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开放式课堂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开放式课堂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开放式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开放式教学 实践

新课标的实施将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标,我在课堂上认真实践、探索开放式教学的全新模式。在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标的精神主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围绕这一精神主旨,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

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敢放、会放。例如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对于这一课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好奇,鉴于此,我决定运用悬念和质疑联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例如讲到北京人,我并没有让他们直接从课本中读取知识点,而是让他们合上书本,看着黑板上被遮住的北京人图片(更增加了神秘感),想一想,对这个神秘的北京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这下可热闹了,各种问题涌了出来:“北京人长什么样?”“北京人穿衣服吗?”“北京人吃什么?”“北京人住在哪?”“北京人生活在什么年代?”“为什么他叫北京人?”等等。有了问题我们就逐个解决。首先是“北京人住在哪?”,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为北京人“构建”一个生活的环境。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北京人住在一片大森林里;有的说北京人住在山上;有的说他们住在一个山洞里;有的还认为他们的附近一定有水源……学生们各抒己见,综合意见,北京人的家就“建”好了。

然后我提供两条有关北京人的线索:

在北京人曾经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

1.十多万件经过打制的石器、石片,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

2.大堆大堆的灰烬,灰烬中发现烧过的骨头和树籽。

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去推测、联想、想象,以“北京人的一天”为题,来讲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围绕线索同学们分组讨论热烈,每组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组还将北京人获取天然火的场景改编成了生动的故事:“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傍晚,打了一天猎的北京人正向洞穴走去,突然看见天外一道刺眼的白光……”对于这些方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展开激烈的互评,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再阅读课本,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是自由提问,然后尽情地畅想,小组内的讨论无拘无束,课堂上的互评是观点不同之争,没有答错挨批的后顾之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明显的主观意识影响,没有诸如“如果你这样答就对了”“你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一类指责的话语,对于任何问题先表明立场,对错是非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再求助于书本或老师。这样的课堂气氛确实开放自由,在学生看来,课堂因为可以畅想而成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言论自由”而成为展现自我的论坛,所以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最初创设这种自由、快乐的学习气氛却并不轻松,我在开始采用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时就碰到了难题。

首先是课堂中自由提问环节,学生们提的有些问题看起来是“不搭调”的,这是为什么?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的信息量有尽可能准确的掌握和判断,在这种掌握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换位思考:“对于这一点学生们会怎么想?”并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学生提问。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思考时少走弯路,提问时就有针对性,不会“跑调”了。例如,在讲授《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若直接让学生对教材发问,则范围太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多,因而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让学生看内容标题置疑,学生们提出了“新航路何时开辟的?”“谁开辟的新航路?”“为什么开辟新航路?”“为什么叫新航路?”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且直击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开放式教学中最难控制的是互评环节,也是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环节。你方论罢我方驳,可有时因太投入以至“忘情”跑题,而这也正是大家所担心的“易放难收”的问题。或许有的老师还会问:“这样的讨论和互评的收效如何?”在这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由探索的方法,不是掌控他们的思维方向。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索即讨论和互评,是在与别人的观点交流甚至是冲突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这些思想交汇点和观点碰撞点,以这些点为坐标,再去指引他们探索的方向,就避免了跑题。这种探索获取的结果可能是教师要教授的,有可能是全新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错的,而试错正是学生批判地自我教育的必经环节,并通过对自己观点的批判、重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探索的结果是在思想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获得的,它留给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在开放式课堂中就可以收放自如,而学生也可在课堂上享受到思考与言论的自由,体味创造与获得的快乐。

二、开放式教学的延伸――特殊的作业延伸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兴趣如何保持并延伸到课外,让它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是教学中的另一关键。从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并将这种兴趣最终变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收效颇佳。

例如在学习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和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后,我布置的课外练习作业是这样的。

初中历史第一、二课课外制作题

1.石器:打砸、磨制石器均可(如打砸石器中的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磨制石器中的石锤、石斧等);

2.骨器类:骨针、箭头、渔叉、渔钩(可参照书第六页图);

3.陶土器:类型不限;

4.装饰品:木制、牙质、骨制、石制、泥制、贝壳制;

5.绘制商朝时大批奴隶、平民在田野的耕作图,或大禹治水图,或商汤灭夏攻战图,还可根据课本内容自选题材。

造型可参考书中插图和彩图册中插图,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课本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安全提醒略)

