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47: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中医;康复;瘥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F003.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康复护理;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应用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2]。而且该病具有预后难度大的特点,如果远期疗效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的情况。因此如何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才是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关键[3,4]。在此前提下,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诊疗观点与护理对策,其中康复护理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效果。在本组探究中,特选取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以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就探究资料,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②生活无法自理;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且在患者入院后,我院统一对其进行临床宣教,使其知悉本次探究的目的与使用的方法,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以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5例,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5.4±4.3)岁,病程8~19年,平均病程(11.2±1.5)年,观察组患者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6.1±4.6)岁,病程8~20年,平均病程(11.7±1.1)年,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更适合探究。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在进行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日常护理工作。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①进行康复宣教,告知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以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②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其中呼吸训练以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为主,腹式呼吸强调对胸腔的训练,而缩唇呼吸则旨在指引患者掌握呼吸节奏,其中腹式呼吸训练20min/次,而缩唇呼吸3min/次,均为3次/d,而体能训练建议采取太极拳和简单的有氧运动,30min/次,1次/d,③可以选择性的进行中医推拿护理,对肺腧穴进行点按。
1.2.2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首先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次以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并参照护理前的评分结果进行护理工作有效性的分析,最后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7.9统计学软件,组间进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慢阻肺患者均顺利完成对照护理探究。统计其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6%。而对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发现实施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评分结果都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已然成为危及公众健康安全的高发疾病之一。对此,单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通过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进行了对照评析,发现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绝大多数患者对康复护理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就此,在开展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主要通过康复宣教的方法,来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度,以保证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而在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均能有效配合,积极完成护理任务,进而使得康复护理的疗效得到稳步提升。就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占优,且患者均能遵医嘱在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更加保证了其预后质量。
4结论
康复护理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素芳.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68-3370.
[2]林燕青,施立华,沈海锋.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08):144-145.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4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HI Yan. Jinan City National Hospital,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satisfaction (98%)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 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患者临床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障碍等表现, 且并发率和死亡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另外, 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问题, 增加了治疗难度, 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2]。有文献指出[3],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有效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并进行分组干预, 详细热菀约敖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3.0岁;住院时间
1. 2 方法 参照组行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反复、疾病缓解困难等特点, 所以患者长期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 并进行心理疏导, 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③饮食护理。患者生病期间食欲不佳, 另外存在因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的情况, 所以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增加了呼吸衰竭发生的几率。护理人员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情况, 制定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谱, 维持患者营养状态。④呼吸康复锻炼。对患者实施呼吸操锻炼, 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肌活动能力。另外,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安排步行、太极以及气功等运动锻炼, 提高患者的肺活量,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行肺功能FEV1、FEV1/FCV、SF-36评定, 于治疗15 d后再次进行复查。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6],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 满意17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49/50);参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 满意20例, 不满意10例, 总满意度为80%(40/50)。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 P
2. 2 两组肺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5±0.40)L, FEV1/FCV为(53.5±13.0)%;治疗后FEV1为(1.68±1.40)L, FEV1/FCV为(78.5±10.0)%。参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0±0.50)L, FEV1/FCV为(54.0±11.5)%;治疗后FEV1为(1.60±1.00)L, FEV1/FCV为(69.5±9.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CV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95、10.7783, P
2. 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SF-36评分为(68.4± 4.5)分, 治疗后为(103.2±14.0)分;参照组SF-36评分治疗前为(67.8±5.5)分, 治疗后为(86.8±13.5)分。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70,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26, 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缓慢、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还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7-10]。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对疾病的急性发作进行预防, 并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1-13]。本文选择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 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亚勤, 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25-27.
[2] 袁佳静, 张晓梅.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30-31.
[3] 朱明兰, 崔伟, 伍彩红, 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4):2896-2900.
[4] 季惠娟, 陈巧兰, 汤冬香, 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8): 40-42.
[5] 张海燕.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1802-1805.
[6] 孙秀玲, 董书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0):147-149.
[7] 阮海燕. 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肺功能的影响.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1):3012-3013.
[8] 戴燕灵. 慢性阻塞性肺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98-399.
[9] 石玉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142-143.
[10] 吴相慰. 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干预作用. 内科, 2008, 3(5):807-809.
[11] 陈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海南医学, 2013, 24(20):3113-3115.
[12] 黄素芳. 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3368-3370.
[13] 潘玉嫦, 蔡艳铃, 黄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49-50.
[14] 周连香. 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缓解期的应用研究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7):154.
[15] 陆静, 尹成, 张欣.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11):83-84.
[16] 徐珍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99-100.
[17] 魏秀.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5(12):318.
[18] 舒序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干预. 中国卫生产业, 2011(4):19.
