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46: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实践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吉林大学附属第三幼儿园分园抓住自身的优势,以幼儿科学教育为载体,打破在以往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途径比较单一,较多的采用“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为忽视对幼儿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兴趣、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基本科学的启蒙教育等,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确立了此课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重点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从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对这种周围现象的探究过程,以科学的知识、精神、态度与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一定经验和感受的内容。
3. 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
4. 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和把握,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
5. 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给日常带来显著变化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文献查阅,据相关的已出版或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未出版发表的资料,确立课题。
2.形成研究方案和开题报告。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课题方案。召开题会议,以研究人员分工,向总课题组申请。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反思实践――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1. 学习有关理论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2.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施、观察、积累、记录。
3. 对实施教学进行评价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
从以上实施过程,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 幼儿在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参与尝试,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拓展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我园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有力也有明显提高,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关键技术;实验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60-02
0 引 言
物联网已经在农业、交通、矿山、医院等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架起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育方面,国家已经批准100多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这是一个新兴专业,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等多门学科及RFID、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于一体,在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并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物联网实验室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和技术。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物联网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制订,专业课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要想达到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的标准,使得与学校开设课程配套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各高校应抓住这一革命性发展机遇,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应该作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关键技术
建设好物联网实验室需要依据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层的多种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嵌入式、电子、通信等。
1.1 ZigBee
ZigBee技术在物联网中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符合IEEE802.15.4无线标准。低功耗和使用免申请的2.4 GHz频段是ZigBee技术的突出优势。
1.2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多用于具有定位功能的系统中,识别卡有无源和有源之分,识别目标对象的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无须人工干预,操作快捷方便,易于与物联网中其他技术的融合,如WSN。在RFID标准中使用最多的是ISO/IEC14443和ISO/IEC15693。笔者用到的RFID技术实现人员定位功能,涉及有源RFID芯片、读写器及后台数据库。
1.3 网络技术
物联网中的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是指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实现数据采集的感知层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发展早期,曾被称为传感网,可见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正朝着微型、智能的嵌入式Web传感器方向演变。在笔者现有的工作中,主要研究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底层协议,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
1.4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是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段为2.4 GHz,可依据各种协议栈实现,如ZigBee 2007/Pro协议栈。
2 主要实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院士在参观物联网企业时强调要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上手来真正掌握物联网技术。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物联网的相关实验。表1所列是有关高校的物联网相关实验内容。
3 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根据学校特点,应建设以科研为重点,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物联网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内容应满足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认知实验,熟悉组网等各项性能指标,也有信息采集、电路设计能力和设计语言编程能力锻炼平台,更少不了设计创新平台。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综合实力,掌握根据实际应用搭建平台、数据采集及通信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使专业人才有理论,会操作,能创新,具备广阔灵活的就业前景,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图1所示是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1 实验室建设内容
4 结 语
在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争取主管部门支持,积极借鉴兄弟院校及企业中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相关的创新点,采用多种方法扩大物联网概念普及范围,以期得到全校师生的理解和重视。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使教师、学生、高校及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环节对象共同受益,实现一举多得。
参 考 文 献
[1] 于继明,张燕,蔡琳.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170-171.
[2] 王红梅.浅谈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2-123.
[3] 陈华,王姗姗.高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初探[J].计算机网络,2012(23):65-68.
[4] 刘丽,谷照燕.高职院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3(1):64-65.
[5] 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23-24, 58.
