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运动营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05 09:10: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运动营养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运动营养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运动员,营养,矿物质膳食调查

 

1 引言

膳食调查是研究运动员合理饮食的基础。常用的营养调查方法有记帐法、回顾询问法、称重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其中,称重法和化学分析法相对准确,本次调查采用称重法。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是培养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运动员的摇篮,学校有速滑、乒乓球、蹦床、跆拳道、举重等多支运动队,其中运动员以青少年为主。合理营养是决定运动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和正确选材、科学训练共同决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为了给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提供科学参照,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特对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运动员进行膳食调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校在校青少年运动员,共131人,男68人,女63人,年龄7-18岁,以16岁为标准人进行计算。

2.2研究方法

于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连续六日采用称重法对体校学生进行膳食调查。

1称重:称出每餐所用食物的生重,烹调后称出熟重,用餐结束时再称出剩余食物的重量(熟重)。最后计算出各种事物的实际消耗量(熟重)。

实际消耗量(熟重)=熟重—剩余食物的重量(熟重)

2生熟折合率:根据烹调前后食物的重量计算生熟折和率(生熟比)。

生熟比=熟重/生重

3统计每餐就餐人数:统计每餐就餐人数,并计算出总人数,折合成标准人计算。

4总人日数的统计:根据准确记录的就餐人数和中国的膳食习惯,三餐的食物消耗量比例分别为1/5、2/5、2/5。[2]

总人日数=早餐人数×1/5+午餐人数×2/5+晚餐人数×2/5

5计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摄入的生食物重量:

平均摄入量=各种食物实际消耗量(生重)/日总人数

6所得数据与运动营养学中运动员的推荐标准及医学营养学中普通人群推荐标准进行比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数据经整理和统计,详见表1、2、3

表1 竞技体校运动员三餐人数统计表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关调查也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在逐年改善,相关疾病也在逐年降低。但因为学生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学生群体的营养调查文献很多,都认为科学的饮食结构才是保障营养的前提,对学生的健康有促进效果。

大学生营养健康现状随着每天早上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抱着书的大学生们快步地穿梭在教学楼里,草草几口下去,算是结束了早餐的饮用。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高校都存在着。营养学家表示,进食的时候,人体内负责后勤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于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功能活跃起来,供血增加,运动增强,分泌增多。在这个时候做运动,大量血液就会供应骨骼肌,以至于消化系统供血不足,会造成消化和吸收障碍。尤其是早上,体内能量水平很低,更应该有一个好的用餐环境和气氛,不能边走边吃。大学生们尽可能在食堂或者宿舍用早餐,切勿囫囵吞枣式进餐。长期草草饮用早餐,不仅会导致胃的不适,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专家还表示,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可以整体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各项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物质等发展的体现。故对人们群众实施营养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其是国家今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饮食无规律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饮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41.9%。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1年营养学家孙建华在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显示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2005年营养学家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9%,肥胖率为26.3%,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好者占36.9%,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应付用餐者比比皆是为了能多睡一会,许多学生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和晚上多吃些就认为能把早餐的营养补回来。而有些女大学生,考虑到要保持身材,也养成了长期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还能按时吃饭,但晚饭也是担心发胖,随便应付一口。熟不知,长期下去,这种营养流失,缺乏最基本的营养食物带来的危害可是非常大的。首先,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ml,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ml,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g。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时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吃不好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三、更靠近肥胖族: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饮食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专家建议,必须按时吃早餐,并且进食速度不能过快。尽量去食堂进餐,相对于学校周围的餐馆,食堂的就餐环境要好很多。另外,早餐不吃反误瘦身大计不要以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热量而因此减肥,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会让午餐吃得更多。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这样子就能让你在一天内所吃的精华在体力最旺盛的时间内消耗掉。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建设;林业特色;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学科,1990年以前属于一级学科“林学”下面的二级学科,1990改为土壤学,1997年由农学门类下的林学一级学科划归为同一门类的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2004年植物营养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林业院校的首个土壤学博士点,并同时被授予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硕士学位授予点。

