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步骤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6: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步骤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步骤

第1篇

【论文摘 要】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对模因论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模因理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将之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步骤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引 言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以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切入点,找到其与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提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④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常用的载体有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 

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找到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使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语言学习者都可以是语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载体,在经过教师授予的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如背诵、模仿等,我们可以人为的缩短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还可以增大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量,在与人交流中实现有效的交际。根据模因论的四个阶段,笔者把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1.模因论的同化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入 

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学生要发现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种听说教学材料都是一种能够被学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师首先通过介绍教学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将语音知识与信息等传播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在选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去,如那些与日常生活较贴近、故事情节较强的影视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而通过观看视听,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到记忆中。 

2.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出 

当学习者的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了。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表达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产出语言。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使学生将所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进行对比,从而将错误的信息反馈到大脑,纠正错误,充实脑海中的语言模因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教学材料中输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模因因子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且让他人也能感知这一模因。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了模因就达到了电影教学中的输出的目的。 

3.模因论的记忆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巩固 

课堂上说选择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观看来强化常用俚语和句式语法的学习,从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语国家人们的口语特征、词汇使用特征和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观看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模因库,增强学生对电影中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的记忆,从英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经过反复的巩固,才能够被长期记忆。 

4.模因论的模仿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最基本的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模仿。针对固定句型,提炼功能句式,给出相应词汇反复替换操练,从模仿到背诵,由词汇、句型到对话,学生储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但是,模仿复制的过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组。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根据不用的语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巩固并创新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选择材料的话题与具体的生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因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利用模因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 

1.丰富同化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 

动机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帮学习者找到模因载体。如何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挑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现场文本,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后,在播放教学材料之前,应先介绍背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向学生导入目的语国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 

2.反复观看材料片段,强化记忆。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记忆阶段,由于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经典的部分,通过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体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和生活观,并将其与本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比,还能够增强学习者进行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意识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3.复述表达电影片段,加强传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达阶段,教师应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表达。具体可以采取复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外语思维模式。复述内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够熟练地、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质量。 

(1)复述内容。复述是指播放完听说材料之后,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材料的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组织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种最吸引人、最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活动。以听说课堂上长选用的材料——电影为例,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场景来让学生进行配音,画面静音播放,学生对角色配音,同时对非角色对话部分进行旁白。这项活动要求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先把人物对白记下来,通过剧情对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员的腔调说话。而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说出更长的话语而有意识的去记忆模板,这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传输,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选择配音的片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发音标准的影片,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发音,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电影《夏洛特的网》,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小女孩芬之间的友情和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最后的威尔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们在草棚里对话的片段,不仅语音纯正,而且语速适中,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语听说课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选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听说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演练。学生运用想象、动作、手势以及表情和一些简单的实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真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口语,记住常用的口语表达,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材料里学到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 

4.鼓励创造性模仿,充实基础模因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传输阶段,可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充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让学生根据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并运用在自己的知识里。而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电影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1)观后感。研究完一部电影之后,让学生从剧情、人物特点、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脑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运用到写作中。而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并加深印象。以电影《第九区》为例,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地球上一些种族隔离、屠杀的罪行,威库斯的变异让他感受到了人类对待异己的真实态度,他体验到了自己曾经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这促成了他立场的逐步转变,一开始他一心为了变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战,最后他却愿意牺牲自己为克里斯托弗父子赢得逃离地球的时间。人类冷漠对待变异的同胞,最终导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异己力量的一边。这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对待异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终究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发散思维写作。发散思维写作是指根据电影的结局,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写作。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回到家中,当他在旋转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拥抱了,但陀螺却一直转着直到画面结束。虽然知道字幕过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个梦境中他是不会清醒的,否则画面语言上没有理由做出诸多梦境中的暗示,那个停下的画外音代表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思考。如果这一切还在梦境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看懂了电影。 

五、结 论 

模因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相结合,了解模因论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将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润色,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4 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

一、分步骤教学概述

分步骤教学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得到运用却是实施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以后。所谓分步骤教学,就是指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等划分成几个有递进、并列等关系的阶段或层次,依据各个阶段和层次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进行分步完成,通过完成各阶段、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取得教学效果。

分步骤教学结合了现代的系统学思想,将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大系统,各小节的内容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通过分步骤将各小节进行分类整合,依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由繁变简,由多变少,增强了师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从而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分步骤教学效果的方法

分步骤教学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它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课前要充分准备,明确列出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是分步骤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课前准备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的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入门课程,教师一定要把握课堂教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的列出每次教学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并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逐一列出。

2、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就要针对每个教学目标存在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数学的知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多种教学方式,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

