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化学学习经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08 18:32: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化学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学校条件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为自己的工作。

1.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素材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除了重视教材基础配套资源的建设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材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章头”“引言”“选学”中的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次,对“资料”“阅读”“讨论”“练习”中的教材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再次,加强对教材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小实验”栏目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注意对教材中的图表、数据、阅读资料的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素材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第二,注意经常收集化学教学期刊和化学教育研讨会议的相关资料。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记录了同行的经验、教训、反思,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使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程课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力求课件内容编选科学合理,表现场景和方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使学生理解、识别起来较容易。目前,教学网站上有一些关于新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的三维动画、音像资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源,建立课件资源库并进行开发。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其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库,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资源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健全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课题资源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类型与研究性学习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实验探索型、调查考察型、文献研究型、实践体验型和思辨讨论型等。

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

纸质教学资源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经验型教学资源来源于师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学资源来源于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实验案例、实验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网络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资源网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参考资料、课件和素材、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坛、网上图书、杂志、学报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

1.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用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虽然每种教材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就使得教材的结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选用已使用新教材省区比较成熟的资料,留意教学期刊和学生读物中刊载的与对应章节相关的资料,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2.知识性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高一新课程的试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先熟悉学生初三阶段使用的教材,弄清楚学生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具备了哪些知识,从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型教学资源的选用

经验型教学资源包括师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化学相关的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新课程除了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在其他模块中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课;思考

化学是高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化学习题课在化学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逐渐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所以作为化学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断地深化教学方式和内容,使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开展卓有成效。

一、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开展,首先一点就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现在高中的化学习题课中明显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应该注重哪些知识的学习巩固,学习什么样的技能,习题教学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没有给出正确的指示以及有效的引导。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习题课中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更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所以要想使得化学习题课的开展行之有效,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

2.习题课内容脱离课本知识

目前,在社会中与高中化学相关的习题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化学习题课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涉猎范围。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非正规的、不够完善的材料。这样就导致了老师在选择这些习题内容时显得比较盲目,一些习题集涉及的内容更是脱离课本内容,一味地追求高、新的内容,而忽视对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练习这些习题时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达到实际的效果,这样就使习题课的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效果。

3.习题课教学忽视了知识实践性

在一些高中的化学习题课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性一味地让学生埋头于题海当中,逐渐地使学生习惯于在纸面上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对知识学习的实践方面。而往往我们学习化学知识都是依靠大量的试验和社会经验总结而来的结果,所以习题课的开展不应该是大量的题目的堆积,而应该包括足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避免使化学学习变得单调而乏味。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方面,我们更要注重其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对知识的实践探究中去。

二、化学习题课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1.增强习题课的针对性、目的性

所谓加强习题课的针对性、目的性,实际上就是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习题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况,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对知识性内容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习题学会的不仅仅是对现有结果、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目的。

2.习题课内容的选择要优化

由于化学知识的特殊性,使得我们的化学学习必须要依靠习题来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巩固和加强,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围绕着习题为中心来展开。所以说习题的内容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我们的习题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题目的立意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脱离课本的知识体系和涵盖范围。题目中的信息一定要紧随科学前沿的内容,并且能够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2)习题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研究价值,问题的答案要力求准确。通过对这些优化的、精良的习题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有效地改善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现状。

3.习题课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习题课的教学中除了要实现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和加强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我们的任教老师可以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多选择一些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题目来让学生练习。通过这些题目,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化学习题课更加具有活力,也更将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化学实验

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对于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我有以下一些看法和理解。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意义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习科目。对于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对于化学性质和一些反应原理的理解可能很困难。学生学习实验的过程,就是对化学知识不断地探究的过程,同时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反过来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开发,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