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学术梯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优势学科。

一、学科梯队合理

在学科队伍上建设上,注重人才的引进,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进归国人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思想和氛围能在我们这里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研究方向齐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识覆盖面广、学术气氛活跃、梯队合理、并具有广泛国内外联系的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学科队伍。

二、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我校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行政上隶属于水保学院。依托过去水保学院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科研优势地位,紧紧围绕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土壤和植物营养两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学科

土壤学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蚀、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系统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决林业生产以及不良立地条件森林植被恢复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森林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我校土壤学科主要在森林土壤发生分类和森林土壤与环境等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通过对华北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诊断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统分类为依据的土壤类型,通过对土壤粘化过程的研究,纠正了地带性土壤分布中棕壤与褐土的分布问题,为褐土、棕壤土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受到了老一辈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的好评。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陆地碳库,并和大气进行着频繁的气体交换,特别是一些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这些气体在土壤中吸收或释放的机理,并监测其排放通量和影响因素,认清森林土壤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可以为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等项目,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许多专著引用。

2.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当今的土壤物理学的中心内容。土壤水的保持和运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肥、气和热的状况。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蚀能力。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对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个生物圈和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在土壤流失分布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土壤侵蚀类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盖度等因素的关系。对三峡花岗岩地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和库区土壤中管流和优先流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的论文有多篇被EI检索,并申请到瑞典国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区林下地被物为研究对象,经长期试验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较强的吸持降水、涵养地表径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对于防止土壤侵蚀具有较大作用。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篇论文被EI检索。

在土壤渗透特性及土壤水分运动机理研究方面,以达西定律、连续方程为理论基础,对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定量研究,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峡库区为试验基点,经过长期观测,得出了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土壤渗透遵循霍顿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满产流条件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而独立存在。针对我国土壤生态的关键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林地土壤干扰生态学研究。针对我国森林土壤的特点,我们主持了一些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率先在东北天然林、华北人工林进行了土壤种子库、林地粗木质残体生态学、林地空隙对土壤质量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一项成果获北京市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系统的水分转移规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观点来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运动。SPAC是水分循环的一个通道,我们在研究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时,都是以SPAC和“四水”转化为基础,利用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在河南黄泛区、内蒙和宁夏沙漠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北京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部分成果通过国家鉴定。自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循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对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为界面上的循环及伴随水文过程的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丰富了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理论。

困难立地条件下土壤退化机理及恢复生态学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通过对我国华北石质山区和黄土高原干旱侵蚀地区土壤质量的现状和演替规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结合对主要造林树种耐旱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类似地区的造林技术,如径流林业技术、固体水技术。以上研究,为有效地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植物营养学科

植物营养主要侧重于树木营养与施肥、花卉及草坪营养与施肥,无土栽培和花木基质等方面。对树木营养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杨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产建设中,系统研究了我国毛白杨在生长季节的营养规律,并进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试验,其研究结果对指导毛白杨速生丰产林的生产有重要意义。运用矢量竞争理论(Vectorcompetitionanalysis),研究了油松、侧柏混交林种间的营养竞争或互惠关系,为混交林的营造以及人工纯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我们也承担了首都古树复壮的工作。草坪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养分循环方面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可以无限自然循环,在其生产和修剪过程中或多或少有养分的损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产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为控制下的正确施肥,是维持草坪持久性、保持其良好景观,从而实现草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稳态营养理论,采取指数施肥的方法对草坪进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际植物营养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养成果

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1984年开始招收土壤学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林院校的林学、资源与环境(原来的土壤农化)和生物学、地理学等专业,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9人,为首都和全国的林业、土肥、环保等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第4篇

文/良石

柳春英年轻时也是十分困苦的,她不止一次说:“年轻时俺遭老罪了,吃不好、吃不饱,身体很弱。现在好了,天天能吃到饽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那种饥饿生活带给老人的除了积极的心态,就是吃饭八分饱的习惯。

