任。教师德育工作的好坏,对于养成优良的班风、学风甚至是优良的校园文化均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其直接关联到班集体的兴衰,关联到校园工作的成功与否,联系到优秀学员的培育。教师是学校对学生开展思德教育的中坚力量与有力帮手,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指路人。教师德育教学面向的是整个班集体,大家的生活境况各有千秋,家庭教育方法万千不同,身心状况差异化不可避免,此则需要德育的路径与方式要多样化与灵活度并存。整合自身的教师生涯经验,笔者认为乡镇中学开展德育能够重点经过下面的路径来达到目的。

一、充分运用每星期一次的例行班会与每月一轮的主题班会开展德育

许多老师均会有感而发,每周一次的例行班会课,进行得太多,仿佛讲来讲去皆是常规训话,常常讲得让学生的耳朵都起茧了,没什么效用。所以每星期的班会课前,许多教师均会聚集在一块,聊聊这周需要通知的关键事情,有哪些要讲明白的问题。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整合与反思,提取信息与积累,擅长观察到那些隐藏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属于变幻莫测的,在某个具象的场景里,经常会发生意外状况,当学生的心理出现改变时,教师必定要懂得权变,快速调整方略。青年学生的心理较为敏锐且脆弱,并且,亦时常改变。学生在成长的进程里,在各个年龄时段有各种心理特质。左右他们心理状况的因素存在很多。老师并不是圣贤,并且也不会知天下事,计划比不上变化,依据现实状况作出调节则更为重要。所以,例行班会一定不要仅仅是“照本宣科”,唯有如此,就算是一节非常常规的例行班会课,亦会由于老师的费心构想而创意迭出,进而更高效地达成班集体德育的目标。

主题班会课均是在学期开始时的德育教学工作规划里就已然清楚地列明白了。普遍而言在实行的进程里仅仅是依照规划办事(比如,班集体目的抑或现实状况出现转变,主题班会亦会做对应的调节)。所以,主题班会存有非常确切的德育目的,教师必定要充分运用好这个班会,借助相应的主题对学生开展德育。

二、整合所执教的课程适当开展德育

教育的机会是无所不在的,一位好的师者需擅长把握教育的机会,然而教育机会并不是想要就有的,要把握则马上能够手到擒来的。所以,一位好的师者仍需擅长制造教育机会。教师肩负德育工作的重担,怎样在一个班集体里培育一种具备完整人格的气氛,能否坚持创造、规划一个接一个场景,让德育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施行,是这个重任的中轴点。所以,我在主教的课程教学里,一旦有教育的时机,我皆不会放弃对学生开展学习态度、方式、坚毅品格等方面的培育,此种成效常常比直接的教育要好很多。

三、迅速和家长取得联系,充分发掘家庭教育的价值

学生来自各自相异的家庭背景,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样式不一样,教育水准亦千差万别,虽然当今乡镇的家庭教育水准良莠不齐,仍未能追上当代德育的脚步,但仍不可以轻视家庭教育的价值,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进行班集体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线索。

四、协助各科任教老师,彼此配合,一起完成好班集体德育工作

科任老师肩负班集体的某个科目教学工作,因为不直截了当地负责班集体的工作,因而更多时候在心理距离上和学生会来得更亲近,有时候班集体德育工作的进展受挫的时候,则特别需要他们来给我们以支持,他们是最合适的人选。获得科任老师的协助,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举个例子,一个班主任和另外一位女教师之间,如果这个班出现什么状况的话,两人常常一人扮红脸,一人扮白脸,默契合作,化解了许多班级管辖里发生的难题,让班级德育高效地进行。对于一位班主任来讲,在班集体德育施行的进程中,除却路径,仍需考究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各个执教老师,所采用的路径方式各异,下面就我个人的体味谈谈。