通过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对于化学中实验探究题目的考查越来越多,对于一些实验检测,开始有定性向定量转移。对于实验操作的考查,开始以教材中的常规的操作方法的考查变为非常规的实验方法的考查。这些都意味着,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探究意识和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要,也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关注,也是正确引导高中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方式。通过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渗透,学生就会逐渐意识到探究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高中化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精神。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意识到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问题的质量,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有所感悟和深思。比如,在学习氯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考虑:HClO怎么发挥它的消毒功能的?这时,可能会有学生说HClO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然后,教师就问学生次氯酸的氧化性的强度,并引导学生联想与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氧化还原方程式。同时,对比次氯酸与其他的化学物质的氧化性。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对次氯酸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多以引导为主,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现实的问题来引进一些比较新奇的教学元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在讲台下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试着品尝探索知识的奥秘的乐趣,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创新。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最好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操作实验,就会更好地体会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学生会在动手操作实验时,举一反三,不断地开拓思维。比如说,在做Fe置换CuSO4的实验时,要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大致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而产生思考。通过给学生介绍含有+3价的Fe和+2价Cu时,加入Fe后会发生怎样的反应,然后用实验来证实。借助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学到的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教师要利用化学自身的规律,充分利用教材,认真地分析考试大纲,打牢基础知识。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牢记把握教材,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时才不至于会跑偏,学生在掌握了教材知识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变得很高。教师要加强对最近几年的高考考查的分析。从高考的实际考查出发,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高考试题,通过做题,学生就会切身领会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培养探究精神。

三、在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深化实验教学并进行拓展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地发挥实验的教学作用,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思考,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实验操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验中,教师不能害怕学生提出疑问,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讨论、学习,这样才能在深化实验教学的同时拓展化学教学。对于学生实验中提出的一些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找答案,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探究学习精神。有时,学生自身提出的新奇的想法恰巧就是教师需要进行扩展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由学生提出,然后师生共同探索答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很容易接受的,并且能够在精神上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将是我们广大的高中化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教师要在自己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的模式,立志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如冶.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8-9:3.

2.宋心琦.有关化学使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化学教育.2001(3):36-37.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从而深入地了解各种物质发生反应的规律。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探究,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学习道路。因为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因此,老师应该多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一、实验教学在化学中的意义

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物质之间的特性以及变化规律。因此,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物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因此,就需要去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化学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化学教学的现状

1.过分注重知识性内容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以知识性内容学习为主,这主要跟我国的高考制度有关。因为高考不考具体的实验操作,因此,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上。而对于实验的态度则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现象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上课时间,二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实验教学课缺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很少安排专门的化学实验课,因此,学生就很少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虽然老师在课上也会穿插一些实验内容,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观察者。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只能是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同样在课堂中穿插的这些实验大都以课本内容为主,然而这些实验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如果老师仅仅对这些基础的实验进行讲解,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1.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才是实验的真正操作者,学生只能在下面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将实验中的所有内容都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进行理解和记忆就行。这样的教学方法从长远来看,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好处,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再进行经验总结,这才是化学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

例如,在学习“过滤液体中的杂质”这一内容时,如果仅靠老师的讲解,是非常容易听懂的,但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肯定会漏洞百出。因为,在过滤操作中,需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其中有很多的细节部分需要特别注意。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体会到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诸多细节。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验探究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跟化学有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化学研究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寻找化学的影子,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烧水用的水壶用久后,内壁就会有一层水垢,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加醋的方法来溶解水垢。其中的作用原理是醋中含有醋酸,而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它们与醋酸会发生反应,生成溶于水的醋酸钙和醋酸镁。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地将化学实验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的例子,由此可见,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

