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09:1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型农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特色与乡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保证,更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1.2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旅游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特色,增强其竞争优势,满足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的题是其建设、经营的核心,也是其卖点之一。“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本出发点。
1.3兼顾生态与开发
(1)生态旅游是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2)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3)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来宣传生态旅游的思想,明确生态保护的意义;
(4)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建设的互动推进。这四项标准初步判定观光农园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1.4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应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跳民族舞蹈、钓鱼、野炊等,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游客参与性活动的项目的开发建设游人在观光农业园区中是“看”与“被看”的主体,观光农业园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游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并成为园区一景。
2、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入口的规划设计
园区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门户,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印象所在,在规划设计上遵循其生态、乡土的设计原则,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广场,在广场上设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园气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水车,既能吸引游客的视线,造成震撼感,同时又能体现出农业园的乡土特色。
2.2生产体验区的规划设计
生产体验区主要为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可细分为畜牧区、森林经营区、渔业生产区等。同时设有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蔬菜、花卉园艺生产,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农事活动并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
2.3科普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或高科技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2.4观光游览区的规划设计
观光游览区一般地形多变,同时栽培多种观赏型农田、瓜果,通过对不同植物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姿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叶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加上珍稀动物的饲养观赏等,使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5水体景观区的规划设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存在水体形式有湖、溪、泉、瀑等。为体现其生态自然性,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
2.6休闲娱乐区的规划设计
本区应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站在游客角度,开设尽可能多的游客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大概划分,从而形成趣味丰富、适用面广的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规划设计
民俗文化的体现应应用于园区的各处,大到园区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观小品,都能体现其文化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通过强调园区设计的民俗文化性为园区整体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观小品的文化体现,设计主题的文化展示,景物景点的命名来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展示等。
2.8管理服务区
(一)集群园区化
1.发挥大企业龙头作用,带动园区发展。在发展产业园区时,运城市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实力大、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培育产业龙头,壮大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运城市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尤其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抢占主攻产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同时政府注重本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发挥园区聚集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发展。园区化发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众多同行业企业在同一个空间集聚,实现资源、信息、公共服务的共享,集聚起规模效应,放大比较优势。运城市将工业现代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时注重园区对产业的培育作用。如,河津市新耿区以老城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龙门区以铝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铝深加工产业;万春区以樊村镇和王家岭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
3.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运城市把园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如,夏县水头工业园区充分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现有的企业为主体,按照“加工制造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三大产业区域,加强园区建设,建成夏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聚集的核心、项目对接的基地、产业升级的高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区。
(二)园区社区化
1.园区社区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城融合指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和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园区把产业集聚起来,而产业的入驻和发展必然要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需要引进外地的高级人才,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园区,这就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社区化的生活条件,尤其要做好社会公共服务,如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真正转化为市民。在生产和生活配套上,一方面,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加快园区内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商场、超市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2.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园区社区化。园区社区化的本质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园区社区化。一是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康复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民综合服务中心为先导,打造城市综合体;二是以中小学为依托,打造教育园区;三是加快建设商品房住宅小区,引进现代化医疗机构,培育新型商业形态,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承载能力。
3.用工业园区化带动农村社区化。农村社区化是“就地城镇化”的战略基础,通过城市周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空间。农村社区化可以通过工业园区化的带动快速形成。如,运城市稷山县用工业园区化带动农村社区化,投资近2亿元完成“县城低碳产业聚集区”、“西社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区”、“翟店纸包装文化产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园区周边农村的社区化发展。
(三)社区城镇化