1.爱心第一,尊重大家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第一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是大家的健康,大家的生命安全,之后方可以念及别的各方面。所以在班集体德育工作的施行进程中,无论处于什么时候,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教师均应当先用爱心衡量自身的举措,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从是不是有益于学生身心整体健康、茁壮成长出发去思量、确认,而不可以顾此失彼,更不可以捡了芝麻而丢掉大西瓜。心理学者建议:爱是培育好学生的基础。所以,执教者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自身的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2.宽容相待,成为学生的知心友人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子正处于较为特殊的时段,犯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磕磕碰碰反倒是问题了。因而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进程中应当宽容相待,容人过错。在开明的教育理念里暂且饶恕学生的过错,应用灵活婉转的方式去教育他、开导他。不但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对接,在关注后进生成长的工作里更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班上有位男生就是大错谈不上,但小错常有的问题学生。我允许其犯错,条件是不可以每天出现相同的错误。在我们的契约之下,他犯的小错日益减少,现今已变成班级学习积极、品学兼优的学生了。

3.因人而异,把握机会

就像你不会奢望自家的钥匙可以打开邻居家大门的锁一样,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状况均是各自相异的,必定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习惯、喜好以及出现问题的缘由,进而定制出较为高效的方法,因材施教,正确指引。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女生,由于母亲早年已离开这个家,而父亲又不务正业,姊妹三个依托着年已古稀的爷爷生活,非常贫困,没有家庭的温暖,没能获得爱。这造就了她的孤僻、自卑、离群,面对她的这种状况,我经常关注她的生活,寻找契机与她聊天,成为她的忠实听众,密切关注她的生活与学习,并且在她急需帮助的时候,给予她必要的支持,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的,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着她,进而拉近了和她之间的心灵距离。

4.严格要求,标杆教育

初中生再也不是小学生,老师说一不二,对老师说的全盘接受,对老师怎样做,根本不懂得去关注。初中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的空间、看问题的才能和惯式,因而标杆的作用是巨大的,因而在班集体德育工作中,教师必定要严格要求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此不仅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成效,并且亦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5.每天整合,每天反思

唯有总结,持续反思,人才可以继续前进。为了更为顺利地推进德育工作,我会要求大家天天都要“暮省”――总结与反思,时间是在夜晚躺在床上仍未进入梦乡的几分钟里,对于自身今天的学习、劳作、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做一次整体回顾,就如电影重现一样,总结哪里自己做得好而又有哪些仍待改进,进而反思下一次我们要怎样方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经过“暮省”――总结与反思,学生当日所发现的问题、出现的状况均会积淀下来,情绪亦会沉淀下来,日久天长,不但形成一种优良的习惯,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可以日益进步。

总而言之,身为一名教师,身上负有的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关键的是怎样使他们成人成才的重担。我一直都坚信,唯有先成人,方可成才。因而我告诫学生,来到学校,不但是文化学识的提高,亦是为人处世的提升。在班集体德育工作的施行进程中,坚信各位同仁较之于我的拙劣方式更为好,观点与执行力更为深刻,上面仅仅属于自身的一些经验之谈,还望获得众位的指点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白先勇.怎样搞好中学德育工作[J].德育教育,2007(6):42.

第5篇

一、教师德育能力及其重要性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监控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机智等。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

教师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也即社会要求德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德育能力和水平才能领悟和贯彻德育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没有教师把美好的道德追求内化于心、外施于人的本领,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德育能力是道德规范真正得以落实的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教师德育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其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风采、德育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教师道德教育能力的反映。此外,教师德育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德育能力和水平关乎几代人的精神素养,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二、当前教师德育能力亟待提高

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原来被崇尚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在变化了的时空面前已显陈旧、不合时宜。然而,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的一些教师却还在用滞后的眼光和僵化的教育方法对待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必然要出现德育的无力与尴尬。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不尽如人意,教师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德育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

不少教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发展需要与潜能了解不多,过于放大学生缺点而忽视学生的长处,教师德育观念与学生现实思想状况疏离。由于缺乏现代德育思想的指导,某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依然沿用过去的训斥、体罚的方法教育学生,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教育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令学生感动。