柳老现在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有4儿1女,祖孙加起来有几十口人。现在生活虽然能够自理,但是为了方便照顾,还是跟年近70的儿子住在一起。老人虽然年轻时因为贫苦留下不少病根,但是年老了倒也算是健康,以前那些所谓的病根也都不算什么了,老人平时说话很慢,但是耳不聋、眼不花,耐心听的话,柳老的话也算是口齿清楚、思维清晰。

柳春英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晚8点半就会按时睡觉,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中午肯定是要保持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午休;柳老对自己的饮食也十分讲究,每天多以馒头、蛋类及萝卜、白菜等清淡蔬菜为主,基本不吃肉食。并且,柳春英老人强调,每顿饭只吃八成饱,不挑食、不暴食,这才能让自己的身子骨轻松。

老人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能跟着村里的老人一起跳秧歌,现在虽然腿脚不灵便了,还保留着饭后喜欢出去走走的习惯,也十分喜欢晒太阳,经常围着一件毛毯,坐在靠窗的土炕上,透过玻璃,享受温暖的阳光。

用柳老的话说:“俺年轻时能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下坡种地、绣花缝织样样都行,现在老了,孩子们都不让俺做了。勤劳动,才能身体好啊。”

老人的儿子张行玺插话说,老娘虽然年迈,但从不愿意闲着,每年都要轮流帮儿子们摘花生、剥玉米皮,衣服、被褥都坚持自己洗、自己缝,不喜欢别人帮忙。老人的心态非常好,性格平和,从不嫉妒他人,也不会背后议论人,与儿媳、周围邻居的关系,一直相处得很融洽。

“4个儿媳,孙子们对俺很孝顺。可惜俺老了,成累赘了,不能帮他们做什么了。”老寿星感叹地说,“俺经常叫他们要忆苦思甜,不能被现在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骗了,毁了肠胃不就是毁了身子?”

在老人看来,也许活这么大岁数是一件轻轻松松没怎么注意就发生的事情。也许就是因为老人的合理饮食,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去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达到长寿也不过是小菜一碟了。

李美筠:寻求“平衡”的营养学家

文/金芷雯

李美筠,女,1895年10月生于上海,现居南京市北东瓜市12号。李美筠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所著论文《营养不良对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影响》荣获198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与一般高寿老人不同之处,是她一生没有组建过家庭,也没有收养过一男半女。但她有一位如同女儿般的保姆刘阿姨。老人进入高龄以来,肩部和腿部曾患过骨质疏松,大便困难,但经过保姆的精心照顾之后,上述疾病基本消失,后来她的身体状况很好,耳聪目明,生活自理程度较好,平日几乎没病,一直在服用钙片、养胃冲剂等药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老人日常饮食起居科学而有规律,饮食上一般什么都吃,没有特殊的饮食嗜好,不沾烟酒。老人的日常饮食简单而有营养,易被吸收,口味偏淡,一日至少吃一个鸡蛋,坚持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一般每天早晨6:00~7:00之间起床,吃完早饭后,由保姆陪同在室内做适当的运动,晚上看电视,看到10:00左右就睡觉,一般不外出。

第5篇

关键词:体液,水,电解质糖

 

人们在健身运动时会损失一定量的体液,体液的丢失很可能会造成人体内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从而影响细胞和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体运动能力。运动中因汗液失水会导致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脱水。既使很少的失水(1%体重)都会增加心血管功能的负担,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立场声明认为:适当的饮料补充有助于保持体液平衡,从而提高参与正常身体活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达到最佳的运动表现。因此如何有效补充这些损失的体液,是每个健身爱好者应该关心的问题。一般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可进行补液,尤其是锻炼前、后的体液补充。对剧烈运动者或运动持续时间超过1 小时的锻炼者还要注意运动中的体液补充。

1.水的补充

运动中补充水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机体的正常含水量。个人应该在参与运动前24 小时饮用充足水分,并在运动前饮用大约500ml的水量,就可以使机体贮备充足的水分,如果摄入水分过多,身体也有充足的时间将多余的水分排出