3.利用专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学习中,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专项的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为在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有很多的步骤都是类似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会导致一个实验的成败,因此,老师应该组织一些专项的实验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在实验药品的存放中,不同的物质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容器来进行保存,而且保存的条件也都不同。举几个特殊的例子,液溴易挥发并且有毒性,就需要存放在磨口的棕色细口瓶中,在瓶口需要加水封。白磷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容易自燃,因此要保存在冷水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老师们应该积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信心;成功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40-02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都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多种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处理教材,树立学生能学好的信心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合理处理教材,巧妙设置坡度,通过分层化解、逐层突破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以“化学键”中电子式书写的教学为例,直接要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基础和能力一般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坡度,把这一问题化解为原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离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等几个层次,让学生在逐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难点,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提出:氯气、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二氧化硫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真正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使用鼓励性语言,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喊他回答问题,他不做任何尝试,直接说不会。而实际情况是问题并不是很难,学生只要稍稍努力就能够解决。这其实是学生害怕出错,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这时只要教师稍加鼓励,“没关系,你试一试。”“错了也没事,我们就是因为不会才学的,会就不需要学了。”“你试一下,错了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学生在教师的这种鼓励下,会逐渐排除胆怯心理,尝试回答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即时给予肯定,“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不能直接批u,而是从错误出发,分析原因所在,告诉学生,“没关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这样你们才能学得深,才不容易遗忘。”经常进行这样的鼓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维持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1. 实验教学激趣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课后家庭实验,只要实验选取得当,设计巧妙,就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2. 现代教育手段激趣

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刺激学生的感观。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名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或难点的微课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多位名师学习,听懂了、学会了,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就有了。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视频网上都能找到。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对于有些没听懂的知识点,课后就会自己主动去网上搜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利用联想激趣

以“化学键”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热情。但如果教师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教师将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用动画形式展现,会增添很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展示多种写错的原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学生纠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在讲解共价键中非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共用电子对,如H原子与Cl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HCl分子时,教师打了个比方: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小孩有1个心爱的玩具,他想再得到1个玩具,让自己总共拥有2个玩具(H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另一个小孩有7个玩具,他也想再得到一个玩具,让自己一共拥有8个玩具(Cl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于是两个小孩共同协商,一人拿1个玩具出来作为两人共有财产(共用电子对,为H和Cl原子共同所有),这样两个人既可以一起玩儿,又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利用联想,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语言概述出来,将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形象地给学生描述出来,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有趣,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效果有关。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成功的回报,就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

教师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记忆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记忆方法很重要。教师通过研究心理学发现,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技巧,提高记忆能力,对于学生促进知识的保持,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很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教师可告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80%靠眼睛,11%通过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研究也表明,经过训练,人的记忆能力可以增强3倍~5倍”,从而让学生知道经常背诵可以增强记忆力,手脑眼耳并用能促进记忆。如背诵时一边读,一边写;告诉学生与记忆相反的遗忘也有规律可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记忆和遗忘的最好研究,人们在记忆后的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所以背诵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

另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运用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记忆,按顺序、押韵的方法来进行记忆,运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如根据知识特点,将学生需要记忆但量大难记或易混淆的东西编成记忆口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时,可帮学生总结如下:“高、失、氧,低、得、还。若问剂,则相反。”教师有时在给学生总结了记忆口诀的基础上再适当发挥一下,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高、失、氧,低、得、还”(当然一定要强调清楚:“氧”指被氧化,“还”指被还原)六字口诀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结果会怎样?”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立即来了精神,纷纷踊跃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浓度小,人体会出现缺氧(失氧)状况,脸色发紫,身体极不舒服。而如果我们回到平原地带(低处),氧气浓度大了,身体得到氧的补充,就会逐渐得以恢复(还原)到健康状况。”教师归纳时故意加强“高、失、氧、低、得、还”几个字的语气,在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中穿插这段内容,会使W生听了后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快将这一口诀记住。学生经常受到这样的感染,自己也会去发掘新的记忆方法,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六、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2]范杰.化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徐巧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5(01).

[5]田海红.高中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2).

