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技术的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技术的创新

第1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新理念

中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

2.“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

3.“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现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一一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初级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

5.“新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

学科整合后的“新课堂”教学,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还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使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成倍的增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第2篇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 培养方法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主观上还有一些特殊差异,如。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导致基础技能和基本知识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甚至在某一领域中还很擅长,而有的学生要从零开始,因为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兴趣不同使然,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但是层度不同,有的痴迷,有的无所谓,有的还比较反感;学习态度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渴望学到知识,主动的去求索;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接收,等待教师布置任务、安排作业。应当随时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向高一层次“递进”,为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这就需要全面的考察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的认定学生的层次。

1.分析学生,教学目标的分层次确定。

结合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让有精力学习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设置分层目标的原则。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使各类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目标的层次相适应。

2.放手学生,课堂练习的分层次进行。

无论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练习题还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题,在难度的设计上都应当尽力分出层次,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难度上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必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选做题和综合题。所以就会出现有的同学少做、快做,有的同学跳过不做,还有的同学直接做有难度的题了。无论哪一类题,要求上都不能限制的太苛刻,由于都是学生自行安排具体的操作细节,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充分适应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学生不论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如何,都能找到自己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

3.鼓励学生,评价方式的分层次进行。

在学生的日常的学习中应当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活动以及操作成果等,充分结合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成绩,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日常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这样才能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这种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练习和评价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被学生广泛接受,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和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也在逐步上升。利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不但避免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困难的状况,也进一步避免了很多学生认为所学内容简单的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在信息化的时代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比单纯的接受或掌握课堂知识更重要。

4.分层次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更是一种合作关系。如:在教学中有两组同学,第一组的同学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第二组同学,或者两个小组的同学共同来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这种一对一的模式是随着教学的需要不断调整的,他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由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小组的合作学习当中,同学之间除了互相帮助完成任务外,还可以交流学习心德,教师通过总结好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学们在帮助中学习,让同学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更重要的还是互相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的合作关系。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不但能够克服学生掌握知识两极化的矛盾,更能够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由于分层次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度与因材施教的矛盾。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形成思维定势,还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探索新的模式。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微课;信息技术;比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24-03

2017年1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小学心理微课大赛活动。在5月举办的心理微课成果推广会上,部分地市心理教研员与百余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汇聚一堂,就心理微课的现状与发展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笔者比赛前对教师微课制作开展了培训,且参加了大赛作品评审,并在最后的成果推广会上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对此次心理微课大赛有所感悟,现进行论述与同行交流。

一、心理微课的类型

开展微课评比,首先要解决的是何为微课的问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1]和微课[2]的特点,我们认为心理微课需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微课具有明确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具有聚焦性;第二,作品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碎片化和组合式学习;第三,作品可以镶嵌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或使用者反复观看,自定步调学习。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从收到的1050部参赛作品中筛选出886部入围作品,其中164部作品因不符合上述心理微课特征而被淘汰。

我们对入围作品进行分析,将心理微课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是要点呈现类。这类微课主要采用短片、图片和文字等表现形式,运用录屏软件和电子白板技术,通过颜色、字体和动态图文等可视化提示的方法,突出问题解决的关键信息,教师多以画外音形式参与其中,如嘉兴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第二是人物讲解类。这类微课以教师、家长或某个卡通形象为核心,贯穿问题解决过程,多运用视频画中画的技术,串联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要点的学习资源,如衢州市工程技g学校余老师的“刻板效应”。

第三是课堂展示类。这类微课以课堂教学为场景,将某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现场讲授截取下来,供大家学习使用,如海宁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让智慧照亮梦想”。

第四是剧情叙事类。这类微课有人物、场景与情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融入相对完整的故事中,类似于微电影和心理剧的结合,在剧情的发展中引发学习者的共鸣与成长,如绍兴市某中心小学一位老师的“嗨,特别的你”。

二、心理微课的评价标准

此次比赛设有大众评审环节,700余部作品,大众投票超过1000次。我们首先随机对参加投票的教师进行调查,然后再进行专家评价,最终确立3个一级评价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在886部入围作品中,评选出717部获奖作品。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中小学心理教师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心理微课的科学性。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不符合科学的解释和解决办法,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单一原因的决定性和特定方法的成效性。因此心理微课的呈现要特别注意心理主题出现的情境与背景,强调解决办法的针对性和使用条件。

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技术手段运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微课教学的效果。而且在利用微课时,声音成为教师与学生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为此我们从语言和技术两个方面,强调心理微课的规范性。很多教师表示,需要花一定时间用于微课的修改和编辑,以保证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使用的规范性,这种后期操作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水平。

我们将微课看作一种学习资源,一方面便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镶嵌使用,另一方面便于学生进行自定步调学习,为此微课使用者的体验就非常关键。心理微课的体验性表现为使用者的便利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这种强调体验性的评价标准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三、心理微课的特点