保证健身爱好者的水平衡,最关键的是积极主动地补水。凉开水是最好的选择,沸水经自然冷却后与人体细胞内的水分子结构非常接近,容易渗透到皮肤组织内部。如果运动1h以上,出汗过多,可以在开水中加少量的食盐。且以少量多次为宜,每次100―200ml。主动补水可以避免脱水的发生, 少量多次可以避免一次性大量补液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造成的负担加重。补液的时间无严格的限制,但补液的总量一定要大于失水的总量。

运动时最好饮用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天然矿泉水或凉开水,纯净水或蒸馏水会造成血液稀释,排汗量增加,进一步加重脱水。

不要喝放置时间过长的水。时间过长或者隔夜重煮的水,已经没有了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矿物质,还有可能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等。另外,还要注意水的温度,可根据各人习惯掌握,约在20℃-25℃左右。有人喜欢在夏天或运动后喝冰水,这是绝对错误的。冰镇过的水的确可以,起到暂时清爽的感觉,但血管会由于刺激过强而引起收缩,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尤其对胃粘膜的刺激极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重者还会引起胃痉挛和腹泻,老年人更应注意,不要饮用冰水或低温饮品。免费论文。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补液切忌暴饮,因为在暴饮后,会增加排尿和出汗,使体内电解质进一步丢失,增加心、肾负担,稀释胃液,延长恢复时间。

2. 电解质与糖的补充

对大众健身者来说,每次运动所丢失的汗液不是非常的大,消耗的也没有专业运动员多,1h以下的低强度锻炼只会流失体内非常小部分的电解质。尤其是氯化钠,还有钾离子,在运动中都会流失。这时身体内储存的电解质会自动地释放到血液中,维持电解质的恒定。因此, 对1h以下的低强度锻炼者在运动后不需要特别补充电解质。

对不超过1小时的运动通常来说可以补充少量糖,对超过1小时的运动来说应该补充糖。含葡萄糖、蔗糖和其它多糖的补液饮料有一定功效,可以增加外源糖的氧化作用、推迟疲劳和提升运动能力

3. 运动时少服用高浓度的果汁、碳酸饮料

口味和气味较佳的饮料,尤其是微酸的饮料可以增加口感,促进摄入。运动时不易服用高浓度的果汁,因果汁中过高的糖浓度使胃排空的时间延长,造成运动中胃部的不适。尤其是溃疡、急慢性胃肠炎患者以及肾功能欠佳的人更不能饮用果汁。免费论文。可以把高浓度的果汁稀释饮用。

碳酸饮料含有二氧化碳,可以帮助消化,并促进体内热气排出,从而产生清凉爽快的感觉。它虽可补充水分,但营养成分很少。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之后饮用碳酸饮料容易引起胃痉挛、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症。免费论文。

5注重提高补液的口感

提高补充饮料的口感是达到饮料摄入与体内水分流失平衡的一个有效方法。饮料的口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温度和调味品等,虽然多数人喜欢饮冻水,受他们自己的饮水习惯影响的。试验研究显示,在运动后的恢复期,感觉最舒服的饮料温度是5℃,当然如果大量饮用时,15-21℃的饮料是较好的。当口感比较好时,自由饮用的饮料量明显提高。因此,饮料的舒适温度和口感对提高运动中饮料的补充是很有帮助的。一般来讲,味道是甜的,温度介于15-21℃,口感比较舒适的饮料有助于运动中和恢复期的饮料补充。这也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健身运动过程中应加强液体的补充,即为人体迅速补充在运动中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和能量,从而有效的防止脱水、维持体液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所补充的液体应具有刺激饮用、加快胃排空、加速小肠吸收、含有足够的能源物质以及促进体内平衡的特点;应根据各人情况掌握;补液的量应该和丢失水分的量持平。在热环境中进行相当大强度的运动时,随着出汗率的增加必须增加补液量。对于超过1 小时的耐力运动项目,饮料中可以加入适当的糖、电解质、一定量的钠离子(0.5-0.7g/L),因为它对于提高口感,延长饮料在体内的滞留时间,防止因过度饮水造成的低钠血症等都有帮助,帮助提高运动能力。对于持续时间超过1 小时的剧烈运动,糖的摄入速率建议为30-60g/h,这样可以维持糖类氧化,推迟疲劳的发生。这个速率的糖补充可以在不影响饮料运输的前提下,通过摄入600-1200 ml/h,浓度4-8%的糖饮料获得。糖可以是单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也可以是多糖(如:麦芽糖)。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鲍勃.默里.液体补充:美国运动医学会的见解[J].体育科学,2000,20,(3):88-91.