[6]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摘要:本文就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这一趋势,针对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应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特征,提出了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
“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借助网络软件工具与高科技智能技术分析出复杂数据的集合群。它的强大功能和智能性不在于获得数据的表层信息,而是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属性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通过专业化处理让庞大的数据群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1]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家“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指引下,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并正在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代产业。大量微量数据作为影视艺术的新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功能下,不断革新着传统影视艺术行业的制作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这种新型的制作模式是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扬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生存根基所在。以网络电影制作为例,当下热门的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现代网络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从网络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对电影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数据表明,仅2014年一年,全网上线网络大电影450部,率先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的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601.6万。而到了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达10亿,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达1.98亿,在三年内增长了32.9倍。按照此增长趋势,预计到2017年底,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0亿元。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趋于媒介化,网络等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影视艺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赋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尤其是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生代”,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受众,由“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观影趣味和观影行为集成的大数据,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全面反映了用户导向和内容导向。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大数据给影视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创作生产和项目运营的参考依据,它解决不了影视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如何在结合“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实现影视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对影视艺术研究和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公司等影视产业对影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十分广阔。但就人才需求的质量及拥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来看,仅仅掌握制作技术已无法满足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需要能真正适应数据化发展与应用,具有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以下特点:1.具有把控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双创”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影视产业领域也不例外。影视产业的“双创”工作,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将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具备自主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力。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创造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艺术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基础,而实际的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影视创作的经验性,需要这门学科不断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具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影视制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影视创作更是艺术的集体创作,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拥有跨界思维,掌握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中西、地方、民族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显要特征。[2]这也是影视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因此,具有良好的媒介素质,恪守传播功能职责,担负起文化责任,是对影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影视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大力传播,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
数据技术加速了影视行业的改革,面对影视艺术瞬息变化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环境,高校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影视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影视艺术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探求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一)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打通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学科框架,树立“大学科”意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科设置上由艺术学向哲学、经济、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拓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完善影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传统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点是过于单一,影视艺术教育应逐步实施跨专业模式,在教学和实践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趋向综合、融通与互补的特点,加强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性,科学设置学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3]目前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单位多为综合类大学,学科设置完整,有助于扩宽影视艺术专业通识平台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内外的跨专业教育,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影视制作、编导、摄影影像等专业要实现知识融汇贯通,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艺术学科可互选课程。
(二)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项目合作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优势。第一,项目机制立足合作企业,按照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求,有利于学校明确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教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项目合作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空间。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周期,从而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力量。第三,项目合作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高校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互动,能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库,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拉近了市场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地与业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项目建设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项目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帮助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不断拓宽的市场为学校提供支持,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掌握和对接人才的情况,吸纳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4]
(三)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