(二)课上将知识和乐趣融入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不只是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乐趣的培养过程,这也是情感教学的由来原因之一。在分步骤教学的课堂授课阶段,一定要重视知识和乐趣的相互柔和渗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课最关键的是教学气氛的营造,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情感教学、提问教学、互动教学等,结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多方式的讲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比如通过提问教学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有助于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将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整个课堂充满一种求知的乐趣在里面。

2、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条件之一,也是分步骤教学课堂阶段的关键所在。营造宽松、愉悦的的课堂气氛只是方式,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目的。教师一定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下讲台,积极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融入到学生的世界,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认知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有明显不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有着和总要意义。此外,不只是学习上的交流,在生活上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关心,从生活和学习上真心关心、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课后训练要与课堂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很紧密,课后复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通过课后的训练、总结,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分步骤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运用能力。

但是由于受到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会分几节课或者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教师将课后的训练和课堂的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课堂教学的而目标设置,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再由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提问一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样也不提倡“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提出来的问题低质且数量多反而教学效果越不理想。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让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便是好的提问,也不能过多,太多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挫伤学生们的兴致,进而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就需要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并且能用一个问题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言简意赅,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讲究新颖巧妙

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教师不要按照常规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可先巧妙举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要有助于双基训练

初中数学的某些知识,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都是在初中阶段产生和形成的。中差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常常表现为盲目的机械的效仿,因此问题设计应注意,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问题:

第一,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等式有哪些性质?

第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有哪些?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依据旧知识找出本节学习内容的方法,从中获得一定技能。

四、由浅入深,展开发散性提问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有“下猛药”的提问习惯,这多数是源于对学生整体水平认知的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步到位的问题会过度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得部分学生逐渐失去能够独自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基础尚且薄弱,过高的台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利用由浅入深的发散性提问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助力于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时,学生就要分别就“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从二者的异同中探析两者的关联。可见,一个问题可连带出很多知识点,不仅能助力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助力于学生探索精神的激发。

五、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粗效提问、随意提问,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作为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也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此外,也要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就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组织形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纯数学问题一旦移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空前高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定会超乎预期的想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活;任务;活动

以学生英语学习认知需要建构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具有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课堂,一方面,能够起到活化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多彩课程内容基础上增强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探究,帮助他们在目标明确和任务具体的探知中获得知识技能。走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引导学生在自觉参学中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提高问题探究综合运用能力。

一、从生活中筛选素材,丰富内容

让学生接受英语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从他们熟悉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中选择他们认同度较高的素材。以生活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对打开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必将起到推动促进作用,让他们带着新鲜和激情主动融进课堂。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主动拓展运用中深化理解和积极运用,是他们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体验。如,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have a fun holiday”表达主题,可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假日,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your holiday?”“Where did you go to visit on your holiday?”等问题进行主动表达,让他们能够结合文本素材内容进行主动深入学习探究。带着这样的认知感悟,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中挖掘学习素材内容,利于他们在丰富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主动走进课堂,以此来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中筛选挖掘相应的素材,能帮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就在身边的同时,便于他们形成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多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出发,引导他们就自己身边中相关事例主动表达和描述,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化。

二、以任务探学为核心,活化认知

学生是课堂教学 永远不变的主角,理应给他们更多的参与运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自由交流和积极表达中增强理解体验。运用任务探学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交际,能帮助他们有效识记运用课程知识,形成更多的有意义记忆内容。

运用任务探学活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畅言中相互学习借鉴,能使得课程内容更有诱惑力。如,在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make fruit salad”,不妨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就“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相互交流,让他们在主动畅言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水果。同时,可要求学生就“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fruit salad?”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能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主动交流,帮助他们走出依赖教师讲解的单一学习模式。针对任务探学过程,教师可建议学生主动带上两个左右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做水果沙拉的过程,并鼓励他们能够运用简单英语进行介绍。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多给他们设置相应的探学任务,让他们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表达,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设计的问题在体现多样化的基础上应该突出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多支持学生讨论、争辩、演说,让他们能够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悟。

三、用情景活动作补充,深化语用

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强化交流,能使得课程内容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学生参与情景活动,让课堂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围绕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尝试。如,在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The animals are our good friend ”表达主题,不妨建议学生以手抄画报的形式,从互联网、报刊杂志等资源中就“My favorite animal”摘录出相关的素材,并将学生的手抄画报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展览。同时,可要求学生扮演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he human?”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编者所描述的相关内容含义。

借助实践活动来丰富课程资源和过程,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过程中找到更多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心里感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交流情境,帮助他们在主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自主表达,给他们语言综合表达运用机会。

