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05 09:10: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

第1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第2篇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只是一味的肯定,却丝毫没有赞美,或者即使学生有错误也不进行指正,这样的评价,是忽略学生本身的。而当学生对文本有不同想法时,老师不能根据情况进行讲解,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积极性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评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提问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提问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准备,也叫等待时间。有调查显示,60%的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在8秒钟以内,这样的时间长短显然是不够学生进行充分理解和思考的。所以等待时间需要更加长一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在等待时间里,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一些引导,逐步让学生对问题的解析有思路可言。如学习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狼》一课,老师在和同学一起解读文本后,往往除了提问“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这样的直观问题,还会进一步提问“屠夫靠什么消灭了狼”“如果你出了这种状况会怎么做”的理解性和拓展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文本的时间,在有了一定认识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理解;学生也掌握的课文的基础知识,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回答。

(二)合理设计提问内容,讲究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提问的问题应与当堂内容紧密联系,而问题的数量也应该恰到好处。按照每堂课40分钟,每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计算,每堂课应该提出8个问题。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始终围绕教学重点的,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和比较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某位老师在讲解鲁迅先生《风筝》时,先是利用学生是不是喜爱放风筝作为开始,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在对文章的讲解中,为了使学生更加体会兄弟之间的感情时设计的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关于描写兄弟情感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与本文的学习重点联系并不密切。对于学生而言,喜欢的句子很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没有了重点感,思路不清晰。如果能这样提问题:“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对兄弟感情的片段很多,请问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最让你有所感触。”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时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便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了。

(三)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评价。实验表明,老师越是积极主动的评价学生的回答,越是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乐观向上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时,很多老师用的是“很好”“回答的非常正确”这样的空洞词语,其实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来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学生答错问题时,不要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要找出学生回答中对的方面或者对的地方,充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然后再对错误的地方予以指正,这样既能保护学生不被班级学生嘲笑,也能让学生自己明白如何改正错误。

三、结束语

第3篇

比如在讲解《秋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秋天相关的视频,特别是展现秋天魅力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秋天到了有收获,秋天到了有美景,引导学生在接触阅读文章之前先走进一个秋的天堂。当学生在秋景图中看到并感受到秋天的一草一木,感受秋天的喜悦与欢乐,自然会将个人情感与秋天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秋天,会强化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展,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秋天。

二、引导个性化探究发言,呵护星星之火

自主探究与发言,是让学生产生个性化阅读想法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建立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先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们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阅读学习。先入为主的观念剥夺了广大初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个性化阅读之前教师所作的讲解,往往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独立地进行阅读与思考,通过发言来肯定与呵护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星星之火得到呵护,才能推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广泛开展。比如在讲解《理想》的时候,教师没有必要在教学前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对理想的看法等,而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讨论,并于探究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通过阅读,让我联想到理想与梦想,前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而后者实现的机会较小”,学生提出“我们需要有理想,有了理想,生活与学习才能有动力”等看法。这些个性化阅读的星星之火,让阅读课堂更加活跃与充实,同时让学生找到了主人翁的学习地位。

三、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呵护星星之火

初中语文课堂是初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课文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冰山一角,要将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有效实施,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扩展视野,推动学生提高阅读量。大语文教学观的推广,让越来越多地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阅读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当代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搜集要打破课本的限制,科学地将课内外的阅读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视界,建立现代化的阅读学习观。学生读得多了,见得多了,就会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追求与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成长。比如在讲解《丑小鸭》这一泛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出发点,进行阅读扩展。一些学生喜欢动物类的文章,那么教师为让其课下搜集一些动物类的优秀文章,通过阅读与复述与大家进行分享。一些学生喜欢安徒生童话,让教师就鼓励学生开展童话方向的课下阅读,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资源,会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实施。

四、结语

第4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需要让他们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从课文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鲜有实施个性化阅读。何谓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同学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当中真实的情感感受。

【案例】执教《范进中举》一课的时候,通过课文的初步阅读之后笔者让同学们总结自己对范进这个人的看法。其中一名同学的见解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她的见解大致是这样的:“初步课文的时候我对范进这个人的印象还是挺好的。他给我的初印象就是一个尊敬长辈、非常有礼貌的人。不过当范进中举之后这一切似乎都变了,他从一个老实、礼貌的人变成了一个虚伪、世故、圆滑的人。转变之快确实令人咋舌。到底是什么把范进改变的如此之快呢?当然是那可悲可恨的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虽然改变了范进的物质生活,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逐渐地走向贫贱和低微。”上述教学片断中这位同学的独特见地正是个性化阅读的完美体现。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发言的机会,那么同学们个性化见解也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才能有效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要想让初中生对于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自然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没有提问则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基于此种情况,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希望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来不断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案例】执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时候,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之前一定学过陆游的诗,你们还能记得他的哪些诗句可以充分体现他的爱国情怀吗?”问题抛出之后,立刻有同学回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我接着问“:那么,这句诗又是怎样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呢?”有同学回答说“:陆游在死了之后还在关心国家有没有收复失地,这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我又问:“学习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之后,你们认为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不仅帮助同学们复习了旧知识,又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引发他们进入一种新的思考。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先将课文吃透,如此以来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才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也才能更加有效。切忌设计的问题不能漫无边际,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让初中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和训练,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的混乱。