(二)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言语表达缺乏说服力

当学生犯错时,一些教师或者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对学生一味指责,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发生师生冲突;或者用空洞、浅薄的大道理说教,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教师的谈话没有力度,被学生无礼顶撞,弄得哑口无言,失去为师的尊严。这些现象充分暴露出一些教师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的贫乏、道德情感语言的干枯和道德情感材料占有的匮乏。

(三)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

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不能及时发现青少年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即使发现了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多地让学生反省犯错原因,却很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一旦学生承认错误,教育过程也就基本结束了,教师留给学生的也就是“知道自已错了,下次不许再犯”之类的活语。这种教育只是为了证明教师是对的,学生是错的,因此,这种德育既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行为,也不能对学生今后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教师缺乏对自身德育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也是造成教师德育能力缺乏的原因。受传统评价方式中重教化轻能力的惯性影响,不少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认为只要自己教好课,就是认真负责,人为地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分开。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道德信念、理想人格追求的教育意识和德育渗透能力。归根到底,一些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主动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德育规律,不注意德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导致德育能力低下。

三、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德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看几本理论书籍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笔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德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前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德育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权益观念在逐步增强。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当代青少年。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是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只有融入教师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教师高尚的人格之中,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充分体现出来。另外,德育工作不能存在丝毫的功利主义心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自始至终为学生达到终身发展尽心竭力。否则,德育就失去了感召力与感染力。

2.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识。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强,这有利于其自我约束能力及自觉性的提高。教师要提高自身哲学思辨能力,尊重差异,对学生的批评要有度,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冒犯,用诚恳、委婉的态度教育学生,善于以包容心态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3.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创新。一些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思维定式,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听话、好教。的确,现在的不少学生自律、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意识相对淡薄,个人主义思想相对突出,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但这一代学生也有不同于以往学生的长处,那就是思想活跃、知识广博、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正义感等。变化了的德育对象,为我们教师冲破原有束缚,大胆创新,开创德育发展的新空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培育自我道德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根基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资格、有底气教育青少年。教师德育能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从道德认知角度看,教师要有适应时代道德发展总体趋势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德育的无能往往根源于无知。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即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知识。苏格拉底的这旬名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德教育必须具备知识基础和理性批判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经常面临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惑。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时展趋势认识不清,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很难把德育中的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应努力培养自己洞悉时代变迁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知识的储备和智慧的增长。

2.从道德行为角度看,在新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教师应自觉投身于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中。古语说“君子自重则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师,往往受学生的爱戴。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处事方法、人格品性,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楷模。

教师不仅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人间,还要让道德生长的力量见证于自身。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善于总结、发现德育方法和技巧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教师对德育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断自我追问、自我反思,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关键。

1.掌握多种德育方法,因人施教。师生矛盾和冲突常常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合适所致。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教育才会发挥真正的效力。德育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调查法、感情激发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等等。具体到不同群体、不同性格的学生,就要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灵活运用,正确引导。

2.提高对学生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有效监控能力。提高教师德育感知能力和监控能力非常必要。青少年学生很多道德问题,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早期阶段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没有适时进行有效处理导致的。教师对学生道德问题的敏感性源于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品德基础和现实生活状况的了解。对于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多加注意,掌握学生群体信息,善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从中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只有工作做细了,才能防患于未然。

3.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道德发展目标,加强道德行为的可操作性指导。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在原有品德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仅要帮他找出错误原因,还要告诉学生应怎样做。加强对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如何行为”的可操作性指导,避免学生在出现问题时浑然无知,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对于班级这个集体来说,班主任既是指导者也是组织者;对于学校领导来说,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助手,班主任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道德以及信念追求均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时时刻刻为学生的德育状况带来不同的影响。事实上,随着德育工作的不断进行,新课改背景下有许多事物发生了改变,而德育工作依然是班主任的工作核心,教师必须创新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在很大长度上给中学的德育发展带来了强烈影响,学校既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事实上,我国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中学时期中学生的心理从简单向复杂不断转变,非常容易迷失价值与方向,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存在心理素质脆弱和道德素养低下的状况;再加上大多数中学采取扩招政策,将招生门槛不断放低,便使得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学生很难实现良好的管理与教育。鉴于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教育。

