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47: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教育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 教学特点 实践能力
前言
素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及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与传统化学教学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成为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全民素质提高为宗旨,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这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更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促进全民素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初中化学教学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辅助化学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教育一般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有相应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还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化学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化学学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素质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势必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就将以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在素质教育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水氢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的化学基础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难度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并不急于讲授这一堂课。因为初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一味的讲授可能会使得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这堂课知识点的讲解之前,我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水,那么你们能说出一些水的性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的氛围立即活跃了,学生们都在积极地进行讨论。其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打破枯燥无味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强烈,有的学生说水是液体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有浮力的。当然也有学生说水是可以喝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对于水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这时候我给予他们鼓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们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测出水的构成?这时候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想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直接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讲课虽然能够使学生们知道水的构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富.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21-122.
关键词:初中生物;语文特点;课堂教学;策略
生物是一门直观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因此,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语言营造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科的融合,发现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语文特点
课堂教学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语言基于学科的特点要求严谨和科学;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又对课堂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语文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营造课堂氛围上,具体表现为:(1)科学性。生物知识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例如,对细胞结构的阐述就是历代的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动植物细胞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语言不仅要符合科学的逻辑,更要符合科学的精神,而这与语文表述的逻辑性密切相关。(2)严谨性。生物学科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性的语言通常都有深厚的逻辑作为支撑,因此,生物语言在实验的基础上,为知识论证找到了大量的事实根据作为论据,以有效地确保了生物现象、生物规律解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3)生动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许多生物规律包含着深刻的抽象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在保证知识准确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缓解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热情。(4)情感性。生物学科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这与语文学科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情感教学中陶冶情操、进而激发其心灵共鸣,提高对知识的感悟,并树立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
二、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创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常常脱离人文理念,使教学过程陷入僵化单一的困境:(1)课堂导入不够准确,即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往往不能抓住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恰当的语言沟通,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简单、乏味、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中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2)教学切入点选择不恰当,即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找到生物与语文学科的切入点,就可以让整个教学环节水到渠成.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时机切入语文教学,从而错过了教学的良机,使学生难以顺利实现知识点的突破。(3)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忽视学生的情感,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讽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一)找到教学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知识切入点,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难点突破找到思路。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特殊的实验语言,让学生融入教学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物品以及观察任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在任务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教学实践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情感的融入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特点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
课堂上的语言激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并通过融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在恰当的语言语气中得到情感的安慰和思想的启发。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自信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其突破心理障碍,树立主动学习,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特点,生物课堂语言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生物的学科语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发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代玉杰.多元化教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29.
[2]黄日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6(11):32.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一、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 身高体重有了较明显的增加,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自主要求,但同时又要依附成人。初中生在初中阶段似乎突然长高、长大了,四肢发育很快,显得大手大脚。他们的肌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神经系统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产生暂时的一些动作不灵巧、不协调或笨拙之态。由于身体猛增,性腺开始成熟和活动,加之活动能力增强,自我交往逐渐频繁,他们的自主要求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此时,他们以“大人自居”,不喜欢大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讨厌长辈对他们的细微照顾和关怀。此时,他们喜欢在各种场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并且希望大人尊重和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那么爱听,有点“犯上作乱”,对大人开始“冲撞”、“顶牛”。但对妹妹、弟弟则又以保护人自居。这期间。他们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往往显得比较紧张,这给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带来一些烦恼。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要看到孩子成长到这个年龄段。出现的自主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家长、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时机,调整原来的关系。引导他们由依附地位转到自主地位,但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很不成熟,他们基本上要依附成人。还不能离开成年人而独立生活,因此,成年人应在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他们,使他们逐渐地由依附地位发展到独立自主的地位。