每件作品需附上标签:

作品名称: 材质:

班级: 小组名称: 制作人:

制作说明(含仿制作品背景资料):(略)

学生参与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周末过后,一件又一件“作品”送到我的办公室,有石斧、石锤;有骨针、骨鱼钩;有贝壳、石子挂件;有木制鱼叉和矛;有泥杯、泥盘;还有想象力丰富的绘画,真可谓品种繁多,且每一件作品都附有制作说明和仿制物品的背景介绍。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简单甚至有些粗糙的作品,它们的制作过程正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由理论到实践的主动学习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又例如,在讲授《春秋争霸》和《战功争雄》时,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绘制春秋、战国时期几次著名战役的征战示意图,内容包括战争双方、征战的目的、采取的计谋、征战结果。学生们绘制的示意图简单明了,并配有说明。

如晋楚城濮之战:

争中原战城濮

晋――楚

避三舍成霸业

又如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2求1攻

齐 赵 魏

3桂陵(围魏救赵)

简单的示意图,将复杂的战争瞬间简化,这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运用、凝练知识的过程。

在讲授第八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布置的作业是在家庭成员中做个历史知识普及情况调查,调查表范例如下:

1.您知道: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E.韩非子 F.孙武 G.庄子吗?

2.您知道孔子故事吗?

3.孔子是:()

A.大思想家B.大诗人 C.大教育家D.大交际家

4.您能说出几句孔子的名言?

5.您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

这其实也是给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的机会,他参与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想要“卖弄”一下,就必须先熟知这些知识,“卖弄”的过程就是运用巩固知识的过程。

以上三个特殊作业的例子分别体现了三种巩固知识的方法: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例二是将知识由繁化简凝练的过程,例三是理解展示即运用的过程。采用这些方法巩固知识,比练习题来得更直观、感性,而巩固的效果比练习题更持久。以上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作业,都是对学生课堂中形成的兴趣的延伸,使它成为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就不再抽象、晦涩,而是生动有趣、直白,可表述运用。也就是说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对历史的掌握绝不是做几个问答题再死记硬背了,出于兴趣,他们将历史融入到手工作品中,将历史观点转变成自己的观点。

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作业正是开放式教学的延伸――将学生课堂中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并让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过去我们始终强调:不能直接“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但在开放式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让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确定适合自己的“渔”的方法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东西是适合自己的东西。学习方法的获取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也许某种学习方法确实很好,却不适合所有同学,如果简单地“授之以渔”,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摸索、整理出学习方法,就可避免这种情况。

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职责,不再是“授之以鱼”,甚至不同于“授之以渔”,而是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可能自由地去摸索“渔”的方法。在自由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设计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为基础,自创方法参与,没有雷同的可能。课后生动有趣,方式多样的作业是学生兴趣的延伸和学习能力的检验,也是为不同学生度身定做的。在这样的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他们的。更重要的是,这样获取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自我调整、完善;或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学科不同,不断更新。因此,在以上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最好的。

通过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我认识到,教师要明确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责,课堂上做到“导”而不露声色,课后则要“导”而有声有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后,让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开放;课堂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8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的能力。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的目标,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不应该是封闭僵化的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创造力,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是原生态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体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开放的,体现灵活多样;教学评价是开放的,目的在于促进个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透视当前中小学课堂,开放课堂有被异化的倾向,为开放而开放,追求形式上热闹,忽略课堂教学的实质,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偏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真正的开放课堂应该落实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每堂课都要根据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课堂上都必须按照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为主线来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否则,脱离了这一主线,一味地去追求开放,为开放而开放,只求表面的活泼与热闹,那将不再是课堂。开放的课堂不是淡化或忽视了教学目标,相反,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制定更加准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促进个性特长发展。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民主的课堂不能称之为开放课堂。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角色,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倡导师生平等,发扬教学民主,才能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学习时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具体地说,在开放式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意见的倾听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头头是道地夸夸其谈,而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其次要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与情境,让学生自主、轻松、愉快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教育的艺术性,才能体现教育价值,而这样做的同时也尊重了人性,真正实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只有落实教学民主,才能构建和谐、开放、高效的课堂,才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三、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力、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开放式课堂摈弃传统课堂“一刀切”、“满堂灌”的做法,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在教学资源分配、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活动角色安排、教学评价方式、习题作业的布置诸方面,承认差异、体现差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特长生特长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教学目标要求,这才是开放式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真谛所在。