此次心理微课大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众多作品在主题选择和内容设计上都显现出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心理微课主题涵盖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突出的问题。此次微课参赛教师包括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幼儿园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情绪调节等主题,小学主要集中在情绪管理、习惯养成、预防欺凌与害等主题,初中主要集中在压力调适、人际关系、网络和手机成瘾等主题,高中(职高)则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生涯规划、自我概念等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教师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其次,心理微课的内容设计体现了问题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通常会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通过授予知识应对解决。此次心理微课轻解释重解决,将更多时间留给问题解决的方法学习和变式练习。比如舟山市某中心学校一位老师的“亲子沟通六大招”和宁波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这种问题解决导向的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心育微课反复学习和助人自助的特点。

再次,在各类心理微课中,要点呈现与人物讲解与其他学科微课有较多相似处,而剧情叙事类微课是心理微课较为独特的形式,为其他学科所少见。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融合了心理剧的要素和特点,采用故事剧情的形式论述心理主题,运用镜头语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把握心理主题形成的历史性和系统性,并通过语言、行为、景物等隐喻手法,展示心理主题变化历程,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比如宁波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借鉴了大量微电影的拍摄手法,主人公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在艺术欣赏的共情作用下,起到了心理疗愈的效果。

心理健康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发自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以心理微课为核心的学习资源,允许学习者按照自身需求特点和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最终承担起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责任。广大心理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3],不断开发出适合学习者发展特点的心理微课,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做出有益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晶,徐莉亚.论活动课“以辅导需”的三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4):24―25.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创新;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管理的作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社会行业各领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仅面临发展的机遇,还需要面对发展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急需创新发展,进行企业创新管理。

从1940年左右产生信息技术以来,企业就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管理。在1950年期间,企业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行简单的数据资料处理工作;在1990年期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开始趋向于网络化创新管理。企业借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在企业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平台,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更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在企业中形成了共享互惠的工作准则。企业通过网络化创新管理,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实现公开信息共享,构建了学习型的企业团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理解企业愿景,优化企业资源整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在发展中的一次变革,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管理,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市场,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管理创新,进行管理突破。总之,信息技术决定着企业创新管理的方向、速度以及范围,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创新管理。

二、信息技术下企业创新管理的途径

1.创新企业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在信息技术下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和企业实践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进去,在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时候,可以高效的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积极参与,互相协作,以系统管理的思想进行整体沟通。首先,企业领导层需要对信息技术管理理念给予重视,在企业信息技术建设过程中关注企业的每个细节,不仅仅是企业引进管理信息系统,简单的应用信息化软件,而是要将信息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在企业领导层的指导下,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互动沟通,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最大化作用;其次,企业各阶层员工也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规避各环节的偏差,防止企业系统的连带反应,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将信息技术管理理念渗透到自身工作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创新企业技术

创新企业技术需要按照技术创新的路径,结合企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结合企业技术和企业市场,在市场、技术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准确识别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只有抓住技术创新的机会才能成功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往往存在于市场信息中,这就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能够准确认知市场信息,及时抓住市场信息,认知企业技术创新机会,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这就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能够在多样化的市场信息中,捕捉技术创新机会,但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对技术创新机会的寻求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载体――信息的分析得知的,目前信息技术下存在较多的差异化的信息,这就需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的信息存量和能力,构建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这样的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另外,还需要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的能力进行提升培养,丰富其知识信息量的积累,提高其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信息存量,提高其信息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会识别的效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3.创新企业市场

市场经济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客户的需求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动态,不断的调整企业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维护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网络的经济特性,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处理和判断,并将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企业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高效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订货和网络咨询等服务,促进企业对市场的跟踪,及时的调整企业产品或服务,降低企业的产品库存量,加快企业产品生产速度,控制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润泽.论在优化业务流程过程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山西冶金,2011(3).

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新;价值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58- 03

1 问题的提出

发展国民经济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我国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坚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创新中,提高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什么是创新呢? 在英文中,创新即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涵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5个方面:①产品创新,就是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②工艺创新或技术创新,要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主要体现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③市场开拓创新;④生产要素创新,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熊彼特所界定的“创新”具有以下特征:①创新不一定与技术直接相关,不局限某一特定领域,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②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③创新产生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1]我们还可以把熊彼特所描绘的创新大致归为3大类:①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供给来源的获得,以及新材料的利用;②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③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2]继熊彼特之后中外学者对创新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技术创新的涵义、创新过程和创新系统等。本文拟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试图用案例分析来说明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企业创新中所具有的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2 信息技术在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通信技术。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已经从1980年的占投资总额的32%上升到2008年的51%[3] 。见图1,可见整个社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增长迅猛,投资巨大。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能为企业创新带来什么,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渴望创新,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甚至生存,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研究其在创新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1 信息技术与产品和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信息技术无疑是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或新的服务的主要工具之一,现代许多行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功能的增加甚至新的产品或服务的产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现代汽车行业、家电行业、服装行业、航空业甚至其他交通运输业等信息技术在其产品功能的提升和改进方面不可或缺。像音像业等音频、视频产品的在线销售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行业商业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必须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要错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创新的机会。在第一家美国银行引入ATM机的时候,ATM机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出现多时,但是当时没有引起银行业的普遍关注,那么第一家使用ATM机的银行提供了创新的服务无疑具有先动者优势,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后的追随者无疑失去了这一先动者优势。