[4]田野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5]运动生物化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6]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7]张蕴琨 运动生物化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8]许豪文 运动生物化学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第6篇

“多尿”是由“多饮”引起的吗?

多饮、多尿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喝得越多,尿得越多,尿糖就会越多,常常不敢多饮水。老董自从发现了糖尿病之后,他就这么想过。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而非饮水多的结果。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需要增加尿量,把过高的糖分从尿中排出体外。尿量增多,又使机体水分大量丢失,从而引起口渴。也就是说,饮水多是由于血糖过高所引起,是机体自我保护的机制。

如果糖尿病患者喝水少,会造成血液浓缩,使血液中过多的糖分及含氮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除,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在医学上称为“高渗”。严重者会产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后果非常严重,死亡率高达50%以上。这就好比果脯,果脯是水果用糖腌制的,糖把水果中的水分吸出来之后,水果就成果脯了。如果您的五脏六腑“腌”在高血糖中,脏腑中的水分被血糖吸去之后就变成了“果脯”。这样能不危害生命吗?

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由于水相对容易获取,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许多人把水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水同蛋白质、维生素一样,是人类机体赖以生存以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人体中水的含量约相当于体重的60%,儿童更高。水是各种物质的溶媒,可促进物质代谢,还活跃地参与细胞的构成。水是细胞的一个依存环境,细胞从这个环境中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水不足,会使机体平衡失调,可导致人体代谢障碍,使健康受损。曾经有个有趣的人体试验,不吃东西,但可以喝水,人可以维持生命7天;但如果不吃东西、不喝水,3天就会断送生命。可见水之于身体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更应多喝水

中医主张“水要喝够,汗要出透,便要排清,才能长寿”。 多饮水,对糖尿病患者还有以下几个好处:

1. 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 增加血容量、改善血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血粘度,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

3. 降低血浆渗透压、预防糖尿病性高渗昏迷和酮症酸中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每日需水1500~2500毫升,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多的水,每日至少饮水2000毫升以上。夏天比冬天要多,出汗越多,喝得应越多。

平时宜以白开水为主,可适量饮用淡茶水,不宜饮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等。在运动前、中、后,都要饮水,一次约150毫升左右。需要注意的,如果运动出汗多,未得到及时的水补充,或喝了大量含糖饮料,很容易导致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许多人是在口渴的时候,才想到饮水。事实上当人体感到口渴时,体内的水环境已失去平衡,人体细胞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因此,应常喝水,少饮多次,切忌一次饮水过多,以免破坏体内的水盐平衡。

第7篇

关键词:体育表演;膳食营养;调查;研究

1.前言

现如今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体育舞蹈不可不视为一种很好的降压方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事体育舞蹈中女生占大多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女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对营养摄入和能量消耗状况的调查,从而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体发育,体质增长,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解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其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进行了膳食调查和热能消耗及膳食习惯的问卷调查。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3级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女大学生30人作为调查对象,表1为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30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2.2.1 问卷调查法

发给每位调查对象一份调查表,要求认真记载每日、每时、每刻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及持续时间和每日早、中、晚3餐的膳食安排(连续填写3天)。总共发出调查表并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向体育舞蹈学生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效度α=0.98, 问卷的信度α=0.95。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体育学院学生膳食营养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各种刊物及网上资料等,获得大量的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

2.2.3 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采用常规统计学分析法,所有数据统计均由SPSS17.0完成。