影视艺术教育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影视的高新技术、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到企业参观、访问、座谈、实习,加强与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现代化影视教育不仅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还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影视技术,就要加大影视设备投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对影视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音视频采集等相关专业技术的掌握。当然,影视艺术的应用性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责任的提升,甚至大数据时代的新运营方式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才能满足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
在数据技术时代,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获取知识的路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媒体和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学会使用网络交流评价工具,更多地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找到适宜每名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定制出更符合个性化发展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大数据技术也会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等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还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高校将进一步向社会组织和企业开放。如何运用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加速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重构,深化教学改革;如何实现与企业无阻交流,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实践性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影视艺术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2]喻琢,万丽.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3]王艳玲,王一博.“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J].电影评介,2015(20).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研究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还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科技研究活动中,研究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开发环境与软件中间件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电子商务技术,智能技术与应用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2.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生。应届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人较少直接参加科研实践,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研究目标不明确,不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很多研究生还是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它。其次,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出现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再次,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从事研究的机会不多,这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跨学科研究生指导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个性化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一个多样的、有利于学术个性成长的环境。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保障。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大纲上列出多部相关教材及学科前沿著作等,使研究生和导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设置企业实践必修环节,研究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既要对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个性培养计划中,第一学年主要完成相关课程必修学位课和选修课的理论学习,学会创新科学思维及方法。第二学年是关键的一年,主在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企业实践、广泛收集资料,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这一年中,专业导师团队要负责严格的选题把关和中期考核筛选。中期筛选考核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学分及科研实践能力是否达标,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合格者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不合格者要终止学习可肄业处理。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
3.2研讨性教学过程
笔者作为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际性较强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主讲了计算机三维视觉,指导了多门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也旁听了国外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等研究生课程,发现许多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学生上课前必须先浏览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了解上课内容和下载相关资料。课堂上,主讲教授经常先以一个典型案例(常为最新的研究论文)说明知识点,再留出时间与学生讨论,学生基本上是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问题跑图书馆或上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案例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着眼于发展研究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过程给了我们启示,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导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研究生课程,引进反映学科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专业领域热点和研究进展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启发研究生思维,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还要求研究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我课堂教学,学生当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增加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这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而且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多样化专题讨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多来自不同专业,如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对本专业,本领域内的理论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专业研究。对每一位研究生而言,其他同学的研究都是新的研究领域。为此,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学科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会。专题讨论会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平台内分享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分享学习资源,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气氛。研究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讨论会中提出来,导师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一方面加深研究生对课题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企业实践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大量企业实践平台。低年级研究生利用假期到软件公司、企业工作实习,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同时通过实践,了解目前技术瓶颈,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为公司企业研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又可以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深受企业欢迎,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连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
3.5研究生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对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以导师团队方式指导学生。团队中的导师来自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主要导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研究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导师团队内的研究生如有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咨询导师团队的其他导师,寻求问题的研究方案,团队导师对学生的研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导师团队定期交流,讨论研究生学习进展,交换指导意见。导师以团队方式指导研究生,是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知识面、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生创新思维,让研究生更加主动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校在相关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创新才能进步。我国的学生在总体上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较弱;计划内的课程成绩较好,但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具活力的人才队伍,所具有的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和民族在今后国际上的兴衰和地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并投入相应的精力,切实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建国.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求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