2 性成熟和活动能量的增大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其认识却往往落后于他们的行动。所谓性成熟期,就是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性成熟首先引起外部的一些生理变化,如男生的声音开始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大,并出现胡须;女生声音变高,乳腺形成,开始发育,皮下脂肪增多,开始有月经,这些电是所谓的第二征。由于性开始成熟,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重大变化,这表现在:一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接近成人;二是开始有了性意识觉醒,因而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但表面上又表现为回避、疏远,这是思春期的一种否定倾向,但内心又向往和异性在一起,出现了所谓牛犊恋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关怀、教育和照顾,要对他们进行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并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在活动中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由于该期间的学生身体发育很快,虽然他们的活动能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其认识却往往落后于他们活动能量的增长,因此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甚至于是盲目的活动,如踢撞、疯疯打打以及一些恶作剧的活动,等等。根据这些特点,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认识,把他们的行动与认识统一起来。
3 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的机能有了显著的发展,能学习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同时看问题又很不全面深刻。初中生的神经系统比起小学生来讲有了显著的发展,此年龄段的大脑重量和体积增加得不多。但结构进~步完善,特别是神经元的髓鞘化已经形成。从机能看,兴奋性较强,但兴奋点不易集中,第二信号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日益占主导地位,加之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因而思维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其表现为:第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发展到占主导地位:第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甚至于各种教科书中对某些事物的解释,喜欢“刨根问底”,好奇心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深刻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因此,行动上好动,多变,容易分心。又由于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他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不要使他们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以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但是,由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得不完善。经验也不足,因此,他们在看问题上必然会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往往只能就一些现象便作出结论。
4 情感变得丰富而深刻,但其情绪容易波动,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初中生的情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变得丰富而深刻,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已初步形成,此外,理智感(如责任感、义务感)和美感都有所发展,因此,与小学生的情感相比较就变得丰富而深刻多了。由于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往往从个别现象看问题,情感电往往随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处于性成熟期,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较强,加之他们未充分养成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情感容易波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他们会因一件小事而狂喜得“得意忘形”,同时也会因一件小事而非常痛心;他们有时积极热情,容易被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但有时又突然“翻脸不认人”;他们对人真诚坦率,非常重视友谊,每个人都有自己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但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教师往往不谈心里话;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有乐观主义精神,却又常常带着抒情诗歌的情调;他们有时表现得很严肃,但一下又出现不加控制地幸灾乐祸地取悦别人。
上述种种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他们行为表现的依据,因此,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
应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根据一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自己几年教育工作的实践,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1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初中生由于生长发育较快,性机能逐渐成熟,因此,他们心理上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人自居,要求成人尊重他、信任他,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应该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自尊心人皆有之。小孩子也不例外,据研究,一岁多的小孩就已经有自尊心了。到了少年时期自尊心发展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了,并且成为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自尊心是人们进取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对孩子们来说,自尊心是他们的一种高尚的、纯洁的心理品质,这与虚荣、骄横、妄自尊大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其中就有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这条原则就是根据青少年这个特点提出来的。教育者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不严格要求学生就很难成才。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但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在尊重的基础上提出的严格要求,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者要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首先必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我们强调必须尊重学生,但同时也应及时反对那种过分的、不恰当的、没有分寸的关心。这是因为这种关心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它会使学生认为,这是教师瞧不起他,对他的不信任,从而同样会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体育 教学改革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得不到重视
我国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希望能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的人才。而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提供、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个黄金时期,以后则难以补救。而体育的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提供他们身体的免疫力,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锻炼他们的意志、毅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体育的教学都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认为运动是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许多学生在重大考试来临前,常常因学习过度而生病,从而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但却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前的体育教学,大多以锻炼学生毅力、意志为主,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输的精神。而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高速增长,如果个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则会影响其以后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由于体育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活动中的情节也变化多样,学生的角色也随之要变换,因而提供了多种发展学生个性的机会和场合,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最佳方法。然而,能够利用体育活动的优点来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师并不多,即使有相关了解的教师也难以创造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的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由于初中学校的教学任务性质,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教学,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只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开展体育选修课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层次,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水平进行选择,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喜爱选修的锻炼项目,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在中学阶段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而且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更好体现“教学相长”。对调动体育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为他们文化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做一名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新课标倡导实行合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教学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在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合作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确定小组长;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新授课应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复习课应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这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特点;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媒体不断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今这些设备已经普遍地应用到学校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
1.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更符合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当积极找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自己登录网站进行查询,这样能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则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动机。