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就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在实现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前提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

四、自主合作原则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式课堂教学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合作性。在课堂上,学习小组内同学积极互动,互相交流、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习小组间建立在有序秩序上的适当竞争,也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环境里,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归纳,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实现教学相长。

五、多元评价原则

开放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方法更加多样,要实现课堂开而有序、放而不乱,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无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开放性课堂教学特点相适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在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主体与方式等方面体现多元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评价内容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公民素质以及其他潜能与特长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应该是“多向性评价”、“多主体评价”;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要求对学生的评价,除纸笔测验外,增加口头测验、实际操作测验等方式,还可以进行产品制作、成果汇报、论文撰写、调查报告、课堂讨论、主题答辩、实践活动评价等,还要增加对每个学生即时、即兴的个别化评价,从而使评价方式与手段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动态化、多元化,把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总之,开放式教学思想,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思想,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并实现个体发展目标与社会期待目标的和谐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统一。同时,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情感与动机的变化;不仅看到课堂的开放与自由,更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不仅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与宽松,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高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方向,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彩平.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特点[J].小学教学设计,2007,(29).

[2]涂金凤.对新理念下开放式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19).

第3篇

关键词 开放性教学;学生心灵;基础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开放,是为了融洽,在融中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学习不是一种异已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开放性教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个性化行为,倡导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少点束缚,让学生个性张扬。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就是顺其个性发展,注重个体美性与情感涵养,让学生在知识海洋自由驰骋,自得其乐。肖川在《教育的视界》一书中提出:“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是潜相沟通、互为因果的。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教育为依凭、为底蕴,才可能防止创新教育浅表化和庸性化。”美国一个教授诚恳地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特定环境学习,而美国学生则善于解决那些开放的、含糊的、需要更多的创造、非单纯的练习题式的问题。根源在于东西方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是的,一个人没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人生就失去光彩;一个人只习惯接受知识,那他所得到的永远只是第二,人类历史就没有了进步。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开放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超越平凡,树立着全新的自己。

二、实践与探索

1.开放教学环境

开放教学环境,是指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式的课堂的教学氛围。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善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放松的心理气氛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和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感。教师是把学生引入学习天地的向导,不是控制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而是平等对话的关系,需要有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放下权威的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种没有精神压抑、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投入探索的愉悦之中。心理学家格拉塞博士说:“教室里的学习应当充满乐趣,否则学生就不肯下苦功夫学习。”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心情,我们的教学才能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或许那花朵很小,但散发着天然的童趣。

2.开放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的方式单一。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选择与现代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喜闻乐见和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赋以现行教材中以新的活力。苏霍姆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无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原型。

如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一道题:“大米每袋64元,方便面每桶4元,面粉每袋6元,我带了100元。自己提出几个数学问题。”这是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尝试着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我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开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喜欢的、各自不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像这样多姿多彩、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很自然成为故事的主角。

只有使教学内容开放,把生活问题展现在课堂中,那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神韵,会使学生陶醉在愉悦之中。学生就不再感觉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感觉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了。

如果把一个人闷在教室里是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正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总有她丰彩依然的前身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3.开放数学题型

现行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是条件齐全,问题完整、结论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知”的层面上,不能达到“活”的层次。为此,教师要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题型,做到问题的条件开放,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扩大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9页“混合运算”的题例:“妈妈在商店买了几盒糖,给售货员20元,找回2元,妈妈可能买几盒糖?”题中“每盒糖的单价”被隐蔽,题中的“可能”提供给学生开阔的解题思路。学生可以列出了算式:(20-2)÷=(盒),从18元可以买几盒糖,先确定每盒糖的价格可能是1元、2元、3元、6元、9元,可能是买18盒、9盒、6盒、3盒、2盒糖。这是一道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题型。

又如排列组合:“甲乙丙丁四个人站在一排,甲不在首位,乙不在尾位,你能想出几种排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列出如下几种排列组合方法:

(1)乙甲丙丁;(2)乙丙丁甲;(3)乙丁丙甲;(4)乙丁甲丙;(5)乙甲丁丙;(6)丙甲乙丁;(7)丙乙甲丁;(8)丙丁乙甲; (9)丙甲乙丁;(10)丙丁乙甲(11)丁甲乙丙……