1.社区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社区的发展推动城市交通、排水、污染处理、水电供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产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娱乐区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使社区发展为新兴城镇,进而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在这种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创造更多的生活和生产需求,推动商贸、餐饮、旅游、金融、保险、物流、医疗、文化和服装等生活业和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吸引力,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进程。
2.城市社区的城镇化。城市社区的城镇化包括老城区社区的城镇化和新城区社区的城镇化。运城市通过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促进社区城镇化。老城区改造,通过机关、企业外迁,形成商业区和服务区,保留城市文化特质。如,平陆县筹资8.2亿元,重点实施打通新老城区的“两街一路”(春元街东西扩及中段改造、向阳街改扩建、傅岩路南扩)、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的“两馆一园”(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幼儿园)、“两个市场”(春元街蔬菜市场、太阳文体广场)、“六大工程”(天然气进企入户、垃圾填埋场、星级公厕达标、天眼工程、汽车客运站、三线入地)等14个项目。特别是在“两街一路”拓宽改造中,坚持最大程度规范程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加快了新老城区的渗透与融合。运城市通过拓展建设新城区促进新城区社区的城镇化。新城区通过工业新区建设,发展实体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依托。对新城区通盘考虑、整体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围绕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新城区的增长内核,推进社区城镇化发展。
3.农村社区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新农村集中连片示范区,即围绕“抓典型、出精品、成规模、做示范”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县一区、一区10村”的要求,使集中连片示范区达到道路循环、产业相连、林网方田、设施齐全、环境美观的标准。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如,垣曲县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方式,分类编制全县行政村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点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中资金和项目,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和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引导和吸引山庄窝铺、空心村等居住分散区域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四)土地规模化
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土地流转。运城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引导土地流转,推动农业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道路,使土地向职业农民、产业带头人、种植大户手中集中,让有进城意愿的农业剩余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释放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淡化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农民不必再邻地而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经济收入,为农民搬入城镇排除思想、地理、经济上的障碍。运城市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流转方式多样。呈现出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代耕代种等方式。二是流转模式多元。有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场独立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三是经营主体多种。有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主体。四是土地用途广泛。不仅用于粮棉等作物生产,还用于果蔬、花卉等农业生产和观光农业开发。
2.调整村庄结构促进土地规模化。近年来,随着运城市“八区联动”的全面推进,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许多城郊村已变为城中村;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城市安家就业,造成一些村庄形成空壳村。面对目前的村庄情况,运城市对村庄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3.建设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流转。为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运城市通过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金融提供服务。同时,运城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让农村资产、资源流动起来,激活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交易中心对土地流转过程真实性、公正性、合法性的认证,维护土地流转双方权益,农民不怕租赁费拿不回来,企业不担心农民反悔收回土地,这有利于促进土地顺利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城乡生态化
1.坚持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运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走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运城市在产业发展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低碳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第一,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水资源、空气等生态资源的消耗或破坏。第二,支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第三,要求工业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既可以集中处理污染,又可以使各产业分享外部经济。第四,加强节能环保宣传,鼓励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能环保。第五,加强城市绿地资源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第六,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污染。第七,重视调解资源占用与分配、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用城乡生态化增强城镇吸引力。运城市的城镇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大生态建设,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提高宜居指数,增强城镇的吸引力,让农民向往进城,愿意进城。保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步伐,深入推进。
3.城乡生态化注重传承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文化是城市生存的魅力和灵魂,文脉是城市发展的远景导引,文化产业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运城市在促进城乡生态化、一体化发展时,既遵循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衔接现代气息的植入。如,盐湖区通过建设国家5A级盐湖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打造出20平方公里的板块,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知运城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把盐湖风景区打造成山水相连、林湖辉映、历史厚重、文化发达的历史文化风景区。
二、结语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组建新型经营模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现代化的农业机具,这些机具能成倍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农药、化肥、良种,并能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因此,工业化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土地规模利用会造成大量原有涉农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尚无力吸纳那些因失地而被迫向非农转移的农业弱势群体时,强行完成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只能使失地农民的境况更糟糕,这也不利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采取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统筹安排失地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以适应我国城镇化进程并维持社会稳定。