[2] 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 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G]//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70-189.
[3] 刘学民. 加大创新力度 再创学科辉煌: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设置及创新改革的研究[C]. 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116-118.
[4] 常顺英,林彤.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06-109.
[5] 2009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 [2009-09-11]. / articleContent.do?articleId=459.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CHEN Sheng-yong1, YAO Chun-yan2, XU Xin-li1, WANG Ming-huan2, PENG Wei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关键词】纺织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
纺织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它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而且这种实践性教学与新时期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根据纺织专业的特点,结合本人的多年教学经验,对纺织专业实践教学作了一些创新研究。近年来,特别是纺织企业转制后,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毕业生录用后的一年见习期已经大幅缩减,对毕业生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纺织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实验设备特别是台套数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专业课实验教学的需要,本应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实验,不得不改成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学生真正获得的实践机会大打折扣。而且原有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以验证和消化理论教学知识点为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功能明显不足。因此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快速变化的纺织新技术感觉茫然不知所措。这就迫切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实践教学反映学科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一、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当前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加紧构建能为更多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践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因此,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创此、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己成为当务之急。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更系统、优化和高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纺织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知识应用型向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综合型转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二、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指以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为特征,在强调教学“硬件”现代化的同时,也强调教学主体(教育者)思想现代化。只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科学的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作用。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否定,而是要求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
当前,学生参加各类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为此。我们制定了多项措施,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角,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纺织专业的实践环节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我们给予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的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重视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劫,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第一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不能指望一切的实践环节全部放在校外,要不断提高和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加强硬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通过对各类设备保全、保养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纺织关键设备性能的理解,掌握了设备维护的基本技能。利用工程中心和实践基地提供的工程环境,开展系列工艺实验,使学生熟悉生产工艺,掌握质量控制手段。通过关键工艺设计、上机调试等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我院纺织专业方向组织纺织行业专家和校内实践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目标。结合校内实践基地的具体仪器设备情况,编写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材。做
到每个实践环节均有实践教材,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能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我们以协助纺织企业开发新产品,解决纺织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为目的。加强与纺织企业的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或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相关企业的各个生产与管理中去。在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与加强。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几年来。我们先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在促进相关企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 7): 77- 79
[2]刘铁山,叶仲琪,孙颖.纺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纺织敦育,2008(1):37- 39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下我们就以科技型企业-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实践加以研究。
中控集团是一家以创新为立身之本的企业,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创新之路。中控始终把科技创新当成企业的生命线,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机热冗余DCS系统;率先开发生产了无纸记录仪;第一个尝试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在工业场合;推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一个推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也正是因为创新上的成功,中控集团的产业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0亿元。产业方向从原有的单一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到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公司下辖15个子公司和1家研究院、全国分区域设有16个分公司,并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已成功进入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已成为国内一流、产品门类齐全的自动化综合性集团公司。企业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各种肯定,获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单位"等多种称号,可以说,中控集团是创新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
分析中控集团的创新实践,中控集团创新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一、 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研发创新体系
一个企业必须建立适合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一个企业的创新体系不能一成不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研发体系也必须进行创新,以保持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活力与源泉。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控通过创新体系建设,紧紧把握自动化行业的趋势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可从图1.1得到直观的体现,即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初创阶段、调整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
1993年到1996年的初创阶段,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的自控产品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这些产品价格高、维护难,导致一般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与应用,严重影响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进程,同时本土相关自动化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望于"产业报国"的中控以20万元资金在浙大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始创业,在当年(1993年)在国内首先推出了1:1热冗余DCS系统;1994年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的记录仪,而到1996年推出国内第一块现场总线圆卡时,公司销售额已经由40万元增长到了近1000万元。