二、创新方法

1、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

经由教育活动与教学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用于承载上述活性形式的物质形态,即为班级文化。班级的存在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场所,班级文化是否建设良好直接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效果造成影响。而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无外乎有如下几条: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对于班级来说,与其有关的物质文化可以包括班级环境布置以及学生对班级环境提出的要求。事实上,物质文化既是班级文化的建设根本,也能够体现出班级所具有的精神风貌,若是班级环境干净整洁,那么不仅可以展现出该班级所具有的特色与文化气息,还会使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良好的心情,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感。2)努力推动制度文化的规范化不仅是企业与事业单位才存在制度文化,班级作为一个人群聚集体同样可以具有制度文化。而制度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可以为班级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能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推行制度文化建设,基于本班特色制订出具有人性化特色、符合自身特色、具有激励作用的道德规范,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性。以笔者所在中学某班级A为例,该班级的班主任在班会上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并将汇总分析后的结果用于班级班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了确保规章制度可以被落实,班主任应设立奖惩制度,并对班规的执行情况进行通报,随后分阶段对班级整体以及个人的表现作出总结,并按照行为好坏作出奖励或惩罚。3)塑造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其由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面貌构成。若要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则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班会讲座、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更强的集体荣誉意识与更加正确的利益价值观,如此可以避免小团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等负面观念的影响。其二是吸取传统精神文化价值观中的精华,将其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使学生得到道德的引导,从而自觉坚持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其三是以正确精神文化作为导向,在中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形之前进行心理塑形,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的感悟,还能提高教师的现实感召力,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

2、更新德育观念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德育工作理念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导者,应与学生做到充分交流、平等对话以及协同活动,建立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予以认真倾听和用心对待。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改变德育工作的“封闭性”特色,使其向着开放式的方向不断改变,简单的说,便是将校园小课堂扩展为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现实中的切身道德体验。

三、结语

新课改要求学校不仅要实行文化教育,还应加强道德教育,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方法,仅供参考。

作者:高秋芬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

1.德育功能贯穿地理教学全过程

地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独特的功能。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人文教育,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国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过分夸大缺点,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心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发达国家经济数据的比较,使学生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待世界。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2.地理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是包含宇宙空间的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的基础学科。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抉择。学习中,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生活中,运用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调整自己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生产中,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存状况,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这样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3.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地理德育教育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地理德育教育,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内容,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体现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有用性,又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智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德育因素,适时地进行教育。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在其教学内容中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寓德育教育于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方法培养之中,在耳濡目染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的方式很多,除了注意在所有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外,还应注意“行为指导”,也就是说,不但要与学生讨论并帮助他们明确“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还要让他们清楚“应该怎么做”。

4.地理德育教育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教师生动、富有哲理的讲解,可以提高德育效果。教师要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利用挂图、板图、幻灯、音像资料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如讲解交通运输方式中的铁路运输方式,可以引入青藏铁路的建设因素,以及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主动撤回的原因等材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德育效果就会明显提高。课堂中的图片、音像资料等既形象又直观,感染力和说明力都强,既能以声音图像补充语言说理的不足,又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

5.教师要律己正人,率先垂范

第8篇

【关键词】职高 德育工作 理论与实践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发展全面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涵了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施关乎学生的成长,只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才有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学校的重点在于育人,做好德育工作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

一、新时期职高德育工作的意义

在全面教育发展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其主要的动力与源泉,德育工作对其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导向,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精神动力,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打下了思想基础,增强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职高德育工作现状

(一)德育队伍建设不完善

中职学校的领导不够重视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德育队伍的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师资上,只重视专业课教师,缺少专业性较强的德育教师。