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研究,罗必良认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形式[2];朱学新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3];李炳坤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应对激励的竞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不断完善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将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4];孙中华认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有重要作用[5];巴特尔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6];陈晓华认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学者们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主体和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研究,而涉及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研究尚未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业经营主体,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整个体系实现四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条件下,农业经营主体很大部分还是以小农为主体,然而小农细碎化的土地规模难以支撑起现代农业的经营手段与方式,当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时,很难通过内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营的平均成本,这必然导致农业投入的降低或弃耕[8]。因此,发展和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而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出路[9]。江苏常熟“田娘经验”与山东乐陵“希森”模式由两个企业主导,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合作社与农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河北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10]。按照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已初步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河北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主要包括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专业市场和农户等主体。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电子商务认识及应用差距很大,目前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导致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少,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分散,且应用电子商务情况的数据难以收集,因此在此暂不涉及农户和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市场适应性,资金规模相对其他主体要大,投资吸引力较强,带动农民从业的能力强,龙头企业所能带来的效益比其他主体所能带来效益之和还要多,其社会效益突出,是农业产业化中最典型的经营主体之一。2013年河北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6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目前建有3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405家,形成了以乳品、粮食和肉类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18.3万户,参与度达53.2%,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7743元。具体情况如表2。通过表2可以得知,龙头企业的规模要明显高于中介组织及专业市场,体现了作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河北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域聚集,全省各主要优势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了种子产业以大地种业为代表,乳品产业以君乐宝公司为代表,肉类产业以福成五丰公司为代表,果品产业以承德露露公司为代表,小麦玉米产业以今麦郎公司为代表,棉花加工产业以常山纺织公司为代表,食用油产业以兴龙粮食生化公司为代表,葡萄酿酒产业以长城葡萄酒公司为代表,中药材产业以药都制药集团为代表的不同产业龙头企业群。龙头企业集群不仅提升了产业影响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研究可通过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来开展。
2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农业企业门户网站是一个集信息、互动和产品交易的平台。很多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模式来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及扩大销售渠道。本文以河北省2012年公布的454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称为搜索关键字,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进行详细的网络调查记录,如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门户网站,记录其门户网站网址。根据调查结果,45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87家建有门户网站。再根据产业来分,河北的果品、葡萄酿酒、奶业、花卉园艺、棉粮加工、食用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立门户网站的不在少数。葡萄酿酒7家中有5家建有门户网站,占比71.4%,果品一直以来是河北的优势产业,5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1家拥有门户网站,占比69.5%,19家食用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中有11家建立了门户网站,占比57.9%,分类统计数据见表。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目前多数企业存在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截至2013年底淘宝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达到203.9万个,比上年增长24.9%,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在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网、中国供应商网和中国农业网这类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企业店铺,有一些企业还在上面做国际贸易。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站开设网上商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8家(其中7家是在淘宝网开设网上商店,1家在阿里巴巴网开设企业店铺)的门户网站能够把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进网站,通过导航条可以直接外链到企业在其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的店铺从而实现在线销售。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3.1鼓励农业企业自建门户网站及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建门户网站,并加强网站商务功能的利用和开发。农业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整合企业资源,整合供应商加入企业门户网站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服务分销商及最终客户,见图2。调查发现河北众多农业企业门户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缺乏与用户间的互动,未能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特点。农业企业还应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网、金农网等综合性高流量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在线销售。
3.2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联合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起来,发挥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联结关系,联接的对象也可以包括农业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从而集中小规模分散经营形成虚拟经济实体,实现规模化。联合的平台即为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使龙头企业门户网站由信息型改变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众多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这种虚拟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减轻农户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户直接参与了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大幅提高生成效率。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3.3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核心示范园区实现规模经营按照河北“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特色产业,指定优惠政策,在河北特色农产品聚集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升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农企资源,完善平台交易体系,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化设计。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争取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农业大项目。园区内构建“科技+商业”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农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化推广优势,打造河北省富有优势的生物种业、林果和蔬菜等优势品牌产业链。