这样让学生的想象驰骋万里,做到“物与神游”,把学生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为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蓝天。

4.开放思维空间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我认为这个火把的点燃正是学生心灵的开放,一旦“点燃”会带来了一连串的创造。

如在教完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在数学活动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在室外空地上围出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学生积极性很高,经过小组合作讨论,不久便设计出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方案,并得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只有圆的面积最大。”为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放开手脚大胆地“做”,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借助教室外墙作为一条边长,围出的场地面积一定还要大些。”经过这样点拨,学生展开了想像,又围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并求出它的面积:

这样,开放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能拓展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的启示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创造力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儿童身上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开放课堂教学,才能使孩子有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花样的年华里有笑、有说、有感动、有体验的权利。

第4篇

一、“开放式”的学习内容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停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从而进行创新活动。

二、“开放式”学习形式

老师站讲台,学生一人一位的学习形式整齐而有序,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开放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自由学习等。改变传统的单行单列,把学生座位摆成四人一组、五人一组、六人一组,摆成方形、圆形、花形……,平时根据男女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由结组,结成“问题小组”,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一组;结成“伙伴小组”,即研究问题最为默契的同学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意见、观点,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集他人之长补给之短。老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员,也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民大会堂各个地方的特点,我把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分别写在小纸牌上,放在教室事先摆好的桌子上,每一处代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地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参观”,也就是学生自愿到任何一个地方,与那里的同学交流参观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极高,纷纷行动起来,走到教室各个角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宛如同学们真的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这节课,学生在自主的意识下,在自由的形式下,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感受到了北京人的自豪。

“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自由,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

三、“开放式”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作为应答者,作为练习者,显然是把学生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上,不利于对人的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文大多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理解。学生可以用读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可以用演的方式表现语言文字的神情意韵,可以动手实践,可以配乐演唱,可以着色绘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其乐融融。

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课,我找来“瓶子、铅锤”等物品,在学生了解课文后,让学生到前台做试验。学生有滋有味的亲身实践,深深体会到在危险时刻,只有大家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才能摆脱危险,把事情办好。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不用过多的语言,让学生亲身实践一下,其理自明。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我们的军长》时,让学生演一演,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胆量。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时,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让学生尝一尝杨梅的味道;学习《琪琪的心事》时,让学生辩一辩,是爷爷爱鸟,还是琪琪爱鸟。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或是老师指引,或是学生自己选择,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

1 开放式教学法的内涵

开放式教学,就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关系和启发、导学的教学方法,着力于学生心灵的开放和教育空间的开放,运用多种载体和媒体,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含义面十分广泛,包括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开放式教学基本特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撑者,确立资源分享的平等型师生关系;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允许教学时空的延伸和发展;学习材料来源多样化,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的自我激励成为评价的主流;原有的课堂纪律受到挑战,学生参与学习规则的再制订等。

2 教学内容的开放

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开放教学内容,尊重教材并灵活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融入生活,这对学生增强对教材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日益广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和教材的内容,应使教材变得更加大众化,生活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但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存在很多弊端,脱离生活,使学习变成了纯粹的死读书。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出发,根据新时代的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教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或合并,联系生活,充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时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不再害怕数学。

2.1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教学中,我经常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2 实施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室固然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活动场所,但社会才是更大的课堂。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纳入到社会开放的大环境,把由教师引导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等也看成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3.1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教室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小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是为了自己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其他。

3.2 课堂学习中要注重合作和团队精神。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团队合作是实现有效学习的第二大策略。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够将开放式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3.3 以实际生活为节点进行课程讲解。小学数学是数学课程的初始阶段,基础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4 要树立好开放式教学观念。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革新,教师是实施开放式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摒弃那些传统模式,尽可能的实现开放式模式。

4 进行开放式评价

第6篇

>> 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 谈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刍议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讨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略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初探 “开放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初探 小学数学 “开放式培养”实践教学初探 以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小学数学开放式研究初探 数学课堂教学开放式模式探讨 中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 刍议“开放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牛 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变封闭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全面推行新课改。关键词:新课改;内容;结构;组织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74-01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些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多项活动,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激活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局限于教科书,教师是在“教教科书”,而不是在“用教科书”,许多老师很“尊重”教材,“忠实”教材。恨不得将教材内容“复制、粘贴”到学生头脑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大多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定的圈子。