[6]濮江.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第6篇

【关键词】新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化学新课程教学的落实,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那么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深钻化学课标,切实熟悉新教材

新教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化学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构成,从以前的线性型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模块分割,以便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新教材中的必修模块如化学1、化学2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新教材中的选修模块如“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注重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

二、转变化学教学观念、构建互动式课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乙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乙酸的性质,然后以“炖鱼时为何要放一些醋和酒?”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盐类的水解”,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互相讨论生活实例:为什么将纯碱溶于热水清洗油污?泡沫灭火器的原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构建互动式课堂模式。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快乐有序、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三、研究化学教学策略,组织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强调探究式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开始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来反思“教”的思想和行为。中学化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变为研究性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不替代学生动脑筋。力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的创新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 “探究盐酸与醋酸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出自己设计方案的时间,然后再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的培养也可以通过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例如:“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探究氯气的氧化性”等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活动。

四、强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化学新课程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传统教学多年来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后两者。化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反应要似“中和反应”而不是“酯化反应”。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思想。例如:培养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五、注重化学实验,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搞好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有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为考试而教学,为实验教学而教学,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⑴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例如:可通过“碳酸氢钠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知道浓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⑵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可通过一些实验数据或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⑶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在实践中研究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地增强驾御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原电池;人体电池;实验探究及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61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重点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使基础实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拓展了化学实验的功能,突出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作用。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加强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以此来巩固化学知识、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创造能力和素养。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原电池学生实验[1]进行了探讨、设计与改进,浅析如下:

1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电化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原电池是电化学的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渗透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的考题中。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电化学学习的兴趣[2],并通过适当的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电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分析

200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第72页“科学探究”中,在研究电极材料对电池效率的影响时,只是提示可以使用两片不同的金属片、砂纸、滤纸、食盐水、导线、灵敏电流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原电池并进行分组实验。

3 教参分析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第84页“活动建议”中给出的方案是分别用Cu、Ag(正极)和Zn、Fe、Al(负极)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用导线分别将正、负极与灵敏电流计相连,将4层滤纸夹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务必使两极与滤纸紧贴在一起),再滴入食盐水浸湿滤纸做实验,并观察它们的差异。该学生实验虽然装置简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需要不断地更换电极,然后作对比实验,并且每次做实验时很难控制单一实验参数。

4 实验改进

针对以上实验方案的不足,我们设计了“人体电池”,经改进后的实验证明,效果比较理想,使整套装置更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材料易得、节约试剂(药品)、绿色环保、新颖独特和生动有趣等特点[3]。

4.1 实验仪器及用品

铝片、锡片、铜片、锌片、铁片、石墨棒、NaCl溶液(1 mol・L-1);砂纸、导线、滤纸、灵敏电流表、镊子、50mL烧杯

4.2 实验原理

原电池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靠电池内部自发进行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的结果,这种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当外电路闭合时,在两电极电位差的作用下即有电流流过外电路,同时在电池内部发生电荷传递[4]。

本实验设计的“人体电池”,依靠人体当导体,左手和右手分别触碰的金属(或者是石墨棒)当做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两个手掌上的汗液中有盐分,即盐溶液,充当了电解液。当左手和右手同时和电极板触碰时,就相当于构成了闭合回路,由于两个电极电位存在差异,即有电流产生。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手掌上的汗液可能较少,所以实验时需要涂抹适量的食盐水。在实验前,我们随机挑选了8位学生,分别测了他们的内阻,内阻在900~1200欧姆之间,然后采用灵敏电流表测量实验中的电流。由于每位学生的人体内阻不同,从而导致产生的电流大小也不同。

4.3 实验设计

“人体电池”装置如图1所示。

4.4 实验步骤

(1)配制1 mol・L-1的NaCl溶液50mL。

(2)将锌片用导线与灵敏电流表负极相连,铝片、铁片、锡片、铜片、石墨棒先用导线并联,再与灵敏电流表的正极相连。

(3)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表面,用镊子夹取棉花蘸取食盐水涂抹电极板表面。

(4)首先让学生的左手触摸锌片,右手可以分别触摸铝片、铁片、锡片、铜片、石墨棒,同时记录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大小及方向(见表1)。

(5)让小组内两位同学手牵手,让一位同学的左手触摸锌片,另一位同学的右手可以分别触摸铝片、铁片、锡片、铜片、石墨棒,同时记录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大小及方向(见表2)。

4.5 实验结果

4.6 实验讨论

(1)通过探究活动,讨论哪两种金属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时,产生的电流较大[5]?