如前所言,走好课堂教学每一步,让学生在找到学习要点基础上主动灵活调整相关策略,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得真实体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语用技能。围绕活化课程资源,多给学生协作互动机会,帮助他们在情景活动运用中深化理解感知,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寇泽云.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有效优化策略探微[J].校园英语,2014(13)

第5篇

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保证教学教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是主要环境,教师不应当作为独角或主角,老师应当理解科学的学习过程,用互动讨论来代替独自讲述,用知识点争论取代传统课堂提问,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听课学习,依照科学的新教育理论,培养新的教学模式。

3.研究科学的指导学习过程。重点明确预习、讲解与互动的三个环节。做到预习充分,讲解详细完整,有效互动。教师设计讲述内容和方式优先,指导学习活动方式在后;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优先,具体行为方式控制随后。学生预习充分有效,针对全体讲解详细完整,教师与学生互动及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4.充分信任学生。学生能力和基础存在差异,教师的应当因人施教,启迪学生的思想,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应当喜爱学生不能过多的抱怨,把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助式教学,使每个学生按个人的需求主动学习。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依据教材,把学生当成学习主角,通过实践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模式变为独立性强教学效率高的学习场所,能够在课堂中加大互动环节,这种互动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能够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及个人主要动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把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定制化实施教学过程。

三、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教师把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如何讲授,并没有关注学生如何组织学习行为。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而不能主动的学习,更不能探索式探究式的学习,同时不具有团队协作学习的综合能力。学生始终围着老师的教学方式,并且习惯被动学习。学生丧失了主体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2.教师普遍忽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只注重知识内容,忽略了教学的生成性以及学生差异性,只关注书本而不关注人性,缺乏对学生的各方面情感的激发,学生综合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方式和知识目标都只关注了基本技能,缺乏综合联系,对于研究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兴趣都很少关注。教学的目的忽视了能力、方法、情感激发和价值导向。

3.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流于表面,只关注教材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教学重点就内容而内容,而不是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学生应当通过感受—提炼—实践的三个过程去发现知识的真谛,掌握知识的规律。学生应当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思维得到训练,培养综合能力。

4.教师的教学交流重形式,没有发挥集体智慧。教学研究内容及教学交流没有触及到如何教和为什么要如此教。提高教学质量,只注重满堂灌,老师主动教得苦,学生被动学得苦。

四、课堂教学模式三阶段八步骤

1.探索三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方法。此模式分为三阶段:主动独立学习、讨论交流、巩固实践。八个环节:1.创造设计教学环境;2.主动出示学习目标;3.传授学生独立自学方法;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5.检测学生自学的学习效果;6.教师对重点知识点拨精讲;7.课堂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巩固实践;8.教学总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2.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于运用新媒体与学科知识内容结合会产生浓厚兴趣。针对于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来扩展知识的表现方式,同时能够将知识点整合,利用新方法新途径来进行辅助教学。

五、结论

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首先靠转变固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其次靠教师自觉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再次靠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最后靠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

1.转变固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倘若没有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实践。

2.自觉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改的主体是一线教师,所以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自觉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推进课堂教改的关键所在。

3.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在自觉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活动的示范和引领是推进课堂教改的快车道。

第6篇

【关键词】情境,探究,交流,实践,评价。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我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 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分组 合理评价 学习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班级授课制,它会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自愿原则。首先可以考虑学生的性别自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性别观念在他们之间初步表现明显,为了达到目的,最好让他们自愿选择搭档。

2.成员互补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互相提高,首先要实现学习水平的互补,最好要一对一地互补,让他们在小组内有较多时间和空间的合作;其次是性格的互补。实践表明,让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搭配,性格活泼小组和性格孤僻的小组合作,才能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

3.人数要少原则。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应该以2―4人每小组为宜。对于优等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应该以2人小组进行,实现一帮一的效果;对于优等生与中等生的合作,可以以3、4人小组进行,以便实现互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五个步骤进行。

1.目标描述。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自我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2.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方法。

3.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合作预习。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的工作,他们也许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理解不了的句子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残酷的敌人面前,他们只好一步步地退缩。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在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会取得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课堂合作学习。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需要有合作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共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1)小组会话。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加口头操练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会话,会话可以是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等,方法以轮流说、派代表说、抢和快速反应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进行操练。例如,在学习了“May I come in?”“Come in,please!”的对话后,我让同桌相互对话,轮流进行,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对话活动,不仅能增加口头操练量,使每个学生都开口操练,达到互通信息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2)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具或问题、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会话,使他们身临其境,说者言而有物、言而有趣,听者闻有所得。提供的情境可用给予提示,根据情境中人物数量的多少,可让2―4个学生同时进行。一般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编对话,然后进行对话表演。通过这种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编、说、演的合作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十分感兴趣。