1.1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发展布局。
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水资源较为充足。
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
2009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塌陷区面积大。
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
2.2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充填开采。
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结论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现状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指苏浙沪三省市近期出现的跨行政区划进行的经济协作、合作和互动关系。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之强强联合使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最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力最强的地区。2002年,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7%的GDP、21.4%的财政收入和28.5%的外贸出口份额,引来了38.6%的国外直接投资。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综合性制造业力量雄厚,经济增速快,竞争力强,全国50%以上的百强县诞生在这里,中心城市集中度也高,可排名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三省市之间各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政府方面,形成了一些制度性合作和协调的形式:一是苏浙沪省(市)长座谈会自2001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二是由长三角16市的常务副市长参加的经济协调会,也是每两年召开一次;三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存在的协作办主任会议,其主要职责是落实前两个会议形成的决策和方针。金融业方面,长江三角洲金融圈建设正紧锣密鼓地展开,目的是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促进金融联动。交通体系方面,江苏将在2010年建设10座跨江通道,浙江正在建立跨海大桥。江浙两省都对交通提出具体要求,提出打造“2小时经济圈”、“4小时经济圈”等具体目标。信息化建设方面,出台三省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和信用体系资源的共享方案,制订三省市电子地图的建设方案,统一协调海底光缆的维护工作。区域旅游合作方面,三省市合力推进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发展汽车租赁业务,整合旅游资源,共同编制环太湖旅游规划和三省市旅游手册,并加快旅游网站联网。
今年以来,苏浙沪三省市间你来我往,空前繁忙,“接轨上海投资环境推介会”、“融入上海发展论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专题讲座”等此起彼伏。尤其是三地高层领导的频繁互访,把以接轨和互动为中心内容的一体化推向。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作为当前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的区域联合,必将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经济一体化给农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与金融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给区域内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银行信贷业务方面,经济的联合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客户资源和更丰富全面的信息。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是银行信贷业务加快发展的有力支柱。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作为处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位置的一家大型金融机构,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实现经营业绩的飞跃,直接关系到银行今后的长期发展。
然而,重大的机遇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对于信贷这一银行主营业务,沪上各大银行都已经纷纷开始行动,以求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得先机。纵观目前的市场发展形势,我行信贷业务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是严峻的。另一方面,由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农行合作仍不紧密,在拓展信贷业务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造成了很多市场机会的流失和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具体而言,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我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长三角各城市间信贷资源尤其是担保资源难以共享。比如长三角某一城市企业为一上海市企业提供保证担保,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保证人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这样的担保是可以起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的。但在目前情况下,对这样的异地担保我行在贷款业务操作中基本是不予接受的。又比如贷款申请人为一跨区域经营的企业,以其在另一城市中的足值资产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这样的情况我行目前也无法受理。例如2003年初上海美顿贸易有限公司向我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提供的抵押物为一国外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和其在另一城市的一套厂房。经过初步审查,该公司的其他条件均符合我行贷款要求,但由于我行难以接受异地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这笔贷款业务最终没有达成。担保资源难以共享这一问题已经造成我行在贷款业务拓展中的困难和大量潜在客户的流失,成为影响我行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使得我行能够受理以往无法受理的贷款业务,将大量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从而拥有更大的信贷市场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2、异地票据业务难以开展。随着票据作为一种结算手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和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异地票据流通进一步加剧。尤其是随着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合作的不断紧密,市场交易更为频繁,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票据流通已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异地票据贴现的市场需求随之增大,已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针对这一情况,工行已在上海设立了全国性的票据中心,受理全国各地区开立的商业票据,至今已产生很好的效益。我行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基本局限于从事关系人均在上海的票据贴现,大大限制了票据业务的发展,在整个上海市票据市场中所占比重甚至低于某些中小银行,票据业务所产生的利润也远远无法跟工行等银行相比。
3、各城市分行的信贷信息无法共享。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信贷业务中所涉及的数据和信息已经很难完全局限于本地企业。例如上海一贷款客户为某一外地企业的分支机构,在对其进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时,就必须涉及其外地母公司基本情况和运营情况信息的收集。由于目前农业银行各城市分行之间的信贷信息仍是各自孤立的,即使该母公司是当地农行的客户,在当地农行已有完整详细的贷前贷后资料,上海农行也无法共享这些信息,只能重复对其进行调查,并且要付出较高的调查成本,这无疑是对我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随着长三角区域内经济交流合作的进一步频繁和信贷业务中涉及的异地信息的不断增多,这一资源浪费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引起我行信贷运行成本的大幅上升。