(2)电路中原电池释放电流的大小除了受金属活动性影响以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4.7 实验说明

(1)实验所用的铜片、锌片、铁片的大小需要相同。

(2)实验时,如果手上的汗液较多,电极板上可不必涂抹NaCl溶液。

(3)依每个学校实验条件,可以随意更换不同的材质(金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4)实验时,根据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就可以判断电极的活泼性差异大小。

(5)实验时,如果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反向,则证明组装成的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向。

(6)可以得出结论: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

5 学生收获

通过本实验,不仅对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进行了深刻挖掘,同时对教材中某些不适宜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补充了一些问题情境,拓展了教材的思想与内涵,突出了实验的基础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明白人体是一导体以及安全电压等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也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并掌握一些常规的生活实验规律,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这是笔者在学生实验中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时的一点经验总结,在今后原电池设计的教学中,还会不断地探究、改进,采用更科学、更贴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晓红.几则电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化学教育,2015,(3):70.

[2]于永明.若干电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3,(7):44.

[3]许国霞,常季春,姚建军.原电池的微型化演示实验[J].化学教育,2013,(8):62.

第8篇

关键词:说课;新课程;教材;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49-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说课源于我国教育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即存在的“集体备课制”――先由同学科的教师独立备课,然后推举一位教师组内中心发言,讲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间互相交流,修改充实教学设计。进入八十年代中期,“说课”这一教研形式因其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发展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形式、结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现在,“说课”实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就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以讲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以及其中意蕴的理论依据及个体创造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置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专业化生存方式于巨大变革之中,教师如何以现有的说课形式体现出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理念,探讨如何在说课中体现新课程的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说课的功能。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所处的知识系统作出的系统分析。通过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化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及预期的变化说明教材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1.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教材是一定学科知识与课程观念的物化形式,新课程提出的“一纲多本”凸显了本部分说课内容的多样性。即使面对相同教材,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这一多样性正是听者的兴趣所在。分析教材应立足于课程理论层面上对教材内容具有的多重价值进行全面说明,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

纵观历史,课程组织取向主要有以学科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科结构组织的学科取向;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生兴趣和发展组织的学生个人取向;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依据、围绕社会主要问题组织的社会取向。每一次重大课程变革均以谋求三种课程组织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为目的,面对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学科结构意义、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以及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教材的作用,以新旧教材对比的形式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承启地位以及内隐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更,无疑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的实质性把握。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作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物质的量”起着联系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对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初中阶段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定性认识上升为借助物质的量这一工具,从量的层次上理解、分析宏观与微观概念并加以运用,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路径,也是学生思维方式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以及相关实验的基础,故历次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物质的量列为重要内容并要求在刚刚接触高中化学课程时就进行学习。新教材将原本独立为一章的这一部分内容并入“从化学到实验”,并不是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以往的从内涵到外延的概念学习方式,而应淡化这一概念的抽象表征意义,突出其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1.2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依据

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了教学设计预期的教育价值。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较之过去教学大纲更多地体现出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教育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体现为一般性的、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课程标准》中这部分内容以“课程的基本理念”出现,如“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 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无疑对教学设计并不具备现实性意义。

第二、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度、多层级的结构。以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分类方式尽管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种简单的目标罗列形式渐渐显露出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维度本身的缺失,如《化学教学大纲(2002)》中对“方法”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远远不足以体现这一维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中则以信息加工为例列出涉及的常用方法,对教师的课程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次将知识、能力、情感同时作为目标维度提出,无视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似乎每一目标都能自主生成,这就使得许多教学目标的提出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试图建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要求将预期的“方法”、“情感”目标建立在特定的知识获得、过程体验之上。