3.调查结果与分布

3.1 营养素摄入量

研究发现,铁的摄入量达到或接近供给量标准90%的仅有10人,占总人数的33.3%,其余15人铁的摄入量距供给量标准相差甚远,还有5人的摄入量还不足供给量标准的50%。达到热能供给标准90%以上只有10人,12人为70%~90%,不足70%的有8人。蛋白质摄入情况基本正常,有62.5%的人达到供给量的标准,22.5%的人基本达标,仅15%的人略低于供给量标准。

3.2 维生素摄入状况

对体育舞蹈女大学生主要从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四种维生素进行研究。从表3中可见,除维生素C外,维生素A、B1和B2的摄入量低于供给量标准60%的分别50.2%、18.8%、45.8%,由此可见维生素的摄入是严重不足的,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维生素的摄入,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3.3能量摄入与消耗

3.3.1 能量来源分布情况

女生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占总能量65.6%,女生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5.2%,女生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19.2%。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均高于参考值,脂肪摄入低于参考值。

3.3.2 能量消耗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表演舞蹈班女大学生的一日平均热能消耗约9064.2KJ,而一般女生是在7949.6-8786.4KJ之间,由此可见,从事体育舞蹈女大学生每天的正常消耗高于一般女生,与此同时,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高于一般女生。

3.3.3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对比情况

体育表演专业女大学生的能量的摄入低于能量的消耗,由此说明维持正常运动训练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应该加强脂肪的摄入,才能更好的从事体育舞蹈的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中,只有蛋白质的平均摄入量略高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除此之外,其余各项的平均摄入量都低于每日供给标准,铁的摄入量和热能的摄入量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除维生素C外,A、B1和B2的摄入量低于供给量标准,维生素的摄入存在严重不足的。体育舞蹈专业平均能量的摄入低于平均能量的消耗。但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于参考值,维持正常运动训练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应增强膳食营养,及时补充脂肪摄入。

4.2建议

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与互补,不偏食、不挑食,学会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热能与营养素,增进健康,保持充沛的体力。

对于每天要进行一定强度训练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每天都要保证一定蛋白质、糖和脂肪的摄入,同时注意不能不吃早餐,这样才能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保证完成每天的学习、训练任务。

加强医务监督。在训练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医务监督,并组织她们认真地进行自我监督,系统书写训练日记,随时掌握他们的体能状况,最好定期组织体格检查。(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广州召开。本次年会直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以“快乐体育,健康身心”为主题,采用专家专题报告、分专题交流、现场教学观摩以及专家和与会代表现场互动等形式充分展开学术研讨。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指南>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第9篇

陈君石1935年6月出身于上海,是我国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外孙。青少年时期,陈君石受外祖父和同样从事文化事业父母的的熏陶,不仅拥有良好的文化教养,还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致后来,即使他并没有像他的外祖父那样成为著名的“一代诗圣”。但是,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气息,还是让陈君石受益无穷,最终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专家,取得多项突出科研成果。

陈君石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此后,他一直从事营养月与食品食品毒理、食品安全等科技工作。作为一个科学家,陈君石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还具有干实事的精神。他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让中国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营养研究的好处。他也关心食品安全,曾多次提出加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重要建议,为我国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硒与克山病研究的先驱

20世纪70年代,陈君石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小分队(由临床医生、基础医学家、营养学家共同组成)的负责人之一,证明了硒缺乏是克山病的重要病因,而补充亚硒酸钠对预防和控制克山病的发生有明显效果。这一成果不但为阐明硒与克山病的病因关系和控制克山病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成为国际上确认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重要直接依据。同时,小分队还进一步论证了硒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重要功效。为此,国际无机化学家学会在1984年授予小分队国际“施瓦茨奖”。

此后,陈君石从事硒与癌症关系的动物实验和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硒缺乏与多种癌症高发有关的支持证据。国际上不少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人体适宜和安全硒摄入量都是以中国学者对硒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硒研究领域里,陈君石所带领的中国科学家团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陈君石本人也曾多次担任国际硒学术会议大会主席,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硒”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