(一)重组教学内容,加强知识的整体联系。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专家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我在实践中采用了“调整”、“合并”、“补充”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织、联系紧密的立体式的知识网,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调整。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发现按教材的编排教学,学生学习的口诀越来越多,记忆难度越来越大。我就调整书上横向教学口诀的做法,采用纵向教学口诀的方式,这样学生学习时口诀越学越少,给记忆降低了难度。

合并。如 “口算连加、连减” 两课时的教学,我认为这是两个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内容,就将其合并成一课时,促使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迁移到连减的计算。

补充。如“画角”的教学,教材只安排了一个例题,内容单一且过易。教学时我补充了两个环节: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几度的角,怎么画?整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整理、观察、交流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激活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激活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对那些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的知识,我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内容走进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二、教学结构的弹性化设计

开放性教学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只追求实现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中要摆脱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束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教学结构设计要依据知识点难易。作为数学课程重要实施者的教师,不能机械地停留于“教教材”的层面,而应该依托教材、凭借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

(二)教学结构设计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常常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企图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在每一张白纸上画上相同划一的答案。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知前,都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需求和兴趣,而学生的这些认知水平都将成为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资源。

三、教学过程的动态化组织

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开放空间,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是调整教学过程的“指挥棒”。所以动态的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多向互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以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积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00

开放式教学是创新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积极思维,使其能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参加更多的活动,同时也使水平较低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开放式课堂的含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二、开放式课堂倡导学生参与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开放性试题是实施开放式课堂的一个好途径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二)设计数学开放题的基本要求

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

(三)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

第8篇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中国的教育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顺应课程改革潮流,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深化到课堂。开放式教学模式正是其中的一类。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力的人才出发,开放式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情境、学生提问、学生解决、学生再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也存在着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课前准备――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以教师为本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无论那种类型都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学习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学生是接收者,接受了结论,丢弃了过程,“教好”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历好几年了,但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中,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阻碍了课改前进的道路。过去它曾为基础教育带来过辉煌,但是,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它已经严重滞后了,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结构

2.1理论基础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构建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内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核心要素便是自主和探究,这一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的。”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和“助产者”。

2.2目标定位

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面向全体公民,贯穿终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培养具备各方面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旨在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同时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处理日常数学信息的技能。

〖HTK〗2.2.1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注重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事物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能从一些生活情景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解释事物的目的。

〖HTK〗2.2.2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

掌握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能力,并从中得出更有价值的信息。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五颜六色的,众多的生活情景在我们的周围,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去采集数学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并对其整理分析,形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得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HTK〗2.2.3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提示老师要用多角度的观点看待学生的答案。新课标提出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放式教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不局限于固定的解法,鼓励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能力。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要求,不能墨守成规,永远都不改变,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不同的评价。

〖HTK〗2.2.4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提出观点

参与实践,进行探索、发现和改造等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去封闭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形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终将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基础教育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要求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参与到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发现等活动,真正提高动手能力,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形式。

3.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评析

第9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教学,还包括数学技巧、数学趣味、数学素养的教学.对此,教师需要采用开放式教学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首先,在数学课堂的导入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情境导入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导入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市场供需关系中的数量与单价的反比例关系,导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的生活案例来提高数学课堂氛围.例如,利用我国人口数量、人均土地占有量等数据来进行数学近似数的情境导入,帮助学生置身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使用开放式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指导学生在开放式探究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利用折纸游戏来揭示乘方的机理.将一张纸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最后对折一次,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每次增加的矩形数量,便可以将乘方的机理揭示出来.

二、开放式课堂训练

要想实现数学课堂训练的真正开放,教师必须做到课堂训练的内容开放和方式开放.内容开放,即是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灵活性、可自由选取的课堂训练.在数学课堂训练时,我常挑选三道类似难度的训练,要求学生选取其二完成,这样就实现了训练内容的开放.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情况,布置数学分层作业,按照必修、选修、提高三个层次来要求学生区别掌握.如此的开放式作业,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方式开放,即是指课堂训练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要求按照小组来完成.在数学复习课上,为了检查各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面对一些复杂性、难度性的数学问题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思广益,集结小组的力量来完成一道数学问题.当然,除了卷面训练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验训练、学习竞赛等多样化的数学课堂训练,提高课堂训练的趣味性.

三、开放式课堂评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