2.网络环境下增强了情境学习的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对新鲜事物也抱有极大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方面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新课标下设置的课本内容也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这就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能够获得直接经验,感受到这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对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引导,并使其学会在新的情景之下还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同时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对知识进行侧重性地学习。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同时促进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多层次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分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宝库,这些信息与人们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的超文本结构模式组织到一起。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管理有效的资源和内容。比如说,普通话语音是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利用网络上的一些软件我们就可以检测自己发音的错误和准确发音的方式,这就为准确地说普通话提供了教学工具;汉语课程作为工具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它的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学习。此外,教师对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式或者说是教学行为也是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强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研究、正确理解和有效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利用能力。《皇帝的新装》一课就是采用“网络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介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和研究来综合感受故事的内在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和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收集能力。学生因为个体差异等原因在语文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指导他们针对性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文资料库。例如,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编制一个小组建立自己的作文资料库,组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粘进来,老师对内容进行检查,然后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组织讨论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对语文学习中薄弱环节的学习。这种能够培养学生的共享精神和合作交流精神,也是锻炼学生有效学习的新理念。
2.开展主题式的教与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学习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将课程内容设立为包括生活、社会、自然等不同方面的专题,将教育和学习设定不同主题。例如,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课,主题可以由教师、学生自己或者教师依据课本定;题的方面可以是思想方面、文化方面或者科学自然方面等;题的目标可以是专门陶冶情操的,也可以是写作手法学习的;文本的来源可以是课本,教师选择或是学生共享都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能够显著刺激学生的阅读神经,积极调动中学生的情感、思想、知识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之中,这也是西方美学中的主动介入心理过程,还容易使学生把握文本主题。同时对学生建立自主阅读和信息筛选习惯有积极意义。
3.科学处理好课本和网络资源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课本并不是学生应当学习的所有,也不是学习的唯一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要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还要跳出来。现在的网络环境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远离消极的、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东西。
相对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和便捷。但是网络教学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尤其受众的主体是青春期的学生,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要更好地引导好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帮助他们处理好网络和课本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7-01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效率低下,这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初中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1、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
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2、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活动课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3、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一段时间实践后,许多学生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
二、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随机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教材特点 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在优化地理教材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好教材的资源引导功能,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然需要,更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材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元探究、社会实践等技能,不仅仅发挥了教材的资源引导作用,更为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方法的运用应该是对课程教材资源的一种体现和升华。
1.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
1.1优化了课程知识结构。
新课程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组合安排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样的教材安排,一方面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学习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1.2课程内容层层相扣。
在教材编排上,该套教材非常注重各个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围绕标题、紧扣重点、凸显难点”的特点。在课程章节标题的设计上以“人类与地球关系”为中轴线,层层铺开,反映了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使得课程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1.3教材内容图象多彩多姿。
新教材从青少年的地理学习认知规律特点出发增加了大量的图表、漫画,体现了直观形象的特点。每幅图都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应有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依据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
2.1发挥教材栏目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尤其注重对“阅读”、“活动”等小栏目的优化和运用,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予以灵活探究和运用,以便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素养。我们不妨利用上述小栏目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以提高学习技能。
例如,在《一个小国是怎样变富的?》阅读中,我们不妨运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1)建议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并从文章的核心词汇中概括出与表达意思相关的语句;(2)要求学生从“世界政区图”中,日界线西侧赤道附近找到太平洋上岛国――瑙鲁,并思考:该国致富的秘诀是什么?(靠开采磷酸盐矿);(3)要求学生以此为例,就该章节中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质疑精神。
2.2借助图像资料辅助,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像资料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深化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图表和自行绘制的地图及制作的教具辅助教学,简明达意、教与学兼用之。填图、读图能促进学生学习感官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运用能力。
如我在《大洲大洋》一节的“活动”栏目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拼积木的形式来鼓励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理解记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略图,从而提高看图运用能力。图像的辅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
2.3关注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而且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理解和感悟更具有意识性,便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刊登有关地理知识,在班级活动中组织猜地理谜语,做地理游戏。如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我就建议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将自己对“人类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感受及亲身所见所闻予以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思考
3.1教学应该以教材的知识结构为根本,努力探寻其中的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材的支持和保障,以知识结构为根本,帮助学生探寻其中的规律,不仅容易使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
3.2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进行深入理解感悟,以积累丰富的学科素养。
3.3教学应该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应该在激活他们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他们的认知和教材进行有机的融合,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
在围绕教材资源特点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技能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综合知识技能的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王周勇.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J].中学文科・综合版,2008,(4).