第三、教学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加以描述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课程标准》以行为动词的给出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从而避免了模棱两可的、可随意解释的陈述语言。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理解它们提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解释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已有相似概念的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表现出演绎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在教材体系中联贯全局,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发展性的内容,他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起着核心作用,并对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学难点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现有矛盾造成差距的分化点。教学重点的确立受制于课程目标,应从教学内容具备的学科与教材意义、学生的发展角度分析本课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及其依据和解决途径;教学难点的确定更多在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倾向或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等因素分析。说课过程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目的还在于突出说课本身的特点,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围绕重点内容的解决、难点问题的突破而展开的,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也是同行关注的焦点。

2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要求说明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理论依据,对于重点部分的教法设计应阐述其中蕴含的教学原则、具体的操作模式以及与其他方法的权衡取舍。学法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试图使学生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以往的教学方法特指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采用的方式,如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等。但这种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实施单独加以分析的方式割裂了课程与教学两者统一的过程,造成教法与学法分析的理论贫乏。《课程标准》以信息加工统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以探究学习统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求证据、互相交流、形成结论等方法,这种以整体的观点研究问题的思想为教法、学法的陈述提供了新的路向――教学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整套师生活动。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重点难点与教法分析: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学生而言,习惯上仍限于初中阶段微观概念与宏观概念相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加之缺乏相似的概念作为先行组织,本课的难点无疑是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要注意与过去一些概念―如物质质量等的区别和联系;由于今后的化学学习中物质的量将成为定量实验、计算、分析等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重点无疑也在于此。

教学中我准备通过设置同位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解决上述教学难点:首先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其中意蕴的科学方法,再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概念存在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已有的相似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迁移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完善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3 教学程序分析

说课中的教学程序分析要求简要说明该课各个具体教学环节的名称与相关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的组织安排,即每一主要教学环节中预设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与练习(叫什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怎样教);每一重要的、体现出教师本人创造性教学设计中内隐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与其他教学设计的利弊权衡(教的依据)。在叙述教学程序时,要按照教学实际顺序、步骤说清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包括讲授的知识内容、练习、小结、反馈、矫正与作业布置等。它要求说课者在种种课堂活动中作出详略取舍,更要求有针对性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可适当说出学生活动过程的丰富性、思维结果的多样性,这样既能使说课显得生动、直观、形象,又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实施。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程序:

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大家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你能复述一下当时曹冲在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方法吗?”这种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主题,无疑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熟悉性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故事里意蕴的科学方法之中,避免了单纯以历史故事点缀课堂的浅层次目标,从而达到在方法论层面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当学生对宏观的化整为零、变大为小的方法有所领悟后,继续提出过渡性问题―“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条件下,如何得出一吨米中大致有多少粒米?”学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称出一定质量米、数出其中米的个数、进行换算”或“数出一定数目的米、称量它们的质量、进行换算”。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性问题―“怎样求出10千克碳中有多少碳原子?”此时学生已能完全理会一定数目的微粒集合在理解宏观与微观世界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宏观问题解决逐渐过渡到微观世界,既能使问题形成来得自然、问题解决来得顺利,更使其中的科学方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疑问:“用什么样的微粒集体作为标准来联系宏观与微观世界最为适合,它的具体数目是多少?”―即“物质的量”的规定性。对于这一难点通常的教学设计中认为由于摩尔概念本身缺乏具有统摄性上位概念、难以寻求有效的先行组织者、后续学习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总是以已知条件的形式出现等原因,往往由学生自行从教材中寻找现成陈述,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试图将教材结构作为定论形式加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必然造成机械学习,无论从概念形成还是概念同化角度看都不适合。