(二)德育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德育队伍要有很强的专业素质与心理素质,但中职学校的现状是个别的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责任感不够强,没有教育的意识,在进行德育工作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接受,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影响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由于德育工作者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就直接影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德育工作无法正常运作。

三、新时期职高实现德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德育工作的开展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等,学校实施德育模式,实现德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倡导以学生为主,实现主体化德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单纯地进行课本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化教育,要求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想法与意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教师是起引导的作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改变学校的德育教育状况。用主体的德育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让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全程管理。例如推行值周班制度,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使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或者在班级中建立一些比如班级公约等的一系列约定,规范学生的行为,监督学生的情况。

(二)改善问题学生,实现教育转化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对于犯错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要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处在青春期,心理成熟度还不是很完善,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教师转变方式,与学生的相处要平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对于问题学生,要用真心去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转变时间,对于学生的优点,要不吝啬鼓励,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加以奖励。例如,在中职学校中有不少学习不认真爱上网吧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就会发现爱上网吧的学生思维能力都非常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解决问题学生就完成了一半的德育工作。

(三)依据学生特点,重视德育工作

学生都有其特性,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

1. 要意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是有思想意识的人,重视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的需求

2. 不能仅限于当前学生的发展,要用长远的眼光考虑学生的成长,培养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重视学生的主观性,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不是教师与家长的附属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4.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才会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了解社会,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增强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加强教师专业化,实现全员德育

德育工作的开展重点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全部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全员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真正理解德育工作的内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外的家长也是德育工作的成员,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找学生进行谈心沟通,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等等。

总结

解决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实现德育工作更好的发展,完善德育理论与实践,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设适合德育工作进行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保证德育工作更好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宏义.学校德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6(31).

[2]胡斌斌.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新的考验,许多高校存在德育教育本质把握不准确,教育内容安排不科学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教育,这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国际国内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有关。

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在网络等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交流情感的桥梁。大众传媒正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新方法,但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错误落后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迅速传播。“开放的网络环境,从质和量上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深受低俗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德育产生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不利于其高雅情操的培养。”⑥

(二)、市场经济负作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趋于利益化,实用主义成为衡量人们之间关系的标尺,这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致使一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高度关注自我,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作风,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传统的优良中华美德被淘汰。做好事帮助他人是出于良知而是为了金钱或出名,所谓的“防火,防盗,防老太太”是对当前社会德育现状的一种揭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社会存在必然或多或少的产生及时行乐,唯我论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二、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弱化的影响

(一)、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在很多高校中,德育教育的方法跟不上学生思想的变化,方法滞后,缺乏现代性、发展性和灵活性。众多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方法,而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佳,跟不上社会变化的需要,脱离社会现实。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从实际出发,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纯粹理论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在众多高校中存在着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抽象,不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论知识的生硬枯燥,学生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教育自身。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过程抽象空洞,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行为能力弱,进而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背离的现象。此外,目标缺乏层次性,目标设定过于远大,严重脱离了学生自身状况和生活实际,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存在着德育教育目标理想化的问题,不能够对多元文化的负面作用做出理性的认识。

三、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方式与内容不科学。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从小教育孩子把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一切的有效方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些家庭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落后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成员缺乏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方面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度直接关系到子女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家庭成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给子女的道德情感和认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氛围、经济状况以及儿童经历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在一些家庭,家长不注意自身行为和言行,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畸形的人格、错误的观念、扭曲的是非观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缺乏的影响

唯物辩证中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谐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受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本质,能否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德育水平关键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当前的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体制已经瓦解,新的社会体制尚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当代的大学生把时间精力多花在专业知识上,参加各种考试,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出现情感冷漠症。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相分离。在高校中,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现代社会的准则和规范熟记于心。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自觉参与实践,使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出现偏离。殊不知多数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是皮毛。道德意志薄弱,选择和判断能力不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错误的价值观冲击着校园文化,侵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检验认识这一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教育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和德育教育者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为高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