三、相关对策建议
面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行必须果断采取对策,尽快妥善解决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我行的业务经营管理进一步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方能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经受住考验,并获得更大的收益。在此,我们提出信贷区域一体化的概念。所谓信贷区域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大力加强各城市分行之间的合作,相互提供业务运作上的便利,让各个城市分行都可利用其他城市分行的网络、人员、信
息等资源完成自身信贷业务中某些涉及异地操作的环节,从而大幅提高单个分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使得涉及异地因素的信贷业务办理在长三角区域内能像办理同城业务一样的便捷有效,真正实现对跨城市市场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具体而言:
1、贷款业务方面
贷款业务是国内各大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其经营情况的优劣在整个银行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区域内担保资源难以共享的关键原因,在于仅靠某一城市贷款行的能力,难以实现对异地保证人、抵押物的实时有效监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请专业监管公司代为监管,或者在业务需求较为集中的城市设派出机构进行监管,但成本最低、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各城市分行之间的合作,互为监管对方贷款项下位于本地的保证人、抵押物。以上海分行为例,若上海分行有一笔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为贷款人位于杭州的一套厂房,为此,上海分行可以要求杭州分行提供协助,代为对该抵押物进行日常的监管。同时,上海分行也为杭州分行提供代为监管其位于上海市内的保证人或抵押物的协助,从而实现不同城市农行系统内部资源的整合,并以此带动各城市间外部信贷资源的共享,最终达到全区域贷款业务的一体化。
2、信贷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从上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信贷信息的无法共享将导致我行大量内部资源的重复投入和信贷运行成本的大幅上升。所以,实现长三角各城市分行间的信贷信息共享是我行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为此,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信贷信息共享的顺利、规范进行。其次,在信贷信息共享的具体实现形式上,短期内可以采用传真、信函的方式,但从长远来看,采用电子化网络传输的方式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覆盖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信贷信息查询系统,或将目前已在推广应用的CMS系统的查询功能进一步强化,使得长三角区域内任一城市分行均可查询到整个区域内所有信贷客户的资料,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信贷信息共享的快捷性与方便性。
3、票据业务方面
票据业务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兴业务,由于其风险较低、业务量大、利润相对稳定的特点在银行信贷业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我行加快票据业务发展、取得应有市场份额的绝好契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加强票据业务革新,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票据业务的真正联合。就具体措施而言,第一,要对现有票据业务管理办法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办理异地票据业务的合规性,并对具体的操作手续进行相应的规范。第二,要在长三角各城市分行之间建立一套快捷通畅的票据查询机制,从而使得贴现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关于票据的真实性、承兑行的确认情况、付款人的基本情况等信息数据,规避票据风险的发生。第三,各城市分行之间要加强信任与合作,相互协助对方对其在本地的票据业务关系人进行必要的监督,一旦发现关系人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及时通知对方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内部风险第一,操作风险与系统风险。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管理都是由人来完成操作,而在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下,没有对贷款人进行详细的信息核实,就会给贷款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此外,计算机的系统升级过程中,会出现不可知的风险,也会存在着网络的障碍,这些都会对信贷资金造成较大风险。第二,机构风险。目前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管理机构,还存在着决策与执行组合不合理的情况,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问责机制。此外,在缺乏合理激励机制的情况下,缺乏吸引执行人才的加入,也降低了管理的效率,提升了风险。
二、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分别是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使用机制和完善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前者通过完善农户的信贷档案资料,采取信贷级差化管理,来提升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规避能力。其中信贷档案需要重点强调信用档案的建立,根据专业的评定确定信用额度。后者主要通过建立模型,综合分析小额信贷风险的各种要素,对风险进行预测并做好防范。
(二)制定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资金过于集中的小额信贷项目,其风险系数相对较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分散机制,降低风险。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综合多种要素对贷款的各方面进行合理匹配,科学化投资,以此来降低信贷流动性风险。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机制,采取科学的办法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
(三)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担制度
通过保险来分担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这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商业行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农业保险的扶持项目屡见不鲜。所以对于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也应该把握机遇,在国家对农村保险业务大力支持的过程中,以农业保险来分担自身的商业风险。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保险的成熟度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可以予以正确的引导,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强化管理,来严格把控风险。银行可通过政策上的调整,对使用小额贷款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一定的优惠利率,这些措施,都可有效防范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降低风险程度。除了银行自身以外,国家也应该不断的提升农户小额贷款在我国农业扶贫、发展、更新、升级等一系列事业中的作用,推进中国农业的全面改革,并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
三、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信贷风险的来源
信贷资产的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由于它的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发现,往往会引发重大的损失。我们只有找出信贷风险的来源才能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首先是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风险。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好坏、风险大小的关键。如果贷款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差,而经济效益也不好,银行的信贷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其次是信贷补偿风险。信贷担保是保证银行贷款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是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重要方法。