[3]蔡运龙.地理教师教学法用书[M].星球地图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特点;教学策略
要落实好新课标,对教学来讲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教师不仅要熟悉并理解新课标中四个目标要求,更要懂得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和教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高.
一、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相比,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和全面,更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具体变化有以下特点:
1. 全面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使用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点. 将实验版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课标核心是“以学为本,以生为本”, 基本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突出体现了数学的实效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课标改变学科本位和教学本位的观念,重视数学课程在实效、应用、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2. 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将以往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新课标的一条“教学活动”. 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以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 这就更加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旧思维定式及做法,转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去学习、探索,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和学生认知水平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现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倡导了一种回归现实的教育,让数学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来自身边的事和物,体会到学习好数学的现实用处. 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真正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在教材里有许许多多的彩图,有关于现实生活的,有关于历史人文自然元素的,有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都带给学生视觉上和现实中无穷的遐想. 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就通过世界著名建筑――意大利比萨斜塔去作为引入;较多的例习题是通过实物图作为题型的原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就是来自于学生常参与的篮球比赛而引申出来的. 还有:流感传染;扳手旋转;跑道设计;中奖概率;产值高低;调查统计谈节水;最省材料的环保设计方案……
4. 加大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就数学本身而言,所学内容有时会使人产生枯燥乏味感,长期学习较易使初中学生产生厌倦感,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对数学慢慢失去兴趣. 而教学中如果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换成具体的视听设计,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能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24.2.3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中,传统教学只是静态地画出五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要比较每种关系中d与R和r之间关系,学生就会感觉难理解. 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及Flash进行设计,就可轻松画出每种圆与圆的位置,可动态显示两圆位置的所有关系情况及d与R和r之间长短数量关系,并配以色彩及声音效果,在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变化过程. 把以前学习的难点变成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
5. 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评价方式多数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模式评价学生. 按新课标评价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这样可以从全方位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的过程评价.
二、新课标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其理念,着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
1. 注重四个目标相互统一是关键
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眼光看,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创新能力和活学活用数学能力的学生. 当今社会发展已摒弃以往这种“高分低能的产品”. 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四个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运用. 在备、讲、批、辅、考几个环节中把握课标要求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体验、探索”等尺度,就会降低教学的随意化和低效化.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学会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教与学,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求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 根据新版数学教科书特点可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可要求学生制定好一期、一章、甚至一节的学习安排计划,包括时间、内容、目标等. 其次是预习,现在教材内容设计上很适合学生作自我课前预习. 学生可先通览即将学习的内容,了解其主要讲哪些内容,要求掌握哪些要点,有哪些关键字词和未理解的地方.
课中:强调学生跟思路、专心听、认真记、勤思考、抓重点难点疑点,对预习、听课或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质疑,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课后:知识的巩固是靠有效的作业和练习. 要求学生从平时做起,充分认识到做作业练习是课堂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用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技巧及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知识的积累过程,要形成独立按质按量完成的习惯. 对有疑问的问题要有钉子的钻研精神、足够的学习信心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经常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复习、反思;做题过程中要形成认真审题、严密准确演算和推理.
3. 注重正确处理好教与学间的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以实现数学教学的四个基本目标要求. 坚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制定、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有效组织等都应突出“导”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我们倡导新的探究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认真审题、推理论证、准确解答. 这样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何让“枯燥”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这就要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例如悬念式、矛盾式、故事式、疑问式和巧用多媒体等. 善于启发或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一个疑问情境:如何去测量一幢不能到达底部的高楼的高度.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引入. 当时学生根据个人见解讲出很多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由于这个来自生活,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5. 构建平等、朋友式师生关系
现在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在个人性格、心理承受力、相互协作等各方面难免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所以应构建起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模式. 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一起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