开展规模庞大的“中国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关系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君石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合作,先后在我国14个省、69个县,近1万人进行膳食和慢性病关系调查。首次调查涉及576个变量和十余万次相关分析,仅原始数据就有50多万个,为了解膳食与慢性病的关系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硒和克山病及某些肿瘤的关系也再一次得到证实。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作为此项目一部分的吸烟与健康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崭新设计思路,对中国人的吸烟危害进行深入分析,支持了到2025年,中国每年会有100万人死于吸烟的论述。

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君石与康奈尔大学和牛津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国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关系研究”第二部专著,而它的第一部早在1990年就已出版。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君石为第一作者)。此外,陈君石还主持了茶叶防癌研究重点项目,人群干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0~2000年,在陈君石领导下,开展了3次中国总膳食研究,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总膳食研究的“典范”。

1998年至今,陈君石和他带领的团队系统研究和推广铁强化酱油预防贫血,获300万美元国际基金。他们在贵州做了1万多人的现场干预实验,证明应用铁强化酱油,确实有控制人群铁缺乏和贫血的效果。现在已有9个省、市、自治区正式启动了铁强化酱油的推广应用工作。今后5年内,将有1.29亿高危人群通过铁强化酱油的营养干预摆脱缺铁性贫血。

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孜孜不倦

作为卫生部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君石一直都觉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很多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2001年,他上书卫生部,陈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强调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健康,还影响经济和贸易,还往往涉及政治。他给卫生部领导的“关于加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和体系”的建议,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重视,最终科技部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纳入“十五”攻关项目。

从2002年开始,由科技部牵头,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合作进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从检测、监测、控制和示范4个方面入手,为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为减少和控制食品污染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陈君石是该项目的专家组组长。通过攻关,项目开发的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农药、兽药残留、真菌、天然毒素和病源微生物,用一个样品1次就能检查150多种农药残留。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禽流感快速检测试剂盒,将过去2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到4个小时,结果非常牢靠。

此外,在国际食品法典活动中,陈君石带头捍卫我国利益,以充分的数据,挫败了欧洲国家制定酱油中氯丙醇限量标准的动议。同时,陈君石还开创了由我国牵头起草《国际食品标准》的先河,并为我国"入世"后,应对食品进出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做出重要贡献。目前,陈君石代表我国政府连续3年担任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为推动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做出了重要贡献。

劳逸结合合理饮食

作为我国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界的泰斗,陈君石担负着众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120篇,编著9本,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多人。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陈君石特别注意劳逸结合。他的作息时间十分规律,除在外开会,每天早晨8时30分,他准时来到单位上班,晚上10时休息。他的亲戚、朋友、同事都知道,晚上9时以后,尽可能不要给他家里打电话。陈君石的夫人是他的大学同学,是口腔科的专家。两人结婚近50年,一直相敬如宾,感情甚笃,追求着目标高尚、和睦愉快的生活。

陈君石的饮食习惯十分合理。瘦瘦的陈君石并不想人们想象那样拒绝“美食”,在宴会上,除了通常的鱼、肉、蔬菜、水果外,女士、小姐们害怕的冰激凌和蛋糕,他也会一一品尝。只是,与别人不同的是,每一样东西,他都吃得很少,基本是“点到”。这与他一直以来倡导的“食物不仅需要合理搭配,还需要控制总量,强调有节制”,十分吻合。偶尔他也会吃一两块红烧肉,在工作、看电视时,他还会适当吃点坚果、巧克力等小零食。他重视身体运动,能够走路去,就绝不坐车。他认为,人人都需要吃动两平衡。

作为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著名专家,陈君石对待食品安全的自我保障也很有心得。他认为,食物要营养,也要讲究安全。为此,他提出了3点建议:

1. 食物多样化。通常,食品当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危害或有害物质,假如一个人天天盯着一种食品吃,风险无形当中会比较大;但如果不盯住一、两种食品,风险就会化解。因此,选择多种,既照顾了均衡营养,又能化解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风险,何乐而不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