二、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从2015年的农业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农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总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了11.4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存贷款总额也比2014年增长了8%和10%。但是在资产质量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39%,相较于上年上升了0.85%,不良贷款余额由1250亿元增长至2129亿元。2016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37%,虽然较2015年末下滑了0.02个百分点,但是不良贷款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农业银行仍然存在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2.信贷客户结构不理想。据统计,在农业银行M分行的贷款客户中,优良客户只占了2%左右的比重,一般客户及B级以下的客户却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现在农业银行优良客户数量占比例比较比,淘汰类客户占的比例却比较大。信贷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年末的审计报表。在这2%左右的优良客户中,甚至会有部分客户为了挤入优良客户的队伍中,采取不合法手段,串通审计事务所,修改甚至造假企业的财务报表。这种情况毫无疑问给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3.信贷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中国企业用工的一大常态是人才在公司之间的流动与流失。通过2016年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员工离职率已经连续两年在20%以上。2016年,在金融行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金融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高达28.3%,原告与高层管理人员的12.6%和一般员工的20.7%的比例,如此高的人员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流失的严重情况。公司专业员工离职之后,新员工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就上岗,是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隐患。4.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有以下几点表现:第一,贷前评估阶段,对项目的评估质量较低。第二,在审批阶段,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审批主管随意;出现人情贷款现象;审批职责不清晰;贷款合同的不全面,使其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制约。第三,贷后管理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重发放轻管理预期严重,催收不力,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为完成业绩,在发放贷款时积极主动,而忽略了后期的管理与审核。
三、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机制不健全。银监部门一直扮演着监管我国商业银行的重大角色。当前我们的监管方式缺少非现场监管,主要是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可以了解到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在信贷业务中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可以获取很多关键性的信息,非现场监管做不到这样的工作。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性更强。只有加强非现场监管系统监管,能随时随地发现并且警示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以及问题,现场监管才能有的放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监管部门才能关注到关系全局及全系统的问题。2.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从而使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全面而受到额外的不必要的影响,从而导致由于行政干预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现象的出现。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导致管理出现混乱,主管人员行为短期化,让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脱轨,造成企业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同时也给农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3.缺乏高素质人才。当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银行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也相当高,从事信贷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处理业务的能力和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有扎实深厚的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员工最基本的是在熟练操作银行业务的同时,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而现如今这样各方面素质都具备的人才却是少之又少,这便成为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将来发展的一个短板。
四、控制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加强金融监管,开展科学的贷款组合。随着银行业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制度的变革,很多合规性的监管方式产生的市场敏感度逐渐下降,从而使银行的风险不能得到全面显示。而且相应的监管措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银监会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监管的力度,在合规性监管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监管。银监会可以将单一合规性的金融监管转向以风险为重心的风险性监管,密切关注风险性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好的监管对策。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关键。2.加强贷前调查,把握好贷前审批关。贷款发放前,要严格控制贷前审批,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在进行贷款审批时,要全面、细致地考虑企业存在的风险状况,既要正视眼前风险,又要侧重风险的预测。首先从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信用情况等着手进行审查,同时还要从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等进行判断;其次要在第二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对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抵押物等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就有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3.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高素质人员队伍的建设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加强银行信贷业务部门与高校教育部门的联系,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从高校中直接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二是加强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地为其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其从业能力的提高。在农业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提升信贷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道德文明建设,使得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不仅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本领过硬,道德素质也是不容置疑的。4.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银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为降低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必须重视信贷业务所涉及的各类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信用资格的审核方面的制度,一定要做好。通过考察贷款对象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结语
农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而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尤其是随着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信贷风险逐渐突出,加强对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以及成为大势所趋。近两年,受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农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暴露,信贷资产不良率持续攀升。信贷风险管理对农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研究课题,银行信贷风险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也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验证,从而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王晓芬 陈雪萍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基峰.信贷资产的来源及防范[J].华北金融,2012,(07):27-29.