另外,即使是销售同质产品或服务,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 像戴尔公司的在电子产品在线销售,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销售,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个人喜欢的配置,从而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像服装生产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顾客的相关数据,根据顾客对面料和不同数据的要求提供差异化的服装。

2.2 信息技术与技术创新

工艺技术创新,要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主要体现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此后的技术创新研究热潮中,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外代表性的观点有: 英国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弗里曼(C. Freeman)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指第一次引进某项新的产品、工艺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活动的诸多步骤。

第7篇

结合我校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课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小学社会第一册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一组学校门口的画面,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重新认识我们的学校的过程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并将知识外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如:小学社会第三册《青藏高原》中的地理风俗,对生活在南国水乡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出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风光。这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的优势,从网上下载有关青藏高原的人情风俗、地理风光,并结合Authorware设计制作一组介绍青藏高原的特有画面,采用直观演示法,把陌生的情境在学生面前清晰地显示,并播放《青藏高原》动听的歌曲。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教材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扩展了学生的探索空间。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上网,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及人情风俗。从而构建自己的探索思维。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

课堂上正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音响逼真的功能来渲染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自然渗透德育,陶冶学生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的整合

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有创造性的人才有雄心、有决心,敢于进取。同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表达,创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36-01

1 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1.1 在学习上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够将教育所具备的交互性以及智能性突出表现,通过实践,对于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将软件作为载体,能够使学习更加简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地掌握,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板书的现象得以改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该模式对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1.2 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通过课件将知识点直观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并且也有丰富了学习途径。此外,利用该种方式,对于提升学习交互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使学生积极性得以提高。利用课件不但能够将有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展示出来,还能够将理论知识的相关图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都能够了解,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1.3 更突出地表现出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变化的具体过程在学生面前完整展现出来,另外,还能够将相关化学物品操作的正确方法展示出来,如如何取出或者放置固体化学药品,应在什么样的空间内放置,在对化学药品进行搅拌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为实验操作的进行提供相关的依据。

2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网络中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要想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学生只要进入到网络中进行搜索,便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答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敢进行提问,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也无法去解决,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所需要的答案,从而将遇到的难题轻松解决。

2.2 在化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实验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并且只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演示,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展示很多实践操作过程。例如,在讲解分离与提纯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向学生讲述化学沉淀法,通过沉淀剂使提纯得以实现,在沉淀剂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之后,能够使离子以难溶化合物状态呈现出来,并且通过该状态析出。以上这些过程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对于相关方法了解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方法了解,加深印象,有利于防止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2.3 在实验装置的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但能够有利于实践指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建出公共学习平台,将设计实验装置的有关知识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装置,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习酸碱中和时,需要设计有关实验来验证酸碱中和实验的现象以及变化情况,学生可根据从网络中所找到的酸碱中和实验的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图形,然后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来设计出酸碱中和实验。

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利用,无疑就是一种创新,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的阐述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教学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质疑和思考,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理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方式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和课题。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是任重道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探索自己未来教育发展的机制和模式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对智力的作用,他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有这些理论都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个体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不妨以此为起点,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之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电脑动画《Flash形变的介绍》一课时,我用动画的形变效果演示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的形状交替变化,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如何设置形变动画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有的学生做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交替变化,有的学生做出时钟的周转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只有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讲授画图时,在讲解完所有工具的使用后,我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绘画的主题任务,如《美丽的三十一中我生长的乐园》《迷宫》《瞧,我们一家人》,并把学生制作的画图成果用Flash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这一举措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

高二教材PHOTOSHOP《滤镜的使用》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一种滤镜或几种滤镜来完成作品主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像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图片。

3.给学生留出一个想像的空间。在讲授画图程序中“直线和曲线”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完成《迷宫》主题作品。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迷宫图案,如:“虎口脱险”“帮妞妞回家”等,蜿蜒的通道真让人得费一番思维才能从出口顺利走出来。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对绘画工具的运用,又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像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4.互动性活动。互动性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注意此种方法。

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在进行创新设疑启思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例如在讲授EXCEL《图表的插入》一课中,我给三个活动小组三道题,让学生根据“气温变化表”“收视率调查表”做出相应的图表,学生做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最后,我进行评讲,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该图表更适合这种数据形式,先发散后集中。综合运用“分析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品尝到了探索、发现、创造成成功的喜悦。

四、钻研教材,开发教材

双主教学模式理论指出,“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那么教师在遵循依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分析探究教材中“活的灵魂”。《键盘》这节课虽然学生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有的同学因为电脑用的少很生疏,有的同学则使用的相当熟练,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免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因此,我故意设置了游戏环节,抓住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着眼点,让学生进行打字游戏竞赛,学生兴趣高昂,对于键盘指法的训练更加熟练和巩固。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开发教材、完善教材内容也是我们信息教师必做的一项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从事信息教育的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学科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2]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