[19] 张永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护理干预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 2010(27):803-804.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关键词】康复护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42-02
近年来,对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医学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医学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促进教师反思性地成长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结构,必须蕴含特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要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提供可参考的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或程序,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基本教学方法。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科,康复护理是以提高人的整体功能及生活质量为目标,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护理的推广和发展,康复护理教学也成为整个护理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康复护理学教学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设计和建设。
1 康复护理学教学的现状
1.1 康复护理教学的师资状况
康复护理教学的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来自康复各个科室的康复医师组建而成的。对康复护理的教学有一个重新认识学习的过程。如何组建康复护理教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将康复医学与临床护理有机的融合,如何将康复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护理临床,是康复护理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康复护理教学的课程内容
目前,《康复护理学》统编教材,其内容无论在康复护理理论方面还是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康复护理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束缚。
1.3 康复护理的教学方法
到目前为止,康复护理的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形式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此种方式
主要的弊端是单纯强调传授具体知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康复护理的教学中得以普遍应用,但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思维、分析、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更大的突破。
2 康复护理教学模式探讨
2.1 建立、完善康复护理教师队伍
应该按照美国康复护理学会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
2.2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康复护理的特色
康复护理是护理人员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通力合作,从护理角度帮助伤病残者, 使他们在肉体、精神、情绪、社会和就业方面的能力,复原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地独立,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的动态过程。它与康复医学以及其他临床护理在工作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从康复整体护理、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和康复护理管理等方面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康复护理的特色。其中,康复护理的基本技术(与转移、关节挛缩及其预防和处理、压疮预防和处理和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及其护理)和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占重要地位。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在康复护理学的教学上,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有关理论原则外,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康复护理评定是贯穿整个学科的基础与核心。不仅如此,康复护理评定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如ROM 的测定、肌力测定、步态分析等肢体功能的评定在骨科、神经科也运用广泛。因此搞好康复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本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康复的要求。康复护士应能通过功能评定和功能预后的预测, 了解残疾者在某阶段的最佳健康状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康复护理目标,并使残疾者亦充分了解此目标,共同为达到此目标而努力。
2.3 课程设置及学时的安排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和临床各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涉及的面很广。鉴于康复护理学的广泛性、多科性特点,康复护理学的课程可适当安排在临床护理课的较后期进行。此时学生已接受了较多的各科临床医学及护理知识,这样对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时的安排上,康复护理学的教学总时数一般多为30余学时,课程安排太紧,有些内容只能压缩或删除,影响了整个内容的连贯性,也对教学效果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与康复护理在整个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根据现行的实施情况来看,以6O学时左右较为适宜。其中,康复护理概论(4学时)、康复护理评定(16学时)、康复护理技术(10学时)、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10学时),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可适当增加实习或见习课(2O学时),两者的比例可为2:1。这样可使教学安排更为科学、合理,也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这门知识。
2.4 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改良现有的康复护理教学方法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迅速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知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软件”建设,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保证。现代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和广阔。它包括: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与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密切相关。国外医学教育重视强调:综合性(基础与临床的综合)、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注重基本素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康复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导学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导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如:参考书、期刊杂志、网络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E-mail、BBS或QQ群等进行问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第1版[M].北京.1990
[2] 李树贞.康复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1版[M].北京.2001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医院康复护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长期要在社区中治疗和控制,加强康复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我们对社区DM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受医疗服务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2.1±4.6)岁;均符合1999年我国糖尿病学诊治标准[1],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能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体检,建立档案 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心理、运动、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并记录入档。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为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疗法、疾病监测、并发症的防治、自我护理技术。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聘请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生、全科护士授课、放VCD宣传片,并组织交讨论,每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发放《糖尿病基本知识》、上门指导交谈,通过电话解答问题等。
1.2.3 上门护理 ①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指导患者疏泄情绪、自我放松、自我调节,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护理指导:要求患者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③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盐、低热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纤维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摄入量,严格禁止饮酒吸烟。④观察病情及给药护理 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对使用胰岛素者,准确掌握时间和剂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低血糖休克。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1次/d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练气功等。
1.3 观察指标 ①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有关糖尿病知识、态度改变情况。②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时服药等改变情况(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检测(表2)。
3 讨论
3.1 DM患者康复护理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2],从本次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结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加强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3.2 DM患者康复护理内容 康复护理要根据总的康复计划,从有利于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的整体目标来加强护理,重点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复护理措施 ①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是坚持治疗的关键,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对疾病治疗的要求、监测的要点、不良药物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②定期的社区访视是康复护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疗环境在社区的生活场所,需要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加强患者参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
3.3 对DM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对DM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虽然收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社区护理人才短缺,难以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存在的差异影响一定护理干预效果。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可加强医护服务的连续性,方便患者,低医疗费用,能更好地满足多数患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2] 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17(9):64-65.