在银行业务商业化经营日趋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内因推动和“三农”经济快快发展,金融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的外因吸引共同作用下,农行必须顺势而为,进一步拓宽业务视野,深入挖掘“三农”经济衍生出的新需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全面提升“三农”业务对经营的贡献度在坚持信贷支持的基础上,要结合农行自身优势,重点做好三个领域的服务:
1.发挥农行电子化优势,提供高效便捷的资金结算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2.发挥农行业务综合的优势,提供多种形式的理财服务。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资金的增殖保值需求强烈。农行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延伸产品链条,不断推出更多的新兴理财业务品种,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满足其日益提高的理财需求。
3.发挥农行资源集聚的优势,为客户量身定做专项问题解决方案。相对于城市企业,农村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才匮乏,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行具有专业人才、信息集中,资源整合能力强的独特优势,能够为客户提高包括信息咨询、财务管理、产品设计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二、确立县域支农的主体地位,创建服务“三农”新机制
在行政区域上,“三农”直接隶属于县域,在经济统计上,绝大多数“三农”经济被纳入县域范围;就农行自身来看,县域经营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因此,做好商业化支农文章,必须明确县域支农的主体地位,发挥县域支行的支农作用,以此为切入点,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加大资源整合,建立农行整体服务“三农”的有效渠道。但是,一方面,在经济市场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由低效区域向高效区域,由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流动。而总体来看,我国“三农”经济依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比较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状况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从而造成了基层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些原本主要承担支农任务的金融机构纷纷将资金由“三农”领域撤出,转而投向效益较高的城市区域。另一方面,县域支行也存在业务授权不充分,产品开发力量不强,综合服务能力薄弱的困难,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承担商业化支农的职能,需要依托农行整体优势,统筹规划,在资源配置、业务考核、产品开发、组织流程等方面,科学布局,梳理整合,健全完善“三农”导向型业务激励机制,调动县域基层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构建全行面向“三农”的整体合力。
(一)创新县域支行业务考核,强化服务“三农”激励机制
要充分考虑县域支行所处的经济环境现状、业务结构特点以及所承担的特殊任务,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加大对三农业务的引导力度,如在信贷投放上,增加对“三农”领域放款比例,实行与城市行相对优惠的差别利率浮动机制,适当降低县域支行上存准备,在利润考核上,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等,让基层行能够享有更多的利益激励,提高服务“三农”的内在驱动力。
(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塑造服务“三农”业务模式
农行各级分支机构从上到下都要牢固树立一级法人意识,加强对“三农”业务的研究,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中长期“三农”业务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将服务“三农”的事业与农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按照“三农”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人员培训、机构设置、资金计划、费用匹配、电子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三农”领域和县域支行的倾斜力度,并形成制度性安排,不断强化基层行发展“三农”业务的责任。
(三)加快金融产品开发步伐,完善服务“三农”载体
针对目前“三农”领域经济相对薄弱,金融产品匮乏的实际,以及农行乡镇一级机构已大量撤并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快适应“三农”业务产品的开发步伐,以此为载体,提高对“三农”的吸引力。要跟随金融产品电子化发展趋势,实施差异竞争策略,瞄准“三农”实际需求,以农行现有成熟的网上银行、银行卡、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为依托,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独具农行特色的金融产品,特别是结算类、信贷类、理财类产品,有效解决“三农”领域结算难、贷款难、理财产品缺乏的现状,打造产品优势,弥补自身在农村机构网点的不足,巩固农行“三农”领域竞争优势。
(四)理顺业务组织架构,健全服务“三农”的组织体系
根据农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重新梳理业务发展组织架构,尽快形成“三农”业务专业化、精细化经营格局。如以重点产品拓展为重点,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提高“三农”业务市场拓展能力;针对“三农”业务面广、分散的特点,科学划分“三农”业务重点区域,完善授权、审批管理,提高业务审批效率;成立专门的“三农”产品研发团队等。
三、完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新体系,促进服务“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农行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既是“老传统”,但在当前政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也是新课题,其中隐藏的风险不可忽视。必须在经营理念、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全面规范,建立风险防范、分担、补偿机制,完善全程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农行业务与“三农”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风险防范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为重点,通过持续开展学习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监管、加大责任追究等措施,切实提高制度规范的穿透力,自觉形成时时、处处、人人依法合规经营的深厚文化,使制度要求成为每位员工从事业务经营的习惯行为,逐步构筑起有效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创新信贷管理,重点抓好信贷风险防控