1997年到2000年的调整阶段,随着市场份额扩大及客户需求变化,四个分散的开发部门已经不能及时有效整合公司技术力量进行重大的技术攻关,这导致了公司又一次重大的创新体系调整,即于1999年成立了技术中心。在这过程中,中控,打破了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的垄断,并第一个把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隧道的监控。从2000年开始,中控又第一个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着手制定工业通讯的国家标准。
2001年到2006年是成长阶段,在这过程中,为了把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更好地进行动态组合,中控于2003年把原技术中心折分为技术中心和产品中心,技术中心任务是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研发,产品中心任务是产品开发、完善等工作。此次调整加快了公司从1亿元产值到10亿元产值的突破,当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后,整个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都成了复杂的系统,公司通过整合内部研发资源建立了集团层面的研发中心,统领全集团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于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尤其重要的是2005年中控把EPA国家标准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2007年至今是公司的快速发展时期,针对公司规模的又一次突破预期,中控随之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中央研究院模式。研究院作为前瞻性技术和产业的研究机构,对整个集团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驱动的作用,因此把研究院定位为:战略研究中心、资源整合平台、新产业孵化器、复合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体系的建立从组织上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与创新成果的产出。
二、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设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中控尊重自主创新的客观规律,倡导自主开发形成一种创新的张力,针对普通研发人员、核心研发人员、技术带头人三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三轮驱动的人才激励机制,结合三层次人才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创新激励。对普通研发人员在给予良好薪酬待遇的同时提供各类培训,给予技术、营销、专业和管理等方面的多轨晋升通道,对于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研发人员,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保持核心团队的长期稳定。对于技术带头人给予首席科学家待遇。
三、建立有效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创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惟一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反过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中控在199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记录仪,却没有形成垄断地位,仿造的非常多,虽然市场上占有率全国第一,但是比例不是很高。中控第一个开发出来而现在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关键是忽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当时知识产权保护内外部意识都不强)。这样在1995、1996年以后,同类的产品就冒出来了,虽然中控技术最领先,但还是有很多的市场被人家占领了。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历,中控的知识产权工作也经历了觉悟到认识、再到高度重视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到现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工作思路,一整套完整的 "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以及采标与制标相结合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过程。目前中控已拥有各类专利334项(其中发明专利214项),软件著作登记权223项。主持制定1系列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参与制定11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的促进了创新并给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综述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存根本,有效创新体制、人才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建立是技术创新成功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16-18.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英语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革命,更是呈现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及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媒体技术对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推动教学手段的创新,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界已经开始注意到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导致近几年毕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条件不相符。所以,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英语的创新实践问题,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疑对深化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英语创新实践的影响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互联网、手机网、电视网三网融合,从QQ到飞信、微信,从博客到微博,从手机报到新媒体音视频,可以说是有了传媒技术,使得受众接受外界信息更便利,对事物的理解变得更容易,对外界的感受将更深刻,对世界的认知将更直接。近年来,各种新媒体资源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软件获得,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获得平台。各大高校创建校园网,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区域。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登录了解学校每天的重大信息,并且能通过统一检索平台免费查阅学术资料和文献共享。另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的传播手段,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相比,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强交互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事业,也提高了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被单纯地应用,因为这种单一的直接授课的教学模式会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研究表明,例如使用了小组合作性学习法、概念获得学习法、学生课堂讨论法、学生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能力途径,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脱离了以老师为主体的主导约束,处于主动、开放、较自由的状态,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途径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学习英语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就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而言,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低下。例如,2008年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前6名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应该要有意识了,明白英语专业学生的训练方法存在欠缺。同时,何其莘指出“由于外语教学的固有规律,加之我们思想上的忽视,以往外语教学中强调模仿、复现、机械记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薄弱。显而易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然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研究大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英语微电影创作
必须指出的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过去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是以PPT为主要辅助手段,学生借助PPT协助自己的创新活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分配每个人的任务,将文字的内容制作成微电影,是学生完成创新表演的主要手段。在思想方面,拍摄微电影锻炼了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语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中外对话方式不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2.微信平台英语交流实践
英语属于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学习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练习应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满足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要求。因此,开展网络公众平台交流就变得十分重要,如笔者班级建立了英语学习微信群,老师安排每星期打卡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利用微信群的特殊功能,学生可以自由在该平台上进行视频对话演讲,活跃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重点知识、口语能力检测试题、定期话题讨论问题、知识共享。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英语情景对话实践
在现今社会,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英语对话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大学英语中学习问候礼仪等,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就语言表达开设课程,在课堂上展开英语对话不足以成为难点。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情景对话成为学生开展创新的又一主要手段。在我们学校里,有专门开放的尔雅平台网站来供医学生练习英语情景对话。在心理方面,英语情景对话强化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异国习俗的了解,开阔了自身眼界,留下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在语言方面,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4.即兴演讲实践