关键词:康复护理;不同时间;产后盆底功能;影响
盆底功能障碍作为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女性,其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但临床表明不同时间段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不同[2]。本研究就此探讨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42岁,平均年龄(27.4±3.4)岁。其中,剖宫产56例,阴道引产64例;初产妇80例,经产妇40例;单胎102例,双胎18例。所有产妇产前基本情况正常,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各40例。三组产妇在年龄、产式等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产后1.5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二组为产后2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三组为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组。三组康复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康复护理时间不一样。康复护理方法具体如下:在各自时间段由专业产士指导或帮助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低频)。对于盆底肌训练来说,主要是对产妇进行缩紧训练,一次收缩在3 s以上,且收缩1次就放松1下,连续做30 min,2次/d,6 w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于电刺激来说,利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盆底进行电刺激。先帮助产妇选取平卧位,将其腿张开且弯曲,要求产妇放轻松,按照操作标准把电击棒放入产妇阴道,测量盆底肌及腹肌收缩时的电活动,并打印出肌电图。2次/w,20 min/次,共12次。此外,加强产妇盆底健康知识教育及护理技巧指导,提高产妇健康意识和配合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取压力张力器对所有产妇治疗后的盆底压力进行测量,并根据相关标准将盆底压力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Ⅰ级为差,Ⅱ级为一般,Ⅲ级为好,Ⅳ级为非常好。同时对产妇盆底肌纤维肌电图(Ⅰ类、Ⅱ类)及肌纤维疲劳指数进行分析总结。此外,对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评分,在≤6分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三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等级综合比较,见表1。与第二组、第三组相比,第一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情况明显好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产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比较,见表2。
2.3三组患者尿失禁情况比较 第一组轻度1例,中度1例,共2例(5%);第二组轻度3例,中度2例,共5例(12.5%);第三组轻度4例,中度2例,共6(15%)。
3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又称之为盆底缺陷,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尿失禁、障碍等,主要是由产后盆底肌肉损伤引起。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逐渐成为临床医学或女性关注的重点。当下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法主要有盆底肌训练及轻微电刺激等。其中,盆底肌训练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等特点,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3]。但当下该方法在我国临床上尚处于发展时期,对于产后康复护理最佳时间研究还不是很多。
本研究将我院产妇根据康复护理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同的盆底肌训练及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结果发现产后1.5个月组产妇盆底肌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总而言之,根据产妇情况越早实行康复护理越好,做好盆底肌训练、心理护理等工作,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率,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殷观梅,韩耀伟.不同干预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9):4919-4920.
1.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检查,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即与家属谈话,签署治疗同意书,行ADIM(阿霉素、达卡巴嗪、异环磷酰胺、美司钠)方案化疗2周期后,对照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3例、异体骨植骨术15例,干预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例、异体骨植骨术14例。术后行继续化疗4~6周期,方案同术前。
2.护理
2.1常规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化疗及手术不同时期给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化疗护理、术前术后护理、肢体功能锻炼。
1)心理护理:恶性骨肿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程长,预后差,60%~70%的患者都会对自己所患肿瘤的性质有一定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配合,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对治疗的信心。
2)化疗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化疗通路,全面进行化疗知识宣教,观察化疗副反应并积极进行预防和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明确患者肝肾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潜在感染病灶和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以作为确定能否化疗及其观察化疗反应的依据
3)术前康复护理:提前戒烟戒酒,行深呼吸及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患肢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协助完善术前检查及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引流液的情况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保证患者的营养与水分的摄入;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术后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手术后1~5天:被动活动,每2小时按摩10分钟,协助关节屈伸活动;主动训练,足的背伸和跖屈,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10秒;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手术后5~14天:可在保护下进行抱大腿上提屈膝活动、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动作、仰卧于床边患肢小腿悬于床沿下、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上做向下悠压动作、上楼梯以及双拐下地行走等主动活动,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手术后15天~2月:逐渐负重行走,可进行无辅助平路练习行走、上下楼梯练习等功能锻炼;拆线后进行用力推拿按摩瘢痕部位,使瘢痕软化。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平衡能力,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定期复查及门诊随访、按时返院继续化疗等。
2.2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
1)术前康复护理注重前瞻和取得患者配合:自患者入院起,即充分告知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并教会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责任护士每日2次检查患者掌握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者继续进行指导直至病员完全掌握,并督促病员练习。
2)术后康复护理注重早期、个体化、实效:将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前移,自患者术后全麻清醒或持续硬膜外麻醉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即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足的背伸和跖屈以及踝关节旋转活动,以尽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与主管医生讨论,了解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特殊要求,必要时调整康复锻炼计划。责任护士每日上午、下午、术前3次督促指导病员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疼痛者给予充分镇痛,保证病员按要求完成锻炼。
3)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病区成立延续康复小组,小组成员为三级医师和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护士。通过电话或QQ每周一次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锻炼进展、进行肢体功能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继续康复锻炼。
3.评估工具
本研究结合下肢恶性骨肿瘤手术病员的实际康复需求,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表的部分项目评定患者下肢功能,能客观的反映病员术前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状况。
4.统计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Sig<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肢体功能(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部分项目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差)在腿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情况、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六个项目评估总分相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2周、1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肢体功能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