信贷支农是服务“三农”的主要方式,从农行长期服务“三农”的实践来看,信贷领域无疑是风险的高发区。在这方面,除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行业、产业政策,严格信贷准入;严肃信贷纪律,严格岗位分离,加强授权、授信、调查、审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外,还要创新管理方式,探索预防、分散风险的新途径。比如积极借鉴国内外其它金融机构成熟经验,创新担保、抵押模式,控制潜在风险;按照市场化原则,增强金融产品主动定价意识,形成以价格覆盖风险的机制。加强与担保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借助其它社会资源,有效分散风险。积极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途径,变竞争对手为竞合关系,通过采取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汇报、沟通,争取人行、银监会、财税等
1、现行的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利率政策与商业化运作不适应
农村小额信贷是以扶贫为主的一种信贷方式。它注重的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农民的融资负担,协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正因为如此,国家在实施习惯小额贷款政策时,多采取免抵押,低利率的方法。但是,近些年来为了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后面临的挑战,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开始加速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进程。但是,开始凸显一个问题,农村小额信贷的目标是扶贫,而商业银行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于是,但开始出现目标冲突的时候,商业银行的一般选择都是提高门槛、拖延、推诿等,不愿意办款。农户发现办款难办以后,也就失去了兴趣,不愿意浪费精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2、操作小额信贷扶贫需要较多的人力投入
由于小额贷款是为农民提供免抵押贷款,为了证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所提供证件真实性,银行需投入大量工作人员对借款人个人信誉和借款人提供的各项证件进行真实性调查。
3、扶贫工作人员的非专职性和不稳定性
小额信贷扶贫是一项经常性、持续性、艰苦细致的工作,客观上要求扶贫社工作人员要专职,而且保持相对稳定。专职工作人员在现有的县乡干部中选配,各级政府要保持专职人员队伍的稳定,工作时间给予保证,不要随意抽调他们搞其他突击性工作。但由于扶贫社没有编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员专职问题。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扶贫社的工作人员身兼多职,无法专司其职。2002年,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后,一些地方连安排兼职人员都面临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这些兼职人员还很不稳定,经常变动工作,尤其是乡(镇)政府换届时,变动更大,这给小额贷款扶贫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风险控制问题
由于小额信贷的特点是针对相对比较贫困的群体,这样群体本身的还款能力、风险抵御能力相对比较弱,另外我国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也还缺失,于是小额信贷的风险相应也就比较高。另外,由于小额信贷的管理大多数是由政府工作人员完成,大多不是专业人士,相应的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能力较弱。导致了风险加剧。
5、监管体制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结构,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系统规范的监管体制,监管缺失,缺乏监管弹性和差别,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未来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较大的障碍。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策略
1、调整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的利息补贴政策
现行的小额信贷扶贫政策未反映市场规律的要求,未能达成脱贫与信贷机构自负盈亏、持续发展的“双赢”。为此,建议用于企业流动资金和较大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按现行的政策执行,以利息覆盖成本和信贷机构可持续按现行的利率向农户收取利息。同时,参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浮动的标准提高财政贴息比例,以补偿信贷机构操作小额信贷的高成本,使其从“做得越多,费用越大,盈利越难”的怪圈中摆脱出来。
2、进一步加强扶贫社建设
扶贫社是农业银行和贫困农户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代贫困农户统一向农业银行办理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同时向农户提供各项社会服务,受农业银行的委托负责向借款农户收回到期贷款本息。农业银行关闭贫困乡(镇)低效的营业网点后,扶贫社的中介服务地位更显重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可以缓解农业银行操作小额信贷需投入较多人力的矛盾,同时还有利于降低农业银行操作小额信贷的成本。
3、用创新的精神推进扶贫开发新阶段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
贫困农户发展家庭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鼓励有经济实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原材料生产基地,实行小额贷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相结合,是解决“三缺”问题的切入点。龙头企业解决技术和市场问题,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则能较好地解决缺资金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兴办原材料生产基地有效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降低到户贷款的风险,从而有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至于具体的结合方式则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应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经验。
4、防范贷款风险
提高贷款的管理质量,严格信贷资产检测考核;实行分散经营、多元化放款,使行短、小宽、浮、高五字放贷措施。(即:期限要短;额度要小;支持面要宽;利率浮动;支持高效特色农业)。用好信贷自,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信贷投入的需求也随之加快,在此期间,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均应由经营者自主决定完善信贷决策体系,信贷决策失误,借贷先天不足,是导致信贷质量差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合理确定决策者的权限,严格对决策者考核、量化。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