课堂英语即兴演讲也成为开发创新潜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上,一般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答题为辅,从而教给学生知识等。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授教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即兴演讲。在心理方面,课堂即兴演讲克服了学生面对大量观众紧张的情绪,缓解了学生压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在能力方面,这不仅是锻炼学生口语的机会,还是锻炼其反应能力的机会。
三、结语
英语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更是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平台。特别是新媒体领域的应用而生,不仅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开发创新潜力的机会。通过课后微信群的交流方式学习、拍摄微电影的表演手段,以及课堂英语即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用自己的头脑构思方案,计划一系列的步骤,更要自己参与到研究项目当中学习,进而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的英语复合型人才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英语创新实践的能力就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7(3).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课上课下”深度融合
(一)以行业前沿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填鸭式”的单向性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在强调知识建构自主性的同时,注重构建建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即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往、理解的关系。因此,增强教与学的粘合、互动与理解,充分引导、挖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实践创新的源泉。新闻传播学院建立学生学理论研究会,开设了“荟文有约”“荟文讲坛”等主题活动,邀请学界、业界一线人员做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专业视野,进而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审视,对行业和职业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根据行业及职业需求进行自我学习的调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项目期间均有科研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近五年,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均有学生申报成功。
(二)第二课堂:做“专业”的志愿服务
新闻传播实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除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视实践操作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辟专业时间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十分必要。
结合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培养,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清滨小学开展别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播音发声、新闻写作等专业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口才、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建立了与该小学的长期志愿服务,培养了学生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该项目还连续两年成功申报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动项目。除了志愿活动“专业”化外,学院学生通过考核进入校史馆担当解说员或者进入校有线广播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既锻炼了自身的新闻采访能力、增强了播音主持技巧、提升了仪容仪表等,还培养了学生爱岗爱校的服务意识,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二、以专业为依托,打造品牌学生活动
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了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优质学生活动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专业为依托,创新学生活动形式,打造与专业相适应的品牌学生活动。
(一)广告学――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
2002年创办的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是东北三省高校创办最早的广告节。它最初只是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凭借对专业的热爱而举办的,而这一办就是14年。每年一届的广告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或团队创意的平台,在学院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热情参与下,其影响已从黑龙江大学扩展到省内各主要高校,其独特的创意和文化也吸引了世界顶级广告公司的目光,让拥有激情的“创意先锋”们得到业界的认可。
现如今,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已经成为了包含启动仪式、策略单宣讲会、广告创意大赛、饕餮之夜、专场招聘会、学术讲座、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多个环节的品牌活动,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及爱广告、有创意、想表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了解行业的良好平台。
(二)广播电视编导――朗诵节/青春诗会/微电影展映会
为了扩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外延,提升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学院近年来打造了多个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活动――2013年的户外朗诵、2014年的朗诵大赛、2015年的“五四”青春诗会和已经连续举办4年的微电影展映会。
朗诵大赛和户外朗诵成为学生走出课堂实践的新舞台。朗诵节期间,以系主任、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专业教师结合电视节目主持、文体播音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并邀请黑龙江人民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评委。户外朗诵这种自由、无拘束的新型竞赛形式,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进行表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更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搭建了平台。
微电影展映会作为专业课《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的考核环节,也成为了每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所期待的一次机会。在微电影展映会上,学生分组拍摄的微电影将面向全体专业师生展播。而这些微电影全部都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行完成后期制作的。通过微电影展映会的形式,学生锻炼了自己的策划、统筹、编剧、拍摄、剪辑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也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了更好的落脚点。
(三)传播学――网络新媒体平台
新闻传播学院现拥有拉片室、录音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演播厅,学生坚持内容为王,借助新技术,利用专业平台,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最大程度的结合。
学院借助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的培养侧重,创办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学院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黑大新传播学院。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突出体现学院特色的新媒体、校友、映像、学院微电影团队等特色板块构成,及时更新学院学生会、青协、理研学生组织、创业团队的动态。此外,在研究生实践教学层面,学院组建硕导团队,由青年硕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创办了“黑大新闻传播研究”,传递学界动态、学院教师、研究生科研成果以及学术论坛信息等;广告文化创意节组委会也创建了“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日常更新广告行业前沿,广告文化节期间推送活动重要信息等。这三个不同角度的微信平台,学院微信平台申请了创业教育学院的创新实验室课题立项。“黑大新闻传播学院”公众号已连续推送1 029期(截至2016年11月22日),3 500余人次关注量,单篇阅读量超2 000次(需要更新数据),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正是专业课教学中的“内容为王”创作理念的真实体现,也是学生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与技术活学活用的实践成果。
(四)新闻学――主题摄影比赛/“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实验班
针对于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以赛促学,以学助赛。在“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中,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在图书馆学习、与图书馆“亲密接触”的精彩瞬间。这不仅有利于打造优良学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新闻摄影技术。
2014年,新闻传播学院92届毕业生,著名媒体评论人、出版人梁宏达(老梁)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学弟、学妹带来讲座的同时,还捐献了“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基金,设立“老梁优秀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以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为目标,以激励广大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勤奋学习为目的。学院也于2016年4月份完成了首期“老梁新闻评论班”学员的选拔工作并开始了专门学习。学院将充分发挥其在新闻评论学界和业界的优势对评论班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努力打造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有竞争力的传媒人才。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校内校外联动共赢
(一)实习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计划