(3)竞赛活动。青少年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只要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整个课堂气氛就肯定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设计合作性竞赛,让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取得胜利。竞赛形式有: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例如,在教单词时,可请组中成员一对一,最后看小组得分,哪一组说对的单词最多就获胜。

3.课后合作复习。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课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及时复习操练是必需的。

(1)复习单词。让学生五至六人为一组,复习四会单词,采用开火车式的方法:一人当裁判,他说出一个单词的读音后,剩下的几个人集体说出拼写,一人只说一个字母,再由裁判确定正误;复习三会单词,则让学生进行抢答:裁判说词义,另外几个人抢说单词读音,一轮十次抢答完成后,胜利者代替裁判说词义,继续比赛。

第8篇

关键词:任务 过程 步骤 注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抄、背、练,被老师牵着走,而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为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采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总体目标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

一、任务型课堂教学过程

根据学习任务的三要素,即任务目标、信息输入和活动,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交代任务目标、材料输入、合作活动和任务评价。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该向学生明确展示教学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指令要清晰,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完成上,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输入是指学生接收所给定的任务方面的信息。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意思明了的情境,努力使自己成为示范表演者。输入的内容要以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充分展示教师的引导才能,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新信息的注意,并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在学习、理解课堂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各种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大胆表达,交流合作,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交流活动完成之后,要对任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不应只着眼于知识获得多少,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参与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情感是否有所变化,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如何,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尤其要注意,课堂任务的设计是多层次的。一般遵循从理解为主的活动过渡到有控制端产出活动,最后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活动这一过程。对于《电子线路》这门课应遵循先基本知识点、实例后应用、设计的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向前推进。同时,任务要有层次和梯度,每个层次和每个梯度都要使与之相应的学生容易达到,保证学生的参与率。

二、任务设计在中职《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 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动力。各种富有创意的课前导入活动设计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为例,在这一环节中提出学校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活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有三名评委。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判定选手能否通过选拔。请你们为学校设计一个电路能够体现评委判定和选手是否过关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对这一活动比较感兴趣,开始在脑中进行思考了。

2 引导学生理解任务

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说明本环节的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围绕目标解决问题。比如对于上述“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根据实际逻辑问题我们需要列出逻辑函数式,依据什么来列?列出函数式后为了使逻辑图更为简洁,还需进行哪一步骤?教师在设计本环节的问题时,应有意识地涉及到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这些形式的设计来训练他们短时列框架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3 师生合作完成任务

这时教师的任务是带着知识要点、疑难点进行讲解。本环节要注意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第一,学习新的知识为第二。具体做法还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整体教学。首先由实际逻辑问题列写真值表,用A、B、c表示三名评委,用Y表示结果。状态赋值如下:对于变量A、B、C,1表示同意,O表示不同意;对于函数Y,1表示通过,O表示不通过。要求学生集体完成真值表,教师引导由真值表列出逻辑函数表达式,最后让学生化简表达式,画出逻辑图,可以请几个学生同时板书化简,选取最简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最优化原则。任务完成后,进行知识拓展:①用以实现组成该逻辑图;②若有人想投机倒把,如何改装可以任意遥控改变输出结果;在想投机倒把时用遥控器把遥控端的信号变为1。分组讨论进行,得出结论,让小组代表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指正和改进。由该任务总结出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4 小组合作完成新任务

为了让学生对本堂课所讲知识点能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再设计新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例如在师生共同完成“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任务之后,再布置一个新任务让小组成员们独立完成:设计一个楼上楼下开关的控制逻辑电路来控制楼梯上的路灯。在上楼前,用楼下的开关打开电灯,上楼后,用楼上的开关灭电灯;或者下楼前,用楼上的开关打开电灯,下楼后,用楼下的开关关灭电灯。要求:①完成电路的设计及电路验证;②有能力的同学可尝试进行三个楼梯开关控制灯的电路设计。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讨论结果,教师再一一加以指正和讲解。

5 进行任务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型教学的最后环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评价应突出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恰当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评价的结束,一项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通过这些任务,学生不仅能完成设计,而且能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创造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三、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下转59版)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任务的性质和目的,交待任务要清楚,并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方法,任务的难度要适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3 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这一问题和现实生活有某种联系。

4 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才是评价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准。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练习时间

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新技术,能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任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通过认真编制操作任务、演示、重点辅导。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地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时间浪费,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