由于本节内容基础性使“摩尔”缺乏包容性更广的知识作为陈述性组织者,我准备通过设计平行的比较性组织者以期以同化方式完成“摩尔的规定”教学:学生观看介绍“相对原子质量规定”的短片,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微粒集体”如何规定,在各人或小组交流、分析各种方案优劣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完整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定义。这样学生应用原有的相似概念学习新概念的同化方式无疑有助于新旧知识的综合与巩固,从而在有意义学习中形成、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学习心理学认为正面的、相似的概念有利于形成概括的信息,而反面的、相异的信息则有利于提供辨别的信息。“物质的量”概念和其他概念(如物质质量、数量等)具有较多相似属性,下一步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集中相似概念的比较上并适当通过简单计算找出“物质的量”、“物质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比较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消除无关因素干扰,较之单纯将重点放在内涵、外延比较的概念学习方式,这里更凸显了将“物质的量”作为一种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的使用价值。

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不是本节重点,通常可以直接给出。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对化学有较浓厚兴趣或将来倾向于选修化学的学生,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活动课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随着科技的发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手段越来越多,测定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教师介绍通常的油分子膜测定法后,学生可上网查找其他方法(如摩尔体积法、电解法),也可在实验室中验证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题目,最终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一活动作业,学生不仅能熟悉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将来选修“有机化学”、“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等提供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视野思考化学原理、成就,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文字精练,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即可,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直接呈现。

总之,说课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提高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的自觉性,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5~56.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8~179.

[3] 陆昌然.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2~11.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成尚荣先生认为要以以价值关怀贯穿有效教学全过程,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的独特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某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唯有这个学科的学习才可能获得的价值理念、经历、体验、独特视角、路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性不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倡举一反三,加强巩固练习,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听从于教师的教诲,被动学习,机械练习,为完成作业而完成学习。长期以来,化学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层面也往往只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多样化、个性化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教育目标观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首先要确立以科学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取向的目标观。从课标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生产实际、环境污染与保护、当前的科学技术密切的发生联系,具有崭新的化学气息,而不单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已“存活”了很久的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了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并通过内容标准逐一落实。

如《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应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要发展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等等。与旧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新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大大方便了教学。

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教育时空观的改变。

教育时空就是教育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实际生活与学科间的应有通道,让化学的教与学具有鲜活的色彩。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课标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应强调大力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它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校内外教育资源网络。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突破原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生成知识的渠道,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

如,在习题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

(1)激发兴趣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①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沦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③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运用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开展探究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要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①利用推理进行探究。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②在实验中进行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④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及一段时间来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⑤开展落到实处的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化学史记载着一代代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的不少证据,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于化学实验探究需要依靠实验性技能操作来支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动脑,而且动手,有时还要运用眼、耳、鼻的功能一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介入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勤于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参与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意义的建构。

随着知识的深入和学习内容的增多,加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化学学习的进度上一个班级的同学不可能齐步走,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学习困难,从而逐渐丧失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在化学这科上保持持久的兴趣以及增加学生介入化学学习的可能性。在实验探究中要建立以观察为基础和前提,以思考为核心的化学教学模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和思考是习得知识有效的基本方法,由观察所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的知识,亲自阅历的经验印象最深刻。观察容易发现问题,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首先考虑运用“观察与思考”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学生便可以获取最深刻,也是最富实质意义的个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将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养成。

比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设计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原电池组成、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设计。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丝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丝表面有没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丝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丝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丝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丝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

(5)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6)引导学生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每人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要求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这样一来,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会就会减少,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7)建构知识网络化、类比化,提高记忆效率。

化学知识是零散的,只有多整理建构有效的网络,才能使知识活化为自己的内存,而且记忆更加牢固。类比不但可以在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化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8)知识联系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首先要重视实验现象、方法、装置、原理等知识的积累;其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再者是提倡学生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学习、应用。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促进学生在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