实习基地是学生检验专业学习的练兵场,专业的实习平台不仅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对学生顺利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院应积极建立与优秀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目前学院已经与国内排名前十的广告创意企业中的3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署实习基地的合同,每年选派学生去北京、上海实习,考核合格的可进入公司工作,提供专业的实习基地为专业优秀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其中,2014年北京电通公司推出实习生项目“小鬼计划”,在全国高校选拔39名学生参加训练营,其中11名来自黑龙江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被录取,占比近30%。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拓展就业新渠道
关键词 创新竞赛;应用创新人才;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09-02
1 前言
我国的高校在不断地对学生参加创新竞赛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不少研究成果,扩展了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国内各高校[1-2]已经普遍认识到创新竞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都在分析开展创新竞赛的作用与意义,讨论在开展创新竞赛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措施、激励机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国外主要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但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外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校园校舍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在加强师德建设、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在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和学习生活娱乐的硬件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重庆市教委积极组织重庆高校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迈出扎实的步伐。以创新竞赛为切入点,从利用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创新竞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2 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从科技创新协会动员学生报名参赛,到校内预赛、地区竞赛、国家级竞赛,这是一个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竞赛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地把学生学习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创新兴趣,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科学态度。总之,竞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竞赛知识有效结合,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科技创新协会鼓励学生参赛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动员学生参赛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准备阶段,科技创新协会动员学生参赛,通过橱窗、展板等形式,展示历年竞赛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播放历年竞赛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参赛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报名参加创新竞赛。
面向竞赛学生提供培训 报名参赛的学生由科技创新协会统一安排指导教师团队对其进行培训,学生根据竞赛的要求自己设计作品,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校内预赛,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根据竞赛经费的实际情况,优先选出前几名参加地区竞赛。
加强竞赛技能指导 学校通过开设培训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培训,主要对参赛作品的功能、设计、结构、工艺制作、性能价格比、先进性、创新性进行多方面训练指导。根据竞赛的要求,地区决赛时要提交说明书(论文)、设计图纸、视频等资料,说明书(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创新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竞赛过程中,每个小组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位组长,由组长将各个阶段的竞赛任务给组员分工,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团结协作,使竞赛顺利进行。
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然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
3 加强竞赛师资队伍建设,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证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有大量的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学校制定教师外出去企业培训的政策,由学校或者教师自己联系外出培训单位,去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对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 要更好地实行创新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学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青年教师则是学校的未来。为青年教师选择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大学教师或者工程师作为他们的导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和科研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科研、教改等方面给予指导,让青年教师更好明确发展方向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教改方面业务水平。鼓励竞赛指导教师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教师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会议、培训能指明工作方向。为支持学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学校鼓励和会议相关的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得到名家的教诲,是自己业务发展的动力。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由于他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一辈子的矢志不移,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笔者在工作中注入新的活力,在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的启示有关。同时,学术会议和培训对笔者教改项目的成功立项和教学课堂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启发。
4 建立宣传和交流平台,为良好的学风建设提供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创新竞赛的宣传,学校设置创新竞赛QQ群,开设宣传模块,包括竞赛种类与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的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
创新竞赛使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实践环节感兴趣,尤其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赛前的培训及大赛的洗礼,各个方面更加成熟。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5 开展创新竞赛,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发现,竞赛知识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知识,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运用。在教学方面可以做以下教学改革。
优化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开设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这门课程重点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需求,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题目要求实时性,能够给实际生活带来便利的设计。学生自拟题目,在这门课程中设计方案。
在原来传统的课程设计基础上增加创新专题 创新专题提高了设计的趣味性,扩大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选择面,增强了学生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操作流程可以借鉴竞赛赛制,让几个学生一个组,指定组长,调动组员积极完成课程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考核环节也可以借用竞赛答辩模式,调动组员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实践证明,优化培养方案、增加创新专题,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很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改革。
6 开展赛后总结
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和兄弟院校交流,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比赛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求每位参赛学生写一个总结交给老师,总结围绕整个竞赛的亮点、不足和后续竞赛需要改进的方面。指导教师将每位学生的总结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以便后续学生的参赛做参考。实践证明,这个总结养成了学生的赛前准备、赛后总结的良好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 结语
积极开展创新竞赛,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良好的竞赛成绩彰显了学校的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益于学校办学成果和特色的宣传,有益于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良好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可能,同时让指导教师受益匪浅。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师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重庆赛区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5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两项。
参考文献
[1]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6.
[2]夏百战,吕D.学科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67-169.
[3]裴文英.国外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