三、通过感悟赏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通过引导初中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赏析,从而不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

【案例】执教《故乡》一课的时候,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讨论的内容是关于希望如何实现的问题。对此,笔者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实际帮助他们进行理解:“事实上,学习拼的并不仅仅只是智力,还要拼毅力,拼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那么他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很容易放弃。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这样的解读同学们不仅可以有效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文章,在这些文章当

中蕴含有丰富的精神给养。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赏析,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从而不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

四、结语

第5篇

阅读文本内容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探究目标的有效载体,也是探究性阅读活动实施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特点及心理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既适合初中生探究学习又满足探究阅读活动目标的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具有的内涵,通过有效的引导,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欲望,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如教学古诗《次北固山下》时,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潮平”、“风正”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隐含了怎样的哲理?等等,都是学习全诗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将隐含在文本背后的内涵一一挖掘出来,并化为鲜活的意象。这样,一来确定了阅读探究内容与方向,二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了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

二、师生互动,优化探究过程

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互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思维的多向互动与交流,碰撞出多种视界的沟通与汇合,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蕴含情感的有效感知与体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时,要积极利用师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作用,对阅读探究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高阅读探究的成效。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提出了“韩麦尔先生在讲课过程中哽住的原因是什么?”、“韩麦尔先生会使出全身力气来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眼?”“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为什么韩麦尔先生默默不语,只用手一指来宣布结束?”等问题,师生互动交流。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韩麦尔先生哽住的原因是爱国情感一时难以自禁;有些学生认为“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眼正是韩麦尔先生内心浓浓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及国家将要沦丧的悲痛之情。通过这样多元互动的过程探究,不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想法、观念、情感等得到有效交流,还成功地引起学生与韩麦尔先生及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极大增强教学效果。

三、多元评价,促进探究成果

第6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虽然是作者情感升华和艺术加工的产物,但是它来源于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学习的内容越是与其生活实际和情感贴近,其知识接纳程度就越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联系,可以拉进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促进学生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之收到真善美的熏陶,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如在《社戏》阅读教学中,结合这篇文章具有生活场景逼真、水乡韵味十足等特点,教师可利用图片或影像展示江南水乡的秀美风景,让学生感受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同样,教师还可以让有南方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述一下乡村生活趣事,让其谈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将讨论的话题和思维引向文中所描述的趣味横生的月夜和散发着豆香的水乡。这样不但可以唤起学生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对学生发展和语文教学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在后半节课学生比较倦怠的情况下,提出如下问题: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是一个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的人,那么,他与镇关西无冤无仇,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在文中,鲁提辖只用三拳如何就打死了镇关西?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金翠莲父母的命运、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进行讨论,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细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创设想象情境,强化语文阅读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第7篇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或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或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或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这些插图使得单调乏味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充满了乐趣,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插图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插图。例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将插图画出来,然后对插图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解释插图的含义,在学生完全理解插图含义之后,教师再将插图和文本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内涵。对于内容较为简单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画图,然后对所有学生的图片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最接近文章内容的图片。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其他所有学科中都可以发展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关于“人与动物”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章与生物课本中关于人与动物的知识结合起来,应用生物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在初中地理和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图表、表格和曲线图等,我们可以选取部分简单的图表和曲线图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大部分语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户外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写出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车站的公交车站牌上的内容、各种加点器的说明书以及药物的注意事项等,让他们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渐渐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并且认识到生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必不可分的,体会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在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自身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四)学以致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得所学的知识能够发挥它的用处。例如,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图表,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将知识总结起来。另外,教师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加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进行考查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笔试和面试测试、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等,还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得学生感受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的喜悦感,进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形成时,教师可以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图书或者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与宇宙有关的诗歌、音乐和传说等,宇宙形成的过程和意义,最后教师对搜集的所有知识进行比较。

二、提高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意义

提高学生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由于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习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眼以及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结

第8篇

关键词:阅读习惯;初中语文;课堂环境

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连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9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在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应相互沟通学习,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交流学习信息传递的重要过程。教师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使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例如八年级(3)班的潘宇,原本是个不愿发言的比较内向的孩子,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上,她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校实施课改以后,班级有小组奖励机制,她在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带动与鼓励下,首先是在小组内参与讨论,渐渐地在组内为同学讲析课文,随着课堂展示机会的增多,她慢慢开始突破自己,勇敢地登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析课文。现在她已经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地讲解,成为课堂上争先展示的积极分子,展示得越来越精彩,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赶上来了。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高效课堂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课前不仅要精心准备知识,还要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严密设计课堂流程各个环节,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展示与训练,进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与提高。

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实践证明,“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恰恰在学生自己阅读、参与的课堂中,天才得到了承认。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以生长。

四、结语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逐步分析、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内容及意义,进而去提升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科目的阅读理解和掌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